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原标题:校外学科类培训“穿着马甲”咋识别?教育部:四种特征可辨
每经记者 张怀水 每经编辑 陈星
11月15日,记者从教育部获悉,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决策部署,指导各地加强学科类校外培训项目鉴别工作,督促加快完善制度和建立专家队伍,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教育部日前印发了《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强调分类鉴别工作要坚持从严规范,严格按照中央精神和国家相关法律政策要求,落实属地行政管理责任,明晰界线、从严要求、规范程序,体现权威性和严肃性。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指南》出台的一个关键作用是给地方监管部门在落实“双减”政策过程中提供更加规范的参考依据,有助于更加科学地开展鉴别工作,避免“一刀切”。“尤其是文件中提到要通过实地查看、课堂观察、人员访谈等多种方式综合研判,给地方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提供对照和参考。”
四特征判定学科类培训
《指南》明确,要从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评价方式等维度,对培训项目进行综合考量,如符合以下特征,即判定为学科类培训。一是培训目的以学科知识与技能培训为导向,主要为提升学科学习成绩服务。二是培训内容主要涉及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学习内容。
三是培训方式重在进行学科知识讲解、听说读写算等学科能力训练,以预习、授课和巩固练习等为主要过程,以教师(包括虚拟者、人工智能等)讲授示范、互动等为主要形式。四是结果评价侧重甄别与选拔,以学生学习成绩、考试结果等作为主要评价依据。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有关负责人在解读文件时表示,《指南》主要聚焦对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项目鉴别进行规范管理,明确要求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工作,应遵循三方面原则。一是坚持从严规范。深刻领会贯彻中央“双减”精神要求,严格遵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落实属地行政管理责任,明晰界线、从严要求、规范程序,体现权威性和严肃性。
其次,坚持科学严谨。该负责人指出,充分依靠专家力量,尊重学科规律和教学规律,综合培训项目的实际情况,立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给出客观、公正、独立的专业鉴别意见,确保科学与严谨。
三是坚持统筹协调。加强主管部门之间横向配合、地区之间协同推进,坚持“一盘棋”,避免在实践中出现“低洼区”“空白区”“矛盾区”。积极研究和应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创新,在实践中完善制度和机制。
建立分级指导机制
在完善相关制度建设方面,《指南》强调,一是建立分级指导机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统筹,当地方出现鉴别偏差或困难时,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指导和纠正。当出现较大争议或难以鉴别时,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提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研究裁决。根据工作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可协助非学科类培训主管部门,提供有关项目分类鉴别意见,并对“学科类”鉴别有最终决定权。
二是建立专家鉴别制度。各地要组建专家组或委托专业机构,对无法直接判断的培训项目进行综合研判,得出鉴别意见。鉴别专家组应包括相关学科、课程、教学等方面专家,且相关人员及其直系亲属未在培训机构中任职或兼职、属于非利益相关方。
三是强化机构行业自律。培训机构要进行自我研判、自评自查,规范开展培训活动,不得出现名不符实的情况,不得隐形变异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活动。
储朝晖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整体来看,校外培训领域的课程实际情况都比较复杂,所以用专家组来做判定会更有说服力,也更准确。“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培训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建议地方部门还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更加细化的鉴别指标和分级指导机制。”
值得关注是,教育部发布《指南》当天,也公布了广东、浙江、上海等地的实践经验。
比如上海通过类别鉴定,引导机构严格合规地进行转型发展、协助基层执法部门准确识别培训服务的类别。落实机构主体责任,要求机构先行自我评判或者邀请专家指导评估。基层执法部门或者上级部门对难以判断的项目开展“专家鉴定”。判断的权限严格对标监管权限,即:以区县为主实施,上级政府或者教育部门在收到行政复议、鉴定争议裁决或者发现问题偏差时实施。
浙江省则以“四个一”的工作机制推动学科类鉴定落细落实。其中,金华市作为“双减”工作首批试点市,成立市级学科鉴定工作委员会,组建市县两级学科鉴定专家组,出台学科非学科类鉴定方案,通过申请资料审核和实地核查等方式进行鉴定。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培训课程鉴定232例。
责任编辑:李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