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上市保险公司群像:国寿、平安相爱相杀 新华有个性
上市保险公司群像:国寿、平安相爱相杀 新华有个性

中国人寿市场份额基本稳住,但是平安人寿来势汹汹,你来我往在所难免;新华保险转型成效初显;众安在线生态布局此起彼伏,上市首年陷入巨亏尴尬。[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2018年03月27日  06:38
四家上市保险公司2017投资收益2280亿 看好小盘股
四家上市保险公司2017投资收益2280亿 看好小盘股

在权益投资上,2017年市场走势相当分化,一边是蓝筹股的崛起,一边则是小盘股的“跌跌不休”,不过保险资金却在震荡中都实现了正收益,并且与往年相比保险公司都增加了港股的投资。[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2018年03月27日  05:35
上市险企竞相发力健康险:近三年增速或达30%
上市险企竞相发力健康险:近三年增速或达30%

当前各家险企之间参差不齐的增长数据主要因今年“开门红”节奏、打法变化及去年基数不同所致,看好后续健康险增速恢复到30%以上。[详情]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2018年03月27日  04:24

中国人寿

中国人寿2017年年报:净利润322.53亿元同比增68.6%
中国人寿2017年年报:净利润322.53亿元同比增68.6%

3月22日,中国人寿发布2017年年报。数据显示,受投资收益较快增长以及传统险准备金折现率假设更新的影响,去年该公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22.53亿元,同比大增68.6%。[详情]

新浪保险综合|2018年03月23日  07:31
中国人寿原保费增速落后行业平均 市占七年缩水四成
中国人寿原保费增速落后行业平均  市占七年缩水四成

随着中国保险行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市场不断扩容,中小型险企大面积崛起,传统巨头们的市场份额逐渐被稀释。在此背景下,中国人寿继续开疆扩土的速度似乎很难跟上行业内的平均水平。[详情]

投资时报|2018年03月23日  12:20
国寿股份净利追平三年前 趸交转型艰巨难题待解
国寿股份净利追平三年前 趸交转型艰巨难题待解

趸交方面,国寿还有较大占比,因此也成为国寿未来保费增长的一个“掣肘”。年报显示,在国寿股份新单保费中,趸交保费为636.71亿元,同比下降12.8%。[详情]

时代周报|2018年03月27日  03:55
中国人寿去年净利润增逾68% 证金公司四季度增持
中国人寿去年净利润增逾68% 证金公司四季度增持

3月22日晚间,中国人寿发布的2017年度业绩报告显示,本报告期内,公司实现保费收入人民币5119.66亿元,同比增长18.9%。净利润方面,与2016年下降近乎五成相比,2017年,中国人寿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22.53亿元,同比增长68.6%。至于增长原因,中国人寿称,主要受投资收益较快增长以及传统险准备金折现率假设更新的影响。[详情]

澎湃新闻|2018年03月23日  08:49

中国平安

中国平安2017年净利891亿元 同比强劲增长42.8%
中国平安2017年净利891亿元 同比强劲增长42.8%

中国平安集团实现净利润999.78亿元,同比增长38.2%;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890.88亿元,同比强劲增长42.8%[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3月20日  17:18
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的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32.6%
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的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32.6%

平安集团核心金融业务包括保险、银行、信托、互联网金融等均实现大突破。譬如,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大增32.6%;产险市场份额提升1.3个百分点;银行零售业务净利润占比提升至67.6%。[详情]

蓝鲸财经|2018年03月21日  07:38
个人业务“拉大车” 中国平安2017年净利增长超四成
个人业务“拉大车” 中国平安2017年净利增长超四成

中国平安发布年报披露,去年该公司实现净利近900亿元,同比增长超四成,个人业务功不可没。[详情]

新浪保险综合|2018年03月21日  07:16
公司价值是否被低估? 马明哲和平安高管给出了答案
公司价值是否被低估? 马明哲和平安高管给出了答案

直击平安业绩会!陆金所何时上市?公司价值是否被低估?海外投资投向何处?马明哲和平安高管给出了答案……[详情]

新浪保险综合|2018年03月22日  07:10

中国太保

中国太保去年净利147亿增22% 保险收入增速创7年新高
中国太保去年净利147亿增22% 保险收入增速创7年新高

2017年,中国太保实现营业收入3198.09亿元,其中保险业务收入2816.44亿元,同比增长20.4%。[详情]

澎湃新闻|2018年03月30日  08:18
中国太保收购国联安基金51%股份获批 成交价10.45亿
中国太保收购国联安基金51%股份获批 成交价10.45亿

近日,中国证监会核准国泰君安将其持有的国联安基金51%的股权转让给其控股子公司太保资产。[详情]

澎湃新闻|2018年03月29日  20:44

新华保险

新华保险恢复正增长 2017年净利润53.83亿元
新华保险恢复正增长 2017年净利润53.83亿元

新华保险实现了保费结构、年期结构、产品结构等核心指标的全面优化,初步形成了续期拉动的保费增长模式,净利润由负转正。[详情]

新浪保险综合|2018年03月21日  07:26
新华保险总资产首破7000亿元 续期保费占比逾七成
新华保险总资产首破7000亿元 续期保费占比逾七成

去年,该公司总资产首次突破7000亿元,达7102.75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3.83亿元,同比增长8.9%。[详情]

证券日报|2018年03月21日  07:19
新华保险去年净利53.8亿增长9% 遭宝武集团连续减持
新华保险去年净利53.8亿增长9% 遭宝武集团连续减持

对于保费收入的负增长,董事长万峰曾表示,由于公司从2016年开始不下达趸交(即一次性付清所有保费)任务,若是2017年保费收入存在负增长缺口,原因大多是由于趸交保费远少于预期。[详情]

澎湃新闻|2018年03月21日  09:17

众安在线

众安在线发布上市首份年报 2017年总保费收入59.54亿
众安在线发布上市首份年报 2017年总保费收入59.54亿

众安在线2017年实现总保费收入59.54亿元,较2016年同比增长74.7%;已赚保费净额达到人民币46.14亿元,较2016年同比上升43.1%,保费收入在2017年位列全国财险市场第18位,较2016年末提升7个名次。[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3月20日  17:17
众安在线年报 综合成本率高达133%亏损近10亿
众安在线年报 综合成本率高达133%亏损近10亿

众安在线交出上市首年的成绩单:全年保险业务收入59.54亿元,同比增长74.71%。然而,保费高速增长的同时,伴随的却是巨额亏损,综合成本率高达133.10%,全年共计亏损9.96亿元。[详情]

新浪综合|2018年03月21日  06:58
众安交上市后首份年报:2017年总保费收入增74.7%
众安交上市后首份年报:2017年总保费收入增74.7%

众安在线2017年在互联网非车险的市场份额达到了31.6%,位居全国第一。[详情]

新京报|2018年03月20日  21:16
计提准备金致亏损 众安基本面向好逻辑不变
计提准备金致亏损 众安基本面向好逻辑不变

受大幅计提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研发投入增加、融资款产生汇兑损失等因素影响,众安2017年实现净亏损约9.96亿元。但若剔除准备金计提10.91亿元的影响,众安的收益表现其实要好于市场预期。[详情]

上海证券报 |2018年03月21日  06:27

最新新闻

加码完善布局推进应用落地 上市险企年报现科技亮点
新浪保险综合 | 2018年04月16日 04:53
四大上市险企发力个险渠道 代理人突破400万
新浪保险综合 | 2018年04月11日 02:51
中再集团2017年总保费收入首破千亿元 同比增长21.5%
新浪综合 | 2018年04月09日 04:35
前两月成绩“冰火两重天”寿险下滑难缓产险增势趋稳
蓝鲸财经 | 2018年04月04日 09:51
中国太保去年净利147亿增22% 保险收入增速创7年新高
中国太保去年净利147亿增22% 保险收入增速创7年新高

