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赵同录:经济发展提量增质 整体运行韧性彰显
2022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经济运行大局稳定,总量突破120万亿元
2022年,我国GDP为1210207亿元,突破120万亿大关,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按年平均汇率折算,我国GDP总量约为18.0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8345亿元,增长4.1%,拉动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483164亿元,增长3.8%,拉动经济增长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638698亿元,增长2.3%,拉动经济增长1.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3%、39.9%和52.8%。与上年相比,第一、二产业比重分别提高0.1、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0.7个百分点。
四季度,我国GDP为33550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2.9%,较三季度有所回落。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497亿元,增长4.0%,拉动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32601亿元,增长3.4%,拉动经济增长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69411亿元,增长2.3%,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从环比看,经调整季节因素后,四季度GDP环比增长0.0%。
二、工农生产韧性凸显,服务业承压企稳
2022年,农林牧渔业生产形势较好,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3%,拉动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其中农业(种植业)和畜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4.0%和4.2%,对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贡献率合计达到77.4%。工业建筑业生产韧性显现,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4%,拉动经济增长1.1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9%,拉动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27.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5%,拉动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金融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支撑服务业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5.6%和9.1%,合计拉动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
四季度,农林牧渔业,建筑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发展较快,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别为4.1%、7.0%、5.9%、10.0%和5.6%,合计拉动经济增长1.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7.0%。
三、三大需求共同发力,国内大循环作用彰显
消费规模持续扩大。受疫情多发频发影响,消费恢复压力明显,但仍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2022年,最终消费支出超过60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保持在50%以上,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2.8%,拉动GDP增长1.0个百分点。其中,四季度受疫情因素影响,消费恢复有所放缓,最终消费支出拉动GDP增长0.2个百分点。
投资关键作用有效发挥。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持续显效和接续政策措施落地落实,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投资保持稳定增长,为扩大国内需求、稳住经济大盘提供重要支撑。2022年,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0.1%,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其中,四季度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资本形成总额拉动GDP增长3.9个百分点。
净出口较快增长。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我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政策持续发力,外贸呈现较强发展韧性。2022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7.1%,拉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其中,四季度,受外部需求收缩、国内疫情扰动叠加上年同期高基数效应等因素影响,外贸增长明显承压,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向下拉动GDP1.2个百分点。
四、新动能新业态发展活跃,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重点领域投资力度加大,高端制造业取得新突破。2022年,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22.2%和12.1%,分别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7.1和7.0个百分点,有力推动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7.4%和5.6%,分别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8和2.0个百分点。1-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650万辆,整车出口创历史新高。
消费模式不断转换,新型服务业显露发展优势。2022年,新型消费模式保持较快发展,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7.2%,比重较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1-11月份,重点领域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保持增长,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分别高于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4.1、3.6和2.0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司长王贵荣:粮食生产再获丰收 畜牧业稳定发展
