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绿 最动人心

只此青绿 最动人心
2022年03月09日 06:54 媒体滚动

  近几十年来,中国植树造林成效显著,人工造林面积长期居于世界首位,对世界环境改善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成绩背后,是许多人的奉献与努力,他们将青春与热血奉献给了植树造林事业。作家们将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让人们能永远记住他们,记住他们给世界带来的片片青绿。

  植树节即将来临,让我们一起重温那些感人肺腑的故事,重温造林人的青春与梦想。

  □本报记者 石雅彬

  绿色奇迹塞罕坝

  在河北,有一座人工造就的林场,受到了世界各国的瞩目,它就是塞罕坝。2017年,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从莽莽荒漠,到世界最大人工绿海,塞罕坝人艰苦奋斗五十载,用三代人的汗水使荒漠沙地变为绿水青山。

  长篇报告文学《绿色奇迹塞罕坝》作者冯小军、尧山壁用聚焦的方式,从小处落笔,从细处着墨,仿佛一地碎银映照着塞罕坝无数闪光点。书中系统、全面地对塞罕坝几代创业者艰苦创业的过程进行了史志性记载,同时,以散文化的呈现方式,给人以导引和感染,再现了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也着重展现了塞罕坝人不惧困难、敢于付出、敢与严峻自然抗争的精神。

  纪实文学作品《美丽塞罕坝》的作者朱悦俊、段宗宝均为《人民日报》记者,他们以采访故事作为引子切入,按时间顺序展现了塞罕坝的变迁,梳理了塞罕坝从“千里松林”到荒漠沙化,再到林海重现的变迁史,记录了塞罕坝人从一棵树奋斗到5亿棵树的典型人物与事件。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入选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奖名单,作品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青年一代不畏艰苦,在贫乏中浇灌生命的伟大创业故事。20世纪60年代初,为减少京津冀地区的风沙危害,国家指定由林业部和河北省在承德境内高原荒漠塞罕坝上建立机械林场,抵御浑善达克和科尔沁沙地南侵。以主人公冯程、覃雪梅等为代表的第一代造林人,带领干部群众拉开了与自然抗争的序幕。由这部剧的总编剧郭靖宇、杨勇撰写的同名长篇小说也已出版。

  近日,冯小军又创作推出纪实文学《白色的海,绿色的海》,该书再次为读者呈现了塞罕坝林场的历史演变、发展历程和一甲子时间里铸就的塞罕坝精神。作者用纪实文学手法还原了三代塞罕坝人不畏惧艰难困苦,艰苦奋斗,绿色发展的精神风貌。

  河西走廊八步沙

  八步沙林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20世纪80年代,这里曾是当地最大的风沙口。

  1981年,古浪县土门镇台子村村民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不甘心世代生活的家园被黄沙威逼,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带头组建了八步沙集体林场,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

  2019年9月20日,八步沙林场荣获全国绿化委员会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2019年11月13日,八步沙林场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从沙漠到绿洲,八步沙的沧桑巨变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不断碰撞和博弈的生态史,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起步到上升为国家战略过程中的生动个案。由冯小军创作的纪实文学作品《八步沙的故事》不仅全面系统地呈现了“六老汉”三代人的治沙事迹,同时还敏锐地发现了八步沙在历史维度和精神维度上的交汇融合,以扎实生动的文字呈现了由“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转变的绿色奇迹,以国家生态文明的战略视野重新挖掘了八步沙故事包含的时代意义和情感内涵。

  为了弘扬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的新时代愚公精神,再现三代人矢志不渝的传奇经历,甘肃作家陈玉福深入甘肃武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历时3年,撰写完成了非虚构作品《治沙愚公——中国绿色传奇八步沙》。

  这本书以八步沙六老汉三代治沙人中的第二代郭万刚治沙为中心,叙写了三代人的治沙故事,浓缩了半个世纪以来古浪农民的治沙史,彰显了农民治沙实践的智慧。从最初“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土办法到创新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从全面尝试高科技治沙造林等新技术到因地制宜培育沙产业、勇于探索发展生态经济,走出了一条“以农促林、以副养林、农林并举、科学发展”的生态之路。