  澎湃新闻记者 胡志挺  2017年,中国太保实现营业收入3198.09亿元,其中保险业务收入2816.44亿元,同比增长20.4%。视觉中国 资料 中国太保交出了2017年经营管理层新老交替后的首份成绩单。 3月29日晚间,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保,601601.SH;2601.HK)发布了其2017年度业绩报告。2017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3198.09亿元,其中保险业务收入2816.44亿元,同比增长20.4%,增速创出近七年以来的新高。集团总资产达11712.2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7%。不同于2016年负增长32%,集团净利润在2017年增速迅猛,由负转正,达到146.62亿元,同比增长21.6%。 从具体业务板块来看,中国太保寿险业务结构持续优化,产险综合成本率有所下降。2017年,太保寿险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756.28亿元,同比增长27.9%;寿险一年新业务价值267.23亿元,同比增长40.3%。产险方面,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058.59亿元,同比增长9.6%;综合成本率为98.7%,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综合成本率包括赔付率和费用率,是衡量产险业盈利能力强弱的主要标准,综合成本率越低说明产险公司盈利能力越强。 值得注意的是,产险板块中的非车险业务收入228.06亿元,同比增长13.9%;综合成本率下降10.0个百分点至99.6%,在近四年中首次实现承保盈利。 在投资端,得益于固定息投资利息收入及权益投资资产分红收入增加,截至2017年末,集团实现净投资收益534.64亿元,同比增长14.7%;净投资收益率5.4%,同比持平。集团管理资产达14184.6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8%。其中,第三方管理资产3371.8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8%;第三方资产管理业务收入达到9.61亿元,同比增长19.8%。 中国太保表示,2017年,该公司积极利用市场利率反弹的机会加强固定收益资产配置,特别是加大对国债等的配置以拉长资产久期,同时加强对有较高收益的非标资产的配置;权益类资产相对战略资产配置方案基本保持平配,积极寻求把握市场结构性机会。基于这一资产配置策略,2017年中国太保新增及到期再配置资产主要配置方向除国债、企业债和权益类资产外,还包括债权投资计划、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及银行理财产品等非标资产。 与新华保险(601336.SH ,1336.HK)、中国人寿(601628.SH,2628.HK)等相类似,太保人寿也在不断收缩趸交规模,积极推动长期保障型业务发展,首年期缴和续期拉动效应在其保费结构中逐渐显现。长期保障型新业务首年年化保费达283.13亿元,同比增长34.5%,占比提升5.3个百分点达到41.7%,推动剩余边际余额较上年末增长32.3%,达2283.70亿元。 对于太保而言,2017年意义较为重大。除了上市十周年这一时间节点,太保还在2017年完成了董事会交接、经营管理层的新老交替。2017年4月,“60后”孔庆伟接替高国富担任中国太保党委书记,此后保监会批复了孔庆伟的董事长任职资格。6月,保监会核准王他竽、孔祥清、朱可炳、陈宣民担任中国太保董事的任职资格,核准周竹平担任监事的任职资格。7月,时年45岁的中国太保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贺青升任总经理。至此,中国太保新一届领导班子基本调整到位。 除此之外,从A股股价表现来看,中国太保股价全年涨幅52.13%,一度高达49.13元/股。自2017年11月,中国太保股价整体一路下挫。截至3月29日收盘,报35.16元/股,涨2.18%。[详情]

澎湃新闻 | 2018年03月30日 08:18
中国太保去年净赚147亿 同比增长21.6%
新浪保险综合 | 2018年03月30日 06:40
个人存款大户邮储银行演绎长尾理论 净利润大增20%
个人存款大户邮储银行演绎长尾理论 净利润大增20%

  个人存款大户邮储银行演绎“长尾理论” 2017年净利润大增20% 个人存款占比较大的邮储银行2017年个人存款增速超过10%。 张晓云ZXY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邮储银行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3月28日,邮储银行(01658.HK)在港交所披露了2017年年报,这也是邮储银行自2016年9月28日上市以来首个完整会计年度的业绩呈现。 2017年,邮储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248.64亿元,同比增长18.6%;归属于银行股东净利润476.83亿元,同比增长19.8%;拟向全体普通股东派息119.20亿元(含税),每10股人民币1.471元(含税),派息占净利润的25%。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卿向界面新闻表示,邮储银行2017年净利润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5个点,一方面受益于净息差改善;另一方面受益于不良率下降,整体业绩表现良好。 相对于四大行,邮储银行起步较晚,资产规模小于四大行,但去年资产规模以及利润增速较快,增势明显。截至2017年末,邮储银行总资产较上年末增加7469.29亿元,增幅9.04%,突破9万亿元;不良贷款率0.75%,较上年末下降0.1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324.77%,较上年末提升53.08个百分点。 “邮储银行资产规模快速增长,是在央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考核从严、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商业银行资产增速普遍放缓的形势下进行的。”邮储银行行长吕家进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净息差方面,邮储银行去年有小幅提升,从2.24%上升至2.40%,同比上升0.16个百分点,净利差也小幅上升至2.46%。 赵卿表示,邮储银行与四大行存贷款业务上有一定差距,邮储银行的存款主要以个人存款为主,贷款中个人贷款和农户贷款占比也比较高,所以其网点和存款优势有助于息差改善。 截至2017年末,邮储银行个人存款余额68614.0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512.38亿元,增长10.49%。而能保持个人存款的稳定增加,主要是对“长尾”客户的密切关注。 报告期内,邮储银行发挥深入县域的网络优势,通过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在农业大省推动夏秋粮及农作物收购和拓展助农资金发放项目等措施,使得县域地区个人存款增加5246.19亿元,年增幅12.25%;邮储银行还通过拓展企事业单位代收付项目、快速布局聚合支付业务、深化公司与零售业务的联动和推出个人大额存单等措施,带动全行个人存款快速增长。 与部分A股上市银行相似,邮储银行在拨备覆盖率指标方面的提升更加明显,报告期末,拨备覆盖率达324.77%,较上年末提升53.08个百分点,拨贷比2.44%,较上年末提升0.07个百分点。 在资本充足率方面,截至报告期末,邮储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51%、9.67%和8.60%,较上年分别增长1.38个百分点、1.04个百分点、下降0.03个百分点。[详情]

界面 | 2018年03月29日 13:43
寿险电销人员增速缓慢三年仅增1.5万人 6家公司退出
证券日报 | 2018年03月29日 03:54
车险市场竞争白热化 财险公司手续费增速远超保费
证券日报 | 2018年03月29日 03:54
中国太平2017总保费收入1787亿港元 同比增长19.7%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 2018年03月23日 14:01
加码完善布局推进应用落地 上市险企年报现科技亮点
加码完善布局推进应用落地 上市险企年报现科技亮点

