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赚1.59亿!九安医疗专割美国韭菜?

日赚1.59亿!九安医疗专割美国韭菜?
2022年05月11日 07:00 市场资讯

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财熵|日赚1.59亿!九安医疗专割美国韭菜?

  原创 吴楠 财熵

  导读: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医疗保健产品开发商,到成为美国抗原检测第一品牌,九安医疗的蜕变令人称奇。凭借来自美国的大笔订单,短短两个月时间里,九安医疗的市值飙升逾10倍,从不到30亿元暴涨至超过300亿元。然而,看似无限风光的九安医疗,发展也并非一路顺驰:在海外市场风起云涌的同时,其在国内的抗原检测试剂却迟迟未能获批;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对公司业绩的持续性也抱有疑虑。

  作者

  |吴楠

  主编|谷越

  版式|九五

  平均每天赚1.59亿元,远超公司上市以来13年利润之和!这是属于九安医疗(002432.SZ)的“魔幻故事”。

  4月29日晚,九安医疗发布了2022年一季报:公司实现营收213.37亿元,同比增长6646.79%;净利润143.12亿元,同比暴涨37527.45%。换言之,今年前3个月,九安医疗平均每天净赚1.59亿元!

  这是一个惊人的数据。要知道,从2007年上市至2020年,九安医疗的总利润还不足2亿元。

  是什么改变了九安医疗的命运?在4月29日的业绩说明会上,公司将业绩增长的原因归结于:受美国疫情发展影响,iHealth试剂盒产品销售大幅增长。

  iHealth是九安医疗在美国的子公司,其试剂盒指的是新冠抗原家用自测OTC试剂盒产品。由于操作简单、检测速度较快,抗原自检早已成为美国等海外国家用于新冠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

  2021年11月6日,九安医疗以中国制造工厂的身份,拿到美国FDA  EUA的授权。作为中国第一家拿到美国抗原检测试剂入场券的企业,九安医疗的影响力与销量甚至不亚于美国本土企业——在美国政府披露的5亿人份试剂盒采购订单中,九安医疗独占了70%左右的份额。

  凭借新冠检测概念与美国大额订单的刺激,九安医疗在资本市场“一飞冲天”:从2021年11月10日到2022年1月17日,短短两个多月时间,公司股价从6元左右飙升至超过80元,涨幅逾12倍,甚至被冠以A股“妖股之王”的称号。

  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医疗保健产品开发商,到成为美国抗原检测第一品牌,九安医疗的蜕变令人称奇。但其发展也并非一路顺驰:在海外市场风起云涌的同时,其在国内的抗原检测试剂却迟迟未能获批;而资本市场的态度也明显割裂——2022年1月18日以来,公司股价横盘剧烈震荡。

  市场的顾虑显而易见:九安医疗的崛起过于突然,其未来的业绩是否具有持续性?疫情过后,公司又要靠什么生存?

  “意外”成美抗原试剂盒供应主力

  在抗原检测出现之前,九安医疗的主打产品为电子血压计、血糖仪等电子医疗设备。虽然主营业务多年来未发生明显变化,但其发展定位、商业模式却一直在变换。

  1995年成立之初,九安医疗主要在国内生产电子血压计等医疗保健产品。2002年起,公司将经营重心逐步转移到海外市场,通过帮助国外大型品牌生产ODM产品,实现了扩张壮大,2009年其电子血压计产品销量一度跻身全球第三。次年,九安医疗登陆深交所,成为国内血压计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虽然打通了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但彼时的九安医疗却陷入了一场经营僵局:在海外市场,由于欧洲市场需求下滑、劳动力成本升高等因素,2010年公司出口利润出现大幅下滑;而在国内市场,公司并不具备本土优势,竞争对手日本欧姆龙占据了超过六成的电子血压计市场。双重困境之下,公司急需寻找一个新的方向,新的出路。

  如今享誉海外的iHealth品牌便是在此背景下诞生——2011年,在苹果公司(AAPL.NASDAQ)的大力支持下,九安医疗在美国硅谷设立了一家子公司iHealth,定位于移动互联网的自主品牌。这也是九安医疗踏上“互联网+医疗”转型之路的开端。

  然而,iHealth起初在海外的发展并不顺利,高昂的资本投入,导致公司业绩连续3年走低。

  无奈之下,九安医疗又将船头调转国内。2014年底,九安医疗通过子公司iHealth Inc.引入小米公司(01810.HK)2500万美元的战略投资,成为小米生态链上的合作伙伴,此后借助小米营销渠道推广移动医疗产品。2018年小米投资款到位后,小米投资持有iHealth Inc.20%股权,九安医疗持有80%股权。

