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数据

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03万亿 M2同比增长11.3%
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03万亿 M2同比增长11.3%

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57.59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去年同期低2.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47.25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6.9个和4.1个百分点。[详情]

央行|2017年02月14日  17:00
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74万亿 比上月多2.1万亿
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74万亿 比上月多2.1万亿

2017年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74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2.1万亿元和2619亿元。其中,当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2.31万亿元,同比少增2237亿元。[详情]

央行|2017年02月14日  17:00
1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159.65万亿 同比增长12.8%
1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159.65万亿 同比增长12.8%

2017年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59.65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07.5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2.61万亿元,同比下降9%。[详情]

央行|2017年02月14日  17:00

进出口数据及解读

1月出口增15.9%进口增25.2% 贸易顺差3545亿
1月出口增15.9%进口增25.2% 贸易顺差3545亿

据海关统计,2017年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18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9.6%。其中,出口1.27万亿元,增长15.9%;进口9111.7亿元,增长25.2%;贸易顺差3545.3亿元,收窄2.7%。[详情]

海关总署网站|2017年02月10日  10:56
任泽平:进出口大超预期 两会前后是股市做多时间窗口
任泽平:进出口大超预期 两会前后是股市做多时间窗口

受外需回暖、国内经济暂稳、低基数效应、价格影响和汇率贬值,1月进出口大超预期,符合我们之前的判断。1月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9,连续三个月环比回升,二季度出口压力有望缓解。[详情]

新浪财经|2017年02月10日  13:06
海通姜超:外贸远超预期 资本流出压力有望减轻
海通姜超:外贸远超预期 资本流出压力有望减轻

1月我国以美元计价出口同比7.9%,从上月负增大幅转正。1月我国贸易顺差513.5亿美元。1月外储下滑123亿美元,资本流出压力有望减轻。1月美元指数回落而国内货币政策中性偏紧,人民币汇率短期稳定。[详情]

新浪财经|2017年02月10日  12:20

外汇储备数据及解读

中国1月外汇储备29982亿美元 跌破3万亿关口
中国1月外汇储备29982亿美元 跌破3万亿关口

中国1月外汇储备为29982亿美元,跌破3万亿美元关口,前值为30105亿美元,1月底外汇储备较上月降123.1亿美元。[详情]

新浪财经|2017年02月07日  16:11
任泽平评外储:中国进入加息周期 外储压力将降低
任泽平评外储:中国进入加息周期 外储压力将降低

方正宏观任泽平、甘源分析认为,外储下降主因是季节性和央行外汇市场操作。目前金融去杠杆防风险,中国进入加息周期,价量同时进行调控,美国3月加息概率下降,汇率短期企稳,资金流动压力减缓。[详情]

新浪财经|2017年02月07日  17:27
国君宏观评外储跌破3万亿美元:个人购汇所致毋须恐慌
国君宏观评外储跌破3万亿美元:个人购汇所致毋须恐慌

个人购汇或是外储下降的主因,剔除估值效应,外汇流出370亿美元左右。不必过度恐慌。新年伊始,个人兑换外汇的窗口开启,外储下降是比较确定的。[详情]

新浪综合|2017年02月07日  17:20
申万宏源:外储跌破3万亿无需悲观 压力主要下半年显现
申万宏源:外储跌破3万亿无需悲观 压力主要下半年显现

我国1月以美元计价的外储规模为29982亿美元,环比下降123亿美元,以SDR计价的外储规模为22065亿SDR,环比减少330亿SDR。对此申万宏源分析称,外储跌破3万亿无需悲观,关注美联储下半年加息力度。[详情]

新浪财经|2017年02月07日  17:46

PMI数据及解读

1月官方制造业PMI为51.3% 连续4个月超51%
1月官方制造业PMI为51.3% 连续4个月超51%

从分类指数看,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高于临界点,从业人员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低于临界点。[详情]

国家统计局网站|2017年02月01日  09:11
1月非制造业PMI为54.6% 环比微升0.1个百分点
1月非制造业PMI为54.6% 环比微升0.1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服务业销售价格指数为50.6%,比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建筑业销售价格指数为52.9%,比上月回落1.7个百分点。[详情]

国家统计局网站|2017年02月01日  09:08
1月财新制造业PMI降至51 与官方PMI趋势一致
1月财新制造业PMI降至51 与官方PMI趋势一致

2017年1月录得51.0,显示制造业运行进一步向好,但与2016年12月创下的47个月最高纪录相比,回落0.9个百分点。[详情]

新浪综合|2017年02月03日  09:46
统计局解读1月PMI:为2012年以来同期高点
统计局解读1月PMI:为2012年以来同期高点

1月份,制造业PMI为51.3%,虽比上月微落0.1个百分点,但连续4个月保持在51.0%以上,且为2012年以来同期高点,延续平稳扩张态势。1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6%,比上月微升0.1个百分点,保持平稳向好增长势头。[详情]

国家统计局网站|2017年02月01日  09:11
任泽平点评1月PMI:经济L型 新5%比旧8%好
任泽平点评1月PMI:经济L型 新5%比旧8%好

PMI指数已连续两个月回落,从分项指标来看,生产、新订单和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回落,新进出口订单、库存指数上升。我们判断,经济将在2016年4季度-2017年1季度筑顶,2017年2-4季度可能会二次探底,经济短期W型、中期L型。[详情]

新浪财经|2017年02月01日  11:58
专家:国际贸易萎靡与全球收入分配不公形成恶性循环
中国新闻网 | 2017年02月17日 13:17
商务部:春节因素致1月我国吸收外资同比下降9.2%
中国证券网 | 2017年02月16日 10:33
专家预计2017年GDP增速6.5%以上 人民币先抑后扬
证券日报 | 2017年02月16日 06:08
CPI和PPI涨幅齐创新高刷屏 中国物价会否快速上涨?
CPI和PPI涨幅齐创新高刷屏 中国物价会否快速上涨?

  遭“新高”刷屏 中国物价会否快速上涨? 来源:微信公众号 国是星期三 鸡年伊始,中国CPI涨幅、PPI涨幅、单月房贷三项指标齐创新高。新高“刷屏”的背后,中国的消费品、工业品以及商品房的价格会否出现快速上涨?  中新社发 周长国 摄 CPI涨幅创32月新高 受春节错位影响 2017年1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5%,创2014年6月来新高。不过,这一新高主要是受到春节因素影响。 从体现价格近期变动情况的CPI环比数据来看,1月份中国CPI环比上涨1.0%。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分析说: 受节日因素影响,1月份,中国食品价格环比上涨2.3%。其中,鲜菜、鲜果、水产品和猪肉价格环比涨幅分别为6.2%、5.7%、4.4%和3.4%,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42个百分点。 由于寒假和春运期间出行人员增多,交通和旅游价格上涨明显,飞机票、旅行社收费、长途汽车、宾馆住宿价格环比分别上涨18.6%、11.1%、3.4%和3.2%,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23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每年一季度都会出现,但今年的“春节因素”对物价环比涨幅的提振效应相对较低。 绳国庆指出,今年1月份1.0%的CPI环比涨幅,比2016年和2015年春节所在月份环比涨幅分别低0.6和0.2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受暖冬影响鲜菜价格环比涨幅远低于前两年春节月份。 国家发改委的数据也显示1月份CPI新高的背后并非物价的全线上涨。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指出,春节期间,中国各地市场供应充足,主要商品价格未出现大范围明显上涨。 其中,食品价格小幅上涨。受春节因素影响,食品价格1月份小幅上涨,重点监测的61种食品加权平均价格环比上涨0.9%,同比上涨3.7%。 钢材价格整体小幅下跌。1月份,中国全国钢材价格指数为85.17,比上月下跌0.56点,比去年同期上涨64.74点。 有色金属价格下跌。1月份,中国全国有色金属价格指数为80.96,比上月下跌0.59点,较去年同期上涨20点。与上月相比,铜、锌、锡价格指数分别上涨0.91点、1.64点、2.03点;铝、铅、镍价格指数分别下跌0.81点、7.44点、4.84点。 成品油批发价格下跌。1月份,全国成品油批发价格指数为91.07,比上月下跌0.22点,比去年同期上涨12.36点。与上月相比,汽油价格指数上涨2.11点,柴油价格指数下跌1.73点。 除了物价本身因春节而走高的态势,一月份CPI同比数据创出新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春节错位带来的对比基数的问题。 所谓同比数据,就是今年1月和去年1月来比。由于中国鸡年春节在2017年1月,猴年春节在2016年2月,这种“错位”导致2017年1月居民消费价格和2016年1月相比的时候,实际上是一个“含春节月”和“普通月份”来比,导致结果相对较高。 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但这样的情况很快就会反转,因为在即将到来2017年2月,CPI的同比数据实际上是“普通月”和“含春节月”来比,翘尾因素的明显回落有望让中国2月份的CPI涨幅随之而降。 PPI创出五年半新高 料不会显著传导 创出新高的还有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在2016年9月由负转正后,中国PPI同比涨幅接连攀升,并在2017年1月创出近五年半来的新高。 2017年1月份,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9%,环比上涨0.8%。在1月份PPI同比涨幅中,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9.1%。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上涨31.0%,原材料工业价格上涨12.9%,加工工业价格上涨5.9%;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上涨0.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3%,衣着价格上涨1.1%,一般日用品价格上涨1.5%,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0.6%。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分析说,1月份在调查的40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3个行业产品价格同比上涨,比上月增加1个。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和洗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等行业价格同比涨幅合计影响PPI同比上涨约5.7个百分点,占总涨幅的82.6%。 PPI涨幅的高企可谓是有喜有忧。喜在于其象征着工业经济的回暖。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指出,在各种市场反应中,他最相信价格指标。他强调,PPI是社会总供求真正的“晴雨表”,“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忽悠得了这么大的价格”。 但是对于这一新高也不能太过乐观。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1月中国PPI同比涨幅高于市场预期,从积极方面看意味着工业部门的再通胀仍在继续。企业补库存仍可能在短期内继续支持价格上涨。 但他也强调,但是,除了基数效应和补库存周期影响之外,目前尚没有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的表现。因此在看到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复苏足够强劲至可以减少对基础设施投资财政刺激的依赖之前,政策层面应避免全面的货币紧缩。 对PPI大涨的忧虑在于工业品位于消费品的上游,其价格大涨有可能向下游传导,带动CPI继续走高。 对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表示,虽然PPI同比数据上来了,但PPI环比增长幅度并不大,有下滑的趋势。PPI同比上涨高,主要是因为2016年底到达了底部,是一个洼地,目前来看,PPI已到达一个高点,意味着今年整个PPI会前高后低,逐渐下滑。所以,6.9%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过度解读。 徐洪才解释道,2016年全年的国际油价涨了一倍,2015年底油价是26美元/桶,然而到了2016年底上涨到了52美元/桶,国际油价翻了一倍,涨幅很大。所以,2016年9月份开始,PPI开始由负增长回调至0.1%,而后涨幅持续扩大。然而,目前国际油价由于美元升值以及OPEC减产协议的影响,已经不可能再涨了,所以未来的油价应该在40-55美元/桶之间窄幅震荡,意味着国际油价基本上会保持在持续稳定的价格,也就意味着今年物价成本也会保持在相对稳定的区域。 浙商银行经济分析师庄瑾亮指出,2016年四季度以来中国CPI并没有随着PPI的大幅上涨而出现陡升,原因在于CPI主要受食品和服务价格驱动,而PPI主要受上游原材料价格驱动。 庄瑾亮表示,从1月份价格上涨驱动因素看,今年上半年PPI仍然不会对CPI施加显著的价格传导影响,预计未来CPI温和上行可能性较大。 单月房贷创出新高   难改楼市持续降温大趋势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月末,人民币新增贷款2.03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住户部门短期贷款增加1229亿元,反映房贷情况的中长期贷款增加6293亿元,比上月多增2076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510亿元。从数据来看,今年1月份,住户部门新增贷款创下历史新高。 信贷是影响短期房价最为直接的因素之一,此番房贷放量是否意味着未来房价会再现一轮上涨行情?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调解中心主任康俊亮否认了这一说法。他指出,自去年9月底调控大幕开启以来,市场普遍预计收缩流动性会成为本次调控的重要内容。1月房贷创下新高的主因在于部分有自住或投资需求的购房人在调控新政出台之前“赶末班车”签署买卖合同,加快办理批贷手续。由于贷款办理手续需要一定的流程及时间,所以出现房贷集中在1月份的情况。 他强调,这并不意味着楼市降温的大趋势会出现改变。因为,目前热点地区楼市的流动性还在进一步收紧,调控还在加码;而在非热点区域,仍有比较大的去库存压力。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也认为,由于房贷数据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所以今年1月份信贷数据的上涨反映出半年之前的新房成交和去年年底的二手房成交情况。判断2017年房价走势要看两个因素:一是资金价格;二是“认房又认贷”政策是否回归。如果“认房又认贷”全面回归,可以预见,楼市成交量还将有20%左右的下跌可能。 除了房贷收紧,房产税的消息频传也对房价形成制约。近期市场上再次出现关于房地产税加速出台的声音。张大伟指出,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或将成为一系列房地产长效机制出台的窗口期。如果两会期间,房地产税落地的时间表出台,那将对市场预期带来显著影响。[详情]

新浪综合 | 2017年02月15日 21:12
CPI涨幅PPI涨幅单月房贷创新高 中国物价会否快速上涨?
中国新闻网 | 2017年02月15日 21:06
央行发布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月人民币贷款新增2.03万亿元
金融时报 | 2017年02月15日 06:51
数据连续出炉:实体经济正在复苏 盈利改善
第一财经日报 | 2017年02月15日 06:09
1月中长期贷款激增 实体融资复苏
第一财经日报 | 2017年02月15日 06:09
1月新增贷款同比少增4751亿 社融等多项指标创新高
1月新增贷款同比少增4751亿 社融等多项指标创新高

  1月新增贷款 同比少增4751亿 社融等多项指标创新高  本报记者 侯潇怡 北京报道 2月14日,央行及时送出了“情人节晚餐”,发布了1月金融统计数据。 此前1月贷款新增是否能创新高的多种猜测也有了最终答案, 1月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03万亿元,同比少增4751亿元。 从部门看,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中长期贷款增加1.52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74%,为近两年的新高。 加之PPI的超预期劲涨,实体经济似显现回暖信号,经济的利好预期也似在这个情人节传递。 房贷受控实体需求猛增 对于新增贷款规模的同比大幅下跌,招商证券宏观分析师闫玲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各项数据看,银行主动大幅压缩短期票据融资,本月减少4521亿元,可以部分解释信贷低于预期的原因。” 中信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明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政策风向的收紧势必带来新增贷款规模的下降,而结构上的“双高”更值得关注。“一方面,居民中长期贷款仍较高,另一方面,非金融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比很大,可以说既有担忧,也有惊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1月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6293亿元,绝对规模创历史新高,但在全部信贷占比方面,则从峰值的103%持续回落至31%。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对此分析称,从历史看,居民中长期贷款与房地产销量密切同步相关,两者之间并无显著的领先或滞后性。但2016年10月房地产调控之后,一方面监管希望放贷延后发放,另一方面10月之后资金显著趋紧,银行放款意愿显著下降,因此目前的居民中长期贷款可能是房地产贷款的滞后发放所致。 “由于目前房地产销量下滑趋势已经出现,按照上述逻辑,未来居民中长期贷款将逐步回落。”邓海清补充称。 明明提出,房贷总量虽然大,但更应该关注的是需求结构,要分清楚是出于投机需求、刚性需求?还是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去库存的表现还需要进一步监测? 而非金融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1.52万亿,占当月全部新增贷款的74%,也达近两年新高。 对此,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业主任曾刚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贷款占比较高,和实体经济比较积极的变化有关系,结合PPI数据的良好表现,可以认为企业端的经营状况有好转迹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 多位分析师指出,PPP项目加速落地,以及政策性贷款投放是推高企业中长期贷款规模的主要力量。 社融非标创新高 虽然新增信贷规模下降,但同样值得关注的是,社会融资规模1月新增3.74万亿元,创数据统计以来最高值。其中表外融资占比为33%,连续三个月居高位。 这在近三年都未曾出现过。闫玲指出,社融也是重要的补充信贷的衡量指标,反映在信贷政策收紧和表内融资规模受到制约的情况下,非标需求被推高。考虑到社融的高规模,整体的信贷新增量并不低。 明明对此持谨慎态度。他认为,社融规模大,非标占比高,反映实体的需求不低,但也需要关注是否存在通道业务和绕监管的态势,及接下来的趋势,警惕非标复苏是否和去杠杆政策存在背离。 曾刚对此表示相对乐观。他认为数据反映经济好转信号,企业经营状况的好转必然带来企业贷款和融资需求的增加,而信贷政策的收紧和表内融资的限制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企业借助非标融资也是逻辑成立。曾刚还表示,降杠杆没有明确定义为压信贷规模和企业需求,去杠杆并不一定体现在社会融资规模被压制,可能是进行结构的调整。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57.59万亿元,增速较去年同期低2.7%。狭义货币(M1)余额47.25万亿元,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6.9%。从数据看,资金市场流动性保持稳中偏紧基调,M1-M2同比继续大幅回落,创1年新低。 邓海清表示,因M1-M2同比与房地产销量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一方面与房地产销量下滑有关,另一方面表明企业层面的流动性陷阱进一步减弱,企业投资可能继续回暖。 (编辑:李伊琳,邮箱,liyil@21jingji.com)[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7年02月15日 05:37
再通胀起步:1月PPI创65个月新高CPI创32个月新高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7年02月15日 05:37
专家:国际贸易萎靡与全球收入分配不公形成恶性循环
专家:国际贸易萎靡与全球收入分配不公形成恶性循环

  专家:国际贸易萎靡与全球收入分配不公形成恶性循环 2月10日,据海关统计,2017年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1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6%。其中出口1.27万亿元,增长15.9%,进口9112亿元,增长25.2%,数据表现亮眼。那么,国际贸易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上世纪90年代,国际贸易发展势头很猛,增长速度曾经高达10%。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大幅下挫。按照贸易额计算(以美元市场汇率衡量),2009年比2008年减少4万亿美元。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2015年,金融危机已经过去7年之后,国际贸易额再次大幅下降,比2014年减少2.6万亿美元。而2016年预计还要下降,国际贸易额勉勉强强恢复到7年之前,即2008年的水平。国际贸易额负增长,与国际贸易价格疲软脱不了干系。2008-2016年,世界市场的制成品价格几乎没有增长,8年以来每年平均仅增加0.4%。2015年和2016年,还分别下降2.9%和2.1%。世界石油价格已经连续4年下跌。2015年,降价幅度高达47.2%。 国际贸易为什么萎靡不振?回答这个问题,不能不涉及三个关系:一是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二是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的关系,三是国际贸易与金融发展的关系。 在世界经济陷入低速增长的条件下,国际贸易不可能独善其身,难以摆脱低速增长的厄运。2009年,国际贸易额负增长,原因是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2015年,再次出现负增长,就不能归罪于周期性经济衰退了。2008年至今已经过去8年之久。按照经济周期的历史规律,经济应该进入繁荣期,国际贸易也应该恢复增长。但是,2008年之后的世界经济运行已经与传统的经济周期规律脱节。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1973年、1980年、1990年和2008年发生的四次世界经济衰退期间发达国家经济形势的研究,以衰退发生前一年发达国家的GDP增长指数为100,前三次衰退发生后这个指数提升到105.5用了3年时间;达到113.6,用了5年;而2008年衰退之后达到类似水平则分别需要6年和10年;可见经济增长恢复的进程十分漫长。据此,国外有学者提出,世界经济进入长期停滞时期。也有人把这种形势称为低速经济增长陷阱。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或者说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是通过内需,即私人消费和固定资本投资传递的。这个传动机制受到收入的制约。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私人消费和固定资本投资增长态势说明,内需不足同样不是因为周期性经济衰退。以衰退发生前一年发达国家的私人消费指数和固定资本投资指数为100,前三次衰退发生后的第6年,两个指数分别为118.2和114.6,而2008年的衰退之后的第6年,两个指数只分别达到106.5和99.1。经过6年时间,固定资本投资仍然没有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私人消费的年均增长速度也低于1%。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最新研究,私人消费增长与个人收入增长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1997-2007年,发达国家个人收入年均增长2.9%,私人消费年均增长3%;2008-2015年,个人收入只增长0.9%,私人消费只增长1%。于是,国际贸易也因为内需不足而难以增长。与消费和投资密切相关的贸易产品的增长幅度受到的危害更严重。由于投资疲软,机械设备和金属材料等投资产品贸易增长缓慢;由于消费不振,耐用消费品贸易增长幅度有限。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期间,西方国家就有经济学家指出,长期经济停滞的核心问题是失业。实际上,就业与收入是联系在一起的。前三次衰退发生后的就业增长指数提升到106用了4年,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提升到这个水平则需要10年之久。劳动者的收入损失不可避免。个人收入增长缓慢是收入分配不公的恶果,它危害到国际贸易。一方面,收入分配不公危害内需,压制了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国际市场竞争压低了劳动者工资,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制造业生产的国际转移,进一步对工资增长形成压力,形成了收入分配不公与国际贸易萎靡不振的恶性循环。前三次衰退发生后的劳动者实际工资增长指数提升到103用了2年,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提升到这个水平则需要8年之久。 不过,收入分配不公早在2008年之前就存在,为什么那时候的国际贸易增长能够保持高速增长?这就涉及到国际贸易与金融发展的关系。2008年金融危机的诱因是消费金融的不当发展。收入分配不公危及到私人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障碍。一些发达国家,利用银行信贷弥补劳动者收入不足对消费的不利影响,体现在收入越低的人使用银行贷款的比重越高。在美国,1989-2007年,占人口20%的低收入阶层的债务占可支配收入比重增加了160%,占人口75%的中等收入阶层增加了93%,占人口5%的高收入阶层只增加了18%。金融发展通过弥补低收入者的收入不足刺激了消费,因而推动了国际贸易增长。然而,对低收入者来说,使用债务增加消费只能痛快一时,不能幸福一世。对国家经济发展来说,当私人债务大增时,在短时间内,内需有所增加,经济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不可能持久。因此,利用金融发展推动国际贸易不可能纠正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关系的扭曲。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研究了一些国家的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2008年之前,银行对私人贷款急剧增加,国际贸易额大幅度增长;其后,私人贷款急剧减少,国际贸易也应声下降。据该组织预测,到2020年之前,收入分配不公可能加剧,劳动者收入占GDP的比重继续下降;银行收缩对私人的贷款增长也将放缓,将无法起到弥补劳动者收入不足的作用。国际贸易额增长速度大概在2-3%左右徘徊。 既然当前的世界经济增长已经脱离了周期性经济规律,使用传统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效果恐怕难以奏效。振兴国际贸易的举措应该在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金融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寻找。一些国际多边机构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业绩与收入分配有密切关系。公平的收入分配能够推动经济增长。同时,金融发展并不能纠正收入分配不公对需求的危害。因此,在这三个关系中,最核心的是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只有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才能推动国际贸易的长远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的惨痛教训告诉人们:借助金融助力私人消费无疑于望梅止渴,也无法促进国际贸易增长。(中新经纬APP) 【专家简介】侯若石,长期从事国际经济关系和外国经济制度研究。曾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清华大学伟伦特聘访问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欢迎转载,注明来源“中新经纬”,即视为已获转载授权。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详情]

