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万亿“基建法案”获国会通过,拜登“扳回一局”,还提到了“中国” 来源:上观新闻
在民意支持率下跌之际,一场久违的立法胜利让美国总统拜登“扳回一局”。美国国会众议院5日晚投票通过总额约1万亿美元的跨党派基础设施投资法案。该法案早先已获得参议院批准,至此已在美国会两院获得通过,随后将送交拜登签署生效。
分析认为,民主党在弗吉尼亚州州长选举中失利后,急需在立法方面取得突破提振士气。这促使党内保守派和进步派相互妥协,为立法扫除障碍。不过,“基建法案”较拜登最初提案大幅“瘦身”,对经济的提振作用有待观察,且将进一步增加联邦财政压力。
“危机驱动”
美国会众议院5日晚以228票赞成、206票反对的结果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以下简称“基建法案”)。法案包括为现有联邦公共工程项目提供资金,同时在5年内新增约5500亿美元投资,用于修建道路、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更新完善供水系统、电网和宽带网络等。
此前,美国会参议院于8月通过该项法案。而在众院“闯关”过程中,法案不仅受到共和党阻击,民主党内部也是“一碗水端不平”。
共和党主张,基建法案应限定在高速公路、桥梁和机场等传统项目上,而拜登的计划更加全面。此外,共和党还担心耗费真金白银的基建会加重联邦财政负担。
在民主党内部,进步派(或称“激进派”)希望一并就“基建法案”和“社会支出法案”两项法案进行审议,通过“打包”把基建同全面扩大社会项目、气候变化等更宽泛的议题联系起来。保守派(或称“温和派”)则希望在对“社会支出法案”的经济成本进行估算后再进行投票。
正当各方僵持之际,最近一些新事态给局势扭转带来契机。
美联社分析指出,一系列坏消息令民主党产生危机感。日前,总统支持率继续下行,政党遭到选民冷落。民主党候选人在弗吉尼亚州州长选举中被击败,新泽西州的民主党州长候选人也仅仅以微弱优势胜出。这些具有风向标意义的选举,为民主党备战明年中期选举拉响警报。
“接连的挫折使民主党领导人——无论温和派还是进步派——都迫不及待地想制定有影响力的立法,以证明他们知道如何治国。”美联社置评。
知情人士告诉美国媒体,众院民主党高层的转变,是由拜登等人极力斡旋促成的。一方面,拜登表示愿意与进步派合作寻找解决方案,前提是他们同意投票支持基建法案;另一方面,温和派核心成员制定备忘录,向进步派保证:只要官方成本估算符合预期,他们将在11月15日当周的全体投票中支持“社会支出法案”,以打消其顾虑。
在民主党内两派相互妥协之下,该党终于凭借在众院议席的多数优势,使基建法案闯关成功。投票过程中,6名最左翼的民主党人投了反对票,但13名共和党人(大多为温和派)支持法案。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王勇认为,基建法案能最终敲定,有几大因素。
第一,两党都明确意识到加大基建投资对美国国内经济建设的必要性。美国大部分基建投资完成于上世纪80年代,基建“年久失修”“老态龙钟”已对经济造成极大困扰。
第二,两党以及民主党内部就投资规模上演了多轮博弈,使法案既聚焦“重建得更好”(build back better),又兼顾债务风险。法案的达成也被视作政治平衡的结果。
第三,拜登政府打“中国牌”,鼓吹对华经济竞争,甚至拉拢盟友制定计划对冲“一带一路”影响力……种种造势行动迎合了美国的政治氛围,容易获得两党支持,成为法案成型的一大推动力。
聚焦“铁公基”?
