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进程

马蜂窝承认数据漏洞 爆料人:说抄袭数量少是糊弄人
马蜂窝承认数据漏洞 爆料人:说抄袭数量少是糊弄人

新浪财经综合|2018年10月24日  00:03
马蜂窝:虚假评论不影响IPO 冀未来两至三年登陆美国
马蜂窝:虚假评论不影响IPO 冀未来两至三年登陆美国

马蜂窝旅游网副总裁于卓10月23日在澳门出席活动时向财新记者表示,点评内容造假事件不会影响公司正常运营,希望未来两至三年内完成IPO。[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2018年10月23日  22:15
蚂蜂窝起诉乎睿公司、丁子荃名誉侵权案获立案
蚂蜂窝起诉乎睿公司、丁子荃名誉侵权案获立案

新浪财经|2018年10月22日  18:36
马蜂窝二次回应:已查证有组织攻击 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马蜂窝二次回应:已查证有组织攻击 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新浪财经|2018年10月22日  08:19
二次质疑:马蜂窝开始毁灭证据了,但这水平真的哈哈哈哈哈哈
二次质疑:马蜂窝开始毁灭证据了,但这水平真的哈哈哈哈哈哈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18年10月22日  07:56
马蜂窝回应“点评多数为抄袭”事件:正核实相关情况
马蜂窝回应“点评多数为抄袭”事件:正核实相关情况

近日,一篇《估值175亿的马蜂窝 竟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在网络上刷屏。今天中午,马蜂窝方面对此作出回应,“我们现在正在核实相关情况。我们正在等结果,然后将对媒体反馈。”[详情]

澎湃新闻|2018年10月21日  14:13
首次质疑: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马蜂窝 是座水军构成的鬼城?
首次质疑: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马蜂窝 是座水军构成的鬼城?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18年10月21日  07:54

最新新闻

马蜂窝事件淡然收场 为什么业内集体默不作声?
马蜂窝事件淡然收场 为什么业内集体默不作声?

  【深度】马蜂窝事件淡然收场,为什么业内集体默不作声? 马蜂窝舆论风波中,行业与资本为何沉默?这是价值观战胜不了销售额的无奈局面。 郑萃颖唐俊TJ 这是一次令围观者困惑的,由自媒体引发的舆论热点。 主角之一是成长迅速的中国旅游业独角兽新星马蜂窝,早年以优质游记、攻略内容打响品牌,在去年底完成1.33亿美元D轮融资,今夏在央视世界杯转播中发布洗脑广告、曝光量大增,并在此次事件爆发前进入新一轮融资尾声。 另一方则是专门做大公司调查性报道的自媒体,声明没有收取任何相关方利益,另外三个有国外高校留学背景的90后,初回国内职场创办乎睿数据公司,为此报告准备了4个月。 而舆论攻击的核心,则是指马蜂窝爬取其他网站的用户点评数据,并且没有严格监管游记中的营销水军。 自媒体“小声比比”创始人丁子荃似乎也没有想到事件爆发后一两天中的热度,微博上大量账号转载,接到马蜂窝起诉后的一篇回应文章,点赞数都超过了十万加。他还在朋友圈晒出了生平第一张诉讼服务告知书。甚至他妈妈忧心忡忡地打来电话,让他回家躲一躲。 马蜂窝也显得非常谨慎,除了对事件的一则声明,暂停对外任何发声,媒体采访到的唯一一条CEO陈罡的回应,还是在马蜂窝照常举办的圣地巡礼发布会上堵来的。 两天之后,迅速刷爆网络的这份调查报告像是丢入大海的巨石,巨大水花之后很快又恢复平静。被指被马蜂窝抄袭的行业竞争者,在整个事件中静默无声;马蜂窝某个分舵(指某地区线下粉丝群构成的组织)微信群中的事件讨论也仅持续了几段对话,又开始讨论各地的美景和新写的游记;投资者也是一副不以为意的态度。 似乎事件背后还有无形的力量造成了各方集体沉默、息事宁人的局面。知微数据分析发现,微博上关于“马蜂窝被指数据造假”的内容传播最大深度仅6层,却获得大量传播,转发高峰集中出现在凌晨和早上5点至7点半,午后陡然下跌,带有明显的水军传播痕迹。 整件事身同样充满悖论的复杂性,像是互联网业与资本催产的荒诞剧:攻击马蜂窝充斥水军的言论,疑似本身由水军助推;而以游记攻略内容为品牌宣传点的公司,偏就因为内容问题而被指责。 通过回顾梳理这家公司的历程,以及行业的旁枝末节,或许能发现一些踪迹,来解释此次捅马蜂窝事件的默然收场。 独角兽兴起:2015年的转折 2015年4月,马蜂窝宣布完成8500万美元C轮融资的消息刚一个月,整个公司270人左右的团队,还在大望路SOHO现代城面积不大的办公室里,各处堆放着杂物。CEO陈罡与COO吕刚在会议室里满腹憧憬地谈及马蜂窝的未来方向,多次解释未来的盈利模式,以及前期社区内容积累的意义。 在2015年至2016年期间,媒体开始注意到,马蜂窝、穷游等内容创业网站,开始寻求UGC的商业变现路径。这种转变一方面来自内容创业窗口期的结束,另一方面来自大资本介入后的盈利诉求。 当时马蜂窝已经尝试了一年的酒店交易,接入携程、艺龙(还没与同程合并)、Expedia、Booking、Agoda等平台的酒店资源,誓要提供“全网最多的基于中文的酒店信息”,提供真实用户评价,2015年接受采访时,马蜂窝在Agoda中国游客的海外订单中占比20%。 那一年,马蜂窝的移动端用户6000多万,上一整年中,主要依靠酒店交易的试水,实现了9亿元人民币的自由行成交额。与此同时旅游行业的自由行产品刚刚从供应链端兴起,携程提供自由行碎片化产品的“当地玩乐”也是在2015年发布的。 “2015年会成为中国自由行分水岭的一年,供应链面对用户汹涌澎湃的需求,已经不接不行了。”马蜂窝两位创始人当时说到。而马蜂窝已经积累了中国市场上最核心的自由行用户,并且通过结构化数据的方式,吸引用户前来寻找自由行的解决方案。 由此,两位创始人将2006年至2010年的内容积累、社区营建,称为“以时间换空间”,即日后于在线旅游市场上的生存空间。 急迫寻找一些国内冷僻目的地旅行信息的早期自由行玩家,自然聚拢在马蜂窝,那些游记常常被挂出在马蜂窝首页(简称“蜂首游记”)的用户被其他人追捧。 马蜂窝用户“乱跑的猫”记得,马蜂窝的游记被各种网站、公众号抄袭,“但凡去问一个写过游记的人,被抄袭都是家常便饭,马蜂窝还曾帮助维权。百度等刚开始做游记的时候,大量发私信请蜂首作者把他们的游记搬到他们那里,”他说到,“如果没空对方甚至可以帮忙搬运。”2016年,马蜂窝用户“白宇”发布微博称,自己在马蜂窝上的游记被百度旅游抄袭,马蜂窝官方微博帮助转发、维权。 2015年底,马蜂窝终于搬进了宽敞的新办公楼,有足够的空间来展示公司的个性与前卫,这里和携程、艺龙都很近,对面就是798,楼中间的区域从一层通到顶层阳台,挂着一个木结构的象征数据云的室内装置。乔迁近一年之后,陈罡在新办公室里告诉界面新闻,他们在2016年上半年实现了20个亿的交易额,并连续一个季度保持盈利,证明了内容到交易可以走通。而办公座位上方悬挂的大屏幕,正实时显示着最新的交易信息。证明其促成交易的能力,成了马蜂窝新一阶段的目标。 2017年12月马蜂窝宣布完成1.33亿美元D轮融资,参与投资的除了此前投资方今日资本、启明资本、高瓴资本,还有旅游业新兴的投资明星鸥翎资本,以及美国泛大西洋资本集团、淡马锡这样的海外投资界大佬。当时马蜂窝平台上的自由行产品供应商达到1.5万家,交易额在成倍增长。陈罡再次接受界面新闻采访,表示马蜂窝在2017年将接近盈亏平衡,未来三年左右有能力独立IPO。 同时,在马蜂窝忠实用户“哈仙岛”眼里,他认为马蜂窝近一两年有所变化。“虽然在我眼中,马蜂窝仍是国内唯一一个专业化、自由的旅游交流平台,但马蜂窝游记攻略中逐渐充斥着商家的利益,包括游记中有存在虚假的广告软文。”他告诉界面新闻,自己曾向马蜂窝编辑和管理员举报,但一直没有人受理,“希望马蜂窝会正确对待此事。” 轻芒杂志找到一位马蜂窝前员工点评了“小声比比”的文章,他说到:马蜂窝对问答、评价、游记的鼓励政策(比如提供徽章)是KOL在乎的,而普通用户并不受此激励,很少有普通用户再愿意像写作文一样地写点评。“许多点评的场景其实都是用户有了不好体验后才会发生的,可是这却是与平台和商家所希望的相违背。” 该前员工表示,获得D轮融资后,马蜂窝在贵州成立了负责处理POI(指内容中的信息点,比如一段点评中提到的一家餐馆,或者一段游记中提到的酒店位置、名称)的部门,专门负责丰富POI的基本信息和点评,“但这究竟是用户的需求还是投资人的压力,就不得而知了。” 从单纯做社区到寻求交易上的成功,这是一家内容创业企业想要存活下去的必然路径,资本入局更增添了证实其盈利能力的迫切性,而这其中的疏漏或许也为这次自媒体捅马蜂窝的事件埋下了伏笔。 沉默的被爬取方:被揭露一角的潜规则 公众号“小声比比”的第一篇针对性文章,写的是马蜂窝点评内容抄袭。乎睿数据团队在马蜂窝上发现了7454个抄袭账号,称这些抄袭账号平均每个从携程、艺龙、美团、Agoda、Yelp上抄袭搬运了数千条点评,合计抄袭572万条餐饮点评、1221万条酒店点评,占到马蜂窝所有点评总数的85%。 业内观察者认为,实际情况没有这份数据这样夸张,不排除马蜂窝与一些合作方的数据共享。但除此之外,也没有一家被抄袭方站出来声明表态。这份沉默或许是由于,互联网内容创业领域,几乎无法独善其身。马蜂窝事件所揭露出的,是整个行业都选择性无视的问题。 自媒体人“老道消息”在微博上说,他觉得乎睿数据算出的内容爬取比例,仅是行业平均水平,“喜马拉雅和蜻蜓FM之前对活跃用户的注水,也是这个水平。”他说,投资行业对创业公司提供的数据做减零处理是“常识”。 马蜂窝回应称,点评内容在马蜂窝整体数据量中仅占比2.91%,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数量更是微乎其微,并已经进行清理。但恐怕已无法洗脱自己存在爬虫行为的嫌疑。 网友Matti告诉界面新闻,2012年,朋友问他何时在马蜂窝上开了博客,他才发现自己在新浪微博上的游记都搬上了马蜂窝,而自己从未注册过马蜂窝账号。他在新浪发布的一篇赛里木湖的文章,几乎同时显示在了马蜂窝网站上。“由此我认为是机器抓取,然后把发布时间改成和原博客一样了。”Matti说。经过交涉,马蜂窝停止了该账号的更新。 在网上公开的消息里,互联网做内容的企业,出现过的爬虫事例就包括,大众点评起诉百度窃用点评信息,小红书指责大众点评大量违规转载,豆瓣“足迹”抓取穷游地理数据。 “爬取数据或许是互联网企业的必然,否则可能需要花几倍的代价做推广才有那么多数据,更别谈拉到融资了。”移动互联网创业者徐磊告诉界面,“融资靠数据说话,我们就是因为没有数据做假,融资不顺利,转型做了线下。” 爬虫的行为,或许从互联网内容平台诞生并出现竞争的那天就开始了。天涯社区是中国最早一批内容平台,其早期创始人、曾任COO的李胜兵向界面新闻聊起互联网爬虫和水军的历史。 “早期天涯出现灌水的人,通过机器,在每个帖子后面跟发铁观音的广告,删都来不及,过滤器的升级赶不上对方的技术调整。至于爬虫,企业竞争的时候为了快速壮大,爬取数据也是如此,比如大众点评此前起诉爱帮网非法复制点评内容。爬天涯的例子就更多了。”他说到。 界面新闻在网上联系到专做旅游评论爬取的从业者,对方表示每一万条评论25元,如果速度快,一天可以爬取十万条。“这是非常简单的技术,查看需要爬取的内容所在的页面位置,花一天时间写三百行代码,就可以爬取相应的数据二十多万条。针对网站的反爬程序,可以通过放慢爬取速度、伪装成浏览器等等方式应对。”程序员张先生向界面新闻透露。 一位内容创业平台的员工告诉界面新闻,马蜂窝事件后,技术检测发现,有些平台对其公司数据的爬取行为停止了,并开始清洗痕迹。“但哪天可能又开始偷偷爬取了,”他说到,“我们的技术人员在黑市上拿回任何爬取我方公司的软件,来研究反爬系统,但利益驱使,对方就会花更高的成本来爬取。”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位商业数据从业者对界面新闻形容。携程技术中心还曾发布过一个技术培训活动,主题是“爬虫VS反爬虫,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并说道,“我们所处的互联网,是一个爬虫的世界。” 这或许是互联网企业在捅马蜂窝事件中,集体沉默的原因。网络世界信息透明,缺乏版权意识与法律规范,在竞争的驱动下,爬虫成了谁都可以钻的漏洞,内容创业的原罪。而马蜂窝远不是最典型的一家。 “抄袭的人得到好处,守规矩的人变得弱势,这是不公平的。自由竞争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李胜兵评价说,“这涉及第三方言论的权属问题。在这个领域法律定义不够清晰,且每次只有判例。如果作为权益人的内容写作者自身不主张权益,网站作为内容呈现载体,是否可以主张不抄袭?”同时他仍然保有乐观的看法,“相信互联网有个自滤的过程。” 悄无声息的资本:未分胜负前的静默 今年8月,路透社曝出马蜂窝有望获得新一轮3亿美元融资的消息,并称其有可能在这轮融资中达到20至25亿美元的估值。消息发出后再无消息,直到10月都显得静悄悄。 10月20日至21日,丁子荃在“小声比比”上发出两篇指责马蜂窝抄袭点评、存在水军营销号的文章,随后有媒体挖出马蜂窝新一轮融资已经接近尾声的消息,并将两件事联系在一起。但直到10月24日天眼查App披露了腾讯投资马蜂窝D+轮的消息,仍然没有投资方站出来发声。 资本市场有些时候表面越是悄无声息,暗里越是波涛汹涌。 旅游创业暂时缺乏亮点,互联网巨头越来越深入地通过资本布局已有企业,整合旅游市场。譬如阿里除了在资源上全力支持飞猪,还三次投资了穷游。腾讯除了在最新消息中加持了马蜂窝,还通过微信入口帮助同程艺龙加快了上市脚步,此前腾讯还投资了我趣旅行、面包旅行、赞那度等旅游企业,但同为内容创业领域的面包旅行远没有马蜂窝成功。 去年11月,海择资本创始人罗海资通过数据分析比对,发现当时马蜂窝的交易规模要超过穷游许多。2017年马蜂窝宣布其交易额超过100亿元,而36氪消息称,马蜂窝平台2018年的交易额预计将超过150亿人民币。 有业内人士猜测,在新一轮融资节点上,自媒体的爆款文章将影响到马蜂窝的估值。而罗海资认为,投资机构在目前阶段会更在乎交易数据,因此影响不大。 曾在麦肯锡工作的一名员工告诉界面新闻,他听闻马蜂窝自由行商城的转化率并不高。在目前的情况下,吸引更多用户,借助用户数据做更精准的页面展示,对提高总体交易额来说至关重要,也是马蜂窝在多次采访中提到的努力方向。但商家水军带来的营销内容,如果不加以管理,长远来看必然会影响到用户对内容的可信度,从而影响交易。 其他影响还可能包括,令部分马蜂窝用户对其一直信赖的平台感到失望。自媒体文章在微博广泛转载后,有不少马蜂窝用户在微信群中自发要为马蜂窝说话,守卫心中的城池。“大多数人就算知道水军和僵尸号,出发前还是会先看马蜂窝攻略,毕竟对于我们深度用户来说,暂时还没找到哪个网站的攻略实际能用的东西,比马蜂窝好。”一位马蜂窝用户对界面新闻说到。但也有用户认为,“小声比比”指出的问题确实存在,并为此感到遗憾,“马蜂窝和以前不一样了。” 2015年接受采访的时候,马蜂窝的两位创始人就预测到,旅游行业1.0版本的内容创业窗口已经接近尾声了。到如今,存活下来的几家都成了资本的目标。 “价值观在这行里似乎永远都战胜不了GMV(成交总额)。”一位旁观事件的在线旅游创业人士感慨到。[详情]

界面 | 2018年11月01日 10:32
马蜂窝造假事件持续发酵 新一轮融资或将受阻?
马蜂窝造假事件持续发酵 新一轮融资或将受阻?

  马蜂窝“造假事件”持续发酵,新一轮融资或将受阻? 文/梁伟 近日,微信公众号“小声比比”连发三文,石锤揭露以UNC(用户原创内容)为生的自由行旅游服务平台马蜂窝存在大量内容抄袭。 10月20日,《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一经发出,便成为“当日最炸裂”。作者梓泉称,根据乎睿数据提供的数据报告,马蜂窝2100万“真实点评”中有1800万条是通过机器人从点评和携程等竞争对手平台上抄袭而来。21日,“小声比比”再次发文《马蜂窝开始毁灭证据了,但这水平真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称,在马蜂窝的核心内容“游记”中也存在大量水军,而“问答”板块也没有幸免,并且附上“关键证据”——乎睿数据的75页完整马蜂窝起底报告。 马蜂窝于22日发表声明称,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数量在整体用户中的占比微乎其微,已对这部分账号进行清理;并表示“针对该文中歪曲事实的言论,和已被查证的有组织的行为,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在收到朝阳法院发出的诉讼服务告知书后,“小声比比”在22日晚抛出第三篇《我承认,我们是有组织攻击马蜂窝的》,针对 “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进行反驳。 被马蜂窝起诉的丁子荃即“小声比比”自媒体号创始人梓泉。在接受《商学院》杂志记者采访时,梓泉表示:“我们的初衷只是揭露⼀个商业舞弊现象,引起社会对类似行为的关注,完全没有想到捅了这么⼤一个马蜂窝。我们一定会积极应对,因为我们相信,身正不怕影子斜。” 梓泉称,“如果有进展,我会通过公开途径发出来的。” 《商学院》杂志记者联系到马蜂窝公关负责人询问诉讼进展与具体诉求,对方表示,“目前我们还没有新的信息,有进一步信息给大家的时候,我们会第一时间告知。” 京师律师事务所许浩律师向《商学院》杂志记者表示:“对互联网平台来说,在注意力经济时代,获取流量和关注度,通过用户留言评论,维持用户活跃度对其网站估计,广告费价格等有重大影响。而其背后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且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马蜂窝的抄袭行为如果属实,就涉嫌不正当竞争。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八条,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经营者不得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 在资本加持下,执行“内容带交易”,成长为估值175亿旅游独角兽的马蜂窝,真的被水军攻陷了吗? 是否影响融资? “小声比比”揭露马蜂窝内容抄袭三部曲的发布时间,正值马蜂窝新轮融资的尾声。天眼查显示,10月24日,马蜂窝获得腾讯产业共赢基金领投的D+轮融资,而具体金额未作披露。记者向马蜂窝方面求证,对方表示:“对于这一融资消息,尚不知情”。 早在8月份,路透社曾透露旅游网站马蜂窝拟在新一轮融资中筹资3亿美元,并表示马蜂窝将在这轮3亿美元的融资中将获得20至25亿美元估值。 互联网分析师李成东向《商学院》杂志表示:“此次造假风波或使投资人对马蜂窝提供数据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进而影响到投资决策。” 韭菜之家CEO、TBO(旅游商业观察)创始人彭涵告诉《商学院》杂志记者:“是否影响、影响多大,其实得看马蜂窝‘有问题’的内容到底占据其整体内容的多大比例。” 以旅游社区起步的马蜂窝诞生于2006年,截至2017年12月,马蜂窝已经获得4轮总计将近2.5亿美元融资。去年12月,蚂蜂窝在D融资中筹集到1.33亿美元,新的投资者包括美国General Atlantic、Ocean Link、淡马锡、元泰投资、厚朴投资以及今日资本、启明和高瓴资本。 而“小声比比”在第一篇发文中称,“马蜂窝点评增长趋势非常诡异,点评的数量,在特定时间节点指数级上升,随后断崖式回落。我们怀疑,这几个节点和融资有关。”真相究竟是什么?有待马蜂窝给出答案。 双方各执一词 马蜂窝是一家以游记和攻略起家的公司,与用户有着较深的情感连接。马蜂窝的核心竞争力源自其社区里活跃着一批不断生产内容,并对社区品牌有认同的用户。 而“小声比比”称,“我们抓取马蜂窝上116家餐厅并抽取了三分之一的样本,以‘一字不差才算抄袭,十句话有一句不同,就不算抄袭’为标准,发现了7454个抄袭账号,合计抄袭572万条餐饮点评,占到马蜂窝官网声称总点评数的85%。” 马蜂窝联合创始人兼CEO陈罡于23日回应称,针对这几天网上出现的“马蜂窝点评数据相关问题”,马蜂窝已认真进行自查,核实结果显示,马蜂窝在餐饮等点评数据方面存在部分问题,但远没有外界所表述的那么夸大。马蜂窝已开始对相关问题进行整改,重新梳理工作流程,堵住漏洞。 此外,针对文中提到的关于“1800万条数据是通过机器人从竞争对手抄过来的”,梓泉表示:“在第一篇文章里,我们已对所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推导过程均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叙述。”而对于马蜂窝22日声明中提到的“点评内容在马蜂窝整体数据量中仅占比2.91%,涉嫌虚假点评的帐号数量在整体用户中的占比更是微乎其微”,梓泉告诉记者,“短文字为主的点评,和以大量图片为主的游记、攻略,就数据量而言,不在一个数量级上,直接比较数据量,并不合适。”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8上半年中国在线旅游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5月中国在线旅游平台月活跃用户排行榜中,马蜂窝远远落后于携程、去哪儿网、同程旅游,甚至是后来者飞猪旅行。 点评造假,游记注水在一定程度上或是整个在线旅游行业的问题。2014年,陈罡在微博上爆料称,去哪儿用水军为酒店刷好评,引起轩然大波。而此时,马蜂窝同样被质疑内容造假、水军刷评论。“优秀的UGC内容总是稀缺的,还有就是缺乏来自各方面的监管,第一个注水的人占到了便宜,没有任何不良后果,然后大家就竞相模仿了,到最后消费者也对这种虚假泛滥的情况麻木了,反过来助长注水之风,这样对消费者,行业都是一个恶性循环。”梓泉说。 内容如何创收? 马蜂窝自创立之初的立足点是旅游攻略,定位是旅游行业的垂直内容,现在扩展到旅游问答、旅游点评等更多旅游相关内容。可以说,旅游攻略、旅游问答、旅游点评等这些内容是马蜂窝的核心产品,不过,这些核心产品都是免费的。 公开资料显示,马蜂窝旅行网是一个自由旅游服务平台,在该平台上可以浏览其他用户的攻略,还可以直接购买目的地的产品,基于对景点、餐饮、酒店等真实用户的点评信息来帮助自由行用户制定旅行计划。 线上用户往往具有定酒店、定机票、包车、买保险等需求,马蜂窝由此切入了旅游交易环节。打开马蜂窝旅游APP,除了首页的游记分享外,还有预订酒店、购买机票火车票与景点门票、签证与保险、接送机包车等多项服务,并且在APP上即可下单支付。 互联网分析师葛甲告诉《商学院》杂志记者:“马蜂窝作为二级分销商,提供车票、火车票销售与酒店预订等服务,这主要依靠规模效应。实际上,在线销售带来的收入并不高。马蜂窝盈利模式主要是以内容带动广告,做产品与服务推荐。” 李成东同样认为,攻略、问答与点评等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起到引流的作用,为马蜂窝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和用户,而广告才是马蜂窝主要的收入来源。 由此看见,内容才是马蜂窝的核心价值。眼下,马蜂窝该如如何走出数据造假漩涡呢? 目前,事件仍在发酵中,《商学院》杂志将持续关注。[详情]

商学院 | 2018年10月31日 14:45
新华社调查马蜂窝数据造假:或捅出旅游网站潜规则
新华社调查马蜂窝数据造假:或捅出旅游网站潜规则

  “只是点评的搬运工”? 马蜂窝或捅出旅游网站“潜规则”! 近日,公众号“小声比比”发布了来自深圳乎睿数据有限公司的调查报告,称旅游攻略网站马蜂窝所宣称的2100万条“真实点评”里有1800万条数据是通过软件从点评和携程等竞品网站上抄袭而来,并贴出大量截图作为证据。 文章发出后,在网络引发关注。“点评造假”是否只是个别现象?通过调查,记者发现,旅游网站之间点评雷同的现象并不少见,“点评搬运”或成旅游网站“潜规则”。 马蜂窝捅了“马蜂窝” 22日,北京蚂蜂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回应承认部分点评造假,已对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进行清理,并表示针对文章中歪曲事实的言论,和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马蜂窝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并于22日晚间起诉爆料公司深圳乎睿数据有限公司名誉侵权。 乎睿数据在发布的报告中宣称,其以“一字不落”才算抄袭的标准,共发现了7454个抄袭账号,这些账号合计抄袭了携程、艺龙、美团等竞品网站572万条餐饮点评,1221万条酒店点评,占到马蜂窝官网声称的总点评数的85%,并提出了多个点评账号出现自我身份矛盾、时间错位、翻译错误等现象。 文章发出后,引起网友极大关注。有网友戏称该事件是“马蜂窝捅了‘马蜂窝’”。 记者梳理发现,这并非点评和旅游网站首次被爆出类似事件。今年7月,小红书App就曾在微博发布消息称,大量用户向其反映大众点评疑冒用小红书用户名称账号,批量建立虚假账号,抄袭及搬运用户在小红书发布的原创笔记。 而据相关媒体报道,旅游网站携程与“去哪儿”同样发生过“点评数据之争”。2018年,因“去哪儿”网站中有数万个页面转载有携程酒店点评文章,携程将“去哪儿”告上法庭。最终经法院审理确认,携程拥有该网站内容及资源的版权,“去哪儿”行为属于侵权。 记者调查: 多个旅游网站均存在“点评搬运”现象 按照乎睿数据的说法,马蜂窝若抄袭了1800万条点评,如此量级的数据远非人力所能完成,有业内人士表示,该行为或是利用爬虫软件完成。 所谓爬虫软件,是指按照一定规则,自动抓取互联网信息的程序或者脚本。该人士表示,利用爬虫软件,抓取其他网站数据,再搬运到自身平台,这在互联网行业并非新鲜事。 事实果真如此?爬虫软件抓取数据难度有多大?记者随机选取了北京一家酒店,利用爬虫软件,不到两分钟便抓取了其在携程和同程旅游网站中的百余条点评内容。通过比对两份数据,记者发现,该酒店在两个网站中存在13条完全雷同的点评,而且多数点评在两个网站所显示的日期完全相同。 其他平台是否也存在此类现象?记者进一步检索该酒店在其他平台的点评数据,发现驴妈妈、马蜂窝等旅游网站中,点评雷同的现象同样存在。其中一条103字的点评内容在同一天内分别出现在了携程、同程旅游和驴妈妈网站上——这意味着有消费者在一天内通过三个平台订了同一家酒店,并发表完全相同的点评,显然并不合理。记者发现,该酒店在驴妈妈上一共有5条点评,均能在其他平台的点评中找到完全相同的“孪生兄弟”。 “点评搬运”是网站行为还是个别酒店的行为?对此,记者又随机抓取了上海两家排名较靠前的酒店在不同平台的点评数据,发现或多或少均存在雷同的点评,这些点评中,既有相对简单的好评,也有长篇控诉和差评,部分点评账户连名称都是“搬运”而来。值得一提的是,记者在比对数据中将“一字不差”作为判定雷同的标准,许多在搬运后由人工进行“洗稿”的点评并未反映在内。 一名旅游自媒体从业者告诉记者,作为“非刚需”的行业,旅游网站的流量往往受季节影响。而对于普通人而言,如果不是想给差评,往往不会特地上网站进行点评,这也造成许多中小旅游网站缺乏人气的现状,某种程度上也催生了“搬运点评”的需求。 根治“数据造假” 立法执法须形成合力 对于此次“数据造假”的风波,马蜂窝与乎睿数据的争执依然未有定论,具体证据将有待双方开庭时公布。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互联网行业的“数据注水”似乎并不意外,特别是中小网站,主要靠的就是“流量+广告”实现内容变现。马蜂窝曾在上一次融资时表示,每月有1亿活跃用户,其中85%来自其移动应用程序。网站用户每月发布超过13.5万篇旅游文章,当时预计2017年个人旅游产品的销售额将超过90亿元人民币(合13亿美元)。 法律专家蔡湘南表示,如果“数据造假”的行为被坐实,平台方可能涉嫌侵权以及不正当竞争。而从公司角度来看,如果平台提供了虚假的数据,导致投资公司因为其虚假数据,做出错误判断,对其进行投资,可能在民事上涉嫌“欺诈”,有可能导致其投资合同“撤销”,其自身运营发展也将受到很大影响。 尽管“数据造假”受到业内外普遍诟病,但是如何根治数据造假,从体制机制上建立有效的防范纠错和应对处置机制,依然任重道远。 “数据造假行为的治理应该是一个多主体、多元化、综合规制的过程。” 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秘书长吴沈括认为,首先应该明确各个主体的权责,鼓励各方积极承担相关责任,比如立法部门应尽快填补法律在这一方面规制的空白。其次,执法部门也应当革新监管方式,加大处罚力度,可采取设立“黑名单”、违规主体曝光等形式,为行业的发展划定一条原则红线。 记者:吴剑锋、唐弢 监制:周年钧 编辑:关开亮、周喆 实习:黄心怡[详情]

新华社 | 2018年10月31日 07:48
马蜂窝事件口水战白热化:融资成疑 点评归属引争议
马蜂窝事件口水战白热化:融资成疑 点评归属引争议

  融资成疑、点评归属引争议,“数据门”捅了多大的马蜂窝? 即将新一轮融资的传闻以及与B站的战略合作,这个10月本是马蜂窝的“高光时刻”。然而,一篇指马蜂窝点评抄袭的自媒体文章,使其忽然陷入了成立以来最大的公关危机。 10月20日晚间,微信公众号“小声比比”一篇名为《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的文章在微信传开,作者质疑马蜂窝旅行网存在粉丝和点评造假、抄袭。10月22日早间,马蜂窝对其作出回应,表示文中言论歪曲事实,一纸诉状将该公号相关方深圳市乎睿数据有限公司、丁子荃告上法庭。10月22日晚间,该公号再次发表文章,再次质疑马蜂窝给出的回复具有漏洞,并表示将提供更多证据做好公证和司法鉴定,并在接下来逐步放出,甚至表示将会向马蜂窝提起“反诉”。 10月23日,马蜂窝于北京三里屯举行了新品发布会,宣布将与哔哩哔哩、日本国家旅游局合作,打造新的流量增长点。马蜂窝联合创始人兼CEO陈罡出席这一发布会,但会间并未谈及“数据门”事件对公司的影响。在会议结束后,陈罡向媒体表示,会诉诸法庭解决。 陈罡称,针对这几天网上出现的“马蜂窝点评数据相关问题”,马蜂窝认真进行了自查,“核查结果显示,马蜂窝在餐饮等点评数据方面存在部分问题,但远没有外界所表述的那么夸大。马蜂窝已开始对相关问题进行整改,并重新梳理工作流程,堵住漏洞。但对相关表述中涉及大量明显‘抹黑’行为,我们将交由法律判定。” 至此,双方的“口水战”已经趋于白热化。 马蜂窝在此前的回复中,承认了部分点评存在造假,并对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进行了清理。并表示其点评数据占马蜂窝总体数据中的比重只有2.91%。 然而,上述公号文章认为,涉嫌抄袭的点评,在马蜂窝官网的介绍中是核心资产,只用字数总量来评估其重要程度属于偷换概念。在“小声比比”公号10月22日的文章中,名为“梓泉”的作者主要抨击了马蜂窝的三大痛点。首先,点评造假数超85%。乎睿数据统计发现马蜂窝平台有7454个抄袭账号,平均每人从携程、艺龙、美团、Agoda、Yelp上抄袭搬运了数千条点评,合计抄袭572万条餐饮点评、1221万条酒店点评,占到官网声称的2100万“真实点评”的85%。其次,点评造假抄袭系机器人或内部员工幕后操作。梓泉在文中举例指出,官方账号“问答小班长10号”性别、位置自相矛盾;马蜂窝从海外网站抄袭的点评系直接用谷歌翻译而来,错误百出,甚至还连带粘贴了“简明英汉词典”的字样。 对此,马蜂窝除了公开消息外并未有进一步回应。马蜂窝公关部门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未来会有更多的材料在后续发布。 融资成疑 在马蜂窝数据门之前,曾有消息称马蜂窝即将完成新一轮投资,由腾讯领投。而36氪曾爆料称,马蜂窝早在3个月以前就开始进行本轮融资,领头方为腾讯,投后估值20亿美元,高鹄资本担任融资顾问。对于此事,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了腾讯和马蜂窝公关部,均未得到回应。 马蜂窝自成立以来,经历的几轮融资较为顺利,分别是2011年10月,获得今日资本500万美元A轮融资和200万美元无息贷款;2013年04月:获得启明创投领投的1500万美元B轮融资;2015年02月:获得高瓴资本、Coatue、CoBuilder、启明创投的C轮融资,累计融资逾亿美金。2017年12月:获得鸥翎投资、美国泛大西洋资本集团、淡马锡、元钛长青基金、厚朴基金共同投资1.33亿美元。 顺风顺水的不止融资。今年年初,据马蜂窝官方披露的数据,马蜂窝现有用户量约1.2亿。2010年马蜂窝的用户规模大概只有15万,然后到2011年的时候突破百万,2014年破5000万,2015年C轮融资时用户规模则超过8000万用户。8年时间,利用互联网红利期,马蜂窝用户量从十几万做到1.2亿,而携程2017年底的用户规模约为3亿。 而另一种声音则认为,“创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急功近利采用虚假数据或者虚假业绩的方式促使投资达成或者后续融资,这种行为是短视且致命的。”投资经理人谷少罡对记者指出。“对于投资机构来说,如果发现企业造假,这个是一票否决的,因为所有股权投资都是基于信任,成为股东就是托付资金的使用权,没有信任极难达成。”谷少罡说道。“但是我国的投资行业也在发展和健全的过程中,以前也发生过,天使、VC投资人与创业者共同造假,共同忽悠下轮投资机构的现象,这种往往都是些小散投资人和投资机构急于赚快钱的劣根性。这也给整个创业行业或细分领域埋下了隐患,对于后期行业发展会造成极大影响。” 点评归属争议 除了对于马蜂窝的评判外,事件的另一个主体——乎睿数据也被聚焦。 记者在天眼查看到,这家名为乎睿数据的公司注册地址位于深圳,注册时间为2018年1月11日。公司三名股东分别为吴昊、费之烨和聂震,其中吴昊为法人。 该公司在公号“小声比比”中称,其行为是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并会将揭发坚持到底。10月23日凌晨,乎睿数据发布声明称,已对大量可疑行为进行了视频录屏,截屏截图,和司法公证,并掌握了一些接管抄袭账号的马蜂窝内部员工的信息,由于涉及隐私一直没有提及。 如谷少罡所言,在整个互联网行业中,不乏内容抄袭或者数据造假的案例。达晓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林蔚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数据造假和抄袭,一方面是侵害了同业竞争者的利益,一方面是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旅游攻略平台猫途鹰公关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有维权成功的案例,但其实企业之间很难界定其他平台对于内容,尤其是点评的抄袭行为是否构成侵权。因为点评属于客户行为,版权并不属于平台。 长期从事企业法务咨询、法务官法务总监张薇也向经济观察报称,即使对马蜂窝旅游网点评造假的报道属实,这也只能在客观上对马蜂窝的下一轮融资起到负面影响。从法律层面上来看,任何一方都很难追究到马蜂窝的法律责任和行政责任。首先,马蜂窝网只是抄袭了其他旅游网站的点评,这些点评既不属于知识产权范畴,同时也很难认定为是归属于被抄袭网站的“权益”,所以无论是点评人和被抄袭网站都无法以侵权的名义向马蜂窝网主张权利;其次,马蜂窝网作为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其抄袭点评的行为在不涉及制作、复制、发布、传播《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十五条所禁止内容的前提下,电信管理机构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也很难依据该办法对其进行处罚。”[详情]

经济观察报 | 2018年10月28日 02:55
透视马蜂窝造假:知情者称事件对融资进程产生了影响
透视马蜂窝造假:知情者称事件对融资进程产生了影响

  透视马蜂窝点评造假:浮肿的游记 近日,一家自媒体的连续爆料令OTA平台马蜂窝陷于空前的信任危机,争议主要集中于马蜂窝平台上部分用户评论涉嫌来自其他平台的用户评论,而用户原创游记系商户软文等。 上述自媒体称,在马蜂窝上发现了7454个抄袭账号,平均每个人从艺龙Agoda、Yelp等平台上抄袭搬运了数千条点评,合计抄袭572万条餐饮点评,1221万条酒店点评,占到官网声称总点评数的85%。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在电商平台上,至少有25家店面专门从事为马蜂窝等平台提供游记等内容的生意,证实了马蜂窝在点评与游记方面存在的监管漏洞。10月24日,马蜂窝方面并未给出正面回复,仅表示“以公告为准”。 本报记者了解到,尽管此事使得马蜂窝在行业中口碑下降,但是对其获取资本的影响,还有待观察。 “在一级市场的思考中,其实这就是一个小的插曲而已,一般情况下不太会令估值压缩。” 猎鹰创投董事总经理李圆峰对本报记者说,“但也可能出现这两种情况,其一为投资人趁机压价,一般压低15%~20%的估值,创始团队看到压得不多,且最近自身确有负面新闻,便接受;其二,投资方或要求融资时间延长,例如从一个月延长至三四个月。” 网店明码标价 本报记者以商家身份了解到,原创游记按照千字200元计算,多退少补,客服在了解需求之后,将单子下到多个QQ群中,若有写手接单,便将其推荐给商家,介绍方和写手将各取一半收入。 这类QQ群承接的业务不仅有游记。 一名游记代写写手告诉本报记者,QQ群中发布的业务有:代写、修图、录音频、为小说或游戏取名字、甚至有业务是找人搭讪恋人中的一方,从而测试其忠诚度。该写手表示,代写业务是相对较多的,除了代写游记,还有代写检查、辩题、教师教案等,对代写者并无学历要求。 在本报记者以商家身份购得一马蜂窝游记代写服务后,另一名软文写手很快为本报记者列出了提纲:“游记打算以一个希望开花店的奋斗多年的主人公,想要借鉴经验,误入了您的咖啡店的故事,暂时的开头是:每一个晨曦或日暮都与花花草草打交道,向陌生人传递浪漫,向世界展示美好,且能成就一番事业,这是许多人都向往的生活。” 据悉,在拿到写好的游记之后,商家需自行上传于马蜂窝游记区域。此外,顶、收藏、分享等为游记“装点门面”的行为,也有着商业价值。做游记代写服务的商家环球世界便利店给出本报记者的报价是:一个收藏价值0.35元、一个顶价值0.2元、一个分享价值0.15元。 同时,马蜂窝的UGC(用户原创内容)区在商家眼中,都有生意空间。在马蜂窝问答区,一个顶价值0.3元,在旅游攻略区,一个顶价值0.3元,一个收藏价值0.25元,一个分享价值0.25元。上述店员告诉记者,是通过机器操作完成这些“维护推广”行为。 据了解,刷点评已成为与内容有关的行业中的潜规则。在微信公众号文章下评论一条需支付0.5~1元,而饿了么等餐饮平台、马蜂窝等在线旅游平台则是2元一条,另有网店向本报记者报价2.2元一条,但流程几乎一样,点评需要商家自己编写,代刷者本质上只提供账号。 “把这个文章链接给我们,以及这个文章的评论的内容,发给我们。” 一名多平台代刷评论者如是表示。 评论编写效率低,利用网络爬虫技术迅速从其他平台获取用户评论内容的生意便有了生存之机。本报记者注意到,有店面专门对马蜂窝等旅游网站抓取用户评论,10元便可抓取100条用户评论。 五花八门的生意 马蜂窝对UGC的长期关注,确实带来了价值。 根据第一财经的报道,在2015年时,马蜂窝频繁通过办活动等方式送一种名为“蜂蜜”的平台积分。据悉,蜂蜜可以用来兑换生活用品、护肤品、家居、数码产品等。当时的活动甚至有过50000蜂蜜换一台索尼NEX5套机,用户在奖品刺激下,存在大量到其他平台的抄袭行为,5天的活动期为马蜂窝点评栏目直接带来大量UGC。之后,点评部门活动热潮告一段落,具体负责活动业务的团队被调岗到问答业务部门,点评业务主要通过爬虫抓取数据获得,知情人士透露,在整个马蜂窝UGC架构中,起初,景点游记质量与真实性最高,餐厅点评次之,酒店方面信息主要来自合作方信息共享。 事实上,不只是马蜂窝的UGC内容存在包装行为,凡是能够表达感受或者进行问答的内容,似乎都有着包装潜力。根据本报记者梳理,包括在线旅游网站的游记、点评和问答及微信的评论,都成为了生意。 Talkingdata合伙人高铎向媒体提到几种内容生成方式:其一,平台小编(运营人员)制作内容;其二,签约旅游达人、旅游攻略号发布内容;其三,UGC内容抓取。而UGC内容抓取方法又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商业合作,内容付费;二是注明来源;三是直接抓取(既不合作也不注明来源);四是AI技术,根据场景自动生成内容。 一位互联网分析人士则指出,一个项目需要冷启动,需要从网上抓取数据,融资或要做业绩,则需要更为庞大的内容和数字,若不带商业目的,对很多人来说,慢慢建立内容社区或许是有可能的,但在商业的驱动之下,人们便有了更强烈的搬运、克隆的动机。 知识付费领域资深分析师方军则对本报记者直言道,“UGC基本上是个被实践证伪的话题了,只是PGC(专业内容生产者)往外扩了一点。视频都是大型制作公司在做,短视频其实也是小型机构偏多。个人用户拿手机随便拍拍,难以成为网红。” 方军认为,尽管商户存在自己虚设点评、游记等行为,但如此次曝光的大规模涉嫌造假行为,只有平台方才能做到。 估值或打折 此次事件对于马蜂窝的发展影响几何,不同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 马蜂窝若是上市企业,此事件或许对股价造成重创,但马蜂窝目前仍在一级市场中寻求机构融资,而一级市场投资人与二级市场投资人的逻辑并不完全一致。 “从一级市场的角度,拟投者出现负面新闻,这种情况挺常见。”在李圆峰看来,国内互联网公司竞争激烈,当公司规模做大,竞争对手令自媒体发布黑稿以阻击对方融资,或者一些自媒体自身谋求通过找大公司漏洞来博取关注度,这些事情是商战中常见之事,作为资本,也有心理准备。 李圆峰表示,旅游类社区(社群)可以按“日活+收入”估值,每个日活100~200美元。UGC生活资讯类点评在马蜂窝融资中并非核心价值板块。若马蜂窝用户数、日活、营收造假,这才致命。 而一位旅游行业投资人认为,马蜂窝是社区型的电商,一定是从DAU或者游记数、点评数量出发,加上转化率,得到购买量、营收数字,再折算出估值。该人士认为,更关键的是,要看本次事件是否会“影响到用户信任”,即用户的信任关系决定了以后会有多少人去消费内容。 “如果影响到用户信任,这个起点的数字就发生了变化,重大的因子会被调整,过去的模型会被修正。如果投资人觉得普通用户受到波及程度大,估值上会有打折,但应该会继续支持。”该投资人说。 根据36氪的报道,马蜂窝在3个月以前开始进行新一轮融资,领投方为腾讯,投后估值20亿美元。据一位接近交易人士表示,本次融资本已到了“只是股权认购协议还没签”的阶段,但是此次内容抄袭事件对融资进程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旅游界资深人士对媒体记者表示,归根结底,要看马蜂窝的核心销售能力。 “但客观而言,与之合作的商家也是很聪明的,商家一方面会看表面数据来衡量是否洽谈合作,一方面最终要看合作方的销售能力即转化率如何。如果马蜂窝的合作伙伴还是在长期维持业务的话,那么至少说明马蜂窝还是具有一定实际的销售能力的。目前,流量转化为销售的比例很低,有千分之一就已经不错,有些只有万分之一。”该人士说。 李圆峰提到,此事情,在财经媒体和创投圈传播较广,但面向普通公众,或许知晓度并不高。作为马蜂窝的用户,李圆峰表示,自身从马蜂窝的游记与攻略上,还是得到了一些中肯的建议。 [详情]

中国经营报 | 2018年10月27日 07:39
马蜂窝深陷数据造假泥淖:创投原罪下如何去伪存真?
马蜂窝深陷数据造假泥淖:创投原罪下如何去伪存真?

