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中国碳中和”:碳资产蓝海隐现,淘金者已在路上

解码“中国碳中和”:碳资产蓝海隐现,淘金者已在路上
2021年12月28日 09:16 界面新闻

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1220日,中国碳中和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碳中和)发布公告,称与中国中化全资子公司中化环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碳减排方面合作,并共同开发国内及国际碳信用资产。这家名号响亮的港股上市企业,在过去一年频频于“碳中和”概念上布局,并为此改了名字。

  截至目前,中国碳中和已筹划在碳资产管理行业的众多细分领域提供服务。据官网介绍,集团一方面聚焦负碳排放基础产业,进行森林碳汇以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负碳技术开发。另一方面,集团从事碳信用资产开发、投资与经营管理,同时广泛开展碳咨询与碳中和规划业务,并围绕所得的碳资产开展管理与金融业务,包括碳交易、碳期权期货、碳指数、碳质押回购、碳托管等。不过据界面新闻了解,其中部分业务还须碳市场逐渐成熟、CCUS技术投入应用后,方能落地。

  今年初,中国碳中和原公司“比速科技出售了曾占营收八成的汽车发动机业务,并在3宣布改名为中国碳中和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规划未来一年内开始投资全球碳中和业务。随后,公司相继获得总计近4亿港元的两笔融资。截稿时,公司的股价为每股5港元,而更名前的两个月内,其股价曾因汽车发动机业务的影响,从2016年峰值期的9港元,跌到2港元左右。

  瞄准碳资产管理这片蓝海的并不止中国碳中和这一家企业。界面新闻记者在天眼查中以碳资产为条件搜索发现,截至目前公司名称中明确有碳资产字样的企业达2100多家,其中将近500家企业于今年新注册成立。

  从业者的涌现来自于碳资产广阔的市场前景,以及同时衍生出的对碳资产进行开发和经营管理的蓬勃需求。

  康桥经济社研究员、潘聿航告诉界面新闻,发轫于管控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碳排放政策改革不仅会推动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碳市场,同时或催生世界上最庞大的碳资管行业。相关涉碳业务如若进入常态化,粗略估算下广义市场规模将达到千亿级别。

  与机遇相伴的是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挑战和风险。面对尚未成熟,仍在野蛮生长的碳交易市场,业内人士和专家指出,从事国内外碳信用资产开发和投资仍需面临政策、技术、市场、人才方面的一系列风险。

中国碳中和业务架构 图片来源:企业官网中国碳中和业务架构 图片来源:企业官网

  掘金碳信用

  过去大半年,中国碳中和围绕碳信用资产的投资、开发、收购与交易密集布局。

  有别于由国家统一分发的碳配额,碳信用(carbon credit)并不存在数量上限。从来源上看,目前碳信用交易机制包含四大类,分别是《京都议定书》下的清洁发展机制(CDM)与联合履行机制(JI)、双边信用机制、国家/地区内的信用机制,如国内的核证自愿减排量项目(CCER)和自愿碳标准。产生碳信用的碳减排项目涵盖光伏、风电、水电、垃圾处理等可再生能源减排项目以及碳捕集、封存和利用及植树造林为代表的负碳排放项目等。

  中国碳中和一边开发碳信用资产,一边取得资产交易资格。2021310日,中国碳中和与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提出未来二十年在中国计划新增碳汇林1亿亩,并共同搭建全国森林碳汇共享平台以及面向全球的碳汇鉴定认证机构及交易平台。随后几个月里,集团相继与信阳天目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粤丰环保电力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就开发国内及国际碳信用资产展开相关合作。

  429日,中国碳中和发布公告称,集团在全球两大自愿碳减排交易平台Golden StandardGS)和 VERRA开启交易账户。中国碳中和表示,未来旗下的部分森林碳汇、新能源、节能减排等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将按照GSVERRA的要求进行开发与交易。

  521日,中国碳中和称其于近日已经成功购得符合GSVerified Carbon Standard VCS)标准的二氧化碳核证减排量现货和期货合计约300万吨。中国碳中和称,相关购入已经使集团迅速跻身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碳信用资产持有者之一。

