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庄变脸
来源:中国慈善家杂志
租期从50年缩水至20年,租金变成了“资源占用费”。
巨大的指示牌标注着宋庄几个艺术区的方位,关于土地、房屋租期问题的纷争也将决定宋庄未来的走向。
“宋庄这个连鸟都不愿意拉屎的地方,由于艺术家的进驻,变成国际知名艺术区。但是二十年过去,宋庄已经迅速滑向它的反面。不但房租越来越贵,让有理想的艺术家绝望离去……”
6月18日,一段言辞激烈的朋友圈截图在网上流传,也引发了人们对北京宋庄艺术区现状的关注。发表这段文字的是素有“中国当代艺术教父”之称的栗宪庭。疫情中,一些艺术家已经连续几个月没有收入,他们重启宋庄的“艺术地摊”,用自救的方式维持生活。然而,当地城管部门却以“市里没有文件许可”为由取消地摊。栗宪庭在接受《中国慈善家》采访时表示,他心疼这些艺术家。“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种自救行为,也是互相交流的方式。”
但真正让宋庄艺术家感到忧虑的还不是被取消的“艺术地摊”。近期,众多艺术家均收到了来自宋庄镇人民政府、村委会或律师事务所发来的关于租住房屋的通知,其中的“没收”“变更”等字眼让他们感到不安。多位艺术家告诉《中国慈善家》,他们在宋庄居住多年,对这里有感情却也很焦虑,“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离开了”。
变脸
一“纸”激起千层浪。六月初,多位常年居住在宋庄的艺术家收到的大同小异的通知书称,他们所租住的房屋存在“违建”或“租赁期超限”等问题。作为承租人,他们要么更改合同年限,要么搬离。
多位艺术家在接受《中国慈善家》采访时表示,当时租住合同中明确标明了“50年”的租赁时限,他们也一次性付清了50年的房租,“怎么现在说改就改了?”
宋庄镇小堡村,栗宪庭家的冰箱上就贴着一份《变更或修订农村土地的承包/使用/租赁合同的告知函》。他告诉《中国慈善家》,这几年宋庄出现过几次以房屋占用农民用地或建设不规范为由的强行拆除,但收到白纸黑字的告知函是第一次。“当初宋庄是北京市政府明文规定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我们和村委会签了50年使用土地的租赁合同。不知道现在为什么就变了。”
《告知函》由小堡村委会委托北京嘉润律师事务所发出,称当初艺术家与村委会签订的场地租赁合同中存在“土地使用范围不明、签署日期不明”等问题,需要加以清理规范。据知情人士透露,向艺术家发律师函的是为了完善过去的合同,“法制化”园区,明确村委会和艺术家的合作关系方式。
宋庄镇政府关于土地及房屋问题的宣传告示。
除了《告知函》,在某艺术公司上班的云雷所在的小区还收到了一份落款为“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人民政府”的通知。通知称小区内楼房属于“违法占用土地”,限楼内人员两个月内搬离。云雷向《中国慈善家》表示,小区有三栋楼,每栋楼有200家住户。“大概统计下来,如果要搬离,我们这栋楼就损失近2亿元人民币。”
居住在该小区的多位艺术家在2015年前后与开发商签订合同,一次性付清50年房屋租赁费用。而小区开发商早在2004年与小堡村委会签订了“土地出租协议书”,协议书中土地出租期限为50年。2011年,该小区所在的中坝河艺术园区获得开工许可。