  马蜂窝深陷数据造假泥淖:创投原罪下如何去伪存真? 21世纪经济报道 申俊涵,翟华镕 北京报道 以流量驱动为主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领域,是运营数据造假的重灾区。 近日,一篇名为《估值175亿的马蜂窝,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的自媒体文章,让马蜂窝陷入了数据造假的舆论漩涡。 该文章引用乎睿数据的报告指出,马蜂窝的2100万条点评中,有1800万条涉嫌抄袭。后续,原文作者再次发文章称,除了点评板块,马蜂窝的游记中也存在注水、洗稿等行为。 对此,马蜂窝发布声明称,公司是旅游平台而非本地生活服务网站,用户分享的主要载体为游记、攻略与问答。马蜂窝的UGC内容数据中,游记和攻略占比78.91%,嗡嗡(旅行故事)占比7.92%,问答占比10.26%。 而点评内容在马蜂窝整体数据量中仅占比2.91%,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数量在整体用户中的占比更是微乎其微,马蜂窝已对这部分账号进行清理。自媒体文章所述的马蜂窝用户数量,与事实和第三方机构数据都严重不符。同时,马蜂窝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目前事件结果尚未明晰,对这家独角兽企业新一轮融资造成的影响也不得而知。据了解,马蜂窝创立至今已经完成4轮融资,主要投资方包括今日资本、启明创投、高瓴资本、鸥翎资本等,它的最近一轮融资是2017年底完成的1.33亿美元D轮融资。 此前有市场消息称,马蜂窝从三个月前开始了新一轮的融资。24日,36氪报道称,马蜂窝此轮融资已基本敲定,领投方为腾讯,投后估值20亿美元。 虽然马蜂窝事件尚未定论,但创业公司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的数据造假现象其实并不鲜见,这也几乎成为创投行业无法避开的原罪。置身其中的投资机构,该如何去伪存真? 造假定性不能一概而论 据了解,以流量驱动为主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领域,是运营数据造假的重灾区。比如最早在电商行业,很多店家为了提升销量,会在算法的基础上通过刷单获取更靠前的排名。除了基于业务本身的考虑,有些创业者为了达到合作伙伴对业务量的要求,粉饰业绩融资,也会选择刷单。 这种运营数据造假现象在移动互联网时期更加常见,比如在直播行业发展初期,不少平台以激励用户进行直播为目的,出现了在线人数造假的现象。同时,也有公会为了捧红主播、激励用户打赏消费,而替签约主播买粉、刷单。 对马蜂窝所处的在线旅游领域来说,鼓励用户UGC内容生产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不少平台由于自身原创能力有限,不得不通过技术手段抓取来自其他平台的用户内容,以增加社区活跃度,从而吸引真实用户参与其中。 除了运营数据造假,融资数据造假现象在行业中也时常发生。创业者出于提升士气、震慑对手、吸引人才等方面的考虑,在对外宣传时会对融资额有所夸大。越是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夸大融资额的现象也越多,毕竟很多创业者都不愿报出比竞争对手低的数字。 对于创业公司的造假行为该如何定性?多位投资人对记者表示,事情并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创业者出于公关行为的考虑,在公开场合对运营数据和融资数据有所夸大,但给到投资人的数据是真实的,投资人通常也能够理解。但如果创业公司通过数据造假而获得额外的融资和虚高的估值,这对投资方是一种伤害,属于欺诈行为。 “面对第二种情况,有些投资机构会选择打落牙齿和血吞,咬牙撑过去。有些投资机构会要求撤资甚至进行起诉。”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由于创投双方谈投资条款时,通常协议约定是在创业公司提供数据真实可信的基础之上。所以投资人如果起诉撤资,会有一定的胜诉概率。 多种尽调鉴别数据造假 “马蜂窝事件我也稍微关注了一下,从目前发出来的一些数据来看,可能对企业不太有利。但我觉得这件事还有很多利益在里边,所以在尘埃落定之前,我们也做不了更确切的判断。”吴世春说。 他认为,数据造假可能是部分企业的行为,投资人在尽职调查过程中也有方法去辨别和防范。对整个行业来说,造假现象是不健康的,增加了大家相互信任的成本。对于被投企业,梅花天使鼓励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创业是一场长跑而不是短跑,企业想走得远,还是要以诚信为基础。如果在公司内部鼓励不正当风气或者不断用一个谎言掩盖另一个谎言,这种方式的成本很高,而且一旦被揭露出来,对企业信用和品牌的杀伤力会很大。”他说。 在尽调过程中,投资人也有多种方式对创业公司的各种数据进行鉴别。戈壁创投合伙人徐晨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不同细分领域的鉴别方法不太一样。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如果有非正常的流量进入使APP的下载量突然上升,应用的流量曲线和榜单趋势差别很大,投资人通常就会有所怀疑。 在电商类业务领域,可以从库存的变化来判断是否刷单,假订单并不会消耗库存。在O2O领域,如果有电话号码反复出现连续消费,或者突然间订单量很大,可能是刷单造成的。现在很多创业公司找第三方来刷单,这种专业的服务商更容易辨别出来。 火山石资本创始合伙人章苏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数据造假并非互联网公司的特例,一些传统公司中也有这种现象产生。但这种现象并不是主流,投资机构如果认真做尽职调查,也能查出个八九不离十。 “我们有碰到过创业公司在财务传票方面造假,当时我们是直接找到他的客户去了解订单的真实性。”他说。找产业链条上下游的公司核实对应,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尽调方式。 “数据造假现象在后面轮次的投资中,遇到的概率会更多。我们主要投最早期天使轮的项目,那个阶段的创业公司通常没有数据团队,更谈不上数据造假。”吴世春说。在早期投资中,梅花天使更多是通过人脉关系,对创始人进行尽调。[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8年10月27日 02:24
澄而难清的马蜂窝:明码标价虚构游记 上市前途未卜
澄而难清的马蜂窝:明码标价虚构游记 上市前途未卜

  澄而难清的马蜂窝  来源:北京商报 深陷点评抄袭风波的马蜂窝,再被坐实对于营销性质游记、点评存在管理漏洞。10月25日,北京商报记者在淘宝网上发现,有多个商家直接标明提供马蜂窝旅游游记、攻略、点评代笔,部分淘宝店铺甚至直接将店名起为“马蜂窝游记蚂蜂窝攻略”,也有客服直言可以从后台直接控制游记首页排名、被顶和被回复次数。截至记者发稿时,马蜂窝暂未对此事进行回应,专家表示,马蜂窝近期“遭遇”接连不断的负面风波,对其影响还很难估算,如果处理不好,未来“带伤上市”的风险也相对较大。 明码标价的“虚构”游记 “抄袭门”愈演愈烈,马蜂窝内容“注水”事件持续发酵,更多“实锤”不断被抛出。北京商报记者偶然间在淘宝搜索马蜂窝时发现,目前仍有多家网店在提供马蜂窝游记、攻略、点评“代笔”服务。据不完全统计,仅商品名称带有“马蜂窝 代写”字样的淘宝店铺就至少有10家以上。 北京商报记者进一步查找后发现,上述提供代笔服务的网店,主要客户都是景区以及旅游目的地的酒店、饭店等。如名为“马蜂窝游记蚂蜂窝攻略”的网店就在“宝贝详情”一栏明确标注:该店铺可以实现无需下单就能生成评价,好评、差评均可操作,而且保证每单IP不同。点评内容包括:服务、客房卫浴、价格、餐饮、交通等方面,且所有点评内容保证原创首发,点评撰写过程中会尽力站在用户角度表达自己的住店感受,配合“服务、客房卫浴、价格、餐饮、交通”等方面,上传至少3张720×480像素以上的图片。 对于马蜂窝游记相关服务,有代笔网店客服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写手可以不前往目的地和被推广的商家,仅凭客户给的资料和照片撰写“原创”的游记、点评,而且世界各地游记都可以接单,收费根据不同区域有所不同,比如此前被曝在马蜂窝上存大量营销水军刷好评的三亚地区收费就相对较高,一篇游记加代发等相关服务在3500元,而北京等地标价则为2000元左右,“现在马蜂窝三亚目的地首页很多都是代笔操作的游记”。该客服称。 在实际咨询过程中,有不少网店为了展示游记的“真实性”,展示了一些此前他们曾为客户操作过的、发表在马蜂窝上的代笔游记,体量大多都在1万-2万字,并配有大量看起来十分真实的照片,行程的描述也颇为详细,有的描述中还附有地图、小攻略、家人朋友合影等内容。 “后台操作”平台难撇责 与代笔配套的“代发代推广”服务更为直接地折射出马蜂窝网站上水军泛滥的现象。目前,多家淘宝马蜂窝代笔网店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示不仅能提供“代笔”服务,而且能够保证推广效果。有客服直接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一般来说,代笔服务除包含一篇“原创”的游记外,还涵盖了马蜂窝首页推送的服务,即保证游记发布后可以在首页排名前5或者前10的位置保持一个月。该客服还明确表示,每篇游记可以确保100个回复和随意设置数量的“顶”,如果增加回复,只需多付费即可。 根据上述客服人员透露,这种在马蜂窝上发布的代笔游记根本不是根据顶的数量决定是否出现在首页,而是后台直接操作给予一个固定的位置,顶帖和回复只是为了配合排名好看。某代笔网店客服透露,马蜂窝三亚地区的文章中,此前有的商家购买了3500元的代笔“套餐服务”后表示,一次投入至少可以有上万元回报。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网店甚至还在“代笔服务”的宝贝详情上直接明确表示自己和马蜂窝官方合作,会使用技术让客户的游记始终保持在栏目首页热门位置。这与日前自媒体曝出马蜂窝中存在的企业违规“刷存在”做营销却被网站默认、放行的说法“不谋而合”。 马蜂窝日前针对此次事件发布的声明还曾再次强调了网站内容的“原创性”,承认了该网站一直存在游记和问答中有违规广告的问题,即平均每周处理26000条违规广告信息,查封15000个违规账号,但同时,马蜂窝也表示,自媒体将不法商家的违规行为归结于马蜂窝,与事实严重不符。但在业内看来, 将“水军”、“营销游记”之责转嫁给商家并不能说明马蜂窝管理没有漏洞。 融资上市前途未卜 负面消息接连不断,人们最关注的除了马蜂窝怎么回应、解决面前的问题外,还有马蜂窝的融资和IPO进程会受到多大的影响。一条被业内广泛转载的消息称,马蜂窝副总裁于卓在澳门出席活动时表示,近期马蜂窝的数据抄袭事件不会影响公司正常运营,马蜂窝IPO正在正常推进,希望未来两到三年内完成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在去年底马蜂窝发布消息称公司已经完成1.33亿美元的D轮融资时,马蜂窝创始人、CEO陈罡就明确表示,未来三年左右时间,马蜂窝会有独立IPO的计划和能力。今年8月,又有报道称,马蜂窝计划融资3亿美元,而此轮融资对该公司的估值定为20亿-25亿美元。 就在本次“抄袭门”、“水军门”事件曝出后,多项分析直指马蜂窝为了融资时能交出一份更好看的成绩单,而营造了“虚假繁荣”的用户活跃度,因此目前正处于最新一轮融资关键期的马蜂窝,很可能受到影响。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也坦言,以马蜂窝目前的这种情况,在美国上市风险还是比较大,“即使该公司将来顺利‘带伤上市’,可能也免不了被投资者们‘用脚投票’”。宋清辉直言,如果马蜂窝的经营模式无法从根本上杜绝虚假点评、水军刷营销文的情况,赴美上市的意义就不大了。 还有财经领域资深专家直言,目前马蜂窝的负面消息是否会对IPO进程产生明显影响还不得而知,但因为马蜂窝此前对外宣传的就是原创内容和较高的用户活跃度,如果这些数据含有“水分”的话,那该企业的估值很可能因此被“蒸发”不少。 北京商报记者 蒋梦惟/文 白杨/制表[详情]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 2018年10月26日 00:03
马蜂窝捅出旅游网站潜规则 我们只是点评的搬运工?
马蜂窝捅出旅游网站潜规则 我们只是点评的搬运工?

  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 题:“我们只是点评的搬运工”? 马蜂窝或捅出旅游网站“潜规则”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吴剑锋 唐弢 近日,公众号“小声比比”发布了来自深圳乎睿数据有限公司的调查报告,称旅游攻略网站马蜂窝所宣称的2100万条“真实点评”里有1800万条数据是通过软件从点评和携程等竞品网站上抄袭而来,并贴出大量截图作为证据。 文章发出后,在网络引发关注。“点评造假”是否只是个别现象?通过调查,记者发现,旅游网站之间点评雷同的现象并不少见,“点评搬运”或成旅游网站“潜规则”。 马蜂窝捅了“马蜂窝” 22日,北京蚂蜂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回应承认部分点评造假,已对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进行清理,并表示针对文章中歪曲事实的言论,和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马蜂窝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并于22日晚间起诉爆料公司深圳乎睿数据有限公司名誉侵权。 乎睿数据在发布的报告中宣称,其以“一字不落”才算抄袭的标准,共发现了7454个抄袭账号,这些账号合计抄袭了携程、艺龙、美团等竞品网站572万条餐饮点评,1221万条酒店点评,占到官网声称的总点评数的85%,并提出了多个点评账号出现自我身份矛盾、时间错位、翻译错误等现象。 文章发出后,引起网友极大关注。有网友戏称该事件是“马蜂窝捅了‘马蜂窝’”。 记者梳理发现,这并非点评和旅游网站首次被爆出类似事件。今年7月,小红书App就曾在微博发布消息称,大量用户向其反映大众点评疑冒用小红书用户名称账号,批量建立虚假账号,抄袭及搬运用户在小红书发布的原创笔记。 而据相关媒体报道,旅游网站携程与“去哪儿”同样发生过“点评数据之争”。2008年,因“去哪儿”网站中有数万个页面转载有携程酒店点评文章,携程将“去哪儿”告上法庭。最终经法院审理确认,携程拥有该网站内容及资源的版权,“去哪儿”行为属于侵权。 记者调查:多个旅游网站均存在“点评搬运”现象 按照乎睿数据的说法,马蜂窝若抄袭了1800万条点评,如此量级的数据远非人力所能完成,有业内人士表示,该行为或是利用爬虫软件完成。 所谓爬虫软件,是指按照一定规则,自动抓取互联网信息的程序或者脚本。该人士表示,利用爬虫软件,抓取其他网站数据,再搬运到自身平台,这在互联网行业并非新鲜事。 事实果真如此?爬虫软件抓取数据难度有多大?记者随机选取了北京一家酒店,利用爬虫软件,不到两分钟便抓取了其在携程和同程旅游网站中的百余条点评内容。通过比对两份数据,记者发现,该酒店在两个网站中存在13条完全雷同的点评,而且多数点评在两个网站所显示的日期完全相同。 其他平台是否也存在此类现象?记者进一步检索该酒店在其他平台的点评数据,发现驴妈妈、马蜂窝等旅游网站中,点评雷同的现象同样存在。其中一条103字的点评内容在同一天内分别出现在了携程、同程旅游和驴妈妈网站上——这意味着有消费者在一天内通过三个平台订了同一家酒店,并发表完全相同的点评,显然并不合理。记者发现,该酒店在驴妈妈上一共有5条点评,均能在其他平台的点评中找到完全相同的“孪生兄弟”。 “点评搬运”是网站行为还是个别酒店的行为?对此,记者又随机抓取了上海两家排名较靠前的酒店在不同平台的点评数据,发现或多或少均存在雷同的点评,这些点评中,既有相对简单的好评,也有长篇控诉和差评,部分点评账户连名称都是“搬运”而来。值得一提的是,记者在比对数据中将“一字不差”作为判定雷同的标准,许多在搬运后由人工进行“洗稿”的点评并未反映在内。 一名旅游自媒体从业者告诉记者,作为“非刚需”的行业,旅游网站的流量往往受季节影响。而对于普通人而言,如果不是想给差评,往往不会特地上网站进行点评,这也造成许多中小旅游网站缺乏人气的现状,某种程度上也催生了“搬运点评”的需求。 根治“数据造假” 立法执法须形成合力 对于此次“数据造假”的风波,马蜂窝与乎睿数据的争执依然未有定论,具体证据将有待双方开庭时公布。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互联网行业的“数据注水”似乎并不意外,特别是中小网站,主要靠的就是“流量+广告”实现内容变现。马蜂窝曾在上一次融资时表示,每月有1亿活跃用户,其中85%来自其移动应用程序。网站用户每月发布超过13.5万篇旅游文章,当时预计2017年个人旅游产品的销售额将超过90亿元人民币(合13亿美元)。 法律专家蔡湘南表示,如果“数据造假”的行为被坐实,平台方可能涉嫌侵权以及不正当竞争。而从公司角度来看,如果平台提供了虚假的数据,导致投资公司因为其虚假数据,做出错误判断,对其进行投资,可能在民事上涉嫌“欺诈”,有可能导致其投资合同“撤销”,其自身运营发展也将受到很大影响。 尽管“数据造假”受到业内外普遍诟病,但是如何根治数据造假,从体制机制上建立有效的防范纠错和应对处置机制,依然任重道远。 “数据造假行为的治理应该是一个多主体、多元化、综合规制的过程。” 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秘书长吴沈括认为,首先应该明确各个主体的权责,鼓励各方积极承担相关责任,比如立法部门应尽快填补法律在这一方面规制的空白。其次,执法部门也应当革新监管方式,加大处罚力度,可采取设立“黑名单”、违规主体曝光等形式,为行业的发展划定一条原则红线。[详情]

新华网 | 2018年10月25日 17:55
数据造假的马蜂窝将完成新一轮融资?马蜂窝:不回应
数据造假的马蜂窝将完成新一轮融资?马蜂窝:不回应

  马蜂窝即将完成新一轮融资?马蜂窝表示“不回应” 新京报快讯(记者王胜男)有消息称“马蜂窝即将完成腾讯领投的新一轮融资,投后估值20亿美元”。马蜂窝方面今天上午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对此事“不回应”。 此前,有消息称,本轮融资系马蜂窝的D+轮,显示估值为20亿美元,领投方为腾讯产业共赢基金。 马蜂窝10月20日晚间,一篇“小声比比”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引发行业关注,阅读量迅速10万+,文中直指“旅游独角兽”马蜂窝旅行网存在抄袭和评论造假。随后,马蜂窝起诉了爆料“数据造假”的乎睿数据。 业界普遍将马蜂窝被指数据造假事件与颇受瞩目的D+轮融资联想到一起。 2011 年 10 月,当时还名为“蚂蜂窝旅行网”的马蜂窝获得今日资本 500 万美元 A 轮投资(马蜂窝2017年从“蚂蜂窝”改名为“马蜂窝”)。2013 年 4 月,获得启明创投和今日资本 1500 万美元 B 轮投资,当时称此轮资金用于商业模式创新,以及移动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与应用布局。2015 年 1 月,获 C 轮融资,投资方为高瓴资本、Coatue、CoBuilder、启明创投。2017年12月,马蜂窝时隔两年零九个月后完成 D 轮融资,融资金额为 1.33 亿美元,马蜂窝CEO陈罡在D轮融资的内部信里表示,“三年后,马蜂窝将成为中国最大的旅游流量平台”。 被指数据造假事件发生后,马蜂窝有关负责人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改时间不会影响公司正常运营,上市进程正常推进,希望马蜂窝两到三年内完成赴美IPO。[详情]

新京报 | 2018年10月25日 10:44
深陷数据丑闻的马蜂窝融资慢半拍 它是家怎样的企业?
深陷数据丑闻的马蜂窝融资慢半拍 它是家怎样的企业?

  快看 | 深陷数据丑闻的马蜂窝融资总是慢半拍 它到底是家怎样的企业? 据易观千帆数据,截至2018年9月马蜂窝月活跃用户数达到 994.98万,远超途牛(776.95万)、同程(526.50万)和驴妈妈(299.78万)。   文 | 张媛 孟令稀 编辑 | 陈臣 近日,马蜂窝深陷“点评数据造假”丑闻。自10月21日自媒体文章《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发布后,马蜂窝与深圳市乎睿数据有限公司之间的纷争开始“霸屏”在线社交平台。 数据公司何许“人”也? 据企查查数据,深圳市乎睿数据有限公司创办于2018年1月1日。创办之初,注册资本80万元人民币,主要投资人为吴江(40%出资比)和孟冬梅(60%出资比)。经过三次变更后,费之晔、聂震和吴昊分占1/3出资额,注册资本共计102万元人民币。 马蜂窝交易规模近102亿 用户数达1亿 据界面数据公开资料整理,马蜂窝旅行网站创办于2006年1月,2010年3月,正式成立公司投入运营,注册用户数15万。2015年9月,qi用户数达到1亿。 据2018年5月30日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马蜂窝副总裁都斌: 在线旅游巨头并不会影响后来者的市场份额》文章,马蜂窝旅游网副总裁都斌指出,2017年(马蜂窝)交易规模将近102亿元,已接近盈亏平衡。 马蜂窝领跑行业月活 融资“慢半拍”  据易观千帆数据,马蜂窝从属于综合度假旅行行业。2018年1月至4月,其活跃用户数增加显著,逐渐成为行业领跑者。截至2018年9月,其月活跃用户数达到 994.98万,远超途牛(776.95万)、同程(526.50万)和驴妈妈(299.78万)。 从融资情况来看,2017年12月完成D轮融资的马蜂窝,“脚步”略慢于同程旅游、途牛旅游和驴妈妈。 [详情]

界面 | 2018年10月25日 09:15
马蜂窝事件淡然收场 为什么业内集体默不作声?
马蜂窝事件淡然收场 为什么业内集体默不作声?

  【深度】马蜂窝事件淡然收场,为什么业内集体默不作声? 马蜂窝舆论风波中,行业与资本为何沉默?这是价值观战胜不了销售额的无奈局面。 郑萃颖唐俊TJ 这是一次令围观者困惑的,由自媒体引发的舆论热点。 主角之一是成长迅速的中国旅游业独角兽新星马蜂窝,早年以优质游记、攻略内容打响品牌,在去年底完成1.33亿美元D轮融资,今夏在央视世界杯转播中发布洗脑广告、曝光量大增,并在此次事件爆发前进入新一轮融资尾声。 另一方则是专门做大公司调查性报道的自媒体,声明没有收取任何相关方利益,另外三个有国外高校留学背景的90后,初回国内职场创办乎睿数据公司,为此报告准备了4个月。 而舆论攻击的核心,则是指马蜂窝爬取其他网站的用户点评数据,并且没有严格监管游记中的营销水军。 自媒体“小声比比”创始人丁子荃似乎也没有想到事件爆发后一两天中的热度,微博上大量账号转载,接到马蜂窝起诉后的一篇回应文章,点赞数都超过了十万加。他还在朋友圈晒出了生平第一张诉讼服务告知书。甚至他妈妈忧心忡忡地打来电话,让他回家躲一躲。 马蜂窝也显得非常谨慎,除了对事件的一则声明,暂停对外任何发声,媒体采访到的唯一一条CEO陈罡的回应,还是在马蜂窝照常举办的圣地巡礼发布会上堵来的。 两天之后,迅速刷爆网络的这份调查报告像是丢入大海的巨石,巨大水花之后很快又恢复平静。被指被马蜂窝抄袭的行业竞争者,在整个事件中静默无声;马蜂窝某个分舵(指某地区线下粉丝群构成的组织)微信群中的事件讨论也仅持续了几段对话,又开始讨论各地的美景和新写的游记;投资者也是一副不以为意的态度。 似乎事件背后还有无形的力量造成了各方集体沉默、息事宁人的局面。知微数据分析发现,微博上关于“马蜂窝被指数据造假”的内容传播最大深度仅6层,却获得大量传播,转发高峰集中出现在凌晨和早上5点至7点半,午后陡然下跌,带有明显的水军传播痕迹。 整件事身同样充满悖论的复杂性,像是互联网业与资本催产的荒诞剧:攻击马蜂窝充斥水军的言论,疑似本身由水军助推;而以游记攻略内容为品牌宣传点的公司,偏就因为内容问题而被指责。 通过回顾梳理这家公司的历程,以及行业的旁枝末节,或许能发现一些踪迹,来解释此次捅马蜂窝事件的默然收场。 独角兽兴起:2015年的转折 2015年4月,马蜂窝宣布完成8500万美元C轮融资的消息刚一个月,整个公司270人左右的团队,还在大望路SOHO现代城面积不大的办公室里,各处堆放着杂物。CEO陈罡与COO吕刚在会议室里满腹憧憬地谈及马蜂窝的未来方向,多次解释未来的盈利模式,以及前期社区内容积累的意义。 在2015年至2016年期间,媒体开始注意到,马蜂窝、穷游等内容创业网站,开始寻求UGC的商业变现路径。这种转变一方面来自内容创业窗口期的结束,另一方面来自大资本介入后的盈利诉求。 当时马蜂窝已经尝试了一年的酒店交易,接入携程、艺龙(还没与同程合并)、Expedia、Booking、Agoda等平台的酒店资源,誓要提供“全网最多的基于中文的酒店信息”,提供真实用户评价,2015年接受采访时,马蜂窝在Agoda中国游客的海外订单中占比20%。 那一年,马蜂窝的移动端用户6000多万,上一整年中,主要依靠酒店交易的试水,实现了9亿元人民币的自由行成交额。与此同时旅游行业的自由行产品刚刚从供应链端兴起,携程提供自由行碎片化产品的“当地玩乐”也是在2015年发布的。 “2015年会成为中国自由行分水岭的一年,供应链面对用户汹涌澎湃的需求,已经不接不行了。”马蜂窝两位创始人当时说到。而马蜂窝已经积累了中国市场上最核心的自由行用户,并且通过结构化数据的方式,吸引用户前来寻找自由行的解决方案。 由此,两位创始人将2006年至2010年的内容积累、社区营建,称为“以时间换空间”,即日后于在线旅游市场上的生存空间。 急迫寻找一些国内冷僻目的地旅行信息的早期自由行玩家,自然聚拢在马蜂窝,那些游记常常被挂出在马蜂窝首页(简称“蜂首游记”)的用户被其他人追捧。 马蜂窝用户“乱跑的猫”记得,马蜂窝的游记被各种网站、公众号抄袭,“但凡去问一个写过游记的人,被抄袭都是家常便饭,马蜂窝还曾帮助维权。百度等刚开始做游记的时候,大量发私信请蜂首作者把他们的游记搬到他们那里,”他说到,“如果没空对方甚至可以帮忙搬运。”2016年,马蜂窝用户“白宇”发布微博称,自己在马蜂窝上的游记被百度旅游抄袭,马蜂窝官方微博帮助转发、维权。 2015年底,马蜂窝终于搬进了宽敞的新办公楼,有足够的空间来展示公司的个性与前卫,这里和携程、艺龙都很近,对面就是798,楼中间的区域从一层通到顶层阳台,挂着一个木结构的象征数据云的室内装置。乔迁近一年之后,陈罡在新办公室里告诉界面新闻,他们在2016年上半年实现了20个亿的交易额,并连续一个季度保持盈利,证明了内容到交易可以走通。而办公座位上方悬挂的大屏幕,正实时显示着最新的交易信息。证明其促成交易的能力,成了马蜂窝新一阶段的目标。 2017年12月马蜂窝宣布完成1.33亿美元D轮融资,参与投资的除了此前投资方今日资本、启明资本、高瓴资本,还有旅游业新兴的投资明星鸥翎资本,以及美国泛大西洋资本集团、淡马锡这样的海外投资界大佬。当时马蜂窝平台上的自由行产品供应商达到1.5万家,交易额在成倍增长。陈罡再次接受界面新闻采访,表示马蜂窝在2017年将接近盈亏平衡,未来三年左右有能力独立IPO。 同时,在马蜂窝忠实用户“哈仙岛”眼里,他认为马蜂窝近一两年有所变化。“虽然在我眼中,马蜂窝仍是国内唯一一个专业化、自由的旅游交流平台,但马蜂窝游记攻略中逐渐充斥着商家的利益,包括游记中有存在虚假的广告软文。”他告诉界面新闻,自己曾向马蜂窝编辑和管理员举报,但一直没有人受理,“希望马蜂窝会正确对待此事。” 轻芒杂志找到一位马蜂窝前员工点评了“小声比比”的文章,他说到:马蜂窝对问答、评价、游记的鼓励政策(比如提供徽章)是KOL在乎的,而普通用户并不受此激励,很少有普通用户再愿意像写作文一样地写点评。“许多点评的场景其实都是用户有了不好体验后才会发生的,可是这却是与平台和商家所希望的相违背。” 该前员工表示,获得D轮融资后,马蜂窝在贵州成立了负责处理POI(指内容中的信息点,比如一段点评中提到的一家餐馆,或者一段游记中提到的酒店位置、名称)的部门,专门负责丰富POI的基本信息和点评,“但这究竟是用户的需求还是投资人的压力,就不得而知了。” 从单纯做社区到寻求交易上的成功,这是一家内容创业企业想要存活下去的必然路径,资本入局更增添了证实其盈利能力的迫切性,而这其中的疏漏或许也为这次自媒体捅马蜂窝的事件埋下了伏笔。 沉默的被爬取方:被揭露一角的潜规则 公众号“小声比比”的第一篇针对性文章,写的是马蜂窝点评内容抄袭。乎睿数据团队在马蜂窝上发现了7454个抄袭账号,称这些抄袭账号平均每个从携程、艺龙、美团、Agoda、Yelp上抄袭搬运了数千条点评,合计抄袭572万条餐饮点评、1221万条酒店点评,占到马蜂窝所有点评总数的85%。 业内观察者认为,实际情况没有这份数据这样夸张,不排除马蜂窝与一些合作方的数据共享。但除此之外,也没有一家被抄袭方站出来声明表态。这份沉默或许是由于,互联网内容创业领域,几乎无法独善其身。马蜂窝事件所揭露出的,是整个行业都选择性无视的问题。 自媒体人“老道消息”在微博上说,他觉得乎睿数据算出的内容爬取比例,仅是行业平均水平,“喜马拉雅和蜻蜓FM之前对活跃用户的注水,也是这个水平。”他说,投资行业对创业公司提供的数据做减零处理是“常识”。 马蜂窝回应称,点评内容在马蜂窝整体数据量中仅占比2.91%,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数量更是微乎其微,并已经进行清理。但恐怕已无法洗脱自己存在爬虫行为的嫌疑。 网友Matti告诉界面新闻,2012年,朋友问他何时在马蜂窝上开了博客,他才发现自己在新浪微博上的游记都搬上了马蜂窝,而自己从未注册过马蜂窝账号。他在新浪发布的一篇赛里木湖的文章,几乎同时显示在了马蜂窝网站上。“由此我认为是机器抓取,然后把发布时间改成和原博客一样了。”Matti说。经过交涉,马蜂窝停止了该账号的更新。 在网上公开的消息里,互联网做内容的企业,出现过的爬虫事例就包括,大众点评起诉百度窃用点评信息,小红书指责大众点评大量违规转载,豆瓣“足迹”抓取穷游地理数据。 “爬取数据或许是互联网企业的必然,否则可能需要花几倍的代价做推广才有那么多数据,更别谈拉到融资了。”移动互联网创业者徐磊告诉界面,“融资靠数据说话,我们就是因为没有数据做假,融资不顺利,转型做了线下。” 爬虫的行为,或许从互联网内容平台诞生并出现竞争的那天就开始了。天涯社区是中国最早一批内容平台,其早期创始人、曾任COO的李胜兵向界面新闻聊起互联网爬虫和水军的历史。 “早期天涯出现灌水的人,通过机器,在每个帖子后面跟发铁观音的广告,删都来不及,过滤器的升级赶不上对方的技术调整。至于爬虫,企业竞争的时候为了快速壮大,爬取数据也是如此,比如大众点评此前起诉爱帮网非法复制点评内容。爬天涯的例子就更多了。”他说到。 界面新闻在网上联系到专做旅游评论爬取的从业者,对方表示每一万条评论25元,如果速度快,一天可以爬取十万条。“这是非常简单的技术,查看需要爬取的内容所在的页面位置,花一天时间写三百行代码,就可以爬取相应的数据二十多万条。针对网站的反爬程序,可以通过放慢爬取速度、伪装成浏览器等等方式应对。”程序员张先生向界面新闻透露。 一位内容创业平台的员工告诉界面新闻,马蜂窝事件后,技术检测发现,有些平台对其公司数据的爬取行为停止了,并开始清洗痕迹。“但哪天可能又开始偷偷爬取了,”他说到,“我们的技术人员在黑市上拿回任何爬取我方公司的软件,来研究反爬系统,但利益驱使,对方就会花更高的成本来爬取。”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位商业数据从业者对界面新闻形容。携程技术中心还曾发布过一个技术培训活动,主题是“爬虫VS反爬虫,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并说道,“我们所处的互联网,是一个爬虫的世界。” 这或许是互联网企业在捅马蜂窝事件中,集体沉默的原因。网络世界信息透明,缺乏版权意识与法律规范,在竞争的驱动下,爬虫成了谁都可以钻的漏洞,内容创业的原罪。而马蜂窝远不是最典型的一家。 “抄袭的人得到好处,守规矩的人变得弱势,这是不公平的。自由竞争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李胜兵评价说,“这涉及第三方言论的权属问题。在这个领域法律定义不够清晰,且每次只有判例。如果作为权益人的内容写作者自身不主张权益,网站作为内容呈现载体,是否可以主张不抄袭?”同时他仍然保有乐观的看法,“相信互联网有个自滤的过程。” 悄无声息的资本:未分胜负前的静默 今年8月,路透社曝出马蜂窝有望获得新一轮3亿美元融资的消息,并称其有可能在这轮融资中达到20至25亿美元的估值。消息发出后再无消息,直到10月都显得静悄悄。 10月20日至21日,丁子荃在“小声比比”上发出两篇指责马蜂窝抄袭点评、存在水军营销号的文章,随后有媒体挖出马蜂窝新一轮融资已经接近尾声的消息,并将两件事联系在一起。但直到10月24日天眼查App披露了腾讯投资马蜂窝D+轮的消息,仍然没有投资方站出来发声。 资本市场有些时候表面越是悄无声息,暗里越是波涛汹涌。 旅游创业暂时缺乏亮点,互联网巨头越来越深入地通过资本布局已有企业,整合旅游市场。譬如阿里除了在资源上全力支持飞猪,还三次投资了穷游。腾讯除了在最新消息中加持了马蜂窝,还通过微信入口帮助同程艺龙加快了上市脚步,此前腾讯还投资了我趣旅行、面包旅行、赞那度等旅游企业,但同为内容创业领域的面包旅行远没有马蜂窝成功。 去年11月,海择资本创始人罗海资通过数据分析比对,发现当时马蜂窝的交易规模要超过穷游许多。2017年马蜂窝宣布其交易额超过100亿元,而36氪消息称,马蜂窝平台2018年的交易额预计将超过150亿人民币。 有业内人士猜测,在新一轮融资节点上,自媒体的爆款文章将影响到马蜂窝的估值。而罗海资认为,投资机构在目前阶段会更在乎交易数据,因此影响不大。 曾在麦肯锡工作的一名员工告诉界面新闻,他听闻马蜂窝自由行商城的转化率并不高。在目前的情况下,吸引更多用户,借助用户数据做更精准的页面展示,对提高总体交易额来说至关重要,也是马蜂窝在多次采访中提到的努力方向。但商家水军带来的营销内容,如果不加以管理,长远来看必然会影响到用户对内容的可信度,从而影响交易。 其他影响还可能包括,令部分马蜂窝用户对其一直信赖的平台感到失望。自媒体文章在微博广泛转载后,有不少马蜂窝用户在微信群中自发要为马蜂窝说话,守卫心中的城池。“大多数人就算知道水军和僵尸号,出发前还是会先看马蜂窝攻略,毕竟对于我们深度用户来说,暂时还没找到哪个网站的攻略实际能用的东西,比马蜂窝好。”一位马蜂窝用户对界面新闻说到。但也有用户认为,“小声比比”指出的问题确实存在,并为此感到遗憾,“马蜂窝和以前不一样了。” 2015年接受采访的时候,马蜂窝的两位创始人就预测到,旅游行业1.0版本的内容创业窗口已经接近尾声了。到如今,存活下来的几家都成了资本的目标。 “价值观在这行里似乎永远都战胜不了GMV(成交总额)。”一位旁观事件的在线旅游创业人士感慨到。[详情]

马蜂窝造假事件持续发酵 新一轮融资或将受阻?
马蜂窝造假事件持续发酵 新一轮融资或将受阻?

