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塑料大棚也能“智能化”,北京开展高效设施农业用地试点
北京昌平金六环农业园的一排5个连片的塑料大棚里,“京采8号”番茄已经进入采收期。“这个番茄底部有绿果肩,就是老百姓说的‘青屁股’,这是高品质番茄的特点,说明‘番茄味’浓。”昌平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农艺师何秉青说。
种出高品质番茄,智能化的农业设施功不可没。
“北京打造智慧农业高地,就是要打造应用场景,比如温室的智能化生产,就是北京主抓的方向。”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在2021中国·平谷农业中关村创新大会上表示。
记者了解到,轻简高效栽培模式,是北京“十四五”蔬菜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北京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发展高效设施农业5000亩。
自动控温、施肥,塑料大棚也能智能化
昌平金六环农业园里的这排塑料大棚,是北京市首个塑料大棚智能化生产单元。何秉青介绍,去年大棚已进行了黄瓜生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今年技术人员开始尝试在这里种高品质番茄,“这样一年可以种两茬,种完黄瓜种番茄。这一批番茄是7月20日定植的,9月底开始采收,能供应到10月下旬。”
大棚的智能化体现在哪里?记者发现,番茄种植采用的是基质化栽培,两条管子铺在番茄根部,源源不断地为番茄提供水分和养分。在种植基质里还插有一个传感器,可记录水肥、温度、PH值等数据,便于种植人员随时调整灌溉策略。
“传统的蔬菜种植大都以经验为主,就是同一株番茄不同时期结出的果实,味道也会存在差异。”北京农业技术推广站蔬菜作物科科长徐进说,智能监控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基质的含水量,根据数据实现按需灌溉,从而提高番茄的产量和品质,同时避免浪费水肥。
据介绍,这种“智能化生产单元”引入了农业物联网技术,技术人员在办公室就能对多个大棚的环境进行远程监控。该模式还应用温室智能调控、省力化作业等14项科技成果,将环境调控、水肥管理、精准施药等技术集成,实现了地区可复制的蔬菜种植全程数字化管理。
坐在电脑前“干农活”,缓解田间劳动强度
赵春江院士此前表示,北京发展智慧农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农村劳动力短缺。“1981年,我们农村劳动力占全社会总劳动力的31%,现在低于25%,农村一个劳力一天300元都不好找。”
“未来,农业会出现更严重的用工荒。”徐进表示,他们通过调研发现,北京目前在地里干活的基本上都是老人,“50岁的都少见,以60岁左右的女性为主”。
针对这一现状,“智能化生产单元”实现了轻简化栽培,缓解了田间管理的劳动强度。“逐步把农民或从事农业的人的身份变成一种职业,可以穿上工作服在电脑前操作,干农活也可以成为蓝领。”徐进说。
以这5个智能塑料大棚为例,每个大棚400平方米,整个番茄生产季需要约人工120个(6个人干20天),而现在只需要人工90个(6个人干15天),效率提高25%以上。此外,通过精准的水肥调控,果实品质也大大提升。普通番茄售价为3-5元/公斤,而高品质番茄售价为10元/公斤。
“我们现在是5个棚,如果技术成熟了,20个棚、50个棚,一套系统也能托管起来。”徐进说。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人通过手机就可对大棚的风口、风机、外遮阳进行控制。“但实际上,大棚室内温度设好后,如果超过设定值会自动启动遮阳或打开通风口。只有在特别恶劣的天气才需要人工干预。”
建设成本低,适合一般农业园区
为什么在塑料大棚里推广智能化,而不是直接建温室?徐进表示,连栋温室的成本较高,适合规模较大的企业,而塑料大棚建设成本远低于联动温室,可以满足一般农业园区的需求。
记者在大兴区的宏福国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内看到,高大、透明的玻璃连栋温室内,是一排排支撑着番茄藤的铁架,一串串樱桃番茄垂落下来。生产番茄的玻璃连栋温室是密闭的,进入需要穿一次性防护衣,避免将病虫害带进温室。
这也是北京推广高效设施农业的一种,连栋温室实现了工厂化生产,小个的樱桃番茄产量稳定在30公斤/平方米以上,中大果产量达到50公斤/平方米。而普通设施内,小番茄产量只在5-6公斤/平方米,中大果产量在10公斤/平方米左右。另外,温室内的水分利用效率及劳动生产率相比普通设施提高2倍以上,农药使用量相比传统生产降低55%。
但这种连栋温室的一次性投入较高,只适合规模化、工厂化生产。目前,全市有4个具备一定规模的工厂化温室蔬菜生产“车间”,总面积在500亩左右。
500亩是个什么概念?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统计的最新数据,全市蔬菜种植面积是38.6万亩。
在全市占大多数的,还是一般规模的农业园区,以及大量的家庭农业种植户。“一个大棚一次性投入大概在三四万元,每年折旧费不到5000元。”徐进算了一笔账,从效益上来说,一亩地每年可以实现节本增收至少9000元。
解决“蔬菜周年供应均衡”,北京计划发展5000亩高效设施
近期北方地区,尤其是蔬菜主产地大范围、长时间降雨影响,北京蔬菜价格一度快速冲高,据新发地市场数据,进入10月后,蔬菜价格出现连续上涨态势,涨幅明显。涨价品种以叶类蔬菜为主,如大白菜、圆白菜、油麦菜、苦菊、散叶生菜等。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院长范双喜表示,叶类蔬菜容易受长途运输、恶劣天气影响,价格容易出现波动,因此北京应该扩大叶类蔬菜的种植面积。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推广研究员李红岺表示,不仅是叶类蔬菜,北京推广高效设施农业,也是为了解决“蔬菜周年均衡供应”问题。“简单来说,人每天都得吃菜,这个月菜供应多、吃不了,农民会受损失;下个月菜供应短缺,价格又太贵,这就出现不均衡问题。”而设施农业不受气温和降雨影响,是解决蔬菜周年均衡供应的最佳途径。因此“十四五”期间,北京将大力推广高效设施农业,为首都“菜篮子”的稳定供应提供重要支撑。
据悉,北京市已出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提出要新发展一批宜机化、智能化新型日光温室和5000亩高效设施,打造3条蔬菜产业带、3个高效设施农业片区,建设蔬菜产业10个万亩镇、100个千亩村、1000个百亩示范园,形成“三带三片区、十镇百村千园”格局,打造百亿元产值的设施蔬菜产业集群。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白爽 校对 陈荻雁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