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在2022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表示,构建零碳金融,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之路的抓手。需要构建和碳中和一致的中国模式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在传统的宏观政策里要加紧推进碳中和的结构性工具、政策,通过非中性的价格型和数量型的货币政策来纠正市场的失误,纠正金融体系相对价格的扭曲,支持碳中和转型,实现社会效用的最大化。
朱民指出,我国在绿色金融领域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中国的绿色金融全球领先,现在已经有15万亿元的绿色金融贷款,全球第一。债券累计也是1.8万亿元,居全球第二,在企业绿色融资等方面不断创新。但是从总体上看,到2020年末,绿色金融占整体总融资的比重只有4.6%,还是很小,尤其是绿色债券仅占存量银行债券的0.73%。在零碳金融里有相当部分需要资本市场的债券,而且期限长、风险高,只靠银行信贷支持绿色融资是有天然短板的,风险偏好不匹配、不方便,也缺乏完善的绿色机制,因为投资不稳定,风险周期比较长。
朱民认为,我国要从现在狭义环保走到根本的零碳来支持整个经济碳中和,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经济结构、经济生态的金融新模式。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很大的机遇。
而金融将在碳中和转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一是提供规模巨大、期限长、风险高的零碳金融融资,估计仅能源融资就将达到185万亿元。二是从存量看,现有的金融资产的存量是325万亿元,因为高碳的估值下降,低碳估值上升。三是要化解转型的金融风险。与此同时,还需要构建零碳金融的宏观管理体系,从绿色金融跨越到零碳金融,在这个基础上构建零碳金融的市场生态,整个系统和生态要和国际标准趋同,金融机构也要实现零碳化。
朱民指出,从增量投资来看,“十四五”规划已制定绿色刺激政策和规划重点,累积有44.6万亿元投资,包括基础设施投资、可再生能源、友好的能源和电力系统、集中式和分布式的能源和电力系统。包括交通、充电桩、清洁供热智能、低碳建筑等在内的绿色低碳城镇化以及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升级改造也特别重要。另外,还有绿色消费、智慧城市和低碳生活方式等。
朱民指出,来自存量投资的挑战也很大。因为在转型过程中会重新定义资产价格,资产价格的变动将导致国家、产业、公司、金融机构、居民的资产负债表都会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管理碳中和转型的金融风险就特别重要。
在朱民看来,处理构建零碳金融所面临的问题,需要从构建宏观框架开始。他提出,需要构建和碳中和一致的中国模式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央行要积极推行结构性货币政策,也就是说在传统的宏观政策里面要加紧推进碳中和的结构性工具、政策,通过非中性的价格型和数量型的货币政策来纠正市场的失误,纠正金融体系相对价格的扭曲,支持碳中和转型,实现社会效用的最大化。
朱民认为,推动碳中和其实是在根本上颠覆性的再造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模式,以及整个的经济结构,让整个经济从高碳走向低碳,通过能源革命、经济创新重塑整个制造业。而金融业必须在这个过程中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主要的改革措施包括构建金融的宏观管理框架、零碳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同时,朱民认为,要按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两个阶段构建零碳金融两个阶段实施目标、政策和路径,促进金融机构加强对零碳金融转型的风险意识,提升金融机构零碳转型风险环境分析能力,改变现有的风险管理模式,需要在整个的产业数据里面引进新模式、新系数,构建零碳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以应对零碳金融转型的各类风险,同时加强零碳金融的基础设施,鼓励零碳金融的披露。与此同时,还要对标国际准则。
责任编辑:李琳琳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