  马蜂窝“造假事件”持续发酵,新一轮融资或将受阻? 文/梁伟 近日,微信公众号“小声比比”连发三文,石锤揭露以UNC(用户原创内容)为生的自由行旅游服务平台马蜂窝存在大量内容抄袭。 10月20日,《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一经发出,便成为“当日最炸裂”。作者梓泉称,根据乎睿数据提供的数据报告,马蜂窝2100万“真实点评”中有1800万条是通过机器人从点评和携程等竞争对手平台上抄袭而来。21日,“小声比比”再次发文《马蜂窝开始毁灭证据了,但这水平真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称,在马蜂窝的核心内容“游记”中也存在大量水军,而“问答”板块也没有幸免,并且附上“关键证据”——乎睿数据的75页完整马蜂窝起底报告。 马蜂窝于22日发表声明称,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数量在整体用户中的占比微乎其微,已对这部分账号进行清理;并表示“针对该文中歪曲事实的言论,和已被查证的有组织的行为,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在收到朝阳法院发出的诉讼服务告知书后,“小声比比”在22日晚抛出第三篇《我承认,我们是有组织攻击马蜂窝的》,针对 “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进行反驳。 被马蜂窝起诉的丁子荃即“小声比比”自媒体号创始人梓泉。在接受《商学院》杂志记者采访时,梓泉表示:“我们的初衷只是揭露⼀个商业舞弊现象,引起社会对类似行为的关注,完全没有想到捅了这么⼤一个马蜂窝。我们一定会积极应对,因为我们相信,身正不怕影子斜。” 梓泉称,“如果有进展,我会通过公开途径发出来的。” 《商学院》杂志记者联系到马蜂窝公关负责人询问诉讼进展与具体诉求,对方表示,“目前我们还没有新的信息,有进一步信息给大家的时候,我们会第一时间告知。” 京师律师事务所许浩律师向《商学院》杂志记者表示:“对互联网平台来说,在注意力经济时代,获取流量和关注度,通过用户留言评论,维持用户活跃度对其网站估计,广告费价格等有重大影响。而其背后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且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马蜂窝的抄袭行为如果属实,就涉嫌不正当竞争。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八条,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经营者不得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 在资本加持下,执行“内容带交易”,成长为估值175亿旅游独角兽的马蜂窝,真的被水军攻陷了吗? 是否影响融资? “小声比比”揭露马蜂窝内容抄袭三部曲的发布时间,正值马蜂窝新轮融资的尾声。天眼查显示,10月24日,马蜂窝获得腾讯产业共赢基金领投的D+轮融资,而具体金额未作披露。记者向马蜂窝方面求证,对方表示:“对于这一融资消息,尚不知情”。 早在8月份,路透社曾透露旅游网站马蜂窝拟在新一轮融资中筹资3亿美元,并表示马蜂窝将在这轮3亿美元的融资中将获得20至25亿美元估值。 互联网分析师李成东向《商学院》杂志表示:“此次造假风波或使投资人对马蜂窝提供数据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进而影响到投资决策。” 韭菜之家CEO、TBO(旅游商业观察)创始人彭涵告诉《商学院》杂志记者:“是否影响、影响多大,其实得看马蜂窝‘有问题’的内容到底占据其整体内容的多大比例。” 以旅游社区起步的马蜂窝诞生于2006年,截至2017年12月,马蜂窝已经获得4轮总计将近2.5亿美元融资。去年12月,蚂蜂窝在D融资中筹集到1.33亿美元,新的投资者包括美国General Atlantic、Ocean Link、淡马锡、元泰投资、厚朴投资以及今日资本、启明和高瓴资本。 而“小声比比”在第一篇发文中称,“马蜂窝点评增长趋势非常诡异,点评的数量,在特定时间节点指数级上升,随后断崖式回落。我们怀疑,这几个节点和融资有关。”真相究竟是什么?有待马蜂窝给出答案。 双方各执一词 马蜂窝是一家以游记和攻略起家的公司,与用户有着较深的情感连接。马蜂窝的核心竞争力源自其社区里活跃着一批不断生产内容,并对社区品牌有认同的用户。 而“小声比比”称,“我们抓取马蜂窝上116家餐厅并抽取了三分之一的样本,以‘一字不差才算抄袭,十句话有一句不同,就不算抄袭’为标准,发现了7454个抄袭账号,合计抄袭572万条餐饮点评,占到马蜂窝官网声称总点评数的85%。” 马蜂窝联合创始人兼CEO陈罡于23日回应称,针对这几天网上出现的“马蜂窝点评数据相关问题”,马蜂窝已认真进行自查,核实结果显示,马蜂窝在餐饮等点评数据方面存在部分问题,但远没有外界所表述的那么夸大。马蜂窝已开始对相关问题进行整改,重新梳理工作流程,堵住漏洞。 此外,针对文中提到的关于“1800万条数据是通过机器人从竞争对手抄过来的”,梓泉表示:“在第一篇文章里,我们已对所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推导过程均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叙述。”而对于马蜂窝22日声明中提到的“点评内容在马蜂窝整体数据量中仅占比2.91%,涉嫌虚假点评的帐号数量在整体用户中的占比更是微乎其微”,梓泉告诉记者,“短文字为主的点评,和以大量图片为主的游记、攻略,就数据量而言,不在一个数量级上,直接比较数据量,并不合适。”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8上半年中国在线旅游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5月中国在线旅游平台月活跃用户排行榜中,马蜂窝远远落后于携程、去哪儿网、同程旅游,甚至是后来者飞猪旅行。 点评造假,游记注水在一定程度上或是整个在线旅游行业的问题。2014年,陈罡在微博上爆料称,去哪儿用水军为酒店刷好评,引起轩然大波。而此时,马蜂窝同样被质疑内容造假、水军刷评论。“优秀的UGC内容总是稀缺的,还有就是缺乏来自各方面的监管,第一个注水的人占到了便宜,没有任何不良后果,然后大家就竞相模仿了,到最后消费者也对这种虚假泛滥的情况麻木了,反过来助长注水之风,这样对消费者,行业都是一个恶性循环。”梓泉说。 内容如何创收? 马蜂窝自创立之初的立足点是旅游攻略,定位是旅游行业的垂直内容,现在扩展到旅游问答、旅游点评等更多旅游相关内容。可以说,旅游攻略、旅游问答、旅游点评等这些内容是马蜂窝的核心产品,不过,这些核心产品都是免费的。 公开资料显示,马蜂窝旅行网是一个自由旅游服务平台,在该平台上可以浏览其他用户的攻略,还可以直接购买目的地的产品,基于对景点、餐饮、酒店等真实用户的点评信息来帮助自由行用户制定旅行计划。 线上用户往往具有定酒店、定机票、包车、买保险等需求,马蜂窝由此切入了旅游交易环节。打开马蜂窝旅游APP,除了首页的游记分享外,还有预订酒店、购买机票火车票与景点门票、签证与保险、接送机包车等多项服务,并且在APP上即可下单支付。 互联网分析师葛甲告诉《商学院》杂志记者:“马蜂窝作为二级分销商,提供车票、火车票销售与酒店预订等服务,这主要依靠规模效应。实际上,在线销售带来的收入并不高。马蜂窝盈利模式主要是以内容带动广告,做产品与服务推荐。” 李成东同样认为,攻略、问答与点评等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起到引流的作用,为马蜂窝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和用户,而广告才是马蜂窝主要的收入来源。 由此看见,内容才是马蜂窝的核心价值。眼下,马蜂窝该如如何走出数据造假漩涡呢? 目前,事件仍在发酵中,《商学院》杂志将持续关注。[详情]

新华社调查马蜂窝数据造假:或捅出旅游网站潜规则
新华社调查马蜂窝数据造假:或捅出旅游网站潜规则

  “只是点评的搬运工”? 马蜂窝或捅出旅游网站“潜规则”! 近日,公众号“小声比比”发布了来自深圳乎睿数据有限公司的调查报告,称旅游攻略网站马蜂窝所宣称的2100万条“真实点评”里有1800万条数据是通过软件从点评和携程等竞品网站上抄袭而来,并贴出大量截图作为证据。 文章发出后,在网络引发关注。“点评造假”是否只是个别现象?通过调查,记者发现,旅游网站之间点评雷同的现象并不少见,“点评搬运”或成旅游网站“潜规则”。 马蜂窝捅了“马蜂窝” 22日,北京蚂蜂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回应承认部分点评造假,已对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进行清理,并表示针对文章中歪曲事实的言论,和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马蜂窝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并于22日晚间起诉爆料公司深圳乎睿数据有限公司名誉侵权。 乎睿数据在发布的报告中宣称,其以“一字不落”才算抄袭的标准,共发现了7454个抄袭账号,这些账号合计抄袭了携程、艺龙、美团等竞品网站572万条餐饮点评,1221万条酒店点评,占到马蜂窝官网声称的总点评数的85%,并提出了多个点评账号出现自我身份矛盾、时间错位、翻译错误等现象。 文章发出后,引起网友极大关注。有网友戏称该事件是“马蜂窝捅了‘马蜂窝’”。 记者梳理发现,这并非点评和旅游网站首次被爆出类似事件。今年7月,小红书App就曾在微博发布消息称,大量用户向其反映大众点评疑冒用小红书用户名称账号,批量建立虚假账号,抄袭及搬运用户在小红书发布的原创笔记。 而据相关媒体报道,旅游网站携程与“去哪儿”同样发生过“点评数据之争”。2018年,因“去哪儿”网站中有数万个页面转载有携程酒店点评文章,携程将“去哪儿”告上法庭。最终经法院审理确认,携程拥有该网站内容及资源的版权,“去哪儿”行为属于侵权。 记者调查: 多个旅游网站均存在“点评搬运”现象 按照乎睿数据的说法,马蜂窝若抄袭了1800万条点评,如此量级的数据远非人力所能完成,有业内人士表示,该行为或是利用爬虫软件完成。 所谓爬虫软件,是指按照一定规则,自动抓取互联网信息的程序或者脚本。该人士表示,利用爬虫软件,抓取其他网站数据,再搬运到自身平台,这在互联网行业并非新鲜事。 事实果真如此?爬虫软件抓取数据难度有多大?记者随机选取了北京一家酒店,利用爬虫软件,不到两分钟便抓取了其在携程和同程旅游网站中的百余条点评内容。通过比对两份数据,记者发现,该酒店在两个网站中存在13条完全雷同的点评,而且多数点评在两个网站所显示的日期完全相同。 其他平台是否也存在此类现象?记者进一步检索该酒店在其他平台的点评数据,发现驴妈妈、马蜂窝等旅游网站中,点评雷同的现象同样存在。其中一条103字的点评内容在同一天内分别出现在了携程、同程旅游和驴妈妈网站上——这意味着有消费者在一天内通过三个平台订了同一家酒店,并发表完全相同的点评,显然并不合理。记者发现,该酒店在驴妈妈上一共有5条点评,均能在其他平台的点评中找到完全相同的“孪生兄弟”。 “点评搬运”是网站行为还是个别酒店的行为?对此,记者又随机抓取了上海两家排名较靠前的酒店在不同平台的点评数据,发现或多或少均存在雷同的点评,这些点评中,既有相对简单的好评,也有长篇控诉和差评,部分点评账户连名称都是“搬运”而来。值得一提的是,记者在比对数据中将“一字不差”作为判定雷同的标准,许多在搬运后由人工进行“洗稿”的点评并未反映在内。 一名旅游自媒体从业者告诉记者,作为“非刚需”的行业,旅游网站的流量往往受季节影响。而对于普通人而言,如果不是想给差评,往往不会特地上网站进行点评,这也造成许多中小旅游网站缺乏人气的现状,某种程度上也催生了“搬运点评”的需求。 根治“数据造假” 立法执法须形成合力 对于此次“数据造假”的风波,马蜂窝与乎睿数据的争执依然未有定论,具体证据将有待双方开庭时公布。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互联网行业的“数据注水”似乎并不意外,特别是中小网站,主要靠的就是“流量+广告”实现内容变现。马蜂窝曾在上一次融资时表示,每月有1亿活跃用户,其中85%来自其移动应用程序。网站用户每月发布超过13.5万篇旅游文章,当时预计2017年个人旅游产品的销售额将超过90亿元人民币(合13亿美元)。 法律专家蔡湘南表示,如果“数据造假”的行为被坐实,平台方可能涉嫌侵权以及不正当竞争。而从公司角度来看,如果平台提供了虚假的数据,导致投资公司因为其虚假数据,做出错误判断,对其进行投资,可能在民事上涉嫌“欺诈”,有可能导致其投资合同“撤销”,其自身运营发展也将受到很大影响。 尽管“数据造假”受到业内外普遍诟病,但是如何根治数据造假,从体制机制上建立有效的防范纠错和应对处置机制,依然任重道远。 “数据造假行为的治理应该是一个多主体、多元化、综合规制的过程。” 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秘书长吴沈括认为,首先应该明确各个主体的权责,鼓励各方积极承担相关责任,比如立法部门应尽快填补法律在这一方面规制的空白。其次,执法部门也应当革新监管方式,加大处罚力度,可采取设立“黑名单”、违规主体曝光等形式,为行业的发展划定一条原则红线。 记者:吴剑锋、唐弢 监制:周年钧 编辑:关开亮、周喆 实习:黄心怡[详情]

马蜂窝事件口水战白热化:融资成疑 点评归属引争议
马蜂窝事件口水战白热化:融资成疑 点评归属引争议

  融资成疑、点评归属引争议,“数据门”捅了多大的马蜂窝? 即将新一轮融资的传闻以及与B站的战略合作,这个10月本是马蜂窝的“高光时刻”。然而,一篇指马蜂窝点评抄袭的自媒体文章,使其忽然陷入了成立以来最大的公关危机。 10月20日晚间,微信公众号“小声比比”一篇名为《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的文章在微信传开,作者质疑马蜂窝旅行网存在粉丝和点评造假、抄袭。10月22日早间,马蜂窝对其作出回应,表示文中言论歪曲事实,一纸诉状将该公号相关方深圳市乎睿数据有限公司、丁子荃告上法庭。10月22日晚间,该公号再次发表文章,再次质疑马蜂窝给出的回复具有漏洞,并表示将提供更多证据做好公证和司法鉴定,并在接下来逐步放出,甚至表示将会向马蜂窝提起“反诉”。 10月23日,马蜂窝于北京三里屯举行了新品发布会,宣布将与哔哩哔哩、日本国家旅游局合作,打造新的流量增长点。马蜂窝联合创始人兼CEO陈罡出席这一发布会,但会间并未谈及“数据门”事件对公司的影响。在会议结束后,陈罡向媒体表示,会诉诸法庭解决。 陈罡称,针对这几天网上出现的“马蜂窝点评数据相关问题”,马蜂窝认真进行了自查,“核查结果显示,马蜂窝在餐饮等点评数据方面存在部分问题,但远没有外界所表述的那么夸大。马蜂窝已开始对相关问题进行整改,并重新梳理工作流程,堵住漏洞。但对相关表述中涉及大量明显‘抹黑’行为,我们将交由法律判定。” 至此,双方的“口水战”已经趋于白热化。 马蜂窝在此前的回复中,承认了部分点评存在造假,并对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进行了清理。并表示其点评数据占马蜂窝总体数据中的比重只有2.91%。 然而,上述公号文章认为,涉嫌抄袭的点评,在马蜂窝官网的介绍中是核心资产,只用字数总量来评估其重要程度属于偷换概念。在“小声比比”公号10月22日的文章中,名为“梓泉”的作者主要抨击了马蜂窝的三大痛点。首先,点评造假数超85%。乎睿数据统计发现马蜂窝平台有7454个抄袭账号,平均每人从携程、艺龙、美团、Agoda、Yelp上抄袭搬运了数千条点评,合计抄袭572万条餐饮点评、1221万条酒店点评,占到官网声称的2100万“真实点评”的85%。其次,点评造假抄袭系机器人或内部员工幕后操作。梓泉在文中举例指出,官方账号“问答小班长10号”性别、位置自相矛盾;马蜂窝从海外网站抄袭的点评系直接用谷歌翻译而来,错误百出,甚至还连带粘贴了“简明英汉词典”的字样。 对此,马蜂窝除了公开消息外并未有进一步回应。马蜂窝公关部门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未来会有更多的材料在后续发布。 融资成疑 在马蜂窝数据门之前,曾有消息称马蜂窝即将完成新一轮投资,由腾讯领投。而36氪曾爆料称,马蜂窝早在3个月以前就开始进行本轮融资,领头方为腾讯,投后估值20亿美元,高鹄资本担任融资顾问。对于此事,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了腾讯和马蜂窝公关部,均未得到回应。 马蜂窝自成立以来,经历的几轮融资较为顺利,分别是2011年10月,获得今日资本500万美元A轮融资和200万美元无息贷款;2013年04月:获得启明创投领投的1500万美元B轮融资;2015年02月:获得高瓴资本、Coatue、CoBuilder、启明创投的C轮融资,累计融资逾亿美金。2017年12月:获得鸥翎投资、美国泛大西洋资本集团、淡马锡、元钛长青基金、厚朴基金共同投资1.33亿美元。 顺风顺水的不止融资。今年年初,据马蜂窝官方披露的数据,马蜂窝现有用户量约1.2亿。2010年马蜂窝的用户规模大概只有15万,然后到2011年的时候突破百万,2014年破5000万,2015年C轮融资时用户规模则超过8000万用户。8年时间,利用互联网红利期,马蜂窝用户量从十几万做到1.2亿,而携程2017年底的用户规模约为3亿。 而另一种声音则认为,“创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急功近利采用虚假数据或者虚假业绩的方式促使投资达成或者后续融资,这种行为是短视且致命的。”投资经理人谷少罡对记者指出。“对于投资机构来说,如果发现企业造假,这个是一票否决的,因为所有股权投资都是基于信任,成为股东就是托付资金的使用权,没有信任极难达成。”谷少罡说道。“但是我国的投资行业也在发展和健全的过程中,以前也发生过,天使、VC投资人与创业者共同造假,共同忽悠下轮投资机构的现象,这种往往都是些小散投资人和投资机构急于赚快钱的劣根性。这也给整个创业行业或细分领域埋下了隐患,对于后期行业发展会造成极大影响。” 点评归属争议 除了对于马蜂窝的评判外,事件的另一个主体——乎睿数据也被聚焦。 记者在天眼查看到,这家名为乎睿数据的公司注册地址位于深圳,注册时间为2018年1月11日。公司三名股东分别为吴昊、费之烨和聂震,其中吴昊为法人。 该公司在公号“小声比比”中称,其行为是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并会将揭发坚持到底。10月23日凌晨,乎睿数据发布声明称,已对大量可疑行为进行了视频录屏,截屏截图,和司法公证,并掌握了一些接管抄袭账号的马蜂窝内部员工的信息,由于涉及隐私一直没有提及。 如谷少罡所言,在整个互联网行业中,不乏内容抄袭或者数据造假的案例。达晓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林蔚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数据造假和抄袭,一方面是侵害了同业竞争者的利益,一方面是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旅游攻略平台猫途鹰公关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有维权成功的案例,但其实企业之间很难界定其他平台对于内容,尤其是点评的抄袭行为是否构成侵权。因为点评属于客户行为,版权并不属于平台。 长期从事企业法务咨询、法务官法务总监张薇也向经济观察报称,即使对马蜂窝旅游网点评造假的报道属实,这也只能在客观上对马蜂窝的下一轮融资起到负面影响。从法律层面上来看,任何一方都很难追究到马蜂窝的法律责任和行政责任。首先,马蜂窝网只是抄袭了其他旅游网站的点评,这些点评既不属于知识产权范畴,同时也很难认定为是归属于被抄袭网站的“权益”,所以无论是点评人和被抄袭网站都无法以侵权的名义向马蜂窝网主张权利;其次,马蜂窝网作为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其抄袭点评的行为在不涉及制作、复制、发布、传播《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十五条所禁止内容的前提下,电信管理机构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也很难依据该办法对其进行处罚。”[详情]

透视马蜂窝造假:知情者称事件对融资进程产生了影响
透视马蜂窝造假:知情者称事件对融资进程产生了影响

  透视马蜂窝点评造假:浮肿的游记 近日,一家自媒体的连续爆料令OTA平台马蜂窝陷于空前的信任危机,争议主要集中于马蜂窝平台上部分用户评论涉嫌来自其他平台的用户评论,而用户原创游记系商户软文等。 上述自媒体称,在马蜂窝上发现了7454个抄袭账号,平均每个人从艺龙Agoda、Yelp等平台上抄袭搬运了数千条点评,合计抄袭572万条餐饮点评,1221万条酒店点评,占到官网声称总点评数的85%。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在电商平台上,至少有25家店面专门从事为马蜂窝等平台提供游记等内容的生意,证实了马蜂窝在点评与游记方面存在的监管漏洞。10月24日,马蜂窝方面并未给出正面回复,仅表示“以公告为准”。 本报记者了解到,尽管此事使得马蜂窝在行业中口碑下降,但是对其获取资本的影响,还有待观察。 “在一级市场的思考中,其实这就是一个小的插曲而已,一般情况下不太会令估值压缩。” 猎鹰创投董事总经理李圆峰对本报记者说,“但也可能出现这两种情况,其一为投资人趁机压价,一般压低15%~20%的估值,创始团队看到压得不多,且最近自身确有负面新闻,便接受;其二,投资方或要求融资时间延长,例如从一个月延长至三四个月。” 网店明码标价 本报记者以商家身份了解到,原创游记按照千字200元计算,多退少补,客服在了解需求之后,将单子下到多个QQ群中,若有写手接单,便将其推荐给商家,介绍方和写手将各取一半收入。 这类QQ群承接的业务不仅有游记。 一名游记代写写手告诉本报记者,QQ群中发布的业务有:代写、修图、录音频、为小说或游戏取名字、甚至有业务是找人搭讪恋人中的一方,从而测试其忠诚度。该写手表示,代写业务是相对较多的,除了代写游记,还有代写检查、辩题、教师教案等,对代写者并无学历要求。 在本报记者以商家身份购得一马蜂窝游记代写服务后,另一名软文写手很快为本报记者列出了提纲:“游记打算以一个希望开花店的奋斗多年的主人公,想要借鉴经验,误入了您的咖啡店的故事,暂时的开头是:每一个晨曦或日暮都与花花草草打交道,向陌生人传递浪漫,向世界展示美好,且能成就一番事业,这是许多人都向往的生活。” 据悉,在拿到写好的游记之后,商家需自行上传于马蜂窝游记区域。此外,顶、收藏、分享等为游记“装点门面”的行为,也有着商业价值。做游记代写服务的商家环球世界便利店给出本报记者的报价是:一个收藏价值0.35元、一个顶价值0.2元、一个分享价值0.15元。 同时,马蜂窝的UGC(用户原创内容)区在商家眼中,都有生意空间。在马蜂窝问答区,一个顶价值0.3元,在旅游攻略区,一个顶价值0.3元,一个收藏价值0.25元,一个分享价值0.25元。上述店员告诉记者,是通过机器操作完成这些“维护推广”行为。 据了解,刷点评已成为与内容有关的行业中的潜规则。在微信公众号文章下评论一条需支付0.5~1元,而饿了么等餐饮平台、马蜂窝等在线旅游平台则是2元一条,另有网店向本报记者报价2.2元一条,但流程几乎一样,点评需要商家自己编写,代刷者本质上只提供账号。 “把这个文章链接给我们,以及这个文章的评论的内容,发给我们。” 一名多平台代刷评论者如是表示。 评论编写效率低,利用网络爬虫技术迅速从其他平台获取用户评论内容的生意便有了生存之机。本报记者注意到,有店面专门对马蜂窝等旅游网站抓取用户评论,10元便可抓取100条用户评论。 五花八门的生意 马蜂窝对UGC的长期关注,确实带来了价值。 根据第一财经的报道,在2015年时,马蜂窝频繁通过办活动等方式送一种名为“蜂蜜”的平台积分。据悉,蜂蜜可以用来兑换生活用品、护肤品、家居、数码产品等。当时的活动甚至有过50000蜂蜜换一台索尼NEX5套机,用户在奖品刺激下,存在大量到其他平台的抄袭行为,5天的活动期为马蜂窝点评栏目直接带来大量UGC。之后,点评部门活动热潮告一段落,具体负责活动业务的团队被调岗到问答业务部门,点评业务主要通过爬虫抓取数据获得,知情人士透露,在整个马蜂窝UGC架构中,起初,景点游记质量与真实性最高,餐厅点评次之,酒店方面信息主要来自合作方信息共享。 事实上,不只是马蜂窝的UGC内容存在包装行为,凡是能够表达感受或者进行问答的内容,似乎都有着包装潜力。根据本报记者梳理,包括在线旅游网站的游记、点评和问答及微信的评论,都成为了生意。 Talkingdata合伙人高铎向媒体提到几种内容生成方式:其一,平台小编(运营人员)制作内容;其二,签约旅游达人、旅游攻略号发布内容;其三,UGC内容抓取。而UGC内容抓取方法又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商业合作,内容付费;二是注明来源;三是直接抓取(既不合作也不注明来源);四是AI技术,根据场景自动生成内容。 一位互联网分析人士则指出,一个项目需要冷启动,需要从网上抓取数据,融资或要做业绩,则需要更为庞大的内容和数字,若不带商业目的,对很多人来说,慢慢建立内容社区或许是有可能的,但在商业的驱动之下,人们便有了更强烈的搬运、克隆的动机。 知识付费领域资深分析师方军则对本报记者直言道,“UGC基本上是个被实践证伪的话题了,只是PGC(专业内容生产者)往外扩了一点。视频都是大型制作公司在做,短视频其实也是小型机构偏多。个人用户拿手机随便拍拍,难以成为网红。” 方军认为,尽管商户存在自己虚设点评、游记等行为,但如此次曝光的大规模涉嫌造假行为,只有平台方才能做到。 估值或打折 此次事件对于马蜂窝的发展影响几何,不同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 马蜂窝若是上市企业,此事件或许对股价造成重创,但马蜂窝目前仍在一级市场中寻求机构融资,而一级市场投资人与二级市场投资人的逻辑并不完全一致。 “从一级市场的角度,拟投者出现负面新闻,这种情况挺常见。”在李圆峰看来,国内互联网公司竞争激烈,当公司规模做大,竞争对手令自媒体发布黑稿以阻击对方融资,或者一些自媒体自身谋求通过找大公司漏洞来博取关注度,这些事情是商战中常见之事,作为资本,也有心理准备。 李圆峰表示,旅游类社区(社群)可以按“日活+收入”估值,每个日活100~200美元。UGC生活资讯类点评在马蜂窝融资中并非核心价值板块。若马蜂窝用户数、日活、营收造假,这才致命。 而一位旅游行业投资人认为,马蜂窝是社区型的电商,一定是从DAU或者游记数、点评数量出发,加上转化率,得到购买量、营收数字,再折算出估值。该人士认为,更关键的是,要看本次事件是否会“影响到用户信任”,即用户的信任关系决定了以后会有多少人去消费内容。 “如果影响到用户信任,这个起点的数字就发生了变化,重大的因子会被调整,过去的模型会被修正。如果投资人觉得普通用户受到波及程度大,估值上会有打折,但应该会继续支持。”该投资人说。 根据36氪的报道,马蜂窝在3个月以前开始进行新一轮融资,领投方为腾讯,投后估值20亿美元。据一位接近交易人士表示,本次融资本已到了“只是股权认购协议还没签”的阶段,但是此次内容抄袭事件对融资进程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旅游界资深人士对媒体记者表示,归根结底,要看马蜂窝的核心销售能力。 “但客观而言,与之合作的商家也是很聪明的,商家一方面会看表面数据来衡量是否洽谈合作,一方面最终要看合作方的销售能力即转化率如何。如果马蜂窝的合作伙伴还是在长期维持业务的话,那么至少说明马蜂窝还是具有一定实际的销售能力的。目前,流量转化为销售的比例很低,有千分之一就已经不错,有些只有万分之一。”该人士说。 李圆峰提到,此事情,在财经媒体和创投圈传播较广,但面向普通公众,或许知晓度并不高。作为马蜂窝的用户,李圆峰表示,自身从马蜂窝的游记与攻略上,还是得到了一些中肯的建议。 [详情]

马蜂窝深陷数据造假泥淖:创投原罪下如何去伪存真?
马蜂窝深陷数据造假泥淖:创投原罪下如何去伪存真?

  马蜂窝深陷数据造假泥淖:创投原罪下如何去伪存真? 21世纪经济报道 申俊涵,翟华镕 北京报道 以流量驱动为主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领域,是运营数据造假的重灾区。 近日,一篇名为《估值175亿的马蜂窝,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的自媒体文章,让马蜂窝陷入了数据造假的舆论漩涡。 该文章引用乎睿数据的报告指出,马蜂窝的2100万条点评中,有1800万条涉嫌抄袭。后续,原文作者再次发文章称,除了点评板块,马蜂窝的游记中也存在注水、洗稿等行为。 对此,马蜂窝发布声明称,公司是旅游平台而非本地生活服务网站,用户分享的主要载体为游记、攻略与问答。马蜂窝的UGC内容数据中,游记和攻略占比78.91%,嗡嗡(旅行故事)占比7.92%,问答占比10.26%。 而点评内容在马蜂窝整体数据量中仅占比2.91%,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数量在整体用户中的占比更是微乎其微,马蜂窝已对这部分账号进行清理。自媒体文章所述的马蜂窝用户数量,与事实和第三方机构数据都严重不符。同时,马蜂窝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目前事件结果尚未明晰,对这家独角兽企业新一轮融资造成的影响也不得而知。据了解,马蜂窝创立至今已经完成4轮融资,主要投资方包括今日资本、启明创投、高瓴资本、鸥翎资本等,它的最近一轮融资是2017年底完成的1.33亿美元D轮融资。 此前有市场消息称,马蜂窝从三个月前开始了新一轮的融资。24日,36氪报道称,马蜂窝此轮融资已基本敲定,领投方为腾讯,投后估值20亿美元。 虽然马蜂窝事件尚未定论,但创业公司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的数据造假现象其实并不鲜见,这也几乎成为创投行业无法避开的原罪。置身其中的投资机构,该如何去伪存真? 造假定性不能一概而论 据了解,以流量驱动为主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领域,是运营数据造假的重灾区。比如最早在电商行业,很多店家为了提升销量,会在算法的基础上通过刷单获取更靠前的排名。除了基于业务本身的考虑,有些创业者为了达到合作伙伴对业务量的要求,粉饰业绩融资,也会选择刷单。 这种运营数据造假现象在移动互联网时期更加常见,比如在直播行业发展初期,不少平台以激励用户进行直播为目的,出现了在线人数造假的现象。同时,也有公会为了捧红主播、激励用户打赏消费,而替签约主播买粉、刷单。 对马蜂窝所处的在线旅游领域来说,鼓励用户UGC内容生产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不少平台由于自身原创能力有限,不得不通过技术手段抓取来自其他平台的用户内容,以增加社区活跃度,从而吸引真实用户参与其中。 除了运营数据造假,融资数据造假现象在行业中也时常发生。创业者出于提升士气、震慑对手、吸引人才等方面的考虑,在对外宣传时会对融资额有所夸大。越是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夸大融资额的现象也越多,毕竟很多创业者都不愿报出比竞争对手低的数字。 对于创业公司的造假行为该如何定性?多位投资人对记者表示,事情并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创业者出于公关行为的考虑,在公开场合对运营数据和融资数据有所夸大,但给到投资人的数据是真实的,投资人通常也能够理解。但如果创业公司通过数据造假而获得额外的融资和虚高的估值,这对投资方是一种伤害,属于欺诈行为。 “面对第二种情况,有些投资机构会选择打落牙齿和血吞,咬牙撑过去。有些投资机构会要求撤资甚至进行起诉。”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由于创投双方谈投资条款时,通常协议约定是在创业公司提供数据真实可信的基础之上。所以投资人如果起诉撤资,会有一定的胜诉概率。 多种尽调鉴别数据造假 “马蜂窝事件我也稍微关注了一下,从目前发出来的一些数据来看,可能对企业不太有利。但我觉得这件事还有很多利益在里边,所以在尘埃落定之前,我们也做不了更确切的判断。”吴世春说。 他认为,数据造假可能是部分企业的行为,投资人在尽职调查过程中也有方法去辨别和防范。对整个行业来说,造假现象是不健康的,增加了大家相互信任的成本。对于被投企业,梅花天使鼓励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创业是一场长跑而不是短跑,企业想走得远,还是要以诚信为基础。如果在公司内部鼓励不正当风气或者不断用一个谎言掩盖另一个谎言,这种方式的成本很高,而且一旦被揭露出来,对企业信用和品牌的杀伤力会很大。”他说。 在尽调过程中,投资人也有多种方式对创业公司的各种数据进行鉴别。戈壁创投合伙人徐晨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不同细分领域的鉴别方法不太一样。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如果有非正常的流量进入使APP的下载量突然上升,应用的流量曲线和榜单趋势差别很大,投资人通常就会有所怀疑。 在电商类业务领域,可以从库存的变化来判断是否刷单,假订单并不会消耗库存。在O2O领域,如果有电话号码反复出现连续消费,或者突然间订单量很大,可能是刷单造成的。现在很多创业公司找第三方来刷单,这种专业的服务商更容易辨别出来。 火山石资本创始合伙人章苏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数据造假并非互联网公司的特例,一些传统公司中也有这种现象产生。但这种现象并不是主流,投资机构如果认真做尽职调查,也能查出个八九不离十。 “我们有碰到过创业公司在财务传票方面造假,当时我们是直接找到他的客户去了解订单的真实性。”他说。找产业链条上下游的公司核实对应,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尽调方式。 “数据造假现象在后面轮次的投资中,遇到的概率会更多。我们主要投最早期天使轮的项目,那个阶段的创业公司通常没有数据团队,更谈不上数据造假。”吴世春说。在早期投资中,梅花天使更多是通过人脉关系,对创始人进行尽调。[详情]

澄而难清的马蜂窝:明码标价虚构游记 上市前途未卜
澄而难清的马蜂窝:明码标价虚构游记 上市前途未卜

  澄而难清的马蜂窝  来源:北京商报 深陷点评抄袭风波的马蜂窝,再被坐实对于营销性质游记、点评存在管理漏洞。10月25日,北京商报记者在淘宝网上发现,有多个商家直接标明提供马蜂窝旅游游记、攻略、点评代笔,部分淘宝店铺甚至直接将店名起为“马蜂窝游记蚂蜂窝攻略”,也有客服直言可以从后台直接控制游记首页排名、被顶和被回复次数。截至记者发稿时,马蜂窝暂未对此事进行回应,专家表示,马蜂窝近期“遭遇”接连不断的负面风波,对其影响还很难估算,如果处理不好,未来“带伤上市”的风险也相对较大。 明码标价的“虚构”游记 “抄袭门”愈演愈烈,马蜂窝内容“注水”事件持续发酵,更多“实锤”不断被抛出。北京商报记者偶然间在淘宝搜索马蜂窝时发现,目前仍有多家网店在提供马蜂窝游记、攻略、点评“代笔”服务。据不完全统计,仅商品名称带有“马蜂窝 代写”字样的淘宝店铺就至少有10家以上。 北京商报记者进一步查找后发现,上述提供代笔服务的网店,主要客户都是景区以及旅游目的地的酒店、饭店等。如名为“马蜂窝游记蚂蜂窝攻略”的网店就在“宝贝详情”一栏明确标注:该店铺可以实现无需下单就能生成评价,好评、差评均可操作,而且保证每单IP不同。点评内容包括:服务、客房卫浴、价格、餐饮、交通等方面,且所有点评内容保证原创首发,点评撰写过程中会尽力站在用户角度表达自己的住店感受,配合“服务、客房卫浴、价格、餐饮、交通”等方面,上传至少3张720×480像素以上的图片。 对于马蜂窝游记相关服务,有代笔网店客服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写手可以不前往目的地和被推广的商家,仅凭客户给的资料和照片撰写“原创”的游记、点评,而且世界各地游记都可以接单,收费根据不同区域有所不同,比如此前被曝在马蜂窝上存大量营销水军刷好评的三亚地区收费就相对较高,一篇游记加代发等相关服务在3500元,而北京等地标价则为2000元左右,“现在马蜂窝三亚目的地首页很多都是代笔操作的游记”。该客服称。 在实际咨询过程中,有不少网店为了展示游记的“真实性”,展示了一些此前他们曾为客户操作过的、发表在马蜂窝上的代笔游记,体量大多都在1万-2万字,并配有大量看起来十分真实的照片,行程的描述也颇为详细,有的描述中还附有地图、小攻略、家人朋友合影等内容。 “后台操作”平台难撇责 与代笔配套的“代发代推广”服务更为直接地折射出马蜂窝网站上水军泛滥的现象。目前,多家淘宝马蜂窝代笔网店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示不仅能提供“代笔”服务,而且能够保证推广效果。有客服直接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一般来说,代笔服务除包含一篇“原创”的游记外,还涵盖了马蜂窝首页推送的服务,即保证游记发布后可以在首页排名前5或者前10的位置保持一个月。该客服还明确表示,每篇游记可以确保100个回复和随意设置数量的“顶”,如果增加回复,只需多付费即可。 根据上述客服人员透露,这种在马蜂窝上发布的代笔游记根本不是根据顶的数量决定是否出现在首页,而是后台直接操作给予一个固定的位置,顶帖和回复只是为了配合排名好看。某代笔网店客服透露,马蜂窝三亚地区的文章中,此前有的商家购买了3500元的代笔“套餐服务”后表示,一次投入至少可以有上万元回报。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网店甚至还在“代笔服务”的宝贝详情上直接明确表示自己和马蜂窝官方合作,会使用技术让客户的游记始终保持在栏目首页热门位置。这与日前自媒体曝出马蜂窝中存在的企业违规“刷存在”做营销却被网站默认、放行的说法“不谋而合”。 马蜂窝日前针对此次事件发布的声明还曾再次强调了网站内容的“原创性”,承认了该网站一直存在游记和问答中有违规广告的问题,即平均每周处理26000条违规广告信息,查封15000个违规账号,但同时,马蜂窝也表示,自媒体将不法商家的违规行为归结于马蜂窝,与事实严重不符。但在业内看来, 将“水军”、“营销游记”之责转嫁给商家并不能说明马蜂窝管理没有漏洞。 融资上市前途未卜 负面消息接连不断,人们最关注的除了马蜂窝怎么回应、解决面前的问题外,还有马蜂窝的融资和IPO进程会受到多大的影响。一条被业内广泛转载的消息称,马蜂窝副总裁于卓在澳门出席活动时表示,近期马蜂窝的数据抄袭事件不会影响公司正常运营,马蜂窝IPO正在正常推进,希望未来两到三年内完成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在去年底马蜂窝发布消息称公司已经完成1.33亿美元的D轮融资时,马蜂窝创始人、CEO陈罡就明确表示,未来三年左右时间,马蜂窝会有独立IPO的计划和能力。今年8月,又有报道称,马蜂窝计划融资3亿美元,而此轮融资对该公司的估值定为20亿-25亿美元。 就在本次“抄袭门”、“水军门”事件曝出后,多项分析直指马蜂窝为了融资时能交出一份更好看的成绩单,而营造了“虚假繁荣”的用户活跃度,因此目前正处于最新一轮融资关键期的马蜂窝,很可能受到影响。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也坦言,以马蜂窝目前的这种情况,在美国上市风险还是比较大,“即使该公司将来顺利‘带伤上市’,可能也免不了被投资者们‘用脚投票’”。宋清辉直言,如果马蜂窝的经营模式无法从根本上杜绝虚假点评、水军刷营销文的情况,赴美上市的意义就不大了。 还有财经领域资深专家直言,目前马蜂窝的负面消息是否会对IPO进程产生明显影响还不得而知,但因为马蜂窝此前对外宣传的就是原创内容和较高的用户活跃度,如果这些数据含有“水分”的话,那该企业的估值很可能因此被“蒸发”不少。 北京商报记者 蒋梦惟/文 白杨/制表[详情]

马蜂窝捅出旅游网站潜规则 我们只是点评的搬运工?
马蜂窝捅出旅游网站潜规则 我们只是点评的搬运工?

  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 题:“我们只是点评的搬运工”? 马蜂窝或捅出旅游网站“潜规则”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吴剑锋 唐弢 近日,公众号“小声比比”发布了来自深圳乎睿数据有限公司的调查报告,称旅游攻略网站马蜂窝所宣称的2100万条“真实点评”里有1800万条数据是通过软件从点评和携程等竞品网站上抄袭而来,并贴出大量截图作为证据。 文章发出后,在网络引发关注。“点评造假”是否只是个别现象?通过调查,记者发现,旅游网站之间点评雷同的现象并不少见,“点评搬运”或成旅游网站“潜规则”。 马蜂窝捅了“马蜂窝” 22日,北京蚂蜂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回应承认部分点评造假,已对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进行清理,并表示针对文章中歪曲事实的言论,和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马蜂窝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并于22日晚间起诉爆料公司深圳乎睿数据有限公司名誉侵权。 乎睿数据在发布的报告中宣称,其以“一字不落”才算抄袭的标准,共发现了7454个抄袭账号,这些账号合计抄袭了携程、艺龙、美团等竞品网站572万条餐饮点评,1221万条酒店点评,占到官网声称的总点评数的85%,并提出了多个点评账号出现自我身份矛盾、时间错位、翻译错误等现象。 文章发出后,引起网友极大关注。有网友戏称该事件是“马蜂窝捅了‘马蜂窝’”。 记者梳理发现,这并非点评和旅游网站首次被爆出类似事件。今年7月,小红书App就曾在微博发布消息称,大量用户向其反映大众点评疑冒用小红书用户名称账号,批量建立虚假账号,抄袭及搬运用户在小红书发布的原创笔记。 而据相关媒体报道,旅游网站携程与“去哪儿”同样发生过“点评数据之争”。2008年,因“去哪儿”网站中有数万个页面转载有携程酒店点评文章,携程将“去哪儿”告上法庭。最终经法院审理确认,携程拥有该网站内容及资源的版权,“去哪儿”行为属于侵权。 记者调查:多个旅游网站均存在“点评搬运”现象 按照乎睿数据的说法,马蜂窝若抄袭了1800万条点评,如此量级的数据远非人力所能完成,有业内人士表示,该行为或是利用爬虫软件完成。 所谓爬虫软件,是指按照一定规则,自动抓取互联网信息的程序或者脚本。该人士表示,利用爬虫软件,抓取其他网站数据,再搬运到自身平台,这在互联网行业并非新鲜事。 事实果真如此?爬虫软件抓取数据难度有多大?记者随机选取了北京一家酒店,利用爬虫软件,不到两分钟便抓取了其在携程和同程旅游网站中的百余条点评内容。通过比对两份数据,记者发现,该酒店在两个网站中存在13条完全雷同的点评,而且多数点评在两个网站所显示的日期完全相同。 其他平台是否也存在此类现象?记者进一步检索该酒店在其他平台的点评数据,发现驴妈妈、马蜂窝等旅游网站中,点评雷同的现象同样存在。其中一条103字的点评内容在同一天内分别出现在了携程、同程旅游和驴妈妈网站上——这意味着有消费者在一天内通过三个平台订了同一家酒店,并发表完全相同的点评,显然并不合理。记者发现,该酒店在驴妈妈上一共有5条点评,均能在其他平台的点评中找到完全相同的“孪生兄弟”。 “点评搬运”是网站行为还是个别酒店的行为?对此,记者又随机抓取了上海两家排名较靠前的酒店在不同平台的点评数据,发现或多或少均存在雷同的点评,这些点评中,既有相对简单的好评,也有长篇控诉和差评,部分点评账户连名称都是“搬运”而来。值得一提的是,记者在比对数据中将“一字不差”作为判定雷同的标准,许多在搬运后由人工进行“洗稿”的点评并未反映在内。 一名旅游自媒体从业者告诉记者,作为“非刚需”的行业,旅游网站的流量往往受季节影响。而对于普通人而言,如果不是想给差评,往往不会特地上网站进行点评,这也造成许多中小旅游网站缺乏人气的现状,某种程度上也催生了“搬运点评”的需求。 根治“数据造假” 立法执法须形成合力 对于此次“数据造假”的风波,马蜂窝与乎睿数据的争执依然未有定论,具体证据将有待双方开庭时公布。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互联网行业的“数据注水”似乎并不意外,特别是中小网站,主要靠的就是“流量+广告”实现内容变现。马蜂窝曾在上一次融资时表示,每月有1亿活跃用户,其中85%来自其移动应用程序。网站用户每月发布超过13.5万篇旅游文章,当时预计2017年个人旅游产品的销售额将超过90亿元人民币(合13亿美元)。 法律专家蔡湘南表示,如果“数据造假”的行为被坐实,平台方可能涉嫌侵权以及不正当竞争。而从公司角度来看,如果平台提供了虚假的数据,导致投资公司因为其虚假数据,做出错误判断,对其进行投资,可能在民事上涉嫌“欺诈”,有可能导致其投资合同“撤销”,其自身运营发展也将受到很大影响。 尽管“数据造假”受到业内外普遍诟病,但是如何根治数据造假,从体制机制上建立有效的防范纠错和应对处置机制,依然任重道远。 “数据造假行为的治理应该是一个多主体、多元化、综合规制的过程。” 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秘书长吴沈括认为,首先应该明确各个主体的权责,鼓励各方积极承担相关责任,比如立法部门应尽快填补法律在这一方面规制的空白。其次,执法部门也应当革新监管方式,加大处罚力度,可采取设立“黑名单”、违规主体曝光等形式,为行业的发展划定一条原则红线。[详情]

数据造假的马蜂窝将完成新一轮融资?马蜂窝:不回应
数据造假的马蜂窝将完成新一轮融资?马蜂窝:不回应

  马蜂窝即将完成新一轮融资?马蜂窝表示“不回应” 新京报快讯(记者王胜男)有消息称“马蜂窝即将完成腾讯领投的新一轮融资,投后估值20亿美元”。马蜂窝方面今天上午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对此事“不回应”。 此前,有消息称,本轮融资系马蜂窝的D+轮,显示估值为20亿美元,领投方为腾讯产业共赢基金。 马蜂窝10月20日晚间,一篇“小声比比”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引发行业关注,阅读量迅速10万+,文中直指“旅游独角兽”马蜂窝旅行网存在抄袭和评论造假。随后,马蜂窝起诉了爆料“数据造假”的乎睿数据。 业界普遍将马蜂窝被指数据造假事件与颇受瞩目的D+轮融资联想到一起。 2011 年 10 月,当时还名为“蚂蜂窝旅行网”的马蜂窝获得今日资本 500 万美元 A 轮投资(马蜂窝2017年从“蚂蜂窝”改名为“马蜂窝”)。2013 年 4 月,获得启明创投和今日资本 1500 万美元 B 轮投资,当时称此轮资金用于商业模式创新,以及移动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与应用布局。2015 年 1 月,获 C 轮融资,投资方为高瓴资本、Coatue、CoBuilder、启明创投。2017年12月,马蜂窝时隔两年零九个月后完成 D 轮融资,融资金额为 1.33 亿美元,马蜂窝CEO陈罡在D轮融资的内部信里表示,“三年后,马蜂窝将成为中国最大的旅游流量平台”。 被指数据造假事件发生后,马蜂窝有关负责人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改时间不会影响公司正常运营,上市进程正常推进,希望马蜂窝两到三年内完成赴美IPO。[详情]

深陷数据丑闻的马蜂窝融资慢半拍 它是家怎样的企业?
深陷数据丑闻的马蜂窝融资慢半拍 它是家怎样的企业?

