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艺海报的故事
丁敬华
《天边外》的设计稿 郭娜
《小床上的长毛绒猴》的设计稿 郭娜
因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话剧界的历史地位和艺术积淀,写北京人艺的书有不少,北京人艺也有自己的博物馆和书店,各类资料、档案的收集与整理相当完备。但最近我发现,写北京人艺的书,内容都集中在人艺的老故事和老艺术家上,记录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艺历史和剧目创作故事的书也有一些;至于讲述2000年以后人艺推出的立得住的新作品、叫得响的老作品,以及新、老艺术家“传帮带”的书,就不是太多了。
最近,北京人艺的资深平面设计师郭娜出了一本书《人艺海报的故事》,看后觉得眼前一亮。郭娜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从2005年开始设计北京人艺的海报和宣传品,她对北京人艺太熟悉了,因为她就在人艺的历史中,亲身经历了人艺的很多“新故事”。
因为郭娜是“画海报”的,所以《人艺海报的故事》这本书是以北京人艺的海报为线索,用海报引出每部戏的排练故事和幕后点滴。读完此书我深深觉得,人艺的“新故事”同样精彩。
比如书中有一个“两次误碰‘导演铃’”的故事,非常有趣,很能体现人艺“传帮带”的优良传统。
北京人艺的现任院长任鸣是1987年来人艺工作的,1994年他就当上了副院长,是人艺建院以来最年轻的副院长。虽然他现在是正院长了,但仍给自己这样定位:“我的终身爱好是导演。”
1982年,任鸣如愿考上中央戏剧学院,读的是五年制的导演系。当时,中央戏剧学院下设戏文、导演、表演、舞美四个系,其中学生最多的是表演系,有二十多人;学生最少的是舞美系,就一个班、七八人。虽然四个系的学生加起来只有一百多人,教职员工倒是有三百人。任鸣那个班有十六个学生,竟然配了六个老师,有点儿读研究生的意思,所以任鸣在学校里受的是“精英式”的教育。
任鸣分到北京人艺之后,第一个戏是《太平湖》,由林兆华先生任导演,任鸣任副导演。当时任鸣的主要工作是在林兆华旁边看他怎么导戏,主要是学习,即使有想法也不敢说——《太平湖》里饰演老舍的是于是之先生,对于是之先生的表演,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怎么敢说?
但是后来任鸣发现,于是之先生有意培养他。于是之先生有时候会主动问:“任鸣你看我哪儿演的不好?”或者问:“任鸣,这里你是怎么想的?”其实,他就是想让年轻的任鸣多说话。
有一次排戏,任鸣伸手拿桌子上的杯子,无意间按了一下导演铃。“当”的一声,导演铃响了。
很多人都知道,北京人艺排戏时,导演的桌子上有个导演铃。虽然那只是一个小铜铃,声音也不大,但只要导演铃一响,再喧闹的舞台,马上就会变得鸦雀无声。这个导演铃非常神圣,无论是谁,无论在演什么,听见铃声准停。人艺的一大批老艺术家正在认真排戏,林兆华先生也在仔细看,任鸣坐在林兆华旁边,误触了导演铃,铃一响,所有老艺术家都停住了,林兆华也转过头看着他。
那一刻,空气好像凝固了。
任鸣那么大的个子,就差把自己团在椅子里了,他赶忙说:“对不起我没想叫停,碰错了。”
这个故事,太有画面感了。
类似的事情在北京人艺隔些年就会发生一次,因为人艺新、老导演之间的“传帮带”是传统。前几年,青年导演韩清和蓝天野先生联合执导的时候,韩清说:“我特怕按那个导演铃,就像触电一样,蓝天野老师还老把那个导演铃往我这边儿推:‘韩导,你来按。’”
有一天在排练厅,蓝天野先生说:“咱们今天不打断连排。”他一按导演铃,铃一响,演员十分投入地表演起来。
韩清看着看着,也是去拿杯子,误碰了导演铃,“当”!韩清当时就傻了——这刚说完不打断连排的呀。
所有人都停住了。蓝天野先生转过头,用姜子牙那种仙风道骨的神气儿说:“韩导,你要说什么?”