商务部:春节因素致1月我国吸收外资同比下降9.2%
商务部:春节因素致1月我国吸收外资同比下降9.2%

  商务部:春节因素致1月我国吸收外资同比下降9.2%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赵静)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孙继文16日表示,1月我国吸收外资同比下降,主要因素为去年同期的基数高和春节因素。但是,尽管1月吸收外资为负增长,这并不代表我国吸收外资的全年走势。中长期看,我国吸收外资仍有很多优势和条件:一是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年度增长保持在6.5%以上,仍将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二是预计未来2-3年,我国消费市场将成为全球第一,去年已达33万亿,而我国巨大的消费潜力是吸引外资的关键因素;三是改革的推进使现代市场体系和营商环境明显改善,新动力和竞争优势也逐步形成,我国仍然是最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国。[详情]

专家预计2017年GDP增速6.5%以上 人民币先抑后扬
专家预计2017年GDP增速6.5%以上 人民币先抑后扬

  专家预计2017年GDP增速6.5%以上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各项经济数据实现了“开门红” ■本报记者 苏诗钰 根据已经公布的多项高频经济数据可以看出,不论是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外贸进出口数据,还是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都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势头。有关专家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今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各项经济数据实现了“开门红”。 中银国际证券分析师朱启兵表示,我国2017年GDP增速预计在6.5%以上,投资仍能对需求构成支撑,消费维持稳健,出口温和复苏但仍有波折,企业盈利改善延续。CPI中枢上行,但仍在货币政策容忍范围内;PPI冲高后逐步回落,通胀压力将对货币政策构成制约;人民币则先抑后扬。财政政策依旧积极,也将体现出结构性倾向。货币政策中性偏紧,流动性总体平稳,倾向实体经济,在防控风险取向下,金融体系将遭遇降杠杆冲击,资金价格易升难降。 去年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有序推进。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4.6%。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8%。服务业引领带动作用增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1.6%,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同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去年推进首批28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作用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平均每天新设企业达到1.5万户,比2015年多增3000户,活跃度始终保持在70%左右。 此外,改革开放实现新的突破,一批国际产能合作和重大标志性工程落地。国企、投融资、价格等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推进,盐业体制改革、国有林场林区改革、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体制等改革措施陆续出台。 同时,三大战略和四大板块叠加效应明显。各地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步伐加快。以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轴带布局趋于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改革创新示范效用不断释放,新增长点、增长极加快形成。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 “2016年我国经济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经济发展出现更多积极变化,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特征更加明显。我国不仅有亮眼的增速,更有结构的优化、改革的突破、民生的改善。所以说我国经济发展是有质量、有效益的。”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说。[详情]

CPI和PPI涨幅齐创新高刷屏 中国物价会否快速上涨?
CPI和PPI涨幅齐创新高刷屏 中国物价会否快速上涨?

  遭“新高”刷屏 中国物价会否快速上涨? 来源:微信公众号 国是星期三 鸡年伊始,中国CPI涨幅、PPI涨幅、单月房贷三项指标齐创新高。新高“刷屏”的背后,中国的消费品、工业品以及商品房的价格会否出现快速上涨?  中新社发 周长国 摄 CPI涨幅创32月新高 受春节错位影响 2017年1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5%,创2014年6月来新高。不过,这一新高主要是受到春节因素影响。 从体现价格近期变动情况的CPI环比数据来看,1月份中国CPI环比上涨1.0%。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分析说: 受节日因素影响,1月份,中国食品价格环比上涨2.3%。其中,鲜菜、鲜果、水产品和猪肉价格环比涨幅分别为6.2%、5.7%、4.4%和3.4%,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42个百分点。 由于寒假和春运期间出行人员增多,交通和旅游价格上涨明显,飞机票、旅行社收费、长途汽车、宾馆住宿价格环比分别上涨18.6%、11.1%、3.4%和3.2%,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23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每年一季度都会出现,但今年的“春节因素”对物价环比涨幅的提振效应相对较低。 绳国庆指出,今年1月份1.0%的CPI环比涨幅,比2016年和2015年春节所在月份环比涨幅分别低0.6和0.2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受暖冬影响鲜菜价格环比涨幅远低于前两年春节月份。 国家发改委的数据也显示1月份CPI新高的背后并非物价的全线上涨。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指出,春节期间,中国各地市场供应充足,主要商品价格未出现大范围明显上涨。 其中,食品价格小幅上涨。受春节因素影响,食品价格1月份小幅上涨,重点监测的61种食品加权平均价格环比上涨0.9%,同比上涨3.7%。 钢材价格整体小幅下跌。1月份,中国全国钢材价格指数为85.17,比上月下跌0.56点,比去年同期上涨64.74点。 有色金属价格下跌。1月份,中国全国有色金属价格指数为80.96,比上月下跌0.59点,较去年同期上涨20点。与上月相比,铜、锌、锡价格指数分别上涨0.91点、1.64点、2.03点;铝、铅、镍价格指数分别下跌0.81点、7.44点、4.84点。 成品油批发价格下跌。1月份,全国成品油批发价格指数为91.07,比上月下跌0.22点,比去年同期上涨12.36点。与上月相比,汽油价格指数上涨2.11点,柴油价格指数下跌1.73点。 除了物价本身因春节而走高的态势,一月份CPI同比数据创出新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春节错位带来的对比基数的问题。 所谓同比数据,就是今年1月和去年1月来比。由于中国鸡年春节在2017年1月,猴年春节在2016年2月,这种“错位”导致2017年1月居民消费价格和2016年1月相比的时候,实际上是一个“含春节月”和“普通月份”来比,导致结果相对较高。 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但这样的情况很快就会反转,因为在即将到来2017年2月,CPI的同比数据实际上是“普通月”和“含春节月”来比,翘尾因素的明显回落有望让中国2月份的CPI涨幅随之而降。 PPI创出五年半新高 料不会显著传导 创出新高的还有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在2016年9月由负转正后,中国PPI同比涨幅接连攀升,并在2017年1月创出近五年半来的新高。 2017年1月份,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9%,环比上涨0.8%。在1月份PPI同比涨幅中,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9.1%。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上涨31.0%,原材料工业价格上涨12.9%,加工工业价格上涨5.9%;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上涨0.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3%,衣着价格上涨1.1%,一般日用品价格上涨1.5%,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0.6%。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分析说,1月份在调查的40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3个行业产品价格同比上涨,比上月增加1个。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和洗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等行业价格同比涨幅合计影响PPI同比上涨约5.7个百分点,占总涨幅的82.6%。 PPI涨幅的高企可谓是有喜有忧。喜在于其象征着工业经济的回暖。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指出,在各种市场反应中,他最相信价格指标。他强调,PPI是社会总供求真正的“晴雨表”,“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忽悠得了这么大的价格”。 但是对于这一新高也不能太过乐观。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1月中国PPI同比涨幅高于市场预期,从积极方面看意味着工业部门的再通胀仍在继续。企业补库存仍可能在短期内继续支持价格上涨。 但他也强调,但是,除了基数效应和补库存周期影响之外,目前尚没有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的表现。因此在看到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复苏足够强劲至可以减少对基础设施投资财政刺激的依赖之前,政策层面应避免全面的货币紧缩。 对PPI大涨的忧虑在于工业品位于消费品的上游,其价格大涨有可能向下游传导,带动CPI继续走高。 对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表示,虽然PPI同比数据上来了,但PPI环比增长幅度并不大,有下滑的趋势。PPI同比上涨高,主要是因为2016年底到达了底部,是一个洼地,目前来看,PPI已到达一个高点,意味着今年整个PPI会前高后低,逐渐下滑。所以,6.9%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过度解读。 徐洪才解释道,2016年全年的国际油价涨了一倍,2015年底油价是26美元/桶,然而到了2016年底上涨到了52美元/桶,国际油价翻了一倍,涨幅很大。所以,2016年9月份开始,PPI开始由负增长回调至0.1%,而后涨幅持续扩大。然而,目前国际油价由于美元升值以及OPEC减产协议的影响,已经不可能再涨了,所以未来的油价应该在40-55美元/桶之间窄幅震荡,意味着国际油价基本上会保持在持续稳定的价格,也就意味着今年物价成本也会保持在相对稳定的区域。 浙商银行经济分析师庄瑾亮指出,2016年四季度以来中国CPI并没有随着PPI的大幅上涨而出现陡升,原因在于CPI主要受食品和服务价格驱动,而PPI主要受上游原材料价格驱动。 庄瑾亮表示,从1月份价格上涨驱动因素看,今年上半年PPI仍然不会对CPI施加显著的价格传导影响,预计未来CPI温和上行可能性较大。 单月房贷创出新高   难改楼市持续降温大趋势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月末,人民币新增贷款2.03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住户部门短期贷款增加1229亿元,反映房贷情况的中长期贷款增加6293亿元,比上月多增2076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510亿元。从数据来看,今年1月份,住户部门新增贷款创下历史新高。 信贷是影响短期房价最为直接的因素之一,此番房贷放量是否意味着未来房价会再现一轮上涨行情?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调解中心主任康俊亮否认了这一说法。他指出,自去年9月底调控大幕开启以来,市场普遍预计收缩流动性会成为本次调控的重要内容。1月房贷创下新高的主因在于部分有自住或投资需求的购房人在调控新政出台之前“赶末班车”签署买卖合同,加快办理批贷手续。由于贷款办理手续需要一定的流程及时间,所以出现房贷集中在1月份的情况。 他强调,这并不意味着楼市降温的大趋势会出现改变。因为,目前热点地区楼市的流动性还在进一步收紧,调控还在加码;而在非热点区域,仍有比较大的去库存压力。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也认为,由于房贷数据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所以今年1月份信贷数据的上涨反映出半年之前的新房成交和去年年底的二手房成交情况。判断2017年房价走势要看两个因素:一是资金价格;二是“认房又认贷”政策是否回归。如果“认房又认贷”全面回归,可以预见,楼市成交量还将有20%左右的下跌可能。 除了房贷收紧,房产税的消息频传也对房价形成制约。近期市场上再次出现关于房地产税加速出台的声音。张大伟指出,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或将成为一系列房地产长效机制出台的窗口期。如果两会期间,房地产税落地的时间表出台,那将对市场预期带来显著影响。[详情]

CPI涨幅PPI涨幅单月房贷创新高 中国物价会否快速上涨?
CPI涨幅PPI涨幅单月房贷创新高 中国物价会否快速上涨?

  遭“新高”刷屏 中国物价会否快速上涨? 鸡年伊始,中国CPI涨幅、PPI涨幅、单月房贷三项指标齐创新高。新高“刷屏”的背后,中国的消费品、工业品以及商品房的价格会否出现快速上涨? CPI涨幅创32月新高 受春节错位影响 2017年1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5%,创2014年6月来新高。不过,这一新高主要是受到春节因素影响。 从体现价格近期变动情况的CPI环比数据来看,1月份中国CPI环比上涨1.0%。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分析说: 受节日因素影响,1月份,中国食品价格环比上涨2.3%。其中,鲜菜、鲜果、水产品和猪肉价格环比涨幅分别为6.2%、5.7%、4.4%和3.4%,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42个百分点。 由于寒假和春运期间出行人员增多,交通和旅游价格上涨明显,飞机票、旅行社收费、长途汽车、宾馆住宿价格环比分别上涨18.6%、11.1%、3.4%和3.2%,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23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每年一季度都会出现,但今年的“春节因素”对物价环比涨幅的提振效应相对较低。 绳国庆指出,今年1月份1.0%的CPI环比涨幅,比2016年和2015年春节所在月份环比涨幅分别低0.6和0.2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受暖冬影响鲜菜价格环比涨幅远低于前两年春节月份。 国家发改委的数据也显示1月份CPI新高的背后并非物价的全线上涨。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指出,春节期间,中国各地市场供应充足,主要商品价格未出现大范围明显上涨。 其中,食品价格小幅上涨。受春节因素影响,食品价格1月份小幅上涨,重点监测的61种食品加权平均价格环比上涨0.9%,同比上涨3.7%。 钢材价格整体小幅下跌。1月份,中国全国钢材价格指数为85.17,比上月下跌0.56点,比去年同期上涨64.74点。 有色金属价格下跌。1月份,中国全国有色金属价格指数为80.96,比上月下跌0.59点,较去年同期上涨20点。与上月相比,铜、锌、锡价格指数分别上涨0.91点、1.64点、2.03点;铝、铅、镍价格指数分别下跌0.81点、7.44点、4.84点。 成品油批发价格下跌。1月份,全国成品油批发价格指数为91.07,比上月下跌0.22点,比去年同期上涨12.36点。与上月相比,汽油价格指数上涨2.11点,柴油价格指数下跌1.73点。 除了物价本身因春节而走高的态势,一月份CPI同比数据创出新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春节错位带来的对比基数的问题。 所谓同比数据,就是今年1月和去年1月来比。由于中国鸡年春节在2017年1月,猴年春节在2016年2月,这种“错位”导致2017年1月居民消费价格和2016年1月相比的时候,实际上是一个“含春节月”和“普通月份”来比,导致结果相对较高。 但这样的情况很快就会反转,因为在即将到来2017年2月,CPI的同比数据实际上是“普通月”和“含春节月”来比,翘尾因素的明显回落有望让中国2月份的CPI涨幅随之而降。 PPI创出五年半新高 料不会显著传导 创出新高的还有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在2016年9月由负转正后,中国PPI同比涨幅接连攀升,并在2017年1月创出近五年半来的新高。 2017年1月份,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9%,环比上涨0.8%。在1月份PPI同比涨幅中,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9.1%。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上涨31.0%,原材料工业价格上涨12.9%,加工工业价格上涨5.9%;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上涨0.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3%,衣着价格上涨1.1%,一般日用品价格上涨1.5%,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0.6%。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分析说,1月份在调查的40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3个行业产品价格同比上涨,比上月增加1个。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和洗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等行业价格同比涨幅合计影响PPI同比上涨约5.7个百分点,占总涨幅的82.6%。 PPI涨幅的高企可谓是有喜有忧。喜在于其象征着工业经济的回暖。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指出,在各种市场反应中,他最相信价格指标。他强调,PPI是社会总供求真正的“晴雨表”,“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忽悠得了这么大的价格”。 但是对于这一新高也不能太过乐观。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1月中国PPI同比涨幅高于市场预期,从积极方面看意味着工业部门的再通胀仍在继续。企业补库存仍可能在短期内继续支持价格上涨。 但他也强调,但是,除了基数效应和补库存周期影响之外,目前尚没有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的表现。因此在看到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复苏足够强劲至可以减少对基础设施投资财政刺激的依赖之前,政策层面应避免全面的货币紧缩。 对PPI大涨的忧虑在于工业品位于消费品的上游,其价格大涨有可能向下游传导,带动CPI继续走高。 对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表示,虽然PPI同比数据上来了,但PPI环比增长幅度并不大,有下滑的趋势。PPI同比上涨高,主要是因为2016年底到达了底部,是一个洼地,目前来看,PPI已到达一个高点,意味着今年整个PPI会前高后低,逐渐下滑。所以,6.9%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过度解读。 徐洪才解释道,2016年全年的国际油价涨了一倍,2015年底油价是26美元/桶,然而到了2016年底上涨到了52美元/桶,国际油价翻了一倍,涨幅很大。所以,2016年9月份开始,PPI开始由负增长回调至0.1%,而后涨幅持续扩大。然而,目前国际油价由于美元升值以及OPEC减产协议的影响,已经不可能再涨了,所以未来的油价应该在40-55美元/桶之间窄幅震荡,意味着国际油价基本上会保持在持续稳定的价格,也就意味着今年物价成本也会保持在相对稳定的区域。 浙商银行经济分析师庄瑾亮指出,2016年四季度以来中国CPI并没有随着PPI的大幅上涨而出现陡升,原因在于CPI主要受食品和服务价格驱动,而PPI主要受上游原材料价格驱动。 庄瑾亮表示,从1月份价格上涨驱动因素看,今年上半年PPI仍然不会对CPI施加显著的价格传导影响,预计未来CPI温和上行可能性较大。 单月房贷创出新高 难改楼市持续降温大趋势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月末,人民币新增贷款2.03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住户部门短期贷款增加1229亿元,反映房贷情况的中长期贷款增加6293亿元,比上月多增2076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510亿元。从数据来看,今年1月份,住户部门新增贷款创下历史新高。 信贷是影响短期房价最为直接的因素之一,此番房贷放量是否意味着未来房价会再现一轮上涨行情?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调解中心主任康俊亮否认了这一说法。他指出,自去年9月底调控大幕开启以来,市场普遍预计收缩流动性会成为本次调控的重要内容。1月房贷创下新高的主因在于部分有自住或投资需求的购房人在调控新政出台之前“赶末班车”签署买卖合同,加快办理批贷手续。由于贷款办理手续需要一定的流程及时间,所以出现房贷集中在1月份的情况。 他强调,这并不意味着楼市降温的大趋势会出现改变。因为,目前热点地区楼市的流动性还在进一步收紧,调控还在加码;而在非热点区域,仍有比较大的去库存压力。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也认为,由于房贷数据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所以今年1月份信贷数据的上涨反映出半年之前的新房成交和去年年底的二手房成交情况。判断2017年房价走势要看两个因素:一是资金价格;二是“认房又认贷”政策是否回归。如果“认房又认贷”全面回归,可以预见,楼市成交量还将有20%左右的下跌可能。 除了房贷收紧,房产税的消息频传也对房价形成制约。近期市场上再次出现关于房地产税加速出台的声音。张大伟指出,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或将成为一系列房地产长效机制出台的窗口期。如果两会期间,房地产税落地的时间表出台,那将对市场预期带来显著影响。(周锐) 来源:国是直通车[详情]

央行发布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月人民币贷款新增2.03万亿元
央行发布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月人民币贷款新增2.03万亿元

  央行发布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贷款新增2.03万亿元 本报北京2月14日讯 记者李国辉报道 央行今天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57.59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03万亿元。 具体来看,1月末,M2余额157.59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去年同期低2.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47.25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6.9个和4.1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8.66万亿元,同比增长19.4%。当月净投放现金1.83万亿元。 1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14.19万亿元,同比增长12.1%。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08.64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0.9个和2.7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03万亿元,同比少增4751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752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22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6293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1.56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33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52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4521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2799亿元。月末外币贷款余额8104亿美元,同比下降1.6%,当月外币贷款增加246亿美元。 1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57.05万亿元,同比增长10.6%。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52.07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0.6个和2.1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48万亿元,同比少增5635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3.13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73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4124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024亿元。月末外币存款余额7264亿美元,同比增长12.3%,当月外币存款增加133亿美元。 1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47.79万亿元,日均成交2.52万亿元,日均成交比去年同期下降19.4%。其中,同业拆借日均成交同比上升12.4%;现券日均成交同比下降39.1%;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同比下降16.9%。当月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2.36%,比上月低0.0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0.25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2.48%,比上月低0.0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0.38个百分点。 1月份,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发生2599亿元、625亿元、215亿元、452亿元。[详情]