  快看 | 深陷数据丑闻的马蜂窝融资总是慢半拍 它到底是家怎样的企业? 据易观千帆数据,截至2018年9月马蜂窝月活跃用户数达到 994.98万,远超途牛(776.95万)、同程(526.50万)和驴妈妈(299.78万)。   文 | 张媛 孟令稀 编辑 | 陈臣 近日,马蜂窝深陷“点评数据造假”丑闻。自10月21日自媒体文章《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发布后,马蜂窝与深圳市乎睿数据有限公司之间的纷争开始“霸屏”在线社交平台。 数据公司何许“人”也? 据企查查数据,深圳市乎睿数据有限公司创办于2018年1月1日。创办之初,注册资本80万元人民币,主要投资人为吴江(40%出资比)和孟冬梅(60%出资比)。经过三次变更后,费之晔、聂震和吴昊分占1/3出资额,注册资本共计102万元人民币。 马蜂窝交易规模近102亿 用户数达1亿 据界面数据公开资料整理,马蜂窝旅行网站创办于2006年1月,2010年3月,正式成立公司投入运营,注册用户数15万。2015年9月,qi用户数达到1亿。 据2018年5月30日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马蜂窝副总裁都斌: 在线旅游巨头并不会影响后来者的市场份额》文章,马蜂窝旅游网副总裁都斌指出,2017年(马蜂窝)交易规模将近102亿元,已接近盈亏平衡。 马蜂窝领跑行业月活 融资“慢半拍”  据易观千帆数据,马蜂窝从属于综合度假旅行行业。2018年1月至4月,其活跃用户数增加显著,逐渐成为行业领跑者。截至2018年9月,其月活跃用户数达到 994.98万,远超途牛(776.95万)、同程(526.50万)和驴妈妈(299.78万)。 从融资情况来看,2017年12月完成D轮融资的马蜂窝,“脚步”略慢于同程旅游、途牛旅游和驴妈妈。 [详情]

马蜂窝事件曝光行业潜规则 业内:都有水分马蜂窝躺枪
马蜂窝事件曝光行业潜规则 业内:都有水分马蜂窝躺枪

  马蜂窝数据风波曝光行业潜规则 三年内冲击美股计划或生变 编者按:在世界杯期间花费巨资一举成名的马蜂窝,却在一夜之间因数据造假名誉扫地。而这个时点,恰恰又是其融资和上市的关键时期。对于马蜂窝的遭遇,很多OTA却有些兔死狐悲、五味杂陈的感觉。 ■本报记者 刘斯会  以UGC(指用户原创内容)起家的马蜂窝最近陷入数据造假风波,而这正处于马蜂窝融资及三年内冲击美股的关键时期。 受风波影响,业内人士分析,马蜂窝估值将从近175亿元调低至不到30亿元,不得不说,这对马蜂窝来是一场沉重的打击。 一纸报告戳破了这场数据狂欢,马蜂窝旅游网联合创始人、CEO陈罡承认存在部分问题,同时称有大量明显“抹黑”行为,将交由法律判定。 不过,被告方乎睿数据有限公司、丁子荃均表态迎战。在最终结果未定的情况下,行业内其它公司也心有戚戚焉,最典型的是,与马蜂窝模式差不多的穷游网,其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无奈称,“五味杂陈”。 事实上,OTA发展早期,50%的流量靠技术手段实现已经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有媒体报道称,此次风波也将OTA行业甚至UGC行业的数据造假问题放上台面,甚至OTA行业中刷点评和虚假游记攻略等已形成一条产业链,甚至明码标价,例如,账号0.18元,抓取点评3元/条,原创点评4元至5元每条,虚假游记低则50元/篇,高则300元至500元一篇。    陈罡承认存在部分问题 经过几番“交战”,马蜂窝与深圳乎睿数据有限公司、丁子荃最终选择拿起法律的武器。 在法律未正式裁决之前,10月23日,马蜂窝在北京三里屯CHAO酒店召开了“圣地巡礼”的发布会,马蜂窝CEO陈罡出席,这也是陈罡在风波后的首次公开露面,不同于业界猜测是为风波辟谣,《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这次“圣地巡礼”的发布会早于风波之前就有所安排。 与此同时,马蜂窝相关工作人员较平时也相对谨慎,对这几天网上出现的马蜂窝点评数据相关问题,均不愿意提及。陈罡却大方回应称,马蜂窝认真进行了自查,核查结果显示,马蜂窝在餐饮等点评数据方面存在部分问题,但远没有外界所表述的那么夸大。马蜂窝已开始对相关问题进行整改,并重新梳理工作流程,堵住漏洞。但对相关表述中涉及大量明显“抹黑”行为,将交由法律判定。 回应“开战” 针对起诉及立案情况,乎睿数据也在22日发表官方声明。 乎睿数据团队称已对大量可疑行为进行视频录屏,截屏截图和司法公证,并掌握了一些接管抄袭账号的马蜂窝内部员工信息,所有了解和确定的分析内容和点评消失账号链接全部收录在其官网上。除此之外,乎睿数据还提到,马蜂窝事件纯属顺手为之,没有针对任何个人或企业。 引爆该事件的自媒体人丁子荃也在朋友圈中,贴出了来自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立案庭的诉讼服务告知书,并公开宣称:“开战”。 丁子荃再度表示,马蜂窝的回应存在至少三点问题,第一,偷换概念,如“点评内容在马蜂窝整体数据量中仅占比2.9%”,这个“数据量”是条数还是数据大小的问题;第二,避实就虚,例如,马蜂窝称,“涉嫌虚假点评的帐号数量在整体用户中的占比更是微乎其微”,用抄袭账号数量少,而忽略是7454个抄袭账号贡献的点评数量占总点评85%来说事;第三,“顺手甩锅”,例如,声称“自媒体将不法商家的违规行为归结于马蜂窝”。 丁子荃称,期待法院作出公正的裁决,“这个案子,最终将决定未来中国二十年互联网的走向”。 或多或少都有抄袭 不少旅游圈内人士在与《证券日报》记者交流时表示,马蜂窝属于典型的从内容向产品变现做得比较好的旅游企业,内容和点评存在抄袭情况在行业中已经不是秘密了,“或多或少都有水分,只不过这一次马蜂窝躺枪了。” 资料显示,马蜂窝成立于2006年,创办初期,是一家让旅行者分享游记感受的旅游攻略社区,公司到后期尝试“内容+交易”的商业闭环。 从旅行社区起步,到自由行服务平台,甚至连马蜂窝工作人员自己都称,不屑与大家所谓的同行如穷游网来做比较,双方已经不在一个重量级别上。 这个级别是从估值的角度考虑的,记者从公开数据梳理发现,从2011年10月1日至今马蜂窝一共进行了4轮融资,第4轮融资额为1.33亿美元,第4轮投资方包括欧翎投资、General Atlantic、Temasek、元钛长青基金、厚朴基金领投、今日资本、启明资本和高瓴资本跟投。此外,携程网董事局主席兼CEO梁建章也于去年入股,并进入这家私募机构的董事会。 不过,对于梁建章参与入股马蜂窝一事,有接近携程方面的有关工作人员称,据其了解梁建章是个人投资,与公司的关系并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8月份,市场又传出马蜂窝拟融资3亿美元的消息,估值高达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5亿元。 最新的消息为,马蜂窝在3个月前就开始进行该轮融资,领投方为腾讯,投后估值20亿美元。 马蜂窝创始人陈罡曾经透露,随着新一轮资本的注入,马蜂窝会在不久的将来在海外IPO。这则消息也被公司副总裁于卓核实,媒体报道称,于卓在某公开场合谈到数据造假风波一事时,表示此次事件不影响公司正常运营,目前马蜂窝IPO正在正常推进,希望未来两到三年内完成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行业须反思 不过,这对于整个旅游行业来说,这事情似乎还并未结束。 从目前国内OTA公司发展来看,目前大致分为综合在线旅行社,如包括携程、同程等,提供酒店、机票、自由行、独家产品等一站式服务;主打内容平台型的如马蜂窝、穷游网等;搜索引擎如去哪儿、飞猪等;垂直领域OTA,如途牛网,主要制作独家旅游产品。 这场风波,让不少非UGC型在线旅游网站也开始变得谨慎。 10月23日,途牛旗下在线旅游分销渠道“笛风假期”正式更名升级为“笛风云”,并启用全新的品牌标识系统和域名。途牛CEO于敦德出席了上述会议,于敦德在与记者私下交流提及平台上的点评时表示,途牛旗下的产品设置了只有游客出行完成,并回程之后才可以写点评。 驴妈妈方面有关负责人也表示,平台与马蜂窝不一样,必须消费过才可以评论,“如果在内容端发现平台上的特定时间,评论频繁,重复度较高,我们会定向监控,采取降低通过率的方法来预防。” 不过,在OTA行业中刷点评和虚假游记攻略等已形成一条产业链,甚至明码标价的背景下,这则判决走向将如何,《证券日报》记者将持续关注。[详情]

马蜂窝被捅背后:抄袭几乎就是行业的明规则
马蜂窝被捅背后:抄袭几乎就是行业的明规则

  马蜂窝被捅,你看到的旅游爽文,不是人干的 连“捅”三天马蜂窝 能够捅破内容产业的虚假繁荣吗? 来源:有意思报告 人在家中坐,瓜从天上来。周六深夜起,自媒体连“捅”三天马蜂窝,抄袭丑闻持续发酵。 文中指出马蜂窝2100万条“真实点评”中85%为机器人抄袭自其它竞品网站,并贴出大量所谓“实锤”,比如: 同一账号性别忽男忽女,行踪飘忽不定; 用户活跃时间异常:在工作时间用户活跃度最高; 7%的营销游记被顶次数为普通游记的364%倍; 被顶次数最多的回答几乎全部来自于三亚水军…… 图片来源:小声比比 对此,马蜂窝的回应是:造假我们认,但是说我们的用户是僵尸,我们是鬼城就过分了啊! 图片截取自 马蜂窝的声明 吃瓜群众表示:马蜂窝?好久没用过了。 马蜂窝,火过 2012年是社群经济最风光的一年。那年微信还未兴起,那年我们还用人人,那年马蜂窝开始崛起。 马蜂窝百度指数 这颗爆发的种子早在2006年就已埋下。2006年被称为社交网络之年,MySpace、YouTube和Facebook在众多新兴网站中脱颖而出,马蜂窝就是成立于那年。 成立之初,马蜂窝纯粹是出于喜好捣鼓起来的业余平台,用户以游记的形式分享攻略、经历。 数据来源:艾媒咨询,《2018上半年中国在线旅游行业研究报告》 直到2010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人出境需求快速增长,旅行攻略成为国人的刚需。其创始人才从原公司离职,正式开始将马蜂窝作为一个商业项目来运营。 2010年和2011年,出境游增长速度最快,超过20%。数据来源:《艾媒报告丨2016-2017中国在线出境游市场行业研究报告》 这些年旅游业的变化不仅呈现在数据的增长上,还存在于消费者旅游观念的变化。 一直以来外国人对中国旅客的游客的印象都是跟团,远远地望见有一群亚洲人乌泱泱袭来,不用怀疑,一定是中国人。 图片来源:参考消息 然而那时起,国人已经意识到了跟团游的种种不便。首先是个性化不足,人追着行程走。 其次是年轻人越来越讨厌“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式旅游,他们开始享受旅行本身,即使旅行也可以睡到自然醒,即使窝在一个城市十天八个月才怡然自得。 然而,自由行最大的障碍是信息不对称,交通、景点、食宿、语言全部都是问题,旅行攻略因此成为刚需。 数据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2016中国出境旅游大数据》 因此在2012年,用户需求和互联网产业的双重利好,使得脱胎于旅行爱好者社区的马蜂窝迎来了它的发展黄金期,开创了“内容+交易”商业模式。 马蜂窝现在的界面 通过对内容的数据分析,马蜂窝可以获得精确的用户画像和喜好,从而促进交易的产生。 但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马蜂窝逐渐没落了。2018年,由于优质UGC内容的稀缺及变现能力不足,马蜂窝已经跌出了在线旅游平台的第一梯队。 数据来源:艾媒咨询,《2018上半年中国在线旅游行业研究报告》 好旅行攻略,真的越来越难找了 虽然在线旅行社厮杀地如火如荼,但是近些年,用户明显发现好的旅行攻略却越来越难找了。 在游记发展到相对后期后,很多人在制定自己的攻略时就已经借鉴了前人的经验,内容出现大量的雷同,甚至无意识抄袭。加之,多数人的分享并不专业,以表达内心感受为主,陈述也难免出现大量冗余累赘。 图片截自 小红书 当然,这其中也会有一些优质干货产出,但是“劣币驱逐良币”可能导致真正有实用价值的游记被淹没。 同时,由于旅行一年也不会有几次,用户大概率只有在有实际需要时,才会主动使用马蜂窝这种单纯生产旅行内容的APP,也可能导致优质内容不被看到。 因此,生产什么样旅行攻略,怎样生产旅行攻略成为分享者首要思考的问题。 2015年起,以咪蒙为代表的个人IP、KOL和网红经济开始崛起。 一些旅行达人选择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更加开放综合的平台上。知名旅行大V沙漠玫瑰也经历过没人看的窘境,但是她选择了坚持,直到微博的兴起。 同样是内容社区起家的小红书看到了这样的趋势,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一个综合性的社区平台。现在很多猪猪女孩不仅在小红书上看美妆,还看装修、美食、旅行等所有涉及生活方式的内容,使得它具有了远高于一般美妆社区的用户粘性。 而知名旅行自媒体人北石同学能够在2014年脱颖而出,则归功于他提供了优质的稀缺信息。 这些KOL积累了一定的粉丝量后,用户对于平台的认可转移到了对个人IP的认可。 个人IP走到哪里,流量就跟到哪里。目前北石同学不仅在微博微信上分发信息,还积极直播、小视频等新型平台,马蜂窝的流量进一步被稀释。 马蜂窝为什么流量造假? 流量被稀释是垂直内容社区平台共同的痛点。 旅行领域,在路上和蝉游记首先退出市场,面包旅行处于艰难的商业化转型中。其他领域,豆瓣一直在挣扎,大众点评则在与美团的对战中败北。 曾在多家在线旅行社工作过的业内人士透露,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主要是内容变现难。 马蜂窝也上线了酒店和机票火车票功能,但是由于启动时间晚、资金链不稳定、用户基数低等原因,很难拿到来自旅游局、酒店、航空公司的直接订单,导致其酒店、机票信息大多是来自于携程、艺龙、Booking等平台的二手资源。 因此为了打通直接合作的渠道,获得更低的价格,马蜂窝需要大量的流量来取得资本市场和广告商的资金。 图片截取自马蜂窝 上海酒店预订第一条 为了获取流量,2018年世界杯上,马蜂窝花1.65亿采用“央视+明星+砸钱+洗脑”的传统套路对观众进行疯狂轰炸。 马蜂窝世界杯期间广告截图 同时,马蜂窝还在D轮融资前后“剑走偏锋”,突击抄袭评论。 图片来源:小声比比微信公众号 业内人士透露,由于抄袭行为没有任何技术难度,甚至不涉及到数据库层面,就可以自动批量爬取页面,抄袭几乎就是行业的“明规则”。 2008年,携程对去哪儿网站转载数万个页面携程信息提起诉讼。今年7月28日,小红书在其官微上声讨了大众点评抄袭其百万条笔记的行为。 事实上,水军、爬虫、数据造假行为在整个内容生产领域都很常见。 今年7月,公号“慢速公路”的写手橘子曾在微博上对蓝色光标进行公开质疑,认为他们为了挣客户的钱,利用假网红刷数据。 数据造假早已是微博、微信公开的秘密,这也就是腾讯整顿一次,大批微信KOL阅读量暴跌一次的原因。 在这个人人高歌“流量变现”的年代,资本认流量,于是平台和自媒体都在疯狂买流量。在这场金钱博弈中,“粉丝”只是他们斗法的武器、装点门面的行头。毕竟坐拥一众僵尸粉、假内容,就能和资本玩得你侬我侬了。 而作为真正流量的我们——粉丝、消费者一脸无辜:内什么,我们原本就只是想看一篇好游记啊。[详情]

马蜂窝被捅后:点评造假在电商OTA等平台依旧活跃
马蜂窝被捅后:点评造假在电商OTA等平台依旧活跃

  马蜂窝被捅后 点评造假在电商、OTA等平台依旧活跃 每经记者 李卓    实习记者 刘洋 赵雯琪    实习编辑 王丽娜     “马蜂窝数据造假”风波持续发酵。10月22日23时21分左右,自媒体“小声比比”发布针对马蜂窝“造假门”的第三篇文章——《我承认,我们是有组织攻击马蜂窝的》,对22日早间马蜂窝所发布的官方声明中,关于点评数量、点评占比、“甩锅”商家等观点提出质疑。 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联系上马蜂窝方面,截至发稿,马蜂窝方面未有最新回应。不过有媒体报道,马蜂窝创始人兼CEO陈罡23日最新回应称,在餐饮等点评数据方面确实存在部分问题,但远没有外界表述的那么夸大。马蜂窝也已开始对相关问题进行整改,但其表示对相关表述中的大量“抹黑”行为,将交由法律判定。 马蜂窝数据造假事件爆发后,UGC(用户原创内容)平台、OTA(在线旅行社)甚至电商平台刷单、造假等现象,重回大众视野。在22日的声明中,马蜂窝便表示,平均每周处理逾2万条违规广告。 在此次事件的舆论风口浪尖,记者在某电商平台随机搜索,找到多家提供马蜂窝点评、游记造假服务在内的商家。业内人士表示,爬虫抓取、抄袭和造假在互联网行业并不少见,甚至成为很多平台和商家屡试不爽的“捷径”。点评造假为何屡禁不止? 马蜂窝持续被捅 “开战今晚第三篇。”10月22日晚6点49分,马蜂窝“数据造假”爆料人“梓泉”发布朋友圈,并贴上一封诉讼服务告知书的照片。根据告知书,马蜂窝起诉深圳乎睿数据、丁子荃(即梓泉)名誉侵权案获立案,经审核已由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接受材料,目前案件已依规进入法院多元调解案件系统。 就在“梓泉”宣称“开战”的7个小时前,记者到访了马蜂窝位于北京的总部所在地。 正值午餐时分,整体色调呈黄色的马蜂窝大楼,进进出出的大多为一张张青春面孔,一些员工谈笑风生,似乎一点也没有被近日的造假风波所困扰。面对自媒体账号“小声比比”的两篇质疑文章,马蜂窝相关负责人仅回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正在走法律程序。” 在此之前,记者已联系上“梓泉”本人,并尝试通过邮箱联系乎睿数据团队。22日晚间23点21分左右,“小声比比”发布针对马蜂窝“造假门”第三篇文章。在该文中,“梓泉”针对22日早间马蜂窝的官方声明提出质疑。 为外界所关注的是,马蜂窝在发布的官方声明中表示:“点评内容在马蜂窝整体数据量中占比2.91%,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数量在整体用户中的占比更是微乎其微,马蜂窝已对这部分账号进行清理。”马蜂窝进而认为,自媒体所述用户数量,与事实和第三方机构的数据都严重不符,同时,马蜂窝也指出,之所以会有造假现象,应归结为“不法商家的违规行为”。 对于上述马蜂窝声明中说法,“梓泉”则认为是偷换概念、避重就轻。 “梓泉”在第三篇文章中具体称,按照马蜂窝的官方宣传,其旗下有2100万真实点评。倘若这2100万条“真实点评”占的是“条数”的2.91%,则马蜂窝的游记、攻略有7亿条(即剩下的97.09%);而倘若2.91%占的是“数据大小”,这一比较亦无意义。因为,一篇游记的数据量可能就是一篇点评的几万倍。若果真如此,即便数据量是2.91%,亦十分重要。“梓泉”据此认为,马蜂窝点评内容仅为2.91%的说法为“偷换概念”;点评内容占比“微乎其微”的表述为“避重就轻”,并质疑其将违规行为归咎商家为“顺手甩锅”。 不仅如此,“梓泉”的文章还表示“有更多证据,已经做好了公正和司法鉴定,将在接下来逐步放出”。 记者就该文的相关质疑,向马蜂窝方面求证,不过截至记者发稿,马蜂窝方面尚无回应。 据《21世纪经济报道》,马蜂窝联合创始人兼CEO陈罡23日最新回应称,针对这几天网上出现的“马蜂窝点评数据相关问题”,马蜂窝已认真进行自查,核实结果显示,马蜂窝在餐饮等点评数据方面存在部分问题,但远没有外界所表述的那么夸大。马蜂窝一开始对相关问题进行整改,重新梳理工作流程,堵住漏洞。但对相关表述中涉及大量明显“抹黑”行为,将交由法律判定。 随着“马蜂窝数据造假”事件的持续发酵,乎睿数据团队开始逐步对外发声。10月23日凌晨4点34分,记者收到乎睿数据团队的书面邮件。在邮件中,乎睿数据提供两个附件——乎睿数据官方声明与完整报告PDF版。 在官方声明中,乎睿数据对事件的起源、发展作出解释,称“曝光马蜂窝数据造假,纯属顺手为之,没有针对任何个人或企业”。 买粉、买点击业务“繁荣” “没事,删了及时补发。”10月23日下午,某电商平台一位卖家给《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来最新回复。 马蜂窝数据造假事件爆发后,包括OTA、UGC平台甚至电商平台的数据造假现象重回聚光灯下。马蜂窝在声明中称,平均每周处理26000条违规广告,查封15000个违规账号。 记者随机在某电商平台搜索、查找,便找到多家提供“数据服务”的商家。几轮对话后,一位商家(A商家)给记者发来了报价单,称“这个是其他客户做的,全套”。 根据报价单,商家A可在马蜂窝上提供五方面的数据服务(或称“推广”)——“游记”(文本创作)、“游记发布”(发布在平台上)、“游记推广”(进行排名推广)、“游记提及”以及“商户店铺”(即点评)。一套共18520元,优惠价格为14800元。 与此同时,另一位商家(B商家)告诉记者,其所提供的游记为“精品伪原创”(“不是原创”),每千字收费120元。此外,“排名维护”每月每篇1200元,“游记提及”每篇60元,点评每条6元,总价为上份报价单的70%。该商家对记者称,“干马蜂窝6年了”,随后向记者发来十余个软文网页链接。 “咱们这个(虚假数据)会不会被马蜂窝那边发现,然后删除呢?”记者问道。“我们应该是最强了,删了维护期间及时补发。”B商家回答称,5元账号和“给你写的点评的质量”根本没法看。 值得一提的是,B商家还对记者说,“这价格谁给报的,谁干这个我都熟。”在获悉B商家的报价远低于自己后,A商家向记者列出三点:“我们发布的游记排名比任何一家排名都好”“点评商家的账号和点评的质量我们比任何一家都好”“我们是唯一一家马蜂窝做得效果最好的推广商家。”5元账号和“给你写的点评的质量”根本没法看,A商家强调。 “那你们这个不会被平台检测,然后会被删帖吗?”记者抛出相同的问题给A商家。 “几率小,如果你没有把信息暴露出去,基本不会,除非你在我这咨询了,在其他家也问了,为了报复你,投诉你,网上很多啊。”商家A表示,“我之前合作了一家30万的单子,他咨询了两家,结果订的我们家,那个人就使坏啊,然后我知道那个是他做的,我找他跟他谈。” 在此基础上,他声称,“我的微信有3000个人,基本都是我的客户”,“有的人选错了,估计再也不敢推广了,有些人选对了,就推广了6年,这就是我客户这么多的原因”。在一番“苦口婆心”的同时,A商家给记者更新一个价格更低的价目表。 当然,数据造假黑产不止在马蜂窝,记者搜索发现,相较于马蜂窝“推广业务”,实际上从事UGC平台的买粉、买点击等业务更加“繁荣”,而电商平台刷单等痼疾更是屡见不鲜。 虚假点评、刷单等乱象,为何在互联网电商平台、旅游OTA平台甚至UGC平台屡禁不止?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评论抄袭、数据造假属于普遍行为,不仅是旅游网站,其他的点评类网站,包括电商平台都一直存在虚假点评、水军等现象。其中既有平台所为,也有商家所为,一般情况下是商家所为。 与抄袭、造假的普遍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此类现象的惩罚案例少之又少。据赵占领透露,目前判刑的只有今年上半年上海有一例,其他少部分有工商管理部门进行罚款。这或许也是在各大互联网平台虚假评论、水军猖獗的重要原因之一。[详情]

马蜂窝承认数据漏洞 爆料人:说抄袭数量少是糊弄人
马蜂窝承认数据漏洞 爆料人:说抄袭数量少是糊弄人

  马蜂窝承认点评数据管理存漏洞 来源:北京商报 北京商报讯(记者 蒋梦惟)10月23日,马蜂窝联合创始人兼CEO陈罡正式回应了近期业界质疑马蜂窝点评数据存假一事。陈罡表示,针对日前网上出现的“马蜂窝点评数据相关问题”,马蜂窝进行了自查,核查结果显示,马蜂窝在餐饮等点评数据方面存在部分问题,但远没有外界所表述的那么夸大,“马蜂窝已开始对相关问题进行整改,并重新梳理工作流程,堵住漏洞,对相关表述中涉及大量明显‘抹黑’行为,我们将交由法律判定”。陈罡强调。 近期,微信公众号“小声比比”公开爆料称,马蜂窝网站上有大量点评信息存在抄袭等行为,游记和攻略也存在“机器人撰文”、营销水军泛滥等问题。不过,在本次公开回应中,陈罡却表示,马蜂窝决心要成为公开呼吁告别数据造假的第一家企业。 10月21日晚间,上述公众号发布文章称,有数据公司抓取了马蜂窝上116万家餐厅中1/3的样本,定下了一字不差抄袭、同时抄袭150个大众点评账户的抄袭账号标准后发现,马蜂窝有7454个抄袭账号,平均每个人从携程、艺龙、美团、Agoda、Yelp上抄袭搬运了数千条点评,合计抄袭572万条餐饮点评、1221万条酒店点评,占马蜂窝官方发布总点评数的85%。 次日,该公众号又发布了第二批“实锤”文章称,虽然马蜂窝为了防止商家营销,明确规定游记中不能添加联系方式,但在抓取了493487位用户的1579178篇游记后却发现,7%的游记成功保留了联系方式,成了有营销嫌疑的游记,且这7%的游记竟然平均被“顶”次数是普通游记的364%。此外,只要有用户在马蜂窝上发布了游记,就会有大量账号发表“机器人评论”。 对此,马蜂窝曾在10月22日发布一份声明表示点评内容在马蜂窝整体数据量中仅占比2.91%。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数量在整体用户中的占比更是微乎其微,马蜂窝已对这部分账号进行清理。而在当日晚间,上述爆料文章作者梓泉也在微信朋友圈“晒”出了马蜂窝向北京市朝阳法院起诉发现并提供相关数据的乎睿数据有限公司、丁子荃(梓泉)名誉权纠纷一案的诉讼服务告知书。 梓泉表示,抄袭账号数量少是“糊弄人”的说法,因为被界定为抄袭账号的7454个用户贡献了85%的点评,虽然目前这些点评已被清空,但仍可查出被删掉的抄袭点评合计13.46亿字,占点评总字数的77%。[详情]

马蜂窝事件面临哪些法律风险?投资人可根据协议追责
马蜂窝事件面临哪些法律风险?投资人可根据协议追责

  “捅马蜂窝”事件的法律分析 张延来 以用户UGC(原创内容)为核心竞争力的在线旅游平台马蜂窝陷入涉嫌评论抄袭和造假的舆论漩涡。 10月20日,某微信公众号发文,称其经过数据分析,发现马蜂窝合计从携程、美团、Agoda、Yelp上抄袭搬运了572万条餐饮点评与1221万条酒店点评。 10月22日,马蜂窝发布声明,回应称自媒体文章所述的马蜂窝用户数量,与事实和第三方机构数据都严重不符。马蜂窝表示,点评内容在马蜂窝整体数据量中仅占比2.91%,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数量更是微乎其微,目前已经进行清理。 尽管马蜂窝已向法院提起诉讼,但质疑并未消解。有关数据搬运、爬虫抓取等事件背后的法律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点评类的用户数据是否受法律保护 点评类的用户数据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大数据”的概念,因为它不属于用户的个人信息,或者反映用户自身特性、行为偏好相关的信息,而是用户对于所见所闻的一些简短评价。 有人认为这些评价属于著作权的保护范畴,因而相关权利应该归属于用户。但笔者并不同意这种看法,简短评价本身很难具备著作权法上要求的独创性,而且作为作品进行保护的文学艺术价值不大。 那么,这些用户点评数据的权利该归属于谁呢? 在大众点评诉爱帮网的判例中,法院认为,大众点评对用户数据的收集整理付出了劳动,应该享有合法的权益,而靠自动抓取获得这些数据的一方是典型的不劳而获和搭便车的行为,在法律上构成不正当竞争。 这个判例对于马蜂窝事件而言就很有参考价值。一方面,法院认定用户点评数据的收集方对这些数据是享有合法权益的,另外一方面,法院否定了“搬运”这些数据行为的合法性。 “搬运”行为面临哪些法律风险 如果马蜂窝的搬运行为被证明确实存在(当然,这个从法律专业层面很难界定),则马蜂窝的法律风险来自于以下几个维度: 首先,可能对数据源头网站构成不正当竞争。这一点上文所述的大众点评案例在先,已经很能说明问题,当然实际上会不会有人站出来维权,这个不好说,因为站出来的一方必须首先证明这些数据在收集方面的“原创度” 其次,可能对消费者构成欺诈。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商品(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蚂蜂窝提供的服务,可以理解为向用户提供旅游点评信息服务,供用户作出旅游出行决策。而“搬运”来的点评数据,显然大大削弱了点评信息服务的真实性。而按照涉事自媒体的说法,之所以其发现这个问题,就是因为其作为用户被数据误导,义愤之下才做了一些数据挖掘,进而出现后面的“捅马蜂窝”事件。 第三,可能构成广告上的虚假宣传。蚂蜂窝的官网上提供了诸多统计数据,其中一条是说自己拥有2100万条真实点评,这些宣传性的文案由于具有商品推介性质,可以被认定为商业广告,而如果无法证明其中数据的真实性,涉嫌构成广告法意义上的虚假宣传。 第四,可能对投资人构成违约。投资人与创业公司所签署的投资协议里,通常都标准配备有一些条款,要求创业公司的自身情况真实,尤其是点评数据作为蚂蜂窝的核心竞争力,显然会影响到投资人对于这个项目的估值,如果数据出现严重缩水,投资人根据投资协议来追究违约责任在法律上是完全可能并且可行的,即便投资协议里面没有这些条款,仍然可以从合同目的落空等角度追究。 当然,必须说明的是,以上风险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能够证明这些搬运行为的存在,而且搬运行为是由马蜂窝自己完成的,即便事实真的如此,但在法律上证明起来太难了。 名誉权侵权案攻防态势 马蜂窝已经向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提起了针对自媒体乎睿数据的名誉权诉讼,笔者认为,此案最大的争议焦点当属自媒体文章中“僵尸”“水军”“鬼城”的表述是不是严重失实,马蜂窝一方应该会重点强调搬运数据在整体数据当中的比重很小,而乎睿应该会强调搬运数据本身的体量很大。 那么搬运数据是否存在,以及是否小到了可以忽略不计,还是大到了不可忽视,其中的尺度就交给朝阳法院法官裁量了。 自媒体声称他们已提前做好了证据的公证,所以接下来官司有的打。如果马蜂窝一方有针对性地对数据进行删除,可能会使其陷入被动。 当然,搬运数据的行为,从商业上也确实存在有其他人操作的可能性,其他哪些人可能呢?从“有利原则”想一想便可知。 (作者系浙江垦丁律师事务所主任)[详情]

对话马蜂窝事件作者梓泉:我们不介意奉陪到底
对话马蜂窝事件作者梓泉:我们不介意奉陪到底

  来源:创业邦 “小声比比”爆料马蜂窝数据事件,还在发酵。创业邦也第一时间对此进行了解读。 《估值 175 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写作者、小声比比创始人梓泉透露,今晚11点左右,自己还将在公众号上发布一份公告,公布乎睿团队三个成员的具体背景。 看来,尽管马蜂窝已经起诉了乎睿团队和梓泉,但后者誓要将此事进行到底(梓泉并非乎睿数据团队成员)。 而今天下午,小声比比创始人梓泉接受了邦哥的独家采访。 我们先简单进行下事件还原: 10月20日晚间,公众号“小声比比”发布了《估值 175 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的文章,指出马蜂窝点评数据造假、点评游记抄袭; 10月21日晚间,该公众号再发文,称在文章发出来8个小时以后提及的账号从搜索栏屏蔽,原文提到的点评也在账号个人主页中被删除; 10月22日晚间,马蜂窝起诉深圳乎睿数据有限公司、丁子荃(微信文章作者“梓泉”)名誉侵权案获立案; 10月22日晚间11点,小声比比发布了第三篇文章—《我承认,我们是有组织攻击马蜂窝的》,文中表示还有更多的证据,已经做好了公证和司法鉴定,将在接下来逐步放出。 10月23日凌晨,深圳乎睿数据有限公司就马蜂窝数据造假及起诉一事发表官方声明,其团队已对大量可疑行为进行视频录屏,截屏截图和司法公证。 根据企查查的信息显示,深圳市乎睿数据有限公司成立于今年1月,注册资本102万人民币,股东共三人平均持股。根据乎睿团队官方发布的声明显示,乎睿数据目前仅有三名成员。 图片来源:企查查 以下为梓泉在接受创业邦采访时的口述整理: 创业邦:能否介绍一下你和乎睿团队的关系? 梓泉:双方目前是合作关系,后续不排除进一步合作的可能性。 创业邦:有人认为你们是有组织地抹黑,你们团队此前和马蜂窝存在什么矛盾,或者和它的竞争对手有什么关系么? 梓泉:如果有人找到我或者乎睿团队接受过任何马蜂窝OTA竞品平台的商业利益,欢迎公布证据。 创业邦:马蜂窝已经起诉了你和乎睿团队,现在到什么阶段,有求助律师团队吗? 梓泉:对方已经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进行了起诉,目前我还没有收到法院传票,并且有律师通过公众号留言主动提供帮助,现在正在考虑,因为有很多家。主要是看马蜂窝的态度,我们不介意奉陪到底,如果他们继续泼脏水或者不正视自己的问题。 创业邦:对于这件事情,你希望马蜂窝出一个什么态度的公告,你才能接受呢? 梓泉:就像当年支付宝“校园日记事件”发生后彭蕾发布的公告,是基于反思的态度,而不是说为什么我们要打倒马蜂窝这种态度。马蜂窝不是被我们打倒的,而是被你们自己所做的事情击倒的,不要把自己的错误怪到我们的头上来。 也希望马蜂窝正视自己的问题。这次马蜂窝遇到这么大舆论危机,这场危机到底是谁带来的,是它过去所犯下的错误导致的,还是因为我把这件事情揭露才引起的,希望马蜂窝自己能考虑清楚。 创业邦:为什么选在马蜂窝融资之前爆料,是特意选在这个敏感的时间点吗(邦哥注,有消息称马蜂窝最近在忙着融资,融3亿美元)? 梓泉:这个是巧合。因为乎睿团队第一次找到我是在10月14号。他们是从5月开始研究,第一次开始联系媒体是在9月。如果9月份那家媒体报道出来,就不会有这事了。我是觉得这件事是丑闻,所以才选择写。所以看完之后,一个星期我就写出来了。 创业邦:马蜂窝事件后续还会有什么跟进吗? 梓泉:不能全部透露,只能透露一部分。比如说马蜂窝官博声明下的评论区,那里头有多少真实用户?这些用户粉丝数的真实性? 创业邦:事件曝出来后,你和乎睿团队都获得了大量关注度,有人会对你的动机表示质疑? 梓泉:乎睿完全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冒着很大的风险揭露这件事,他们要想挣钱还有其他更好的途径。而且他们做了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获得一定的社会关注度,难道这是一件很过分的事情?难道必须隐姓埋名把这件事情发出来才可以吗?这对正义之士是不是太苛刻一点了? 创业邦:你希望这件事情最终有什么样的结果? 梓泉:首先是希望马蜂窝正视自己的问题,它这次遭遇了这么大的舆论危机,到底是谁带来的?是因为它以前所犯下的错误导致的呢,还是我揭开导致的呢,希望马蜂窝把这个问题考虑清楚。 大家都觉得爬虫非常简单,别人都做了我也做,到后来发现爬虫直接把别人的东西拿过来用,改都不改,到最后大家底线越来越低。马蜂窝这件事情出来后,其他互联网公司应该会有所忌惮吧,因为一旦被踢爆,是要付出代价的。尤其是有些快要上市的公司,放任数据造假,那公司有一天会不会被做空,希望给大家提个醒。 创业邦:文章发出后,乎睿有接到一些投资方的合作需求吗? 梓泉:这两天已经有20多家投资方通过公众号联系我,想要投资乎睿团队。不过出于谨慎,我们暂时还没有与任何一家正式联系。[详情]

马蜂窝:虚假评论不影响IPO 冀未来两至三年登陆美国
马蜂窝:虚假评论不影响IPO 冀未来两至三年登陆美国

  据财新网,马蜂窝旅游网副总裁于卓10月23日在澳门出席活动时向财新记者表示,点评内容造假事件不会影响公司正常运营,希望未来两至三年内完成IPO。[详情]