  搭建起初期的碳信用资产池,公司为资产运作搭建平台。111日,中国碳中和宣布正式筹备启动碳资产投资基金的设立工作,并相应设立全球碳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公告称,该基金将积极参与全球强制碳交易市场和自愿碳交易市场,在全球范围主动投资优质碳资产,为投资者提供一类新型资产配置选择和一类创新投资策略

  从中期财报上看,相关业务的投入已经开始为企业带来回报。尽管期内并未录得任何收入,集团所持有的碳信用资产——存货的公允价值在期内增加了约1.28亿港元,该部分收益已经成为其财报利润获取的重要来源。

  机遇与想象

  中国碳中和押注了碳信用在未来的升值潜力和发展前景。国际减排组织扩大自愿碳市场工作小组(Taskforce on Scaling Voluntary Carbon Markets)预计,碳信用市场的价值最早可能在2030年超过500亿美元。

  一方面,随着企业纷纷提出净零排放承诺,自愿购买碳信用以抵消自身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的需求不断释放。以国际航空业为例,由国际民航组织设定的国际航空碳抵消和减排计划(CORSIA)已明确计划在2021-2035年期间抵消基准(2019年与2020年的均值)以上额外排放量的80%,并于2035年产生3.4亿吨的碳汇需求。

  另一方面,作为强制碳交易市场的重要补充,长期来看,碳信用市场也将随着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扩张而迎来发展机遇。

  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以下简称四川环交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相比欧洲碳市场80/吨的价格,我国不论是配额还是CCER价格都偏低,未来存在较大升值空间。而华西证券发布的一份行业研究报告中指出,随着发电企业以及未来八大行业被纳入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短期之内CCER价格有望进入上行通道。

  林业碳汇是中国碳中和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华永道发布的《碳资产白皮书》指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项目(NBS)在目前的国际碳交易市场上需求旺盛。在2019年全球核证自愿碳减排量交易量中,新能源与森林和土地项目平分秋色,共占比达到80%,而后者的平均交易价格为前者的三倍多。

全球自愿碳市场交易量(2010-2019) 图片来源:普华永道《碳资产白皮书》全球自愿碳市场交易量(2010-2019) 图片来源:普华永道《碳资产白皮书》

  2019年不同项目的自愿碳抵消交易量和平均价格 图片来源:普华永道《碳资产白皮书》

  四川环交所相关负责人对界面新闻表示,我国已将发展森林碳汇作为重要的战略规划。对于森林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发展林业碳汇除了栽种树木的成本之外,几乎不需要额外的成本支出,同时还会有林业产品产出的收益,有利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也不会对当前的发展模式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即便切入一条正确的赛道,市场的不确定性仍悬在道路上空。

  蓝海下的未知

  中国碳中和的碳资产布局中涉及国内以及国际碳信用项目投资和开发,但当前条件下,无论是CCER项目的开发和未来价格走势都存在一系列的不确定性。

  优能联合碳资产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江波认为,目前谈CCER项目的开发仍为时尚早,因为不确定性太大了。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达了审慎的态度。很多企业已经就此展开相应布局,但它们可能并没有对市场有很深入的了解。

  对于CCER未来的发展,首先是政策,其次才是市场。作为从事碳行业十几年的碳圈老人,周江波认为,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不成熟、不稳定的碳政策。

  2017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公告,宣布暂停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备案申请的受理,并宣布对原有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相关条款进行修订。此后,国内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CCER)的申请尚未重启。今年11月,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将高水平建设北京绿色交易所,承建全国自愿减排交易中心,此举也被解读为CCER项目申请有望重启的一大信号。

  但何时恢复终究是一个未知数,周江波说道。此外,对于哪些项目,何时开始的项目能申请获得减排量并进入碳交易市场,相关的政策细节亦会随市场的实际表现而发生变更。

  有别于碳配额较为确定的价格走势,CCER的价格变动更为复杂,受到政策的不确定性影响。周江波认为,在CCER项目申请尚未重启的情况下,当前国内的碳市场能完全消化现有的CCER存量,CCER的价格将对标碳配额的价格。但未来CCER的价格仍取决于其在具体碳交易市场中的流通量,而这与未来政策紧密关联。