数据连续出炉:实体经济正在复苏 盈利改善
数据连续出炉:实体经济正在复苏 盈利改善

  重磅数据连续出炉 实体经济正在复苏 记者 祝嫣然 徐燕燕 周艾琳 制图/蒋皓明 从14日公布的多项今年首月的重要数据来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离“L”型拐点的距离似乎更近了一步。 国家统计局当天率先公布了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CPI环比上涨1%,同比上涨2.5%;PPI环比上涨0.8%,同比上涨6.9%。 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涨2.2%,涨幅比上个月上升0.3个百分点,自2014年2月以来首次回升至2%以上。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此分析称,这说明当前整体物价水平明显回升,而核心CPI的适度上涨表明当前经济正逐步回暖。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则认为,PPI去年以来的回升有助于企业盈利改善,有助于降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为补库存周期开启提供条件。对资本市场而言,基于长周期企业盈利改善的股市“健康牛”值得期待。 当天傍晚公布的1月金融数据则略低于市场预期,没有超越去年同期放出的“天量”,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03万亿元,同比减少了4751亿元。但从结构上来看,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的中长期贷款增加了1.52万亿元,这一绝对数字较去年同期的1.06万亿元有所增长。另一方面,票据融资减少4521亿元,而去年1月时增加了3719亿元。 摩根士丹利华鑫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实际上是反映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进一步复苏,资金正逐渐“脱虚向实”。 商业银行看好实体 相比此前更为抢眼的个人住房贷款,2017年首月的信贷数据显示,商业银行对于实体经济投放贷款的意愿越发强烈,尤其是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大幅攀升1.52万亿元,为历史数据高点,而票据融资进一步下降4521亿元。 连平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企业中长期贷款大幅增加,既反映了近期经济企稳、实体经济贷款需求回升,也反映了MPA(宏观审慎评估)考核机制下信贷投向结构正趋于调整和优化。 此外,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总体低于去年同期,这是货币政策按照稳健中性的目标操作之后得到的具体的体现,这个现象是符合当前的经济需要的,也符合政策需要。 去年三季度开始,金融领域防范风险、去杠杆的基调基本确立。随后,监管层不断加码,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是在外汇占款持续下降的同时,谨慎使用降准,防止“大水漫灌”;第二,去年三季度开始,央行逐渐通过公开市场“缩短放长”的操作手段,提高隔夜资金的获得成本,希望达到债市去杠杆的目的;第三,升级MPA考核,将表外理财纳入MPA广义信贷;第四,春节前后开始上调政策利率来提高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 连平表示,目前信贷的投放比去年减少不到5000亿元,也是体现了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基调和操作方向。这种情况下,流动性和利率发生了变化,部分商业银行负债端规模的增长已经受到制约。 实体经济盈利改善 除宏观经济政策的驱动外,14日公布的CPI、PPI数据则进一步说明了为什么金融机构看好实体经济,并愿意为之投放贷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CPI环比上涨1%,同比上涨2.5%;PPI环比上涨0.8%,同比上涨6.9%。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认为,上述两项数据小幅上涨,与经济企稳回暖和国际因素影响不无关系。2016年前三季度GDP是6.7%的增速,第四季度增长到6.8%,无论是翘尾因素,还是经济的活跃,实际上价格是在上扬。 邓海清表示,PPI回升有助于企业盈利改善,有助于降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为补库存周期开启提供条件。 国金证券分析,PPI与CPI同比增速的“剪刀差”继续扩大,一方面积极地支撑企业盈利;另一方面,潜在通胀压力继续制约货币政策空间,货币政策将从中性偏宽松继续转向更加中性。 除了CPI、PPI,素有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宏观政策的“风向标”和民众生活的“温度计”之称的中国式重型卡车也迎来了今年销量的开门红。1月份,重型货车产销分别为8.18万辆和8.30万辆,产量环比下降16.66%,销量环比增长10.22%,同比分别增长87.62%和125.15%。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表示,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市场上已出现重卡销售供不应求、厂家订单式生产的局面,且重卡产销一直保持快速增长,1月份的增长是之前的态势延续。 重卡既是生产资料,又是劳动工具,且与国家经济形势“新常态”密切相关。 银河证券的一份报告分析称,自2016年四季度以来,制造业进入新一轮加库存周期,煤炭等大宗商品及上游原材料的补库存使得物流运输需求大增,进一步刺激重卡消费,带动重卡产销快速增长。宏观经济的企稳也对重卡的销售具有推动作用。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去年以来的去产能、调结构、产业转型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减少了无效供给,这都将支持实体经济增长。加大力度调整结构、保民生、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依然是当前宏观经济基本面的需求。 通胀预期会否动摇货币政策 1月份CPI上涨1.0%,涨幅比2016年12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这在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看来有三方面原因:节日因素;寒假和春运期间出行人员增多,交通和旅游价格上涨明显;受国内成品油调价影响,汽、柴油价格环比分别上涨4.7%和5.2%,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09个百分点。 邓海清也表示,CPI超市场预期,主要因为非食品价格远超市场预期,“食品价格环比已经连续3个月超过历史均值,主要与原油价格上涨有关”。 事实上,油价的走势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将直接影响2017年的全球通胀预期,进而影响美联储等央行的货币政策,这又将与债市和股市的走向息息相关,对于复苏中的实体经济影响也很大。 从去年初以来,国际油价持续上行,从去年1月的“20美元区间”不断攀升至如今的“50美元区间”,并不断向60美元/桶靠近。在这一趋势下,全球各国通胀数据纷纷回暖。 同时,全球大宗商品也从前几年的下挫中抬头,近期铜价更是涨势凶猛。本周一,铜价大幅上扬,市场交投活跃。其中沪铜指数收盘在50160元,上涨2340元或者4.89%,市场成交60.1万手,持仓增加8.6万手到59.8万手。 兴业期货投资部经理沈皓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通胀回升阶段,工业品都处于强势地位,铜价的暴涨部分也与智利最大铜矿罢工有关。” 正是由于全球通胀预期的攀升,欧美央行收紧货币政策的预期也在同步上升。如今美联储已经启动了加息,今年预计仍会加息两次;欧洲央行仍在持续推进量化宽松(QE),但从今年4月开始,该行每月债券购买量从600亿欧元收缩到400亿欧元。 但章俊认为,当前无需因为通胀暂时上行而担心中国央行调整货币政策立场,“春节前后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动作频频,分别上调了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和逆回购利率。这被市场解读为在维持基准利率不变的前提下的变相加息,央行的货币政策开始收紧,并实质性转向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设定的‘稳健中性’立场。我们认为央行货币政策立场的转变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央行货币政策转向是出于对通胀的担心,我们认为央行根本没有必要收紧政策。” 他表示,春节因素过去后,2月CPI可能会出现明显回落。此外,鉴于PPI环比增速放缓,并加上基数效应减弱,预计未来PPI同比增速上升幅度将放缓,并有可能在二季度见顶回落。[详情]

1月中长期贷款激增 实体融资复苏
1月中长期贷款激增 实体融资复苏

  1月中长期贷款激增 实体融资复苏 记者 徐燕燕 1月代表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6293亿元,尽管占比有所下降,但总量也创出新高 视觉中国图 2月14日,央行公布了2017年1月金融数据,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03万亿元。其中,同比减少4751亿元。而此前市场曾预期1月份的信贷数据将远超去年同期放出“天量”。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告诉第一财经记者,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低于去年同期,这是货币政策按照稳健中性的目标操作之后的具体体现,符合当前的经济需要,也符合政策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1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加1.52万亿元,绝对值高于去年同期,也创了历史新高,业内认为,这反映了实体经济的需求有所复苏,贷款需求较去年旺盛。 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复苏 去年7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开始,防范金融风险、抑制资产泡沫逐渐成为货币政策的主旋律,这在2016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明确。随着一系列政策利率的收紧,1月信贷投放比去年同期减少不到5000亿元,体现了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基调。 从整体的贷款结构上来看,实体经济贷款需求转旺,资金脱虚向实的苗头得以表现。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的中长期贷款增加1.52万亿元,而去年1月份增加1.06万亿元。与此同时,票据融资今年减少4521亿元,而去年1月时增加3719亿元。 “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是政府想要看到的,对于拉动实体经济,有正面的推动,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摩根士丹利华鑫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按照以往经验,银行要在年初“冲贷款”,如果实际贷款需求不足,要用票据融资占贷款额度。章俊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如果剔除票据融资,今年1月企业中长期贷款的绝对值是高于去年同期的。这实际上反映了实体经济需求有所复苏,贷款需求比较旺盛。考虑到企业中长期贷款与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性,预计今年一、二季度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不会明显下滑。 章俊认为,商业银行通过压缩票据来增加实际贷款量,而实际信贷需求又恰恰比较旺盛,所以就压缩了票据来放信贷。 不过章俊也表示,还有一种可能是,银行或有担心货币政策可能会逐渐收紧,在之前尽量能多放一点。 另一方面, 1月,代表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6293亿元,尽管占比有所下降,但总量也创出新高。这一规模大概占新增贷款的比例在35%左右,跟过去40%甚至超过一半都是按揭贷款相比,已经大幅收窄。 连平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说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已经见了一些效果,成交量萎缩放缓,信贷也受到影响。同时,商业银行房贷投放的速度也在放缓,过程拉长。 不过,章俊认为,房贷新增总量创出新高,这一方面说明政府和央行对于房地产调控实际上可能并不如市场想象的那么严厉。“当然也不排除另外一个原因是,央行和银监会还没有限制房贷的政策,银行赶在之前尽可能冲一下房贷。”章俊对记者称。 M1回落 稳健货币政策初显效 数据显示,1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1.3%,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去年同期低2.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同比增长14.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6.9个和4.1个百分点。 连平告诉第一财经记者,M2增速11.3%在预料之中,但M1下降如此之快超出市场预期,这也跟整个政策环境以及由政策环境带来的流动性偏紧的状况相关。 “狭义货币主要是企事业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加上现金,现在流动性偏紧的情况下,显然银行企事业单位活期账户上的资金不可能非常多,因此增速明显回落,这其实也是货币政策稳健中性操作实施之后,在市场上的具体体现之一。”连平对记者称,这样一来“M1、M2”之间的“倒剪刀差”明显收窄,这个状况的发展有利于未来一段时间抑制泡沫,同时降杠杆,使得经济运行中间风险下降都是有好处的。 在此之前,很多观点认为,1月信贷将远超去年同期放出“天量”。 连平表示,这主要是对于货币政策基调的理解不够,1月不可能超出去年同期。 另一方面,不少银行在1月份开始的几周里投放是比较快的,所以才有了很多预测,但是信贷是可以调整的,到了月末的时候,各家银行也可能从自己自身的实际需要出发,例如央行MPA(宏观审慎评估)对整个运行的状况进行评估,评估之后相关政策要出台,各家银行会自动进行调节,例如票据投放也可以进行压缩,所以到了月末出来的数据,最终相对于去年来说还是明显减少。 在连平看来,“1月份的数据是货币政策按照稳健中性的目标操作之后得到具体的体现,这个现象是符合当前的经济需要,也是符合政策需要的。” 没有进入加息周期 2月14日,国家统计局还发布了1月份CPI数据2.5%,远超预期。这是否意味着货币政策将会进一步偏紧,并有可能进入连续加息的周期? “现在加息都没有做,更谈不上加息通道。”连平对第一财经记者称,目前MLF(中期借贷便利)、SLF(短期借贷便利)以及逆回购利率的上升,一方面是市场因素的结果,当然最根本还是体现了政策调控的需要,也是由于货币政策在去年底稳健中性基调出台以后,央行在市场流动性调节的方面,改变了保持市场流动性充裕的状态,使得流动性进入了基本稳定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利率上升很自然,接下来顺势把工具利率也逐步小幅度提高,都是体现了政策的要求。 目前来看,既然市场的利率已经做了调整,但没有加息,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目前还没有遇到真正的通胀。CPI虽然明显上升,但还在2.5%左右,没有突破政策目标3%,而且更多是因为季节性因素。这种情况下,谈不上用存贷款利率上调应对CPI的变化。 连平称,年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目标很清楚,抑制泡沫、降杠杆、防范金融风险,没有提到抑制通胀。也就是说,目前物价形势并没有进入防控通胀的阶段,加息条件不成熟。 对于未来货币政策的大方向,章俊认为,市场更多寄望于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依然需要相对中性的货币政策来支持,所以货币政策依然是稳健中性的基调不会变,持续偏紧的可能性不大。具体而言,价格方面通过“缩短放长”,即抬升短期的资金价格,压低中长期的资金价格,来鼓励中长期投资。[详情]

1月新增贷款同比少增4751亿 社融等多项指标创新高
1月新增贷款同比少增4751亿 社融等多项指标创新高

  1月新增贷款 同比少增4751亿 社融等多项指标创新高  本报记者 侯潇怡 北京报道 2月14日,央行及时送出了“情人节晚餐”,发布了1月金融统计数据。 此前1月贷款新增是否能创新高的多种猜测也有了最终答案, 1月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03万亿元,同比少增4751亿元。 从部门看,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中长期贷款增加1.52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74%,为近两年的新高。 加之PPI的超预期劲涨,实体经济似显现回暖信号,经济的利好预期也似在这个情人节传递。 房贷受控实体需求猛增 对于新增贷款规模的同比大幅下跌,招商证券宏观分析师闫玲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各项数据看,银行主动大幅压缩短期票据融资,本月减少4521亿元,可以部分解释信贷低于预期的原因。” 中信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明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政策风向的收紧势必带来新增贷款规模的下降,而结构上的“双高”更值得关注。“一方面,居民中长期贷款仍较高,另一方面,非金融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比很大,可以说既有担忧,也有惊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1月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6293亿元,绝对规模创历史新高,但在全部信贷占比方面,则从峰值的103%持续回落至31%。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对此分析称,从历史看,居民中长期贷款与房地产销量密切同步相关,两者之间并无显著的领先或滞后性。但2016年10月房地产调控之后,一方面监管希望放贷延后发放,另一方面10月之后资金显著趋紧,银行放款意愿显著下降,因此目前的居民中长期贷款可能是房地产贷款的滞后发放所致。 “由于目前房地产销量下滑趋势已经出现,按照上述逻辑,未来居民中长期贷款将逐步回落。”邓海清补充称。 明明提出,房贷总量虽然大,但更应该关注的是需求结构,要分清楚是出于投机需求、刚性需求?还是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去库存的表现还需要进一步监测? 而非金融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1.52万亿,占当月全部新增贷款的74%,也达近两年新高。 对此,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业主任曾刚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贷款占比较高,和实体经济比较积极的变化有关系,结合PPI数据的良好表现,可以认为企业端的经营状况有好转迹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 多位分析师指出,PPP项目加速落地,以及政策性贷款投放是推高企业中长期贷款规模的主要力量。 社融非标创新高 虽然新增信贷规模下降,但同样值得关注的是,社会融资规模1月新增3.74万亿元,创数据统计以来最高值。其中表外融资占比为33%,连续三个月居高位。 这在近三年都未曾出现过。闫玲指出,社融也是重要的补充信贷的衡量指标,反映在信贷政策收紧和表内融资规模受到制约的情况下,非标需求被推高。考虑到社融的高规模,整体的信贷新增量并不低。 明明对此持谨慎态度。他认为,社融规模大,非标占比高,反映实体的需求不低,但也需要关注是否存在通道业务和绕监管的态势,及接下来的趋势,警惕非标复苏是否和去杠杆政策存在背离。 曾刚对此表示相对乐观。他认为数据反映经济好转信号,企业经营状况的好转必然带来企业贷款和融资需求的增加,而信贷政策的收紧和表内融资的限制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企业借助非标融资也是逻辑成立。曾刚还表示,降杠杆没有明确定义为压信贷规模和企业需求,去杠杆并不一定体现在社会融资规模被压制,可能是进行结构的调整。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57.59万亿元,增速较去年同期低2.7%。狭义货币(M1)余额47.25万亿元,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6.9%。从数据看,资金市场流动性保持稳中偏紧基调,M1-M2同比继续大幅回落,创1年新低。 邓海清表示,因M1-M2同比与房地产销量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一方面与房地产销量下滑有关,另一方面表明企业层面的流动性陷阱进一步减弱,企业投资可能继续回暖。 (编辑:李伊琳,邮箱,liyil@21jingji.com)[详情]

再通胀起步:1月PPI创65个月新高CPI创32个月新高
再通胀起步:1月PPI创65个月新高CPI创32个月新高

  再通胀起步 本报记者 定军 实习生 郑晓彬 北京报道 编者按: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1月PPI同比上涨6.9%,创65个月以来的新高。同期CPI涨幅为2.5%,为32个月以来的新高。物价上行压力凸显,不过市场预计下半年PPI将有所回落,CPI增幅将在3%内运行。因此,通胀并不构成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首要目标。 随着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攀升,部分行业开始由去库存向主动补库存转变,而主动补库存也被认为是驱动短期经济企稳的重要因素。但主动补库存的持续性尚待观察。 2017年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6.9%,环比上涨0.8%。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上述PPI涨幅是65个月以来的新高。同期1月居民消费价格涨幅(CPI)为2.5%,为 32个月以来的新高。 2月14日,在一束玫瑰花甚至创出千元价格时,包括成品油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也还在上探。当日国家发改委公布消息称,自当日24时起,汽柴油每吨价格上涨50元。 此前1月,全国的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出厂价格同比涨幅为3.9%,上游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出厂价格同比上涨了10.4%。1月铁矿石、有色等产品也出现了上下游价格连环上升的情况。至于同比涨幅,煤炭、铁矿石、原油等上下游产品1月涨幅分别在15%-40%不等。 受此影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6.9%,环比上涨0.8%。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上述PPI涨幅是65个月以来的新高。同期1月居民消费价格涨幅(CPI)为2.5%,为 32个月以来的新高。 不过,接下来PPI能否维持高位,进而引起CPI上涨,仍存在不确定性。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室主任牛犁指出,今年全年PPI同比涨幅可能在5%左右,上半年高下半年低,最近几个月每月涨幅在7%左右。但是PPI对CPI推动作用有限,因为最终消费品市场大都是过剩的。 “对于钢铁煤炭去产能,2017年国家要求是用市场、法治的办法。如果做得好,PPI环比也未必有大的上升压力。”2月14日,他在分析当日公布的PPI数据时说。 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到,国家有关部门近期有望公布2017年的钢铁、煤炭等去产能任务。按照“十三五”的要求,今年可能仍会加大去产能力度。目前很多机构都对于国家加大去产能力度抱有期待,以期从价格暴涨中逐利。 2016年全国超额完成了2.5亿吨煤炭和4500万吨钢铁去产能任务,不过价格上涨较快。截止到2017年2月14日,全国现货市场钢坯和煤炭价格同比涨幅在100%左右。 大宗商品高探致PPI创65个月新高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1月全国PPI同比涨幅为5年5个月(65个月)以来的新高。 上一次PPI单月出现7%左右的涨幅在2011年8月。当时涨幅是7.3%,正好是“四万亿”投资刺激政策出台的后期。 不过,现在的情况与当时不同。因为2011年8月采掘业、原材料、加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涨幅,比2017年1月要低。2011年8月生活资料、食品、衣着出厂价格分别上涨了4.8%、8.3%、4.6%,而2017年1月这类商品价格基本没涨。 民生银行研究院首席分析师温彬认为,核心原因在于,现在上游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升,难以传递到下游,尽管下游产品价格有些上升,但是整体因为过剩严重,难以快速上涨。 “下游行业除非通过内部挖潜或者提高技术来降低成本,否则很难直接提高产品价格来消化上游涨价的压力。”他说。 据了解,本次工业品价格上升快,主要集中在上游的几个行业。 比如1月全国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和洗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石油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出厂价格,同比分别上涨58.5%、38.4%、37.7%、24.4%、17.3%和9.2%,合计影响PPI同比上涨约5.7个百分点,占总涨幅的82.6%。 这些行业环比价格也在上升。比如1月全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的出厂价格环比涨幅,分别为1.7%、10.4%、2%、1.3%。 不过,整体而言, 7%左右的PPI涨幅中,新涨价因素并不多。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认为,据测算,在1月份6.9%的PPI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6.1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0.8个百分点。 牛犁指出,要注意,现在PPI的环比价格涨幅整体在放慢,比如上月环比价格上涨1.6%,本月只有0.8%。同比价格涨幅大,是因为去年12月实际价格水平高,导致翘尾因素高(上年年末的上涨因素,对第二年的影响)。 牛犁预计,实际CPI被推动的涨幅不会太大,2017年全年CPI涨幅为2%左右,PPI为5%左右,其中2月CPI同比涨幅在1.5%左右,是因为春节的季节性因素导致翘尾因素大幅降低。 “整体而言,目前物价有成本推动的因素,但是推动作用不会太长,现在一些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升快,是因为过去多年持续超跌导致的。”牛犁说。 走势取决于去产能 2017年全国钢铁和煤炭去产能的目标有望在近期公布,其力度大小可能会决定2017年钢铁和煤炭的价格走势。而这可能会影响到其他行业价格,以及整个PPI走势。 银河证券公司总裁顾问左晓蕾认为,PPI上涨快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钢铁等行业去产能取得了一些成效,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然工业品价格上涨,也和进口能源的价格上涨有关。 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2016年全国化解钢铁产能4500万吨、煤炭产能2.5亿吨的任务超额完成。这部分导致了钢铁和煤炭价格持续上升。 根据国家“十三五”的安排,2017年上述两个行业去产能任务可能仍会维持该目标甚至加码。而近期国家多个涉及水泥等行业的督查组正在各地进行淘汰落后产能的督查,这可能使得今年去产能的行业会扩围。 1月10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指出,今年去产能的要求会更高,“三去一降一补”任务会更重,压力也会更大。 资深钢铁专家马忠普认为,目前钢铁行业已经把握了产销平衡。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压缩过剩产能,只能导致钢价疯狂,钢材涨价进而带动下游成本价格增长,下游行业也涨价。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安排,2017年要继续推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要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创造条件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妥善处置企业债务,做好人员安置工作。要防止已经化解的过剩产能死灰复燃,同时用市场、法治的办法做好其他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去产能工作。 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指出,如果多用市场的手段去产能,按照市场调节,今年钢铁和煤炭价格可能上涨温和。如果大搞行政手段去产能,则还会导致钢铁和煤炭价格暴涨。 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到,2016年全国粗钢、十种有色金属、原煤、原油产量分别为8.08亿吨、5283万吨、33.6亿吨、1.99亿吨,同比分别增长1.2%、2.5%、-9.4%、-6.9%。 但海关数据显示,2016年进口原油、煤、钢材分别为3.81亿吨、2.56亿吨、1321万吨,分别增长13.6%、25.2%、3.4%。同期,中国进口价格总体下跌2.1%。 据此估计,中国2016年实际消费的原油、煤炭、钢铁量并未下降太多,只是从海外进口的大宗产品价格有所下降。 (编辑:杨志锦,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yangzj@21jingji.com)[详情]

