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周雪松
当前楼市局势和走向备受关注,从房企来看,普遍感觉压力较大。未来,房地产究竟何去何从?专家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从长期看房价不会下降,当前应该切实抓好“六稳”工作,进一步提振房地产市场信心,促进市场活跃提升。与历年相比,预计2022年全年销售面积与2016年15.7亿㎡接近,金额将接近2018年的15.0万亿元水平。
当前不建议大搞新城建设
从各地来看,房地产宽松政策持续出台。近日,江西省樟树市发布新政,提到奖励商品房销售中介机构销售行为。凡在今年下半年已备案的中介机构,每销售一套商品房,由收益财政给予1000元奖励。财政出钱直接奖励房产中介,十分罕见。
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已有约60城市打破传统政策调控手段,发布创新型举措,从支持多孩家庭、鼓励投靠养老、一人购房全家帮、租赁破限购、鼓励团购批量购房等方面维稳市场,促进刚需和改善型住房需求释放。
“从我居住的城市来看,房价有所下降。”近日,东部某三四线城市居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楼市降温明显,“想卖二手房,在中介挂了几个月了,到现在没有成交。”
而在中部城市武汉,该市西湖区财政局印发的《预发住房分配货币化补贴的方案》引发热议。根据新政,属于住房分配货币化补贴对象的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在东西湖区内新购房,可一次性预发住房分配货币化补贴15万元。据媒体报道,除了东西湖区,武汉其他区域也有下发购房补贴相关政策。6月份,武汉新房成交环比涨近三成。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有关机构数据,2022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下降了23.6%和31.5%,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跌30.6%,前100房企累计销售额均值为356.4亿元,同比下降48.6%。上半年销售额超千亿元的房企9家,较去年减少10家;销售额超百亿元85家,较去年同期减少47家。由于房地产市场下行,供应土地面积和成交面积同比下降44.3%和55.6%,成交面积处于2009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
重庆华地空间科技有限公司COO、重科华地城乡空间与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刘渝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房地产的底层逻辑被打破了,之前开发商高周转追求高规模,推高地价房价,房子成为投资品和家庭最大资产构成,这种模式难以持续。建议政府在土地供应量上进行缩量,让市场出清,逐步恢复市场正常供需,同时建议地方在卖地难的情况下关注存量资产,提高资产效率,将基建规模进行收缩在核心区域,不建议大搞新城建设。
“国家发展城市群,让人集中在大城市,才能发挥区域规模经济优势,这些核心区域需要更多支持。而一些能级弱的城市,没有产业优势和区域地理交通优势,需要改变以GDP为核心的思路,应转变到追求区域人口高质量生活的思路上来。”刘渝鑫说。
长期看房地产名义价格会上涨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马光秋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房价不能也不可能普遍持续下跌。“当前,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非常重要。我们提出了‘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其实稳预期就是一个结果、一个目标,前面都做好了,预期自然也就上去了。”马光秋说。
“疫情催生了周期规律的显现,房地产短期存在价格下行压力,但是并不意味着房地产的名义价格会一直持续下降。”马光秋说,房地产价格不能持续普遍下降,如果价格出现大面积的现实性下降,很可能就会像日本上个世纪80年代那样,整个社会可能会陷入低欲望社会,也会给经济运行带来风险。从长期来看,这种下行压力会被纸币的贬值消减。
马光秋指出,政府可能通过各种方式各种工具增加市场流动性,经常存在的现象就是货币供给增长会超过实际经济增长率,也就意味着通货膨胀是常态现象,只不过是多少而已。况且很多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学者会认为温和的通胀有利于经济发展,这一点被大多数人认可,原因在于企业生产的积极性会受到高于预期的市场价格的刺激。
马光秋说,长期而言,房地产的名义价格不会持续下跌,反而会上涨(当然实际价格则未必),这种情形对于购房者和金融体系都不会产生不利冲击。我国更可行的路径是以时间换空间,将资金从地产引导到实体经济领域,如注册制的推行,用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逐渐消化高房价。一是房价增幅赶不上经济增长的速度,房价相对而言就是越来越便宜;二是通货膨胀存在,纸币的价值越来越低,也会抵消一些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效应。
建诚晟业总经理苑承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经济压力和中央导向更加明确的背景下,各地房地产纾困更加积极,限购、限贷等核心政策有较大放松空间。在政策效果逐渐显现、供应加大带动核心城市企稳复苏的预期下,预计三季度销售额同比降幅收窄,四季度止跌增长,全年房地产销售额在15.4万亿元左右。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