2022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有力克服北方罕见秋汛导致冬小麦晚播、南方持续高温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生产,全年粮食实现增产丰收,生猪生产总体稳定,禽蛋奶供应充足,主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农业生产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粮食实现增产丰收,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2022年,各地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强化耕地用途管制,加大粮食生产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全国粮食总产量13731亿斤,比上年增加74亿斤,增长0.5%,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75亿亩,比上年增加1052万亩,增长0.6%,连续三年保持增长。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高温干旱,东北地区南部农田渍涝灾害偏重,叠加种植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全国粮食作物单产387公斤/亩,比上年减少0.2公斤/亩,下降0.1%。
分季节看,夏粮、早稻、秋粮均实现增产。其中,夏粮产量2948亿斤,比上年增加29亿斤,增长1.0%;早稻产量562亿斤,增加2亿斤,增长0.4%;秋粮产量10220亿斤,增加43亿斤,增长0.4%。
分品种看,小麦、玉米、大豆产量增加,稻谷产量下降。2022年,全国小麦产量2754亿斤,比上年增加16亿斤,增长0.6%;玉米产量5544亿斤,增加93亿斤,增长1.7%。国家大力实施大豆油料提升工程,大豆产量首次突破400亿斤大关,达406亿斤,增加78亿斤,增长23.7%。稻谷产量4170亿斤,减少87亿斤,下降2.0%。
二、生猪生产总体稳定,牛羊禽肉产量持续增加
2022年全国猪牛羊禽肉产量9227万吨,比上年增加339万吨,增长3.8%。猪肉、牛羊肉、禽肉、禽蛋和牛奶产量均不同程度增长。
生猪出栏保持增长,存栏小幅增加。2022年,全国生猪出栏69995万头,比上年增加2867万头,增长4.3%。今年以来,生猪出栏保持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一季度同比增长14.1%,上半年增长8.4%,前三季度增长5.8%。全年猪肉产量5541万吨,比上年增加246万吨,增长4.6%。2022年末,全国生猪存栏45256万头,比上年末增加333万头,增长0.7%。其中,能繁殖母猪存栏4390万头,增加62万头,增长1.4%。
牛羊生产较为稳定,牛奶产量持续增长。2022年,全国肉牛出栏4840万头,比上年增加132万头,增长2.8%;牛肉产量718万吨,增加21万吨,增长3.0%;牛奶产量3932万吨,增加249万吨,增长6.8%。2022年末全国牛存栏10216万头,比上年末增加399万头,增长4.1%。2022年,全国羊出栏33624万只,比上年增加579万只,增长1.8%;羊肉产量525万吨,增加10万吨,增长2.0%。2022年末全国羊存栏32627万只,比上年末增加658万只,增长2.1%。
家禽生产稳步增长,禽肉禽蛋产量增加。2022年,全国家禽出栏161.4亿只,比上年增加4.0亿只,增长2.5%;禽肉产量2443万吨,增加63万吨,增长2.6%;禽蛋产量3456万吨,增加48万吨,增长1.4%。2022年末全国家禽存栏67.7亿只,比上年末下降0.2%。
三、农产品生产者价格略涨,生猪价格降幅收窄
2022年全国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4%。其中,一季度下降6.7%,二季度下降0.7%,三季度上涨8.2%,四季度上涨5.7%。
分类别看,农林牧渔四大行业生产者价格呈现“两升两降”态势。农业产品价格比上年上涨2.9%;渔业产品价格略涨0.4%;林业产品价格下降1.6%;饲养动物及其产品价格下降4.3%,降幅比上年收窄13.6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生猪价格降幅收窄。
分品种看,2022年生猪生产者价格下降9.8%,降幅比上年收窄25.3个百分点。其中一、二季度分别下降51.3%和25.9%,三、四季度分别上涨36.1%和42.1%。小麦、玉米、大豆生产者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12.8%、2.7%、5.3%,小麦价格指数创2005年以来最高纪录;稻谷价格下降0.3%,蔬菜价格上涨1.4%。
2022年,全国粮食再获丰收,畜禽生产平稳健康发展,重要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应对复杂严峻形势、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注:由于小数位进位,部分分项合计数与总数略有差异。
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司副司长江源:工业生产总体稳定 新动能持续成长
2022年,面对世界变局加快演变、新冠疫情冲击等多重考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全年工业生产总体稳定,新动能继续成长,为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工业运行总体稳定
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保持稳定恢复态势,增加值较上年增长3.6%。分季度看,一、二、三、四季度增加值分别增长6.5%、0.7%、4.8%、2.7%。分门类看,采矿业、制造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3%、3.0%、5.0%。分行业看,工业41个大类行业中,27个行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增长面达65.9%;10个行业增速较上年加快。
二、能源和民生行业保供有力有效
2022年以来,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输入性通胀压力较大的背景下,保供稳价政策措施及时有效落实落地,有力促进能源、民生行业稳定生产,为维护经济社会正常运行提供有力保障。2022年,能源行业生产高位运行,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7.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5.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1%。民生消费品供给充足,食品制造业、酒饮料茶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3%、6.3%;主要民生类产品中,鲜冷藏肉、熟肉制品、速冻食品、乳制品产量分别增长7.6%、4.2%、3.3%、2.0%。
三、工业新动能继续发挥引领作用
高技术、装备制造业支撑强劲。2022年,高技术制造业引领作用增强,增加值较上年增长7.4%,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2.4%,较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分别增长12.7%、9.9%、7.6%。装备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彰显工业经济韧性,增加值较上年增长5.6%,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分别增长11.9%、7.6%、6.3%。
新能源、新动能产品快速增长。2022年,新能源产品生产高速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量较上年接近翻倍,增长97.5%,充电桩、光伏电池、风力发电机组等新能源产品产量分别增长80.3%、47.8%、45.5%;新材料产品两位数增长,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多晶硅、单晶硅等产量分别增长78.0%、64.4%、51.8%;高技术产品较快增长,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民用飞机等产量分别增长16.3%、15.0%、10.5%。
四、稳经济政策落地显效,企业用工投资意愿有所恢复