  加码完善布局 推进应用落地 上市险企年报频现科技亮点 来源:金融时报 本报见习记者 钱林浩 刚刚过去的2017年被视为保险科技元年,科技正日益成为保险公司增强自身竞争实力的重要砝码。作为行业里的佼佼者,上市险企对于保险科技的重视和布局也处于领先地位。从近期披露的2017年年报来看,“科技”频频见诸于上市险企的业绩报告中,成为亮点之一。可以预期,在这些上市险企不断加码完善布局、推进应用落地的背景下,保险科技在2018年将成为险企竞争的重头戏。 保险与科技融合 作为国内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去年在香港成功上市的保险科技第一股,科技对于众安在线的发展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在业绩发布会上,众安在线CEO陈劲表示:“众安的商业战略在实施过程中是保险与科技并重,这是众安的基因和内心坚持的战略。从保险角度来说,具有金融属性,对于一家保险公司来说非常有价值。另外,众安保险不只是简单地做一家保险公司,要比一般保险公司更加重视科技的力量,众安保险的发展需要把保险与科技融合在一起。” 年报显示,2017年众安保险在科技方面的研发投入达到5.181亿元,占公司总保费的8.7%,其中保险板块研发投入为3.871亿元。众安保险至今已经布局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7大板块,覆盖保险、银行、消费金融、互联网金融等行业应用领域,并且已经深度应用于众安保险自身的保险业务中。 众安保险在年报中表示,科技不仅支持其打造创新且具有规模效应的业务模式,并且可以支持其对外输出系统能力解决方案、风控解决方案、区块链为基础的行业解决方案。目前,众安保险已建立起5条可以对外输出的科技产品线。以S系列产品线为例,该系列保险科技产品针对保险业务各环节“痛点”提供科技产品和解决方案,从平台建设、运营赋能和技术创新三个维度全面助推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已推出的产品包括电商销售场景(如保险销售员APP)、客服场景(如智能客服)以及渠道拓展场景(如云分享平台)。据悉,该产品线2018年还将进一步推出包括以互联网保险为核心的IT类产品。 以科技引领变革 对于致力于成为国际领先科技型个人金融生活服务集团的中国平安来说,科技同样是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中国平安确定的“金融+科技”双驱动战略,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和安全五大核心技术为基础,深度聚焦金融科技与医疗科技两大领域。 中国平安对于科技的重视从其取得的成果中可见一斑。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国平安专利申请数累计达3030项,较年初增长262%。目前,中国平安在以上五大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于核心金融业务的客户经营、渠道管理、客户服务和风险管控等场景中,并且成功孵化出像陆金所控股、金融壹账通、平安好医生、平安医保科技等多家金融科技和医疗科技平台。 中国平安还围绕自身科技优势打造了金融服务生态圈、医疗健康生态圈、汽车服务生态圈、房产服务生态圈和智能城市生态圈。在医疗健康生态圈,中国平安通过流量端和支付端进行切入,已构建完善的“患者—提供商—支付方”的综合模式。截至2017年12月31日,流量端的平安好医生累计注册用户约1.9亿户,而在支付端,平安医保科技已接入超过2000家医院。 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在年报致辞中表示:“平安将依托技术、人才、资金、场景、数据等方面的独有竞争优势,借助众多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及应用,实现‘金融+生态’转型,致力成为行业和科技的领跑者之一,让科技成为平安新的引擎和盈利增长点,给公司的价值带来飞跃式的提升。” 竞争序幕已拉开 目前,对于保险科技价值的肯定已逐渐成为业界共识,各家险企围绕科技所展开的竞争也已经拉开序幕。 在2017年业绩发布会上,中国人寿副总裁许恒平强调,“科技国寿”战略是公司创新驱动总战略的重要部分。他表示,中国人寿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构建数字化经营闭环,对客户做精准画像,在业内建立了以家庭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而从新技术应用来讲,中国人寿已经建立了几大平台,包括智能云、人脸识别、深度学习、AI技术,部分产品已经开始应用。同时,中国人寿还在筹备新的部门如数据创新部来推动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 人保集团在年报中表示,人保金服将坚持围绕主业、服务主业,开展金融科技应用创新,发挥对主业的互补、激活作用,助力集团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成立于2016年的人保金服是原保监会批复的首家金融服务公司,是人保集团推进传统渠道、运营流程、工作机制和业态布局等方面创新的重要支点。今年1月,人保金服成立爱保科技,完成在保险科技领域的又一布局。而中国太平也在年报中表示,将进一步突出创新发展,大力建设“科技太平”,让精品战略插上科技的翅膀。 全面推进“数字太保”建设的太平洋保险也颇有建树。太平洋保险推出的人工智能保险顾问产品“阿尔法保险”,能够提供个性化的家庭保险保障组合规划建议;太保产险运用无线互联、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了覆盖查勘、理赔、零配件直供等多个环节的车险理赔“指尖系列”APP;太保寿险则在业内首创“长期寿险电子保单”,实现全流程线上操作,将平均耗时由纸质保单的15天缩短到电子保单的最快仅需6分钟。而迈入“转型2.0”,科技也将成为太平洋保险实现方式转变、结构优化和动能转换的关键因素之一。 可以预期,2018年,随着保险科技的研究与应用进入更深层次,各家险企借助科技所展开的业务创新也将呈现更多精彩。[详情]

四大上市险企发力个险渠道 代理人突破400万
四大上市险企发力个险渠道 代理人突破400万

  证券时报记者 邓雄鹰 风水轮流转,银保渠道在转型高压之下快速萎缩后,个险渠道成为保险公司业务的定海神针。年报显示,个险渠道在2017年为国寿、平安、太保、新华等四大上市险企贡献了超七成寿险保费。截至2017年底,四大上市险企业营销员总数接近419万人,在全行业806.94万个险营销员中占比达51.9%。 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个险渠道仍将是不少寿险公司的布局重点,个险为王的态势将在2018年延续。 个险渠道 贡献超七成寿险保费 2017年底,拥有多年保险内勤经验的张琳(化名)转投一家上市险企,成为个险营销员。这只是寿险公司代理人争夺战的一个缩影。2017年底,四大上市险企营销员较2016年底增加59.9万人,全行业共增加了150万代理人。 代理人快速增长的背后,是中短期理财型保险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下,个险渠道成为越来越多寿险公司最重要的保费和利润来源。较早实施价值转型的大型上市险企享受到了转型红利。年报数据显示,419万代理人为四大上市险企贡献超七成寿险保费。 以太保寿险为例,该公司2011年以来持续推进寿险转型,2017年该公司代理人渠道保费收入1541.95亿元,在总保险业务收入中的占比达到87.8%,同比提升了3.8个百分点。银保渠道在内的其他渠道保费收入同比下降10.3%,在总保费中的占比由2017年的12.87%再下降至9.03%。 平安代理人渠道2017年贡献了寿险和健康险新业务规模保费1366.57亿元,同比增长36.2%。同时,银保渠道贡献的新业务规模保费大幅下滑28.2%,两大渠道在新业务总保费中的占比分别为86%和5%,差距相当悬殊。 在四大险企中,对个险渠道依赖最弱的中国人寿,个险渠道2017年实现保费收入3536.68亿元,在总保费中的占比亦达到69.08%。该公司2017年个险渠道一年新业务价值531.7亿元,占该公司当年一年新业务价值总额的88.44%。 2017年,中国人寿销售队伍总人力202.5万人,净增21.1万人,其中,个险销售队伍规模达157.8万人,为寿险公司之最。 代理人增员热将持续 个险代理人总数虽创新高,但在银保渠道业务明显收缩、个险渠道成为竞争重点的情况下,代理人仍是紧俏资源。 证券时报记者获悉,一家排名前十的寿险公司在今年加大了营销员招募,预期至今年末,营销员人数翻一番。 人保寿险称,将加快发展10年期及以上业务,着力强化个险队伍建设,通过个险销售团队自主化经营,做大做强月均有效人力队伍。 众多险企纷纷聚焦个险渠道,这势必加大代理人增员难度,实际上增员难在2017年就已经显现。2017年,四大险企代理人数量增速均同比下滑。 中小公司面临的情况更加严峻。一家新兴寿险公司上海分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非常想做大代理人渠道,但增员不仅非常困难、成本很高,且短期难以见效,因此虽然银保渠道销售难度大,但仍不得不勉力而行。 对寿险公司来说,增员亦非一劳永逸,如何提高留存率、降低脱落率,提高寿险业务员质量、提升产能是在代理人队伍快速发展之时不得不解决的问题。这方面,上市险企已付诸行动。 中国人寿表示,面对公司销售队伍规模迅速壮大,公司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积极构建专业化的个险渠道经营管理体系,推进销售管理模式转型。太保寿险亦大力提升新人质量和留存,进一步推动队伍结构改善,落实新人培训和主管轮训,推动绩优及健康人力增长。[详情]

中再集团2017年总保费收入首破千亿元 同比增长21.5%
中再集团2017年总保费收入首破千亿元 同比增长21.5%

  中再集团2017年总保费收入首破千亿元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 肖扬 本报讯 记者肖扬报道 日前,中再集团发布了2017年度业绩报告。中再集团董事长袁临江率管理团队于4月4日在香港召开业绩发布会,与广大投资者共同分享公司经营发展和战略落地成果。袁临江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2017年,中再集团持续推进“一三五”战略,各项重大战略举措频频落地,改革发展成效显著——再保险主业取得新发展、业务协同注入新动能、创新工作亮点纷呈、巨灾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数字中再描绘新蓝图、基础管理创造新局面。 根据年报披露,中再集团业务保持快速增长,创近年新高首破千亿元大关,2017年总保费收入达1053.36亿元,同比增长21.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52.56亿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7.22%;总投资收益率为6.01%,同比提升0.53个百分点。2017年度分红比例为38.79%,超出对股东不少于30%的分红比例承诺。董事会建议派发末期股息每股人民币0.048元(含税),分红股息率达到3.23%。 年报还显示,2017年,中再集团财产再保险、人身再保险业务境内市场份额稳居行业第一位,行业地位持续稳固。财产险直保业务市场份额为3.52%,稳居行业前六位;财产再保险业务结构持续优化,境外业务同比增长22.9%;财产再保险境内临分业务同比增长50.8%;人身再保险境内保障型业务同比增长35.9%;财产险直保非车险业务同比增长44.7%;集团合并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7%。[详情]