马蜂窝还没捅完
马蜂窝还没捅完

   10月23日上午,乎睿数据团队就事件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发来声明称,曝光马蜂窝数据造假,纯属“顺手为之”:因为点外卖吃坏肚子,给差评反遭回怼,才决定着手研发鉴别真假点评的产品;选择马蜂窝,是因看到其广告铺天盖地。 声明也称,掌握了一些接管抄袭账号的马蜂窝内部员工的信息,但由于涉及隐私一直没有提及。 “草台班子”被送上了被告席 22日上午,马蜂窝公司发布声明称,自媒体文章将不法商家的违规行为归结于马蜂窝,所述的马蜂窝用户数量,与事实和第三方机构数据严重不符。自媒体文章“歪曲事实”,是“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 据乎睿团队信息发布人“梓泉”提供的“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告知书”显示,22日,朝阳区法院正式受理北京马蜂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与深圳市乎睿数据有限公司、丁子荃(“梓泉”真名)名誉纠纷一案。 该告知书未提及原告的具体诉求。 马蜂窝方面则向澎湃新闻证实,确已向法院提起诉讼。 对此,乎睿数据23日向澎湃新闻发来的声明称,乎睿至今的分析内容都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托,除了看得到摸得着的数据,并未将注意力过多投向其它方面,因此也从未评论过马蜂窝其它方面的优点或缺点。 声明称,三个人刚搭起来的“草台班子”被送上了被告席,意料不到。如果因为该事能增强大众对市场规范化的信心,促进法制建设,让更多人对数据产生兴趣,是“一件无上荣耀的事”。 团队曾“点高分外卖吃坏肚子” 声明称,乎睿数据三名成员,都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直到今年五月下旬才正式聚首。原计划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期间因外卖吃坏肚子,感觉食物质量与评分反差过大,发现商家页面充斥疑似刷单点评,差评后反遭回怼,被指是同行恶意竞争。在吃饭安全得不到保障的恐惧驱使下,决定着手研发鉴别真假点评的产品顺便参赛。“大家走到一起只是因为略显朴实的价值观,‘通过技术改善生活’,仅此而已。” 声明称,在参赛过程中看到马蜂窝铺天盖地的广告,想到旅游网站的餐饮点评或许可以用来帮助训练模型,于是开始收集马蜂窝的数据。 深入分析前,他们就已发现许多尚未披露过的数据异常:很多有数千条点评的抄袭账号在个人主页中却只显示 300 条。 今年七八月份左右,该bug突然被修复,可以在抄袭账号主页完整查看数千条点评内容,于是他们对大量可疑行为进行了视频录屏、截屏截图和司法公证,并掌握了一些接管抄袭账号的马蜂窝内部员工的信息,但由于涉及隐私一直没有提及。 22日晚,“梓泉”在其公号“小声比比”上发文称,马蜂窝回应中称点评造假系“不法商家的违规行为”是在甩锅:商家在没有利益驱动的情况下去翻译、搬运海外餐厅几万条点评,用千篇一律的机器人口吻回复等,这些异常行为都说不通。马蜂窝声明中称“点评内容在马蜂窝整体数据量中仅占比2.91%”,是在偷换概念,未明确指出是“条数还是数据大小”,前者反推证明马蜂窝的游记、攻略有7亿条,显然达不到;后者因为图片和文字的数据量大小不同更没有可比性。 “梓泉”还指出,就同一用户12次中奖、内部员工抢购得手等指控,马蜂窝也并未说明。 [详情]

马蜂窝CEO陈罡回应点评数据争议:欢迎善意监督和建议
马蜂窝CEO陈罡回应点评数据争议:欢迎善意监督和建议

  (21独家)马蜂窝CEO陈罡回应点评数据争议:我们欢迎各界善意的监督和建议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靳颖姝 北京 陈罡表示:马蜂窝已开始对相关问题进行整改,并重新梳理工作流程,堵住漏洞。但对相关表述中涉及大量明显‘抹黑’行为,我们将交由法律判定。 23日下午,马蜂窝旅游网在北京召开发布会,启动“圣地巡礼”计划,为此打造的“圣地巡礼”频道也于当日上线。在发布会后,马蜂窝联合创始人兼CEO陈罡独家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回应近日网上点评数据的相关争议。 陈罡称,针对这几天网上出现的“马蜂窝点评数据相关问题”,马蜂窝认真进行了自查,“核查结果显示,马蜂窝在餐饮等点评数据方面存在部分问题,但远没有外界所表述的那么夸大。马蜂窝已开始对相关问题进行整改,并重新梳理工作流程,堵住漏洞。但对相关表述中涉及大量明显‘抹黑’行为,我们将交由法律判定。”陈罡强调。 “马蜂窝成立8年来,以攻略和游记起家,是用户和我们一起构建了一个活跃的社区,我们非常珍视这些努力。作为一家年轻的创业公司,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也有很多需要不断学习和改进的地方。我们欢迎各界的善意监督和建议。” 陈罡表示,马蜂窝决心要成为公开呼吁告别数据造假的第一家企业。“我认为,在国家面对贸易战严峻挑战的环境中,国内的企业要团结一致,发展好自己,为国家旅游产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所以,我们欢迎大家进行行业诊断,提供改良建议,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我们也努力不断创新完善进化成为一家好的公司。”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从旅游社区和攻略起家的蚂蜂窝,最早由旅游爱好者陈罡和吕刚创立于2006年初,并从2010年开始公司化运营。创立至今,蚂蜂窝共完成了4轮融资,其中前3轮累计融资额超过1亿美元。2017年12月,马蜂窝宣布宣布完成D轮1.33亿美元的融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官方公布的投资者名单发现,参与D轮融资的机构来头都不小。例如,鸥翎投资为国内首家专注于投资旅游全产业链的私募股权公司,其联合创始人包括铂涛集团董事长郑南雁及原凯雷投资集团亚洲基金董事江天一。此外,国内最大的在线旅游平台携程网董事局主席兼CEO梁建章也于去年入股,并进入这家私募机构的董事会。 而GA是一家成立于1980年的美国老牌私募,自2000年进入中国市场。在其超过16年的投资清单中,不仅有最为中国公众熟知的阿里巴巴、美团、聚美优品等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这家机构还曾投资过Uber、Airbnb、Priceline等。此外GA还曾推动联想集团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详情]

评论:捅马蜂窝捅破了行业的膨胀剂
评论:捅马蜂窝捅破了行业的膨胀剂

  【评论】捅马蜂窝捅破了行业的膨胀剂 抄袭成为互联网行业潜规则,是想占到风口企业丧失的初心。 唐俊TJ沈霄戈 在线旅游平台马蜂窝最近被爆出,其网站上大量评论内容是从大众点评和携程等竞争对手处抄袭而来的。马蜂窝22日发表声明承认部分数据涉嫌虚假,但表示数量与第三方机构数据不符,并且对调查报告的乎睿公司、发布报告的自媒体人丁子荃起诉名誉侵权。 从法律层面,目前该事件还没有结论。但值得探讨的是,丁子荃在公号“小声比比”最新回应中提到,有七家媒体就此事采访他,无一例外都问到“社区数据造假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你在揭发时就没有想到吗?” 的确,在OTA行业,甚至整个互联网行业,互相抄袭、甚至编造用户评论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就连用户都已经练就出来一双识别“水军”、“假评论”的慧眼,这次自媒体“捅马蜂窝”,只是戳破了行业的潜规则。 类似的抄袭事件,不是没有被曝光、甚至告上法庭过。今年7月份,大众点评被指抄袭小红书用户的原创内容,后大众点评承认此事并删除相关内容。此前,百度抓取大众点评用户评论,因不正当竞争被法院判处323万元赔款;之后又被马蜂窝用户投诉抄袭了自己的游记。更早时候,豆瓣“足迹”团队抓取穷游的地理数据,最后CEO杨勃公开致歉并关停了“足迹”。 然而,被曝光丢脸、被处罚,都没有刹住行业抄袭、内容造假之风。为什么? 在全民网络消费的时代,用户评论等UGC(用户生产内容)太重要了。用户的评论,直接关联到了其他人消费决策、平台规模和影响力。然而,快速成长、占据风口的行业发展模式,让很多企业没有耐性去一条条累计用户内容,付出宝贵的时间成本,抄袭、造假便成了一条捷径。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传统的线下消费行为,除了当面询价看货,口碑传播也是重要的决策参考。转化为线上消费,基于互联网的规模效应,众多的用户评论、评分,加上平台设置的评价体系,就会形成相对客观的参考体系,为用户消费提供便利。几乎没有人在线上订餐、订酒店前不看评分和评价的。尤其是OTA涉及到旅行消费,和就餐、打车相比投入资金更多、消费时间更长,因此行前决策会更审慎、更倾向于多汲取前人经验,如果一旦作为“前人经验”的评论失实,或者互相抄袭旧信息,显然就失去了口碑参考的意义,甚至会对消费者决策带来误导。 用户产出的内容,是OTA、外卖、电商等各家平台的核心数据和竞争力之一。但是什么让不少企业宁可抱着失去用户信任和品牌口碑风险,也要“掩耳盗铃”复制出虚假的数据来? 不难想象,内容的生产成本有多高,成千上万用户在不同地方亲身体验后得出的结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累积。早期成长起来的主打内容产出的“穷游”,国外的Tripadvisor ,都是靠一篇篇游记、评论累计起来的,包括马蜂窝也是以游记和攻略起家的。 然而,互联网行业在以加速度发展,风口变化快,新兴的企业要想成为“黑马”,必须迅速建立口碑和规模,而已经做出品牌的企业又需要具有更强更全面的业务覆盖,比如这次被指评论抄袭的马蜂窝餐饮和酒店部分,也是马蜂窝相对的短板。 有旅游民宿的从业者透露,如果不造假可能要花几倍的成本做推广才能获得那么多数据,而用水军更便宜。更有评论“互联网不造假,无脸见投资人”,一语道破天机。企业得给投资者讲“漂亮故事”拿融资、做估值上市,事关到企业生存发展,价值观、商业伦理就被抛到了脑后。 初期投资人在投资企业后,又想快速做高估值,找到下家接盘或者推动公司上市,于是又需要更好看的数据。如此往复,企业很容易在焦虑中偏离自身的价值观。当数据不够好看时,造假就成了最廉价的解决办法。 作为老牌OTA,马蜂窝没有像携程一样将票务作为核心,而是试图构建一个以内容为基础的旅游社区。一个小而美的生意,从2011年开始保持两年一轮的融资,在去年底完成1.33亿美元D轮融资后,决定要成为中国最大的旅游流量平台,在全世界提供服务。 但在走向全世界之前,它被指责抄袭。 如果这些行为最终被确认,那就是侵害了相关市场竞争主体的利益,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构成不正当竞争。中国知识产权律师网首席律师徐新明律师认为,虽然不是每一条评论都可以视为作品而受到《著作权法》保护,但大量的评论信息汇集起来是有价值的,如果不受到保护,会使得信息拥有方的利益受到损害。 随着法律法规的健全和从严,互联网泛滥的抄袭造假之风,势必会失去灰色生存地带,而在互联网风口上,“资本作恶”可以被解释成企业抄袭、伪造用户内容的外在负面因素,但投资者要看到的不仅是一份漂亮的数据,最终是企业健康、良性发展的内在动力。 如果企业忘记了服务用户的“初心”,将用户评论的数据、投资价值凌驾于消费口碑的公信力价值之上,也将会失去最核心的竞争力。[详情]

爆料人梓泉:我承认,我们是有组织攻击马蜂窝的
爆料人梓泉:我承认,我们是有组织攻击马蜂窝的

   我承认,我们是有组织攻击马蜂窝的 来源:小声比比 一觉起来,看到马蜂窝给我们定了性 下午它把我们告上了法庭 我们很惭愧,确实 我们确实是有组织的攻击马蜂窝 毕竟,梓泉,加上乎睿数据 一二三四,四个人 众所周知,三人成虎 四个人已是能取经的豪华犯罪团伙 更何况写了两篇文章呢? 我们有罪 反观马蜂窝 只有寥寥千人 只拿了十多亿美元融资 才抄袭了1800万条点评 周末加两天班 炮制出区区一纸公文,一纸诉状而已 真是弱小,可怜,又无助 而针对马蜂窝的声明 我们本不想回应了 但是有一些地方 实在是太把用户当弱智 不吐不快 偷换概念 这无非是在暗示点评不重要。 但这个”数据量“是条数还是数据大小? 如果这2100万”真实点评“ 占的是条数的2.91% 那反推马蜂窝的游记、攻略有7亿条? 明显不是 如果这2100万”真实点评“ 占的是数据大小的2.91% 那这个比较有什么意义? 一条点评100字,大小只有几百字节 但游记里一张图片就好几MB 一篇游记的数据量 可能是一篇点评的几万倍 拿点评的数据量只占2.91%来说点评不重要? 你对得起首页上那个“2100万真实点评”么? 避实就虚 用抄袭账号数量少说事 就更糊弄人了 我们说过抄袭账号数量多吗? 我们说的是抄袭账号贡献的点评多! 这至少7454个抄袭账号在用户中占比并不多 但是它贡献了85%的点评啊! 目前已被清空 但在Web Archive上可查 (后台回复”水军“可获得水军名单) 平均每个账号清空了2662条点评 我们跑了一下被删掉的点评 这被删掉的“微乎其微”的抄袭点评 合计约1,346,405,176字 占点评总字数1,744,779,058的77% 如果这是你们眼中的“微乎其微” 我无话可说 顺手甩锅 马蜂窝居然把这7454个账号推到商家头上 那为什么这么多官方账号也遭清零? 更奇葩的是,什么样的商家 翻译、搬运海外餐厅几万条点评 然后狗屁不通的呈现在马蜂窝上 什么样的商家 在搬运上千条点评之余 还冲进每条游记下面 用千篇一律的机器人口吻灌水? 又是什么样的商家 孜孜不倦的在问答板块上蹿下跳 为冷启动提供可怜的活跃度? (更多细节可见昨日推送) 这不法商家,比他妈小蜜蜂还要勤快 我还感到困惑 为什么马蜂窝不回应 同一用户12次中奖问题? 为什么马蜂窝选择无视 毒丸游记问题 水军泛滥问题 内部员工抢购得手问题 我们还有更多的证据 已经做好了公证和司法鉴定 将在接下来逐步放出 当然 你问我们慌吗? 也慌 马蜂窝,一家几百亿的公司 有一万种手段把我们玩死 数据一删,倒打一耙 改下点评日期,倒打一耙 数据捏在他们手里 而且我们一个写字的,三个码农 没有马蜂窝那么强大的法务团队 搞不好哪天就被他们扳倒了 想到这里,我就觉得郁闷 我们到底为什么要捅马蜂窝? 我们是不是做了一件错事? 说起捅马蜂窝的缘由,有点曲折 乎睿数据的团队几个同学 回国没多久,参加创业大赛 没想到吃外卖拉了肚子 一怒之下去平台差评 反而被污蔑诋毁 碰巧这几位同学在美国藤校学的都是 数据挖掘、语义分析 因此决定训练一个模型 用于筛选餐饮点评中的水军 当时恰逢马蜂窝铺天盖地的打广告 就决定拿他们练练手 谁知道越爬越奇怪 这点评怎么还带”简明英汉词典“的 这才发现马蜂窝的点评抄袭严重 于是决定寻根究底 这一挖,就是四个月 9月份,乎睿数据团队 带着这份起底报告 找了国内几家知名的科技媒体 他们听说了事情很积极 但是 一听说主人公是马蜂窝 都沉默了 10月14号,乎睿数据的团队找到了我 众所周知,我是一个头铁博主 过去锤过的公司不知道有多少个 因此看到这个丑闻 一股熟悉的邪火就上来了 动了175亿的大蛋糕算个啥? 为了将来在中国吃外卖不用拉肚子 干他娘的一票 我们,也在这里要求马蜂窝 公布你们查证的结果 否则我们将视为诽谤 并且发起反诉 今天七家媒体采访了我 无一例外都问到了这个问题 “社区数据造假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 ”你在揭发时就没有想到吗?” 我觉得很可悲 因为一个东西已经成为潜规则 大家也都接受了这件事情 因此点出来皇帝没穿衣服 反而会被嘲笑“不会阅读空气” 是啊,你灌水,我也灌嘛 一部电视剧,160亿播放 一条微博,1亿转发 到最后想做实事的人 也被逼着买量,灌水 久而久之就比谁灌水能力强 最后劣币驱逐了良币 虚假摧毁了真实 我最感到悲哀的是 我们只是说了一句 “皇帝其实没穿衣服啊!” 就遭到马蜂窝疯狂的攻击 以后还有谁敢去戳破各种泡沫? 我们期待法院作出公正的裁决 因为这个案子最终 将决定未来中国二十年互联网的走向 被水军骚扰的不厌其烦的你 被软文欺骗、利用的愤怒的你 对各种虚假、抄袭深恶痛绝的你 请你关注这一场官司 因为这一场官司 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未来二十年 到底是要活在水军、造假、抄袭中 还是活在一个没那么繁荣 但诚实能得到回报 真话可以得到保护的世界? “大圣,此去欲何?” “踏南天,碎凌霄。” “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详情]

数据造假还是遭人抹黑?马蜂窝提起诉讼要清白
数据造假还是遭人抹黑?马蜂窝提起诉讼要清白

  数据造假还是遭人抹黑 “被捅”马蜂窝提起诉讼要清白 ■本报记者 刘斯会  马蜂窝被质疑数据造假一事情仍在持续发酵。 最近因为一篇名为《估值175亿元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的文章,马蜂窝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上述自媒体文章引用乎睿数据团队的报告,称马蜂窝平台关于餐饮和酒店的抄袭评论占官网声称总点评数的85%。 该文章一经发布,引起行业震荡,甚至有消息称,如果上述质疑最终被坐实,马蜂窝估值或将从174亿元降至20多亿元。 对此,10月21日,马蜂窝方面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称,公司正在核查。10月22日早上,马蜂窝在官网微博上发表官方声明称,“针对该文中歪曲事实的言论,和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马蜂窝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据最新消息,马蜂窝起诉深圳乎睿数据有限公司、丁子荃名誉侵权案获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立案。 马蜂窝“被捅” 作为以UGC内容起家的马蜂窝旅游网站,毫无疑问最核心价值在于活跃的内容用户。 不料,这关键性的卖点,被一篇自媒体文章“捅破”。文章称,在餐饮和酒店点评领域,在马蜂窝平台上共发现了7454个抄袭账号平均每个人从携程、艺龙、美团、Agoda、Yelp上抄袭搬运了数千条点评,合计抄袭572万条餐饮点评,1221万条酒店点评,占马蜂窝官网声称总点评数的85%。得出该结论主要来自乎睿数据的研究报告,公号文章主要质疑的是马蜂窝的核心用户游记以及餐饮、酒店等的点评真实性问题。聚焦马蜂窝引以为傲的数据,也是估值当中投资机构最看重的核心数据。 10月21日,公号还将针对马蜂窝游记和问答的分析也一并放出,并且还附上乎睿数据的75页完整报告。 谁在说谎? 这下子马蜂窝慌了。 马蜂窝旅游网发布紧急声明称:对全站游记、攻略、嗡嗡(旅行故事)、问答、点评等数据进行了核查,并对涉嫌虚假的信息展开查处。点评内容在马蜂窝整体数据量中仅占比2.91%,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数量在整体用户中的占比更是微乎其微,马蜂窝已对这部分账号进行清理。自媒体文章所述的马蜂窝用户数量,与事实和第三方机构数据都严重不符。 此外,马蜂窝称,平台一直以来严厉打击游记和问答中违规广告的行为,平均每周处理26000条违规广告信息,查封15000个违规账号。自媒体将不法商家的违规行为归结于马蜂窝,与事实严重不符。 而乎睿数据爆料人却否认抹黑,公开称,发现马蜂窝造假纯属偶然,“本想训练模型,没想到把马蜂窝掀了个底朝天”。 而上述微信公众号撰稿人则回应称,乎睿数据团队联系到了愿意发表调查结果的作者而已。 来自企查查方面数据显示,深圳乎睿数据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02万元,核准日期今年6月19日,由费之晔、吴昊和聂震共同创立。 有行业观察员的人士表示,对于上述事件,不能从单个公司的角度来看,应该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如果不涉及法律、公众道德,仅在商业竞争和商业道德领域,行业公司出问题该批评批评,共同出谋划策,共同解决行和难题。[详情]

证券时报:用规则为“捅马蜂窝”止纷息争
证券时报:用规则为“捅马蜂窝”止纷息争

  用规则为“捅马蜂窝”止纷息争 斯涵涵 10月20日晚间,一篇“小声比比”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引发行业关注,阅读量迅速10万+,文中直指“旅游独角兽”马蜂窝旅行网存在抄袭和评论造假。马蜂窝22日早上发表声明,“针对该文中歪曲事实的言论,和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马蜂窝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马蜂窝,嗡嗡嗡”,今年世界杯期间,这条广告以让人恼怒的特别方式深入人心。如今,”马蜂窝旅行网又遭遇抄袭和评论造假的强烈质疑,让这个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陷入巨大漩涡之中。 网购时代,广大消费者会参考商品好评率、用户活跃度等去选择自己想要的商品和服务,评价多且好、用户活跃度强的商品和平台越容易被消费者选中。而对于网络平台而言,却是融资的巨大依据,也是生存、变现和利润的重要基础,8月份,马蜂窝就进行了一次至多3亿美元的融资,此轮融资将对其的估值定为20亿至25亿美元。可见抄袭和评论造假利害悠关。这便成为一些商家利用虚假的手段伪造虚假的用户评价炒作商家信誉的强大动机。 这篇曝光文章基于乎睿数据提供的数据分析,认为马蜂窝2100万条“真实评论”中有1800万条是从携程、美团等其他网站抄袭而来。如果此论据属实,相当于“马蜂窝”的大部分“蜂巢”都是虚假构成,作为一家主打用户生产内容的旅游网站,以何立足? 目前马蜂窝已发布声明,斥责该文歪曲事实,有组织攻击行为,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该自媒体也声称将拿出更多证据,究竟是竞争对手抹黑还是正义人士捅了马蜂窝的痛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战况都将愈加激烈。而无论如何,马蜂窝之争都暴露了OTA平台(在线旅游企业)的运营中长期存在的扒文、抄袭账号、“水军”评论的潜规则,这其实对广大消费者构成了欺诈,还与其他平台之间构成了不正当竞争关系。严重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侵害了其他消费者的知情权市场竞争秩序。 日新月异的OTA平台(在线旅游企业)的发展给电子商务交易提出新的技术要求和监管要求,面对日趋复杂的“真假评价”之争,要用规则来为“捅马蜂窝” 行为止纷息争。首先政府部门要快速介入,查清事实始末,严惩违法违规的真实作俑者,还市场以公平公正。继而强化行业立法,完善法规建设,为在线旅游企业发展护航, 其次,争辩双方都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以正视听。在此基础上,行业内部要不断增强技术识别与纠错手段,如大力研发检测虚假评价行为的防治系统,更为有效地监控,加大违法成本和处罚力度,拓宽交易双方的反馈机制和申诉途径,大力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氛围。同时,消费者也要积极行动起来,增强鉴别能力和质量意识,减少跟风心理,一旦发现问题和猫腻,要积极举报,勇敢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多管齐下,严厉打击“虚假评价”“僵尸用户”后面的虚假繁荣。[详情]

马蜂窝被疑造假背后:水军公司化运作 人工机器不同价
马蜂窝被疑造假背后:水军公司化运作 人工机器不同价

  马蜂窝被疑造假, 流量时代的“商痛” 乐琰 [马蜂窝曾公开表示,其每月有1亿活跃用户,其中85%来自其移动应用程序。网站用户每月发布超过13.5万篇旅游文章。] 经过了一整天的紧急会议和商讨,被质疑点评造假的马蜂窝终于在10月22日发表声明,针对质疑,马蜂窝称:“《估值175亿的马蜂窝,竟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文中歪曲事实的言论和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马蜂窝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马蜂窝旅游网对全站游记、攻略、嗡嗡(旅行故事)、问答、点评等数据进行了核查,并对涉嫌虚假的信息展开查处。点评内容在马蜂窝整体数据量中仅占比2.91%,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数量在整体用户中的占比更是微乎其微,马蜂窝已对这部分账号进行清理。自媒体文章所述的马蜂窝用户数量,与事实和第三方机构数据都严重不符。” 一石激起千层浪,业界和消费者一时间都将目光投向马蜂窝乃至整个在线旅游、互联网行业。有消费者表示失望;有人认为对于马蜂窝涉嫌造假的质疑,需要第三方专业机构的认定;也有分析人士在研究,如果确实存在造假,那么到底是马蜂窝主动造假还是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了被动造假? 在笔者看来,主动或被动都不是关键,根据笔者的了解,其实“水军”和“爬虫”存在于互联网行业已久,这在业内看来根本不是新鲜事。马蜂窝事件或许仅仅是行业的“冰山一角”,在这背后折射出来的是流量时代的商业模式痛点。 先说马蜂窝的模式,这是一家懂得差异化竞争的企业,其看到了携程、途牛、同程、驴妈妈等金玉在前,如果还是做简单的机票、酒店、景点预订业务则毫无优势,于是其精明地选择了自由行业务,且以点评和个性化推介等为特色,以UGC(用户生产内容)起家。这样的模式在不少针对年轻消费者的在线企业中被广泛运用且收效不错,比如哔哩哔哩、抖音等。且在此模式下,马蜂窝不仅拥有更高的用户黏性,还与携程等同业者产生一定的差异化。 然而,UGC对于用户内容的生产即攻略、游记、点评等是有规模和质量要求的,只有内容被广泛关注和认可,马蜂窝才能实现从流量到广告的变现。 马蜂窝曾公开表示,其每月有1亿活跃用户,其中85%来自其移动应用程序。网站用户每月发布超过13.5万篇旅游文章。 且不说上述数据是真是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这类模式的企业一定要让大家看到自己是具有流量的,这样才有市场影响力,才会有更多用户来使用,更重要的是会获得投资者青睐。 现如今,说一个故事就能拿到资金的时代已经过去,近两年的资本机构在砸钱时非常谨慎,因为此前倒闭了太多互联网概念或商业模式不靠谱的创业型公司。于是,为了让客户尤其是投资人相信自身的流量很高,才能吸引投资者目光,你如果不买流量,别家会买,最后你家企业就是行业“落后者”。 很多业者都反馈,在互联网业界,涉及“水军”、“爬虫”的公司太多了,以至于“水军”、“爬虫”都已经公司化、制度化运作了,还分为人工和机器刷单不同的价格,足见流量和数据造假之泛滥。且对于造假的相关监管和处罚力度也不够,很多业者都认为,既然如此,那么为何不做呢?于是乎,大家可以看到如今的公众号文章阅读量动辄10万+,电影票房轻松就可破亿,一个电视剧在网络平台的点击量可逾百亿。 可是虚假数据之下,实际的商业转化率会变得越来越低,曾经或许还能做到千分之一的转化率,如今要在万分之一的比例,这也成为了商家“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毕竟合作方最终是要看商业转化价值的。 然而,对于企业而言这又是道难题——如果不买流量,那么客户和投资者会认为你是一家门庭冷落的企业,但流量造假后,又难以获得实际的商业利益。如果长此以往,会对行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尤其是一旦被揭露了数据造假,则对于企业品牌的信誉度和估值都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正式获得通过,其中第十七条明确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电子商务经营者不得以虚构交易、编造用户评价等方式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笔者认为,在我国互联网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有偿换取虚假信息的现象确实存在,甚至已经很严重,为了我国互联网产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举一反三、全面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全面检查互联网中存在的不良倾向,规范市场,否则会对行业整体造成伤害。比较可喜的是,目前已经有部分平台企业关闭了前台流量,并表示核心内容和产品才是关键,一些并不太实际的流量数据在今后会越来越弱化。[详情]

唏嘘 马蜂窝CEO曾公开炮轰去哪儿网评论造假
唏嘘 马蜂窝CEO曾公开炮轰去哪儿网评论造假

  乎睿数据捅了马蜂窝:你们1800万条评论造假 马蜂窝告了乎睿数据:已清理涉嫌虚假点评账号 每经记者 张韵 每经实习记者 赵雯琪 刘洋 每经编辑 陈俊杰 “旅行之前,先上马蜂窝。”2018年世界杯期间一则广告席卷网络,在北京马蜂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蜂窝)收获大波流量的3个月后,这个凭借用户原创内容(UGC)逐步壮大的在线旅游平台,被一个叫乎睿数据的团队(深圳乎睿数据有限公司)揭开了疑似数据造假的一角。 10月21日晚间,自媒体“小声比比”在已发布《估值175亿的马蜂窝竟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一文后,如约发布了第二篇指马蜂窝充斥僵尸和水军的报告文章。随着舆论发酵,马蜂窝于22日上午发布公开声明表示,针对该文中歪曲事实的言论,和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马蜂窝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10月22日晚间,马蜂窝起诉深圳乎睿数据有限公司、丁子奎名誉侵权案获立案。 值得关注的是,马蜂窝“数据造假”风波有了新进展。10月22日晚6点49分左右,马蜂窝“数据造假”爆料人、自媒体“小声比比”公众号作者“梓泉”发布朋友圈,贴上一封诉讼服务告知书,并配文称“开战今晚第三篇”。 2014年4月,马蜂窝CEO陈罡曾经在微博公开炮轰去哪儿网通过虚假评论造假,称去哪儿网的刷点评行为已经动摇到了行业诚信的根基。如今,马蜂窝“被捅”,有何说法?  马蜂窝陷“抄袭门” 10月21日,一篇由自媒体“小声比比”发布的《估值175亿的马蜂窝竟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的文章在网络刷屏,作者梓泉根据乎睿数据团队提供的数据报告在文中表示,马蜂窝2100万“真实点评”中有1800万条是通过机器人从竞争对手平台上抄袭而来。 文章一经发布,公众号便收到了马蜂窝“损害商业信誉”的投诉,梓泉在次日的推文中称,不仅如此,“在文章发出来8个小时以后提及的账号从搜索栏屏蔽,点评内容也在个人页被删除了。” 10月22日,乎睿数据团队以邮件形式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送了一份关于马蜂窝的25页数据报告,该报告显示马蜂窝疑似存在评论搬运、游记掺水、问答抄袭的现象。 乎睿数据团队在报告中表示,经初步探索马蜂窝UGC和用户数据并与竞品比照,结果发现,包括官方账号在内的许多蚂蜂窝用户,人均抄袭了数百名大众点评网用户的评论以及大量来自携程、艺龙、Agoda、Yelp等知名网站的用户内容,甚至还屡次在官方有奖活动中拔得头筹。 10月22日下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小声比比”公众号联系上该自媒体作者梓泉,其向记者透露,文章的素材来自于乎睿数据对马蜂窝用户点评等数据的分析报告。谈及撰写并发布马蜂窝一文的原因,“梓泉”向记者透露,一开始是乎睿数据通过公众号联系上他,“先确定兴趣,然后签保密协议,然后再看报告。”“梓泉”说。当日,马蜂窝相关负责人则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正在走法律程序。”对此,“梓泉”表示,截至当时只看到马蜂窝对公众号两篇文章的投诉,没有公司联系到他本人。 10月22日晚间消息,针对自媒体报道的马蜂窝数据造假一事,马蜂窝已向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称乎睿数据侵犯名誉权,目前已获立案。 马蜂窝否认85%点评造假 上述报告显示,乎睿数据团队经过数据分析发现,马蜂窝上有7454个抄袭账号,合计从竞品网站上抄袭搬运了572万条餐饮点评与1221万条酒店点评,占到官网声称总点评数的85%。 乎睿数据团队剔除“抄袭账号”后,在余下的所有账号中选择了15000个最活跃的账号,发现用户在答题、点评等行为时间上高度一致,且与其他同类型评论网站发布时间差异较大,大多是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时至12时、14时至17时)更为活跃。 乎睿数据团队还发现,一批在游记攻略中植入广告的商家通过抄袭、拼接等“做号”、“洗稿”手段批量炮制出含有广告内容的游记、问答、回复,再由大量的小号、马甲进行人工置顶,达到以低成本对平台上亿用户打广告的目的。 乎睿数据团队“捅了”马蜂窝,一时间舆论如潮。马蜂窝于22日上午7点45分在微博发布声明称,马蜂窝的UGC内容数据中,游记和攻略占比78.91%,嗡嗡(旅行故事)占比7.92%,问答占比10.26%。这些数据背后是用户真实的情感与回忆,也是马蜂窝内容的真正价值。 马蜂窝进一步表示,点评内容在马蜂窝整体数据量中仅占比2.91%,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数量在整体用户中的占比更是微乎其微,马蜂窝已对这部分账号进行清理,其认为“自媒体文章所述的马蜂窝用户数量与事实和第三方机构数据都严重不符”。与此同时,一直以来,马蜂窝严厉打击游记和问答中违规广告的行为,平均每周处理26000条违规广告信息、查封15000个违规账号。 对于报告数据挖掘选用的工具与分析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等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22日通过邮件向乎睿数据团队提问,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数据爬虫业内屡见不鲜? 2018年10月21日,马蜂窝旅游网对全站游记、攻略、嗡嗡(旅行故事)问答、点评等数据进行了核查,并对涉嫌虚假的信息展开查处。 马蜂窝在公开声明中表示,餐饮点评不是马蜂窝的内容核心,且部分点评来自于游记、问答的内容的提取,自媒体将马蜂窝用户内容生产的活跃周期,与餐饮等本地生活服务类APP相对比,并解读为马蜂窝员工有组织地抄袭,存在明显的误导倾向。 实际上,就此事业内也有不同的观点。 “马蜂窝承认部分点评来自内容提取,让UGC行业或多或少地暴露出原创内容端的不足、不同端口资源共用等问题。”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马蜂窝被疑抄袭的内容存在一定的被“反爬”迹象,比如点评中出现翻译提供方的字样等恰恰说明这是行业比较常见的操作。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生活服务电商分析师陈礼腾认为,有些平台从其他平台抓数据的目的是为了制造流量很大的假象,既给用户看、商家看,更是给投资人看。由于不涉及到数据库门槛,在技术上没有难度,任何一个爬虫工程师就可以做到,也可以批量处理,通常是“机器抓取+人工编辑”。 “互联网公司利用爬虫技术,从其他平台抓取数据的行为应该说较为常见。”陈礼腾表示。 此外,从事旅游平台管理的技术员小王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讨论行业共性问题时首先要清楚这次报告显示的数据抓取和分析是否存在系统性偏差或者内定指标。他建议,可以同样抓取相关平台数据做行业对比分析才有说服力,除此之外应把平台系统性造假和用户自身一稿多投的问题区分开。“前者是蓄意欺骗,后者算是监管不严。” 爬虫抓取、抄袭和造假在互联网行业并不少见,陈礼腾表示,甚至已经成为很多平台屡试不爽的一大“捷径”,但对于像马蜂窝这样的企业而言,或许入驻马蜂窝平台的商家为吸引人气和流量所为的可能性更大。 究其原因,业内人士认为,正是因为用户原创内容愈发趋于商业化,在此情况下想要获取带有流量的原创内容的成本变得越来越高。“在用户从确定旅游目的地到购买旅游产品的场景中,企业仅仅依赖UGC基础上的广告营收是远远不够的,变现、盈利成为生存难题,而反过来这些客源也势必会成为企业间争夺的核心资源。” 平台形象遭危机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赵占领律师指出,用户点评版权存争议的核心问题是存在法律“空白”,任何一家平台未经允许擅自抓取其他平台上用户所发布的信息的行为如果属实,就涉嫌不正当竞争。 陈礼腾进一步指出,如该事件属实,消费者对于平台的信任度将大打折扣,造成用户流失,品牌形象、未来经营都将受到一定影响。 从旅游社区起步的马蜂窝诞生于2006年,在2011年10月及2013年4月,分别获得A、B两轮融资。2015年1月获得高瓴资本等投资的8500万美元C轮融资,同年发布自由行战略后探索出了一条从内容到数据再到交易的商业模式,目前已在2017年完成1.33亿美元的D轮融资。 彼时,马蜂窝CEO陈罡在D轮融资的内部信里表示,每月有1亿活跃用户,其中85%来自移动应用程序,“三年后,蚂蜂窝将成为中国最大的旅游流量平台”。马蜂窝曾公开表示该网站的用户每月发布超过13.5万篇旅游文章,当时预计2017年个人旅游产品的销售额会超过90亿元人民币。 目前,无论马蜂窝平台背后的真实数据占比多少,其核心价值势必受到投资者的关注与考量。但从估值影响上看,陈礼腾认为,对于投资者言这些数据仅仅是一些参考指标,并非其核心内容,最终还是要看马蜂窝的转化率及盈利能力如何。如此看来,该事件对于马蜂窝的投资人信任与核心估值是否会产生较大影响尚难定论。 马蜂窝在此次的声明中表示,2016年以前,马蜂窝曾激励用户发表点评,点评数据出现快速增长。但随着马蜂窝全方位移动互联网化及用户量级的增长,以游记、攻略为代表的长内容,以嗡嗡(旅行故事)、问答为代表的短内容产品成为运营重心,它们共同构成马蜂窝的核心竞争力。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新出台的电商法等相关法律,陈礼腾说,若上述自媒体曝光信息属实,马蜂窝的做法或已涉嫌违法;若只是平台上商家所为,马蜂窝作为平台享有“避风港原则”规定的一定的免责权利,具体是否该承担责任,则要看平台有没有尽到应尽的商家管理、平台治理、信息审查这方面的义务。[详情]

马蜂窝注水事实难掩盖 专家:若曝光属实则已涉嫌违规
马蜂窝注水事实难掩盖 专家:若曝光属实则已涉嫌违规

  马蜂窝“注水”罗生门 来源:北京商报 接连不断的实锤砸得马蜂窝有点慌。10月21日深夜,微信公众号“小声比比”再度爆料,马蜂窝160万篇游记中存在大量由机器人进行的点评和回复,其中20余条“机器回复语录”被反复使用了3000次以上。在业内看来,这无疑是借机营造了一种虚假繁荣的现象。10月22日凌晨,马蜂窝也正式回应了本次质疑。在声明中,马蜂窝承认了点评内容中确实存在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在马蜂窝持有的核心资源中,不论是用户活跃度,还是游记中的信息,“注水”的事实始终难以掩盖。 “真实度”受质疑 马蜂窝的核心内容——原创的游记和攻略成了第二波被“攻击”的重点。“小声比比”爆料文章称,虽然马蜂窝为了防止商家营销,明确规定游记中不能添加联系方式,但在抓取了493487位用户的1579178篇游记后却发现,7%的游记成功保留了联系方式,成了有营销嫌疑的游记,且这7%的游记竟然平均被“顶”次数是普通游记的364%。 根据“小声比比”作者梓泉提供的完整版报告,按照马蜂窝现行平台机制,一个用户每天只能对一篇游记或一条问答“顶”一次,而“顶”的次数则会提升该条目的展示顺序,这意味着,被“顶”次数排名靠前的游记和回答可能会被再次点击、回复、收藏。“尤其是今年夏天,部分相关回答达到了每日几万‘顶’的频率,意味着利益方至少控制了数万个马蜂窝马甲。”报告称。 上述文章以三亚举例来说,在提到该地区的游记中,有一篇来自携程的文章内,原作者到访的餐厅在马蜂窝里被篡改为了截然不同的另一家。而这家“被提及”的餐厅,长期占据了马蜂窝三亚区排行榜的最前列。但相较之下,在其他点评网站,该餐厅被给出了大量“差评”,与马蜂窝游记中作者的“真实感受”有着天壤之别。 面对质疑,马蜂窝不得不作出回应。马蜂窝在声明中表示,虽然表示每周会处理大量违规广告和账号,但也同时明确该网站一直存在游记和问答中有违规广告的问题。但马蜂窝却依然坚持表示:“马蜂窝有着用户真实的情感与回忆。” 此外,就在10月22日晚,本次马蜂窝系列爆料文章的作者梓泉也公开了马蜂窝向北京市朝阳区法院起诉告知书,并称将继续发布第三篇文章。 虚假繁荣 马蜂窝“抄袭门”、“虚假数据门”背后,有不少人都把问题的核心归结为为融资造势。换言之,为了融资时能拿出更好看的用户活跃度等数据,营造一种虚假繁荣的现象。 “小声比比”发布的数据显示,只要有用户在马蜂窝上发布了游记,就会有大量账号发表“机器人评论”。文章指出,在马蜂窝160万篇游记中,有20多条回复都被反复使用了3000次以上,比如“有没有详细介绍?”、“没更新完吧,等楼主更新哦~”这两条游记回复内容、被回复的次数分别为3238次和3234次之多。 此外,马蜂窝也在声明中承认,该网站有部分点评来自于游记、问答等内容的“提取”。北京清华同方规划院旅游所项目经理常雪松直言,这些也确实属于机器人点评的范畴。 “当前,机器人抓取和回复确实是不少平台网站会选择的一种获取内容和服务的方法,毕竟随着AI技术的日渐发达,很多时候机器人是可以解决一些问题的。”常雪松直言,利用机器人在用户发布的游记下面进行回复,形成一定的鼓励机制,并且为给网站增添活跃度做一些必要的动作,如果在合理的范围内就无可厚非,然而,如果超出了合理的范畴,不是为了解决用户关心的问题,而是纯粹为了提升活跃度、增加融资筹码作出的行为,就是不合理的了。 根据“小声比比”第二篇文章的爆料,马蜂窝175个问答中,抄袭账号也有所涉足,尤其是在冷启动以及融资时期尤为活跃,比如在此前有传言称马蜂窝D轮融资将达1.33亿美元时,沉寂了一段时间的账号又重新活跃了起来。 监管之责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游记、旅游攻略刚刚兴起后不久,各家旅游网站都在激烈争夺能带动“流量”的原创作者和内容,各家网站为了保证网站质量和用户体验,对网友分享的旅游攻略往往采取严格的审核流程,对攻略的格式、内容、图片质量等有严格要求,对粗制滥造的攻略和游记不予通过,对优秀的攻略还会给予加精、置顶和奖励。这些激励措施调动了网友的积极性,促成了一大批高质量攻略的产生。 “然而,随着攻略、游记的‘流量效应’被愈发充分地释放,水平层次不齐、真假难辨的内容也就开始不断向用户端渗透,甚至使得部分参考了攻略、游记的游客受到了一定的损失,而在这一过程中,平台方难辞其咎。”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对于马蜂窝10月22日的这次回应,还有网友给出了“避重就轻”、“没有核心事实支撑”等评论,比如马蜂窝强调点评在其网站占比很小,但却不直接承认其中确实存在虚假点评的情况;亦或是马蜂窝表示自媒体文章所属数据与事实、第三方机构严重不符却没有给出更详细的反驳数据等。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在线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杨彦锋介绍,马蜂窝的商业模式目前确实已经得到市场认可,一方面它能够通过优质内容和结构化内容,吸引大量的游客来阅读、关注,从而形成流量效应;另一方面,它通过对内容的模块化处理,以及对目的地碎片化商户的链接,实现了流量的商业化分发。 不过,杨彦锋指出,在本次“抄袭事件”发酵后,马蜂窝的公信力将大打折扣,进而会影响到消费者对该品牌的信赖度,“此外,根据新出台的电商法(2019年施行)以及消费者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若曝光信息属实,马蜂窝的做法已经涉嫌违规”。 北京商报记者 蒋梦惟/文 张彬/制表[详情]

