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曲艺家协会消息,新中国评弹事业的开拓者和建设者、著名评弹理论家、“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和“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获得者吴宗锡于2月11日上午10时05分在华东医院去世,享年98岁。
吴宗锡194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参加了地下党办的《时代学生》杂志的筹备创建工作。之后,又参加了该杂志的印刷、发行和通联工作。194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与屠岸金沙等组织“野火”诗社,并编印诗刊《野火》。1947至49年间,与袁鹰、吕林等共同编辑《新文丛》并出版发行。1949年5月任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剧艺室组长。领导评弹的整旧、改新。1950年任上海市文化局戏改处科长,兼任《大众戏曲》副主编。1952年起担任上海市人民评弹团工作团(上海市人民评弹团、上海评弹团)领导工作。1963—1980年起当选为上海市曲艺工作者协会副主席、1980—1997年任中国曲艺家协会上海分会(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主席。1997—2003年任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主席。1979年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任江苏、浙江、上海评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1984年8月当选为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任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1996起任中国曲艺家协会顾问。
吴宗锡在担任上海评弹团领导工作以来,积极推动评弹的创新、整旧以及艺术形式的改革,探讨和总结评弹艺术规律,推动艺术革新发展及理论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吴老作为中国曲艺家协会及上海曲艺家协会的领导,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对繁荣上海的文化事业,发展评弹艺术、推出精品力作和优秀人才,促进文艺界团结和谐,作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
吴宗锡参加《陈云同志关于评弹的谈话和通信》及其1997年“增订本”的编辑工作。他著有《怎样欣赏评弹》(1957年)、《评弹艺术浅谈》(1981年)、《评弹散论》(1981年)、《听书谈艺集》(2000年)、《评弹谈综》(2004年)、《走进评弹》(2010年)等专著,另有一批理论文章散见于各报刊。他发表的许多理论观点、学术思想、真知灼见,深深扎根于社会生活并对艺术实践起引领作用,无论在上海还是在全国,无论在评弹界还是在曲艺界,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是全国曲艺界的代表人物。其中《走进评弹》获中国文联第八届文艺评论奖著作类一等奖。评弹作品有短篇《党员登记表》,中篇《白虎岭》《人强马壮》《王孝和》《芦苇青春》《晴雯》(均与他人合作)等,此外,还改编了新篇《新木兰辞》,编写开篇《红纸伞》等。为《中国曲艺志》及《曲艺音乐集成》上海卷、《评弹文化词典》《评弹小词典》主编。1993年和1996年曾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俄亥俄州州立大学讲学。他为推动评弹艺术和曲艺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艰辛的劳动。2012年吴宗锡荣获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2013年荣获“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
吴宗锡在耄耋之年,依然笔耕不辍,潜心钻研评弹理论建设。他自解放初期受命从事评弹事业,便对这一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肩负了责任感和使命感。由于多年来在长期实践中,他和众多造诣精深的艺术家共同探讨切磋,进行书目建设,艺术改造创新,又长期浸润于排练演出的现场,感受艺术名家的艺术创造和观众的现场反映,从中总结提炼,加以提高,在实践中产生理论,并用理论来指导新的实践,使前辈的经验得到继承发扬,使评弹艺术能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这是党交给他的任务,也是他将毕生的心血对党的回报,对社会的奉献。
2011年3月21日,上海市文联、上海市曲艺家协会联合召开了 “弦内弦外——吴宗锡著《走进评弹》和评弹艺术的传承发展及理论建设研讨会”。2013年6月7日,由上海市文联主办,上海市曲艺家协会承办的“吴宗锡评弹艺术观研讨会”在上海举行。2019年4月18日,由上海市文联、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主办,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长三角曲艺发展联盟承办的“新中国评弹的开拓与回顾”——《吴宗锡评弹文集》出版座谈会在上海文艺会堂举行。吴宗锡先生在发言中表示,希望《文集》的出版能够在传承、发展、振兴当前的评弹中起到一点微薄的作用,这也是他这个95岁老人的一点心愿。
吴宗锡身兼艺术创作、理论评论和行政管理集一身,创作经验丰富、学术功底丰厚、以符合文艺特点和规律的方式领导文艺工作,是一位备受尊敬的老前辈和专家学者型的老领导,在评弹界和曲艺界德高望重、德艺双馨。业内外高度评价吴宗锡是新中国评弹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吴宗锡老师一路走好!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