前两月成绩“冰火两重天”寿险下滑难缓产险增势趋稳
前两月成绩“冰火两重天”寿险下滑难缓产险增势趋稳

  4月3日,2018年前2月保险业保费收入数据出炉,行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9703.44亿元,同比下降18.48%,其中寿险公司与产险公司表现分化明显,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7.65%;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则同比下行24.31%。 值得关注的是,寿险公司中,平安寿险2月单月原保险保费收入、规模保费收入均赶超中国人寿,抢占行业首席座次。此外,安邦系和谐健康、安邦人寿“步调”一致,2月单月原保险保费收入均呈同比大幅下跌趋势,万能险收入同比翻倍上升。 保险业开门红持续“褪色”,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跌18.48% 数据显示,2018年1-2月,保险业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9703.44亿元,同比下降18.48%,其中,产险公司与寿险公司表现依旧呈分化趋势。细分来看,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946.32亿元,同比增长17.65%;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7757.11亿元,同比下降24.31%。 从业务层面来看,今年前2月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772.19亿元,同比增长15.43%;交强险原保险保费收入307.71亿元,同比增长9.82%;农业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为77.49亿元,同比增长36.80%。 寿险业务方面,原保险保费收入6901.70亿元,同比下降24.72%;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875.00亿元,同比下降18.19%;意外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54.55亿元,同比增长18.81%。另外,寿险公司未计入保险合同核算的保户投资款和独立账户本年新增交费2664.40亿元,同比增长61.16%。 此外,在今年前2月,保险业共提供风险保障金额953.54万亿元。其中,产险公司保险金额819.43万亿元,占比85.62%;人身险公司本年累计新增保险金额134.11万亿元。从险种看,车险保额32万亿元;责任险保额120.26万亿元;农险保额3335.11亿元;寿险本年累计新增保额4.02万亿元;健康险保额99.27万亿元;意外伤害险保额572.25万亿元。 险资运用方面,今年前两月,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近1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0.53%。其中,银行存款19083.03亿元,占比12.72%;债券52413.57亿元,占比34.94%;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19263.77亿元,占比12.85%;其他投资59232.57亿元,占比39.49%。 寿险业务下滑趋势难缓,安邦系险企原保费与万能险如坐“跷板” 具体来看寿险公司2月表现情况。延续今年1月开门红放缓趋势,寿险公司2月单月原保险保费收入仍出现同比超2成的跌幅。具体来看,今年2月,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为2156.69亿元,同比下滑21.03%。 具体来看,寿险公司中共有32家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下滑,拖累寿险公司整体数据。其中,除去因停止相关业务导致原保险保费同比缩减100%的中法人寿外,“安邦系”和谐健康今年2月原保险保费收入下跌最为严重,实现1618.4万元原保费收入,同比下滑99.89%。同样跌幅超过9成的还有华汇人寿及安邦人寿,其中,华汇人寿今年2月原保险保费收入为286.53万元,同比下滑95.82%;安邦人寿2月原保险保费收入为39.32万元,同比下跌94.95%。 人保健康、幸福人寿、弘康人寿、上海人寿、交银康联、北大方正人寿以及中银三星7家寿险公司2月原保险保费收入均出现同比5成以上的跌幅。安邦系另一家子公司安邦养老原保险保费收入也表现不佳,实现9069.88万元,同比下滑47.41%。此外,天安人寿、合众人寿2月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跌幅均逼近“腰斩”。 寿险公司中领跑的依然是中国人寿、太保寿险以及平安寿险3家大型险企,但今年2月平安寿险原保险保费收入赶超中国人寿抢占队首位置,实现317.59亿元,同比增长17%,中国人寿则实现277.8亿元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下滑3.3%。 在万能险层面,2018年2月寿险公司万能险保费收入为657.13亿元,环比下滑64.6%,同比呈微弱上扬态势,增幅达到4.61%。其中,47家寿险公司万能险保费收入呈同比下跌趋势,民生人寿、珠江人寿、弘康人寿等12家寿险公司万能险保费收入同比缩减8成以上。 另一方面,则有多家险企2月万能险保费收入大幅上涨,万能险业务占比似乎有“卷土重来”之势。其中,涨幅最为明显的是和谐健康,2月万能险保费收入达到32.33亿元,同比增长超290倍,增幅达到29052%,与其下挫明显的原保险保费数据对比明显。与和谐健康呈现同样趋势的还有安邦人寿,2月万能险保费收入达到1.54亿元,同比增长28倍;东吴人寿2月万能险实现1.76亿元保费收入,同比增长51倍。此外,建信人寿、君康人寿、英大人寿、阳光人寿以及中韩人寿均呈现翻倍增长。 在规模保费层面,32家寿险公司规模保费出现同比下行。此外,建信人寿、光大永明人寿、前海人寿、信泰人寿、国华人寿、英大人寿、东吴人寿、国联人寿、和泰人寿以及长生人寿9家险企2月规模保费均出现了翻倍增长。 从规模保费的构成来看,6家寿险公司2月原保险保费收入占规模保费比不足5成,其中弘康人寿原保险保费收入占比仅有8.97%,安邦人寿原保险保费收入占比20.33%,建信人寿原保险保费占比22.6%,东吴人寿、上海人寿以及昆仑健康原保险保费收入占比分别为37.15%、42.73%、40.32%。 财险“老三家”市占率达63.81%,农险表现“亮眼” 值得关注的是,人保财险、太保财险、平安财险“老三家”2月单月原保险保费收入443.36亿元,财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694.82亿元,占比超六成,达到63.81%,相较于1月的65.27%略有回落。具体来看,其中平安财险2月保费收入147.38亿元,同比上涨22.56%,增速“领跑”老三家;太保财险保费收入71.96亿元,同比上涨18.24%,紧随其后;人保财险保费收入同比涨幅也达10.25%。综合来看,财险公司中,强者恒强的局面仍未打破。 具体来看,今年前两月,86家财险公司中有32家出现了原保险保费同比下滑的趋势,信利保险同比跌幅高达183.48%,蓝鲸财经查阅发现,今年1月信利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21.23万元,而2月单月保费收入为-123.4万元,也是唯一一家保费收入出现负值的险企。这也导致信利保险同比环比均出现大幅下降情况。 除此之外,中石油专属保险、劳合社保费同比下滑幅度也均超过七成。中石油专属保险去年2月原保险保费收入1.48亿元,今年2月仅实现0.22亿元的保费收入,同比缩水85.1%。值得关注的是,劳合社前两月延续了去年保险收入下滑的趋势。回顾来看,2017年原保险保费收入下滑最为严重的是外资险企劳合社,其全年原保险保费收入为1020.99万元,同比缩减15.91%。而在今年1月,劳合社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下滑47.00%,2月同比下滑幅度更是扩大到78.83%。 环比来看,则是仅有9家险企实现了原保险保费收入环比上涨,其中涨幅最大的为两家农险公司。中原农险保险收入从1月1.47亿元提高到2月份的7.19亿元,环比上涨290.75%,国元农业保费也实现了同比111.45%的涨幅。 值得关注的是,中远海自保、鼎和财险两家险企2月保费收入不足前两月保费总额的十分之一。今年1月中远海自保实现保费收入3.32亿元,在2月份这一数据仅为114.39万元,环比下滑99.66%,而鼎和财险原保险保费收入跌幅也高达92.74%。此外,安诚财险、中路财产、东海航运、建信财产、瑞再企商、劳合社、爱和谊、日本兴亚等8家险企环比跌幅均超七成。[详情]