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落地显效,有力促进各种类型企业生产经营保持稳定。2022年对工业企业进行的三次留抵退税政策成效调查显示,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享受该政策的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已享受企业对政策实施满意度较高,其中近三分之二表示非常满意,受惠企业普遍反映缓解了现金流运转压力,减负效果十分明显。2022年四季度针对小微企业的调查显示,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占65.9%,较上年同期提高3.6个百分点,政策惠及面自2021年四季度以来持续保持在六成以上。在政策持续发力的作用下,企业用工投资意愿有所恢复,工业企业景气问卷调查显示,2023年一季度用工预期指数环比上升0.9个百分点;投资预期指数环比上升0.5个百分点。
总体看,2022年工业生产总体保持恢复态势。但也要看到,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依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和疫情冲击对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影响明显。下阶段,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推动工业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司长胡汉舟:能源保供能力稳步提升 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
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能源领域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为首要任务,立足国情,着力增强国内能源生产保障能力,充分发挥煤炭主体能源作用,不断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大力发展多元清洁供电体系,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持续增长的民生用能需求。随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显著提高。
一、能源生产稳步增长
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 煤油气电等主要能源产品生产均保持增长,能源供应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原煤生产较快增长,产量创历史新高。煤炭生产企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释放先进产能,圆满完成保供增供任务。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45.0亿吨,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9.0%,增速比上年加快4.3个百分点。
原油产量继续回升,天然气持续增产。油气生产企业持续加强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提升油气自给能力。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原油产量20467万吨,比上年增长2.9%,2016年以来首次回升至2亿吨以上;天然气产量217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6.4%,连续6年增产超100亿立方米。
电力生产平稳有序,清洁能源发电占比提高。电力生产企业切实履行发电保供责任,全力保障用电需求。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8.4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2%。其中,火电增长0.9%;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增长5.3%,占全部发电量比重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二、能源进口有所下降
根据海关总署快讯数据,2022年进口煤炭2.9亿吨,比上年下降9.2%;进口原油50828万吨,比上年下降0.9%;进口天然气10925万吨,比上年下降9.9%。
三、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
初步测算,2022年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增长2.9%。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煤炭比重提高0.2个百分点,石油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天然气比重下降0.4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主任李锁强:服务业延续恢复发展态势
2022年,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频发等超预期因素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业经济承压运行,总体延续恢复态势,新动能发展势头良好。
一、服务业经济保持恢复
初步核算,2022年服务业增加值638698亿元,比上年增长2.3%。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2.8%,高于第二产业12.9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8%,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个百分点。其中,四季度,服务业增加值169411亿元,同比增长2.3%。
服务业企业生产经营稳定恢复。1—11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9%;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1.9%,10个行业门类均实现盈利。服务业经济运行边际改善。12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0.8%,降幅比11月份明显收窄。
服务业投资延续扩张势头。2022年,服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0%,增速比上年加快0.9个百分点。其中,卫生领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7.3%,医疗卫生投入力度持续加大。1—11月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8426.1亿元,同比增长0.9%,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为72.9%。
服务贸易保持较快增长。1—11月份,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54046.1亿元,同比增长15.6%。其中,服务出口25835亿元,同比增长15.5%;服务进口28211.1亿元,同比增长15.6%。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稳定增长。1—11月份,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总额22486.4亿元,同比增长10.1%;其中,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出口较快增长,保险服务进口快速增长。
二、新动能引领作用凸显
新动能持续壮大。2022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9.1%和5.6%,合计拉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个百分点,有力支撑服务业经济恢复。