新京报:互联网行业的“马蜂窝” 就应多捅捅
新京报:互联网行业的“马蜂窝” 就应多捅捅

  互联网行业的“马蜂窝”,就应多捅捅 一家之言 互联网行业的“马蜂窝”就应多捅捅,来自第三方监督的力量越强,市场自律机制就越能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就互联网行业的长远发展而言,早点捅破各类潜规则“马蜂窝”,让企业回归到发展与运营的正道,才是真正与用户、投资者、合作伙伴共建良性生态的表现,也能促使自身具备足够的市场竞争力。 近日,针对自媒体指控旅游平台马蜂窝数据造假的行为,马蜂窝回应否认相关指控,称“针对文中歪曲事实的言论,和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马蜂窝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而涉事自媒体发表的最新声明称,马蜂窝正在下架之前被指证的抄袭账号,并进一步指正,其评论区存在大量“水军”。 有意思的是,该自媒体的最新声明中还提到,某“水军”餐厅在大众点评中也存在,通过刷虚假评论而营造所谓的“美食地标”品牌,从而吸引游客前往。 有媒体报道指出,扒文、抄袭账号、“水军”评论,其实在OTA平台(在线旅游企业)的运营中长期存在。 扒文可以快速实现其OTA内容导流入口的功能,还可以获得来自竞争对手的UGC(用户原创内容)文章,进而通过内容供给的丰富,实现其内容社区活跃度的不断提升,吸引更多新用户。 随着当下国人个性化、多元化旅游消费时代的来临,OTA平台正从产品主导型向内容主导型转变,大量旅游达人、素人的旅游文章具有很强的用户黏性。通过扒文,将相对稀缺的原创文章无成本用于自身的内容业务,成为损人但利己的“经济人选择”。 更重要的是,扒文带来的内容及流量数据,又是OTA平台在融资或上市后股价、业绩的重要支撑点,海量内容样本和数据可以获得来自资本市场和用户的更多认可,从而获得投资或股价的丰厚回报。 马蜂窝被称为近两年来中国成长最快的在线旅游公司之一,基础就是内容和客流增量数据的亮眼。一旦这一基础被证伪,对其未来发展前景将是沉重的打击。 有互联网研究专家指出,为了满足短时内多轮融资的需求,在自身原创内容生产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不少互联网企业往往采取扒文这一方式,用“爬虫”从网络上扒取大量来自其他平台或者用户个体的内容,再以“水军”的方式来推动其内容的权威性,形成一个虚假的内容生态,成为互联网行业的“原罪”。 以上模式所对应的还有电商平台的刷单、互联网广告投放及文章的刷量,以及更为常态化的网上内容被抄袭、被“洗文”,由此造成的悖论是,包括OTA在内的不少互联网平台,一方面遭遇被其他企业扒文的权益侵犯,另一方面也同样存在此类行为,形成了“大家都在扒文和刷单”的恶性循环。真正受损害最重的用户,其个体维权也难以抵御有组织、有预谋的扒文行为,维权成本过于高昂,所以只能无奈放弃。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类似此类文章的出现,无论其出发点是否如马蜂窝所回应的“是有组织攻击行为”,它至少揭开了行业潜规则的冰山一角。 如果曝光属实,相应企业将面临业绩、估值或者股价的大幅度下滑,这在近期已有多个相关案例。因此,互联网行业的“马蜂窝”就应多捅捅,来自第三方监督的力量越强,市场自律机制就越能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就互联网行业的长远发展而言,早点捅破各类潜规则“马蜂窝”,让企业回归到发展与运营的正道,才是真正与用户、投资者、合作伙伴共建良性生态的表现,也能促使自身具备足够的市场竞争力。 □远山(财经评论人)[详情]

学者评马蜂窝涉盗评论事件:不能证明获利只用赔50万
学者评马蜂窝涉盗评论事件:不能证明获利只用赔50万

  马蜂窝被“捅”,用户评论到底属于谁? □朱巍(学者) 非法抓取他人内容,这对于以UGC内容为核心竞争力的新经济形态是非常严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最近,以用户UGC(原创内容)为核心竞争力的在线旅游平台马蜂窝涉嫌爬虫抄袭事件刷屏。昨日马蜂窝发布声明称,点评内容在马蜂窝整体数据量中仅占比2.91%,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数量更是微乎其微,目前已经进行清理。 但目前相关质疑并未消解,在我看来,与其陷于行业道德的口水战中,不如从法律的角度来分析,定分止争。毕竟,不论事情到底如何,司法诉讼免不了成为各方的终结之选。 实践中,绝大部分的UGC平台在网民协议中,都有关于版权的声明,一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明确本平台产生的内容,其他主体不得非法获取;二是用户在平台发布的自创内容,版权归本平台所有。 按照《著作权法》的规定,版权声明中的第二部分内容是无效的,因为用户自己完成的作品,版权当然归属用户,网民协议是格式合同,平台不能掠人之美。因此,非法抓取他人内容,这对于以UGC为核心竞争力的新经济形态是非常严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后果可能会有三个:其一,侵权者不劳而获地通过爬虫剽窃内容,损害了被侵权人的合法权益。其二,爬虫抓取,造成公众认知的混同,侵害了被抓取者的市场信赖度。其三,抓取行为降低了被侵权人的市场份额,稀释了用户黏性。所以,此类情况,一般按照《竞争法》第二条,即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来判定。 不过,并非所有内容都不能抓取。首先,用户自己在多平台发布的信息,这属于用户自由,首发平台没有权力进行限制。其次,对于一些生活类、广告类的信息发布,用户自身就希望信息扩散,这类信息的抓取应推定符合用户意愿。最后,按照国际通用的robots协议(爬虫协议),平台是可以决定哪些可以抓取,哪些不能抓取,符合规则的行为不仅不侵权,而且还有利于信息的传播。 爆料文章如果爆料不属实,马蜂窝自然应该反击,提起名誉权诉讼。法人也是有名誉权的,只不过,法人不能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但法人可以主张因侵权造成的损失,只要能够举证证明侵权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对待此类案件,法院还是需要大比分判决的。 如果原告无法证明损害,也不能证明被告获利,那么按照《侵权法》司法解释,法院可以适用50万元以下的法定赔偿。当然,还不包括律师费、公证费等其他维权费用。就目前看,该事件是否系竞争对手下“黑手”仍需观察。 不管怎样,这个事件都给以UGC为主的平台提了醒,要做到合法合规至少要保证三点。第一,非广告类的用户信息,平台不能随便抓取。第二,对于一些质量很好的非本平台信息,若想获取一定要征求发布者的同意,至于原发平台所谓的网民协议约束,在法律上是无效的。第三,爬虫抓取的信息,不要欲盖弥彰地修改内容,去掉水印或者创造出假网民发布。这种行为会导致性质变化,真的上升到诉讼可能无法以技术中立性抗辩。 就此事而言,马蜂窝和撰写、发布爆料文章双方到底将承受什么样的惩罚,自然还需要真相的进一步挖掘。[详情]

马蜂窝被捅了:在线旅游平台是内容生产者还是搬运工?
马蜂窝被捅了:在线旅游平台是内容生产者还是搬运工?

  “马蜂窝”被捅了:这个在线旅游平台是内容的生产者还是搬运工? 互联网时代,最不缺的就是内容,但最稀缺的也是内容。 近日,一个名为“乎睿数据”的团队发现在线旅游平台马蜂窝的数据异常,该团队通过抓取大众点评、艺龙、携程等网站与马蜂窝进行对比,在马蜂窝上发现了7454个抄袭账号,这数千个账号合计抄袭了572万条餐饮点评,1221万条酒店点评,占马蜂窝官网声称总点评数的85%。 一个名为“小声比比”的微信公众号发布了该团队的数据分析结果,引发多方关注。 今日,马蜂窝发布声明称,已对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进行清理,自媒体文章所述的马蜂窝用户数量与事实和第三方机构数据都严重不符。 事实上,内容是马蜂窝平台主打的特色,很多用户使用和喜爱马蜂窝也正是因为其平台上的原创内容。 今日晚间消息,北京马蜂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已向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起诉数据分析团队方深圳乎睿数据有限公司、自媒体作者丁子奎名誉侵权。 有意思的是,据界面报道,该自媒体人今晚将对马蜂窝声明中提到的“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的说法做出回应。 马蜂窝公司相关人士对此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马蜂窝后续也会有相关回应。 1 内容来自原创还是搬运? 马蜂窝官网显示,平台自2006年上线运营,用户数持续攀高,大部分用户来自一线大城市,马蜂窝凝聚的是一个高质量的旅游爱好者群体。依靠注册用户提供的大量一手信息,马蜂窝已先后制作推出了各类目的地旅游攻略路书,路书设计精致、新颖,路书内容涵盖当地吃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丰富详实的旅游信息。 公开资料显示,马蜂窝自2011年以来已经获得了4轮融资,投资者中不乏今日资本、启明创投、高瓴资本、淡马锡等大型投资公司。 而此次指控马蜂窝内容虚假的数据团队则非常年轻。记者查阅企查查、启信宝发现,深圳市乎睿数据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1月11日,注册资本102万,其“乎睿”商标注册于今年5月。 10月20日晚间,“小声比比”发布上述文章,称乎睿数据抓取了马蜂窝上116万家餐厅,并抽取了三分之一的样本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在马蜂窝上发现了7454个抄袭账号,平均每个账号从携程、艺龙、美团、Agoda、Yelp上抄袭搬运了数千条点评,合计抄袭了572万条餐饮点评,1221万条酒店点评,占到马蜂窝官网声称总点评数的85%。 该团队称对抽取的账号制定了一个非常严格的“抄袭标准”——一字不差的抄袭,才算抄袭,十句话有一句不同,就不算抄袭,以这个为抄袭标准,同时,以抄袭150个不同的大众点评账户为”抄袭账号“标准。 该团队给出了几点抄袭实锤: 这些抄袭账号出现性别和同一天所在地点自相矛盾的情况; 部分账号抄袭Yelp上的评论时调用了谷歌翻译,并将翻译错误一并搬运; 部分抄袭账号还搬运了类似乱码、广告、新闻等不该抓取的内容。 此外,该自媒体文章还称,除了这七千多个账号,还存在15000个账号在2015年中旬突然活跃,并在2016年初同时沉寂;且马蜂窝的大部分用户集中在周中写点评,一到周末便断崖式下跌。 21日晚间,“小声比比”再度发文称马蜂窝开始毁灭证据并放出了7454位抄袭账号主页,记者随即点击了部分主页发现,这些用户的点评内容均为空白。 今日,马蜂窝发布声明称,马蜂窝是旅游平台而非本地生活服务网站,用户分享的主要载体为游记、攻略与问答,马蜂窝的 UGC 内容数据中,游记和攻略占比为 78.91%,嗡嗡(旅行故事)占比 7.92%,问答占比 10.26%,而点评内容在马蜂窝整体数据量中仅占比 2.91%,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数据在整体用户中的占比更是微乎其微,马蜂窝已对这部分账号进行清理。 对于大量用户在2015年集中活跃,马蜂窝解释称,2016年以前,马蜂窝曾激励用户发表评论,点评数据出现快速增长。 马蜂窝表示,公司平均每周处理 26000 条违规广告信息,查封 15000 个违规账号。自媒体将不法商家的违规行为归结于马蜂窝,与事实严重不符。 针对声明中所称的“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等内容,记者试图联系马蜂窝公司相关人士寻求具体解释,对方回应称“目前以声明内容为准”。 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向记者表示,主打内容的互联网平台是通过内容来反映用户的活跃度,利用抄袭或搬运的方法来造成虚假繁荣对平台来说确实是一种引导消费的手段,但是一旦被曝光,将会对平台造成很大的影响。 2 技术人士:网络爬虫抓取评论很简单 一位互联网从业者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简单来讲,此次事件,就是利用一些技术手段,用机器代替人,进行重复性劳动,类似新闻聚合类的网站、搜索引擎、论坛广告等都会使用爬虫技术。 他表示,项目在冷启动的时候会用爬虫数据,自己网站活跃度不高,UGC不够,只能每天去爬点数据过来。 一位后端程序员在浏览了大众点评和携程之后称,网络爬虫想要获取评论数据很简单,这两个网站本身的爬取难度不高,很多开源框架在网上有很清楚的教程,成本很低,甚至不需要学会爬虫的开发过程。 该技术人员向《国际金融报》记者介绍了具体的爬取过程——网络爬虫先设置好目标网站的url,这些页面的布局都是有固定格式的,爬虫工作时,按照事先设置好的爬取规则,抓取网页上的特定元素,元素内就包含着目标数据。 关于马蜂窝用户评论中出现的乱码、广告等内容,该技术人士称,这是因为网站识别出来是爬虫了,就返回一些设置好的信息给爬虫,爬虫误以为是真实内容。 他还表示,爬虫和反爬虫永远在更新,但是爬虫还是会更先进一些,更快地产生应对策略,有些爬虫还能把自己伪装成百度,对其他网站进行访问,这样能更安全地避开反爬虫策略。 3 内容搬运工层出不穷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互联网就面临着信息爆炸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在互联网时代,最不缺的就是内容,但是正因为信息泛滥,原创内容、优质内容才是这个时代所稀缺的,原创内容生产者也成为各大内容平台所争抢的资源。 今年7月,小红书接到大量用户反映称,大众点评疑冒用小红书用户名称账号,批量建立虚假账号,抄袭及搬运用户在小红书发布的原创笔记。大众点评随后称是新上线试运营的推荐栏目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违规转载。 不仅是文字和图片内容,视频内容也逃不过被抄袭和搬运。 今年5月,抖音海外版Tik Tok第一季度登顶苹果商店下载全球第一,引发张一鸣和马化腾在朋友圈掐架,张一鸣在评论区中的一句“微信的借口封杀,微视的抄袭搬运挡不住抖音的步伐”似乎在暗指微视搬运抖音内容。 随着短视频行业的火爆,记者在网上搜索“搬运短视频”时发现了大量关于如何搬运视频、如何去水印的教程。 抄袭、搬运内容事件频发,平台、用户维权也有一定的难度。关于此次马蜂窝评论内容疑似搬运事件,北京康达律师事务所韩骁律师向记者表示,根据《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必须具有一定的正当目的或特殊的情形,如果马蜂窝涉嫌抄袭用户评论,其具有一定的营利目的,一般不应被认为是合理使用。 但是从事件本身来看,马蜂窝是否构成侵犯著作权的行为,还需要充足的证据证明。韩骁律师称,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判断原则是实质性相似+接触原则,即如果被控侵权作品的作者曾接触过原告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同时该被控侵权作品又与原告的作品存在内容上的实质性相似,除非有合理使用等法定抗辩理由,否则即可认定其为侵权作品。因此不论是判断马蜂窝是否构成侵权,还是类似内容平台的抄袭,都需要对侵权行为进行举证,从而判断是否构成侵权。 [详情]

马蜂窝被捅48小时:爆料再出锤 马蜂窝起诉还有阴谋论
马蜂窝被捅48小时:爆料再出锤 马蜂窝起诉还有阴谋论

  马蜂窝被捅48小时:爆料再出锤,马蜂窝起诉,还有阴谋论... 王真真 10月20日与10月21日“小声比比”连发两篇文章,炸裂了人们对于旅游社交平台马蜂窝内容的信任感。从“旅游之前,为什么要先上马蜂窝?”是否真的变成“旅游之前,还要不要先上马蜂窝?”,这其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马蜂窝对于此次危机事件的处理。但直到现在,公众还在等待马蜂窝更为详细的进一步解释。 自媒体两篇曝光文章捅裂了“马蜂窝” 10月20日晚间,随着微信公众号“小声比比”的一篇文章,马蜂窝们平静的周末夜晚再也无法继续。 在“小声比比”发布的《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文章中,他们基于乎睿数据的提供的数据分析,认为马蜂窝2100万条评论的“真实评论”中有1800万条抄袭而来。 文章称,即使将抄袭定义十分严格(一字不差才算抄袭),他们还是在马蜂窝平台发现了7454个抄袭账号,平均每个账号从携程、艺龙、美团、Agoda、Yelp上抄袭搬运了数千条点评,合计抄袭572万条餐饮点评和1221万条酒店点评,占到马蜂窝官网总点评数的85%。 ▲图/乎睿数据 文章还指出,一些抄袭账号的内容前后矛盾,并且马蜂窝疑似直接调用Google翻译接口机翻yelp等英文平台内容,连翻译错误等都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 ▲图/乎睿数据 除了罗列详细的抄袭证据,乎睿数据提取的15000个账号还具有惊人的同一特征:同时活跃、同时平淡,餐饮和酒店点评在周中即工作时间更加活跃,在周末却断崖式下跌,这与其他点评网站恰好相反。 ▲图/乎睿数据 此外,文章还指出马蜂窝不仅抄袭、抓取其他网站的点评,还有员工专门对这些点评进行编辑加工。 在“小声比比”第一篇文章在周日的一早引发了10万+的点击阅读狂欢之后,10月21日晚间,该公众号再发文章,称马蜂窝平台将原文提到的点评从账号个人主页中删除了,但在搜索引擎的搜索栏还能找到,餐厅页上的点评也还能看到。 ▲“小声比比”第二篇文章目前已被马蜂窝投诉 此外,在第二篇文章中还指出马蜂窝的游记、问答等内容的存在大量机器水军评论以及与商家合作的营销嫌疑。 ▲图/小声比比文章截图 时隔一天,马蜂窝发声 在马蜂窝被指数据造假事件蔓延的第一天即21日周日,马蜂窝方面除“正在核实相关情况”以外,并无其他实质性内容对方发布。直到“小声比比”第二篇文章发布,也就是10月22日周一一早,马蜂窝方面终于对质疑发布了正式声明。 在声明中,马蜂窝表示,“小声比比”大篇幅质疑的点评部分,在马蜂窝整体数据量中仅占比2.91%,占据马蜂窝整体数据大头的是游记和攻略部分,为78.91%,嗡嗡(旅行故事)占7.92%,问答占10.26%。 对于餐饮等点评趋势与大众点评等出现明显不符的质疑,马蜂窝表示,餐饮点评不是马蜂窝的内容核心,作为旅游平台而非本地生活服务网站,将马蜂窝的数据与本地生活服务类APP进行比较,并认为马蜂窝员工有组织抄袭,存在明显的误导倾向。 马蜂窝认为平台在运营过程中确实存在审查漏洞,以致产生了一些不法商家的违规行为等,但是将这些漏洞问题归结全部在马蜂窝身上,并将其描述为一座“鬼城”,是有失公允的,马蜂窝表示“小声比比”的这一行为是有组织的攻击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马蜂窝在声明中表明涉嫌虚假账点评的内容只占评论的一小部分,但是对于“小声比比”文章中之指出的虚假评论等问题原因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部分马蜂窝入驻商家和用户评论被清空 虽然问题原因没有解释,但是在事件爆发一天多的时间里,马蜂窝不单单只做出了回应声明这些事情,“小声比比”中指出的许多问题商户和评论内容,出现了被清空的现象。 曝光文章曾指出,马蜂窝入驻商家“宝贝饭堂”的用户评论为“问答小班长8号”,所点评的内容为美团用户的消费体验。 10月22日下午,每日旅游新闻记者对比发现,“宝贝饭堂”为苏州的商家,目前马蜂窝官网、APP,以及美团上的用户评价已清空。马蜂窝上也已找不到“问答小班长8号”等用户信息。 ▲图/宝贝饭堂评论内容被清空 ▲图/问答小班长系列账号已查找不到 ▲图/问答小班长系列号在百度依然能搜索到 马蜂窝被指数据造假,用户反应差异大 对于一家以旅游攻略等内容见长的公司,被质疑内容85%有问题,可以说是具有毁灭性的。 对于马蜂窝而言,2006年6月上线,2010年3月正式运营,从成立至今,攒下的1亿位旅行者,2100万条点评,3亿8千万次攻略下载,是马蜂窝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实现差异化并异军突起的核心资本,也是马蜂窝近年来不断转型、依然赖以生存的最坚定基石。 可以说,无论是对马蜂窝及其用户来说,这次的数据被指造假,产生的影响可以说是轰动性的。 记者了解发现,在此次事件中,旅游行业从业者、用户等的反应非常令人寻味。 对于用户而言,当然有很大一部分用户是对所曝光事件的震惊与愤怒,但也有很多用户,尤其是马蜂窝的使用者表示,在使用马蜂窝的时间里,它在自己的旅行上给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帮助。他们并不认为马蜂窝的数据真的如曝光文章所言那么的令人惊悚。 相比起用户两极化的反应,旅游行业从业者则显得淡定从容许多。多位从业者都向记者表示,无论是何种类型的UGC(用户在线生成内容),在其冷启动之处,每家企业都会搬运内容。这种搬运,有官方授权搬运,有诱导用户自行发布,也有做号团伙搬运等等,在这一列搬运中,运用互联网技术手段,“网络爬虫”方式搬运的方式作为快速有效。 有旅游社交内容的从业人士解释,旅游UGC的网页爬虫抓取,在行业内是比较常规的操作,主要是为了丰富内容和类型,让网站显得用户活跃,流量大。这与许多电商企业中国的销量、评论、粉丝灌水,本质上并没有太大差异。但新京报评论指出,与商铺刷量吸引用户在其店铺购买商铺的本质有所不同的是,店铺刷量并不损害用户的利益(如果商品内容是真的话),但搬运、抄袭其他网站用户的评论数的行为比商铺刷量拙劣的多,这一行为也将影响市场对于整个行业的信任度。 抓取其他平台用户评论是否构成侵权? 在马蜂窝的声明中,记者注意到,虽然“小声比比”指出马蜂窝涉及抄袭的数据占其总点评数的85%,但马蜂窝并没有将重点放在了对问题数据比例的论证上。这主要是因为85%的数据看似确凿、有出处,但事实上,却经不起推敲。 如前文所将,网页爬虫、内容搬运是从事行业常见操作。所以对于那些被拿来作为参照对象的点评内容而言,其原创性并不好考证,也就是说,文中所说的来自其他网站的点评内容极有可能也不是原创的,也是被原网站抓取甚至抄袭而来的。 所以,对于评论部分的抓取是否构成侵权问题,也成为一大认证难题。 虽然在绝大部分的UGC平台的网民协议中,都有关于版权的声明,一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明确本平台产生的内容,其他主体不得非法获取;二是用户在平台发布的自创内容,版权归本平台所有。但新京报评论指出,按照著作权法的规定,版权声明中的第二部分内容是无效的,因为用户自己完成的作品,版权当然归属用户,网民协议是格式合同,平台不能掠人之美。法律是这样规定的,司法实践也是这样判决的,至今为止,尚未有生效判决支持过平台的这个条款。 新京报评论还指出,如果平台产生的内容版权归属于yoghurt,那么平台在他人非法抓取内容时,可以竞争法进行维权。 此外,并非所有内容都不能抓取。首先,用户自己在多平台发布的信息,这属于用户自由,首发平台没有权利进行限制。其次,对于一些生活类、广告类的信息发布,用户自身就希望信息的扩散,这类信息的抓取应推定符合用户意愿。最后,按照国际通用的robots协议,平台是可以决定哪些可以抓取,哪些不能抓取,符合规则的行为不仅不侵权,而且还有利于信息的传播。 数据造假,问题出在哪些方面? ”小声比比“用抓取的评论内容对马蜂窝的做了一个底朝天的分析解读,认为这些操作都是马蜂窝为了实现快速增长有意而为之。 而在声明中,虽然马蜂窝并没有对质疑的问题给出明确解释,但在没有否认行业常规操作的同时,也指出许多内容是部分不法商家的违规操作。马蜂窝指出,一直以来,公司都在严厉打击游记和问答中的违规广告行为,平均每周处理26000条违规广告信息,查封15000个违规账号。 此外,也有业内人士表示,许多商家在马蜂窝等平台上线后,为了得到更好的展示位置、评分等,会自己人工添加评论或刷评论,这是因为马蜂窝内部对商家有一套评分系统,其中点评率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如果你所经营的旅游产品没有人写点评,数据自然就会很难看。 除了商家方面,对于一些旅游点评人而言,为了更好的获得一些利益、增加自己的知名度,他们也会通过买粉、买量、抄袭的方式增加点评阅读量、评论量、内容提交量。而这一部分的人通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和积累之后,就会逐渐成为圈内小有名气的达人、甚至会发展成为旅游网红,因此为契机点,以获得更多的商业合作机会以及赚钱平台。 当然,不可否认,这其中,肯定存在平台与商家、旅游达人合作、互相利用的操作可能性。事实上,目前,对于马蜂窝尚未解释的诸多问题中,马蜂窝在内容方面的运营操作存在问题,是毋庸置疑的。 是揭秘真相还是“融资暗战”的阴谋? 同时,“小声比比”还指出马蜂窝那些增长诡异的点评操作背后,都与其寻求融资有关。但机缘巧合的是,“小声比比”的这次爆料,也被许多人质疑存在“融资暗战”嫌疑。 就在今年8月17日,外媒曾报道,有知情人士透露,马蜂窝正在着手新一波融资,目标筹集至多3亿美元,此轮融资对该公司的估值定为20亿至25亿美元。消息人士称,马蜂窝希望利用融资获得更好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并更好地将其现有旅游内容商业化。 如果外媒报道属实的话,根据事件的进展时间推算,在过去的两个月的时间里,马蜂窝的新一波融资洽谈进展到关键时刻的10月份,却爆出了这一黑料。 事实上,去年12月,马蜂窝刚获得了来自美国泛大西洋资本集团、淡马锡等机构投资的1.33亿美元。在经济下行期,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再次发起新一波大手笔融资,这着实另许多业内企业眼红。要知道,曾经领先许多的另一家旅游社交平台穷游,在2016年获得一笔融资之后,截至目前就没有新的融资信息传出。 据新京报独角鲸科技报道,有业内人士透露,这次的刷屏文或来自于友商或新成立的数据公司乎睿,涉嫌融资暗战。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谁真正捅了马蜂窝,都势必影响马蜂窝的下一轮融资。 21日晚间,爆料人梓泉曾回应称,乎睿数据公司最初只是想去写一个模型想去鉴定餐饮点评的真假参加数据比赛,本想拿马蜂窝做一个试验,没想到直接把马蜂窝掀了一个底朝天。 根据天眼查的信息显示,深圳市乎睿数据有限公司是一家2018年1月11日注册的公司,注册资本为102万,“乎睿”商标在2018年5月注册。团队目前成员仅有三人。 但显然这样的说法并没有说服马蜂窝。就在马蜂窝发布声明当晚(10月22日晚间),马蜂窝向新京报记者证实,公司起诉深圳乎睿数据有限公司、丁子奎名誉侵权案获立案。 ▲图/马蜂窝起诉书 IT与知识产权律师赵占领告诉记者,认定是否涉及名誉侵权的关键点在于他人发布文章中是否存在不实或侮辱性表述;此次“小声比比”公众号与乎睿团队文章中提到马蜂窝涉嫌用户数据造假、虚假点评,如进入司法程序被告对此有举证责任。 UGC领域争议多 此次马蜂窝就被指评论造假一事,起诉乎睿公司名誉侵权,并非是旅游UGC领域的第一起起诉案例。 据相关媒体报道,2008年4月起,携程发现“去哪儿”网站酒店栏目内,有数万个页面均转载有携程酒店点评文章。携程表示,这些酒店点评已成为携程会员预订酒店的重要参考及衡量标准,是属于携程的珍贵信息资源。 在发现“去哪儿”网站的侵权行为后,携程于2008年6月 19日、7月4日、7月11日三次发函给“去哪儿”要求其停止侵权行为,“去哪儿”在 2008年6月23日向携程回函,对转载内容做了部分修改外,未做其他任何改正措施并一直持续至携程发起诉讼之日。 法院经过审理确认,携程拥有该网站内容及资源的版权,酒店点评等相关内容的著作权归携程公司所有,“去哪儿”行为明显属于侵权,应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旅游UGC的口水战在2014年还爆发过一次。2014年4月,马蜂窝CEO陈罡也曾经在微博公开炮轰去哪儿网通过虚假评论造假,称去哪儿网的刷点评行为已经动摇到了行业诚信的根基。 ▲图/网络截图 此外,同样是UGC领域,小红书和大众点评也就“搬运”用户评价发生过纠纷。7月28日,小红书APP官微发布消息称,大量用户向其反映大众点评疑冒用小红书用户名称账号,批量建立虚假账号,抄袭及搬运用户在小红书发布的原创笔记。要求大众点评立即采取删除所有侵权链接、关闭侵权账号等相应措施。一天后,大众点评回应称接到投诉后立即采取相关技术措施,在7月27日完成所有内容排查与全部清理下线,并通过技术手段确保该类问题不再出现。 因此,在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巍看来,不论此次事件如何定性,都给以UGC为主的平台提了醒,要做到合法合规至少要保证以下几点。第一,非广告类的用户信息,平台不能随便抓取。第二,对于一些质量很好的非本平台信息,若想获取一定要征求发布者的同意,至于原发平台所谓的网民协议约束,在法律上是无效的。第三,爬虫抓取的信息,不要欲盖弥彰地修改内容,去掉水印或者创造出假网民发布,这种行为会导致性质变化,真的上升到诉讼可能无法以技术中立性抗辩。 文 | 王真真 编辑:艾峥[详情]

质疑马蜂窝造假网文作者称经得起查 马蜂窝已起诉
质疑马蜂窝造假网文作者称经得起查 马蜂窝已起诉

  质疑马蜂窝点评造假网文作者称“经得起查”,马蜂窝已起诉    实习生 赵思维 澎湃新闻记者 陈兴王 来源:澎湃新闻 马蜂窝被指点评数85%造假一事持续发酵。 10月22日,自媒体文章作者“梓泉”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该篇文章数据基于“乎睿数据”团队的70页大数据分析报告,不存在任何利益输送,将该针对马蜂窝点评的数据分析公布于众。 “梓泉”称,他和“乎睿数据”团队三名成员认识仅一周,他和“乎睿数据”团队从未接受过任何赞助和广告支持,经得起查。 澎湃新闻致信“乎睿数据”提供的联系邮箱,但截至发稿,未有回应。“梓泉”表示“乎睿数据”团队已全权委托他回应。 当晚,澎湃新闻从“梓泉”处获悉,马蜂窝已向法院提起诉讼。马蜂窝方面也向澎湃新闻证实,的确已向法院提起诉讼。 此前一天,“梓泉”通过其自媒体公号发布《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一文,直指马蜂窝宣称的“2100万‘真实点评’”中有1800万条是“通过机器人从点评和携程等竞争对手那里抄袭过来的”。 22日上午,马蜂窝时隔一夜后回应,一面指出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数量在整体用户中的占比微乎其微,已对这部分账号进行清理;一面指责“梓泉”所发文章“歪曲事实”,是“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但马蜂窝的声明中并未提出“有组织攻击行为”的证据。 提出质疑的数据团队共三名成员 “乎睿数据做这个(马蜂窝点评数据分析)也是很偶然,起初是因为有成员4个月前吃外卖吃坏肚子,前去商家差评反遭诋毁,他们便想做一个分辨餐饮点评真实性的模型去参加比赛。当时该团队只是想用马蜂窝的数据做机器训练,但是后来发现,里头的数据有问题,便深挖做出了70多页的报告。” 梓泉介绍。 前述“梓泉”的文章指出,“乎睿数据”团队通过数据抓取和分析,发现马蜂窝上有七千多个抄袭账号,平均每个人从携程、艺龙、美团、Agoda、Yelp上抄袭搬运了数千条点评。合计抄袭572万条餐饮点评、1221万条酒店点评,占到其官网声称总点评数的85%。 澎湃新闻通过工商注册资料及深圳市乎睿数据有限公司官网了解到,乎睿数据公司是一个成立于今年1月的新公司,注册资金102万,自然人股东吴昊、聂震、费之晔等三人,经营范围为“从事人工智能科技、网络信息技术、云计算、计算机科技领域内的技术开发”等。 “梓泉”称,“乎睿数据”团队共三名成员,都曾有海外留学经历。当时,乎睿数据团队发现马蜂窝一些数据有比较明显的异常,“数据的活跃曲线有很明显的爆发和消失”,随后他们开始做比较全量的查找,发现马蜂窝点评数据搬运和抄袭现象非常严重。 如何定性抄袭 “梓泉”还告诉澎湃新闻,其第一篇文章发出后,半夜1点多,马蜂窝公司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对他的账号连续进行了2次投诉,说侵犯他们的商誉、毁谤之类。第二篇昨晚发出后,马蜂窝公司今天(22日)早上又对该文进行了投诉。 目前他和马蜂窝公司那边没有接触过,对方也没有联系过他。 22日上午,马蜂窝公司发布声明称,点评内容在马蜂窝整体数据量中仅占比2.91%,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数量在整体用户中的占比微乎其微,马蜂窝已对这部分账号进行清理。 马蜂窝在声明中指出,“梓泉”所发文章将马蜂窝用户内容生产的活跃周期,与餐饮等本地生活服务类App相对比,并解读为马蜂窝员工有组织的抄袭,存在明显误导倾向。 马蜂窝认为,自媒体文章将不法商家的违规行为归结于马蜂窝,所述的马蜂窝用户数量,与事实和第三方机构数据严重不符。自媒体文章“歪曲事实”,是“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但马蜂窝的声明中并未提出“有组织攻击行为”的证据。 “梓泉”则认为,马蜂窝的指控属于诽谤。马蜂窝的声明认为他是在“歪曲事实”,但其实他们做的完全有数据做支撑,如截图、数据可视化的图表等。每一个点都是在掌握大量数据前提下提出。 “我们已经把抄袭的标准定得非常严格,间或性抄袭是不算抄袭的。” “梓泉”称,不是说,抄袭了一个其他平台点评账号留言,他们就定性为抄袭,而是把一个抄袭了150个不同的大众点评账号的马蜂窝账号定为抄袭。这是做是为了避免用户有两个账号,在大众点评发,也在马蜂窝发。“但是如果你与150个大众点评账号的内容都相似甚至雷同,完全可以认为是有意为之。” 马蜂窝起诉,法院已受理 22日晚,澎湃新闻从“梓泉”(丁子荃)处获悉,马蜂窝已向法院提起诉讼。 据梓泉提供的“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告知书”,22日,朝阳区法院正式受理北京马蜂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与深圳市乎睿数据有限公司、丁子荃名誉纠纷一案。 该告知书未提及原告的具体诉求。 马蜂窝方面向澎湃新闻证实,的确已向法院提起诉讼。 “梓泉”表示,很期待法院会做出公正的裁决。[详情]

蚂蜂窝起诉乎睿公司、丁子荃名誉侵权案获立案
蚂蜂窝起诉乎睿公司、丁子荃名誉侵权案获立案

   相关新闻: 首次质疑: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马蜂窝 是座水军构成的鬼城? 马蜂窝回应“点评多数为抄袭”事件:正核实相关情况 二次质疑:马蜂窝开始毁灭证据了,但这水平真的哈哈哈哈哈哈 马蜂窝声明对被指抄袭将法律维权,自媒体人梓泉最新回应 新浪财经讯 10月22日消息,新浪财经获悉,北京蚂蜂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起诉深圳市乎睿数据有限公司、丁子荃名誉侵权案获立案。 据诉讼服务告知书显示,案件编号为(2018)朝预民字第118726号。立案法院为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 10月20日,微信公众号“小声比比”发布《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一文,指马蜂窝旅行网涉嫌评论抄袭和造假。 10月22日早间,马蜂窝旅行网就涉嫌评论抄袭和造假做出回应,称文中言论歪曲事实,存在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详情]

马蜂窝清理假点评:估值或缩水至20亿还有可能违法?
马蜂窝清理假点评:估值或缩水至20亿还有可能违法?

  马蜂窝紧急清理假点评:估值或缩水至20亿还有可能违法? 来源:中新经纬  这家自称拥有“2100万条真实点评”的自由行服务平台,最近摊上了大事儿。 周末,一篇名为《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的自媒体文章在网络上刷屏,直指自由行服务平台马蜂窝2100万“真实点评”85%均抄自别的平台。 经过一天的发酵,22日上午,马蜂窝就此事进行公开回应,一边反驳上述文章“歪曲事实”,一边又称已对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进行清理。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份,马蜂窝份曾被曝计划融资3亿美元,估值或达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5亿元。业内人士指出,若抄袭、造假的质疑最终被坐实,马蜂窝的估值将面临大幅缩水。 我们已清理虚假点评账号 “旅游之前,为什么要先上马蜂窝?” 凭借洗脑广告语,马蜂窝在今年世界杯期间“一炮而红”。然而,就是这家自称拥有“2100万条真实点评”的自由行服务平台,最近摊上了大事儿。 20日晚,微信公众号“小声比比”发布了一篇名为《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的文章,矛头直指马蜂窝,称其85%的点评内容均抄自别的平台。 文章一经发布,迅速在网络刷屏。22日上午,马蜂窝在官方微博上发布声明称,针对上述自媒体文章中歪曲事实的言论,和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声明指出,点评内容在马蜂窝整体数据量中仅占比2.91%,涉嫌虚假点评的帐号数量在整体用户中的占比更是微乎其微,马蜂窝已对这部分帐号进行清理。 马蜂窝强调,餐饮点评不是平台的内容核心,且部分点评来自于游记、问答等内容的提取,上述自媒体将马蜂窝用户内容生产的活跃周期,与餐饮等本地生活服务类APP相对比,并解读为马蜂窝员工有组织地抄袭,存在明显的误导倾向;自媒体将不法商家的违规行为归结于马蜂窝,与事实严重不符。 对于马蜂窝的上述回应,部分网友并不买账: 网友A:查也不查,什么证据都没有就说别人是歪曲事实,抹黑你们,别人可是做了很多的对比图,有理有据。   网友B:言外之意:给公关点时间,词还没编好呢!   更有网友直言,“流量为王的时代,刷单、刷下载量、刷阅读点击量、刷好评等等,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不过,有马蜂窝用户表示:“我一直是用他们的攻略和游记的,他们当初很小,算是看着成长起来的网站,反正早期的游记和攻略都确实是用户自己写的。”   “从马蜂窝很早期的时候就在用,也在里面写过几篇游记,一直觉得是还不错的旅游软件。” 马蜂窝重度使用者冯女士告诉中新经纬,相比较而言,马蜂窝总体体验还是比较好的,“攻略很详细,有些酒店、景区的门票价格甚至还低于其他平台。” 175亿的估值将大幅缩水 公开资料显示,马蜂窝于2006年正式上线运营,自称是“全球旅游消费指南”,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1亿位旅行者、92万家国际酒店、2100万条真实点评、3.82亿次攻略下载。 今年3月份,马蜂窝联合创始人、CEO陈罡接受中新经纬专访时曾透露,马蜂窝平台上每月产生的优质游记超过13万篇,每月新增超过41万条目的地旅游问答。 陈罡称,他希望在三年内将马蜂窝打造成为中国最大的旅游流量平台,并通过用户的决策能够与相匹配的旅游产品顺利“连接”,从而顺势而为地对接交易,形成从认知到决策、消费、分享的全链路闭环。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在线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杨彦锋向中新经纬介绍,马蜂窝的商业模式目前已经得到市场认可,一方面它能够通过优质内容和结构化内容,吸引大量的游客来阅读、关注,从而形成流量效应;另一方面,它通过对内容的模块化处理,以及对目的地碎片化商户的链接,实现了流量的商业化分发。 “马蜂窝最早是采用UGC(用户原创内容)模式,后来又升级为PGC(专业生产内容)模式,使得优质内容进一步结构化,信息点更加明确,的确给消费者创造了一些价值。马蜂窝也确实有流量、有销售额。”杨彦锋如是说。 而据陈罡给出的一组数据,2017年,用户在马蜂窝平台上的交易额已经接近100亿元人民币。 不过,杨彦锋指出,上述“抄袭事件”发酵后,马蜂窝的公信力将大打折扣,进而会影响到消费者对该品牌的信赖度,其估值也很可能因此大幅缩水。 天眼查数据显示,马蜂窝目前已完成四轮融资,金额合计达2.38亿美元,投资方包括高瓴资本、启明创投等。今年8月份,马蜂窝份曾被曝计划融资3亿美元,估值或达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5亿元。 ▲马蜂窝融资历程。来源:天眼查 据了解,去年12月,马蜂窝宣布完成1.33亿美元融资时,陈罡曾透露,随着新一轮资本的注入,马蜂窝会在不久的将来在海外IPO。 按照陈罡的设想,马蜂窝此时或许正在稳步推进IPO进程,没曾想却遭此“大劫”。国开证券首席投资顾问李世彤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提到,“抄袭事件”势必会给马蜂窝的估值带来一定影响,“如果这件事影响了马蜂窝的上市计划,那么它的估值会下降得很厉害。” 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互联网专家刘兴亮也认为,若抄袭、造假的质疑被坐实,马蜂窝一直以来强调的用户PGC神话将被打破,粗略估算其估值或将降到20多亿元,不再是独角兽。 杨彦锋指出,根据新出台的电商法以及消费者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若曝光信息属实,马蜂窝的做法已经构成违规。 今年8月份,《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正式获得通过,其中第十七条明确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电子商务经营者不得以虚构交易、编造用户评价等方式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七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电子商务经营者不得以虚构交易、编造用户评价等方式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社区类产品早期为汇集人气和内容,大多带有抄袭、搬运的色彩,很难避免。尽管确实能创造出一定价值,但消费者是不能接受的,法律法规也是不能容忍的。”杨彦锋表示。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生活服务电商分析师陈礼腾也提到,爬虫抓取、抄袭和造假在互联网行业并不少见,甚至已经成为很多平台屡试不爽的一大“捷径”,但这种“杀鸡取卵式”的手段并不值得提倡。 “在平台发展前期为了吸引用户适当采用抓取或许可以理解,但对于已经成长起来的‘独角兽’ 而言,长期存在这种现象,不管是平台行为还是商家所为,都存在欺骗消费者嫌疑,更不可取,且随时可能引爆,对平台造成‘毁灭性伤害’。”陈礼腾表示。 此外,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指出,尽管目前法律上尚未对用户点评信息的权益归属作出明确规定,不过,如果马蜂窝的抄袭行为属实,就已经涉嫌不正当竞争。 赵占领指出,对于旅游类的平台来说,集聚用户、收集信息并且维持用户活跃度,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用户对于旅游景点线路等方面的介绍越详细、越丰富,平台就越有吸引力和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在线旅游平台未经允许,就擅自抓取其他平台用户所发布的信息,这种行为实际上已经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详情]

