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中国GDP增长与宏观调控 > 正文
 
《财经》观察:宏观调控与民营经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27日 13:05 《财经》杂志

  胡舒立

  不可借宏观调控复原审批制。正确的选择,应当在宏观调控之时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由市场的无形之手去决定项目的生死,让审批制退出经济活动

  酷夏已至,而前一阶段处于“过热”之中的中国经济终于显出些许凉意。在或许可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天堂II初章 战乱魅影
抢注旺铺得超值礼物 新浪免费邮箱升到30兆
以令人欣慰的经济指标面前,我们理解既定的宏观调控方针还会继续,同时也认为,一个市场上普遍担忧的问题应当引起高度关注——这就是谨防整个“调控”由于政策方式掌握不当,过分伤害民营经济。

  宏观调控本来是一项着眼于总量的市场化举措,主要是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手段,尽量熨平经济波动,保持经济可持续地稳定发展。这对于经济整体,当然包括民营经济,正是有益无害的事情。令人遗憾的是,此轮应对过热,还是过多地采用了以审批和控制贷款为主要手段的行政性“调控”,执行过程中难免主观色彩过重,传统偏见作怪。特别是“调控”的重点,正包括一些国有企业长期盘踞的领域,如基础设施、能源与原材料的生产和加工,新进民营企业与传统国有企业产生竞争性冲突在所难免,而后者无疑对来自国家部门的“调控者”更具影响力。因此,强调对不同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谨防对于那些没有政府背景的民营企业的不公平对待,就显得格外重要。

  经济发展有周期,而中国经济改革“国退民进”的方针则应持续推进,不能因为宏观形势的变化而出现动摇。当然,目前很难通过确切的数据,看清此轮“调控”对民营经济造成的全方位影响。然而,业界可闻可见的忧虑与怨怼,足以引起我们的警惕。特别是一些“调控者”在以行政方式进行“调控”时,对于民营企业的运作模式和成本控制能力并不了解,其思路往往接近于计划时代,作出结论难免主观武断。而一有决策不当,又很容易在更大范围内对民营经济的信心带来影响。其后果可能相当严重。

  关于民营企业的种种误解,与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直接相关。去年下半年来曾经有相当强烈的主张,称“中国经济并不过热”,因为此次投资高潮主要由民营经济所驱动,因此是有效率的。及至今年春天以后过热之忧成为共识,“民营经济兴风作浪”又在一些官员中成为流行看法。其实,将宏观经济形势简单与所有制结构挂钩,对民营经济无论是褒是贬,都是缺乏依据的简单化做法。不仅容易在实践中造成偏差,还会导致民营企业对宏观调控本身的不解与反感。

  经济学理论目前尚未给宏观经济过热以确切定义,但人们判断过热,缘何过热,主要看货币供给、固定投资和投资效率,而不是看所有制结构,却是可以肯定的。一般来说,民营经济采用预算硬约束,和仍然存在预算软约束的国有企业相比,其投资决策必是理性的,因此也更有效率。将宏观过热断然归咎于“民营经济兴风作浪”,可以说是毫无依据。但我们也不能得出结论说,凡民营经济即不存在非理性行为和投资失误。宏观调控与民营经济之间,更非水火不相容。宏观调控可能会使企业所在行业的生存环境和竞争格局发生演变,但只要自身运行是有效率的,就会在行业的调整中生存下来,并继续健康发展。

  在经济紧缩期间防止政策不当对民营经济造成不应有伤害,关键还是要提倡市场化的宏观调控,尽可能减少和杜绝行政性的“调控”。在这里,如何对待传统的审批制格外重要。最近据有关部门调查估计,目前全国在建的基本建设项目中,大概有60%~80%没有完全履行规定审批手续。进而又有建议,主张择优补办批准手续。我们觉得,这种主张极为不当,事实上是重新强化了已经松动、逐渐式微的审批制。况且,择优补批的标准很难确定,审批尺度必然地极具弹性,不仅提供了新的寻租机会,更使缺少官方资源的民营经济处于不利地位。一旦审批制以“一丝不苟”的方式复原,则“国退民进”大有可能变成“国进民退”。

  正确的选择,应当在宏观调控之时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由市场的无形之手去决定项目的生死,让审批制退出经济活动。倘若不然,在短期则企业惟政府马首是瞻;在长期则企业——无论国企民企——都无从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商业心态。最终的结果,将是市场的无序与权贵资本主义并行,无论经济周期走至哪一个时点——紧缩抑或放松银根,其情其景都会非常令人痛心。■

  《财经》杂志暑期大学生实习项目

《财经》杂志6月20日刊目录
封面文章: 德隆残局 德隆还有没有可供重组的资产?灵魂人物唐万新在哪里?
[图释]德隆债务链 [评论]何谓市场化处理?
财经观察: 宏观调控与民营经济
观点评述
日本不良贷款的经验与教训
[评之评] 银行不良贷款的政治经济学
经济全局
“市场经济地位”之辩 通过获得欧盟和美国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来解决反倾销中价格可比性问题,是否有些舍近求远?
专访美国财政部长财经特使保罗·斯贝尔茨
农发行突围求生
普查减免税
重分黄河水
[评论·中国经济]阴错阳差数字乱
[评论·海外经济]亚洲货币联盟构想似是而非
市场与法治
政府行政管理面临大考
[法治·解读] 高法求解劳动争议
儋州劳动争议案:六年无解的“样本”
[法治·动态]
资本与金融
深发展成交幕后
建行分立
大连证券倒闭背后
客户保证金保卫战
哈啤收购战终局
[沪深股市] QFII并非炒作人民币的好工具
[香港股市] H股商机渐显
产业纵深
汽车新政出台暗战
谁在左右钢价
“8·31大限” 全国各地都需要在2004年8月31日之前解决协议出让土地历史遗留问题,为什么对于北京房地产商,这个时间成了“大限”?
中青报与北大青鸟“联姻”
财经速览
[焦点]中国人海外安全再引关注
[外刊聚焦]伊拉克的新生
[事件]/[人物志]
本刊诚聘 / 大学生暑期实习项目
[边缘] 也谈科场弊案
河南镇平曝出高考舞弊案
[读者来信]
民营企业的瓶颈 / 中国扶贫是一场持久战 / 警惕农村合作医疗成为腐败温床
财经专栏
[随笔] 特洛伊:没有神的神话 /“横以孤”
[读书] [书评]知与行的艰难 / [序与跋]寡头的终结 / 6月本刊荐书/新书出版
[逝者] 里根
财经动向
[新闻] 韩桂芝其人 /[商事·动态]
[文事·动态] 经济紧缩过程已经开始 / 抽回过剩流动性,疏通货币传导机制 /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容偏废 / 金融改革应有清晰方向 / 上市融资应承担更多真实成本
[商事·现场] 平安保险出海
[文事·前沿] 事业单位改革的分析当有新框架

  相关专题:

  财经媒体封面秀之《财经》

  中国GDP增长与结构性矛盾如何协调?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宏观调控新闻 全部民营经济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
土耳其人质遭绑架
第三轮朝核六方会谈
财政部审计署报告
曾庆红李长春出访
行政许可法7月实施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