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储能市场迎“顶层设计” 新技术及商用化等瓶颈待突破

万亿储能市场迎“顶层设计” 新技术及商用化等瓶颈待突破
2022年03月23日 00:06 21世纪经济报道

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

  千呼万唤始出来,事关万亿市场规模的储能领域“顶层设计”正式揭开面纱。

  3月21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方案》指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方案》重点阐述了‘十四五’时期我国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是‘十四五’时期推动新型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开展新型储能技术和产业创新示范、优化新型储能发展布局的重要依据,为行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方案》提出的重点目标从总体规模、成本、技术以及发展方向角度出发,从弥补现状短板、满足未来潜在需求角度,阐述了行业“十四五”时期应聚焦的工程化应用、产品开发重点和创新方向。

  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与此前文件相比,此次公布的《方案》未提及具体的装机目标。对此,业内人士分析称,将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的储能装机和配比的充分发展。

  强调规模化发展节奏

  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中提出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其中便要求,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加快新型储能示范推广应用。

  作为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新型储能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意义重大。

  “随着新能源装机的快速发展,四小时以上的长时储能需求越来越迫切。”刘勇认为,为此,《方案》要求结合各地区资源条件,以及对不同形式能源需求,推动长时间电储能、氢储能、热(冷)储能等新型储能项目建设,促进多种形式储能发展,支撑综合智慧能源系统建设。

  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均突破3亿千瓦。而由于风电、光伏发电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的资源特性,能源结构在未来迎接大规模新能源接入时,不可避免地需要储能技术的支持,以实现在电源侧提升新能源发电友好性,在电网侧促进新能源与电网的协调优化运行,在用户侧扩大新能源终端应用模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针对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方案》提出了不同的发展要求——加大力度发展电源侧新型储能,因地制宜发展电网侧新型储能,灵活多样发展用户侧新型储能。

  这其中,在电源侧,《方案》要求,推动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建设,支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基地外送,促进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开发消纳,促进大规模海上风电开发消纳以及提升常规电源调节能力。

  “在应用领域方面,电源侧是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国盛证券分析称,考虑到我国新能源发展速度较快,为了推动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建设、支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基地外送,要加大力度发展电源侧新型储能,同时要保证新能源+储能的经济性条件,结合储能技术水平和系统效益,可在竞争性配置、项目核准、并网时序、保障利用小时数、电力服务补偿考核等方面优先考虑。

  事实上,实现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对未来新型电力系统起到支撑作用。为此《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

  加快市场化发展步伐

  中信证券预测称,根据不同应用场景的政策要求和配储需求,2021年至2025年,全球储能市场有望伴随能源转型与下游电力需求建设节奏,分别释放20.1GW、32.7GW、52.5GW、65.3GW和93.2GW的储能建设需求,综合备电时长下的容量需求预计分别为38.8GWh、68.5GWh、108.1GWh、158.8GWh和235.7GWh。

  巨大的市场需求,为新型储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当前,整个新型储能的产业化、市场化发展仍需要不断克服技术、成本瓶颈,以真正实现商用化。

  《方案》指出,到2025年,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火电与核电机组抽汽蓄能等依托常规电源的新型储能技术、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实现工程化应用;兆瓦级飞轮储能等机械储能技术逐步成熟;氢储能、热(冷)储能等长时间尺度储能技术取得突破。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成熟健全,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基本满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求,全面支撑能源领域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

  “在推动储能规模化发展的阶段,技术攻关和突破是关键,包括多元化技术、全过程安全技术、智慧调控技术、创新智慧调控技术等领域,加快核心技术自主化,提升新型储能领域创新能力。”国盛证券认为。

  实际上,近些年来,储能的安全性、成本性一直是业内热议的焦点。

  对此,《方案》提出,加大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力度,要求推动多元化技术开发、突破全过程安全技术、创新智慧调控技术。这其中,在安全技术方面,《方案》要求突破电池本质安全控制、电化学储能系统安全预警、系统多级防护结构及关键材料、高效灭火及防复燃、储能电站整体安全性设计等关键技术,支撑大规模储能电站安全运行。

  而降本也事关储能商用化的进程。

  《方案》提出,合理疏导新型储能的成本。在不同应用端的模式包括有,在电源侧加大“新能源+储能”支持力度,在新能源装机占比高、系统调峰运行压力大的地区,积极引导新能源电站以市场化方式配置新型储能。在电网侧建立独立储能电站容量电价机制,逐步推动储能电站参与电力市场。在用户侧,加快落实分时电价政策,建立尖峰电价机制,拉大峰谷价差,引导电力市场价格向用户侧传导,建立与电力现货市场相衔接的需求侧响应补偿机制,增加用户侧储能的收益渠道。同时,积极探索推广共享储能模式,鼓励新能源电站以自建、租用或购买等形式配置储能,发挥储能“一站多用”的共享作用。

  “总体来看,新型储能发挥的作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在规划建设、调度运行、电力市场、安全管理等方面仍存在瓶颈。”刘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为此,《方案》提出要推动新型储能与新能源、常规电源协同优化运行,合理布局电网侧新型储能,着力提升电力安全保障水平和系统综合效率;实现用户侧新型储能灵活多样发展,探索储能融合发展新场景,拓展新型储能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

  (作者:曹恩惠 编辑:张星)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王茂桦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3-28 望变电气 603191 --
  • 03-25 铭利达 301268 --
  • 03-24 中复神鹰 688295 29.33
  • 03-23 天益医疗 301097 52.37
  • 03-23 长光华芯 688048 80.8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