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育宁谈国企经理人激励机制:不能成为贫富悬殊的推手

2019-12-30 10:13:37 作者:王茜 收藏本文
A- A+

  8号楼工作室 文|王茜

  “我们不希望说华润的某某经理人的薪酬是这个行业最高的,这是我不能接受的。”傅育宁对8号楼工作室表示,我们的话题是关于国企经理人的激励机制。

  在市场经济中,国企经理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传统语境下,国有企业管理者有着其行政地位和官员身份;在公司治理时代,国有企业管理者有着现代化公司治理结构中经理人的角色功能。

  如何在对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进行激励的同时,对其进行约束以消除或减少其机会主义行为,一直是国企改革领域备受关注的课题。来自官方学者的看法认为,国企深化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从行政型治理转入经济型治理的转型,而当前正是两种治理并存的“胶着期”。

  《 经济参考报 》曾经在2018年12月10日刊登过一篇题为《国企治理改革: 从企业治理到公司治理》的文章,里面提到:“国有企业行政型治理与经济型治理间关系的错配,易导致潜在的治理风险。这反映到国企经理人的激励约束问题上,便是两种身份、两种激励机制、两种行动逻辑并存导致的更加严重的机会主义行为。

  处于官员身份时,决定其激励的是政府赋予的政治任务,行动逻辑是寻求政治晋升;处于经理人身份时,决定其激励的是市场产生的经济效益,行动逻辑是获得更高薪酬。但这两者往往是相互冲突的。”

  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央企——华润集团的管理者,傅育宁今年撰文指出,“责任与权利的落实,最终要靠约束激励的匹配,其中激励机制具有更为根本的地位”。

  他认为,民生领域的国有企业需要使企业效益、员工贡献、工作报酬结合起来,通过劳动、人事、工资制度改革的深化,建立约束激励真正匹配的机制,完善容错机制,调动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打拼的民生类国有企业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活力。在此过程中,规范经营管理者年薪制,推进员工持股试点,深化干部人事考核任免制度的改革,具有关键意义。

  华润毫无疑问是企业界的巨擘。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华润集团实现营业额6084.6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9.5%;净利润451.1亿元,同比增长17.3%。截止2018年底,集团总资产14394亿元,较上年底增长18.4%。目前的主营业务包括大消费、大健康、能源服务、城市建设与运营、以及科技与金融等五大板块。

  要管理如此庞大的资产并且保持利润稳步增长,华润如何“建立约束激励真正匹配的机制,完善容错机制”?这首先要谈到华润自宁高宁时代开始开发建立的“6S管理体系”。“6S” 是战略规划、商业计划、管理报告、战略评价、战略审计和经理人评价。

  傅育宁在华润首届“华润改革发展论坛”上谈到“6S”时指出,在“6S”管理体系下,华润集团的战略是企业产业选择、资源配置和培养核心能力的指针和导向,企业经营发展的好与差,主要看是否按照既定的战略方向和里程碑成长,并通过与同行优秀的企业对标来评价,并把员工的薪酬、奖励与对标的结果挂钩,形成了“双对标”。

  “双对标”即选择行业内的优秀公司,比业绩比薪酬。但同时,华润还实行“国企折扣”策略,傅育宁曾经谈到过,具体的折扣比例根据竞争激烈程度而定,但最低的也有5%的折扣。

  这意味着华润在设计激励机制时,既考虑与行业水平对标,也考虑到了国企自带的“附加值”。

  傅育宁说,“华润在央企中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包括干部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在突出政治条件的同时,非常注重兼顾商业原则,强调政治素养和商业才干必须两者兼备。同时我们在经理人激励机制上绝不追求过度的市场化”。

  他对8号楼工作室表示,“关于激励机制我谈过一个观点,国有企业我们讲淡化企业所有制的标签,国有、民营企业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但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地方还是中央国有企业,特别是做得好的国有企业,还是得到了政府的信任,得到了金融机构资源配置的。

  所以我从来都认为,在我们推动市场化激励机制过程中,我们不能成为中国贫富悬殊的推手。我们不希望说华润的某某经理人的薪酬是这个行业最高的,这是我不能接受的。”

  谈及约束机制,傅育宁对8号楼工作室表示,当前一些检查存在有重复性过高的问题。“同一个问题,不同的部门来检查,必须承认这个检查过程并不令人愉快。尽管这个(检查的)结论,我们认为是公正的。我们需要监管和约束有效。所以我非常赞同三个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

  对于容错机制,傅育宁举了华润建立研发项目评价体系的案例来说明自己的看法:华润集团的全球专家库、外部的专业机构会对意向项目进行评估,同时华润内部也鼓励项目创业者跟投,与企业共担共创,结果共享。“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科研创新项目还失败,我们就得接受。当然我们希望成功的是大多数,失败的是少数。但是如果造成巨大损失的,我们也要承担责任。”

  “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应当相得益彰,市场完善是国有企业成长的最终力量源泉,但也要避免唯市场论。”傅育宁对于国企约束激励机制的理解和看法,是其企业治理哲学的折射,也国企深化改革这宏大课题里的一页注解。

责任编辑:孙剑嵩

文章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