转型升级态势良好。消费新业态加快发展,新模式新场景不断涌现,消费市场线上线下加速融合,数字化、品质化、多样化趋势明显。2022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2%,占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2%,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5G网络建设速度加快。1—11月份,全国移动互联网累计流量2382亿GB,同比增长18.6%。快递业务“进村”“进厂”“出海”深入推进,行业规模持续扩大。1—11月份,完成快递业务量1002.1亿件,同比增长2.2%,比上年提前7天突破千亿件。
产业融合推进有力。信息技术赋能实体经济,数字化浪潮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不断融合。1—11月份,规模以上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6.9%,增速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3.0个百分点。工信部数据显示,工业软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1—11月份,工业软件产品收入同比增长14.2%,占软件产品收入的比重达9.3%。
重点服务业领域发展活力持续释放。2022年,高技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2.1%,高于全部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9.1个百分点。1—11月份,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3.5%;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8.0%、7.5%和5.9%,分别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增速4.1、3.6和2.0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发展有望蓄势向好
随着稳经济各项政策效应持续释放,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常态,服务业经济活跃度持续提升,发展前景向好。12月中下旬以来,各大商圈客流量明显增长,跨省游、长途游需求上升,人流量、车流量明显增加。2023年元旦假期,全国邮政快递业共揽投快递包裹超21.3亿件,其中,揽收、投递包裹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5.2%和11.5%;元旦假期电影票房突破5.5亿元,全国影院营业率达85%,创10个月以来新高。进入1月份以来,城市客运明显回升。交通部预计,2023年春运期间客流量超过20亿人次,有望达到上年2倍。
总体看,面对各种困难挑战,2022年服务业经济延续恢复态势。2023年,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入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着力扩大有效需求,推动服务业经济回稳向好。
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司长翟善清:政策效应持续显现 投资保持平稳增长
2022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推进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加快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和地方专项债发行使用,大力推动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和设备更新改造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效果持续显现,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72138亿元,比上年增长5.1%,增速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一、二产投资增长较快,一产、三产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2022年,第一产业投资14293亿元,比上年增长0.2%。其中,渔业投资增长31.8%,农业投资增长16.1%。第二产业投资184004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9.3%,采矿业投资增长4.5%。第三产业投资373842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投资增长21.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增长14.5%。
二、基础设施投资明显提速,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
2022年,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增长9.4%,增速连续8个月加快,比上年大幅提高9.0个百分点。其中,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13.6%,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10.1%,信息传输业投资增长9.3%。
2022年,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9.1%,增速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4.0个百分点。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投资增长42.6%,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投资增长27.2%,纺织服装、服饰业投资增长25.3%,化学纤维制造业投资增长21.4%。
三、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势良好
2022年,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8.9%,增速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22.2%,增速与上年持平。其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增长27.6%,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7.2%,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2.8%。
高技术服务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2.1%,增速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其中,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增长26.4%,研发设计服务业投资增长19.8%,电子商务服务业投资增长16.8%。
四、社会领域投资较快增长,大项目投资带动作用增强
2022年,社会领域投资比上年增长10.9%,增速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增长26.1%,教育投资增长5.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3.5%。
2022年,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简称“大项目”)投资比上年增长12.3%,增速比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拉动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2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
