史思明遗迹今何在?

史思明遗迹今何在?
2023年05月02日 14:35 北京晚报

  ▌高申

  史思明墓出土文物(首博收藏)

  有件事说来甚为蹊跷。在“安史之乱”中前后称帝有四个叛军首领,分别是安禄山、安庆绪(安禄山之子)、史思明、史朝义(史思明之子),目前能够确认墓地者,仅有史思明一人,他就埋在北京城南的丰台区。

  而其他几位,安禄山的墓穴至今也无法确认。到目前为止,坊间至少存在着两种说法:河北曲阳田庄说(2011年至2012年被发掘。据考古专家称,“此墓穴规模超过清东陵慈禧地宫”。然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在墓中竟然出土了一盘1980年代初所录制的英语磁带)和陕西咸阳武功说。此二者相距似乎有些遥远,其间会不会另有疑冢,至今尚无明确结论。

  安庆绪是在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一带被史思明诱捕并杀掉的,其尸体被草草埋葬。但究竟是埋在了河北临漳还是河南安阳,兴许连漳河两岸的民众也说不清。至于史朝义,则干脆是被逼死在如今河北丰润附近的林地之中。其尸体被如何处理掉,在史书中并没有详实记载。

  由此看来,只有史思明确凿无疑地在北京大地上“休息”了千载时光。

  短暂的高光时刻

  史思明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史思明生于武周长安三年(703年),死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由此看来,他的一生,先后经历了武周、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五个时期。史思明的模样,被一些文献描述为“面容瘦削,胡须头发稀疏,耸肩驼背,凹眼睛歪鼻梁”,这等“坏人脸谱”的形象,到底是他的真实容貌,还是被刻意丑化,而今已无法弄清。

  史思明与安禄山是同乡,但他比安禄山早一天出生,又比安禄山多活了四年(安禄山被杀时54岁,史思明被杀时58岁)。这二人长大后成为好友,若论相似之处,安、史皆以骁勇善战而闻名。史思明懂得多种民族语言,且跟安禄山一样,当过为买卖人协议物价的牙郎。别看史思明与安禄山有着太多相似之处,然其并没有安禄山那般幸运。得到了唐玄宗赏识的安禄山,在起兵造反前,担任的是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之职;而史思明的职务,仅为平卢节度都知兵马使(都知兵马使权位次于节度使,属于其部下)。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作为安禄山的实权部下,史思明统率的兵马日益壮大。在安禄山死后,史思明干脆除掉了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并自称大燕皇帝。然而,大燕皇帝的位子还没坐热,史思明的身躯便凉了。

  关于史思明之死,一大半原因乃是其咎由自取。根据《资治通鉴》中的说法,史思明生性猜忌残忍,好杀无辜。其部下稍不顺他的意,便会被诛灭全族,以致人人自危。史朝义乃是史思明的长子,平时经常随史思明带兵作战。然史朝义却与其父性格相反,他比较恭谦谨慎,爱惜士兵,于是得到军中将士的归心。然而,史朝义却不受史思明的待见。在其父心目中,未来的燕王人选,就应该是史朝义的小弟史朝清。而对于史朝义,早晚得寻个错处将其杀掉,以绝后患。也就在史思明称帝的同时,他下诏立幼子史朝清为太子。这一弃长立幼的做法,为后来史思明被杀埋下了重要伏笔。

  据说,在这对父子翻脸之前,史思明曾让史朝义负责修筑囤积军粮的三隅城,限期一日。待史朝义领人于日内修筑完毕,却尚未抹泥之时,史思明赶来大骂史朝义,而抹泥一事是在骂声中完成的。临了,史思明说出一句:“待攻克陕州,吾将杀掉这小子。”这件事最终促成了史思明被杀。由此看来,史思明之死,确实是自己作的。

  史朝义弑父后,用骆驼将其尸体驮回范阳,且对其厚葬。根据出土玉册中所记载的文字推断,唐宝应元年(762年)五月十八日,史朝义才宣布史思明遗诏,并为其选地发丧下葬,谥号“昭武皇帝”。墓葬出土唐代文物

  寻找位于丰台区王佐乡林家坟村的史思明墓地,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事。我见到的最好“指南”,出于一位北京文保界的老伯。拿着这位老伯于数年前拍摄的照片,我一张张地比对,再与村民打听,最终确定了埋葬史思明的大致地点。

  史思明的墓地,在林家坟村西大约100米处,原来地面有座高大的封土堆,当地称之为“大疙瘩”。由于农民长期取土,使得土堆中露出汉白玉石块、石条等。到了1966年春,村民在取石条用以修筑水井井壁时,居然刨出了一批稀罕物件儿。原来,这座土疙瘩确实是座古墓,而且形制很大。1981年春,北京文物工作队对墓葬进行正式发掘,但墓已被破坏。两次挖掘共出土器物有鎏金铜牛、鎏金铁马镫、玉册、鎏金铜坐龙、铜铺首,象牙化石(龙骨)的带饰等珍贵文物数十件。根据墓葬形制及玉册文字等可以说明,墓主人为唐代帝王级。而玉册中的“帝朝义”三字,又说明墓主人被埋葬时,史朝义已然称帝。这样看来,墓主人就应是史思明。