多位艺术家向《中国慈善家》表示,即使是按照2004年开发商与村委会签订的合同,土地使用权也应该在2054年才结束,“现在就要收回太措手不及了”。
“宋庄在巅峰时期有两万多艺术家群体,包括他们的家属和助理。近年来因为房租持续上涨,已经有很多艺术家搬走了,留下的可能也就一万多人。”栗宪庭感慨。
接到上述通知和告知函后,艺术家派出代表与村里、镇上协调,希望能有更好的处理方式。艺术家代表张菲对《中国慈善家》表示,村、镇领导的态度比较积极,但是双方对于目前房屋使用年限有不同看法。
在此前宋庄镇政府召集的座谈会上,镇领导认为当年艺术家与小堡村签订的《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小堡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入园协议书》中对于土地使用范围不明确,艺术家所付费用为“资源占用费”,建设用地租赁年限最长为20年。
张菲告诉《中国慈善家》,“大家对于‘租赁年限为20年’的说法不能接受,座谈会上也没有提出对艺术家的赔偿问题,这让大家非常焦虑。”云雷则表示,艺术家还是希望能够维持目前的现状,毕竟大家几乎将毕生积蓄投入到里面。即使不能维持现状,也希望能够有所补偿,不让这笔钱白白投入。
在小堡村当了三十多年村书记的崔大柏对《中国慈善家》表示,这是历史遗留问题和现行土地管理法的碰撞,但他同时表示,没有要把“艺术家赶走”的意思,会与艺术家讨论后续的安置问题。对于如何安置,崔大柏表示目前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扎根
据栗宪庭介绍,当初签订合同时明确了土地为“文化产业用地”性质,期限为50年。“这也是当初那么多艺术家到宋庄扎根,在这里开办工作室的最重要原因。”
栗宪庭搬到宋庄居住已经20年,但艺术家扎堆宋庄从1994年春天就开始了。当时,计划从圆明园画家村搬离的第一批艺术家辗转郊区,最终选定了通州区宋庄镇。这个在当时以农业为主的郊区村庄除了大片农田外,满眼尽是破落的房屋。
20年前,栗宪庭定居宋庄,并吸引了大批艺术家跟随。
艺术家方力钧等人看重这里安静的环境、低廉的房租和宽敞的院落。就这样,他们选择宋庄小堡村为主要的聚集区,将自己的画室、画材都搬到了这片荒芜的土地上。小堡村的村书记崔大柏见大批艺术家搬到宋庄,觉得这是农村发展的转机。“当时一亩地不过几百块钱,艺术家们出价上千。村民得到的是高于市场几倍的价格。”栗宪庭回忆。
一开始,栗宪庭没打算在宋庄安家。架不住好友方力钧的劝说,他在1995年买下一套旧房,翻新后一直给其他艺术家住着。被宋庄艺术家亲切地称为“老栗”的栗宪庭是中国当代艺术最著名的批评家和理论家,那时他经常到各地开会,很少回宋庄。2000年,栗宪庭萌生了退休的念头,想安心做研究,写一些关于艺术理论的书籍。从此,他正式定居宋庄。
“老栗入宋庄”引来了众多当代艺术家的关注和跟随。小堡村村书记崔大柏找他商量房屋租赁的事,希望引入更多的艺术家到宋庄扎根,村里会尽量给艺术家提供便利。在栗宪庭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留在了宋庄,拿出多年的积蓄与村委会签订合同,就算是“扎根”了。
艺术家吴幼明的家位于宋庄镇大兴庄村,他的房子是多年前从村民手中购买的。
“如今看来,也不知道我当初的号召是不是对的,但现在我要负责到底。是我带他们到宋庄来的,我肯定不能先走了。”栗宪庭说,尽管还不清楚《告知函》的最终目的,但他想再等等处理结果,如果真能够打造一个“国际艺术小镇”,那何乐不为?