从投资先行指标看,2022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比上年增长20.2%,投资到位资金(不含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1.8%,为投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下阶段,要保持政策稳定性,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激活民间投资活力,扩大有效投资,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司长董礼华:消费市场恢复略有放缓 新型消费仍保持较好发展态势
2022年,面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超预期因素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促消费政策显效发力,消费市场继续保持恢复态势,新型消费模式较快发展,绿色升级类消费需求持续释放,必需类商品增势良好,县乡市场规模占比提升。消费市场发展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
一、全年消费市场受疫情扰动明显,12月份市场销售降幅收窄
市场规模接近上年水平。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733亿元,比上年下降0.2%;其中,商品零售增长0.5%,餐饮收入下降6.3%。疫情多发频发对消费市场恢复扰动影响较大。分季度看,一季度,市场销售在3月份疫情影响下同比增长3.3%;二季度,受上海等地疫情冲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4.6%;三季度,随着一系列促消费政策落地显效,市场主体加快复商复市,市场销售增速转正,同比增长3.5%;四季度,疫情反弹再次对消费市场造成一定冲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7%。
12月份市场销售降幅收窄。随着稳经济各项政策和疫情防控优化调整措施落实落细,市场销售有所改善。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8%,降幅比11月份收窄4.1个百分点。其中,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0.1%,降幅比11月份收窄5.5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增长4.6%,而11月份为下降4.2%。
二、新型消费模式稳步发展,实体零售继续恢复
网上消费较快增长。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成熟应用,物流配送体系不断完善,网络购物作为消费市场增长动力源的态势持续巩固。2022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2%;其中,吃类商品增长16.1%,穿类商品增长3.5%,用类商品增长5.7%。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2%,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实体店铺商品零售略有增长。传统零售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持续推进,消费场景和消费体验不断拓展提升,实体店铺商品零售保持增长。2022年,限额以上零售业实体店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其中,生活必需品供应更为集中的生活便利店、超市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3.7%和3%,品质化升级类消费相对较多的专业店、专卖店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3.5%和0.2%。但受限流影响较大、品牌同质化程度较高的百货店商品零售额下降9.3%。
三、乡村市场恢复好于城镇,县乡消费潜力进一步挖掘
乡村市场销售恢复好于城镇。2022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下降0.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与上年基本持平。分季度看,全年三个季度乡村市场销售表现好于城镇。一季度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速高于城镇0.3个百分点,二季度和四季度乡村消费品零售额降幅分别较城镇小0.6和0.7个百分点。
县乡市场占比有所提升。乡村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加之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包含镇区和乡村地区的县乡消费市场得到发展,市场占比有所提升。2022年,包含镇区和乡村的县乡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38.1%,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四、基本生活类商品增势良好,绿色升级类消费需求持续释放
必需类商品销售较好。2022年,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0.5%,限额以上单位十八类商品类值中近五成商品类值零售实现正增长。吃类和中西药品类商品销售增长较快。2022年,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和中西药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8.7%、5.3%和12.4%,增速比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分别高6.8、3.4和10.5个百分点。
升级类商品零售保持较快增长。随着市场供给不断优化提升以及绿色环保理念持续推广,居民对品质化消费、绿色消费的需求逐步增加。2022年,限额以上单位书报杂志类和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6.4%和4.4%,增速明显高于商品零售平均水平。新能源汽车销售呈高速增长态势,据汽车流通协会统计,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零售约567万辆,比上年增长90%。
五、我国消费市场规模大潜力足,消费持续升级发展
消费发展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从近期情况看,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落实、消费场景有序恢复,前期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餐饮等接触型服务消费开始有所改善。从长期发展潜力看,我国总人口超过14亿人,城镇化率稳步提升,乡村市场蕴藏较大潜力,有力支撑我国消费市场稳定恢复发展。
消费升级趋势没有改变。疫情发生前几年,居民消费已呈现出升级发展态势,即使受到疫情冲击,消费升级发展趋势没有改变。当前,居民品质化需求持续增加,绿色环保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服务消费意愿依然强烈。伴随消费场景创新拓展,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及市场供给不断完善,消费结构将持续优化升级。
尽管2022年疫情对消费市场恢复产生了较大影响,但也要看到,消费市场韧性犹在、潜力较大。进入2023年,随着疫情防控优化调整措施进一步落实,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消费市场稳定恢复的基础将更加牢固,消费市场有望恢复向好。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王萍萍:人口总量略有下降 城镇化水平继续提高
根据2022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制度和调查数据推算,2022年我国人口总量略有下降,城镇人口保持增长,城镇化质量稳步提高。
一、人口总量略有下降,出生人口持续减少
2022年末,全国人口为141175万人,比2021年减少8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比2021年减少106万人;死亡人口1041万人,比2021年增加2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比2021年下降0.75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7.37‰,上升0.19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下降0.94个千分点。
