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浦这个乡村火了!铝板、钢杆、筒灯,江南文化还能这么用

上海青浦这个乡村火了!铝板、钢杆、筒灯,江南文化还能这么用
2021年10月18日 06:31 媒体滚动

原标题:上海青浦这个乡村火了!铝板、钢杆、筒灯,江南文化还能这么用 来源:上观新闻

近几年,上海城市更新不断涌现出多姿多彩的案例,百花齐放。

新阶段,我们推出“城市更新”系列报道。

首篇聚焦一个有趣的话题:江南文化对上海这座摩登都市的当下究竟有哪些影响?

把江南文化融入城市更新,会发生哪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失去了水乡韵味,就失去了吸引力

“有活动设施,为什么却没有人气活力?”这个疑问,一度困扰着青浦区章堰村的管理者。

章堰古镇,始建于北宋。历经百年风霜的金泾桥、兆昌桥、城隍庙等古迹今天还在。

近两年,一系列新旧融合的建筑沿着河道拔地而起,有些还获得建筑领域的大奖,成为网红打卡点。

与古镇仅一条公路之隔的,就是章堰社区中心·党群服务站(以下简称服务中心),一块四四方方围合起来的小院,内有两栋建筑、篮球场、门球场、内庭、大面积绿化等。

按理说,现代化的服务中心是居民办事、活动、休闲的好去处,但事实上,它门可罗雀

同济大学副教授姚栋,此前在徐家汇街道做过南丹邻里汇、乐山邻里汇和王家堂邻里汇等一系列改造项目,如何让空间更新推动社区活力,他颇有心得。接手这个服务中心的更新项目后,姚栋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调研把脉:

一个综合型服务点,居民却很少去,究竟是为什么?

“我认为,原因是失去了与江南文化的关联。”姚栋回答。

什么是江南文化,有很多学理上的解释,暂且不论。仅从自然地貌来看,长江三角洲平原水网密布,雨水丰润。沿着水系、水网,世世代代生活在此的人长期形成了与水有关的通行方式、经济生产方式、生活休闲方式。

由此诞生的江南园林范山模水,创造了一个人与水、人与自然亲密无间的空间。身处人造的园林,依然仿若游憩在山水之间,可感知到自然的四季更替。

而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当船行让位于车行,水的元素在江南人的生活中渐渐后退。人们与水的距离、与自然的关系渐远。尤其以汽车文明为代表的人居环境,对居住方式产生了很大影响。

但具体到青浦,这里依然保留了丰富的水网,依然能见一江烟水、一叶轻舟;能观日出江花、鱼戏莲间。

对这里的村民来说,此前服务中心呈现的面貌,却完全是公路文化、汽车文明的产物。它像一个坐落在公路边的冰冷水泥方块,不见水,不见自然,不见乡愁。其吸引力、亲和力或许还不及村庄自家门口。

进一步分析,陈章公路切割了服务中心与村庄的联系。村民必须横穿陈章公路后,才能来到服务中心。

即便过了马路,也见不到建筑,只有四周高耸的绿化与围墙。马路边没有入口,需要再往里走一段小路,才能在侧边发现隐蔽的入口。

这种完全向内、入口侧向、用绿化遮挡起来的建筑,与自然是隔离的,与人是隔离的。对江南水乡的居民来说,它与自己无关、与日常生活无关。

游之适,旷如也,奥如也

姚栋希望,这里能打造成一个回归自然的“园林式”服务中心。

第一步,申请在村庄与服务中心之间开通一条人行横道。村民可漫步而来、驻足停留。

唯有降低速度时,人们才能更好地感知水、自然、江南的细腻变化。如果坐在车上,油门一踩,人的感受是有限的。

“第一位,就是调整动和静。增加步行道、人行横道线、红绿灯,降低车速。不仅方便居民漫步,也为往来车辆创造一个慢下来看风景的机会。”姚栋说。

接着,服务中心的大门换了方向,直接面朝陈章公路。但凡路人经过,都能第一眼注意到,路边有一处宽敞的条形广场,两三个台阶往上,是一排宽幅的落地玻璃门,让人有一种推门而入的冲动。

即便小汽车开过,坐在右手边的人也很容易注意到这个门庭,忍不住回头张望。

第二步,改造停车场。

原本的服务中心,车辆可直驰而入,驶入光秃秃的、划好停车区的庭院,把车直接停在建筑大门口。

但姚栋说服甲方,把车子拦在了庭院之外。现在,小汽车依然能直驰而入,但沿着围墙就是停车区。人必须先下车,步行进入庭院,再走进建筑

起初,有人并不理解:多走两步,究竟有啥必要?但来到焕然一新的服务中心现场后,就能直观体会到,步行无须避让车行是多么重要。

这就好比一条步行街,当车辆不允许进入后,装饰过的步行街,让人瞬间有了逛街的氛围,变成一个可以自由驻足、观赏的公共活动空间,不再是车来车往、只有通行功能的马路

服务中心同样如此,人们走入院落的过程,也是闲庭信步、放缓节奏的过程,是意识到自己进入一个公共活动区的过程。

第三步,打造庭院。

如今,乡村办事大楼、服务中心门口的庭院,大多用作停车场。人们下了车,就直接钻入室内建筑。

但传统的江南园林理念,非常重视空间的“过渡”和“引导”,重视庭院区域,希望人们在踏入封闭建筑之前,有一个半室外的过渡,在水边、在植物边行走,让人触摸自然、感知自然。