  同为碳资产管理商,华商低碳较早开始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碳资产管理服务,其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指出,当前CCER项目的开发政策不够清晰,最终核证备案的减排量可能跟最初设计的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影响CCER项目的相关收益。

  而在具体的碳信用项目上,林业碳汇高开发潜力背后,也对应着更高的技术要求和开发风险。

  四川环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林业碳汇项目的林地需满足人工林、非经济林,乔木林等一系列条件,且需论证项目开发所增加的林业碳汇确因项目开发而额外增加,否则将无法进入碳市场交易体系。与此同时,森林是成为碳源还是成为碳汇取决于管理者是否用心经营管理,相关的专业壁垒也会对开发者的经营能力提出挑战。

国内累计公示CCER审定项目来源及分布(截至2017年3月) 图片来源:碳排放交易网国内累计公示CCER审定项目来源及分布(截至2017年3月) 图片来源:碳排放交易网

  对于国际碳交易业务,周江波认为,当前国外碳市场发展更为成熟,围绕国际碳信用资产的投资收益更加稳定,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在碳减排上承担更多的责任,对外出售核证减排量或将受到更严格的政策管制。

  毫无疑问,企业当然可以去赌,靴子还没落地的时候,也可能会找到一定的机会。周江波说,“但对于我们相对已经有一些体量的企业,看到的更多是其中的不确定性。

  方兴未艾的碳资管市场

  从不同渠道购入碳信用,围绕不同场景进行碳信用开发仅仅是中国碳中和发展碳中和业务中的一环。除了在负碳排放业务上高调加码,集团同时开设了碳资产开发与管理业务和碳中和投资两大事业部,并展开相应布局。

  今年917日,中国碳中和宣布与与金融科技企业银之杰成立合资企业。资料显示,该合资企业将为金融机构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提供解决方案与数字化系统支持、研发企业普遍适用的碳资产管理、碳核算、碳审计等数字化工具系统。

  在此之前,中国碳中和还宣布与北京金茂、中国节能香港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就研究并制定相关行业碳中和解决方案、开发国际碳金融市场认可的碳资产和碳资产管理体系等领域寻求合作。

  围绕碳资产展开的碳资产管理行业并非新兴之物。早在十多年前,国内便有一批企业以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为抓手,开展相应的保值、增值以及交易咨询等管理服务。而如今随着双碳理念的流行与深入,各路企业纷纷进场,碳资管公司在数量上呈现明显增长。

  界面新闻记者在天眼查中以碳资产为条件搜索发现,公司名称中明确有碳资产字样且处于存续状态的企业达2100多家,其中有将近500家于今年注册成立。此外,以碳减排、碳转化、碳捕捉、碳封存技术研发这一经营范围作为条件搜索,发现约有6000多家企业,其中超过一半是今年注册成立。

  今年6月,华电集团宣布正在注册成立碳资产运营公司,负责协助开展基层控排企业碳资产的集约化管理、运营、交易及相关咨询等工作。1022日,另一电力巨头国家电投宣布成立碳资产管理公司。

  资本市场亦闻风而动。今年5月,碳管理SaaS企业碳阻迹宣布获得5000万元A轮融资,投资方为高瓴资本和经纬中国。此举被认为是今年碳产业链公司获得的第一笔股权投资。

  碳资管行业的兴起发源于企业参与碳排放及碳资产管理产生的需求。”康桥经济社研究员、香港大学经管学院博士后潘聿航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中指出,碳资管行业涵盖资产管理、市场策略、技术研发、政策咨询、金融投资等多方面。

  与此同时,各地政府也希望发掘碳资管行业成为本地的高新技术增长点。今年5月,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培育碳资产管理机构和专业投资者,推动其积极参与碳市场交易,推动资产管理机构开展碳核算,开发碳基金、碳信托、碳指数、碳远期等碳金融产品。

  华商低碳相关负责人表示,碳中和概念火热背景下,市场上涌现大量碳资产公司,但绝大部分的相关业务发展方向并不明确。

  现在(碳资管行业)还是处于抢地盘的阶段。谈及市场格局,周江波表示,目前从事碳资管行业链企业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国内外大型能源企业,其往往依托自身原有交易团队的优势成立相应的子公司,聚焦碳交易领域另一类是形如优能联合的以碳业务起家的碳资产管理企业除此之外,部分小型企业也可以通过招揽相应人才获得一定的机会,从事业务亦较为基础,如碳排放测算、项目填报等。