PMI数据显示库存由去转补 分析称主动补库存预期难持续
PMI数据显示库存由去转补 分析称主动补库存预期难持续

  去库存转向?主动补库存预期难持续  本报记者 张奇 北京报道 随着PPI由负转正并在1月涨至6.9%,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攀升,部分行业开始由去库存向主动补库存转变,而当前主动补库存也被认为是驱动短期经济企稳的重要因素。 2月14日,国家统计局披露数据显示,PPI同比增长6.9%,CPI同比增长2.5%。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解到,随着PPI由负转正并在1月涨至6.9%,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攀升,部分行业开始由去库存向主动补库存转变,而当前主动补库存也被认为是驱动短期经济企稳的重要因素。下一步主动补库存的持续性,将关乎未来经济走势。 根据需求和库存的变动,库存周期可划分为主动去库存、被动去库存、主动补库存、被动补库存四个阶段。海通证券姜超团队1月份研报认为,从宏观层面看,当前中国经济正在从被动去库存转向主动补库存。 1月份PMI数据显示,产成品库存为45,环比回升;原材料库存48,环比持平,企业原材料采购量环比回升0.5且继续维持在扩张区间。中银国际证券朱启兵认为,这反映企业库存回补仍有空间。 姜超团队认为,本轮主动补库存力度或较弱、持续时间或较短。一方面经济增速下滑,补库存力度整体较弱,而去库存则会比较持久;另外政策重心已从稳增长转为防风险、促改革,终端需求已开始走弱,需求拐点近在咫尺等原因或使主动补库存很快转为被动补库存。 “我认为主动补库存是暂时性的,比如目前汽车就出现一定被动补库存的情况,看到的库存增多,实际上是因为卖不出去。”华融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库存由去转补 最近王华所在的纸厂每吨纸涨价200元。 作为该纸厂的销售经理,王华称,即便每吨上涨200元也不能涵盖原材料上涨,部分原材料甚至一周涨两次。 “原材料、包装材料、运输成本、水电都在涨,核算下来一吨纸的成本比去年涨近1000元。”王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2月份以来,包括浙江东大纸业、东莞建晖纸业、江门市明星纸业在内的多家纸企均上调产品价格,而其涨价理由均涉及原材料等商品价格攀升。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称,去年以来受内需增加和去产能持续推进的影响,上游行业市场供求关系得以改善,采掘、原材料等行业价格涨幅继续扩大,进一步推高生产资料价格。 2月14日统计局披露数据显示,1月PPI同比增长6.9%,涨幅比2016年12月份扩大1.4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和洗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价格同比分别上涨58.5%、38.4%、37.7%。 随着PPI、PMI等数据的持续好转,前期过剩产能正在逐步化解,企业去库存稳步推进,甚至部分行业进入补库存阶段,且正自上而下传导。 海通证券姜超团队称,中国工业企业收入增速在2015年12月见底,2016年以来持续回升,而产成品存货增速则在2016年6月见底,下半年以来持续回升。这意味着2016年上半年处在被动去库存阶段,而下半年则进入主动补库存阶段。 具体来看,上游煤炭库存去化,有色行业库存有去有补;中游钢铁行业回补库存,水泥库存低位;下游地产、乘用车库存回升,家电、纺织服装库存回落。 数据显示,上游煤炭库存整体回落。2016年12月末国有重点煤矿库存全国合计3782万吨,同比下降32%;2017年2月13日秦皇岛港煤库存484万吨,周跌72万吨;六大发电集团库存1200万吨,周涨57.3万吨。 “煤炭库存分煤矿、中转地、电厂等。”一家煤炭交易服务商负责人称,“目前矿场需求量、生产量都相对较少,不过下游电厂库存相对较多。” 钢铁行业方面,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节后钢材社会库存比节前上升35%。 钢材社会库存上升基于三个原因:一是下游需求启动缓慢导致的库存被动上升;二是贸易商加大冬储的力度,以免出现2016年初备货不足、上涨过程中未能获得利润的情况;三是厂商对春节需求预期良好,稳增长项目有望在3月份出现放量。 主动补库存可持续性存疑 本轮中国经济企稳源于需求改善下的库存回补,而持续的补库存要需求支撑。 在华融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看来,和当前经济情况颇为相似的历史时期是2000年前后。当时也是库存不断去化,PPI上升并带动上中下游企业利润好转,不过当PPI涨到一定程度后就见顶,之后经济开始震荡。 “后来经济真正复苏是2002年左右,当时一方面是因为加入WTO,另外国内房改,房地产投资等内需开始拉动。”伍戈说。 伍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库存去化是经济企稳、复苏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企业经营好转一方面需要库存去化,另外要存在终端需求。“现在库存去化相对顺利,但是若需求起不来,经济很难持续复苏。按照上一轮规律,一旦PPI出现下滑很可能带动投资、利润下滑。” 在王华看来,这一轮纸张上涨主要源于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的被动传导;王国清也表示,钢价上涨主要受到环保、去产能政策影响。因此其价格上涨主要因素皆非需求扩张。 此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韧波指出,像手机、电视等很多厂家提高产品价格,是因为面板等原料价格上升。但是市场能否接受,还需要观察。 其实,终端需求主要体现在房地产、家电、汽车等内需消费及外需方面。房地产方面,2月上旬26城、40城地产销量同比增速分别为-22%和-17%,销量有所下降,且业内普遍预期,2017年房地产投资将会下滑。 乘用车方面,1月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口径下乘用车销量同比负增长9.3%,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飙升至61.5%,创2013年以来同期新高。 “汽车去年因优惠政策等卖得很火,但现在销量下滑速度较快,出现一定的被动补库存的情况;外需方面1月份数据相对较好,但总体而言特朗普上台后,市场预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伍戈称,“不管怎样,现阶段很难有房地产市场全面复苏及WTO,所以从历史来看持续复苏还是相对乐观,我们认为补库存是暂时性的。”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一方面今年外需不会比去年差;同时内需方面虽然去年对房地产进行调控,但今年未必会出现“硬着陆”,可能只是增速回落;另外目前基建领域需求比较旺盛,PPP项目加快落地,因此今年开局总体偏乐观。“下一阶段,我觉得供给侧改革压缩产能,内需、投资扩张预期都会进一步延续,今年的市场仍旧会向上运行。” (编辑:杨志锦,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yangzj@21jingi.com)[详情]

油气煤推波助澜 大宗商品拉动PPI上行
油气煤推波助澜 大宗商品拉动PPI上行

   油气煤推波助澜 大宗商品拉动PPI上行 本报记者 綦宇 北京报道 2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7年1月份的CPI和PPI数据。从PPI的表现来看,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涨幅回落,同比涨幅继续扩大。 具体数字上,1月份PPI环比上涨0.8%,涨幅在连续扩大4个月后出现回落。其中,石油天然气行业和煤炭行业上涨明显,分别达到了10.4%和1.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的涨幅也达到了1.8%。 而从同比上来看,1月份PPI上涨6.9%,涨幅比2016年12月份扩大1.4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和洗选、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同比分别上涨58.5%、38.4%和9.2%。 受到国际国内市场影响,能源油气煤成为去年底至今年1月PPI上涨的重要推动力量。因为它们还是目前中国化学工业最主要的原材料来源,油气煤的价格上涨势必会向下游传导,影响成品油、乙烯等下游市场。 “PPI的构成中,油气、煤炭、黑色、有色占比不到30%,但这几个上游行业涨幅较大,贡献了主要的增长。1月原油价格及黑色系大宗商品的上涨助推了PPI的进一步上行。”民生证券研究员栾稀告诉记者。 她同时向记者表示,PPI预计全年走高,但或会随着基数的抬升有所收敛。“原油和煤炭涨价预计会维持对PPI增长的贡献,但二季度之后涨幅会逐渐温和。” 不论是原油还是煤炭,抑或是它们的下游化工行业,2016年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触底反弹。通过现有的趋势,或许能够看出它们各自在2017年的表现。 原油价格反转持续 “国内的原油价格和国际价格是挂钩的,所以2016年整个国际油价的走势对中国相关行业的影响很大。”卓创资讯分析师高健告诉记者。 2016年年初油价最低下探至20余美元每桶,此后一直保持稳步上涨的趋势,尤其是自去年11月开始,受到欧佩克达成6年来首个限产协议的影响,油价从不足40美元/桶上涨至年末的56.8美元/桶,上涨幅度超过20%。 尽管2017年1月以来油价持续保持在55美元/桶左右,但此前两月油价大幅上涨仍为油气行业提供了非常可观的收益预期。“近三个月以来国际油价有非常明显的改善,超过20%的涨幅对于行业的刺激还是非常明显的。”高健表示。 同时,尽管2月份国际油价并没有明显上涨,只是处于横盘震荡状态,但从整体来看,2017年油价的供需情况改善是大概率事件。 依据IEA的统计数据看,OECD国家的原油库存已经下降到“标志性”的30亿桶以下,尽管中国及新兴国家的原油库存量正在上升,但该组织仍将全球今年的石油需求增长估计调高至140万桶/日。 “据IEA数据表明,去年11月份达成的欧佩克减产协议在今年1月份的执行水平已经达到协议的90%,特别是沙特,减产数量超过了商定的数额。” 标普全球普氏原油分析师Nick Coleman告诉记者,“不过从目前原油市场的表现来看,对于欧佩克相关协议是否能够彻底贯彻仍持相对怀疑的态度。” 而从国内表现来看,2016年中国进口境外原油比例达到64.4%,创历史新高,同时进口极度依赖马六甲海峡,通过这一海峡到达中国的石油超过70%。因此,对于中国总体情况来说,国内原油依然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在国内原油供给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于中国相关行业来说会更加敏感,”高健表示。“除了油气开采,价格上涨导致的成本提高会传导至下游行业,这会有一些时间的延迟,但这种传导依然会产生效果。” 煤炭大反转 作为中国能源的支柱,煤炭行业在2016年一改前几年“跌跌不休”的状态,迎来了一次反转。 以山西吕梁地区低硫焦煤价格为例,炼焦煤2016年年初570元/吨,2016年年底1600元/吨,涨幅接近180%。以环渤海动力煤价格为例,2016年年初372元/吨,年底为593/吨。 而从产量来看,2016年全国原煤产量大约在33.6亿吨,降幅达到9.4%。 “从大的方面来看,煤炭行业受到去产能的影响非常明显,”卓创资讯煤炭分析师张敏告诉记者,“产量在下降,需求面却没有明显的下降,导致煤炭市场因供需关系变化出现了一大波行情。” 从近几个月的行情来看,煤炭的价格在高位调整,自去年11月的高点价格下降了接近24%。“不过这一价格与2016年的平均水平相比仍然较高,说明供应依然紧张。” 标普全球普氏大中华区内容总监陆彬告诉记者。 陆彬对于煤炭行业在2017年的前景展望依然保持观望。“如果政府在冬季供应旺季后依然将煤矿的开工天数限制在276天,那么我们可以预期价格保持在较高水平。否则从供需层面来看价格会有所下降。”他表示。 化工行业进入“卖方市场” “化工行业下半年以来行情很好,处于卖方市场的状态,产品不愁销路。”一位在山东地区从事煤炭化工的企业主告诉记者。 化工市场在去年10月底以来一直受到金融投资者的关注。而去年聚丙烯、聚乙烯和甲醇等石油化工或煤化工产品价格反弹,并在农历新年前后保持涨势。 “从官方数据反映来看,去年大连商品期货和郑州商品期货第四季度的交易量保持大幅增长。” 标普全球普氏化工分析师普瑞玛·维斯瓦纳坦告诉记者。 而从另一份数据上看,去年12月甲醇进口量同比增达38%,聚乙烯进口增长78%至33万吨,聚丙烯进口增长11%至31.9万吨。“这一行情反映出需求的紧缺。”普瑞玛·维斯瓦纳坦说。 尽管中国2017年将有惠州二期炼化一体化工厂项目投产,并且乙烯等主要化工产品产能在持续扩张,但这似乎并不能直接影响到该年度国内化工市场的火热程度。“甲醇、PX产品的进口仍在不断升级,这类商品的需求依然非常旺盛。”她说。 (编辑:杨志锦,如果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yangzj@21jingji.com, 记者邮箱:qiyu@21jingji.com)[详情]

解读1月经济数据:市场形势好转 通胀压力不明显
解读1月经济数据:市场形势好转 通胀压力不明显

   CPI与PPI同比涨幅均创近年新高 市场形势好转 通胀压力不明显(读数·聚焦1月经济数据) 来源:人民日报 国家统计局14日发布的2017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CPI同比上涨2.5%,涨幅创下2014年6月以来的新高;PPI环同比上涨6.9%,1月份PPI涨幅也创下2011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受春节和翘尾因素影响,CPI同比涨幅创下近32个月的新高 春节过后,不少居民反映,虽然今年春节菜价依然挺贵,有些蔬菜的价格甚至堪比肉价,不过涨幅似乎不如前两年那么猛。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与居民的这种感受一致。今年1月份CPI环比增长1.0%,这个涨幅比2016年和2015年春节所在月份的环比涨幅分别低0.6和0.2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受暖冬影响,鲜菜价格环比涨幅远低于前两年春节月份。 不过,1月CPI环比涨幅比2016年12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分析,这主要是受三大因素影响。一是受节日因素影响,食品价格环比上涨2.3%。二是寒假和春运期间出行人员增多,交通和旅游价格上涨明显。三是受国内成品油调价影响,汽、柴油价格环比分别上涨4.7%和5.2%。 1月CPI同比上涨2.5%,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创下近32个月的新高。从分类看,交通和通信价格对CPI影响最大,同比涨幅比上月扩大1.4个百分点,影响CPI同比涨幅扩大0.17个百分点。 绳国庆测算,在1月份2.5%的CPI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影响约为1.5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1.0个百分点;2月份由于“春节错月”和上年同期基数较高,翘尾影响将明显回落。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报告预测,5、6月份CPI同比仍有走高可能,但下半年随着翘尾及新涨价因素的回调又会重新回落,全年通胀压力并不明显。 PPI环比涨幅回落,同比涨幅创5年多来的新高 1月份PPI环比上涨0.8%,涨幅在连续扩大4个月后出现回落,比2016年12月份缩小0.8个百分点。 自去年9月PPI同比涨幅由负转正后,2017年1月的PPI同比上涨6.9%,创下五年多来的新高。1月份PPI同比涨幅比2016年12月份扩大1.4个百分点。在调查的40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3个行业产品价格同比上涨,比上月增加1个。 据测算,在1月份6.9%的PPI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6.1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0.8个百分点。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学智说,工业产品价格上涨反映经济运行有回暖迹象,但初级原料和工业中间产品价格的过快上涨可能会增加企业经营成本。由于翘尾因素仍将有所上行,预计2月PPI同比涨幅还会有所扩大,但随着翘尾因素减弱及工业需求增长的趋缓,下半年PPI涨势将有所放缓。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司长邢志宏分析,随着市场形势的继续好转,2017年PPI存在着上涨的压力,但由于工业领域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转型升级任务仍然艰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和制约着PPI的进一步上涨,PPI对CPI的传导将相对温和。 (综合本报记者陆娅楠和新华社记者陈炜伟报道)[详情]

1月份CPI稳PPI升 专家预计一季度经济增长无忧
1月份CPI稳PPI升 专家预计一季度经济增长无忧

  1月份CPI稳PPI升 专家预计一季度经济增长无忧 预计2017年CPI涨幅在2%左右波动 ■本报记者 苏诗钰 2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CPI环比上涨1%,同比上涨2.5%;PPI环比上涨0.8%,同比上涨6.9%。申万宏源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1月份CPI消费价格与预期比较一致,今年由于天气原因,春节带来的食品价格涨幅总体稳定,比上月略有回升,预计2017年CPI涨幅在2%左右波动。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表示,今年1月份1%的CPI环比涨幅,比2016年和2015年春节所在月份环比涨幅分别低0.6个和0.2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受暖冬影响鲜菜价格环比涨幅远低于前两年春节月份。据测算,在1月份2.5%的CPI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影响约为1.5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影响约为1.0个百分点;2月份由于“春节错月”和上年同期基数较高,翘尾因素影响将明显回落。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告诉《证券日报》记者,1月份CPI中的非食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今年CPI走势依然会受到食品价格以及季节性波动影响,而核心通胀保持相对平稳。 同时,数据显示,1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涨幅回落,同比涨幅继续扩大。从环比看,1月份PPI上涨0.8%,涨幅在连续扩大4个月后出现回落。从同比看,1月份PPI上涨6.9%,涨幅比2016年12月份扩大1.4个百分点。在调查的40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3个行业产品价格同比上涨,比上月增加1个。 “1月份CPI稳PPI升,黄金组合再现。1月份CPI涨幅基本符合预期,PPI涨幅高于预期。CPI稳使得通货膨胀预期稳定,不至于让货币政策不安;PPI升,印证需求稳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延续,企业效益好转延续。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这都是经济运行的黄金组合。维持一季度经济增长无忧,物价继续正常化,经济搭台,改革唱戏的判断。”李慧勇告诉记者。[详情]

1月份M1与M2剪刀差缩至3.2% 反映中国经济活力增加
1月份M1与M2剪刀差缩至3.2% 反映中国经济活力增加

  1月份M1与M2剪刀差缩至3.2% 反映中国经济活力增加 当月新增信贷2.03万亿元,刷新一年新高;社融增量3.7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本报记者 闫立良  “1月24日央行上调MLF利率10个基点,对当月新增信贷规模还是有一定影响的。”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交易员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尽管是货币市场利率的上调,但这种维持基准利率不变的前提下的变相加息,向银行类金融机构释放了清晰的信号: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不能受到任何挑战。 央行昨日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2.03万亿元,同比少增4751亿元。尽管当月新增贷款刷新一年新高,但不及市场预期的2.55万亿元。 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57.59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去年同期低2.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47.25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6.9个百分点和4.1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8.66万亿元,同比增长19.4%。当月净投放现金1.83万亿元。 1月份M1与M2的剪刀差大幅缩减为3.2%(上个月为10.1%),连续第7个月收窄。这个数据反映出当下中国经济活力正在增加。 从1月份贷款构成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752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22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6293亿元。 上述交易员称,由于住户中长期贷款中房贷占比相当高,所以后续各银行仍有收紧房贷的必要。今年以来银行收紧房贷的信息日渐增多,就是在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在宏观上管住货币,微观信贷政策要支持合理自住购房,严格限制信贷流向投资投机性购房”的要求。 央行初步统计,2017年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7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2.1万亿元和2619亿元。其中,当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2.31万亿元,同比少增2237亿元;企业债券融资净减少539亿元,同比少5623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599亿元,同比多130亿元。 对于后续货币政策,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最近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层面的动向本质上是希望抑制国内资产价格泡沫来减弱催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内因,这种调控手法在一定程度会抑制通胀上行。上述交易员则认为,未来央行会更加注重价格型工具的使用,尤其是货币市场利率与流动性投放的组合,就像央行春节前后那样的操作手法。[详情]

1月份外贸数据增长喜人 一带一路战略助力发展
1月份外贸数据增长喜人 一带一路战略助力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 为我国外贸发展添动力  ■本报记者 苏诗钰 今年1月份,我国外贸数据增长喜人,这与外贸结构的调整不无关系,“一带一路”建设正在成为助力我国外贸结构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今年5月,我国将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作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最高规格的论坛活动,其合作成果值得期待。 有关专家表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往纵深发展,国际产能合作加深,利好制造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国际竞争优势明显、国际市场有需求的优势企业。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研究员吴维海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加大了我国钢铁,水泥等产能输出,拓展了海外进程,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化,加深了文化产业国际化和影视等文化产品进出口,优化了国内农产品结构和贸易品类,增加了国际化人才等。  “‘一带一路’在今年实现了开门红的原因,一是产业转型取得初步成效,二是中国与沿线国家政治互信增强而带动贸易进出口,三是美国退出TPP的国际市场环境的正向变化,有利于我国国际贸易,四是我国政治更加透明,经济结构改善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五是‘一带一路’及全球化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企业的共识。上述原因导致了首季经济趋好,进出口贸易增长和国际合作深度、宽度和广度均增大。”吴维海告诉记者。[详情]