韩清双手乱摇,像做错事的小哪吒似的,满面通红地说:“对不起对不起……”
事后好长时间,总有人提起这件事,一提就哈哈大笑。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说:“韩清那小脸儿呀,‘刷’的一下就红了。”
那时,蓝天野先生已经九十一岁了,韩清才三十多岁,无论是当演员还是当导演,韩清都算小字辈。但她没想到的是,蓝天野先生给她发了一个特别客气的信息,请韩清和他“共同创作”!韩清每次提起就觉得感动:“后来他见到我还特地说,咱们是联合执导,不是让你辅助我,是请你跟我一起创作。这给了我们年轻人多大的创作空间呀。”
类似的故事,一定是本书作者采访所得,既有趣,又能说明问题。
《人艺海报的故事》对北京人艺故事的编排下了大心思,很多追踪长达几十年,碎片化的故事一经串联,就成了能完整反映人艺人对艺术精益求精的大块文章。比如书里说人艺的演员排戏,往往需要下硬功夫,当年赵韫如排郭沫若的《虎符》,她饰演的魏太妃是信陵君的夫人,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真的去拜师学古琴。
那段时间,赵韫如白天排戏,晚上做完家庭排练作业之后开始练琴。一天晚上,她遇到了于是之,抱歉地对他说:“我晚上练琴是不是吵着你们了?”于是之就住在她隔壁。
于是之忙说:“不不,一点儿也不,起初像弹棉花,现在好多了,已经像弹丝棉了。”
这话多幽默,但也包含着鼓励。为了学古琴,赵韫如吃了很多苦头,指尖磨破了,就贴上橡皮膏继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学会了《梅花三弄》等古曲,这对提升魏太妃的气质是很有帮助的。
导演唐烨也说过:“当年我在《天之骄子》中饰演了一个宫女,苏民老师说你回去看一下《资治通鉴》的某一页。”演一个宫女,居然要去看《资治通鉴》。
《鸟人》是北京人艺的“新经典”,何冰第一次和林连昆先生演《鸟人》,虽然只有七分钟的戏,但对何冰的影响是一生都挥之不去的。林连昆先生在京剧上没什么基础,一开始连旋律都唱不太对,所以每次演出前,通常是下午四点半,林连昆都会在首都剧场一楼最大的化妆间里唱京剧,至少四十分钟,有人给他拉胡琴;他唱的不仅是《鸟人》里的那几段,还好几段轮换着唱,开开嗓子,找找状态。《鸟人》演了一百三十多场,他从未中断过这个“固定节目”,最后在台上唱的就真有点儿意思了。这份用功,真是无人能及。
不仅是老艺术家,年轻人也下硬功夫。青年演员邹健在《理发馆》里饰演一位老中医,这位老中医要打一段太极拳。邹健接的是王长立老师的班,王老师从小练三皇炮锤,太极拳打得好,整出戏里,那段太极拳是最精彩的。这回轮到邹健接班了,他发现那个精彩劲儿他打不出来,真着急!邹健居然找了一个什刹海体校的老师,专门学了一段时间的太极拳。
有一次,蓝天野先生问邹健:“最近忙什么呢?”邹健说:“演《理发馆》,有一段太极拳打不好。”蓝天野先生居然说:“我教你呀!”邹健赶紧说:“别别别,我找了个体校的老师,正下功夫呢。”终于,邹健学会了太极拳,而且水平还不低,在台上打完以后,观众鼓掌了——没白下功夫啊。
说到蓝天野先生,就必须要提及他为这本书题写书名的故事。