2022年我国人口总量略有下降主要是由于出生人口减少。一是因为育龄妇女持续减少。2022年,我国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比2021年减少400多万人,其中21—35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减少近500万人。二是因为生育水平继续下降。受生育观念变化、婚育推迟等多方面因素影响,2022年育龄妇女生育水平继续下降。
二、城镇人口保持增长,城镇化质量稳步提高
受城镇区域扩张、城镇人口自然增长和乡村人口流入城镇等因素影响,城镇人口继续增加。2022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92071万人,比2021年增加64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9104万人,减少73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22%,比2021年提高0.50个百分点。城镇化空间布局持续优化,新型城镇化质量稳步提高。
三、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022年末,全国0—15岁人口为25615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1%;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7556万人,占62.0%;60岁及以上人口为28004万人,占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0978万人,占14.9%。与2021年相比,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666万人,比重下降0.4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1268万人,比重上升0.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922万人,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
虽然2022年人口总量略有下降,但我国仍有14亿多人口,人口规模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长期存在;劳动年龄人口近9亿,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程度持续提升,人才红利逐步显现。2022年,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3年,比2021年提高0.11年,比2020年提高0.18年。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将有力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推动人口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要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必将有力支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王萍萍:就业优先政策持续发力 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2022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国民经济总体保持恢复态势,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一、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年末调查失业率有所回落
2022年,受疫情影响,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波动,但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1—2月份就业形势总体平稳,3月份受疫情影响,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升至5.8%,4月份继续升高至6.1%。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落地显效,就业形势有所改善,5月份起调查失业率连续回落,8月份降至5.3%,三季度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比二季度下降0.4个百分点。进入四季度,疫情冲击叠加世界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升高,11月份为5.7%。12月份,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得到推进,加之春节临近部分劳动力返乡,退出劳动力市场,就业人员、失业人员均有所减少,城镇劳动参与率下降1.1个百分点,城镇调查失业率相应下降,12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比11月份下降0.2个百分点。
二、就业主要群体保持稳定,青年劳动力就业形势有所改善
25—59岁就业主体劳动力占城镇劳动力的八成以上。2022年受复杂严峻形势影响,25—59岁劳动力城镇调查失业率在个别月份有所上升,4月份受疫情影响升至5.3%,5—8月份连续下降,8月份降至4.3%,9—11月份波动上升,但变动幅度较小,11月份为5.0%,12月份降至4.8%,保持在5.0%以下的较低水平。
青年劳动力就业形势有所改善。2022年二季度以来,在疫情和毕业季的双重影响下,16—24岁城镇青年劳动力调查失业率逐月上升,7月份升至19.9%的年内高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青年就业工作,先后出台了深化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持续实施青年专项技能培训计划、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等政策措施。8月份以后,高校毕业生逐步走向工作岗位,青年调查失业率逐步回落。12月份,16—24岁城镇青年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16.7%,比7月份最高点下降3.2个百分点。
三、落实落细稳就业政策,保持就业稳定仍具有利条件
2022年,面对疫情等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在一系列政策措施带动下,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但也需清醒认识到,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仍处恢复之中,稳就业仍需加力。重点群体的就业压力仍然很大,青年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依然较高,且202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1158万人,促进青年人顺利从业就职仍需付出努力。同时,农民工就业也需要关注,当前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依然偏高。此外,就业市场尚未完全恢复,部分行业以及中小微企业虽然在逐步恢复正常生产经营,但用工需求的恢复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在看到压力的同时,也要看到下一阶段保持就业总体稳定仍具有较多的有利条件。一是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没有改变。随着稳经济各项举措进一步落地显效,经济持续恢复,将带动就业需求扩大。二是疫情防控优化调整,住宿餐饮、旅游等接触性聚集性服务业恢复改善,有利于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体量大的优势。三是党的二十大明确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做好稳就业工作,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这些都为就业稳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司司长方晓丹: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消费支出实际增速略有回落