  史思明的头盖骨早已破碎,但还能找寻到相当部分。根据体质人类学家的测定,他去世时的年岁大约为五六十岁。这与《新唐书》中对史思明“不足六十岁”的记述基本吻合。

  除了被移送至首都博物馆的史思明墓随葬品,还有一件重要文物,据说也是来自史思明墓。当然,这件文物并不是直接从史思明墓穴中发掘出来的,而是出在异地。这便是史思明墓前的翼兽了。目前,这件翼兽被收藏于北京石刻博物馆的展厅内。经过文物专家的鉴定,此物确为唐代的石雕。而且,它还是迄今为止北京地区发现的唯一的一件唐代神道石刻。这件翼兽的造型十分生动,颇有汉唐时期的风韵。由于这件翼兽出土于丰台区王佐乡刘太庄,距离史思明墓并不太远。因此,经专家考证推断,它应该是史思明墓前神道石像生。

  发掘过后,史思明墓又被回填了,墓室、墓道及墓里的汉白玉大石门等,统统被埋在了地下。如今,我所能见到的,是坑坑洼洼的小土坡上,种植着高矮不一的一片树木。

  法源寺中留存古碑残件

  在北京大地上,除了留下史思明的墓地以外,还有两座与之有关的古刹。这两座古刹之中,首先要说的便是法源寺。

  话说1980年的时候,正好赶上东瀛奈良招提寺的鉴真和尚塑像要“回家探亲”,北京也是接待城市之一,最终的选择,是位于北京宣南地区的法源寺。据说,在当时的北京城区之内,与唐时幽州古刹有承继关系,能基本被保存下来并且具有一定接待能力者,就只有法源寺了。而法源寺在唐代的名称,乃是悯忠寺。

  有唐一代,悯忠寺不仅与筹建它的唐太宗,以及最终完成建造的武则天有关,而且还与“安史之乱”的两大主角——安禄山和史思明,有着诸多关系。原来,悯忠寺曾经矗立过两座“高耸入云”的木质古塔,有点儿山西应县木塔的味道。这两座塔,一座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由安禄山在悯忠寺东南隅修建的;另一座,则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由史思明在悯忠寺的西南隅建造的。双塔在悯忠寺前东西对立。东塔名称不详,只知道塔内曾有唐代著名书法家苏灵芝的墨迹。而西塔名曰“无垢净光塔”。而今,双塔怎么丁点儿不见?原因是唐中和二年(882年)被一把大火烧毁了。所幸的事,昔日的悯忠寺内还曾矗立着一通关于“无垢净光塔”的古碑,此碑出自史思明之手。如今,这通古碑的残件,依然被保存在法源寺的悯忠阁内。

  根据寺内僧人的说法,史思明所撰《无垢净光宝塔颂》碑,实乃法源寺内现存第一古的石刻。此碑原来署着安禄山“圣武”年号(756-757年),此后经过磨改,从而对安禄山称帝之事多加掩盖。不过,从碑文中依然可以看出,“无垢净光塔”正是史思明为安禄山叛乱称帝且定都幽州祈福而建的。待到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史思明暂时降唐时,“无垢净光塔”正式建成,碑文又改刻为肃宗即位建造,以掩盖为安禄山造塔之迹。从目前收录在古籍中的碑文文字推断,“无垢净光塔”是一座有一定高度的方形木塔,四面有开敞的窗子,塔下有做工精致的砖石基座。

  除了法源寺,北京地区还曾有座归义寺,且和史思明有些关系。昔日的归义寺也称皈依寺,就在而今广安门内街道核桃园东街路北。其具体位置,大概是在北京市公交集团保修分公司三厂院内。这座寺庙,而今已经片瓦无存。

  归义寺之所以得名“归义”,就是为了褒奖史思明的归顺。史思明曾短暂归顺朝廷,唐肃宗封史思明为归义王,与此同时,兴奋异常的唐肃宗下令建立庙宇以褒奖史思明的归顺,并诏以“归义”为额。不过,这件事也挺打脸的。就在归义寺命名后未久,史思明又一次反叛。归义寺的名称尚存,不知道唐肃宗对此有何感想?

  归义寺自唐代初创,经过辽金时期,及至元代之后逐渐倾圮。到了清朝,更是湮没在巷陌之中。归义寺虽然不在,此地却留下地名“皈依寺”,1965年更名为核桃园东街。

  (文中图片均为高申摄影)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安禄山 史思明 皇帝 文物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5-05 蜂助手 301382 --
  • 05-05 华纬科技 001380 --
  • 05-05 德尔玛 301332 --
  • 05-04 航天南湖 688552 21.17
  • 05-04 慧智微 688512 20.92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