蓝天野先生今年已经九十四岁高龄了,刚刚获得“七一勋章”,他是中国话剧史上的奇迹,十八岁开始演话剧,一生都没有离开话剧舞台,九十一岁还天天来首都剧场排戏。除此之外,他还是画家李苦禅先生的入室弟子,国画画得相当好,书法也颇有水平,《公民》《吴王金戈越王剑》《贵妇还乡》《大讼师》这些蓝天野先生执导的戏,海报和宣传品上的戏名都是他自己写的。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本书的另一位作者徐德亮就想请蓝天野先生来题写书名,通过微信和老人家一说,老人家很快就同意了。徐德亮还想着哪天去登门拜望,结果没两天,正赶上蓝天野先生来首都剧场排戏,他把题字直接给了郭娜,还说:“能用就用,不能用也没关系,千万不要勉强。”感动得郭娜不知道说什么好。
《人艺海报的故事》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资料性十分丰富,连一些历史久远的珍贵资料,也被作者挖了出来。
2020年9月1日,由英达导演的《阳光下的葡萄干》登上首都剧场的舞台。英达对这部戏非常看重,因为这部戏不仅是向北京人艺致敬,也是对译者——北京人艺演员、翻译家、母亲吴世良的纪念。
在郭娜为英达设计海报的过程中,英达找到一张他在1987年所画北京人艺话剧《纵火犯》的海报,由此引出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英达对《纵火犯》情有独钟,因为这部戏也是他的母亲吴世良翻译的。这是一部象征性的荒诞剧,影射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欧洲芬兰化”,英达拿到这个本子之后很喜欢,一心想排出来。当时他还在北京大学上学,就到北大剧社排,由北大的学生出演,戏排得差不多了,却被北大团委给“毙”了。
直到毕业,英达也没搞成戏剧,后来他干脆去美国密苏里大学学戏剧。学了两三年以后要做毕业大戏,英达自然想到了《纵火犯》,本来一切准备就绪马上开始排练,母亲病危的消息传来了……
英达把房子和车子都卖了,凑了一万多元,买了一张回程的机票。回来见了母亲一面,仅仅一天后,母亲就故去了。
但是英达不能回美国了,他没有钱,时间也不对——学期已经过了一半。可毕业大戏他还得做,要不毕不了业。当时中美之间隔着大洋,联系要靠电传,他问学校:“我毕业实习的这部戏如果在中国做行不行?”美国人对中国不了解,答道:“你们有话剧团吗?不会搞出个京剧来吧?”英达回复:“我们有职业话剧团,我在中国最好的职业话剧团做。”美国人很震惊:你一个学生还能在职业话剧团导戏?于是英达和学校商定,如果他导完这部戏并且公演,把所有材料给学校发过去,就算他的毕业大戏了。
英达找到了林兆华,林兆华当然表示支持,但是一个学生在人艺导戏肯定不行:“我可以跟你合导。”于是《纵火犯》这部戏就在人艺立了项,由顾威饰演毕德曼,李婉芬饰演毕德曼的太太,梁冠华饰演大胖子摔跤手,还有任宝贤、谭宗尧等人助阵。剧中,这个城市有一个歌队,其实就是消防队(歌队是古希腊戏剧的一个手法,因为戏剧最初是从祭祀中发展出来的,这个手法就延续下来),歌队的队长是濮存昕,当时他刚刚调到人艺。
首演那天,姜文带着一大帮人前来捧场,当时首都剧场门口还没有华表,英达他们就在那儿拍照。
这部戏的说明书也是英达画的,就在林兆华的小屋里,画了类似A4纸那么大的图;只用了一种红色,突出“纵火犯”的人物特质,此外就是黑色和留白。英达把戏中的情节和元素都揉进这个图里了——房子、消防队、消防车、顾威、梁冠华、任宝贤、蜡烛、汽油桶、水管、酒、炸弹……说实话,这张说明书现在看也不过时。这些资料,在《人艺海报的故事》这本书里,都被保存了下来。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