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疫情散发多发等多重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抓好稳经济各项政策举措落实,国民经济总体保持恢复态势。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消费支出实际增速略有回落。
一、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继续快于城镇居民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9%,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继续快于城镇居民。202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83元,名义增长3.9%,实际增长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名义增长6.3%,实际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分别快于城镇居民2.4和2.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50降至2.45,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继续缩小。
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增长较快。2022年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保持高位,带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0%和5.3%,快于全国居民收入增速1.0和0.3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5%和2.9%。以西部地区为1,东部与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上年的1.62缩小至1.61,下降0.01,地区间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继续缩小。
二、各项收入总体实现稳步增长,转移净收入增长相对较快
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各地区各部门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保障了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0590元,比上年增长(以下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名义增长)4.9%。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3.9%,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6.2%。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相对较快,主要是各地加大政府投资重点工程以工代赈力度,同时在乡村振兴中加大农村特色产业培育和发展,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共同带动农村居民务工收入增加。据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2022年全国农民工规模达到29562万人,比上年增长1.1%;月均收入4615元,比上年增长4.1%。
经营、财产净收入保持增长。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6175元,比上年增长4.8%。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增长3.8%,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增长6.2%。分产业看,全国居民人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经营净收入分别增长5.0%、4.9%和4.6%。在粮食丰收和农牧产品价格相对较高等因素的拉动下,农村居民人均第一产业经营净收入比上年增长6.4%。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3227元,比上年增长4.9%。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比上年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比上年增长8.4%,其中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租金净收入比上年增长11.3%。
转移净收入增长相对较快。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6892元,比上年增长5.5%,增速在居民收入四大项中相对较快,快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0.5个百分点,为保障基本民生和稳定居民收入增长提供重要支撑。其中,受各地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相继提高和领取养老金、离退休金人员比重提高等影响,全国居民人均养老金或离退休金比上年增长7.5%;社会救济和补助收入比上年增长3.8%。
三、居民消费支出实际增速略有回落,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增长较快
消费支出实际增速略有回落。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538元,名义增长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0.2%。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39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0.3%,实际下降1.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632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5%,实际增长2.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均快于城镇居民4.2个百分点。
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增长较快。2022年,各地区各部门加大粮油肉蛋奶等基本民生产品的保供稳价力度,居民基本生活消费需求得到有力保障。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支出比上年增长4.2%。居民膳食结构进一步优化。人均粮食消费量为136.8公斤,比上年减少7.8公斤,下降5.4%;人均肉类消费量为34.6公斤,增长5.0%,其中人均猪肉消费量增长6.7%,人均牛肉消费量增长2.9%;人均蛋类消费量为13.5公斤,增长2.4%。全国居民人均居住支出比上年增长4.3%,主要是住房维修及管理、水电燃料及其他支出分别增长7.6%和5.3%。另外,全国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医疗保健支出和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1.2%、0.2%和0.6%。受消费场景制约,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衣着和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分别比上年下降3.8%和5.0%。