中国太保去年净利147亿增22% 保险收入增速创7年新高
中国太保去年净利147亿增22% 保险收入增速创7年新高

  澎湃新闻记者 胡志挺  2017年,中国太保实现营业收入3198.09亿元,其中保险业务收入2816.44亿元,同比增长20.4%。视觉中国 资料 中国太保交出了2017年经营管理层新老交替后的首份成绩单。 3月29日晚间,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保,601601.SH;2601.HK)发布了其2017年度业绩报告。2017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3198.09亿元,其中保险业务收入2816.44亿元,同比增长20.4%,增速创出近七年以来的新高。集团总资产达11712.2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7%。不同于2016年负增长32%,集团净利润在2017年增速迅猛,由负转正,达到146.62亿元,同比增长21.6%。 从具体业务板块来看,中国太保寿险业务结构持续优化,产险综合成本率有所下降。2017年,太保寿险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756.28亿元,同比增长27.9%;寿险一年新业务价值267.23亿元,同比增长40.3%。产险方面,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058.59亿元,同比增长9.6%;综合成本率为98.7%,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综合成本率包括赔付率和费用率,是衡量产险业盈利能力强弱的主要标准,综合成本率越低说明产险公司盈利能力越强。 值得注意的是,产险板块中的非车险业务收入228.06亿元,同比增长13.9%;综合成本率下降10.0个百分点至99.6%,在近四年中首次实现承保盈利。 在投资端,得益于固定息投资利息收入及权益投资资产分红收入增加,截至2017年末,集团实现净投资收益534.64亿元,同比增长14.7%;净投资收益率5.4%,同比持平。集团管理资产达14184.6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8%。其中,第三方管理资产3371.8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8%;第三方资产管理业务收入达到9.61亿元,同比增长19.8%。 中国太保表示,2017年,该公司积极利用市场利率反弹的机会加强固定收益资产配置,特别是加大对国债等的配置以拉长资产久期,同时加强对有较高收益的非标资产的配置;权益类资产相对战略资产配置方案基本保持平配,积极寻求把握市场结构性机会。基于这一资产配置策略,2017年中国太保新增及到期再配置资产主要配置方向除国债、企业债和权益类资产外,还包括债权投资计划、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及银行理财产品等非标资产。 与新华保险(601336.SH ,1336.HK)、中国人寿(601628.SH,2628.HK)等相类似,太保人寿也在不断收缩趸交规模,积极推动长期保障型业务发展,首年期缴和续期拉动效应在其保费结构中逐渐显现。长期保障型新业务首年年化保费达283.13亿元,同比增长34.5%,占比提升5.3个百分点达到41.7%,推动剩余边际余额较上年末增长32.3%,达2283.70亿元。 对于太保而言,2017年意义较为重大。除了上市十周年这一时间节点,太保还在2017年完成了董事会交接、经营管理层的新老交替。2017年4月,“60后”孔庆伟接替高国富担任中国太保党委书记,此后保监会批复了孔庆伟的董事长任职资格。6月,保监会核准王他竽、孔祥清、朱可炳、陈宣民担任中国太保董事的任职资格,核准周竹平担任监事的任职资格。7月,时年45岁的中国太保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贺青升任总经理。至此,中国太保新一届领导班子基本调整到位。 除此之外,从A股股价表现来看,中国太保股价全年涨幅52.13%,一度高达49.13元/股。自2017年11月,中国太保股价整体一路下挫。截至3月29日收盘,报35.16元/股,涨2.18%。[详情]

中国太保去年净赚147亿 同比增长21.6%
中国太保去年净赚147亿 同比增长21.6%

  原标题:中国太保去年净赚147亿增21.6% 来源:证券时报 记者 邓雄鹰 3月29日,中国太保发布2017年报。截至2017年末,中国太保集团实现营业收入3198.09亿元,其中保险业务收入2816.44亿元,同比增长20.4%,增速创近七年来新高,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46.62亿元,同比增长21.6%。这也是中国太保集团董事长孔庆伟和总裁贺青履新后的首份年报。 寿险方面,太保寿险业务价值增长强劲。2017年,太保寿险实现一年新业务价值267.23亿元,同比增长40.3%;长期保障型新业务首年年化保费283.13亿元,同比增长34.5%,占比提升5.3个百分点,达到41.7%,推动剩余边际余额较上年末增长32.3%至2283.70亿元。 产险方面,太保产险综合成本率98.8%,同比优化0.4个百分点;其中,非车险综合成本率明显改善,同比下降10.0个百分点至99.6%;车险业务保持承保盈利,综合成本率为98.7%。 资产管理方面,至2017年末,太保集团管理资产1.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8%;其中,太保集团投资资产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8%。太保集团投资资产总投资收益率5.4%,同比提升0.2个百分点;净投资收益率5.4%,与去年同期持平。 中国太保3月29日亦公告称,近日证监会核准了国泰君安将持有的国联安基金51%股权转让给中国太保控股子公司太保资产。该收购有利于丰富和拓展中国太保资产管理业务的服务面和业务领域,进一步落实其加快发展资产管理业务的战略部署。[详情]

个人存款大户邮储银行演绎长尾理论 净利润大增20%
个人存款大户邮储银行演绎长尾理论 净利润大增20%

  个人存款大户邮储银行演绎“长尾理论” 2017年净利润大增20% 个人存款占比较大的邮储银行2017年个人存款增速超过10%。 张晓云ZXY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邮储银行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3月28日,邮储银行(01658.HK)在港交所披露了2017年年报,这也是邮储银行自2016年9月28日上市以来首个完整会计年度的业绩呈现。 2017年,邮储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248.64亿元,同比增长18.6%;归属于银行股东净利润476.83亿元,同比增长19.8%;拟向全体普通股东派息119.20亿元(含税),每10股人民币1.471元(含税),派息占净利润的25%。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卿向界面新闻表示,邮储银行2017年净利润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5个点,一方面受益于净息差改善;另一方面受益于不良率下降,整体业绩表现良好。 相对于四大行,邮储银行起步较晚,资产规模小于四大行,但去年资产规模以及利润增速较快,增势明显。截至2017年末,邮储银行总资产较上年末增加7469.29亿元,增幅9.04%,突破9万亿元;不良贷款率0.75%,较上年末下降0.1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324.77%,较上年末提升53.08个百分点。 “邮储银行资产规模快速增长,是在央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考核从严、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商业银行资产增速普遍放缓的形势下进行的。”邮储银行行长吕家进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净息差方面,邮储银行去年有小幅提升,从2.24%上升至2.40%,同比上升0.16个百分点,净利差也小幅上升至2.46%。 赵卿表示,邮储银行与四大行存贷款业务上有一定差距,邮储银行的存款主要以个人存款为主,贷款中个人贷款和农户贷款占比也比较高,所以其网点和存款优势有助于息差改善。 截至2017年末,邮储银行个人存款余额68614.0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512.38亿元,增长10.49%。而能保持个人存款的稳定增加,主要是对“长尾”客户的密切关注。 报告期内,邮储银行发挥深入县域的网络优势,通过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在农业大省推动夏秋粮及农作物收购和拓展助农资金发放项目等措施,使得县域地区个人存款增加5246.19亿元,年增幅12.25%;邮储银行还通过拓展企事业单位代收付项目、快速布局聚合支付业务、深化公司与零售业务的联动和推出个人大额存单等措施,带动全行个人存款快速增长。 与部分A股上市银行相似,邮储银行在拨备覆盖率指标方面的提升更加明显,报告期末,拨备覆盖率达324.77%,较上年末提升53.08个百分点,拨贷比2.44%,较上年末提升0.07个百分点。 在资本充足率方面,截至报告期末,邮储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51%、9.67%和8.60%,较上年分别增长1.38个百分点、1.04个百分点、下降0.03个百分点。[详情]