受到江南园林、青浦文化的启发,姚栋把服务中心的庭院从停车场改造成一个过渡空间,增加了游廊和浅水池

游廊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它把庭院自然分割为一个竹园、一个树园。身处更新后的庭院,你会看到深邃的、有透视效果的廊道,也会看到以廊道柱子为前景,框起来的远处还有开阔的村庄;会看到笔直狭窄的长廊通向建筑,也会在视线转折后,见到宽敞的庭院空间。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曾写道:“游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

大意是,游玩适意,大概有两种境界:开阔的地方、深幽的地方。后人又说“入之奥如,出之旷如”。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宽阔与深邃的对比、对景与借景的应用、直线与曲线的对仗。由此在一个小小的微缩空间里,忽然狭窄、忽又开阔,创造出视觉的未知和无穷联想,仿如自然山水,富有趣味。

风雨游廊是江南园林的一大特色。江南细雨纷纷,游廊不仅遮雨,也是一个半开放的过渡、赏景的落脚点,本身的结构可创造出视线的对比、增添空间的趣味。

“引入江南园林,未必要刻意放一堆具体的假山假水,弄不好反倒格格不入。”姚栋解释,“我们需要真正理解江南园林对空间的运用价值,理解传统文化对人的生活方式的引导,回归人的尺度进行设计。”

风雨游廊没有在材料、造型上仿古,现代化的乡村服务中心也未必统统粉墙黛瓦,但它们打造的空间视线、步行动线,创造一种慢下来的游憩、人与自然的亲密,营造出公共活动的氛围——这些以人为本的理念,或许是江南文化对当下城市空间更新最好的启示。

江南园林,回归人的尺度

从陈章公路进入章堰社区中心·党群服务站,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大排落地门窗,实际上它可全部打开,变成开放式广场,作为有机蔬菜销售窗口,为下一步农业服务、农民增收、乡村振兴提供空间。

大门的侧墙,被设计成“幸福打卡墙”,可展示照片或张贴小物件。

走进大门,首先是宽敞明亮的餐厅。几位老人正在用餐。

这里在改造前是村日间照料中心的活动室,但使用效率不高。改造中,功能高集成化利用,它既是老年人助餐点,也是日间照料中心,还可以成为采购乡村蔬果、举办共治共享活动的“客堂间”。

往里走,来到户外一排游廊,漫步在简洁的浅水池、竹林、白墙、黑顶棚之下,进入服务中心的大堂。

大堂内部的标识系统经过精心设计,一楼所有的指路信息和led灯管一起形成环状,醒目而美观。

数字导览区、休息室、图书室临窗而建。随意坐在窗边,可一边晒着太阳,一边眺望庭院。

楼上楼下分布着卫生室、竿山何氏中医文化馆、亲子活动室、创客天地等。铺砖的庭院留出足够的空间,可举办民俗活动、节日庆典。2000年建造大楼时的“为人民服务”标牌依然被保留着,悬挂在建筑大门口。

焕然一新的服务中心其实是在很短的时间里,用较为节俭、简单的方法完成改造更新。

其空间意向、格局分布有江南园林的韵味,但并没有刻意仿古。比如游廊,廊顶就是普通的黑色铝板、led筒灯,廊柱为深色钢杆

但点缀其间的绿色植物、白墙与黑色游廊形成有趣的空间关系。在深邃和开阔的空间变化中,江南自然生态和现代文明生活相呼应。

姚栋总结说,社区公共建筑的更新,往往容易出现几个问题。

比如空间显得与外界隔离,常用围墙封闭,大门狭窄,不易进入。

有些社区活动中心的建筑外墙硬朗,内部环境又显得冷淡,像办公室那样严肃。这些都会对空间的活力产生影响。

如何整合周边环境,打造一个开放式的、共享式的、有亲和力的空间,显得十分关键。

有时候,不必太过花哨,合理安排自然光、座椅、标识、灯光,合理运用空间布局,功能复合叠加,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社区服务中心提供的不仅是帮困解难的功能,还有市民们每天都可以享受的亲近自然的园林交往空间。

而这一切,在江南园林中,都有解题的良方可供借鉴。

“归根结底,就是把以车行为中心转变为以人行为中心。”姚栋说,希望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范山模水的江南园林理念,能对今天打造人民城市、回归人的尺度的城市更新有更多启迪。

栏目主编:龚丹韵

本文作者:龚丹韵

文字编辑:龚丹韵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曹立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上海市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0-19 争光股份 301092 36.31
  • 10-18 深城交 301091 36.5
  • 10-18 瑞纳智能 301129 55.66
  • 10-18 拓新药业 301089 19.11
  • 10-18 盛泰集团 605138 9.97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