造城
将宋庄打造为国际艺术小镇的尝试不止一次。
早期,大量艺术家的聚集给宋庄提供了艺术土壤,文化交流的氛围也在宋庄蔓延开,但始终没能形成完整的生态。房子还是瓦房,集市也不是艺术集市。后来,通州区、北京市领导到宋庄视察,找到栗宪庭,希望他能帮着建一个文化公园,提高宋庄在全国的艺术区地位。
栗宪庭参考国外案例,提出打造完整艺术生态链的想法,建立展览、拍卖会和集市三级市场制。他拿着手绘图纸找朋友在电脑上重新做图,交给有关部门审核。这便是当初“国际艺术小镇”的雏形。
2004年至2006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建成了宋庄美术馆,以及后来的美术馆区。栗宪庭笑称自己是“世界上级别最小的美术馆馆长”。办了几届宋庄艺术节,宋庄艺术家的积极性很高,也吸引了很多外来的艺术家参展、看展。
方力钧设计的雕塑矗立在小堡环岛,宋庄艺术区以此为中心向四周延伸。
栗宪庭说,那时最多有几百万人来参加展览,但因为有些作品太超前,总是受到一些限制。实验了几年,宋庄艺术节有些进行不下去。但是“艺术区”名头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前来投资,“他们想在宋庄土地上盖更多的房子。”栗宪庭觉得有违自己的初衷,慢慢也就不再参与。“后来参展的艺术家越来越少,作品的水平也不行。”
过去两年,北京市委书记蔡奇两次考察宋庄,强调要在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的格局下考量和谋划宋庄发展,坚持规划引领、品质提升,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创意小镇。2020年六月初,一份名为《关于加快推进小堡艺术区规划建设工作的相关要求的通知》的文件下发,规划建设“一轴三区”的国际化艺术区,其中三区分别为文化创意休闲区、艺术产业综合区、原创艺术体验区。栗宪庭对《中国慈善家》表示,他还没有仔细了解这些规划,但他认为“原创艺术其实不需要体验”。
栗宪庭将宋庄与深圳大芬油画村进行对比。这个被称为“中国油画第一村”的村落占地面积0.4平方公里,聚集着油画从业人员8000余人。“大芬油画村其实就是艺术集市的模式,但他们的画大多不是原创的,但是光顾集市的人却很多。”
栗宪庭表示,相比深圳的油画村,宋庄聚集着更多原创画家,艺术区的历史也更悠久。他认为,如果能够打造一个真正的国际艺术小镇,一定能发展得比大芬村更好。
矛盾
采访中,小堡村书记崔大柏对《中国慈善家》表示,“艺术家是宋庄最宝贵的资源,我们会听取艺术家的想法。”
栗宪庭表示,政府与艺术家的出发点不同,最终会不会听取艺术家的想法他不确定。在他看来,无论是20年前的中国,还是今天的宋庄,艺术家始终处于社会的边缘,他们也始终生存在城市的边缘。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即使是艺术家大量聚集的宋庄也同样被迫按下“快进键”。但宋庄始终有特殊性,艺术家资源便是宋庄最应该保护的。
事实上,因为社会上缺乏年轻艺术家施展的平台,一些热爱艺术的毕业生为了追求梦想,不得不聚集在大城市的郊区。“一个没有固定收入的群体聚集在一起,实际上有很大的社会问题。”栗宪庭告诉《中国慈善家》,如果可以将类似宋庄这样的区域利用好,构建适合艺术家生存的完整生态链,对于这个群体和社会来说都是良性循环。
傍晚,附近的一位村民在路边摆摊售卖雨鞋。
栗宪庭表示,宋庄有天然的艺术家资源,本该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艺术市场,现在很多人都愿意买艺术家的原创作品作为家中的装饰品。现实的情况是没有这个平台,限制很多。“这么多年有关部门的政策一直在变,没有延续性。城镇建设中缺乏对实际情况的考虑,或者是把其他地方的规划生搬硬套到宋庄。如果规划上能够因地制宜,了解当地的生态,也可以加以利用,反而能有好的发展。”
好的展品、专业的艺术馆运营模式、良好的艺术家资源是宋庄建立国际艺术区的基础,要建立完整的文化产业生态并不是将美术馆或者展览馆建起来就可以,当地政府需要在管理和运营上做到专业化,让懂艺术的人来管理艺术场馆。栗宪庭认为,这是文化产业中硬件和软件很重要的关系。
栗宪庭对《中国慈善家》表示,20年间,宋庄几度尝试升级、改造国际艺术区都没有成功,还是因为不够理解艺术的本意,只想着如何通过艺术获利。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云雷、张菲为化名)
摄影:本刊记者 张旭
责任编辑:李思阳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