  库布齐与毛乌素

  库布齐沙漠(又称库布其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北部,黄河以南,距北京约800公里,东西长约270公里,南北宽约15-70公里,面积1.61万平方公里,流动沙丘占80%,以沙丘链和格状沙丘为主。

  和谷、杨春风创作的报告文学《春归库布其》以库布其治沙赢得国际社会认可为开篇,全景式叙写了黄河河套弓弦之地蒙汉文化融合时空中变沙害为沙利的艰辛历程和丰饶成果。作品以宽博苍茫而细微如沙的叙述风格,融自然地理、生物科学认知与历史根脉、社会人文、现实及哲思于一体,是一部纪实与文学言意兼得的生态资源读本。

  肖睿创作的报告文学作品《英雄库布齐》,从赞美蒙古马入手,进一步引出光电产业这一新能源产业——一匹驰骋在沙海的“巨型蒙古马”,讲述了这一巨型光电装置给沙漠带来的巨大变化,展现了生活在沙海中的库布齐人治理沙漠、战胜沙漠、建设美丽家园的执着精神。肖睿沿着前辈作家的足迹,继续书写库布齐的传奇,同时他更愿意把聚焦点放在那些小人物身上,并在他们身上寻找人性的光芒。

  与库布齐沙漠相邻的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位于陕西省榆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之间,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经过数十年植树治沙,如今,这片沙漠即将从地图上消失,代之以水草丰美的绿洲。

  肖亦农的《毛乌素绿色传奇》描写的就是这样一个传奇,一个绿色传奇。作者在位于毛乌素沙漠腹地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寻找两年有余,驱车数千公里,却未寻找到一处40年前诗人郭小川笔下的“浊浪般的沙丘”。作家通过对毛乌素沙漠的寻找,找到了几代乌审人治沙的足迹,找到了乌审人坚韧不拔的精神。作品直面荒漠化治理的重大世界性课题,触及了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问题,融入了作者的思考,结合绿色乌审的经验作出解答。作品通过内蒙古毛乌素沙漠几十年间从沙漠变为绿洲的人间传奇,凸显了以宝日勒岱、殷玉珍等为代表的治沙英雄身上那种绝不向苦难低头、立志改变命运的勤劳、智慧、勇敢、奋斗的民族精神。

  额济纳河畔绿荫

  发源于祁连山的额济纳河,又称黑河,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干流全长821公里。流经青海省、甘肃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其流域曾经滋养出居延大粮仓和玉门花海,但是1960年以后,由于中游地区耗水量过大,致使下游水量严重不足,生态恶化,湖泊逐渐干涸,泉水消失,地下水下降,草场退化、沙漠化速度加快,沙尘暴频发。

  牛海坤的报告文学《额济纳河畔》从额济纳河断流开始写起,作品讲述基层干部苏和在额济纳河断流之后,带领当地农牧民,想方设法挽救和改造生存环境的故事。

  苏和听取了水文专家的建议——打井,寻找地下水源,以解燃眉之急。随后他向组织申请提前退休,要求到额济纳最干旱,被称为死亡之地的黑城地区种树治沙。就这样,他一干就是十几年,其间还不慎被割草机绞断了腿,但他依然坚持,并且动员大学毕业的孙女也加入植树造林的队伍中。

  《额济纳河畔》就是通过记述苏和这样一位具有愚公移山精神的基层党员干部,一个时时为国家为百姓所想,奋不顾身的好人的故事,表现了敢于牺牲自我、立志守护家园的新时代的奉献精神。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中国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3-11 均普智能 688306 --
  • 03-11 兆讯传媒 301102 --
  • 03-10 何氏眼科 301103 42.5
  • 03-10 哈焊华通 301137 15.37
  • 03-10 华融化学 301256 8.05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