寿险电销人员增速缓慢三年仅增1.5万人 6家公司退出
寿险电销人员增速缓慢三年仅增1.5万人 6家公司退出

  寿险电销三年仅增1.5万人  6家公司退出 ■本报见习记者 涂 伟  近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2017年寿险电话营销行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寿险电销行业实现规模保费收入199亿元,较2016年增长21%。 《证券日报》记者通过统计最近连续三年的寿险电话营销相关数据得知,寿险电销行业销售人力增长比较缓慢,2015年至2017年,增加1.5万人,同时,三年期间,共有6家公司退出寿险电销市场。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预估,未来几年,保费规模占比较少的中小公司也将逐步退出电销市场。 合作机构保费增速加快 2015年至2017年期间,寿险电话营销规模保费分别为142亿元、165亿元、19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16%、21%,规模保费收入呈逐年稳步上升趋势。 《证券日报》记者通过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最近连续三年的寿险电话营销发展形势报告数据分析得知,规模保费中,合作机构保费及自建机构保费收入虽然都保持两位数增长,不过,自建机构保费收入增速不及合作机构保费增速增长快。 具体来看,自2015年开始,寿险电话营销自建机构保费收入连续三年超过100亿元。2015年自建保费收入为109亿元,同比增长18.48%。2016年,自建保费收入为125亿元,同比增长14.68%,相比2015年的增速下降了近4个百分点。2017年,寿险电话营销实现自建保费收入147亿元,同比增长17.6%,增速较2016年增长约3个百分点,但仍低于2015年的增速。 对比来看,合作机构保费收入增长较为强劲,最近三年的保费收入分别为33亿元、40亿元、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21.21%、30%。 不难看出,规模保费收入呈逐年稳步上升趋势且自建机构保费收入增速不及合作机构。 从业人员增长缓慢 从业人员方面来看,寿险电销行业销售人力增长比较缓慢,2015年至2017年连续三年增速出现下滑,行业整体年度脱落率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速放缓。 数据显示,2015年年末,寿险电销行业销售人力为6.9万人,较年初增长11%,年初从业人员为6.2万人。行业整体年度脱落率为17.3%,59%的公司脱落率高于行业值,较去年同期有所好转。行业月人均产能和月人均件数分别为1.89万元和3.4件。 2016年年末,寿险电销行业销售人力达7.6万人,较年初增长7%。行业整体年度脱落率为16%,较2015年降低1.3个百分点。 2017年年末,寿险电销行业销售人力达7.7万人,较年初增长3%。行业整体年度脱落率为13%,较2016年降低0.6个百分点。2017年,行业整体月人均产能为2.3万元,较2016年增长15%。在开展电销业务的公司中,月人均产能在2万元至3万元的公司有9家,占比超过32%;月人均产能在1万元至2万元的有8家,占比为29%;此外,月人均产能在3万元以上的有7家,占比为25%。 另外,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2015年至2017年期间,共有6家公司退出寿险电销市场。虽然寿险电话营销规模保费逐年上涨,但是,参与电话营销的公司却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认为,部分公司退出电销市场,经营主体呈现出良性竞争的态势。预计在未来几年,保费规模占比较少的中小公司也将逐步退出电销市场。 大型险企占优势 市场集中度方面,大型寿险公司占据了相对优势。 2015年,32家人身险公司开展了电话营销业务,其中大型寿险公司6家,中小型寿险公司26家。以人保寿险为代表的3家大型寿险公司电销保费同比增长超过30%,以华夏人寿为代表的10家中小寿险公司电销保费同比增幅均超过20%。 2016年,寿险电销行业排名前5的公司占据了市场76%的份额,其中平安人寿市场份额高达42%。 2017年,排名前5位公司的市场份额相对2016年未发生改变,不过,平安人寿的市场份额却上升到了46%,市场集中度较高。 截至2017年年底,寿险电销规模保费前十名为平安人寿、招商信诺、大都会人寿、泰康人寿、阳光人寿、中国人寿、太平人寿、华夏人寿、富德生命、中英人寿。其中,前五名规模保费分别为,92.2亿元、18.3亿元、16.3亿元、13亿元、12.6亿元,其寿险电销规模保费均在10亿元以上。 2017年寿险电销规模保费前五排名相较2016年未发生改变,不过,在这5家寿险公司中,有一家公司的规模保费出现了下滑,其余四家皆为正增长。数据显示,2016年,泰康人寿电销规模保费15.9亿元,排名第二。 从渠道上看,2017年,自建机构保费和合作机构保费的第一名分别为平安人寿和招商信诺,排名相比2016年未发生改变,保费收入分别为92.2亿元、1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71%、23.53%。 意外险是主力险种 2015年至2017年期间,寿险电话营销的主力险种发生了一些改变。意外险从2015年的收缩态势一跃成为2016年、2017年寿险电话营销的主力险种。 2015年,人寿保险仍是电销渠道的主力险种,占渠道总保费的六成,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9%;意外险电销业务则呈现收缩态势,保费同比下滑19%;年金保险业务发展较为平稳,同比增长16%;健康险实现跨越式发展,保费收入占渠道总保费的18%,取代意外险成为寿险电销第二大险种。 2016年,寿险电销产品结构较2015年有明显调整,意外险以61亿元的规模保费替代人寿保险成为电销渠道的主力险种,占电销渠道总保费的37%。人寿保险全年实现保费56亿元,落后意外险成为第二大险种。健康险实现保费39亿元,较上年增长77%。此外,年金保险实现保费近9亿元,占电销渠道总保费的5%。 2017年,意外险以71亿元的规模保费仍为电销渠道的主力险种,占电销渠道总保费的36%。人寿保险全年实现保费58亿元,成为第二大险种。健康险实现保费42亿元。此外,年金保险实现保费27亿元,占电销渠道总保费的14%。[详情]

车险市场竞争白热化 财险公司手续费增速远超保费
车险市场竞争白热化 财险公司手续费增速远超保费

  车险市场竞争白热化 财险公司手续费增速远超保费增速 ■本报记者 冷翠华  截至昨日,中国平安、中国人保等沪港上市险企陆续发布了2017年年报。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继续扩大业务规模,提升业务质量,上市财险公司加大了部分渠道的投入力度,加上市场竞争更趋激烈,险企手续费增速远超保费增速。 而业内人士表示,承保费用增长较快不仅仅是上市财险公司面临的问题,更是行业共性问题,总体来看,中小险企的费用上涨压力更大,降本、提质、增效,控制综合成本率仍是摆在财险公司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平安产险手续费 同比增53% 年报数据显示,2017年,平安产险、人保财险等上市财险公司在基础保费数据较大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较高的保费增速。 其中,平安产险保费收入突破2000亿元,同比增长21.4%,市场份额占比为20.5%,同比提升1.3个百分点。人保财险原保险保费收入3492.90亿元,同比增长12.5%,市场占有率为33.1%,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 2017年,宏观经济企稳,财产险上游产业回暖,带动财产险行业出现多个增长热点,商业车险费率改革进一步深化,“偿二代”实践不断深入,对产险公司经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采取积极的市场策略,业务规模实现较快增长,并凭借长期风险筛选技术积累,成本竞争优势不断提升,盈利能力保持优良。”平安产险表示。 业务的稳步发展与险企改善产品设计、提高服务质量等多方面的努力分不开。与此同时,另一个现象也不可忽视:财险公司的承保费用增速过快,远超保费增速。例如,平安产险去年的保险业务手续费支出同比增长53.4%,手续费支出占原保险保费收入的比例同比上升3.7个百分点,达18%。“手续费支出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保费收入增长和市场竞争加剧。”平安产险表示。同时,人保财险去年的手续费及佣金支出达597.54亿元,同比上升28.3%。“这主要是受业务规模稳步增长,加大对优质业务的投入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所致。”人保财险表示。 对比前述两家上市险企的相关数据,不难发现,财险巨头们的手续费增幅远超保费增幅。 业内人士表示,手续费增幅超保费增幅并非个别大型财险公司面临的问题,对于中小财险公司而言,费用增长的压力整体更大,尤其是在商业车险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财险公司需要对业务增长、费用率、赔付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改善承保情况。对于财险巨头而言,尽管手续费大幅增长,但其综合成本率和净利润依然保持着较好水平,例如平安产险去年的综合成本率为96.2%,承保利润达71.12亿元,同比上涨14.1%;净利润133.72亿元,同比上涨5.3%。人保财险的综合成本率为97%,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实现净利润198.1亿元,同比增长了11.6%。 车险费用增长过快 市场竞争白热化 作为财险市场的主力产品,车险业务一向被财险公司视为重中之重,而随着商车费改的深入推进,车险市场竞争更加趋于白热化。某大型保险集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承保费用大涨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便是车险承保费用增长过快,反映出车险市场竞争之激烈,2018年,车险市场争夺战的硝烟料将更浓。 在车险市场,去年平安产险在服务、科技、费用投入等方面都有所行动。其首推“510城市极速现场查勘”服务,92.9%的车险现场案件实现10分钟内极速处理。“平安好车主”APP注册用户突破4400万人。科技和服务对其车险业务做大做强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手续费的大幅上涨也反映出其在车险领域的重投入。数据显示,2017年,平安产险的车险保费收入为1705.08亿元,同比上涨了14.8%;车险手续费为345.96亿元,同比上升64.6%,比其整体手续费涨幅高出11.2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认为,今年商车费改将继续深入推进,同时,治乱打非行动仍会保持高压态势,部分险企受到监管重罚也给其他市场主体带来潜在机会,整体来看,车险市场争夺战会更加激烈。人保财险表示,去年,该公司一方面加强营销渠道建设和融合,强化销售定价能力建设,提高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增量业务获取能力;另一方面狠抓续保关键过程指标,持续提升提前续保天数,推动续保业务发展。“加强对于存量业务的掌控力,推动机动车辆险承保数量同比上升,有效弥补车均保费下降的影响,实现机动车辆险业务快速发展。”人保年报指出。该公司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坚持把车险作为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抓好去中介、降成本、优服务、强黏性四方面工作。 除了车险业务“老司机”,众安保险等新贵对车险市场也表现出极大热情。众安保险年报披露,去年9月份,其获批在全国开展车险业务。“2017年9月份到12月份,车险保费收入月环比增速超过30%,爆发性增长趋势仍在持续。”众安保险表示。在拓展汽车生态业务方面,众安标保险采取了建立直营体系,加大与汽车新零售平台和汽车主机厂合作等多种方式。该公司还披露,自2018年1月份起,众安计划在共保模式中承担更多的职责,提高与平安产险的保费、赔付及成本分摊比例,由30%及70%修订为50%及50%,不过仍须股东批准后方可生效。 在全面推进第二次商车费改之后,3月9日,四川、山西等7省市进一步推动商业车险费改,下调车险费率浮动系数的下限,险企获得更大的自主定价空间。同时,近期保险监管部门召集部分财险公司车险业务负责人召开沟通会,就广西、陕西、青海等三地商业车险费率进一步放开的问题进行沟通。商车费改的路径正在深化。业内人士认为,改革的深化必然带来竞争的加剧,短期内费用上涨、市场集中度提升等问题恐难避免,在争夺车险市场的同时,险企也应紧抓防风险工作,降本、提质、增效,控制综合成本率。[详情]