专家:CPI与PPI走势仍将总体温和 不会造成大的通膨压力
专家:CPI与PPI走势仍将总体温和 不会造成大的通膨压力

  2月14日,顾客在浙江省杭州市一家超市选购蔬菜。龙 巍摄(人民视觉) 中国通胀压力不会加大(热点聚焦)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记者 邱海峰 2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CPI环比上涨1.0%,同比上涨2.5%,二者涨幅均有所扩大;PPI环比上涨0.8%,涨幅回落,同比上涨6.9%,涨幅继续扩大。对此,专家指出,1月份CPI涨幅受春节等因素影响有所扩大,若剔除这些特殊因素,物价并没有出现大的波动,且依旧处在合理区间。就未来走势来看,CPI走势仍将总体温和、以稳为主,PPI涨幅也会逐渐平稳,二者不会造成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春节因素致涨幅扩大 1月份,CPI同比上涨2.5%,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对此,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指出,春节因素对1月份CPI上涨影响很大。受春节影响,1月份肉类、蔬菜等食品价格都在上涨,同时,交通、住宿等费用也在上涨。 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份,交通和通信、旅游及食品价格同比涨幅比上月分别扩大1.4个百分点、5.9个百分点和0.3个百分点,三项合计影响CPI同比涨幅扩大约0.35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1月份CPI同比涨幅扩大受翘尾因素影响较大,2.5%的涨幅中,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影响约为1.5个百分点。事实上,就2.5%这一物价水平来看,如果剔除春节等特殊因素的影响,1月份CPI并没有出现大的波动,物价水平仍平稳运行,且处在合理区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后期走势会总体温和 在CPI涨幅扩大的同时,1月份PPI同比涨幅也在扩大。张立群指出,1月份PPI也受翘尾因素影响较大,6.9%的同比涨幅中,翘尾影响约为6.1个百分点。而就PPI的上涨来看,同比涨幅虽继续扩大,但环比涨幅却在连续扩大4个月后出现回落。这说明在较强供给恢复能力的支撑下,工业品总体供求关系正得到有效改善。未来,随着工业品总体供求趋于平衡,PPI涨幅也会逐渐平稳。 此外,据统计局介绍,2月份由于“春节错月”和上年同期基数较高,CPI中的翘尾影响将明显回落。“总体来看,CPI后期走势将会总体温和、以稳为主,一方面,中国食品供给保障能力正不断增强,而食品等基本生活资料供求关系的稳定将有助于物价稳定;另一方面,工业品供求关系的趋稳也将支持物价温和走势。”张立群表示,全年来看,物价涨幅可能会略有提高,但仍会处在合理区间内。CPI、PPI的整体走势既不支持通货紧缩,也不会造成大的通胀压力。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也认为,随着经济形势企稳,今年物价上涨压力有所上升,但并没有大幅上涨的基础。 整体环境仍利于经济 截至目前,2017年开局的多项经济数据已经发布,从具体指标来看,1月份,制造业PMI为51.3%,连续4个月保持在51.0%以上;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9.6%,出口增长15.9%,进口增长25.2%,远超市场预期;CPI同比上涨2.5%,处于合理区间。 “开年各项经济指标表现‘抢眼’,制造业经济处于扩张区间,企业预期向好;外贸单月超预期表现虽不能代表未来走势,但一些积极因素值得关注,特别是随着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增强,全年出口有望低位企稳,外贸继续回稳向好可期;物价水平总体稳定,未来很可能基本平稳。这些积极因素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整体环境,受此推动,2017年中国经济实现平稳开局的可能性很大。”张立群表示。 张立群进一步指出,为了巩固经济平稳运行的大势,还需继续做好“稳中求进”各项工作,落实好各项稳增长政策,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同时,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特别要做好“三去一降一补”、农业、实体经济及房地产等领域工作。以此为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基础性条件的持续改善,中国经济稳定性将进一步增强、经济的含金量会不断提高。[详情]

1月人民币贷款少增4751亿元 一季度新增信贷难显增
1月人民币贷款少增4751亿元 一季度新增信贷难显增

  1月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4751亿元 一季度新增信贷难现显著增长 □本报记者 王辉 中国人民银行14日公布,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03万亿元,新增社会融资规模3.74万亿元。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低于市场预期,但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创历史新高。业内人士表示,在监管部门对信贷再度进行窗口指导的背景下,一季度新增信贷总量预计不会出现显著增长。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体系内部资金利率持续震荡走高,可能引发社会整体融资成本上升。 资金“脱虚向实” 1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1.3%,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去年同期低2.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14.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6.9个和4.1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8.66万亿元,同比增长19.4%。整体来看,M2、M1等指标增速大体符合市场预期,但M1增速有所下滑。 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03万亿元,同比少增4751亿元。业内人士表示,此前央行对1月信贷投放不能过快增长的窗口指导已基本得到证实。上海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胡月晓认为,监管部门对于2017年信贷的调控可能以2015、2016年的同期均值作为重要参考。另有机构人士表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截至2月12日的2月信贷数据明显低于去年同期。整体而言,一季度信贷投放总量可能难以同比显著增长。 从1月信贷分项数据来看,居民贷款当月增加7521亿元,继续保持高增长;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1.56万亿元,较2016年同期的1.06万亿元大幅多增,并且创历史新高。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表示,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中长期贷款大增,除了债券收益率大幅上升后企业融资转向信贷的替代效应外,可能与地方投资冲动、基建PPP发力、企业盈利恢复后设备开支大增、出口好转企业恢复生产等融资需求上升有关。在楼市债市调整的背景下,银行增加了对实体经济的贷款投放,资金正呈现“脱虚向实”的积极迹象。 非标融资大增 1月金融数据显示,反映广义金融体系对经济资金支持力度的新增社会融资总规模创历史新高。从分项数据看,在1月表内信贷收缩的同时,表外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三项合计同比多增8389亿元。 九州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分析,非标融资数据的表现出人意料。在经历了2013年、2014年的调控之后,非标融资一度一蹶不振。今年1月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未贴现票据均处于历史高位,这并非季节性因素所致,可能部分与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受限有关。 民生证券固定收益团队认为,债市调整后,企业融资成本上升,叠加监管层收紧房企与过剩产能行业企业发债,于是大量企业转向非标融资。 中金公司指出,非标融资规模的大增显示银行在负债成本上升的环境中,转向配置收益率更高的资产来覆盖成本,也与限制房地产和城投平台发债有关。 融资成本上升受关注 业内人士认为,尽管1月信贷投放规模整体低于市场预期,但在近年来广义金融融资持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增信贷指标的参考意义已明显下降,投资者应当更多关注新增社会融资以及其他融资指标的变化。 多位固定收益投资人士表示,1月金融数据显示社会资金总量仍较宽松。在金融体系内部资金利率持续上行的背景,商业银行对于贷款提价的诉求持续升温。 上海某券商资管固定收益部门负责人表示,虽然商业银行发放贷款会综合考虑存款效应、客户关系、地方政府影响等因素,但目前许多质地尚可的债券资产、非标资产的收益率明显高于许多面向大企业的优质贷款。综合考虑1月非金融企业对贷款的高需求,商业银行完全有动力提升贷款利率。 业内人士表示,今年以来监管部门的货币调控思路主要在于通过推高货币市场利率来实现金融去杠杆,进而推动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市场的有效性决定了包括贷款在内的全社会融资利率势必上行,尤其在1月份高收益非标资产卷土重来的背景下,其他主流融资利率的“比价式”上升冲动可能会很快显现。[详情]

PPI快速上涨:全年通胀压力仍温和 货币政策易紧难松
PPI快速上涨:全年通胀压力仍温和 货币政策易紧难松

  PPI快速上涨 全年通胀压力仍温和 □本报记者 彭扬 实习记者 程竹 国家统计局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上涨1.0%,同比上涨2.5%;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上涨0.8%,同比上涨6.9%。业内人士认为,CPI涨幅超出市场预期,主要原因是非食品价格远超预期。货币政策方面,基于供给侧改革的综合要求,预计稳中偏紧的基调不变。 货币政策易紧难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PPI与CPI同比涨幅的“剪刀差”继续扩大至4.4个百分点,创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新高。温彬表示,要警惕PPI过快上涨带来的通胀压力。在进一步去杠杆和通胀预期升温的背景下,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易紧难松。 国金证券分析师徐阳认为,PPI与CPI“剪刀差”继续扩大,在积极支撑企业盈利的同时,潜在通胀压力继续制约货币政策空间,货币政策将从中性偏宽松继续转向更加中性,但全面收紧尚未到来。 邓海清表示,今年CPI并不具备显著高于或低于2016年的条件,因此货币政策可能更取决于防风险和稳增长,其中防风险的权重可能更大。由于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的利率过低,目前处于对低利率的修复过程中,以防范金融系统风险,未来货币市场利率可能持续缓慢上调。 上海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胡月晓表示,预计全年价格形势将出现矛盾现象,即CPI低位运行伴随PPI高位运行。价格变动主要由资源品的价格变动引起,并非需求变化引起,因此货币政策基于供给侧改革的综合要求,稳中偏紧的基调不会改变。 非食品价格上涨推升CPI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表示,1月非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7%,涨幅创2001年有统计数据以来新高。非食品价格环比涨幅连续3个月超过历史均值,主要与原油价格上涨有关。1月服务价格环比涨幅创有数据以来最高,成为导致1月非食品价格远超预期的主要原因。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剔除食品和能源以外的核心CPI涨幅逐渐上升至2.2%,2014年2月以来首次回升至2%以上。1月CPI翘尾因素为1.55%,对CPI涨幅起到抬升作用。 1月食品价格并未出现大幅上涨。国泰君安分析师熊义明表示,受今年暖冬天气影响,鲜菜供应相对充裕,1月鲜菜价格环比涨幅远逊于去年和前年春节所在月。 PPI方面,邓海清认为,PPI继续回升主要与原油价格回升、去年低基数、黑色系金属价格反弹有关。PPI回升有助于企业盈利改善,有助于降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为补库存周期开启提供条件。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去年以来,受内需增加和去产能持续推进的影响,上游行业市场供求关系得以改善,采掘、原材料等行业价格涨幅继续扩大,进一步推高生产资料价格。 企业业绩将改善 “由于2月翘尾因素降至-0.05%,CPI同比涨幅可能回落,不排除重回2%以下的可能。”连平表示,全年来看,5、6月CPI同比涨幅仍有走高的可能,但下半年随着翘尾和新涨价因素的减弱,又会重新回落,全年通胀压力并不明显,但仍应关注核心CPI的持续上涨态势。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预计,2月CPI涨幅可能明显回落。春节后,食品价格下跌较去年更早且更显著。工业品价格继续全面上升,加上低基数效应,短期内PPI可能进一步上行。工业品价格持续上升表明企业利润可能明显复苏。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表示,今年CPI涨幅可能维持在2.7%左右,PPI涨幅维持在7%左右。由于美元走强以及全球主要经济体央行货币政策收紧,全球经济不会进入通胀时代。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认为,经济将“软着陆”,短期呈“W”型,中期呈“L”型,二、三季度可能二次探底,但幅度不会深,更重要的是微观企业业绩将持续改善。[详情]

1月社会融资增量达3.74万亿 企业中长期贷款成主力
1月社会融资增量达3.74万亿 企业中长期贷款成主力

  1月社会融资增量达3.74万亿创新高 证券时报记者 易永英 2月14日,央行发布1月金融数据和社会融资增量数据。数据显示,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虽略低于市场预期,但分部门看,居民中长期贷款继续维持高位,企业中长期贷款规模和占比创新高。此外,当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创历史新高,达3.74万亿元。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1.3%,与去年末持平。 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03万亿元,低于此前市场预期的2.5万亿元,同比少增4751亿元。招商证券宏观分析师闫玲表示,当月银行主动大幅压缩短期票据融资,这是新增人民币贷款低于预期的原因之一。中金固收研究团队也认为,1月新增贷款尽管低于此前市场预期,但这是压缩后的结果,实际上1月前20天的贷款增量非常高。银行主要压缩了表内票据,表内票据净减少4521亿元,为历史上单月净减少最大值。 分部门看,居民和企业的中长期贷款表现抢眼。其中,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创纪录达到6293亿元,不过,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去年银行房贷额度紧张、部分需求在年初集中释放,属季节性因素,不改地产销售降温导致的房贷下行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中长期贷款规模和占比创新高,已取代居民房贷,成为信贷高增的主要贡献力量。数据显示,1月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1.52万亿元。民生证券分析师李奇霖表示,企业中长期贷款猛增主要是因为银行早投放早受益、抢占优质信贷资源等季节性因素影响,以及去年四季度PPP项目大量落地,使得银行将贷款积压到年初。 中金公司固收研究团队认为,贷款猛增也不完全意味着经济需求突然迅猛上升,而是银行为了提高利润在年初积极投放信贷,以及城投平台企业担心在货币政策收缩环境中未来融资难度和成本将上升,从而也愿意提早融资,双方一拍即合。这些投放的流动性不见得马上进入实体经济,可能会先形成企业活期存款。 社会融资规模方面,1月表外融资增长1.7万亿元,使得当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创纪录的3.74万亿元,表外融资中除债券融资显著减少外,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票据融资等均大幅增加,不少分析认为,这应与年初债市低迷和表内贷款受窗口指导压缩,迫使企业转向表外非标融资有关。 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表示,总体而言,1月表内外融资大增虽与年初银行集中投放有关,但均指向企业和居民需求强劲,有利于上半年经济延续企稳势头。不过,面对融资高增局面,又叠加年初通胀处于年内高位,央行货币政策有利于继续维持中性偏紧,未来可能会继续提高公开市场逆回购和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但操作利率的提高更多是指向金融去杠杆和防风险,对贷款利率影响有限;而实体经济也同样面临去杠杆压力,融资高增与监管思路相悖,因此预计央行虽然不会轻易调整存贷款利率,但对信贷的指导不会放松。[详情]

1月社融增量3.74万亿创新高 央行对信贷指导或难放松
1月社融增量3.74万亿创新高 央行对信贷指导或难放松

  1月社会融资增量达3.74万亿创新高   证券时报记者 易永英 2月14日,央行发布1月金融数据和社会融资增量数据。数据显示,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虽略低于市场预期,但分部门看,居民中长期贷款继续维持高位,企业中长期贷款规模和占比创新高。此外,当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创历史新高,达3.74万亿元。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1.3%,与去年末持平。 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03万亿元,低于此前市场预期的2.5万亿元,同比少增4751亿元。招商证券宏观分析师闫玲表示,当月银行主动大幅压缩短期票据融资,这是新增人民币贷款低于预期的原因之一。中金固收研究团队也认为,1月新增贷款尽管低于此前市场预期,但这是压缩后的结果,实际上1月前20天的贷款增量非常高。银行主要压缩了表内票据,表内票据净减少4521亿元,为历史上单月净减少最大值。 分部门看,居民和企业的中长期贷款表现抢眼。其中,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创纪录达到6293亿元,不过,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去年银行房贷额度紧张、部分需求在年初集中释放,属季节性因素,不改地产销售降温导致的房贷下行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中长期贷款规模和占比创新高,已取代居民房贷,成为信贷高增的主要贡献力量。数据显示,1月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1.52万亿元。民生证券分析师李奇霖表示,企业中长期贷款猛增主要是因为银行早投放早受益、抢占优质信贷资源等季节性因素影响,以及去年四季度PPP项目大量落地,使得银行将贷款积压到年初。 中金公司固收研究团队认为,贷款猛增也不完全意味着经济需求突然迅猛上升,而是银行为了提高利润在年初积极投放信贷,以及城投平台企业担心在货币政策收缩环境中未来融资难度和成本将上升,从而也愿意提早融资,双方一拍即合。这些投放的流动性不见得马上进入实体经济,可能会先形成企业活期存款。 社会融资规模方面,1月表外融资增长1.7万亿元,使得当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创纪录的3.74万亿元,表外融资中除债券融资显著减少外,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票据融资等均大幅增加,不少分析认为,这应与年初债市低迷和表内贷款受窗口指导压缩,迫使企业转向表外非标融资有关。 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表示,总体而言,1月表内外融资大增虽与年初银行集中投放有关,但均指向企业和居民需求强劲,有利于上半年经济延续企稳势头。不过,面对融资高增局面,又叠加年初通胀处于年内高位,央行货币政策有利于继续维持中性偏紧,未来可能会继续提高公开市场逆回购和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但操作利率的提高更多是指向金融去杠杆和防风险,对贷款利率影响有限;而实体经济也同样面临去杠杆压力,融资高增与监管思路相悖,因此预计央行虽然不会轻易调整存贷款利率,但对信贷的指导不会放松。[详情]

CPI和PPI同比涨幅均创新高 货币政策或仍稳中偏紧
CPI和PPI同比涨幅均创新高 货币政策或仍稳中偏紧

  原标题:CPI和PPI同比涨幅均创近年来新高 ⊙记者 梁敏 ○编辑 谷子 受春节及低基数因素影响,1月份CPI和PPI同比涨幅双双创下近年来新高。市场普遍预期,随着季节性因素消退,2月CPI同比或出现明显回落,而PPI同比增速会继续攀升至7%以上,但二季度有望见顶回落。分析人士认为,稳中偏紧依然是货币政策的主基调。 国家统计局14日公布数据显示,1月CPI同比上涨2.5%,较上月回升0.4个百分点,创下逾两年半新高。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分析称,1月CPI同比涨幅扩大主要受春节因素影响。2月由于“春节错月”和上年同期基数较高,翘尾影响将明显回落。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表示,由于翘尾因素减弱,2月CPI涨幅有可能重回2%以下。全年来看,年中5、6月份CPI同比仍有走高可能,但下半年随着翘尾及新涨价因素的回调又会重新回落,全年通胀压力并不明显,不过仍应关注核心CPI的持续上涨态势。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认为,今年CPI走势依然主要会受到食品价格以及季节性波动影响,而核心通胀保持相对平稳。如果单纯出于对通胀的担心,央行无需采取类似加息等额外货币紧缩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在CPI温和上涨的同时,PPI也在延续去年以来的上升势头。 数据显示,1月份,PPI同比上涨6.9%,涨幅较上月扩大1.4个百分点。这是PPI连续第5个月同比正增长,并创下近五年半以来新高。不过,PPI环比涨幅比上个月缩小0.8个百分点至0.8%,预示未来PPI同比持续上涨态势可能放缓。 章俊认为,PPI环比增速下降主要是因为上游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出现明显收窄,1月份上涨1.1%,涨幅比上月缩小0.9个百分点。其中,钢铁、化工、煤炭、有色产品价格涨幅比上月分别缩小5.9、0.7、1.7和2.3个百分点,合计影响PPI环比上涨约0.3个百分点,对PPI的影响程度较上月减少0.7个百分点。 章俊预计,鉴于PPI环比增速放缓,加上基数效应减弱,未来PPI同比增速上升幅度将放缓,并有可能在二季度见顶回落。 刘学智则表示,工业产品价格上涨反映经济运行回暖,但初级原料和工业中间产品价格的过快上涨可能带来负面效应,增加企业经营成本,影响利润。预计2月PPI同比涨幅还会有所扩大,但之后随着翘尾因素减弱及工业需求的趋缓,下半年PPI涨势将有所放缓。 今年春节前后,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动作频频,释放出货币政策收紧信号。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未来稳中偏紧仍是政策主基调。 海通证券宏观研究团队认为,尽管CPI、PPI同比或相继见顶,1月外储降幅收窄、资金流出压力也短期改善,但央行去杠杆、防风险的意图明确。近期央行持续回笼节前投放的货币,叠加前期逆回购招标利率的上调等因素,货币政策态度依然中性偏紧。[详情]