  不过,与小米的牵手,并未能让九安医疗摆脱亏损的困境:从2013年开始,公司经营连续7年出现亏损,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128.19万元、-8145.25万元、-1.55亿元、-1.46亿元、-1.82亿元、-1.39亿元和-2.42亿。为了避免连续两年净利润为负导致被ST的尴尬局面,公司甚至在2014年、2016年、2018年、2019年分别通过变卖资产来实现“扭亏为盈”。

  针对扣非净利润持续为负的情况,九安医疗董事长刘毅表示“都是因为我们在互联网医疗上投入过大。因为我们在中国投,在美国投,坚定的投,如果这些不投了,那我们立马就盈利了”。

  刘毅话语的真实性值得推敲。但不可否认,当初九安医疗为转型互联网医疗所做的筹备,确实阴差阳错地促成了今日公司的“机缘”。

  一方面,九安医疗在美国设立的iHealth公司,具备一定的本土优势和临床组织能力,这促使其在与国内同行竞争FDA EUA授权方面赢得了先机;另一方面,与其他中国IVD公司贴牌代工不同,iHealth属于九安医疗的自主品牌,其抗原检测产品可直接对接零售客户和B端客户,尤其是承接美国政府订单时,没有过多的中间商赚取利润。

  此外,与美国本土企业相比,九安医疗在国内拥有强大的产能和供应链配套能力。在美国抗原试剂需求爆发初期,由于美国本土制造提产速度不及预期,相当长时间内其抗原检测试剂呈短缺状态。而九安医疗正好利用了国内的规模和资源优势,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产能。这或许也是其拿到美国大额订单的原因。

  iHealth首席运营官Jack Feng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我认为我们(2月份)提供的试剂盒数量超过了其供应商的总数。美国市场一半以上的产品都是我们生产的。一开始我们认为,我们只是一个小公司,有一些大公司比我们大得多……我们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提供这种测试的主要力量。”盈利增速冠绝A股

  抗原检测试剂,开启了九安医疗的“暴富之路”:2021年四季度,公司实现净利润8.59亿元,同比增长811.15%,占全年业绩比重达94.5%。2022年一季度净利润达143.12亿元,同比激增375倍。这一盈利增速,在A股4000多家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一。

  九安医疗2021年一季度利润增速冠绝A股  图源东方财富

  除了九安医疗,A股还有多家上市企业涉足新冠抗原检测赛道,不过,其它玩家似乎并没有九安医疗这么幸运。

  在抗原自检成为主流的海外市场,早已是一片红海。据中泰证券统计,目前国内已有上百家体外诊断生产企业的新冠抗原自检试剂盒在海外注册获批,但获得美国FDA认证的仅有九安医疗、东方生物(688298.SH)、艾康生物、库尔科技、相达生物、厦门波生生物等少数企业。

  与九安医疗订单主要来自美国不同,东方生物的新冠抗原检测试剂主要销往英国、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其业绩增量主要在2021年体现:财报显示,公司2021年净利润为49.2亿元,同比增长1.9倍,净利润在同期主营新冠抗原检测的企业中排名最高。

  若以净利润增速口径排名,2021年在同行业中位列第一的是热景生物(688068.SH)。2021年热景生物94%的营收都来自于境外,同期公司在境外实现净利润为21.86亿元,同比增长1850.41%。其抗原检测试剂也主要销往欧洲地区。

  颇具玩味的是,在九安医疗业绩大增的同时,东方生物与热景生物的业绩却开始显露颓势。2022年Q1二者净利润分别为:20.67亿元、6.0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4%、0.77%,远远逊色于九安医疗。

  之所以会出现此等景象,主要原因在于欧洲市场的新冠抗原检测试剂获批门槛较低,企业竞争激烈,导致相关产品售价明显低于美国市场。财熵梳理发现,2021年至2022年Q1期间,东方生物毛利率从73.79%降至63.57%,热景生物从59.54%微升至62.76%,而九安医疗则从63.47%大幅提升至81.60%。

  从九安医疗的表现足以看到,抗原检测市场潜力巨大。随着今年3月中国将抗原检测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手段,国内的抗原检测市场正式拉开竞争序幕,不少企业争相入局,意图分一杯羹。

  据财熵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10日,国内已有31款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产品获批,涉及诺唯赞(688105.SH)、华大基因(300676.SZ)、万孚生物(300482.SZ)、复星医药(600196.SH)等14家A股上市企业。不过,这其中并没有九安医疗的身影。公司内部人士告诉财熵,“目前iHealth试剂盒还在积极申请国内的认证”。