中国太平2017总保费收入1787亿港元 同比增长19.7%
中国太平2017总保费收入1787亿港元 同比增长19.7%

  中证网讯 (记者 李先飞)3月23日,中国太发布2017年业绩报告,2017年公司总保费收入1787亿港元,同比增长19.7%;股东应占溢利61.36亿港元,同比增长27%;每股盈利1.636港元,拟每股派息10港仙。2017年末,集团内投资资产规模5399亿港元,增长25.9%;第三方资产管理业务管理规模达4147亿港元,增长40.1%。2017年集团总投资收益216.47亿港元,其中净投资收益209.04亿港元,增长18.1%。[详情]

中国人寿2017年年报:净利润322.53亿元同比增68.6%
中国人寿2017年年报:净利润322.53亿元同比增68.6%

  3月22日,中国人寿发布2017年年报。数据显示,受投资收益较快增长以及传统险准备金折现率假设更新的影响,去年该公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22.53亿元,同比大增68.6%。 年报显示,2017年,中国人寿全年实现保费收入5119.66亿元,同比增长18.9%。 需要指出的是,保费结构调整取得大突破。2017年,该公司进一步加快期交业务发展,其中,首年期交保费占长险首年保费的比重达63.99%,十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费在首年期交保费中的占比达58.35%,同比分别提高7.71、3.66个百分点;续期保费占总保费的比重达56.27%,同比提高4.35个百分点。 投资端,2017年,公司实现总投资收益1290.21亿元,较2016年增加208.70亿元,同比增长19.3%;总投资收益率为5.16%,较2016年上升0.55个百分点;公司实现净投资收益1227.96亿元,较2016年增加135.89亿元,净投资收益率为4.91%,较2016年上升0.25个百分点。 分析来看,2017年,中国人寿抓住利率上行时机,加大固定收益类资产配置,并适度增加股票投资。主要品种中债券配置比例由2016年底的45.62%提升至45.83%,定期存款配置比例由2016年底的21.94%变化至17.33%,股票和基金(不包含货币市场基金)配置比例由2016年底的10.05%提升至10.32%,债权型金融产品配置比例由2016年底的5.38%提升至11.64%。 在“严监管、强监管”背景下,展望2018年,中国人寿表示,将抓好销售管理模式转型、业务结构调整、大中城市振兴超越、科技国寿建设、风险防控五大任务,积极构建“以客户为中心、大服务为支撑、数字化为特征”的经营管理体系,努力推动公司由规模领先迈向质量领跑。 (国际金融报记者 张颖)[详情]

新华保险去年净利53.8亿增长近9%,遭宝武集团连续减持
新华保险去年净利53.8亿增长近9%,遭宝武集团连续减持

  继中国平安之后,新华保险(601336.SH,1336.HK)也发布了其2017年度业绩报告。新华保险在3月20日晚间发布的2017年业绩报告显示,公司2017年营业收入1441.32亿元,同比下降1.4%;保险业务收入1092.94亿元,同比下降2.2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为53.83亿元,同比增长8.9%;与此同时,市场份额也有所下降,由2016年的5.2%降至4.2%。对于保费收入的负增长,新华保险董事长万峰在2017年12月1日举行的“2017年公司开放日”上就曾表示,由于公司从2016年开始不下达趸交(即一次性付清所有保费)任务,若是2017年保费收入存在负增长缺口,原因大多是由于趸交保费远少于预期。不难看出,经历了两年转型期的新华保险,正进入以续期拉动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期。继续聚焦期交业务,首年期交占首年保费比例提升至87.4%万峰在董事长致股东函中提到,2017年,公司进一步压缩趸交业务,全年趸交保费同比减少约200亿元,基本甩掉了趸交包袱。从保费结构来看,相较于2016年,新华保险首年期交占首年保费的比例由49.7%提升至87.4%,续期保费增长19.4%至774.67亿元。其中,十年期及以上期交保费达到180.44亿元,同比增长29.6%;续期保费639.92亿元,同比增长21.2%。新华保险各险种收入情况产品结构方面,上半年公司健康险实现保险业务收入312.62亿元,同比增长33%;传统型保险实现保险业务收入247.12亿元,同比下降36.1%;分红型保险实现保险业务收入 518.6亿元,同比增长5.8%;意外险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4.2亿元,同比增长 9.1%。渠道方面,新华保险银保渠道主动收缩中短存续期产品规模,取消趸交业务计划,全年保费收入199.26 亿元,同比下降47.2%。个险渠道则以健康险和年金险为抓手,持续聚焦期交业务,实现保费收入873.96亿元,同比增长19%。2017年,新华保险业务品质有所改善,全年退保率5.2%,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退保金同比下降22.5%,为339.06亿元;个人寿险业务13个月和25个月继续率同比提升1.1和4.2个百分点。在投资端,投资组合总投资收益率为5.2%,净投资收益率为5.1%。新华保险称,总投资收益率的增加主要原因是固定收益投资利息收入和权益投资分红收入增加,以及资本市场波动上行公司投资资产买卖价差收益较上年增加和公允价值变动扭亏为盈。全年股价涨61.61%,股票被老股东宝武集团连续减持从股价上看,新华保险A股全年涨幅达61.61%,股价一度高达73.05元/股。股东方面,自2015年以来一路增持新华保险的证金公司在2017年第四季度再度增持。截至2017年末,证金公司持有新华保险2.585%的股份,位列第四大股东。截至2017年末,新华保险前十大股东与之相反,宝武集团从2017年二季度开始连续减持新华保险股票。截至2017年末,宝武集团持有3.77亿股新华保险股票,持股比例12.09%,位居第三大股东。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新华保险1996年成立时的发起股东,宝武集团(此前为宝钢集团)在新华保险上市后鲜有主动减持其股票。不过,自2017年二季度开始,宝武集团大幅减持新华保险股票。年报显示,宝武集团在2017年第四季度减持新华保险4692.79万股股票,占比为1.5%,2017年全年共减持超9400万股新华保险股票,减持比例合计3.01%。然而在2011年至2016年间,宝武集团仅主动减持了11.1万股新华保险股票,占比仅为0.02%。[详情]