1月信贷数据:企业融资需求回暖 主要来自基建和城投
1月信贷数据:企业融资需求回暖 主要来自基建和城投

  原标题:1月信贷数据显示企业融资需求进一步回暖 ⊙记者 高翔 ○编辑 陈羽 央行昨日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2.03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少增4751亿元,低于市场预期。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1.52万亿元,创单月增幅历史之最。 自去年11月份起,企业中长期贷款就开始回升。记者了解到,1月份的信贷需求主要来自基建和城投平台。 自年初起,便有市场人士预测,1月份的新增信贷规模会超去年同期,达到2.5万亿以上,甚至逼近3万亿。 尽管略低于市场预期,但新增表内信贷的绝对水平仍然不低,叠加火热的表外非标融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共同助推1月份新增社会融资规模达3.7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较之去年的房贷“一枝独秀”,如今企业中长期贷款的进一步回暖,至少表明信贷结构更趋合理,也预示着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在边际上的回暖。至于投下去的信贷能否转换为经济增长,而不是变成去年一度猛增的M1(活期存款),尚需进一步观察。 基建项目融资需求强劲 1月份贷款的猛增当然有季节性的因素。观察2010年到2015年的数据,除了2012年外,全年信贷投放都符合四个季度3:3:2:2的节奏。2016年,1月份信贷投放快于往年,这个节奏变成了4:2:2:2。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研究组分析认为,银行体系都流行这么一句话“早放贷早收益”,即信贷投放越靠前,全年所能产生的利息收入也越高。去年已突破了固有的节奏,今年银行应该也会重复。 不过,1月份的新增信贷中,占大头的为企业中长期贷款,达到了1.52万亿元,这是历史上的单月最高值。而就在去年8月,企业中长期贷款还曾减少80亿元。而在去年的大部分时间,房贷一直是信贷投放的大头,约占全年新增信贷的一半。 某国有大行对公业务部人士对上证报记者表示:“去年四季度我们囤了好多项目,1月份的投放量的确较大,主要集中在PPP项目上。往后看,我觉得整个一季度的信贷扩张力度都会比较大,像我们银行还有好多基建项目在排队。一般来说,规模达到几十亿的项目,在年底是没有额度的,到了第二年年初才会释放出来。” 浙商银行经济分析师杨跃指出,去年最后两个月发改委批复各类重大项目近6000亿元,其中多数基建项目资金都将在1、2月份陆续投放,这也是1月数据高企的重要原因。 上述国有大行人士还指出:“城投平台和基建是信贷投放较快的领域。老实讲,城投平台也不是很缺钱,但经过去年底的一波流动性冲击,以及交易所开始对城投发债有所限制,城投平台也愿意多‘囤’一些钱。” 1月份住户部门的中长期贷款(房贷)增加6293亿元。杨跃指出,由于1月份集中信贷投放的季节因素,个人按揭贷款规模仍保持惯性增长属于正常现象,但由此判断房地产市场依然过度火热的观点并不成立。近期,主要金融机构已开始陆续收缩房贷规模,多管齐下的监管政策效果将会逐步显现,2017年资金大量进入房地产市场的趋势有望得到明显改观。 非标升 债券降 尽管表内信贷增速略低于市场预期,但绝对量仍不低,同时表外贷款增长迅猛。具体来看,委托贷款增加3136亿元,同比多增961亿元;信托贷款增加3175亿元,同比多增2623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6131亿元,同比多增4805亿元。 不低的表内信贷,外加火热的表外非标融资,共同推升1月份的新增社会融资规模达到了3.7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这当中,表外的非标融资占比为33%,已经连续第3个月处在高位。这在历史上也是很少见的。 招商证券宏观分析师闫玲指出,房地产表内融资从严监管、表内信贷规模的控制以及债市发行遇冷,这部分需求会转向表外的非标融资。 1月份,企业债券融资净减少539亿元,同比少5623亿元。这体现出受前期债券大幅调整的影响,相比贷款,发债目前对企业来说吸引力有限。去年12月份的数据就显示出企业“债转贷”的迹象。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研究组的研究人员发现,债券的收益率自去年底以来上升幅度较大,不少信用债升幅超过100bp,但另一方面贷款利率和非标利率的升幅并不明显,在10bp-30bp之间,有的甚至没有变化。同样面临流动性收紧,债市受伤害的程度超过了贷款和非标。 不过,当债券收益率逐步逼近贷款和非标利率,中金公司固定收益研究组认为,债券的供需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债券的供给会下降,因此后续债券收益率也很难继续大幅上升。[详情]

1月CPI与PPI涨幅均扩大 春节错月或致2月物价大幅下探
1月CPI与PPI涨幅均扩大 春节错月或致2月物价大幅下探

  食品交通旅游价格齐飞 1月份CPI、PPI涨幅均扩大 春节错月或致2月物价大幅下探 国家统计局14日发布的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CPI环比上涨1.0%,同比上涨2.5%;PPI环比上涨0.8%,同比上涨6.9%。在春节前后物价全面上涨以及春节时间错位等因素影响下,食品、交通、服务类价格全面上涨。工业价格方面,PPI在采掘类行业的带动下,同比涨幅也创下了多年来的新高。专家表示,“春节错月”将导致翘尾因素明显回落,2月份的物价走势可能会大幅下探,但未来总体有望继续温和上行。 成因 春节致食品旅游等价格涨势明显 1月份的CPI环比涨幅比2016年12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环比上涨了2.3%,鲜菜、鲜果、水产品和猪肉价格环比涨幅分别为6.2%、5.7%、4.4%和3.4%,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42个百分点。此外,由于寒假和春运期间出行人员增多,交通和旅游价格上涨明显,飞机票、旅行社收费、长途汽车、宾馆住宿价格环比分别上涨18.6%、11.1%、3.4%和3.2%,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23个百分点。 1月份CPI同比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从分类看,交通和通信价格同比涨幅比上月扩大1.4个百分点,影响CPI同比涨幅扩大0.17个百分点;旅游价格同比涨幅比上月扩大5.9个百分点,影响CPI同比涨幅扩大0.11个百分点;食品价格同比涨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影响CPI同比涨幅扩大0.07个百分点,上述三项合计影响CPI同比涨幅扩大约0.35个百分点。 据浙商银行经济分析师庄瑾亮分析,除了春节因素带动食品类价格上涨(其中猪肉价格同比上涨7.1%)外,随着油价上涨,交通工具燃料价格大幅上涨16.5%也是CPI上涨的主要原因。据了解,受国内成品油调价影响,1月份汽、柴油价格环比分别上涨4.7%和5.2%,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09个百分点。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受春节因素影响,1月份食品、旅游、服务类价格涨势明显。需求旺季带动蔬菜、鲜果、猪肉和水产品等食品价格上升,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5%,连续6个月上升,是2011年11月以来最高,其中旅游、服务类和能源类价格上涨明显。剔除食品和能源以外的核心CPI逐渐上升至2.2%,是2014年2月以来首次回升至2%以上。1月CPI翘尾因素1.55%为全年最高,对当前CPI同比涨幅起到了抬升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1月份的食品价格涨幅不及去年同期,整体走势相对平稳。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表示,今年1月份1.0%的CPI环比涨幅,也比2016年和2015年春节所在月份环比涨幅分别低0.6和0.2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就是受到暖冬影响,鲜菜价格环比涨幅远低于前两年春节月份。 新高 PPI同比涨幅为六年最大 1月份,PPI同比实现连续五个月正增长,6.9%的涨幅比2016年12月份扩大1.4个百分点,为2011年9月以来新高。 在调查的40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3个行业产品价格同比上涨,比上月增加1个。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和洗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石油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同比分别上涨58.5%、38.4%、37.7%、24.4%、17.3%和9.2%,涨幅比上月分别扩大38.8、4.4、2.7、7.8、0.2和2.6个百分点,合计影响PPI同比上涨约5.7个百分点,占总涨幅的82.6%。 在庄瑾亮看来,PPI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在基建投资加快落地的背景下,上游生产资料PPI受原材料价格推动快速上涨9.1%,其中采掘工业PPI同比上涨31%。 连平认为,1月份PPI同比上涨,其中翘尾因素就贡献了6.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端价格同比涨幅为8.4%,连续3个月高于出厂产品价格同比涨幅,3个月的高出幅度分别为0.2%、0.8%、1.5%,呈逐渐扩大趋势。工业产品价格上涨反映经济运行回暖,但初级原料和工业中间产品价格的过快上涨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增加企业经营成本,影响利润形成。 尽管同比涨幅创下中长期新高,但从环比看,1月份PPI上涨0.8%,涨幅在连续扩大4个月后出现回落,比2016年12月份缩小0.8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1%,涨幅比上月缩小0.9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2%,涨幅比上月缩小0.1个百分点。此外,从主要行业看,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煤炭开采和洗选、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环比分别上涨2.1%、1.8%、1.7%和0.1%,涨幅比上月分别缩小5.9、0.7、1.7和2.3个百分点,合计影响PPI环比上涨约0.3个百分点,对PPI的影响程度较上月减少0.7个百分点。 连平认为,环比涨幅缩小,预示未来PPI持续上涨态势可能放缓。此外,由于翘尾因素仍将有所上行,预计2月PPI同比涨幅还会有所扩大,但之后,翘尾因素会逐渐减弱,工业需求也将趋缓。 预测 CPI总体温和上行可能性大 每年春节前是物价上涨最明显的阶段,而春节后价格则下滑。2016年春节在2月8日,而2017年春节则是1月28日,因此,多位专家判断,这种错位将导致2月份的CPI走势大幅向下,但未来总体有望继续温和上行。 绳国庆表示,据测算,在1月份2.5%的CPI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影响约为1.5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1.0个百分点;2月份由于“春节错月”和上年同期基数较高,翘尾影响将明显回落。连平表示,由于2月翘尾因素降至-0.05%,CPI涨幅将明显回落,有重回2%以下的可能。 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分析师陈郑表示,1月份CPI同比涨幅或是年内高点。PPI对CPI更多的是同期传导关系,随着PPI在2月份之后逐渐下行,非食品价格涨幅预计将同步放缓,而食品价格受制于去年高基数的影响,全年CPI上行压力有限,高点在1月份和2季度。2月份在春节错位影响下,CPI将大幅下行至2%以下。 此外,连平称,目前生猪存栏量降至3.67亿头的低位,能繁母猪总量也在下降,猪肉价格逐渐迎来上行周期。但由于生猪出场价低位反弹,猪粮价格处于较低水平,猪肉价格上涨压力不大,猪周期的波动性明显平缓,猪肉价格上涨的幅度不会达到上一轮那么高。全年来看,年中5、6月份CPI同比仍有走高可能,但下半年随着翘尾及新涨价因素的回调又会重新回落,全年通胀压力并不明显,不过仍应关注核心CPI的持续上涨态势。 庄瑾亮表示,去年四季度以来CPI并没有随着PPI的大幅上涨而出现陡升,原因在于CPI主要受食品和服务价格驱动,而PPI主要受上游原材料价格驱动,使得PPI向CPI传导并不明显。从1月份价格上涨的驱动因素看,今年上半年PPI仍然不会对CPI施加显著的价格传导影响,但非食品类消费品价格应该会在PPI的带动下有所上行,预计CPI总体温和上行的可能性较大。[详情]

1月社会融资新增规模创历史新高 资金进入楼市趋势望改观
1月社会融资新增规模创历史新高 资金进入楼市趋势望改观

  1月社会融资新增规模创历史新高 居民中长期贷款仍不少,但资金大量进入楼市趋势有望改观 央行14日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2.03万亿元,略低于市场预期,也低于去年1月的2.51万亿元,但仍为2009年以后的历史第二高位。与此同时,在表内贷款和表外融资的共同推动下,2017年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7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浙商银行经济分析师杨跃称,考虑到春节影响因素,1月份信贷投放规模虽未像前期多家机构预测那样创历史新高,但仍反映出市场较为强劲的融资需求。从资金投放角度看,基于早投放早受益原则,年初往往是银行信贷集中投放重要时点。从资金需求角度看,信贷节奏形成的历史信贷资金到期续做是1月贷款投放环比增加的惯性原因。 “但应该关注到,2017年货币稳健中性背景下更加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将会加大财政渠道对实体融资需求、特别是基建投资的拉动作用。去年最后2个月发改委批复各类重大项目近6000亿元,其中多数基建项目资金投放都将在1、2月份陆续投放,这也是1月份数据高企的重要原因。”杨跃说。数据显示,新增贷款中的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中长期贷款增加1.52万亿元,同比增长4600亿元。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有市场传闻称央行对信贷进行了窗口指导,控制了增速,因此,实际信贷需求可能更高。 若分类来看,1月末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6293亿元,比上月多增2076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510亿元。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点评称,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不少,主要是前期住房成交对按揭贷款需求的延续。 而对于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而言,对不良资产证券化大门的开启既期待已久,又忐忑不安。 “若获得第二轮试点机会,一方面说明监管机构已经认可这些银行的整体实力和不良资产的处理能力,另一方面这些银行也可以拓宽其不良资产处置的途径,提升银行在转让过程中的定价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和分享不良资产清收的成果,对银行的财务指标和监管指标的改善均有帮助。”陶坚说。 实际上,若从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指标角度观察,城商行消化不良资产的压力较其他银行而言更大些。中债资信结构融资一部技术总监李品表示,城商行参与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各类动力都比较足,因为这种处置不良资产的手段可以直观降低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改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腾挪被不良资产占用的准备金和授信空间,进而去发展更优质的增量资产。 此前发行的14单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基础资产涵盖了对公不良贷款、信用卡不良贷款、小微不良贷款、个人住房抵押不良贷款和个人抵押不良贷款等五种类型。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随着试点扩容,预计未来以个人贷款作为基础资产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将更多地涌现。 “从特点上看,与国有大行相比,部分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个人类贷款业务在行内整体业务占比相对较高,个贷类资产近两年不良率增长较快且其处置方式不能像对公不良贷款一样批量转让,因此个贷类不良资产作为基础资产重整为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诉求较高。”李品说。 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发布的《2016年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市场运行报告及展望》也称,从产品类型来看,对公不良资产支持证券面临单户入池贷款金额大、借款人集中度较高、借款人行业、地区及担保类型不同等问题。基础资产的同质性较低,一般需要采用逐笔尽调的方式进行估值,所耗费的人力成本、时间成本较高,且发起机构可以通过批量转让的方式处置对公不良资产,因而通过发行对公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处置不良资产的动力有所不足,预计2017年发行规模有限;而针对零售类不良资产,发起机构目前还不能进行批量转让,且零售类不良资产的估值方法主要依赖历史数据的分析,所需要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较低,预计2017年零售类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将继续扩容。未来如车贷、消费贷等其他同质性较强的零售类不良贷款可能也将陆续出现在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市场中,起到丰富基础资产种类的作用。 不过,李品也坦言,由于个贷类不良贷款通常入池笔数较多,从千余笔到几万笔不等,这就需要发起人能够提供数量充足且时间长度足够的历史数据,但目前国内对完整经济周期下各类不良资产回收情况的数据积累尚且不足,甚至有些基础资产自身存续的小周期数据都不全,这就为评级带来很大挑战。 实际上,尽管已试点近一年,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仍面临不小挑战。陶坚表示,第一批试点项目暴露出不良贷款估值分歧较大、成熟投资者群体缺乏、次级投资者对预期收益要求过高等问题。针对第二批试点,陶坚称,目前一些私募基金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过程参与和投资表示出强烈兴趣,监管机构可以考虑规定和规范私募基金介入,从而扩大投资者范围。还有就是可以允许和促进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投入到第二批试点项目的次级投资、流动性支持或中介顾问当中。[详情]

1月PPI同比增6.9%创5年半新高 分析称通胀不明显
1月PPI同比增6.9%创5年半新高 分析称通胀不明显

   1月PPI同比增6.9%创5年半新高 新涨价因素揭示通胀“不明显”  每经记者 冯彪 每经编辑 陈旭 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数据,2017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5%,涨幅比2016年12月扩大0.4个百分点。受1月春节因素影响,食品价格、交通和旅游价格上涨明显。 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6.9%,高出2016年12月份1.4个百分点。但是从环比看,从去年9月到12月连续4个月涨幅扩大之后,2017年1月PPI环比回调至0.8%,比2016年12月份缩小0.8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称,在1月份6.9%的PPI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因素约为6.1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0.8个百分点。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PPI同比增速较大主要受去年基数低影响,CPI主要则受到春节因素影响,未来数月将大概率出现回落,目前通胀现象并不明显。” 油气价格对PPI涨幅贡献大 1月份PPI同比涨幅比2016年12月份扩大1.4个百分点,达到6.9%。《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今年1月PPI同比6.9%的涨幅创下2011年8月以来的新高。 从2012年3月到2016年8月,PPI同比都处在下降状态,2016年9月PPI同比走出负区间后便持续快速上升。 这轮PPI同比周期走势和2009年至2011年的走势颇为类似。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从2008年底到2009年,我国PPI同比处于负区间,在2009年12月转正后便持续上涨,并在2011年7月同比涨幅达到7.54%的最高点。但在当月冲高后PPI涨幅又快速回落,仅隔7个月便重回负区间。 牛犁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去年以来的这轮PPI同比上涨和2011年时有本质区别。2011年主要是由于货币发行和‘4万亿’投资刺激带来的价格上升。而这一轮PPI上涨是石油、煤炭、钢铁等大宗商品价格上升所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和洗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石油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同比分别上涨58.5%、38.4%、37.7%、24.4%、17.3%和9.2%,涨幅比上月分别扩大38.8、4.4、2.7、7.8、0.2和2.6个百分点,合计影响PPI同比上涨约5.7个百分点,占总涨幅的82.6%。 但从环比来看,1月份PPI上涨0.8%,涨幅在连续扩大4个月后出现回落,比2016年12月份缩小0.8个百分点。上述6个行业中,除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业价格外,其他行业价格环比涨幅均有所缩小。 “当前PPI没有持续上涨的基础,上游原材料上升挤压下游企业利润空间,在监管层对上游涨价调控措施的持续作用下,煤炭等上游产品价格涨幅开始出现放缓。随着基数效应的改变,未来数月PPI同比也会回调。”牛犁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 另外,国际油价的因素将对PPI走势构成重要影响。华泰证券宏观首席研究员李超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由于2016年同期油价基数较低,2017年一季度,国际油价同比涨幅较大的确定性高,油价如果稳定站上70美元,则PPI在下半年可能走平。 CPI上涨主因在节日因素 尽管PPI同比增速创下5年多来的最大幅度,但去年以来CPI同比相对稳定。1月份CPI环比上涨1.0%,涨幅比2016年12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同比上涨2.5%,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 1月份春节因素对CPI有明显影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食品价格环比上涨2.3%。其中,鲜菜、鲜果、水产品和猪肉价格环比涨幅分别为6.2%、5.7%、4.4%和3.4%,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42个百分点。 同时,1月份交通和旅游价格上涨明显,飞机票、旅行社收费、长途汽车、宾馆住宿价格环比分别上涨18.6%、11.1%、3.4%和3.2%,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23个百分点。另外,受国内成品油调价影响,汽、柴油价格环比分别上涨4.7%和5.2%,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09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称,在1月份2.5%的CPI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影响约为1.5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1.0个百分点;2月份由于“春节错月”和上年同期基数较高,翘尾影响将明显回落。 从CPI的角度看,这轮经济周期也和2011年左右的周期有明显区别。在2009年至2011年PPI的同比涨幅持续扩大的同时,CPI也基本同步上涨,在2011年7月时CPI同比增速达到6.45%。 但是最近几个月的PPI上升对CPI的影响并不明显,CPI同比增速维持在“2时代”。 牛犁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CPI基本稳定意味着需求端基本稳定,中国经济增速也在放缓,不同于2011年时的扩张期。春节因素消失后,CPI同比掉到2以下也是大概率事件,出现通胀上升的预期很小。” 但是对于目前的通胀水平,业界也有不同观点。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研报分析,2016年初统计部门对CPI权重进行了大幅调整,将涨幅大的食品权重从33.61%下调至28.19%,其中涨幅最大的肉禽及制品权重从7.34%下调至4.58%,并上调了涨幅小的非食品类权重。 任泽平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有可能迎来一轮加息周期。从过去的流动性松紧周期来看,加息持续的时间一般至少持续一年到一年半。2月3日,央行28天、14天和7天逆回购操作时,中标利率均比节前小幅上调了10个基点;同日,作为“利率走廊”上限的SLF隔夜、7天、1个月利率分别上调了35、10、10个基点。任泽平认为,中国货币政策框架正处于转轨过程中,上调货币市场利率也是新货币政策框架下的另一种加息方式。 不过牛犁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我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没有通胀的压力,也没有加息的基础。央行目前的货币政策是中性偏紧,审慎管理方式的体现。”[详情]