  四川环交所对界面新闻表示,未来碳资管行业需加强专业的人才队伍建设,并应借鉴私募基金公司等金融资产管理机构设定一定的经营门槛,并建立专门的监督管理机制,强化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和市场约束作用,确保行业未来健康发展。

  从比速科技到中国碳中和

  这场围绕着碳资产展演的掘金大戏拉开,中国碳中和已经聚集了引人关注的资本。但在转型之前它的前身是一家从事汽车发动机以及土木工程业务的公司,在两年前,受困于行业下行以及疫情等不确定因素,主营业务陷入停滞,一度债务缠身。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碳中和的前身为怡益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香港当地土木工程及楼宇建造服务的承建商。2016年,为打破发展缓慢的局面,企业开始进军内地,从事汽车发动机及其零部件的开发、销售与生产业务,并于当年10重庆比速汽车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后,更名为比速科技集团国际有限公司。

  尽管业务成立时间,但依托当时国内汽车行业的快速增长,汽车发动机业务一跃成为比速科技的主营业务。企业2016年财报显示,汽车发动机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例超八成。在财报中,集团新收购的汽车发动机业务寄予厚望预期本集团汽车产业发展将会突飞猛进

  然而这个顺风顺水的蜜月期并未持续多久。2017年,受汽车购置税政策等各方面影响,国内汽车需求出现疲软,加之新能源汽车兴起所带来的冲击,集团发动机业务出现明显下滑。

  随后两年,受国内推出删减过剩产能政策及去杠杆化政策影响,银行减少或撤回信贷融资,比速科技客户相继在资金链出现问题而陷入财务困境。据有关媒体报道,20194月,集团主要客户北汽银翔宣布破产并启动重组计划,并早在20187月已经全面停产。

  2018年7月26日,湖南天雁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重庆比速云博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存在经营困难,旗下公司应收其的货款存在不能按期收回风险,该公司为比速科技发动机业务的经营载体。图为公告截图

  在销售订单大幅减少的情况下,2019年,集团的发动机月均销量从2016年的16,177台下滑至181台。与此同时,相关存货、无形资产、商誉等也受到影响遭受大量减值,集团全年亏损进一步从2018年的7.04亿元扩大至9.05亿元。

  在客户重组进度不明朗、生产完全陷入停滞的情况下,2021127日,集团发布公告,称已就出售汽车发动机全部业务签订相关买卖协议。32日,比速科技在官网上正式发布公告,称公司规划未来一年内开始投资全球碳中和业务,并建议改名为中国碳中和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经过半年多布局后,公司似乎再次在拥抱崭新发展机遇中获得了喘息。从今年8月底发布的中期财报来看,在抛售汽车发动机业务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出现大幅改善,总负债规模也较2020年底下降了47.6%。从分部业绩上,由全球碳中和业务分部所贡献业绩占比约高至96%,并对当期的利润做出了较大贡献。

中国碳中和2021年上半年分部业绩表 图片来源:企业公告中国碳中和2021年上半年分部业绩表 图片来源:企业公告

  业务模式上的巨大转变亦帮助中国碳中和吸引更多的投资目光。公告显示,今年38日,中国碳中和获得来自懋源资本和安图生物总计1.92亿港元的投融资。7月,中国碳中和再次通过配售股份获得超过2亿港元的资,并拟将资所得用以投资基础碳产业及碳资产,发展行业团队以及从事碳资产开发及相关研发等事务。

  1222日,中国碳中和发布公告,进一步调整组织架构,将碳中和业务板块分为碳资产经营与管理及负碳业务两大业务板块,为布局和拓展碳中和领域业务谋划蓝图。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张亚楠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2-31 天岳先进 688234 --
  • 12-31 创耀科技 688259 --
  • 12-30 唯科科技 301196 --
  • 12-29 招标股份 301136 10.52
  • 12-29 泰慕士 001234 16.53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