新华保险恢复正增长 2017年净利润53.83亿元
新华保险恢复正增长 2017年净利润53.83亿元

  经过两年主动转型,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华保险”)实现了保费结构、年期结构、产品结构等核心指标的全面优化,初步形成了续期拉动的保费增长模式,净利润由负转正。 3月20日,新华保险公布了2017年度经营业绩:共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092.94亿元,其中首年期交保费278.09亿元,同比增长17.4%,十年期及以上业务成为首年期交的主要来源,达到183.11亿元,同比增长29.6%;一年新业务价值120.63亿元,同比增长15.4%;新业务价值率39.7%,同比提升17.3个百分点;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3.83亿元,同比增长8.9%;年化总投资收益率达到5.2%。 截至2017年12月31日,新华保险总资产首次突破7000亿元,达到7102.75亿元,同比增长1.6%;内含价值1534.74亿元,同比增长18.6%;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达到275.93%和281.67%。 具体地,从保费结构来看,新华保险2017年实现续期保费774.67亿元,同比增长19.4%,占总保费的比例由2015年底的53%上升至71%;首年保费中,期交业务达到278.09亿元,同比增长17.4%,占首年保费的比例由2015年底的32%提升至87%。续期和首年期交业务的持续攀升为发展期(2018年-2020年)储备了充足动能。 从年期结构来看,新华保险2017年十年期及以上期交业务已成为新单业务的主要来源,占首年期交的比例达到66%。另一方面,在2016年主动收缩116亿元趸交业务的基础上,2017年进一步压缩约200亿元趸交,基本甩掉了趸交包袱。 从产品结构来看,以“健康无忧”为代表的健康险产品表现抢眼。健康险同比增长33%,达到312.62亿元,其中新单111.75亿元,健康险新单占首年保费的比例达到35%,占比较2015年底攀升20个百分点。 公司业务品质得到显著改善,全年退保率降低1.7个百分点,至5.2%,退保金同比减少23%。退保率和退保金与2015年相比改善显著,分别降低4.1个百分点和38%。 (国际金融报记者 张颖)[详情]

首家上市险企2017年报出炉:中国平安净利890亿
首家上市险企2017年报出炉:中国平安净利890亿

  首家上市险企2017年报出炉:中国平安净利890亿 全年每股派息1.5元 每经记者 涂颖浩 每经编辑 姚祥云 3月20日,中国平安(601318, SH)披露2017年业绩,拉开了上市保险公司年报大幕。年报显示,中国平安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890.88亿元,同比增长42.8%。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中国平安大幅提升分红水平,拟向股东派发股息每股现金1.0元,全年合计每股派息1.5元,同比增长100%。 事实上,市场对中国平安业绩大幅增长已有预期,本周一(3月19日)中国平安高开高走,上涨4.68%。3月20日,中国平安再度上涨0.38%,最新收盘价74.09元,成为当日保险板块唯一飘红个股。 同日,紧随其后发布2017年“成绩单”的上市险企是新华保险,其2017年共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092.94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3.83亿元,同比增长8.9%。 平安寿险净利增长42% 年报显示,中国平安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890.88亿元,同比增长42.8%。其中,平安寿险实现净利润347.32亿元,同比增长42.1%。 一位寿险公司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平安业绩符合预期。去年债券投资收益率上行以及权益市场好转拉动了其资产端收益。同时平安保险更加注重保险产品保障功能,业务结构质量较高,剩余边际摊销快速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平安2017年派息大幅提升。根据年报,中国平安董事会建议派发2017年末期股息每股现金1.0元(含税),全年每股股息1.5元,同比增长100%。中国平安表示,这得益于公司业绩的持续强劲增长和偿付能力充足稳定的支持。 年报显示,截至2017年末,中国平安个人客户数达1.66亿,较年初增长26.4%,新增客户数4630万,同比增长20.5%,新增客户中有1872万来自于集团互联网用户,在新增客户中占比40.4%。由于个人客户数量的持续提升和对客户价值的深入挖掘,中国平安个人业务价值快速提升。截至2017年末,客均合同数较年初提升5.0%至2.32个,客均利润同比提升14.2%至355.85元。 核心金融业务方面,2017年,尽管受到134号文件实施的影响,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的新业务价值仍同比大增32.6%至673.57亿元;代理人规模较年初增长24.8%至138.60万;代理人产能稳步提升,人均每月首年规模保费8373元,同比增长7.1%。2017年,平安产险原保费收入突破2000亿元,同比增长21.4%,综合成本率96.2%。 投资业务方面,2017年,中国平安的保险资金实现总投资收益率6.0%,净投资收益率5.8%。 陆金所首次全年整体盈利 2017年,中国平安确立了未来十年深化“金融+科技”、探索“金融+生态”的战略规划,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大数据和安全等五大核心技术为基础,深度聚焦金融科技与医疗科技两大领域。 中国平安还在年报中披露创新科技成果:中国平安的人脸识别技术准确率达99.8%,声纹识别文本相关准确率达99.7%;首次应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建立流感、手足口病预测模型,精度达90%以上等。 在中国平安的金融科技子公司中,陆金所首次实现全年整体盈利。截至2017年末,陆金所资产管理规模达4616.99亿元,较年初增长5.3%;管理贷款余额2884.34亿元,较年初增长96.7%。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中国平安此前曾表示,包括并不限于在未来合适的时机,将部分科技业务对外进行各种方式的融资,以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截至目前,平安好医生已完成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前融资,规模为4亿美元,投后估值达54亿美元,并已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年报显示,截至2017年末,平安好医生累计为超1.9亿用户提供健康管理服务,自有医疗团队888人,外部医生约2100名。此外,新孵化的平安医保科技和金融壹账通两家“独角兽”已完成首次融资,分别成功集资11.5亿美元和6.5亿美元,两家公司的投后估值分别达到88亿美元和74亿美元。  [详情]

众安在线发布上市首份年报 2017年总保费收入59.54亿
众安在线发布上市首份年报 2017年总保费收入59.54亿

  新浪财经讯 3月20日消息,众安在线今日发布在港上市后的首份年报。年报显示,众安在线2017年实现总保费收入59.54亿元,较2016年同比增长74.7%;已赚保费净额达到人民币46.14亿元,较2016年同比上升43.1%,保费收入在2017年位列全国财险市场第18位,较2016年末提升7个名次。 截至2017年12月31日,众安在线于2017年度服务了4.32亿客户,人均拥有保单数为12.6张/人/年,人均保费贡献约13.8元/年,并已经与307个场景和生态系统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关系。按总保费贡献统计,2017年来自或通过前五大生态合作伙伴(集团)的保费占比为60.5%,相比于2016年的80.8%,生态系统合作伙伴持续更趋多元化。 致力发展消费金融、健康和汽车等新兴生态 2017年,众安在线在巩固发展生活消费和航旅两大主力生态的基础上,致力于发展消费金融、健康和汽车等新兴生态,2017年实现了大幅增长:健康生态的总保费收入为人民币12亿元,同比增长410%,占总保费收入比为20.2%;消费金融生态的总保费为人民币10亿元,同比增长225%,占总保费收入比为17.4%。汽车生态收入从2016年的人民币370万元增长至2017年的近人民币7,890万元,2017年9月至12月,车险保费收入月环比增速超过30%。 2016年上述三大生态的收入合计占总保费收入16.4%,而2017年汽车、健康以及消费金融在众安保费收入结构的比重分别达到了1.3%、20.2%、17.4%,三者合计已接近40%。自2018年1月1日,众安在保骉车险中与平安财险的分保比例由30%提升至50%,加之截至2017年9月众安已获批于境内全部36个地区开展车险业务,进一步增强了投资人未来对其业务结构持续优化的预期。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暴增 净亏损约9.96亿 由于2017年公司在健康及消费金融生态等较长期产品业务快速增长,因此计提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较2016年同期有显著提升,从2016年的人民币1.43亿元增至2017年的人民币10.91亿元。 众安目前的健康险和消费金融产品平均久期分别为12个月和6个月,这两个生态的业务在2017年增长迅猛,大量保费收入确认在下半年。由于保险公司需要对尚未到期的保费收入计提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导致众安此次录得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占总保费收入占比从2016年的4.2%大幅上升至2017年的19.1%。“公司出于谨慎的态度在产品上线初期会以保守的策略计提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从而导致会计角度亏损大幅上升。但随着公司进入较为成熟的发展阶段,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也将进一步释放价值,对盈利情况产生正向影响。”众安相关负责人表示。 同时,高速增长带动其生态系统合作平台所产生的手续费、佣金、咨询费及服务费有所增加,使得公司在2017年录得净亏损约人民币9.96亿元,其中包括IPO融资期间,受港币对人民币贬值的影响所导致的人民币1.387亿元汇兑损失。 另一方面,较长期业务的快速增长则对渠道费率产生了积极影响。数据显示,2016年和2017年众安支付的渠道费用分别为人民币13.130亿元和20.825亿元,占净保费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9.0%和36.5%,渠道费率有所下降。[详情]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