1月信贷数据不及预期 或缘起表内转表外
1月信贷数据不及预期 或缘起表内转表外

  1月信贷数据不及预期 缘起表内转表外? 分析称,新增贷款2.03万亿低于预期,印证央行在节前最后一个星期进行了“窗口指导” 每经记者 万 敏 每经编辑 贾运可 “每逢佳节发数据。”昨日(2月14日)傍晚,央行在情人节的烛光晚餐上桌前发布了1月份的金融数据。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多家市场机构预计,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或将超越2016年同期的2.5万亿元,但实际数据显示,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为2.03万亿元,大幅低于市场预期。与此同时,企业中长期贷款明显增多,而居民房贷虽然整体规模依旧不小,但在新增信贷中的占比已经下降至31%。 信贷数据为何会大幅低于预期?对此,山东地区一位股份行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了其中奥秘:“主要是(由于)引导客户做表内转表外业务,表内没有规模了。” 德国商业银行首席中国经济师周浩指出,1月份的信贷数据,印证了市场此前的各种传言:首先,社会融资总量创下历史新高,表明信贷热情高涨;第二,新增贷款低于市场预期,印证央行在节前最后一个星期进行了“窗口指导”;第三,社融高于预期,贷款低于预期,表明(央行此前)提高MLF利率意在控制表外业务的快速扩张。 表外业务迅速扩张 在1月份金融数据发布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与数位银行信贷部门一线员工交流发现,各地银行在年初信贷投放的额度和结构方面差异十分明显,暗示当前实体经济回暖程度不均,企业的融资需求也并未完全释放。 “宏观数据显示经济回暖了,但本地的民企并没有什么积极扩张的劲头,融资意愿也不强,还是(处于)蛰伏期吧。”广东省一家国有大行分支机构人士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1月份金融数据出来后,记者发现,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远多于短期。央行数据显示,1月份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1.56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33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52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4521亿元。 对此,招商证券宏观研究主管谢亚轩表示,从贷款结构来看,PPP项目加速落地以及政策性贷款投放推高了企业中长期贷款规模,使其占到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的74%,创近两年的新高。 记者注意到,近期各省2017年的重大项目投资计划密集出炉,数额从数千亿元到上万亿元不等。在此情况下,背负巨大资产质量压力的银行自然有在年初锁定目标、积极投放信贷的内在动力。前述银行人士也告诉记者,其所在分行年初的贷款增长主要是靠零售,对公贷款主要则是靠基建项目。 而山东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一位股份行人士告诉记者,当地不少银行的信贷额度非常紧张,其所在支行今年以来几乎没有新增对公贷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总行的额度管控。他表示,其所在支行的客户所处行业比较分散,主要是交通运输业、制造业、医疗药品批发和电器批发等,尽管企业的融资意愿比较强,但是持续增长的不良(贷款)侵吞了银行的利润,也影响了新增信贷额度(的下发)。 上述股份行人士表示,该行已经提出转型走轻资产、轻成本的道路,引导客户做表内转表外的业务,主要方向是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等产品。虽然对客户来说资金成本并未因此显著增加,但客户资金使用的便捷性有所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1月份社融规模增量为3.74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2.1万亿元和2619亿元。其中,作为表外三项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分别增长了3136亿元、3175亿元和6131亿元,分别同比多增961亿元、2623亿元和4805亿元。 居民中长期贷款占比回落 每逢央行发布月度金融数据,居民中长期贷款都是一个引起各方普遍关注的数据,因其主要体现了居民房贷的增长情况。央行昨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居民新增中长期贷款6293亿元,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为31%,较上月下降了9.55个百分点。 对此,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这一占比已经接近合理水平。不过,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则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新增居民户中长期贷款创历史记录达6293亿元,表明房地产市场热度不减,不排除地产调控继续加码的可能。但在部分城市优惠房贷利率取消前,部分居民或许会突击购房。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认为,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整体规模较高,主要是前期住房成交对按揭贷款需求的延续。申万宏源李慧勇也指出,信贷和社融高企,有季节性因素,将1月与2月数据合并来看更为合理。此外,银行提前放贷以及表外融资大增等监管套利行为也大幅推高了信贷和社融。不过,受地产销售趋势性回落、经济短期平稳但中期承压叠加中性略偏紧的货币政策等因素影响,信贷和社融的回升难以持续。 实际上,北京地区某大型银行的支行信贷经理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2017年,北京市对房地产的调控更加严格,比如二套房贷款年限不超过25年,首套房最低利率不能低于九折等。在此情况下,未来的房贷额度会更加紧张。 在刘东亮看来,表内外融资大增虽有年初银行集中投放(资金)的因素,但均指向实体和居民需求强劲,有利于上半年经济延续企稳势头。面对融资高增局面,叠加年初通胀处于年内高位,央行货币政策显然有理由继续维持中性偏紧,未来可能会继续提高MLF(中期借贷便利)和OMO(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但操作利率的提高更多是指向金融去杠杆和防风险,对贷款利率影响有限。与此同时,实体经济也同样面临去杠杆压力,融资高增与监管思路相悖,预计央行虽然不会轻易调整存贷款利率,但对信贷的指导不会放松。 温彬则认为,结合近期发布的PMI、外贸、物价等数据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开始显现,我国内部需求趋于稳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加大,信贷结构更加优化,预示着今年经济有望平稳开局,应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组合。 民生固收团队指出,1月信贷数据虽低于预期,但从结构看,企业中长期贷款与非标仍在上涨,企业融资需求旺盛。在经济稳、金融数据强的背景下,不可低估央行金融去杠杆的决心。[详情]

数据向好显示实体经济正在复苏 宏观经济离L型拐点更近一步
数据向好显示实体经济正在复苏 宏观经济离L型拐点更近一步

  重磅数据连续出炉 中国实体经济正在复苏 从14日公布的多项今年首月的重要数据来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离“L”型拐点的距离似乎更近了一步。 国家统计局当天率先公布了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CPI环比上涨1%,同比上涨2.5%;PPI环比上涨0.8%,同比上涨6.9%。 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涨2.2%,涨幅比上个月上升0.3个百分点,自2014年2月以来首次回升至2%以上。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此分析称,这说明当前整体物价水平明显回升,而核心CPI的适度上涨表明当前经济正逐步回暖。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则认为,PPI去年以来的回升有助于企业盈利改善,有助于降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为补库存周期开启提供条件。对资本市场而言,基于长周期企业盈利改善的股市“健康牛”值得期待。 当天傍晚公布的1月金融数据则略低于市场预期,没有超越去年同期放出的“天量”,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03万亿元,同比减少了4751亿元。但从结构上来看,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的中长期贷款增加了1.52万亿元,这一绝对数字较去年同期的1.06万亿元有所增长。另一方面,票据融资减少4521亿元,而去年1月时增加了3719亿元。 摩根士丹利华鑫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实际上是反映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进一步复苏,资金正逐渐“脱虚向实”。 商业银行看好实体 相比此前更为抢眼的个人住房贷款,2017年首月的信贷数据显示,商业银行对于实体经济投放贷款的意愿越发强烈,尤其是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大幅攀升1.52万亿元,为历史数据高点,而票据融资进一步下降4521亿元。 连平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企业中长期贷款大幅增加,既反映了近期经济企稳、实体经济贷款需求回升,也反映了MPA(宏观审慎评估)考核机制下信贷投向结构正趋于调整和优化。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依然不少,主要受前期成交订单信贷需求延续的影响。 此外,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总体低于去年同期,这是货币政策按照稳健中性的目标操作之后得到的具体的体现,这个现象是符合当前的经济需要的,也符合政策需要。 去年三季度开始,金融领域防范风险、去杠杆的基调基本确立。随后,监管层不断加码,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是在外汇占款持续下降的同时,谨慎使用降准,防止“大水漫灌”;第二,去年三季度开始,央行逐渐通过公开市场“缩短放长”的操作手段,提高隔夜资金的获得成本,希望达到债市去杠杆的目的;第三,升级MPA考核,将表外理财纳入MPA广义信贷;第四,春节前后开始上调政策利率来提高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 连平表示,目前信贷的投放比去年减少不到5000亿元,也是体现了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基调和操作方向。这种情况下,流动性和利率发生了变化,部分商业银行负债端规模的增长已经受到制约。 实体经济盈利改善 除宏观经济政策的驱动外,14日公布的CPI、PPI数据则进一步说明了为什么金融机构看好实体经济,并愿意为之投放贷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CPI环比上涨1%,同比上涨2.5%;PPI环比上涨0.8%,同比上涨6.9%。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认为,上述两项数据小幅上涨,与经济企稳回暖和国际因素影响不无关系。2016年前三季度GDP是6.7%的增速,第四季度增长到6.8%,无论是翘尾因素,还是经济的活跃,实际上价格是在上扬。 邓海清表示,PPI回升有助于企业盈利改善,有助于降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为补库存周期开启提供条件。 国金证券分析,PPI与CPI同比增速的“剪刀差”继续扩大,一方面积极地支撑企业盈利;另一方面,潜在通胀压力继续制约货币政策空间,货币政策将从中性偏宽松继续转向更加中性。 除了CPI、PPI,素有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宏观政策的“风向标”和民众生活的“温度计”之称的中国式重型卡车也迎来了今年销量的开门红。1月份,重型货车产销分别为8.18万辆和8.30万辆,产量环比下降16.66%,销量环比增长10.22%,同比分别增长87.62%和125.15%。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表示,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市场上已出现重卡销售供不应求、厂家订单式生产的局面,且重卡产销一直保持快速增长,1月份的增长是之前的态势延续。 重卡既是生产资料,又是劳动工具,且与国家经济形势“新常态”密切相关。 银河证券的一份报告分析称,自2016年四季度以来,制造业进入新一轮加库存周期,煤炭等大宗商品及上游原材料的补库存使得物流运输需求大增,进一步刺激重卡消费,带动重卡产销快速增长。宏观经济的企稳也对重卡的销售具有推动作用。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去年以来的去产能、调结构、产业转型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减少了无效供给,这都将支持实体经济增长。加大力度调整结构、保民生、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依然是当前宏观经济基本面的需求。 通胀预期会否动摇货币政策 1月份CPI上涨1.0%,涨幅比2016年12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这在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看来有三方面原因:节日因素;寒假和春运期间出行人员增多,交通和旅游价格上涨明显;受国内成品油调价影响,汽、柴油价格环比分别上涨4.7%和5.2%,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09个百分点。 邓海清也表示,CPI超市场预期,主要因为非食品价格远超市场预期,“食品价格环比已经连续3个月超过历史均值,主要与原油价格上涨有关”。 事实上,油价的走势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将直接影响2017年的全球通胀预期,进而影响美联储等央行的货币政策,这又将与债市和股市的走向息息相关,对于复苏中的实体经济影响也很大。 从去年初以来,国际油价持续上行,从去年1月的“20美元区间”不断攀升至如今的“50美元区间”,并不断向60美元/桶靠近。在这一趋势下,全球各国通胀数据纷纷回暖。 同时,全球大宗商品也从前几年的下挫中抬头,近期铜价更是涨势凶猛。本周一,铜价大幅上扬,市场交投活跃。其中沪铜指数收盘在50160元,上涨2340元或者4.89%,市场成交60.1万手,持仓增加8.6万手到59.8万手。 兴业期货投资部经理沈皓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通胀回升阶段,工业品都处于强势地位,铜价的暴涨部分也与智利最大铜矿罢工有关。” 正是由于全球通胀预期的攀升,欧美央行收紧货币政策的预期也在同步上升。如今美联储已经启动了加息,今年预计仍会加息两次;欧洲央行仍在持续推进量化宽松(QE),但从今年4月开始,该行每月债券购买量从600亿欧元收缩到400亿欧元。 但章俊认为,当前无需因为通胀暂时上行而担心中国央行调整货币政策立场,“春节前后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动作频频,分别上调了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和逆回购利率。这被市场解读为在维持基准利率不变的前提下的变相加息,央行的货币政策开始收紧,并实质性转向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设定的‘稳健中性’立场。我们认为央行货币政策立场的转变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央行货币政策转向是出于对通胀的担心,我们认为央行根本没有必要收紧政策。” 他表示,春节因素过去后,2月CPI可能会出现明显回落。此外,鉴于PPI环比增速放缓,并加上基数效应减弱,预计未来PPI同比增速上升幅度将放缓,并有可能在二季度见顶回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表示,今年货币政策在保持稳健中性的同时,财政政策要保持必要的扩张力度,一方面要通过货币略微偏紧来实现控风险的要求,同时通过财政适度扩张宽松来实现稳增长,财政和货币政策搭配上注重协调配合。 制图/蒋皓明[详情]

商务部负责人谈1月外贸数据:要客观看待 不确定因素仍很多
商务部负责人谈1月外贸数据:要客观看待 不确定因素仍很多

  “努力促进外贸继续保持回稳向好”--商务部负责人谈1月份外贸数据 新华社记者 于佳欣 1月份我国外贸数据实现进出口双增长,成绩来之不易。商务部外贸司有关负责人14日表示,全年外贸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将多措并举巩固外贸回稳向好态势。 据海关总署近日发布的数据,2017年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1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6%。其中,出口1.27万亿元,增长15.9%;进口9112亿元,增长25.2%。 对此,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王东堂评价说,“今年1月进出口延续了去年以来外贸回稳向好的势头,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成绩来之不易。” 从商品结构看,1月份,机电产品出口7095.7亿元,增长16.6%,占比56.1%;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1.25万亿元,增长19.9%,占全国外贸总值的57.3%;从经营主体看,民营企业出口6134亿元,增长19%,继续保持出口第一大经营主体地位。 王东堂分析说,1月份外贸回稳向好是国务院近年出台的一系列促外贸发展政策效应的显现,政策落地有效改善了营商环境,激发了市场活力。同时,一大批企业努力培育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首月进出口数据的“春意暖色”也与外需环境逐渐改善有关。据统计,1月份,我国对美国、欧盟、日本等传统市场出口分别增长17.2%、13.6%、18%;对部分“一带一路”沿线的俄罗斯、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家出口分别增长39.1%、22.8%和18.1%。 “1月进出口增长还与价格上涨、大宗商品进口量价齐增和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等因素有关。”他说。 然而对于1月份外贸的向好态势,王东堂同时提醒要客观看待。他说,从历史数据来看,受春节假期等因素影响,1月单月进出口数据并不能代表全年走势。从全年看,今年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困难不是短期的。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需求持续低迷,“逆全球化”倾向明显,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从国内看,国内综合要素成本不断上涨,我传统竞争优势不断弱化,产业和订单向外转移加快。 王东堂指出,尽管不确定性增多,依然要看到我国外贸发展仍存在许多有利条件,外贸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变。 他说,下一步,商务部将深入推进外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在稳增长的同时,把调结构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同时,继续狠抓国务院已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外贸稳增长调结构政策落实,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合作,努力促进外贸继续保持回稳向好。[详情]

供给侧改革成效显现:1月房贷占比回落 企业融资趋旺
供给侧改革成效显现:1月房贷占比回落 企业融资趋旺

  房贷占比回落 企业融资趋旺--开年金融数据显示供给侧改革见效 刘铮、吴雨、袁璐 2017年开年第一个月的金融数据14日公布,一方面房贷占新增信贷比重明显回落,另一方面企业融资占比明显回升。在这一降一升之间,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在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现。 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显示,1月份全国人民币贷款增加2.03万亿元。其中,以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为主的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6293亿元,以实体经济贷款为主的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1.56万亿元。 “随着经济企稳,企业信贷需求旺盛,在新增贷款中占比提升到76.8%,比上月末提高了29.16个百分点;房地产调控效果开始显现,住户中长期贷款占比下降到31%,比上月末下降了9.55个百分点。”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指出。 2.03万亿元的新增信贷,虽总量低于市场预期和上年同期,但结构更是重点。业内人士认为,单月2万亿出头的新增信贷其实已经是比较高的,而且在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的前提下,信贷投放进度更加均衡,结构更加合理。 2016年下半年以来出现的新增信贷以房贷为主、企业融资低迷的情况,在新年开年第一个月有了明显改变。这是一系列调控政策持续、配合发力的结果,也是实体经济企稳向好的结果,金融资源配置的流向正在发生变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发出了明确的信号,产生了有力的效果。监管部门正全力抑制资产泡沫,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政策助力固然重要,实体经济自身的表现才是根本。从已经公布的1月份的实体经济数据看,中国出口同比增速达到了15.9%,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涨幅扩大到6.9%,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保持在51.3%的扩张区间,实体经济的企稳向好态势明显。 民生证券研究院固定收益组负责人李奇霖表示,在当前经济企稳、补库存周期延续的背景下,企业融资需求旺盛。1月份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1.52万亿元,缘于银行“早投放早收益”、抢占优质信贷资源等季节性因素,以及去年四季度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大量落地、银行将部分贷款积压到新年年初等原因。 从货币供应数据看,温彬认为,在上年同期较高基数的基础上,1月末M2(广义货币)同比增长11.3%,增速与上月持平,可能主要与外汇占款下降状况改善有关。同时,M1(狭义货币)和M2之间“剪刀差”大幅收窄,反映企业对宏观经济形势趋于乐观,生产和投融资活动日益活跃。 “1月份的金融数据说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现,中国经济趋于稳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加大,今年经济开局良好,应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组合。”温彬说。[详情]

1月社融增量创新高:货币政策维稳 去杠杆方向不变
1月社融增量创新高:货币政策维稳 去杠杆方向不变

  1月社融增量创新高:货币政策维稳 去杠杆方向不变 2月14日,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03万亿元人民币,虽为一年高点,但与去年的“开门红”2.51万亿元和预期的2.44万亿元仍有较大偏差。社会融资规模增量3.74万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新增信贷创1年新高,除债券融资之外,无论居民贷款还是企业贷款,无论贷款融资还是非标融资,均创1年或历史最高。 同时,1月M2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11.3%,与前期持平,M2和M1剪刀差大幅收敛至3.2%。存款同比增速小幅回落,其中居民存款攀升,非金融企业存款大幅下行,反映企业旺盛的融资需求。 九州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分析,居民中长期贷款增量可能是房地产贷款的滞后发放所致,非标的急剧扩张可能部分与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受限有关,在楼市销量下滑的趋势下,居民贷款将逐步回落。企业融资规模较大,且此轮经济回暖开始于2016年三季度,预示着“小阳春”可能持续更长的时间。但他同时表示,国家层面来看,防风险和去杠杆仍是指导货币政策的重要方向,稳健中性的基调不会改变。中金固收亦认为,尽管目前整体社融增量创新高,但在金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未来社融的增长仍可能逐步放缓。 房贷调控效应待显 天风固收团队认为,总体而言,除票据融资外,2017年1月信贷投放大幅攀升,高于去年同期,且期限结构进一步拉长。居民、企业中长期贷款都大幅攀升,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加4600亿元;短期贷款相对持平,主要的下滑力量来自于票据融资,同比减少8240亿元, 邓海清认为,居民贷款的新高主要是由居民中长期贷款所贡献,房地产调控背景下的居民中长期贷款仍然保持较大的增长幅度,1月新增6293亿元。这可能与房地产贷款滞后发放有关。从历史上看,居民中长期贷款与房地产销量密切同步相关,两者之间并无显著的领先或滞后性,但2016年10月房地产调控之后,一方面监管希望房贷延后发放,另一方面10月之后资金显著趋紧,银行放款意愿下降,因此目前居民中长期贷款量可能是房地产贷款的滞后发放所致。同时,由于目前房地产销量下滑趋势已经出现,按照上述逻辑,未来居民中长期贷款将逐步回落。 企业融资方面,票据融资大幅下滑,主要与10月之后利率快速上行有关,票据对于资金面最为敏感。 中长期贷款激增与票据和债券融资下滑有关。如果将中长期贷款与债券融资相加,则2017年1月企业长期融资规模与去年同期相当,表明替代需求是重要部分。结合去年1月的宏观经济表现,1月天量信贷带来了2016年一季度的小阳春,此次再现天量企业融资,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大幅攀升至1.52万亿元,反映企业融资需求出现了一定改善,可能同样预示未来经济进一步向好。 而非标融资同样创历史最高最让人意外。非标经历了2013年-2014年的调控之后一蹶不振,而2017年1月非标全面爆发,委托、信托、未贴现票据均处于历史高位,总非标规模甚至超过了2013年。非标规模急剧扩张并非季节性因素所致,邓海清猜测,可能部分与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受限有关。但他同时认为,由于其他融资渠道并未出现明显减少,所以还无法完全确定非标爆发的原因。 从广义货币发放数据来看,M1-M2同比继续大幅回落,创1年新低,一方面与房地产销量下滑有关,另一方面表明企业层面的流动性陷阱进一步减弱,企业投资可能继续回暖。 “小阳春”有望再现 对于经济走势,邓海清预计,2017年1季度可能继续维持温和回暖。参考2016年1季度天量信贷后的经济小阳春,2017年可能再次出现相似局面。与2016年一季度不同之处在于,此轮经济回暖开始于2016年三季度,此次回升并非孤立事件,与2016年一季度经济突然回升有所区别,可持续性可能更长。因此,继续维持“中国经济L型拐点已过”的观点不变。 至于央行下一步的货币政策,2月3日的逆回购利率加息是国家层面防风险和去杠杆的重要举措。2015年8月-2016年8月,由于股灾救市等原因,央行维持了过低的货币市场利率。2016年8月之后,国家层面开始强调防风险和去杠杆,经历了“隐性提高货币市场利率→提高长端MLF利率→提高短端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过程。由于1月社融为天量,央行需要提高货币市场利率,释放更为明确的信号。据测算,2017年与2016年通胀大概率水平相当,如果2月社融继续高位,央行必将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 天风固收团队认为,信贷投放强劲、商业银行贷款投放意愿强烈,显示出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预期较为乐观。而中长期贷款期限拉长,商业银行期限错配加大,要预防央行加大偏紧力度约束商业银行投放而带来的流动性波动。 同时,邓海清维持了对债券震荡市和股市长期“健康牛”的判断。债券方面,货币政策收紧、监管趋严、去杠杆是大势所趋,基本面因素利空债市;但另一方面,债券市场收益率与央行逆回购利率差值达到历史较高水平,综合来看债市宽幅震荡的可能性较大。股市方面,政策层建设健康资本市场的意图非常明确,不同于2014-2015年“疯牛”、“泡沫牛”、“水牛”的条件具备,基于长周期企业盈利改善的“健康牛”值得期待。[详情]