法案通过后,拜登心情大好。他甚至在接受记者提问时开玩笑地用手遮住眼睛,选出一位记者。
拜登表示很高兴看到“基础设施周”终于来临。这句话暗讽了前任共和党总统特朗普。特朗普曾在2018年宣布要迎来“基础设施周”,但任期内多次试图通过法案未果,最终使承诺沦为“空头支票”。
拜登说,基建法案将创造“蓝领”就业机会,新增的“绝大多数”就业岗位将不需要大学学位。美国人“可能会在未来2—3个月内看到法案的效果。”白宫预计,法案签署成法后,将在未来十年平均每年增加约200万个就业岗位。
那么,法案能否真如美国政府所言,对美国经济起到立竿见影的拉动作用?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潘锐认为,需要一分为二地看。
积极面来说,法案对美国股市、产业无疑是利好,有助拉动经济。而且,前几任美国总统试图通过各类基建法案均以失败告终,如今拜登至少兑现承诺,在相关政策上迈出重要一步。
从法案内容看,它将提供1100亿美元用于修复美国老化的高速公路、桥梁和道路(其中400亿美元的桥梁投资是自州际高速公路系统建设以来最大的一笔);390亿美元用于扩大公共交通系统;660亿美元用于改善铁路服务(是50年来对客运铁路服务的最大投资);分别提供650亿美元用于改善互联网接入和电网现代化,等等。
潘锐认为,美国的高速公路、桥梁、铁路等自上世纪以来投入欠缺的领域,此次成为重点关照对象,“有点像我们所说的‘铁公基’”。拜登政府想通过岗位门槛相对较低的领域,增加就业机会。
但从消极面看,法案在两党妥协过程中“剧烈瘦身”,规模较拜登最初提出的约2.25万亿美元大幅缩水。新增支出仅为5500亿美元左右,与国会疫情期间累计通过的近6万亿美元经济纾困措施不可同日而语。
同时,基建法案中的新增支出将在未来5年内分阶段实现,与经济纾困法案中向经济直接注入大规模资金的财政支出相比,也大有不及。对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可能要打个问号。
另一个令人担忧的风险是财政赤字问题。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估计,基础法案将在未来10年内推高联邦预算赤字约2560亿美元。潘锐说,在美国国会临时拨款法案即将于12月初到期之际,拜登继续扩大政府财赤的步伐必须小心翼翼。通胀、债务等都是需要直面的问题。
王勇同样认为,短期看,法案对拉动美国产业,尤其是钢铁、水泥等建材,以及工人培训和相关技术等能发挥积极作用。长期看,则有利于推动美国产业转型,通过创造更多就业将美国经济增长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另一方面,法案的局限性也毋庸置疑。
第一,美国传统工业基础长期受损,经济结构性变化难以迅速扭转。“美国经济形态以服务业和消费为主导,拜登政府希望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重塑美国制造业,让海外工厂回流,但法案能起到的效果将十分有限,无论劳动力、关键配套、产业转型都存在很大问题。”
第二,美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昂,内部竞争不足,承建单位、设计单位往往“狮子大开口”。1万亿美元究竟能做多少事,联邦政府的组织和执行能力是否足以胜任,也都存在疑问。“从美国疫情应对来看,政府治理暴露短板。再加上两党为角逐中期选举争斗不断,法案在后续执行过程中可能进一步受到政治因素干扰。”
美国一些分析人士也对法案的效果持谨慎乐观态度。
他们认为,建设高速公路或将在短期内推动经济增长,但鉴于基建项目规模大、耗时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难量化”,因此很难期待基建法案立刻带来“亮眼数据”。还有观点认为,法案提出的使用美国本土制造原材料等要求,将推高建设成本,压缩法案带来的收益。而使用更多的“赤字筹款”(deficit financing),将抵消基建投资的积极影响。
此外,另一部法案——“社会支出法案”的命运也牵动舆论视线。由于众议院即将进入休会期,社会支出法案在被搁置后,其前景的不明朗可能进一步加剧。在民主党内部就社会支出法案达成一致后,将依次交由众院、参院审议,预计通过时间将推迟至12月。
“点名”中国
美国媒体注意到,拜登在法案通过之际不忘“点名”中国,称法案将帮助美国“在21世纪打赢对中国和其他主要国家的经济竞争。”
潘锐认为,拿中国说事,是美国政府、美国军方的“老套路”,为的就是讨要拨款、争取预算,它们需要树立一个强大的外部竞争对手来凝聚国内共识。不过,基建法案的资金规模似乎很难让人对美国的基建复兴给出乐观评价。接下来还要看能够撬动多少私人投资参与。
王勇认为,第一,美国经济中制造业已不占主导地位。第二,经济全球化形成全球产业链,国际分工协作密切,美国不可能独自完成基建振兴的“大事业”。第三,美国的党争和社会分化也为产业调整设置障碍。经济全球化导致一部分美国中下阶层就业岗位流失,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改革,这一矛盾很难解决。中美竞争今后将体现在对于全球资本、技术、人才的吸引,以及能否创造良好营商环境。这些方面中国的吸引力正越来越强。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栏目主编:杨立群 文字编辑:杨立群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来源:作者:张全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