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全国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为43.5辆,比上年增长4.3%;每百户助力车拥有量为75.5辆,增长2.3%;每百户排油烟机拥有量为64.6辆,增长2.4%;每百户空调拥有量为133.9台,增长2.1%;每百户微波炉拥有量为42.2台,增长1.8%。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司长王有捐:2022年CPI温和上涨 PPI涨幅回落
2022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强化重要民生商品和能源保供稳价工作。全年消费领域价格温和上涨,生产领域价格涨幅回落。
一、消费领域价格温和上涨
CPI涨幅呈先扩后落走势。2022年,全国CPI上涨2.0%,涨幅比2021年扩大1.1个百分点。分季看,一、二、三、四季度同比分别上涨1.1%、2.3%、2.6%、1.8%,涨幅呈先扩后落走势。分月看,1月份和2月份,受春节等因素影响,CPI同比均上涨0.9%;在国内疫情多点散发、能源和猪肉价格上涨、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等因素共同作用下,3月份起CPI同比涨幅开始扩大,7月份上涨2.7%;8月份涨幅略有回落,9月份又扩大至2.8%;受节后需求回落、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走高等因素影响,10月份和11月份同比涨幅分别回落至2.1%和1.6%;12月份临近春节,涨幅回升至1.8%。
食品价格波动较大。2022年,食品价格由2021年下降1.4%转为上涨2.8%,影响CPI上涨约0.51个百分点。分月看,各月同比变动幅度在-3.9%—8.8%之间。其中,猪肉价格自3月份起触底回升,10月份同比上涨51.8%,11月份和12月份涨幅有所回落,全年平均下降6.8%,降幅比2021年收窄23.5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11个百分点;在猪肉价格上行带动下,禽肉价格也逐步上涨,全年平均上涨4.0%;因上年同期基数较低,鲜果和鸡蛋价格分别上涨12.9%和7.5%,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28个百分点;受国际粮价持续高位影响,国内食用植物油、面粉和豆类价格分别上涨6.9%、6.2%和4.6%,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08个百分点。
能源价格涨幅较高。2022年,能源价格上涨11.2%,涨幅比2021年扩大2.9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80个百分点,占CPI总涨幅的四成。分月看,大部分月份同比涨幅在10.0%以上,年末有所回落。其中,受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影响,汽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气价格分别上涨21.2%、23.1%和17.7%,涨幅比2021年分别扩大3.7、3.9和5.7个百分点,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75个百分点;居民用煤等其他燃料价格上涨5.1%,涨幅比2021年扩大1.5个百分点;车用天然气等其他车用能源价格由2021年下降0.1%转为上涨5.5%。
核心CPI走势平稳。2022年,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上涨0.9%,涨幅比2021年扩大0.1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64个百分点。分月看,各月同比涨幅在0.6%—1.2%之间,涨幅变动较小,运行相对平稳。其中,扣除能源的工业消费品价格稳中略涨,全年平均上涨0.6%,涨幅比2021年扩大0.3个百分点。工业消费品中,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管材、空调、其他住房装潢材料和自行车价格分别上涨4.2%、3.6%、3.6%和3.2%。疫情影响下服务消费需求偏弱,服务价格全年平均上涨0.8%,涨幅比2021年回落0.1个百分点。服务中,家庭服务和医疗服务价格涨幅稳定,分别上涨2.7%和0.8%,涨幅均与2021年相同;疫情影响出行,宾馆住宿和景点门票价格分别下降1.7%和1.0%,2021年均为上涨。
二、生产领域价格涨幅回落
PPI同比由涨转降。2022年,全国PPI上涨4.1%,涨幅比上年回落4.0个百分点。分季看,一、二、三季度同比分别上涨8.7%、6.8%、2.5%,四季度同比下降1.1%,涨幅逐季回落并在四季度转降。分月看,受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走高影响,同比涨幅由1月份的9.1%回落至6月份的6.1%;进入7月份后,涨幅回落速度加快,7、8、9月份同比涨幅分别为4.2%、2.3%和0.9%;10月份和11月份,在高基数作用下,同比由涨转降,均下降1.3%;12月份,同比降幅收窄至0.7%。
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价格涨幅差值缩小。2022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4.9%,涨幅比上年回落5.8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上涨1.5%,涨幅比上年扩大1.1个百分点。生产资料价格涨幅高于生活资料3.4个百分点,差值比上年缩小6.9个百分点,一定程度减轻了中下游行业面临的成本压力。生产资料中,采掘工业价格上涨16.5%,原材料工业价格上涨10.3%,加工工业价格上涨1.5%,涨幅比上年分别回落17.9、5.5和5.1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中,食品价格上涨2.7%,一般日用品价格上涨1.6%,涨幅比上年分别扩大1.3和1.1个百分点;衣着价格由上年下降0.2%转为上涨1.8%,耐用消费品价格由上年下降0.6%转为上涨0.1%。需要看到,生活资料价格涨幅虽有扩大,但属温和上涨,我国是制造业大国,生活资料产品产能和产量充裕,后期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输入性价格传导影响国内相关行业价格波动。2022年,国际原油、天然气、铜等大宗商品价格先后高位回落,下半年与进口大宗商品价格关联程度较高的石油、有色金属等相关行业价格月度同比明显走低。从6月份至12月份,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同比涨幅由54.4%回落至14.4%,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由34.7%回落至10.1%;8月份,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由涨转降,至12月份已连续下降5个月。从全年看,相关行业价格涨幅也不同程度回落,2022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上涨35.9%,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上涨23.6%,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5.4%,涨幅比上年分别回落2.8、4.6和17.3个百分点。
能源保供稳价成效显著。煤炭等行业先进产能平稳有序释放,增产增供力度加大,产量持续增加,市场供给有所改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同比涨幅从1月份的51.3%回落至8月份的8.6%;9月份同比由涨转降,降幅为2.7%;10月份和11月份分别下降16.5%和11.5%;12月份基数走低,降幅收窄至2.7%。从全年看,2022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同比上涨17.0%,涨幅比上年回落28.1个百分点。但应看到,目前煤炭价格虽有回落但仍处高位,能源产品稳价压力依然较大。下阶段,要持续巩固保供稳价工作成效,继续加大增产增供力度,规范市场秩序,把稳定价格同助企纾困结合起来,有效提振市场主体信心。
(责任编辑:马常艳)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