马蜂窝声明对被指抄袭将法律维权 自媒体人梓泉回应
马蜂窝声明对被指抄袭将法律维权 自媒体人梓泉回应

  马蜂窝声明对被指抄袭将法律维权,自媒体人梓泉最新回应 这场自媒体捅马蜂窝的事件还没有结束。 郑萃颖  10月20日晚间,自媒体公众号“小声比比”发布了来自乎睿数据团队对马蜂窝的调查报告,称马蜂窝平台上抄袭自其他平台的点评数量占比达到85%。10月22日早上,马蜂窝对该文发布声明,表示已对全站数据核查,对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进行清理,并表示自媒体文中“歪曲事实”,是“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马蜂窝声明表示,10月21日,马蜂窝旅游网对全站游记、攻略、嗡嗡(旅行故事)、问答、点评等数据进行了核查,并对涉嫌虚假的信息展开查处,并称马蜂窝的UGC内容数据背后“是用户真实的情感与回忆,也是马蜂窝内容的真正价值。” “点评内容在马蜂窝整体数据量中仅占比2.91%,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数量在整体用户中的占比更是微乎其微,马蜂窝已对部分账号进行清理。自媒体文章所述的马蜂窝用户数量,与事实和第三方机构数据都严重不符。”声明表示,“马蜂窝将正视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审查漏洞并采取积极改进措施,但不容许任何个人或机构将每位热情且真诚的马蜂窝用户称为僵尸和水军,将千万用户共同构建的社区描述为一座鬼城,并企图摧毁它。” 10月21日晚,“小声比比”再次发布新的公号文章,称马蜂窝在自己第一篇文章发8小时后,已将文中提到的抄袭账号屏蔽,并删除了涉嫌抄袭的点评,同时公布了关于游记的数据报告内容,称马蜂窝内容的核心部分“游记”中,存在大量水军,还发现在近158万篇游记中7%的游记保留了联系方式,存在营销嫌疑,影响用户对某个景点或餐饮点的判断。 10月22日上午,界面新闻采访了“小声比比”创始人梓泉,询问其如何看到马蜂窝声明中提到的”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的说法,梓泉回应,“我没办法否认我们是有组织的,我一个人,乎睿数据团队3个人,一共4个人,是个很明显的组织,唐僧西天取经也是4个人,这是个非常强大的组织。但是我们可以保证,我个人作为小声比比的创始人,还有乎睿数据团队这个公司,都没有接受OTA或者马蜂窝的潜在竞品的任何赞助,没有任何经济上的纠纷。” 他谈到,乎睿数据调查马蜂窝的原因,是在回国创业、参加创业大赛时,点外卖吃坏了肚子,给商家写了差评,却被商家说是水军,于是想做出一个数据模型,专门分辨餐饮类平台上的水军。“正好当时马蜂窝的广告做得比较多,就想拿马蜂窝的数据来做机器学习的训练,却在这个过程中意外发现数据不正常的地方。”最后乎睿数据团队联系到了愿意发表调查结果的梓泉。 “互联网企业间的抄袭内容、灌水、营销等等行为,已经成为一个共识、潜规则。形成恶性竞争。我只是把一个被大家接受的丑陋的潜规则点出来而已。”梓泉表示,今晚还将对马蜂窝的声明作出回应。[详情]

“小声比比”梓泉:今晚还将对马蜂窝的声明作出回应
“小声比比”梓泉:今晚还将对马蜂窝的声明作出回应

  马蜂窝声明对被指抄袭将法律维权,自媒体人梓泉最新回应 这场自媒体捅马蜂窝的事件还没有结束。 郑萃颖   10月20日晚间,自媒体公众号“小声比比”发布了来自乎睿数据团队对马蜂窝的调查报告,称马蜂窝平台上抄袭自其他平台的点评数量占比达到85%。10月22日早上,马蜂窝对该文发布声明,表示已对全站数据核查,对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进行清理,并表示自媒体文中“歪曲事实”,是“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马蜂窝声明表示,10月21日,马蜂窝旅游网对全站游记、攻略、嗡嗡(旅行故事)、问答、点评等数据进行了核查,并对涉嫌虚假的信息展开查处,并称马蜂窝的UGC内容数据背后“是用户真实的情感与回忆,也是马蜂窝内容的真正价值。” “点评内容在马蜂窝整体数据量中仅占比2.91%,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数量在整体用户中的占比更是微乎其微,马蜂窝已对部分账号进行清理。自媒体文章所述的马蜂窝用户数量,与事实和第三方机构数据都严重不符。”声明表示,“马蜂窝将正视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审查漏洞并采取积极改进措施,但不容许任何个人或机构将每位热情且真诚的马蜂窝用户称为僵尸和水军,将千万用户共同构建的社区描述为一座鬼城,并企图摧毁它。” 10月21日晚,“小声比比”再次发布新的公号文章,称马蜂窝在自己第一篇文章发8小时后,已将文中提到的抄袭账号屏蔽,并删除了涉嫌抄袭的点评,同时公布了关于游记的数据报告内容,称马蜂窝内容的核心部分“游记”中,存在大量水军,还发现在近158万篇游记中7%的游记保留了联系方式,存在营销嫌疑,影响用户对某个景点或餐饮点的判断。 10月22日上午,界面新闻采访了“小声比比”创始人梓泉,询问其如何看到马蜂窝声明中提到的”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的说法,梓泉回应,“我没办法否认我们是有组织的,我一个人,乎睿数据团队3个人,一共4个人,是个很明显的组织,唐僧西天取经也是4个人,这是个非常强大的组织。但是我们可以保证,我个人作为小声比比的创始人,还有乎睿数据团队这个公司,都没有接受OTA或者马蜂窝的潜在竞品的任何赞助,没有任何经济上的纠纷。” 他谈到,乎睿数据调查马蜂窝的原因,是在回国创业、参加创业大赛时,点外卖吃坏了肚子,给商家写了差评,却被商家说是水军,于是想做出一个数据模型,专门分辨餐饮类平台上的水军。“正好当时马蜂窝的广告做得比较多,就想拿马蜂窝的数据来做机器学习的训练,却在这个过程中意外发现数据不正常的地方。”最后乎睿数据团队联系到了愿意发表调查结果的梓泉。 “互联网企业间的抄袭内容、灌水、营销等等行为,已经成为一个共识、潜规则。形成恶性竞争。我只是把一个被大家接受的丑陋的潜规则点出来而已。”梓泉表示,今晚还将对马蜂窝的声明作出回应。[详情]

马蜂窝承认造假或构成违规 百亿估值将暴跌至20多亿
马蜂窝承认造假或构成违规 百亿估值将暴跌至20多亿

  马蜂窝承认部分造假 估值或将暴跌 马蜂窝最新回应:承认部分点评造假,已对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进行清理,但文章内容片面,存在明显误导倾向。 今日上午7:49,身陷“抄袭门”的马蜂窝在官方微博发布了一则声明,称数据造假指控为:“言论歪曲事实,为有组织攻击行为”。马蜂窝在声明中表示“针对该文中歪曲事实的言论,和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马蜂窝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随后,马蜂窝又回应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称,承认部分点评造假,已对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进行清理,但文章内容片面,存在明显误导倾向。 针对自媒体指控马蜂窝数据造假行为,马蜂窝称,点评内容在马蜂窝整体数据量中仅占比2.91%,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数量在整体用户中的占比更是微乎其微,马蜂窝已对这部分账号进行清理。自媒体文章所述的马蜂窝用户数量,与事实和第三方机构数据都严重不符。 不过,对于马蜂窝的回应,网友似乎并不买账,网友“苏眉Lios”:“查也不查,什么证据都没有就说别人是歪曲事实,抹黑你们,别人可是做了很多的对比图,有理有据。”网友“神仙小土豆”:“我上学的时候一直都喜欢看你们的游记,唉,你们太让我失望了。” 抄袭,数据造假? 10月20日,微信公众号“小声比比”发布了一篇题为《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的文章,直指旅游社交分享网站马蜂窝上的2100万条“真实点评”中,有1800万条都是“通过机器人和从点评和携程等竞争对手那里抄袭过来的”。 作者认为,作为一家主打用户生产内容的旅游网站,马蜂窝的2100万条“真实点评”接近于核心资产。然而马蜂窝点评的增长趋势在某段时间里非常诡异:比如,点评的数量,会在特定时间节点呈“指数级上升,随后断崖式回落”,并且出现了很多点评账号自我身份矛盾、时间错位的现象。 作者抓取了马蜂窝上116万家餐厅,并抽取了其中三分之一作为样本,同时又抓取了大众点评、艺龙、携程等其竞品网站的内容进行对比,同时强调,自己定的“抄袭标准”为“一字不差”,也就是说,和来自其他网站的内容一字不差的点评才会被定性为抄袭,“哪怕十句话中有一句不同,就不算抄袭”。 尽管“抄袭标准”已经十分宽松,但作者还是有所发现: 在餐饮方面,发现了7454个抄袭账号,平均每个人从携程、艺龙、美团、Agoda、Yelp上,抄袭搬运了数千条点评,合计抄袭572万条餐饮点评,1221万条酒店点评,占到他们官网声称总点评数的85%。 随后,10月21日该公众号又发布了文章《马蜂窝开始毁灭证据了,但这水平真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文中称马蜂窝在10月21日凌晨1:23分以“不实、损害商业信誉”的原因投诉了该公众号,作者表示,文章《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中提到的账号全部都搜不到了,用Google搜索后,账号还在但已从搜索栏屏蔽了,这些账号的点评也不见了。 同时,作者对马蜂窝UGC内容主要板块“游记”与“问答”内容的真实性也提出了质疑,作者提炼了160万篇游记,从评论中找到了诸如“有没有详细介绍”(回复3238次)、“没更新完吧,等楼主更新哦”(回复3234次)等21条最频繁语录;同时通过抓取493,487位用户1,579,178 篇游记发现其中有7%的游记疑似营销游记,这7%有营销嫌疑的游记平均被顶次数是普通游记的364%。乎睿数据抓取了175万个问答,作者发现抄袭账号同样活跃其中,不过这些抄袭用户在2014年以后不再活跃于问答板块。目前这篇文章显示“内容存在争议”。 针对抄袭、数据造假等质疑,马蜂窝方面指出,上周日他们对于全站的游记、攻略、嗡嗡(旅行故事)、问答、点评等进行了排查,并对虚假信息进行处理。 排查后发现,马蜂窝的UGC内容数据中,游记和攻略占比为78.91%,嗡嗡(旅行故事)占比7.92%,问答占比10.26%。点评内容在马蜂窝整体数据量中仅占比2.91%,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数据在整体用户中的占比更是微乎其微。马蜂窝认为,这样的事实显然与自媒体文章中所说的不符。 公开资料显示,马蜂窝由陈罡和吕刚创立于2006年,从2010年正式开始公司化运营。马蜂窝宣称,景点、餐饮、酒店等点评信息均来自上亿用户的真实分享,每年帮助过亿的旅行者制定自由行方案。一直以来,马蜂窝要讲的故事就是海量垂直UGC内容带来的大量用户和流量,据官方披露的数据,马蜂窝现有用户量约1.2亿,其2017年整体GMV近百亿(主要来自自由行业务和酒店交易)。 而如今,抄袭、内容造假的事故一出,这样的优势也被蒙上了一层阴影。 估值或受影响 马蜂窝的估值或已达百亿元。 今年8月,马蜂窝在众多知名机构的投资后被曝再获3亿美元融资,估值或达25亿美元。2017年12月,马蜂窝在现有的投资者——今日资本、启明和高瓴资本之后,获得第二轮融资1.33亿美元,新的投资者包括美国General Atlantic、Ocean Link、淡马锡、元泰投资和厚朴投资。 当时,马蜂窝CEO陈罡在一封公司内部信中喊出过马蜂窝的目标:三年后,成为中国最大的旅游流量平台。但实际上,马蜂窝和其竞品企业之间的差距还十分明显。 根据艾媒的数据,2018年5月,马蜂窝的月活为845.3万,而携程为6855.2万,去哪儿为4179.3万,同程为2221.8万。 但马蜂窝是旅游内容平台中为数不多的变现完成度还算高的一个。 最初,马蜂窝之所以能实现基础的“流量-广告”变现,就是靠着大量的攻略、游记、点评等内容优势。 马蜂窝曾在上一次融资时表示,每月有1亿活跃用户,其中85%来自其移动应用程序。网站用户每月发布超过13.5万篇旅游文章,预计2017年个人旅游产品的销售额将超过90亿元人民币(合13亿美元)。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加之上百亿元的体量,称之为独角兽毫不为过,不过,涉嫌数据抄袭的马蜂窝是否真的捅了“马蜂窝”,我们拭目以待。 据中新经纬报道,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在线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杨彦锋介绍,马蜂窝的商业模式目前已经得到市场认可,一方面它能够通过优质内容和结构化内容,吸引大量的游客来阅读、关注,从而形成流量效应;另一方面,它通过对内容的模块化处理,以及对目的地碎片化商户的链接,实现了流量的商业化分发。 不过,杨彦锋指出,上述“抄袭事件”发酵后,马蜂窝的公信力将大打折扣,进而会影响到消费者对该品牌的信赖度。“此外,根据新出台的电商法以及消费者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若曝光信息属实,马蜂窝的做法已经构成违规。” 2018年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正式获得通过,其中第十七条明确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电子商务经营者不得以虚构交易、编造用户评价等方式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陈礼腾在中国经济网的采访中表示,“不论是引导消费者还是为了数据的美观,都不应该采用抄袭的方式来实现。”陈礼腾说,抄袭用户评论如果属实,消费者对于平台的信任度将受到极大影响,造成用户的流失。 陈礼腾认为,与携程、去哪儿等老牌OTA相比,马蜂窝在用户流量与转化率上并不占优势,但以用户生产内容(UGC)起家的马蜂窝拥有更高的用户黏性。对于这些群体的流量转化,需要平台完善自身体系,从而实现内容交互到交易的流畅性、一体化。在此过程中,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是企业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社区类产品早期为汇集人气和内容,大多带有抄袭、搬运的色彩,很难避免。尽管确实能创造出一定价值,但消费者是不能接受的,法律法规也是不能容忍的。”杨彦锋称,马蜂窝的估值很可能因为上述“抄袭事件”大幅缩水。 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互联网专家刘兴亮也认为,若前述质疑被坐实,马蜂窝一直以来强调的用户PGC神话将被打破,粗略估算其估值或将降到20多亿元,不再是独角兽。 评论灌水为行业之痛 评论灌水是行业原罪还是企业弊端,一直都是OTA领域争论不休的话题。据《经济日报》报道,有行业从业者表示,行业比较普遍的是销量、评论灌水,并不是每家都会去抓取用户评论。 因为“搬运”用户评价发生纠纷在互联网行业比较常见。7月28日,小红书APP官微发布消息称,大量用户向其反映大众点评疑冒用小红书用户名称账号,批量建立虚假账号,抄袭及搬运用户在小红书发布的原创笔记。要求大众点评立即采取删除所有侵权链接、关闭侵权账号等相应措施。一天后,大众点评回应称接到投诉后立即采取相关技术措施,在7月27日完成所有内容排查与全部清理下线,并通过技术手段确保该类问题不再出现。 此前,OTA领域的公司曾因用户评论归属权一事对薄公堂。 据相关媒体报道,2008年4月起,携程发现“去哪儿”网站酒店栏目内,有数万个页面均转载有携程酒店点评文章。携程表示,这些酒店点评已成为携程会员预订酒店的重要参考及衡量标准,是属于携程的珍贵信息资源。 在发现“去哪儿”网站的侵权行为后,携程于2008年6月19日、7月4日、7月11日三次发函给“去哪儿”要求其停止侵权行为,“去哪儿”在 2008年6月23日向携程回函,对转载内容做了部分修改外,未做其他任何改正措施并一直持续至携程发起诉讼之日。 法院经过审理确认,携程拥有该网站内容及资源的版权,酒店点评等相关内容的著作权归携程公司所有,“去哪儿”行为明显属于侵权,应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游云庭在接受《经济日报》采访时表示,在此次马蜂窝的事件中,马蜂窝侵犯用户著作权,对被抓取数据平台构成不正当竞争,用户和被抓取数据平台有权要求其停止侵权和不正当竞争。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经济日报》透露,一般而言,各旅游社交平台会对内容进行审核,但主要是针对用户提交部分,一般会采取“机器+人工”的方式对提交内容进行审核,虽然各家的审核标准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大部分审核人员在操作时,更多是对用户提交的内容中的广告、黄赌毒部分甚至是涉及投诉的部分进行审核。 而对于用户提交的内容是否涉及抄袭、是否为原创,平台一般无法做出精准判断。有技术人员解释,点评的海量基础数据,无论是使用机器还是人工,进行抄袭审核都是一个工作量极大且存在一定难度的工作。 也正是平台的这一审核漏洞,成为许多人获取不正当利益的手段。尤其是在旅游社交平台发展的前期,平台会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活动运营以激励更多用户更加活跃的提交点评。有许多“深谙此道”的用户,就会采取抄袭、搬运的方式大规模提交点评,以获得更多的平台奖励。 此次马蜂窝被质疑出现造假问题后,有观点认为,受到这次事件影响的将不仅仅只是马蜂窝一家企业。[详情]

马蜂窝事件爆料者:举报文章被马蜂窝投诉 但未联系他
马蜂窝事件爆料者:举报文章被马蜂窝投诉 但未联系他

  假内容捅了马蜂窝 本文为寻找中国创客(ID:xjbmaker)原创 记者 / 黎明 编辑 / 苏琦 继世界杯洗脑广告刷屏后不久,在线旅游网站马蜂窝又一次成功刷屏。只不过这一次,它好像遇到了一点“小麻烦”。 昨天,一篇名为《估值 175 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的文章在网络上广泛流传。文章指出,马蜂窝大量点评数据造假,抄袭同行的内容,僵尸和水军泛滥。 文章引用了一家名为乎睿数据团队的数据分析结果,声称马蜂窝的2100万条用户评论中有1800万条是从携程、美团等竞品网站抄袭而来。他们在马蜂窝发现了7454个抄袭账号,合计抄袭572万条餐饮点评、1221万条酒店点评,占到马蜂窝官网声称总点评数的85%。 该文在10月20日晚间发布,文章末尾称将在21日继续爆料针对游记和问答的分析。21日晚间,爆料人梓泉发布《马蜂窝开始毁灭证据了,但这水平真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一文,并公开了完整的分析报告。 爆料人梓泉向寻找中国创客(ID:xjbmaker)表示,20日的文章发布后就收到了马蜂窝的投诉,但截至22日凌晨12:30,马蜂窝未直接联系他。 针对质疑,22日早上马蜂窝发表声明,称对全站游记、攻略、嗡嗡(旅行故事)、问答、点评等数据进行了核查,并对涉嫌虚假的信息展开查处。自媒体文章所述的马蜂窝用户数量,与事实和第三方机构数据都严重不符。 马蜂窝还表示,针对自媒体文中歪曲事实的言论,和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将采取法律段维护自身权益。 两个月前有外媒报道,据知情人士透露,马蜂窝正计划进行新一轮3亿美元的融资,并已经与潜在投资者进行了至少几个月的谈判。 内容,一直是马蜂窝区别于同行最大的竞争优势之一,而本次的公开指控,可以说直指其要害。 实际上,创业项目的数据造假早已不是新鲜事。马蜂窝CEO陈罡曾在2014年公开炮轰去哪儿网通过虚假评论造假。 被指控85%点评数据造假 马蜂窝回应将采取法律手段 10月20日晚间,名为“小声比比”的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上述指控马蜂窝的文章,通过和其他平台的用户点评数据进行对比,证明马蜂窝的点评数据造假,随后文章开始在社交平台发酵。 文章指出,马蜂窝点评中出现了很多自相矛盾的情况,比如同一个用户用不同性别点评,以及同一时间在不同地点点评。另外,部分点评的内容中还保留着“大众点评”、“携程”、“美团”等字样,部分内容甚至是翻译自其他类似Yelp的英文平台,“简明英汉词典”的字样都没有去除,粗暴搬运的痕迹明显。除此之外,点评中还有一些明显错误的内容,文章称是马蜂窝不慎把不该抓取的内容抓了进来。 记者21号上午10点在马蜂窝网站根据文中演示的方法,在网站搜索框搜索“简明英汉词典”,没有搜索到有“简明英汉词典”字样的点评。爆料人梓泉告诉记者,这些点评已经在21号早上八点四十分左右被马蜂窝删掉了。 随后记者在谷歌搜索“马蜂窝简明英汉词典”,出现了三条带有“来自简明英汉词典”的马蜂窝点评。 同时,记者在马蜂窝官网点进文中被指控涉及大量抄袭点评的账号“问答小班长10号”,其主页的点评数量显示为零条。梓泉称这是因为马蜂窝已经清空了相关数据。另外,文中涉及的“小班长1号”、“小班长7号”等类似账号在点评一栏均显示为零条。 根据文中提供的马蜂窝抄袭自美团等平台的点评截图,记者21号上午11点分别在上述提到的九个商家点评中进行查看,在“花串串财富广场店”的点评区中,发现一条显示着“就在大众上随便找了一家”的字样;在“宝贝饭堂”点评区中,有一条写着“第二天的午餐美团上点”。其他商家的评论区未发现文章截图显示的情况。 另外,文章称还发现在马蜂窝的抽奖活动中,部分抄袭账号多次获奖,并且有获奖者为马蜂窝内部员工。21日晚间梓泉发布的第二篇文章,则通过大量截图和数据对比,指控马蜂窝在游记和问答也存在大量机器人和水军。 22日早间,马蜂窝针对质疑发表声明称,自媒体文章所述的马蜂窝用户数量,与事实和第三方机构数据都严重不符。 马蜂窝表示,马蜂窝是旅游平台而非本地生活服务网站,用户分享的主要载体为游记、攻略与问答,马蜂窝的 UGC 内容数据中,游记和攻略占比为 78.91%,嗡嗡(旅行故事)占比 7.92%,问答占比 10.26%。点评内容在马蜂窝整体数据量中仅占比 2.91%,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数据在整体用户中的占比更是微乎其微,马蜂窝已对这部分账号进行清理。 马蜂窝称,餐饮点评不是马蜂窝的内容核心,且部分点评来自游记、问答等内容的提取。自媒体的解读存在明显的误导倾向。马蜂窝平均每周处理 26000 条违规广告信息,查封 15000 个违规账号。自媒体将不法商家的违规行为归结于马蜂窝,与事实严重不符。 马蜂窝还表示,针对自媒体文中歪曲事实的言论,和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将采取法律段维护自身权益。 业内人士:爬虫刷评行为很常见 一位从事移动应用开发的创业者向寻找中国创客表示,从其他网站或APP上抓取点评数据非常简单,在技术上没有任何难度,随便一个爬虫工程师就可以做到。“不涉及到数据库,直接爬页面就行了。” “可以批量处理,通常是机器+人工编辑。”上述创业者进一步补充道。 多位互联网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互联网公司利用爬虫技术,从其他平台抓取数据的行为很常见。 2014年,携程网和去哪儿尚未合并,蚂蜂窝CEO陈罡在微博公开炮轰去哪儿通过虚假评论造假,认为去哪儿的刷评行为已经动摇到了行业诚信的根基,但去哪儿未对此进行公开回应。 某大型互联网公司运营总监表示,不知道马蜂窝被指控的刷评行为是否属实,但业内出现刷评行为的根本原因是出于竞争压力,是几家在线旅游网站出于对UGC(用户生成内容)市场的争夺,以及维护平台活跃度的需要。 一位从事搜索引擎开发的创业者表示,从其他平台抓数据的目的,就是为了制造流量很大的假象,但爬虫抓数据的行为很容易识别,就看资本方尽调的时候是否严格。 在技术手段下,刷单、刷点评、从其他平台抓取数据,已经不具备太高技术门槛。而那些被“抄袭”的公司,实际上也早已想好了应对之策。 文章就指出,马蜂窝在抓取其他网站点评内容的过程中,就遭遇了反爬虫手段的回击,被利用为对方推广,还有的技术团队在内容中“投毒”,导致马蜂窝不慎抓取了不该抓取的内容。 上述从事移动应用开发的创业者透露,“现在有很多第三方团队在做网络监控,通过监测出一些公司的数据被抓取,然后顺势提供反爬虫服务。”而此次揭发爬数据的行为,背后的技术公司可以得到大公司的关注,“这样他们的业务就可以扩张了,就像是一个事件营销。” 上述指控马蜂窝文章的作者署名为“梓泉&乎睿数据”,文章最后一句“感谢为本文贡献核心数据的乎睿数据团队”,并附上了对乎睿数据的介绍。记者进入乎睿数据官网,发现在网站“解决方案”一栏,第一项服务就是舆情预警。 起个大早,马蜂窝能否赶上晚集? 马蜂窝是一家老牌的在线旅游网站,成立于2006年。 创始人陈罡和吕刚是前新浪和搜狐员工,出于对旅游的热爱创办了马蜂窝,成立之初定位为一个爱好者社区,四年后才开始商业化运作。 在OTA(在线旅行社)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蚂蜂窝没有将携程的在线售票模式作为核心,而是全力打造UGC形式的旅游社区。在这样的模式下,内容成了其发展的关键。 虽然避开了与携程的直接竞争,社区模式的赛道依然不乏对手。在移动互联网兴起之后,不仅携程成立了独立的攻略社区事业部,还兴起了无数个游记攻略创业公司:在路上、面包旅行、蝉游记等。但商业化依旧是它们面临的首要难题,在路上和蝉游记首先退出市场,面包旅行也处于艰难的转型中。 蚂蜂窝完成1.33亿美元D轮融资后,提出三年后成为中国最大旅游流量平台的愿景。陈罡和吕刚在内部信中提到,马蜂窝与同行的不同之处在于,开创了“内容+交易”模式,并称这“是当下中国旅游业最先进的生产力”。 在“内容+交易”模式下,凭借内容入口优势,马蜂窝通过结构化数据,识别出用户的需求喜好和行为特征,从而更好地指导和旅行机构的合作,促进交易的产生。这是马蜂窝近两年在酒店、交通、当地玩乐等自由行产品交易上实现成倍增长的原因所在。 但有业内人士质疑,马蜂窝以社区起家,应该走小众清新路线,聚焦特定人群,做小而美的生意。一个老牌旅游网站,抢得先机却更新缓慢,已经失去了风向标的作用。 但好像是为了证明这种论调的错误,马蜂窝在资本市场上的步子越迈越大。从2011年的A轮融资开始,不论市场行情如何,马蜂窝始终保持着每两年融一轮资的节奏。 马蜂窝在2011年10月获得今日资本500万美元A轮融资和200万美元无息贷款,2013年4月获得启明创投领投的1500万美元B轮融资,2015年2月获得高瓴资本、Coatue、CoBuilder、启明创投的C轮融资,2017年12月获得由鸥翎投资、美国泛大西洋资本集团、淡马锡、元钛长青基金、厚朴基金共同投资,今日资本、启明资本、高瓴资本继续跟投的1.33亿美元D轮融资。 D轮融资后,马蜂窝就启动了新一轮品牌换新升级,进一步强化其集数据处理及交易服务于一体的行业形象。 随后一向低调的马蜂窝在2018年世界杯上,花费1.65亿元成为央视世界杯转播的赞助商,采用“央视+明星+砸钱+洗脑”的传统套路,凭借一句“旅游之前,先上马蜂窝”的广告词,让品牌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大量曝光,同时也引发了大量吐槽。 根据马蜂窝官网数据,马蜂窝服务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亿名旅行者,拥有超过2100万条真实点评。以真实点评为代表的数据,是马蜂窝目前对外展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此次乎睿数据团队的公开指控直击马蜂窝要害,无论指控是否属实,都已经在事实上对马蜂窝造成了一定冲击。[详情]

85%评论涉抄袭?马蜂窝:点评占比不足3% 造假的更少
85%评论涉抄袭?马蜂窝:点评占比不足3% 造假的更少

  85%评论涉嫌抄袭?马蜂窝回应称:点评内容占比不足3% 虚假点评占比小|新京报财讯 朱玥怡 新京报快讯(记者 朱玥怡)10月22日早间,马蜂窝旅行网就涉嫌评论抄袭和造假做出回应,称文中言论歪曲事实,存在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10月20日,微信公众号“小声比比”发布《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一文,指马蜂窝旅行网涉嫌评论抄袭和造假。文章基于乎睿数据提供的数据分析,认为马蜂窝2100万条“真实评论”中有1800万条是从携程、美团等其他网站抄袭而来;此外大量马蜂窝账号具有同一特征。据此该文认为马蜂窝不仅抄袭、抓取其他网站的点评,还有员工专门对这些点评进行编辑加工。 10月22日,马蜂窝在回应中称,马蜂窝UGC内容数据中,游记和攻略、问答为主要内容,点评内容仅占马蜂窝整体数据量的2.91%,涉嫌造假点评的账号数量在整体用户中占比更少;据马蜂窝表示,已对涉嫌造假点评的账号进行清理。新京报记者昨日登录马蜂窝时发现,部分马蜂窝入驻商家和用户已清空评论,包括“小声比比”文章中提到的涉嫌造假评论的“问答小班长1号”等账号。 马蜂窝还在回应中称,平台一直以来严厉打击游记和问答中存在的违规广告行为,平均每周处理26000条违规广告信息,查封15000个违规账号,并表示“自媒体将不法商家的违规行为归结于马蜂窝,与事实严重不符”。 在携程系、美团、飞猪占据在线旅游市场大头的现今,马蜂窝赖以实现差异化的方式是以攻略为代表的内容,和更个性化的自由行;而这两项都离不开用户的原创内容,和在此基础上的整合、沉淀。 2017年12月,蚂蜂窝完成1.33亿美元D轮融资后,公司创始人陈罡与吕刚提出对马蜂窝的愿景是三年后成为中国最大的旅游流量平台。他们在内部信中提到马蜂窝异于其他同行之处在于开创了“内容+交易”模式,并称这一模式“是当下中国旅游业最先进的生产力”。 今年8月17日,据外媒报道,马蜂窝正筹备目标3亿美元的新一拨融资,此轮融资将对公司的估值定为20亿至25亿美元。消息人士称,马蜂窝希望利用融资获得更好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并更好地将其现有旅游内容商业化。 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游云庭告诉记者,在此次马蜂窝的事件中,马蜂窝侵犯用户著作权,对被抓取数据平台构成不正当竞争,用户和被抓取数据平台有权要求其停止侵权和不正当竞争。[详情]

马蜂窝:已被查证有组织攻击 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权益
马蜂窝:已被查证有组织攻击 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权益

  新浪财经讯 10月22日消息,马蜂窝今早发表声明,“针对该文中歪曲事实的言论,和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马蜂窝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 日前,有自媒体指出,马蜂窝合计从携程、艺龙、美团、Agoda、Yelp上抄袭搬运了572万条餐饮点评与1221万条酒店点评。10月21日,马蜂窝回应,对全站游记、攻略点评等进行核查,并对涉嫌虚假的信息展开处理。 [详情]

马蜂窝:已查证有组织攻击 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马蜂窝:已查证有组织攻击 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相关新闻: 首次质疑: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马蜂窝 是座水军构成的鬼城? 马蜂窝回应“点评多数为抄袭”事件:正核实相关情况 二次质疑:马蜂窝开始毁灭证据了,但这水平真的哈哈哈哈哈哈 新浪财经讯 马蜂窝今日在官方微博发表声明,点评内容在马蜂窝整体数据量中仅占比2.91%,涉嫌虚假点评的帐号数量在整体用户中的占比更是微乎其微,马蜂窝已对这部分帐号进行清理。自媒体文章所述的马蜂窝用户数量,与事实和第三方机构数据都严重不符。 马蜂窝还表示,针对该文中歪曲事实的言论,和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马蜂窝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以下为声明全文: 声明 近日,某自媒体帐号发布文章称,马蜂窝旅游网部分点评及评论信息存在虚假内容,并以此质疑马蜂窝旅游网的数据及用户真实性。2018年10月21日,马蜂窝旅游网对全站游记、攻略、嗡嗡(旅行故事)、问答、点评等数据进行了核查,并对涉嫌虚假的信息展开查处。 马蜂窝是旅游平台而非本地生活服务网站,用户分享的主要载体为游记、攻略与问答。马蜂窝的UGC内容数据中,游记和攻略占比78.91%,嗡嗡(旅行故事)占比7.92%,问答占比10.26%。这些数据背后,是用户真实的情感与回忆,也是马蜂窝内容的真正价值。 点评内容在马蜂窝整体数据量中仅占比2.91%,涉嫌虚假点评的帐号数量在整体用户中的占比更是微乎其微,马蜂窝已对这部分帐号进行清理。自媒体文章所述的马蜂窝用户数量,与事实和第三方机构数据都严重不符。 2016年以前,马蜂窝曾激励用户发表点评,点评数据出现快速增长。但随着马蜂窝全方位移动互联网化及用户量级的增长,以游记、攻略为代表的长内容,以嗡嗡(旅行故事)、问答为代表的短内容产品,成为运营重心,它们共同构成马蜂窝的核心竞争力。 马蜂窝用户记录旅游体验的行为,也与记录本地生活服务不同,人们更习惯在旅行完成之后进行回顾与分享。餐饮点评不是马蜂窝的内容核心,且部分点评来自于游记、问答等内容的提取,上述自媒体将马蜂窝用户内容生产的活跃周期,与餐饮等本地生活服务类App相对比,并解读为马蜂窝员工有组织地抄袭,存在明显的误导倾向。 一直以来,马蜂窝严厉打击游记和问答中违规广告的行为,平均每周处理26000条违规广告信息,查封15000个违规帐号。自媒体将不法商家的违规行为归结于马蜂窝,与事实严重不符。 过去十年,千万旅行者共同成就了马蜂窝————他们在这里记录旅行经历、分享旅行感悟,将马蜂窝视作精神家园,我们为此深感荣幸。这些珍贵的原创内容,是马蜂窝的立身之本与兴业之基,更是我们与用户的情感联结之所在。 马蜂窝将正视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审查漏洞并采取积极改进措施,但不容许任何个人或机构将每位热情且真诚的马蜂窝用户称为“僵尸”和“水军”,将千万用户共同构建的社区描述为一座“鬼城”,并企图摧毁它。针对该文中歪曲事实的言论,和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马蜂窝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我们始终敬畏每一段旅行记忆所带来的感动,也将继续致力于打造更好的旅游分享环境。 马蜂窝旅游网2018年10月22日 [详情]

马蜂窝回应评论抄袭:是有组织攻击 将采取法律手段
马蜂窝回应评论抄袭:是有组织攻击 将采取法律手段

  马蜂窝发声明:已被查证有组织攻击,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王真真 新京报快讯(记者王真真)马蜂窝今早发表声明,“针对该文中歪曲事实的言论,和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马蜂窝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 10月20日晚间,一篇“小声比比”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引发行业关注,阅读量迅速10万+,文中直指“旅游独角兽”马蜂窝旅行网存在抄袭和评论造假。 这篇文章基于乎睿数据提供的数据分析,认为马蜂窝2100万条“真实评论”中有1800万条是从携程、美团等其他网站抄袭而来。除了罗列详细的抄袭证据,乎睿数据提取的15000个账号还具有惊人的同一特征:同时活跃、同时平淡,餐饮和酒店点评在周中即工作时间更加活跃,在周末却断崖式下跌,这与其他点评网站恰好相反。[详情]

马蜂窝开始毁灭证据了,但这水平真的哈哈哈哈哈哈
马蜂窝开始毁灭证据了,但这水平真的哈哈哈哈哈哈

  马蜂窝开始毁灭证据了,但这水平真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原创: 梓泉&乎睿数据 小声比比 大家好,昨天的文章发出来之后 马蜂窝立刻有了回应 在文章发出来之后两小时 也就是凌晨1点32分 马蜂窝投诉小声比比 “严重不实,侵害他们信誉” 但是具体哪里不实,也没说 两个硕大的感叹号,传达着无力 马蜂窝的第二个回应 在文章发出来8个小时以后 我起床之后惊奇的发现 昨天我们文章中提及的账号 全都搜不到了! Google一搜,账号都在 只是从搜索栏屏蔽了 但他们的点评 全都不见了! 再仔细一看 原来只在个人页删了 餐厅页上的点评还能看 也能在web archive上查到 不是我说 马蜂窝的朋友们 这样粗糙的洗地,还不如不洗 瓜吃完了,接着放实锤吧 昨天说到 马蜂窝的内容分为三块 点评、游记、问答 我先放一张昨天没放的图 大家感受一下两条线的趋势 把点评板块的棺材板钉住了 再来说游记 很多人在评论区跟我说 游记才是马蜂窝的灵魂 那么,这个灵魂仍然纯洁吗? 根据乎睿数据检测的结果 马蜂窝的游记 已经被水军严重污染了 先说评论区 为什么先说这个 因为评论区就是之前提到 那7454个抄袭账号的第二战场 只要用户发布了游记 他们就会自动涌入页面 发表机器人经典言论 我们提炼了160万篇游记 然后从评论区找到了 最频繁的机器语录 可以说是《水军圣经》了 以至于有用户都问了 尼玛马蜂窝还有没有真人了? 然后说游记本身 为了防止商家营销 马蜂窝规定 游记中不能添加联系方式 然后我们抓取了493,487位用户 1,579,178 篇游记 发现其中有7%的游记 成功保留了联系方式 我们称之为营销游记 而这7%有营销嫌疑的游记 平均被顶次数 是普通游记的364% 我们对营销游记进行了分析 发现了其中很多都是洗稿/篡改型软文 其卑鄙无耻令人发指 以最为猖獗的三亚地区为例 一篇携程游记 原名为”走你从未走过的风景“ 去的是一家餐厅X  到马蜂窝之后,被洗成 ”迷人小萝莉,带上比基尼去三亚,低胸下垂,老公直吐“ 吃饭的餐厅,则被篡改成了小胡子海鲜 还有一篇,携程的”我们牵手旅行,环游海南岛” 到了马蜂窝,变成“小胸女与老大叔的蜜月之旅” 而且还在开篇无端喷了一顿东北人 当然最后还是推销一下小胡子海鲜 实际上,马蜂窝三亚区 已经成为了小胡子海鲜们的乐园 以小胡子海鲜为首的“水军”餐厅 永远排在三亚排行榜的最前列 小胡子海鲜真是一个营销高手 在大众点评我也找到了小胡子海鲜 它甚至有“美食地标”加持 初以为这是大众点评封的 但仔细一看就能发现 是它 自 己 P 的 但它得分不高,恶评如潮 然而,你要是在三亚打开马蜂窝 就被小胡子安排的明明白白了 因为各种排名都被小胡子们占据 现在看看马蜂窝CEO在2015年的采访 是不是觉得很讽刺呢? 再说说马蜂窝的最后一个内容版块:问答 乎睿数据抓取了175万个问答 发现抄袭账号同样活跃其中 在冷启动以及融资时期尤其活跃 不过这些抄袭用户 在2014年以后不再活跃于问答板块 是否从抄袭转向雇佣写手撰写 我们无从得知 同时,水军在问答板块的活动 同样猖獗 我们从49,444,528万条回答中 找到了被顶次数最多(23万)次的回答 更可怕的是 马蜂窝被顶次数最多的回答 几乎全是三亚水军的杰作 相比之下 800万粉丝的马蜂窝问答君 弱小、可怜又无助 最后还有一个侧证 以下是马蜂窝头部用户的热力图 刨除了昨天说的7454个抄袭用户 剩余头部用户的答题、点评 具有惊人的一致性 以上就是我们此次报告的主要内容 我们期待马蜂窝做出合理的解释 最后: 只要有互联网的地方就有水军 水军时而是和企业利益一致的帮凶 时而是蚕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蛀虫 但任何时候,水军都在伤害广大消费者 诚如投资人沈一冰所说:“从互联网企业的角度来看,数据造假和财务造假的风险完全不是一个等级上的,但收益却比财务造假大得多。” 因此,针对互联网公司数据真实性的尽职调查,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今的各种“灯下黑”黑产营销,终有一天会成为历史。 未来,小声比比和乎睿数据团队 还会继续扒下更多皇帝的新衣  [详情]