  然而,即便是获得国内市场准入资格,相关企业的利润空间也不如九安医疗那么乐观。

  公开信息显示,目前国内已有多个省份启动了新冠抗原检测试剂集采工作,中标企业集采价格大多在10元以下。而最新的广东省联盟集采结果显示,包含自测产品在内的新冠抗原检测试剂厂商,一共有15家企业中标,单人份中标价普遍在4元左右。

  目前九安医疗的主战场还在美国,公司表示未来会继续开拓北美以外新的市场。

  如何在竞争激烈的新冠抗原检测赛道取得优势?诚存资本联合创始人、广东省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主任委员方贤赟告诉财熵:“出口方面主要是比拼国际供应链布局能力,而国内主要考虑的是在集采前提下的成本控制及规模化生产能力。”

  海外市场,九安医疗已是一骑绝尘;而在国内市场,其可谓“能力具备,只欠通关”。

  谁是“暴富”幕后推手与最大赢家?

  据财熵梳理,自2021年11月新冠自测试剂盒获批至今,九安医疗共斩获合计约21.09亿美元的重大合同订单,按照合同签订时的美元汇率计算,约合人民币133.88亿元。其中,来自纽约州(美国纽约州卫生部和纽约州非盈利组织)和马萨诸塞州的订单及合同,均已在今年4月左右履行完毕。而截至4月29日,美国ACC已经累计向九安医疗美国子公司支付货款17.56亿美元,回款比例接近99%。

  不过,关于上述合同货款是否已被计入2022年Q1业绩当中,九安医疗内部人士表示“这需要由公司财务根据国内会计准则进行收入确认”。

  另据九安医疗方面透露,来自美国联邦政府的订单收入占今年一季度收入的约一半,其余部分主要来自于商业订单和亚马逊及官网订单等。

  九安医疗收到美国政府大额订单数据来源:公司公告,财熵制表

  然而,即使手握大笔订单,且最新季度营收、净利双双暴增,但市场对九安医疗未来业绩的可持续性仍然存疑。在5月5日九安医疗的业绩说明会上,“公司业绩能否持续”,是投资者频频提及的问题。

  对此,九安医疗方面的回应是:“公司的iHealth 试剂盒产品的需求情况与美国疫情的发展情况直接相关,如疫情持续,则对试剂盒产品的需求仍然存在,如疫情缓解,则对试剂盒产品的需求下降”。

  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九安医疗账上还躺着132.65亿货币资金。这笔钱该怎么花,也成了不少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九安医疗方面表示,“会加速推进爆款产品战略以及糖尿病诊疗照护‘O+O’新模式在中国和美国的落地战略”;此外,“其余暂时闲置资金拟将不超过95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用于现金管理,不超过27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用于证券、衍生品投资”。

  九安医疗2022年一季度赚了143亿元,石河子三和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三和公司”)肯定是最大赢家。据公开信息显示,三和公司是九安医疗董监高的持股平台,公司实控人为刘毅。2021年Q3-2022年Q1,该股东持股比例从22.88%提升至24.01%,但持股数量不变。

  不过在九安医疗“暴富”之前,公司董监高似乎对自家公司“信心不足”。财熵梳理发现,2019年和2020年,三和公司曾多次通过大宗交易、集中竞价等方式,持续大手笔减持九安医疗股份,累计减持超4000万股。

  而在二级市场,由于业绩上的不确定性因素,即使面对暴富后的低市盈率,不少投资者还是选择了望而却步。从2022年1月18日见到阶段性顶部之后,公司股价持续宽幅震荡,截至5月10日收盘,公司股价报收73.76元,较最高点回落26%。

  从近一年来九安医疗的十大流通股东榜单来看,资金流动十分频繁,且大多为个人投资席位。截至2022年Q1,公司新晋的6大股东中,有5个为个人投资者。由此可见,此前公司股价暴涨,极有可能是散户及游资炒作的结果。

  2022年一季报九安医疗十大流通股东 图源Choice

  此外,财熵注意到,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前,九安医疗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就鲜有公募基金、社保基金等机构资金进驻;而在疫情持续肆虐期间,即便是在抗原检测爆火之后,九安医疗也没有得到主流机构的垂青,其最新的券商研报,还要追溯到2015年。

  机构是不是也在担忧什么?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5-17 必易微电子 688045 --
  • 05-13 东田微 301183 22.92
  • 05-13 瑜欣电子 301107 25.64
  • 05-11 鑫汇科 831167 15.21
  • 05-11 思特威电子科技 688213 31.51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