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2)于3月27日举行。主题为:碳中和进程中的汽车、交通、能源转型与国际合作。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新能源事业部总经理季一志出席并演讲。
跨入21世纪,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能源转型升级,汽车产业迎来了一场具有颠覆性的新能源变革。近10年来,在国家引导推广和市场转型升级的双轮驱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跃迁式发展,一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国和消费国。
季一志称,自从我国1993年来首度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由当年的6%一路攀升到2021年的72%,能源安全形势严峻,所以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汽车电动化转型势在必行。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需求,碳排放情况居全球首位,近年来我国一直承担着较大的国际压力。
纵观国内全领域碳排放情况,交通运输行业占全领域碳排放量的16%,汽车行驶碳排量占交通运输行业的81%,商用车的碳排放量占汽车行驶碳排放量的56%。因此,为达成碳达峰目标,商用车减排降碳已是大势所趋,商用车电动化将成为减排降碳的重要手段,将会加速落地。
2021年10月12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中提到,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将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目前“1+N”政策体系正在逐渐清晰化,其中提出,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下一阶段新能源车辆推广提供了政策方向。
另外,针对煤化、钢铁、有色、焦化等“两高”行业,将率先考核碳排放,“两高”行业清洁化运输转型也会为商用车电动化带来新的机遇。
季一志表示,“双碳”目标落地为商用车电动化按下了加速按纽,一汽解放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转型最早的参与者、过程的推动者,见证了这几年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发展。
谈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变革,季一志分析称,第一,加速产品创新,筑牢产业发展根基。
创新发展作为新时代重要思想,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新能源市场已逐步从起步萌芽期过渡到快速发展期,商用车作为生产资料,商品力是最主要的考量因素,目前新能源产品场景主要集中在城市配送、城市服务、铁路货场、港口等封闭区域内,这主要是因为新能源产品仍然存在着整车成本、续航能力、补能效率、安全性等问题亟待解决,企业应精准洞察市场与客户需求,准确把握新能源技术发展趋势,构建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逐渐扩大新能源产品场景覆盖度,筑牢市场发展根基。
第二,布局模式革新,贴近市场诉求变化。
目前新能源车在推广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痛点和难点问题,购车过程中由于新能源产品初始门槛较高,金融资本大都处于观望状态,这造成了用户在产品购置时就存在很大困难,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业务不健全,导致用户使用率差、接受度低,车辆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二手车残值评估及市场流通尚未健全,用户及金融信息不足,也影响用户选择新能源车。所以,企业需要打破原有的思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购置方案、基础设施配套规划、二手车回收等涵盖选、用、购、管、修、换的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打造可复制的正循环商业模式,为用户提供更低的使用成本、更高的产品收益,让用户加快适应新能源车。
第三,扩大产业协同,紧跟能源变革脚步。
车辆电动化的本质是能源供给的变化,车辆电动化将加速汽车产业与能源产业融合速度。据分析,2030年要实现交通领域碳达峰,交通行业新能源渗透率将不低于30%,这对我国的电力能源系统带来极大考验。所以,汽车产业需与能源产业协同发展,围绕能源管理、存储、传输、交易、消费等环节,同步打造适配的解决方案,特别是汽车产业与能源产业要加快V2G技术的应用,绿电在车辆端的使用,在实现降碳目标的同时、也为用户创造价值。
第四,完善生态构建,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汽车上下游产业链资源丰富、类型完善,汽车市场最为开放包容,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实现高速平稳发展、换道超车,就不能闭门造车、独立发展,需要加强产业纵深,合作打造生态、能力聚合、共同进步。
“我们要在合作中积累优势,提升自主能力,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同时在市场方面,某些区域地方保护现象严重,此举严重阻碍了新能源车的推广与发展,加之某些热点资本盲目涌入,加剧地方市场的恶性竞争情况。因此,呼吁政府打破地方保护壁垒,发挥好资本对于市场的推进作用,引导新能源市场健康发展,加大投入新能源、新基建的建设,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新能源交通运输转型升级”,他强调。
第五,强化供应稳定,提升产业体系保障能力。
随着新能源汽车逐渐上量,产业链稳定的重要性逐渐提升,特别是原材料的供应能力和压力逐渐增加,对外部进口材料的依存度不断上升,甚至出现“卡脖子”局面。受全球疫情、国际局势影响,贵金属、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的供应出现风险。因此,新能源汽车供应体系应布局合理、提前规划原材料储备及供应方式,加速关键零部件技术突破,不断寻找替代方案,确保供应稳定,提升其产业体系保障能力。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