经济日报评马蜂窝被曝抄袭:若属实则已构成违法
经济日报评马蜂窝被曝抄袭:若属实则已构成违法

  涉嫌抄袭竞争对手、诱导消费者下单——马蜂窝捅了“马蜂窝”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佘 颖 8月份才借着世界杯火了一把的马蜂窝旅游网,在10月份就遭遇了寒冬—— 10月21日,乎睿数据团队透露,通过数据抓取和分析,发现马蜂窝涉嫌抄袭大众点评、携程等网站的用户点评信息。对此,专家表示,此举涉嫌欺骗消费者,马蜂窝平台需要完善自己的管理体系。 1800万条点评涉嫌抄袭 对于马蜂窝来说,这回可真是捅了“马蜂窝”——要知道,马蜂窝本是靠做用户游记起家的,目前估值超170亿元。马蜂窝在官方网站上对自己的定位是“全球旅游消费指南”,宣传的重点数据就是有1亿位旅行者、92万家国际酒店、2100万条真实点评、3.8亿次攻略下载。真实的用户点评是马蜂窝的核心资产,是其最大的“护城河”,也是其估值的主要依据。 但根据乎睿数据团队的统计,马蜂窝2100万“真实点评”里,有1800万条很可能是通过机器人从大众点评、携程等竞争对手那里抄袭过来的。 据乎睿数据团队介绍,他们制定了一个非常严格的“抄袭”标准。以餐饮为例,团队抓取了马蜂窝上116万家餐厅,并抽取了三分之一的样本,然后按照用户点评信息“一字不差的抄袭,才算抄袭,10句话中有一句不同,就不算抄袭”,且要“抄袭150个不同的大众点评账户”为评价标准。最终,他们在马蜂窝上发现了7454个抄袭账号,平均每个账号从携程、艺龙、美团、Agoda、Yelp上抄袭搬运了数千条点评,合计抄袭572万条餐饮点评、1221万条酒店点评,占马蜂窝官网声称总点评数的85%。 10月21日13时左右,记者联系了马蜂窝方面,对方表示正在核查,稍后会有回应。截至21时发稿,马蜂窝方面没有任何回复。 抄袭点评或为诱导消费 此次马蜂窝被爆出的抄袭点评主要集中在餐饮、酒店等与消费直接相关的领域。据了解,马蜂窝近年来开展了电商直销业务,在APP上线了酒店、旅行商城频道,直接提供机票购买、旅游线路、酒店预订等消费路径。在当前的消费场景下,消费者习惯在下单前阅读真实点评作为消费参考。因此,马蜂窝的这种抄袭很有可能是为了吸引消费者下单。 此外,也不排除马蜂窝有为融资拉高数据的考量。公开数据显示,马蜂窝创始人为陈罡、吕刚,创立于2006年,2010年正式公司化运营,已完成多轮融资。今年8月份,又传出马蜂窝拟融资3亿美元的消息,估值高达25亿美元。据记者多方了解,马蜂窝目前的确有投资正在商谈中。为了给投资人讲一个好故事,马蜂窝很可能存在抄袭冲动,以拉高交易量或美化数据量。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陈礼腾认为,抄袭行为不应提倡,特别是对于已经成长起来的平台来说,若再采用这种方式就存在欺骗消费者的嫌疑。 “不论是引导消费者还是为了数据的美观,都不应该采用抄袭的方式来实现。”陈礼腾说,抄袭用户评论如果属实,消费者对于平台的信任度将受到极大影响,造成用户的流失。 今年8月份,《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获得通过,其中第十七条明确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电子商务经营者不得以虚构交易、编造用户评价等方式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根据新出台的电商法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若曝光信息属实,马蜂窝的做法已构成违法。 陈礼腾认为,与携程、去哪儿等老牌OTA相比,马蜂窝在用户流量与转化率上并不占优势,但以用户生产内容(UGC)起家的马蜂窝拥有更高的用户黏性。对于这些群体的流量转化,需要平台完善自身体系,从而实现内容交互到交易的流畅性、一体化。在此过程中,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是企业必须迈过的一道坎。[详情]

新京报评马蜂窝扒友商用户评论:互联网企业别没底线
新京报评马蜂窝扒友商用户评论:互联网企业别没底线

  “扒友商用户评论”,互联网企业不能没底线 □傅蔚冈(学者) 通过“扒友商用户评论”来提高所谓的用户黏性,这是一些互联网公司不入流的行为。 据新京报报道,近日,一篇《估值175亿的马蜂窝 竟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在网络上刷屏,根据该篇文章分析:马蜂窝上有7454个抄袭账号,合计从携程、艺龙、美团等平台抄袭搬运了572万条餐饮点评与1221万条酒店点评,总计1800万条用户评论。而马蜂窝的总点评数才2100万条,这就意味着其接近60%的点评是假的。 如果该文报道属实,那马蜂窝的估值将大打折扣,至少会被腰斩甚至更低。8月份,马蜂窝进行了一次至多3亿美元的融资,此轮融资将对其的估值定为20亿至25亿美元。 按照刷屏文章的说法,“作为一家主打用户生产内容的旅游网站,马蜂窝的2100万条‘真实点评’接近于核心资产”。这一情况到底如何,马蜂窝方面昨天回应称,“现在正在核实相关情况”,“暂时不知道具体什么时候出结果,不过今天(21日)应该是可以的,具体发布渠道在讨论中。” 在互联网行业,刷流量是一个技术活。用户活跃度和用户数是互联网公司变现的基础,因此称其为核心资产也毫不为过。正经公司会在如何提供用户黏性上下功夫,也就是所谓的提高用户体验。如何提高用户体验?除了极少的天才产品是通过自己的产品特性吸引用户,绝大多数的产品都是通过补贴来达到吸引用户的目的。 当然,补贴并不丢人,甚至还是一条非常正常的道路,不少互联网公司都是通过对用户的补贴来实现其快速增长,如滴滴、美团……但是补贴对公司来说有个非常大的挑战,那就是对公司的资金要求非常高,没有大量的资金,如何向用户提供补贴?因此也就有一些公司不停地融资,从天使轮到A轮、B轮,再C轮…… 而投资人之所以愿意向互联网公司提供资金,是因为看中它们的未来。代表其未来的就是用户数和用户活跃度。于是,为了向投资人证明其公司拥有光明的未来,互联网公司必须花功夫提高用户活跃度。如果用户活跃度是真实的,那么投资人自然会向其提供资金,比如以前还没看到盈利前景的共享单车,都拦不住投资人——因为骑车是一个高频行为,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但是对于那些活跃用户数低,且短期内无法快速提升的公司怎么办?于是“扒友商用户评论”这种不入流的行为也就成为其必选项。 如果说“扒友商用户评论”这种行为超出了用户想象,那么在很多电商平台上刷流量的事就见怪不怪了,此前已经有媒体报道其完整的产业链。唯一不同的是,“扒友商用户评论”是平台经营者所做的,其目的是为了忽悠更多的资金,但其经营行为是虚构的;而很多商铺刷流量是为了吸引用户在其店铺买商品,而商品是真实的存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付出的“广告费”。从这个意义上说,盗取其他网站用户评论数的行为比商铺刷流量拙劣多了,毕竟商铺刷流量并不损害用户的利益——假如商品内容是真的话。 在竞争激烈的互联网行业,不少创业者都想在一两年内用户获得爆发性成长,因为他们想要融到更多的资金。但如果是拙劣的抄袭友商用户评论,这类互联网公司迟早也会被扒出来,而其行为也会影响资本市场对于整个行业的信任度。[详情]

马蜂窝“数据搬运门”背后:融资利益链是罪魁祸首
马蜂窝“数据搬运门”背后:融资利益链是罪魁祸首

  马蜂窝的“数据搬运门” 来源:北京商报 “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日前,一篇以此为题的文章在网上被大量转发,矛头直指马蜂窝:这个一直对外宣称有2100万条真实点评的平台中,却有1800万条是直接从其他旅游网站“搬运”过来的。舆论在发酵,数据搬运背后,越来越多业内人士也转向了马蜂窝背后复杂的融资利益链问题。两个月前刚被曝出即将敲定新一轮最高3亿美元融资的马蜂窝,还没来得及等到“好消息”,就接连被境外乌龙订单、抄袭门缠身,IPO难度可想而知。 再遇抄袭门 两个月前,刚刚因“从俄罗斯打车到希腊”事件而被指境外旅游产品预订管理不善的马蜂窝,这一次,又因抄袭风波再度成为了“网红”。以餐饮类的点评为例,文章抓取了马蜂窝上116万家餐厅中1/3的样本,定下了一字不差抄袭、同时抄袭150个大众点评账户的抄袭账号标准后发现,马蜂窝有7454个抄袭账号,平均每个人从携程、艺龙、美团、Agoda、Yelp上抄袭搬运了数千条点评,合计抄袭572万条餐饮点评、1221万条酒店点评,占马蜂窝官方发布总点评数的85%。 而且,文章还进一步表示,在他们发现的马蜂窝抄袭账号的背后,很多都是马蜂窝官方账号,如“问答小班长1号”的账号,至少抄袭了199名大众点评用户,贡献了974条点评。与此同时,这些账号还发生了同时出现在多个地方等自相矛盾的现象。此外,该调查还放出“实锤”称,因为Yelp上的评论是英文的,所以马蜂窝直接调用了Google翻译接口,有的还将翻译错误一并抄了下来。 不过,北京商报记者在核实过程中也发现,文章中截图的部分“抄袭点评”目前并不能在马蜂窝网站上搜索到。但是,文章中提到的郑州锦绣佳缘时尚酒店下的“真实评论”中,也确实多次出现了“艺龙预订”等信息。 对此,马蜂窝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在核查此事将在稍后回应,而文章中所提及“被抄袭”的携程、大众点评都表示目前暂不回应。此外,上述文章的作者梓泉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之后还会发布就马蜂窝核心业务的游记及问答部分分析及完整版数据报告。不过,截至10月21日记者发稿时,梓泉所提及的最新内容仍未发布。 融资利益链 随着马蜂窝抄袭风波的不断发酵,越来越多业内人士开始将矛头指向了事件背后的“融资利益链”。根据上述爆料文章,除了7554个“作弊”账号外,在余下马蜂窝所有账号中,作者和相关团队又选择了1.5万个最活跃的账号调查发现,这些账号在2015年中旬突然同时活跃又在次年初同时沉寂,该现象明显不符合点评攻略网站的用户活跃逻辑。 而横向对比马蜂窝和大众点评、携程后发现,后两者用户的点评基本都集中在周末,其中,大众点评每日的餐饮点评在午饭、晚饭期间相对活跃;然而,马蜂窝的用户却主要集中在每周工作日点评,一到周末活跃度断崖式下跌,而且每日点评时间主要集中在10:00-12:00和14:00-15:00。 文章明确指出,马蜂窝点评数量的增长属于在“特定”时间节点的指数级上升,随后便断崖式回落,怀疑与融资密切相关。有网友表示,马蜂窝会在一定的时期内给予点评用户丰厚的奖励,比如可以通过刷点评集“蜂蜜”换索尼相机,而当活动取消或者奖励结束的时候,不少用户就会“弃坑”。“按照常理来说,企业在融资前做出一些利好自己的动作无可厚非。”某资深旅游专家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而对于马蜂窝来说,活跃用户和真实点评确实是十分重要的核心资源,但目前对于点评不正常增加和融资之间是否有直接关联还未有确凿证据。 2011年10月,马蜂窝宣布获得今日资本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而后在2013年、2015年和去年12月,马蜂窝又分别获得了B、C、D轮融资。今年8月,有外媒报道称,马蜂窝计划融资3亿美元,而此轮融资对该公司的估值定为20亿-25亿美元。彼时,马蜂窝曾在融资时明确表示,该网站每月有1亿活跃用户,其中85%来自其移动应用程序,而且网站的用户每月发布旅游文章数量超过了13.5万篇。 IPO任重道远 实际上,有旅游从业者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对于旅游圈来说,攻略、点评的商业化已经并非个例了,甚至成为了一些目的地、旅游产品的重要推销手段,在这种情况下,能获取“流量”的原创点评,势必会成为相关企业间争夺的核心资源。 北京清华同方规划院旅游所所长常雪松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为了保护原创点评、攻略、游记这些重要内容,目前基本上国内以数据为核心的旅游网站都会设置反爬机制。“举例来说,有的网站会查找和正常用户浏览习惯不同的用户,针对短时间内大量访问、翻网页的同一IP用户,会进行具体核实,如果有搬运、抄袭的嫌疑,就可能会对该IP进行半个月、一个月左右的封停。”常雪松表示。 而在本次梓泉的爆料中也能看到,马蜂窝被疑抄袭的内容,存在一些被“反爬”的迹象。比如文章称,名为miaoling的马蜂窝用户,至少抄袭了184名大众点评用户,贡献了2820条评价内容,而有的点评显然是在抄袭过程中被爬虫程序“投毒”,把不该抓取的内容抓取了进来。 还有观点认为,除了马蜂窝本次或多或少暴露出的原创内容端不足外,该企业对于资源端直连的布局也十分艰难。马蜂窝联合创始人、CEO陈罡曾在披露D轮融资时表示,马蜂窝将利用新注入的资金,继续在旅游攻略和数据开发上加大投入,深耕自由行供应链,扩展酒店、目的地市场资源,建立强大稳定的供应商体系。然而,8月发生的俄罗斯酒店订单乌龙事件,却直接显示出该网站仍然对第三方预订平台有较强依赖度,且马蜂窝对这些订单还无法进行充分而有效的管控。有专家直言,这意味着,这些用户在马蜂窝下订单的同时也会成为其他平台的用户,如此一来,马蜂窝IPO或许任重而道远。 北京商报记者 蒋梦惟[详情]

85%评论被指抄袭 “危险”的马蜂窝
85%评论被指抄袭 “危险”的马蜂窝

  85%评论被指抄袭,“危险”的马蜂窝丨新京报财讯 朱玥怡 马婧 陈维城 吴荣奎 卢海燕 王真真 朱思雨 10月20日,微信公众号“小声比比”发布的《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文章直指马蜂窝旅行网涉嫌评论抄袭和造假。 21日晚间,爆料人梓泉回应新京报独角鲸科技(ID:dujiaojingkeji)称,本想拿马蜂窝做一个试验,没想到直接把马蜂窝掀了一个底朝天。 ▲马蜂窝事件爆料人接受采访 来源:“新京报我们视频” 旅游攻略见长的马蜂窝这一次被“捅了”马蜂窝。 10月20日,微信公众号“小声比比”发布的《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文章直指马蜂窝旅行网涉嫌评论抄袭和造假。 21日下午马蜂窝回应称,正在核查当中随后会公开回应。不过,截至新京报独角鲸科技(ID:dujiaojingkeji)发稿时,马蜂窝尚无进一步回应。 21日晚间,爆料人梓泉回应新京报独角鲸科技(ID:dujiaojingkeji)称,这一文章曾遭到马蜂窝投诉,但截至21日中午,马蜂窝方面未联系他进行回应。 他认为,马蜂窝的评论抄袭是100%搬运。而乎睿数据公司最初只是想去写一个模型想去鉴定餐饮点评的真假参加数据比赛,本想拿马蜂窝做一个试验,没想到直接把马蜂窝掀了一个底朝天。 马蜂窝前路如何?融资要黄?行业的评论灌水潜规则如何打破? 部分马蜂窝入驻商家和用户清空评论 10月20日,微信公众号“小声比比”发布的《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文章直指马蜂窝旅行网涉嫌评论抄袭和造假。 文章指出,马蜂窝入驻商家“宝贝饭堂”的用户评论为“问答小班长8号”,所点评的内容为美团用户的消费体验。 10月21日下午,新京报独角鲸科技(ID:dujiaojingkeji)对比发现,“宝贝饭堂”为苏州的商家,目前马蜂窝官网、APP,以及美团上的用户评价已清空。不过新京报独角鲸科技(ID:dujiaojingkeji)注意到,“宝贝饭堂”马蜂窝网的“百度快照”显示有该用户评价。 马蜂窝入驻商家“Grey Marble cafe 云石咖啡集合店”的评论用户为“问答小班长1号”,所点评的内容为大众点评用户的消费体验。10月21日下午,新京报独角鲸科技(ID:dujiaojingkeji)注意到,马蜂窝上已找不到“问答小班长1号”的评价,但该店马蜂窝网的“百度快照”显示有该用户评价。大众点评上该评价的所有者为“柠小主”。 此外,该店马蜂窝上仅有的用户评价是用户“笔筒里的热狗”的,而该用户的评价同样也在大众点评网出现,只是用户昵称是“甜品店是我归宿”。 艾瑞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在线旅游度假PC端主要网站月度覆盖人数分层明显,携程全年稳居第一位置,马蜂窝与飞猪、去哪儿及途牛均保持在第二梯队。 艾瑞介绍,马蜂窝以多年积攒的海量信息为资源,辅之以大数据技术,为用户提供旅游攻略及产品预订服务,将复杂的用户需求用简单的方式解决。 “马蜂窝旅游网相较携程等综合平台,更注重用户的参与度,与知乎或豆瓣等平台的气质类似。”互联网观察家丁道师介绍。 互联网分析师唐欣也表示,马蜂窝的优势在于内容充实,产品体验好。“这个事件对于其在资本市场的运作有很大影响。” 丁道师认为,要弄清楚是平台行为还是用户行为。 多位业内人士向新京报独角鲸科技(ID:dujiaojingkeji)表示,互联网企业发展的早期都通过使用爬虫或者机器采集信息来充实评论等内容。“这个是公开的潜规则了,很多平台都存在。” 大数据是马蜂窝核心竞争力之一? 打开马蜂窝官网,在最下方题为“全球旅游消费指南”的介绍中,马蜂窝列出了几项数据——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1亿位旅行者,92万家国际酒店,2100万条真实点评,3亿8千万次攻略下载,并总结为提供了“中国旅游行业第一部‘玩法’”。 自媒体“小声比比”在其文章中即提到:“作为一家主打用户生产内容的旅游网站,马蜂窝的2100万条‘真实点评’接近于核心资产。”这亦是对马蜂窝涉嫌内容抄袭的指责形成逻辑自洽之处。 在携程系、美团、飞猪占据在线旅游市场大头的现今,马蜂窝赖以实现差异化的方式是以攻略为代表的内容,和更个性化的自由行;而这两项都离不开用户的原创内容,和在此基础上的整合、沉淀。 2017年12月,蚂蜂窝完成1.33亿美元D轮融资后,公司创始人陈罡与吕刚提出对马蜂窝的愿景是三年后成为中国最大的旅游流量平台。他们在内部信中提到马蜂窝异于其他同行之处在于开创了“内容+交易”模式,并称这一模式“是当下中国旅游业最先进的生产力”。 同一时期,马蜂窝向《第一财经周刊》提供的数据显示,平台平均每天产生3000篇用户原创游记,每月新增18.5万条目的地旅游问答,累计超过3200万的点评,以及8000万月活用户。 去年4月的一次采访中,蚂蜂窝CEO陈罡提到“中国的互联网,大家都很明显感受到流量红利没有了”,他希望马蜂窝凭借海量的内容(评论、攻略、问答)获得优势,在用户做出消费决策时提供更快更多的选择,延长用户停留时间。 近年来马蜂窝对外宣传中,除了用户原创内容UGC和自由行交易平台,大数据能力亦是其自视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利用技术能力分析平台内容以助力商业化。 今年5月下旬,马蜂窝与中国旅游研究院在贵州共同成立“自由行大数据联合实验室”。据陈罡介绍,这个实验室结合了中国旅游研究院的科研能力和马蜂窝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是全国首个专门研究自由行市场的大数据实验室。“马蜂窝平台上1.3亿用户的海量大数据,将助力地方政府及旅游企业精准把握市场趋势,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效率和旅游服务质量。” 陈罡其时表示。 而此次马蜂窝被爆出涉嫌内容抄袭之后,作为其大数据分析原材料的内容可信度打折是否会影响到大数据能力,还未可知。 截至新京报独角鲸科技(ID:dujiaojingkeji)发稿时,马蜂窝尚未进一步回应。 世界杯广告耗资1亿多 新一轮融资或受影响 马蜂窝在商业化方面的探索成效也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2017年12月,马蜂窝获得了来自美国泛大西洋资本集团、淡马锡等机构投资的1.33亿美元。此后,马蜂窝也进一步加快了转型步伐。今年2月5日,马蜂窝宣布“蚂蜂窝旅行网”再次更名为“马蜂窝旅游网”,并启动了新一轮品牌换新升级。 虽然在此前的多轮融资中,旅游内容的商业化都是马蜂窝的主打内容。但在实际运作中,马蜂窝品牌营销的投入似乎比重更大:聘请黄轩为品牌新代言人,花费1.65亿元成为央视世界杯转播的赞助商。但马蜂窝花费巨资的推广广告,因简单粗糙无创意的洗脑式广告内容,引发了大量网友吐槽。 而今年8月17日,据外媒报道,有知情人士透露,马蜂窝正在着手新一拨融资,目标筹集至多3亿美元,此轮融资将对该公司的估值定为20亿至25亿美元。消息人士称,马蜂窝希望利用融资获得更好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并更好地将其现有旅游内容商业化。目前,融资金额和公司估值并未最终确定。 有业内人士透露,这次的刷屏文或来自于友商或新成立的数据公司乎睿,涉嫌融资暗战。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谁真正捅了马蜂窝,都势必影响马蜂窝的下一轮融资。 21日晚间,爆料人梓泉回应新京报独角鲸科技(ID:dujiaojingkeji)称,这一文章曾遭到马蜂窝投诉,但截至21日中午,马蜂窝方面未联系他进行回应。他认为,马蜂窝的评论抄袭是100%搬运。而乎睿数据公司最初只是想去写一个模型想去鉴定餐饮点评的真假参加数据比赛,本想拿马蜂窝做一个试验,没想到直接把马蜂窝掀了一个底朝天。 业内人士:评论灌水为普遍现象 律师:马蜂窝侵犯用户著作权 构成不正当竞争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马蜂窝此举无非是为了显得用户活跃,流量大。据他所知,行业比较普遍的是销量、评论灌水,并不是每家都会去抓取用户评论。“这种行为确实让人不齿,你哪怕找枪手自己灌水呢,抓人家数据驴唇不对马嘴的也敢直接用。” 此前,OTA领域的公司曾因用户评论归属权一事对薄公堂。 据相关媒体报道,2008年4月起,携程发现“去哪儿”网站酒店栏目内,有数万个页面均转载有携程酒店点评文章。携程表示,这些酒店点评已成为携程会员预订酒店的重要参考及衡量标准,是属于携程的珍贵信息资源。 在发现“去哪儿”网站的侵权行为后,携程于2008年6月 19日、7月4日、7月11日三次发函给“去哪儿”要求其停止侵权行为,“去哪儿”在 2008年6月23日向携程回函,对转载内容做了部分修改外,未做其他任何改正措施并一直持续至携程发起诉讼之日。 法院经过审理确认,携程拥有该网站内容及资源的版权,酒店点评等相关内容的著作权归携程公司所有,“去哪儿”行为明显属于侵权,应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游云庭告诉记者,在此次马蜂窝的事件中,马蜂窝侵犯用户著作权,对被抓取数据平台构成不正当竞争,用户和被抓取数据平台有权要求其停止侵权和不正当竞争。 事实上,因为“搬运”用户评价发生纠纷在互联网行业比较常见。对于各大互联网平台来说,用户真实的评价、攻略等UGC内容无疑会增加平台的黏性,一定程度上提高成交量。 7月28日,小红书APP官微发布消息称,大量用户向其反映大众点评疑冒用小红书用户名称账号,批量建立虚假账号,抄袭及搬运用户在小红书发布的原创笔记。要求大众点评立即采取删除所有侵权链接、关闭侵权账号等相应措施。一天后,大众点评回应称接到投诉后立即采取相关技术措施,在7月27日完成所有内容排查与全部清理下线,并通过技术手段确保该类问题不再出现。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说,一般而言,各旅游社交平台会对内容进行审核,但主要是针对用户提交部分,一般会采取“机器+人工”的方式对提交内容进行审核,虽然各家的审核标准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大部分审核人员在操作时,更多是对用户提交的内容中的广告、黄赌毒部分甚至是涉及投诉的部分进行审核。 而对于用户提交的内容是否涉及抄袭、是否为原创,平台一般无法做出精准判断。有技术人员解释,点评的海量基础数据,无论是使用机器还是人工,进行抄袭审核都是一个工作量极大且存在一定难度的工作。 也正是平台的这一审核漏洞,成为许多人获取不正当利益的手段。尤其是在旅游社交平台发展的前期,平台会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活动运营以激励更多用户更加活跃的提交点评。有许多“深谙此道”的用户,就会采取抄袭、搬运的方式大规模提交点评,以获得更多的平台奖励。 虽然马蜂窝一直都在不停的进行商业化探索,但身为旅游社交平台,其UGC内容的本质即最大优势,商业化的探索也是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效利用。如今,旅游社交平台的基地被质疑出现造假问题,有观点认为,受到这次事件影响的将不仅仅只是马蜂窝一家企业。[详情]

马蜂窝"被捅了"曝85%点评造假 回应:正梳理组织证据
马蜂窝

  旅游网马蜂窝“被捅了” !曝85%点评造假 回应:正梳理组织证据 10月20日,一篇《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刷屏网络,直指马蜂窝存在抄袭和评论造假。文章称,马蜂窝上有7454个抄袭账号,约1800万条点评抄自竞争对手,抄袭条数占官网声称总点评数的85%。马蜂窝有关负责人21日下午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正在梳理、组织证据,随后会进行公开回应。 编辑:杨得超[详情]

被捅的马蜂窝:融资暗战和五毛党江湖
被捅的马蜂窝:融资暗战和五毛党江湖

  2017年12月12日,成立11年的老牌旅游网站马蜂窝宣布获得D轮巨额融资,淡马锡、今日资本等合计投资1.33亿美元。 彼时投资界虽有“过冬”的声音,但仍然经常有几千万美元融资的案例出现。 9个月之后,马蜂窝再次传出需要下一轮融资的消息,他们希望以20-25亿美元的估值来获得3亿美元。 D轮之后,一般来说股票比例(利益分配)已经相对固定,出让13%的股票换取现金,这个出让比例近乎砍手断脚,背后的潜台词是:马蜂窝需要更多的钱来烧,否则可能有崩溃的危险。 可惜,现在的2018,再不是嘴上喊过冬,而是所有人都没钱了。 (马蜂窝创始人吕刚) 在这种环境之下,爆文《估值175亿的马蜂窝 竟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在周末刷爆朋友圈,就显得特别的意味深长。 是谁捅了马蜂窝,是谁在有计划有目的的打压一个独角兽的估值……在其寻求下一轮巨额融资的当口? 黑奇士将抽丝剥茧,带你分析整个事件。 旅游网站抄袭餐饮点评? 众所周知的是,马蜂窝以旅游攻略见长。 2006年1月上线,2010年3月正式投入公司化运营。4年时间里,马蜂窝攒了15万活跃用户。 以这种“慢公司”的劲头,如果马蜂窝要抄袭,应该是抄袭给他带来最大利益的部分。 在乎睿数据提供的材料中,7000多个有抄袭嫌疑的账号,搬运的却是餐饮类内容点评。在自媒体“小声比比”和其数据提供团队“乎睿数据”共同制作的爆文中,并未提出合理解释。 (图片来自小声比比) 餐饮类点评有助于马蜂窝来巩固自己的“旅游攻略之王”地位吗,这种抄袭的目的何在?当然,这种抄袭有另外的暗黑解释,我先把他放在这里,后文会揭开这种抄袭可能存在的原因。 揭黑背后的融资暗战 自2017年开始,广大吃瓜群众看到,财大气粗的投资人、外表光鲜的创业者和纵横捭阖的巨头之间,因为利益而爆出的一幕幕黑暗融资战斗: 在被美团收购表决会议上,摩拜的投资人、创始人同床异梦心怀鬼胎; OFO一波三折的卖身投票,阿里、滴滴和戴威之间的尔虞我诈,在这些过程当中,不断有媒体爆出“黑幕”,甚至有人拿出OFO的财务数据去打压其估值和现金流,迫使其卖身求存; 锤子科技不断爆出的“现金流枯竭”、“裁员”等,仿佛一直挣扎在死亡边缘; …… 这些技俩之后,有的投资人用揭黑来打压企业估值,以求在下一轮融资中用更少的金钱来占据更多份额; 有的是创业者想独立运营,不想投入巨头怀抱,巨头以揭黑来胁迫其出售股份; 还有的是巨头A用揭黑来打压企业现金流,避免让巨头B在收购战中占据先机; 如此种种,但凡创业者对其江湖黑暗有一点点幻想,就会被严酷的现实来打脸。 只是不知道,这次马蜂窝遇到的,是黑暗套路的哪一种。 爬虫之战 网络爬虫,又被称为网页蜘蛛、网络机器人,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自动地抓取网络信息的程序或者脚本。 比如,创业公司想做个旅游网站,自己一穷二白毫无内容可言,怎么办呢?爬虫这个大杀器就被拿出来。 只要普通网民能看到的内容,爬虫就可以“看到”,可以复制和黏贴,从各大网站抓来内容填充自己的网站。只要抓取几天,一个像模像样的网站就可以制作完成,真实用户来以后,也不会发现破绽。 不少创业公司的基础内容(或者巨头的创业项目),都是网络爬虫来完成。 从乎睿数据爆出的证据来看,有两个合理猜测:要么是马蜂窝在启动餐饮点评项目的时候,抓取了其余友商的数据来填充; 但是乎睿数据没提供内容时间对比,两个网站内容相同,可能是A抄袭B,也可能是B抄袭A,或者是第三方同时在两个网站建立账号,就像黑奇士在新浪搜狐等十多个网站发文,拿我的账号说新浪抄袭搜狐,那不就不对了。 去年11月,黑奇士写过一篇揭露旅游网站流量黑幕的文章:《机票暗黑江湖:订票网只有10%真流量 低价票根本买不着》,专家揭露说,旅游网站的低价机票有不少被代理商爬虫抢走,普通用户根本订不到。 爬虫的用途之广泛,是普通网民无法想象的。 五毛党江湖 除了爬虫之外,另外的一个合理猜测,是有不法团队在做恶意内容,企图在马蜂窝“养号”,也就是所谓的“五毛党”。 这个是互联网上灰色产业一种,比如在微博初起时,有人建立几百个账号,专门从youtube上搬运内容,把自己养成微博大V,红了之后可以获取每年几百万、上千万的广告收入。 (网络炒作始祖,策划人“立二拆四”在法庭受审) 黑奇士了解到,凡是依靠用户产生内容的平台,都会有这种“五毛党养号团队”出现,无论微信公众号这样的综合平台,还是汽车之家、大众点评这样的垂直网站,都有养号团队出没。 即使养的号没成大V,用来做“五毛党”也是很好的生意,通常来说,活跃账号都有更高权重,用来贴有利于商家的评论、或者打压对手,这些账号都是最好的载体。 “养号”,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账号即可以在广州陪老公吃饭,又在天津订了豪华酒店,因为这些饭店、酒店,就是他们的金主,每一个评论可以赚取最低5元、高则几百元的费用。 同理,抽奖抽中僵尸用户,实在是非常非常正常的事。公司做一次转发抽奖,参与的真实用户仅有几百个,僵尸用户几万几十万,结果奖品被僵尸用户背后的操纵者领走。 这只能说,马蜂窝封禁僵尸用户不利,不能证明这些僵尸用户是马蜂窝官方养的。 (5)防范暗箭明枪,还需武功更强 当然,本次马蜂窝僵尸用户事件,上述分析并不能完美解释所有疑点。 比如,为什么普通网友很难抢到的低价产品,自家员工却可以轻易买到,这其中是否有内部腐败? 因此,希望马蜂窝自身进行严格核查,对乎睿数据指出的7000多个账号进行检查,最简单的就是:公布这些账号的登陆IP和内容操作轨迹,看他们是从哪里登陆的,必要时要提起法律诉讼。 黑奇士采访了相关专家,对于UGC网站如何防范爬虫和恶意内容: 顶象技术专家田际云指出,“爬虫”不仅能够抓取旅游用户评价和账户信息,更可以爬取商品或服务的类目、图片、价格等关键数据。数据是互联网平台的重要资产。这些“爬虫”的非法操作不仅窃取了平台的数据资产,消耗了网站和平台的服务和带宽资源。 顶象数据反爬解决方案能够有效防止各类非法爬取行为和恶意爬虫。该方案在登录端部署顶象的智能无感验证,直接拦截爬虫对重点数据的爬取。同时,结合顶象设备指纹和实时风险决策系统,实现对于爬虫的总体拦截。再基于对抗过程中的数据积累,利用智能分析平台对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基于符合业务场景和需求的风控策略,实时优化风控效果,良好防范数据遭恶意爬取的风险。 除了技术对抗之外,遭到爬虫抄袭的公司还可以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2017年10月,今日头条前员工宋某和侯某,因为使用爬虫技术爬取今日头条的视频内容,被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判处9个月至1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该判决使宋某和侯某创立的公司直接进入死亡状态。 (宋某因使用爬虫爬取今日头条视频内容而被判刑) 黑奇士采访的法律界人士表示,随着《网络安全法》的严格实施,以往看起来只是技术对抗的爬虫和反爬,很容易触犯刑法,受到刑事制裁。例如有的用户账户包含住址信息、发布的内容包括电话、住址等敏感信息,这些信息被爬取之后,就可能触犯刑律。(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黑奇士,作者司马子羽)[详情]

被指1800万点评造假 马蜂窝:正组织证据 随后会回应
被指1800万点评造假 马蜂窝:正组织证据 随后会回应

  被指1800万点评内容造假 马蜂窝称“正在梳理组织证据,随后会公开回应” 王真真 王胜男 新京报快讯(记者王真真 王胜男)10月20日晚间,一篇“小声比比”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引发行业关注,阅读量迅速10万+,文中直指“旅游独角兽”马蜂窝旅行网存在抄袭和评论造假。马蜂窝有关负责人今日下午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正在梳理、组织证据,随后会进行公开回应。 乎睿数据:马蜂窝85%的“真实点评”抄袭自携程、美团等网站 这篇文章基于乎睿数据提供的数据分析,认为马蜂窝2100万条“真实评论”中有1800万条是从携程、美团等其他网站抄袭而来。除了罗列详细的抄袭证据,乎睿数据提取的15000个账号还具有惊人的同一特征:同时活跃、同时平淡,餐饮和酒店点评在周中即工作时间更加活跃,在周末却断崖式下跌,这与其他点评网站恰好相反。 《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指出,马蜂窝不仅抄袭、抓取其他网站的点评,还有员工专门对这些点评进行编辑加工。 2014年4月,马蜂窝CEO陈罡曾经在微博公开炮轰去哪儿网通过虚假评论造假,称去哪儿网的刷点评行为已经动摇到了行业诚信的根基。 马蜂窝在2017年年底融资时称,社区目前拥有 1.2 亿用户,月均活跃用户数达 1 亿,其中 85% 来自移动端。此次提取的用户数量能否说明1.2亿用户的情况还不得而知。对于马蜂窝更为核心的旅游攻略,乎睿数据称还会有分析继续放出。 根据天眼查的信息显示,深圳市乎睿数据有限公司是一家2018年1月11日注册的公司,注册资本为102万,“乎睿”商标在2018年5月注册,新京报记者进行搜索后尚未发现有其他数据分析报告发布。 从旅游社交平台转型为自由行交易平台 马蜂窝旅行网是以内容起家的旅游平台,专注于“全球旅游消费指南”,走的是一条与传统OTA不同的运营模式。从旅游社区起步的马蜂窝,自2015年发布自由行战略以来,探索出了一条从内容到数据再到交易的商业模式。可以说,内容尤其是游记、点评是马蜂窝“发迹”和得到投资人青睐的重要基础。 2011 年 10 月,当时还名为“蚂蜂窝旅行网”的马蜂窝获得今日资本 500 万美元 A 轮投资(马蜂窝2017年从“蚂蜂窝”改名为“马蜂窝”)。2013 年 4 月,获得启明创投和今日资本 1500 万美元 B 轮投资,当时称此轮资金用于商业模式创新,以及移动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与应用布局。2015 年 1 月,获 C 轮融资,投资方为高瓴资本、Coatue、CoBuilder、启明创投。2017年12月,马蜂窝时隔两年零九个月后完成 D 轮融资,融资金额为 1.33 亿美元,马蜂窝CEO陈罡在D轮融资的内部信里表示,“三年后,蚂蜂窝将成为中国最大的旅游流量平台”。 即便在红利期,在线旅游攻略社区也曾被迅速挤成一片红海。先后有在路上、面包旅行、蝉游记等纷纷入局,还有巨头如携程,旗下也成立了独立的攻略社区事业部。 在用户旅游计划的决策环节,旅游社区和旅游资讯等网站处于明显的上游位置。用户通常都是受到亲朋好友或者各类媒体、旅游资讯的影响,确定旅游目的地,再制定旅行计划,继而预订机票和酒店。但UGC(用户原创内容)却是离交易环节较远的一部分,变现、盈利成为旅游社交平台继续生存的难题。但随着资本逐渐变冷,在线旅游攻略社区的进入热度在遭遇UGC的“变现”难题后,也开始降温。 大约从2014年开始,以马蜂窝为代表的旅游社交平台开始进入商业化探索的转型期。先是2014年初,马蜂窝创始人陈罡在年会上宣布公司将要变成一个大数据公司,利用已经沉淀的点评、攻略等信息通过技术手段的分析,帮助用户做好旅游决策。 2015年,在转型大数据公司的基础上,马蜂窝进一步升级为一家做自由行的交易平台,并将APP更名为“蚂蜂窝自由行”。自此,曾一路领先的穷游在向电子商务的转型阶段,被马蜂窝赶超。曾有分析指出,相较于穷游,马蜂窝近年来的商业转型显然是更为成功的。 花重金进行品牌营销,世界杯广告耗资1亿多元 马蜂窝在商业化方面的探索成效也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2017年12月,马蜂窝获得了来自美国泛大西洋资本集团、淡马锡等机构投资的1.33亿美元。此后,马蜂窝也进一步加快了转型步伐。今年2月5日,马蜂窝宣布“蚂蜂窝旅行网”再次更名为“马蜂窝旅游网”,并启动了新一轮品牌换新升级。 今年8月17日,据外媒报道,有知情人士透露,马蜂窝正在着手新一拨融资,目标筹集至多3亿美元,此轮融资将对该公司的估值定为20亿至25亿美元。消息人士称,马蜂窝希望利用融资获得更好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并更好地将其现有旅游内容商业化。目前,融资金额和公司估值并未最终确定。 虽然在此前的多轮融资中,旅游内容的商业化都是马蜂窝的主打内容。但在实际运作中,马蜂窝品牌营销的投入似乎比重更大:聘请黄轩为品牌新代言人,花费1.65亿元成为央视世界杯转播的赞助商。但马蜂窝花费巨资的推广广告,因简单粗糙无创意的洗脑式广告内容,引发了大量网友吐槽。 “造假”事件将会对行业产生普遍影响 虽然马蜂窝一直都在不停的进行商业化探索,但身为旅游社交平台,其UGC内容的本质即最大优势,商业化的探索也是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效利用。如今,旅游社交平台的基地被质疑出现造假问题,有观点认为,受到这次事件影响的将不仅仅只是马蜂窝一家企业。 有旅游社交内容的从业人士解释,旅游UGC的网页爬虫抓取,在行业内是比较常规的操作,主要是为了丰富内容和类型。据了解,网页的爬虫抓取并没有太大的技术难度。相比PC端,手机端的数据抓取更为容易。事实上,即便是屏蔽技术较好的PC端,很多反爬虫技术也很好破解。 这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说,一般而言,各旅游社交平台会对内容进行审核,但主要是针对用户提交部分,一般会采取“机器+人工”的方式对提交内容进行审核,虽然各家的审核标准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大部分审核人员在操作时,更多是对用户提交的内容中的广告、黄赌毒部分甚至是涉及投诉的部分进行审核。而对于用户提交的内容是否涉及抄袭、是否为原创,平台一般无法做出精准判断。有技术人员解释,点评的海量基础数据,无论是使用机器还是人工,进行抄袭审核都是一个工作量极大且存在一定难度的工作。 也正是平台的这一审核漏洞,成为许多人获取不正当利益的手段。尤其是在旅游社交平台发展的前期,平台会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活动运营以激励更多用户更加活跃的提交点评。有许多“深谙此道”的用户,就会采取抄袭、搬运的方式大规模提交点评,以获得更多的平台奖励。 一位从事互联网数据工作的工作人员透露,其实各家旅游网站的点评、评论都存在互相抓取的现象。虽然《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的文章指出马蜂窝涉及抄袭的数据占其总点评数的85%。可实际上这些作为参照对象的点评内容的原创性也并不好考证,也就是说,文中所说的来自其他网站的点评内容极有可能也不是原创的,而是被抓取甚至抄袭来的。在他看来,从旅游社交评论网站的用户黏性与活跃度而言,马蜂窝上大部分的评论内容还是较为真实的。此外,也有自称为旅游供应商的用户留言,称其在自马蜂窝上线以来,每个月都获得了大量订购流量,并由此认为马蜂窝的数据并没有网络文章所说的那么假。(校对:李立军)[详情]

马蜂窝回应“点评多数为抄袭”事件:正核实相关情况
马蜂窝回应“点评多数为抄袭”事件:正核实相关情况

  马蜂窝回应“点评多数为抄袭”事件:正核实相关情况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下文”新闻客户端官方微博 马蜂窝2100万条“真实点评”中,有1800万条都是通过机器人从竞争对手那里抄袭的?!     近日,一篇《估值175亿的马蜂窝 竟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在网络上刷屏。今天中午,马蜂窝方面对此作出回应。   马蜂窝一位市场经理告诉央广“下文”客户端记者,“我们现在正在核实相关情况。我们正在等结果,然后将对媒体反馈。” 她表示,暂时不知道具体什么时候出结果,不过今天应该是可以的,具体发布渠道在讨论中。 此前刷屏的文章称,作为一家主打用户生产内容的旅游网站,马蜂窝的2100万条“真实点评”接近于核心资产。然而,经过数据分析,马蜂窝上有7454个抄袭账号,合计从携程、艺龙、美团、Agoda、Yelp上抄袭搬运了572万条餐饮点评与1221万条酒店点评。   网传文章列出多条“抄袭实锤”:   这些抄袭账号出现了很多自相矛盾的现象,忽男忽女,忽南忽北; 一些评论搬运自Yelp上的英文点评,直接调用Google翻译接口,还把“简明英汉词典”的前缀给搬运了过来; 这些抄袭账号活跃在各种官方的抽奖之中,成为“幸运得主”; 马蜂窝的大部分用户集中在周中写点评,一到周末就呈断崖式下跌;   央广“下文”客户端查询发现,马蜂窝今年8月被曝计划融资3亿美元,其估值或达25亿美元。去年12月,马蜂窝在第二轮融资中筹集到1.33亿美元,新的投资者包括美国General Atlantic、Ocean Link、淡马锡、元泰投资和厚朴投资,以及现有的投资者——今日资本、启明和高瓴资本。   马蜂窝在上一次融资时表示,每月有1亿活跃用户,其中85%来自其移动应用程序。该网站的用户每月发布超过13.5万篇旅游文章,预计2017年个人旅游产品的销售额将超过90亿元人民币(合13亿美元)。 (原题为《马蜂窝回应“两千万条点评大部分是抄的”:正核实,今将发布结果》) [详情]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