1月PPI同比上涨6.9% 涨幅创近五年半来新高
1月PPI同比上涨6.9% 涨幅创近五年半来新高

  中国PPI涨幅创近五年半来新高 中新社北京2月14日电 (记者 周锐)在2016年9月由负转正后,中国PPI同比涨幅接连攀升,并在2017年1月创出近五年半来的新高。 中国国家统计局14日发布消息称,2017年1月份,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6.9%,环比上涨0.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8.4%,环比上涨1.2%。1月份PPI同比涨幅是2011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在1月份PPI同比涨幅中,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9.1%。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上涨31.0%,原材料工业价格上涨12.9%,加工工业价格上涨5.9%;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上涨0.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3%,衣着价格上涨1.1%,一般日用品价格上涨1.5%,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0.6%。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分析说,1月份在调查的40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3个行业产品价格同比上涨,比上月增加1个。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和洗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等行业价格同比涨幅合计影响PPI同比上涨约5.7个百分点,占总涨幅的82.6%。 在1月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同比上涨18.9%,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上涨15.8%,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14.7%,化工原料类价格上涨8.1%。 从更能体现价格近期变动情况的环比数据来看,1月份PPI的环比涨幅中,生产资料价格环比上涨1.1%,生活资料价格环比上涨0.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环比上涨2.2%,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2.1%,化工原料类价格上涨2.0%,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上涨0.4%。 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1月中国PPI同比涨幅高于市场预期,从积极方面看意味着工业部门的再通胀仍在继续。企业补库存仍可能在短期内继续支持价格上涨。 不过屈宏斌也提醒说,在看到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复苏足够强劲之前,政策层面应避免全面的货币紧缩。(完)[详情]

银行放贷热情高:1月新增贷款破2万亿 社会融资规模创新高
银行放贷热情高:1月新增贷款破2万亿 社会融资规模创新高

  银行放贷热情高:1月新增贷款破2万亿,社会融资规模创新高 不出市场预料,2017年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创下天量。 中国人民银行(央行)2月14日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03万亿元,继去年1月后,再度突破2万亿人民币大关。 虽然1月新增信贷数据同比少增4751亿元,略逊于市场预期,但仍是有统计数据以来的单月历史第二高。 “新增贷款低于市场预期,印证央行在最后一个星期进行了‘窗口指导’”。德国商业银行亚洲高级经济学家周浩表示。 在信贷年初狂飙后,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此前曾报道,部分银行近期接到了央行信贷额度的调控通知,要求不同程度地收缩信贷投放规模。  在新增贷款的拉动下,2017年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74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2.1万亿元和2619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周浩认为,社融高于预期,贷款低于预期,表明提高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意在控制表外业务的快速扩张。 尽管新增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大增,但代表广义流动性的M2却并未飙涨。 央行数据显示,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57.59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去年同期低2.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47.25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6.9个百分点和4.1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8.66万亿元,同比增长19.4%。当月净投放现金1.83万亿元。 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752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22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6293亿元,后者占全部新增贷款的31%;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1.56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33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52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4521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2799亿元。 从信贷结构上看,代表个人住房贷款的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的占比大幅缩水,约为30%。基建项目接过了信贷投放“大旗”。 “今年和去年不一样,去年大家的重点放在了房贷上,现在房贷在严控,房贷放款要同比下降,所以不少资金投向了基建项目。”某股份制银行上海分行人士此前对澎湃新闻表示。 来源:澎湃新闻[详情]

1月新增信贷2.03万亿低于预期 融资需求转表外
1月新增信贷2.03万亿低于预期 融资需求转表外

  1月新增信贷2.03万亿低于预期 融资需求转表外 2月14日,央行发布的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03万亿元,远低于去年同期2.51万亿元的“天量”。此前市场预计,1月信贷投放或超过去年1月“天量”,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此外,2017年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7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2.1万亿元和2619亿元。对此,民生银行首席分析师温彬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表内控制以后,需求会从表内转到表外,一些贷款转到了类信贷融资,主要是表内表外的转移。 具体而言,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企业债与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都有接近20%的增长。 数据显示,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07.5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2.61万亿元,同比下降9%;委托贷款余额为13.51万亿元,同比增长20.3%;信托贷款余额为6.59万亿元,同比增长19.7%;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4.52万亿元,同比下降24.6%;企业债券余额为17.9万亿元,同比增长19.5%;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5.93万亿元,同比增长27%。 早投放早收益,银行理论上都希望将每年1月份的投放做多做大。但一位国有大行地方分行副行长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今年情况不同,从政策层面上看, 1月份央行给各家银行有过窗口指导性意见,例如针对房地产行业的信贷政策收紧等,这在去年是没有的。 东部某城商行在该行1月的内部会议上,董事长明确表示,开年以来资金和资产两端的价格形势并不明朗,所以并未要求做大信贷规模。进入2月,该行原本和一些企业签订的固定利率合同也被改成浮动利率。 该行内部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从微观层面看,并没有看到1月授信部整体加班,以及往年会出现的分行之间吵架抢额度的现象。在信贷规模明显增大的月份,上述现象往往比较常见,由于信贷审批项目来不及看,常常出现信贷部门加班加点、银行贷审会开的更加密集、分行领导争抢总行额度的现象,今年这些景象在该行并没有出现。 此外,上述东部城商行还出现了明显的存款流失现象。数据显示,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48万亿元,同比去年1月2.04万亿元存款减少0.56万亿元。 分部门看,1月住户部门贷款增加752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22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6293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1.56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33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52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4521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2799亿元。月末外币贷款余额8104亿美元,同比下降1.6%,当月外币贷款增加246亿美元。 此外,广义货币(M2)余额157.59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去年同期低2.7个百分点。 温彬表示,央行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信贷低于市场预期。从操作的角度看,如果信贷增速有控制的话,融资需求就会通过表外的方式来满足。信贷增量同比去年下降并不太准确,只是体现的融资形式不同。[详情]

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03万亿元 M2增长11.3%
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03万亿元 M2增长11.3%

  一、广义货币增长11.3%,狭义货币增长14.5% 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57.59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去年同期低2.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47.25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6.9个和4.1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8.66万亿元,同比增长19.4%。当月净投放现金1.83万亿元。 二、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03万亿元,外币贷款增加246亿美元 1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14.19万亿元,同比增长12.1%。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08.64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0.9个和2.7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03万亿元,同比少增4751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752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22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6293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1.56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33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52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4521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2799亿元。月末外币贷款余额8104亿美元,同比下降1.6%,当月外币贷款增加246亿美元。 三、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48万亿元,外币存款增加133亿美元 1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57.05万亿元,同比增长10.6%。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52.07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0.6个和2.1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48万亿元,同比少增5635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3.13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73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4124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024亿元。月末外币存款余额7264亿美元,同比增长12.3%,当月外币存款增加133亿美元。 四、1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36%,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48% 1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47.79万亿元,日均成交2.52万亿元,日均成交比去年同期下降19.4%。其中,同业拆借日均成交同比上升12.4%;现券日均成交同比下降39.1%;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同比下降16.9%。 当月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2.36%,比上月低0.0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0.25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2.48%,比上月低0.0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0.38个百分点。 五、1月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3224亿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667亿元 1月份,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发生2599亿元、625亿元、215亿元、452亿元。 注1:当期数据为初步数。 注2:2011年10月起,货币供应量已包括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 注3:自2014年8月份开始,转口贸易被调整到货物贸易进行统计,货物贸易金额扩大,服务贸易金额相应减少。 注4:自2015年起,人民币、外币和本外币存款含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放款项,人民币、外币和本外币贷款含拆放给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款项。[详情]

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74万亿 比上月多2.1万亿
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74万亿 比上月多2.1万亿

  2017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 初步统计,2017年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74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2.1万亿元和2619亿元。其中,当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2.31万亿元,同比少增2237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126亿元,同比多增1853亿元;委托贷款增加3136亿元,同比多增961亿元;信托贷款增加3175亿元,同比多增2623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6131亿元,同比多增4805亿元;企业债券融资净减少539亿元,同比少5623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599亿元,同比多130亿元。 注1:社会融资规模是指实体经济(境内非金融企业和住户,下同)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其中,增量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获得的资金额,存量指标是指一定时期末(月末、季末或年末)获得的资金余额。 注2: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来源于人民银行、发改委、证监会、保监会、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部门。 注3: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本外币贷款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人民币和外币贷款,不包含银行业金融机构拆放给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款项和境外贷款。 注4:2015年1月起,委托贷款统计制度进行了调整,将委托贷款划分为现金管理项下的委托贷款和一般委托贷款。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委托贷款只包括由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金融机构(即贷款人或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向境内实体经济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一般委托贷款。 注5:当期数据为初步统计数,当月比上月、比上年同期的数据为可比口径数据。[详情]

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03万亿 M2同比增长11.3%
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03万亿 M2同比增长11.3%

  一、广义货币增长11.3%,狭义货币增长14.5% 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57.59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去年同期低2.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47.25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6.9个和4.1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8.66万亿元,同比增长19.4%。当月净投放现金1.83万亿元。 二、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03万亿元,外币贷款增加246亿美元 1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14.19万亿元,同比增长12.1%。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08.64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0.9个和2.7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03万亿元,同比少增4751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752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22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6293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1.56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33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52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4521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2799亿元。月末外币贷款余额8104亿美元,同比下降1.6%,当月外币贷款增加246亿美元。 三、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48万亿元,外币存款增加133亿美元 1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57.05万亿元,同比增长10.6%。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52.07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0.6个和2.1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48万亿元,同比少增5635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3.13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73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4124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024亿元。月末外币存款余额7264亿美元,同比增长12.3%,当月外币存款增加133亿美元。 四、1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36%,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48% 1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47.79万亿元,日均成交2.52万亿元,日均成交比去年同期下降19.4%。其中,同业拆借日均成交同比上升12.4%;现券日均成交同比下降39.1%;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同比下降16.9%。 当月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2.36%,比上月低0.0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0.25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2.48%,比上月低0.0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0.38个百分点。 五、1月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3224亿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667亿元 1月份,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发生2599亿元、625亿元、215亿元、452亿元。 注1:当期数据为初步数。 注2:2011年10月起,货币供应量已包括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 注3:自2014年8月份开始,转口贸易被调整到货物贸易进行统计,货物贸易金额扩大,服务贸易金额相应减少。 注4:自2015年起,人民币、外币和本外币存款含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放款项,人民币、外币和本外币贷款含拆放给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款项。[详情]

1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159.65万亿 同比增长12.8%
1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159.65万亿 同比增长12.8%

  2017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数据报告 初步统计,2017年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59.65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07.5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2.61万亿元,同比下降9%;委托贷款余额为13.51万亿元,同比增长20.3%;信托贷款余额为6.59万亿元,同比增长19.7%;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4.52万亿元,同比下降24.6%;企业债券余额为17.9万亿元,同比增长19.5%;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5.93万亿元,同比增长27%。 从结构看,2017年1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7.3%,与去年同期持平;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余额占比1.6%,同比低0.4个百分点;委托贷款余额占比8.5%,同比高0.6个百分点;信托贷款余额占比4.1%,同比高0.2个百分点;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占比2.8%,同比低1.4个百分点;企业债券余额占比11.2%,同比高0.6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占比3.7%,同比高0.4个百分点。 注1: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是指一定时期末(月末、季末或年末)实体经济(境内非金融企业和个人)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余额。 注2:数据来源于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部门。 注3: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本外币贷款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人民币和外币贷款,不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拆放给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款项和境外贷款。 注4:2015年1月起,委托贷款统计制度进行了调整,将委托贷款划分为现金管理项下的委托贷款和一般委托贷款。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委托贷款只包括由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金融机构(即贷款人或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向境内实体经济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一般委托贷款。 注5:当期数据为初步统计数,同比增速为可比口径数据。[详情]

1月PPI同比增速至五年半高位 钢煤等上游行业价格涨幅收窄
1月PPI同比增速至五年半高位 钢煤等上游行业价格涨幅收窄

  1月PPI同比增速攀至五年半高位 钢铁煤炭等上游行业价格涨幅收窄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梁敏)1月份PPI同比延续上升趋势,增速攀升至近五年半高位的6.9%。 但值得注意的是,钢铁、煤炭、有色等上游行业产品价格涨幅出现明显收窄,受此影响,PPI环比涨幅在连续扩大4个月后出现回落,比2016年12月份缩小0.8个百分点,降至0.8%。 国家统计局14日公布数据显示,1月PPI同比上涨6.9%,涨幅较上月扩大1.4个百分点。这是PPI连续第五个月同比正增长,并创2011年8月以来最大增幅,当时为上涨7.3%。 不过,1月份PPI环比上涨0.8%,涨幅比2016年12月份缩小0.8个百分点。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分析称,环比增速下降主要是因为上游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出现明显收窄,1月份上涨1.1%,涨幅比上月缩小0.9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1月份,钢铁、化工、煤炭、有色产品价格涨幅比上月分别缩小5.9、0.7、1.7和2.3个百分点,合计影响PPI环比上涨约0.3个百分点,对PPI的影响程度较上月减少0.7个百分点。 章俊认为,鉴于PPI环比增速放缓,并加上基数效应减弱,预计未来PPI同比增速上升幅度将放缓,并有可能在二季度见顶回落。 海通证券宏观研究团队则表示,2月以来煤价续降,钢价反弹,油价上行乏力,PPI环比或基本持平,但考虑到去年同期基数依然较低,预计2月PPI同比继续回升至7.3%,或是年内顶点。[详情]

方正宏观点评1月经济数据:PPI超预期
方正宏观点评1月经济数据:PPI超预期

  新浪财经讯 2月14日消息,今日统计局公布1月经济数据,1月CPI同比增2.5%,PPI同比上涨6.9%。方正宏观任泽平、宋双杰点评称,PPI超预期,行业轮动,中游崛起。 以下为点评原文: 1)核心观点:春节因素、PPI传导等推升CPI,翘尾因素、油价上涨、供求改善推动PPI超预期。2月随着春节错峰效应消退,翘尾因素降低,CPI回落。但近期铜钢等价格大涨,预期PPI持续上涨。我们对经济的观察比市场偏乐观,主要是需求超预期、信贷超预期和改革超预期,带来业绩超预期。货币中性偏紧,资金“脱虚入实”,利好实体经济和企业业绩。行业景气正从上下游向中游传导,中游崛起,把握两会前后做多A股的时间窗口。 2)春节因素、PPI传导带动CPI上行。1月翘尾因素贡献1.5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贡献1.0个百分点。1月CPI环比上涨1.0%,主要受春节因素影响,16、17年春节错峰,17年春节错峰明显推高1月CPI环比,但因暖冬天气,鲜花鲜果的涨幅在春节期前和当中的环比涨幅低于历史均值,1月CPI环比涨幅较16、15年春节所在月份分别低0.6和0.2个百分点。春节猪肉处于消费旺季,猪价小幅回升,上涨7.1%,影响CPI上涨0.19个百分点。PPI回升,PPI生活资料价格上涨向CPI传导,推动非食品价格上涨。发改委连续上调成品油价,价格同比从上月的13%升至23%,汽油、柴油价格环比分别上涨4.7%和5.2%,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09个百分点。历年春节期间,非食品环比上涨明显,1月除衣着外,其他非食品环比均上涨,假期出行人员增多,交通和旅游价格上涨明显,飞机票、旅行社收费、长途汽车、宾馆住宿价格环比分别上涨18.6%、11.1%、3.4%和3.2%,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23个百分点。 3)翘尾因素、油价上涨、供求改善推动PPI上涨超预期。1月翘尾因素贡献6.1个百分点,新涨价贡献约为0.8个百分点。从环比看,1月美元回落,CRB指数明显上涨突破430,但国内广谱商品价格稳中有降,PPI环比仍在上升为0.8%,但较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与1月中采PMI购进价格指数从12月的69.6降至64.5,出厂价格从58.8降至54.7的下滑但仍处于高位相验证。1月布伦特原油价格在55元/桶左右高位徘徊,带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业价格环比分别上涨10.4%和3.9%,合计影响PPI环比上涨约0.3个百分点。从同比看,1月份PPI上涨6.9%,涨幅较上月扩大1.4个百分点,受供给侧改革供需改善推动,40个工业行业有33个行业价格同比上涨。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和洗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石油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同比分别上涨58.5%、38.4%、37.7%、24.4%、17.3%和9.2%,涨幅比上月分别扩大38.8、4.4、2.7、7.8、0.2和2.6个百分点,合计影响PPI同比上涨约5.7个百分点,占总涨幅的82.6%。 4)行业轮动,中游崛起。我们对经济的观察比市场偏乐观:经济“软着陆”,短期W型,中期L型,2-3季度可能二次探底,但幅度不深,更为重要的是微观企业业绩将延续改善,“新5%比旧8%好。随着信贷超预期、需求超预期、改革超预期,带来业绩超预期。行业景气正从上下游向中游传导,PPI上涨有利于中游盈利的改善,未来一段时间正是“中游崛起”的黄金时期。投资时钟下“行业景气轮动”对未来大类资产配置将起主导性作用,王者归来。作为此轮行情最早最坚定的推荐者,我们继续明确建议投资者积极把握两会前后做多A股的时间窗口,向中游和改革两大主线展开进攻。[详情]

九州证券邓海清:非食品价格大涨致CPI超预期
九州证券邓海清:非食品价格大涨致CPI超预期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孙忠)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CPI同比上涨2.5%,PPI同比上涨6.9%。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CPI超市场预期,主要因为非食品价格远超市场预期。 1月非食品价格环比为0.7%,创2001年有数据以来最高值。市场预测,非食品价格普遍采用历史同月均值法,即将最近数年相同月份的非食品价格环比平均作为非食品价格预测值,最近三年均值为0.2%,仅非食品价格一项就导致CPI环比和同比超预期0.3%。非食品价格环比已经连续3个月超过历史均值,主要与原油价格上涨有关;此外1月份服务价格环比创有数据以来最高,是导致1月非食品价格远超预期的主要原因。 PPI继续创2011年10月以来最高值,主要与原油价格回升、去年低基数、黑色系价格反弹有关。2月PPI将进一步回升,大概率突破7%,之后将由于高基数原因逐步回落。PPI回升有助于企业盈利改善,有助于降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为补库存周期开启提供条件。 根据1月份CPI数据,按照历史均值预测,2017年CPI中枢大约为2%,其中1月份为全年最高点,2-3月为全年低点,预计在1.6%左右,之后将上行,5月份之后将大体稳定在2%附近。由于2016年CPI均值为2%,从目前来看2017年CPI大概率与2016年基本持平,因此CPI并不能为预测央行货币政策提供更多的信息。 对于央行货币政策,由于目前看2017年的CPI并不具备显著高于或低于2016年的条件,因此央行货币政策可能更取决于“防风险”和“稳增长”,其中防风险的权重可能更大。邓海清认为,由于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的利率过低,目前处于对低利率的修复过程,以防范金融系统风险,未来货币市场利率可能持续缓慢上调。 对于股票市场,仍然维持长期“健康牛”的观点不变,政策层建设健康资本市场的意图非常明确,基于长周期企业盈利改善的股市“健康牛”值得期待。[详情]

国家统计局:CPI环比和同比涨幅受春节因素影响扩大
国家统计局:CPI环比和同比涨幅受春节因素影响扩大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解读2017年1月份CPI、PPI数据 1月份CPI涨幅受春节因素影响有所扩大  PPI环比涨幅回落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的2017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CPI环比上涨1.0%,同比上涨2.5%;PPI环比上涨0.8%,同比上涨6.9%。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进行了解读。 一、居民消费价格环比和同比涨幅受春节因素影响扩大 从环比看,1月份CPI上涨1.0%,涨幅比2016年12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一是受节日因素影响,食品价格环比上涨2.3%。其中,鲜菜、鲜果、水产品和猪肉价格环比涨幅分别为6.2%、5.7%、4.4%和3.4%,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42个百分点。二是寒假和春运期间出行人员增多,交通和旅游价格上涨明显,飞机票、旅行社收费、长途汽车、宾馆住宿价格环比分别上涨18.6%、11.1%、3.4%和3.2%,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23个百分点。三是受国内成品油调价影响,汽、柴油价格环比分别上涨4.7%和5.2%,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09个百分点。今年1月份1.0%的CPI环比涨幅,比2016年和2015年春节所在月份环比涨幅分别低0.6和0.2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受暖冬影响鲜菜价格环比涨幅远低于前两年春节月份。 CPI同比上涨2.5%,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从分类看,交通和通信价格同比涨幅比上月扩大1.4个百分点,影响CPI同比涨幅扩大0.17个百分点;旅游价格同比涨幅比上月扩大5.9个百分点,影响CPI同比涨幅扩大0.11个百分点;食品价格同比涨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影响CPI同比涨幅扩大0.07个百分点,上述三项合计影响CPI同比涨幅扩大约0.35个百分点。 据测算,在1月份2.5%的CPI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影响约为1.5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1.0个百分点;2月份由于“春节错月”和上年同期基数较高,翘尾影响将明显回落。 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涨幅回落,同比涨幅继续扩大 从环比看,1月份PPI上涨0.8%,涨幅在连续扩大4个月后出现回落,比2016年12月份缩小0.8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1%,涨幅比上月缩小0.9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2%,涨幅比上月缩小0.1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看,一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煤炭开采和洗选、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环比分别上涨2.1%、1.8%、1.7%和0.1%,涨幅比上月分别缩小5.9、0.7、1.7和2.3个百分点,合计影响PPI环比上涨约0.3个百分点,对PPI的影响程度较上月减少0.7个百分点;二是受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影响,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业价格环比分别上涨10.4%和3.9%,合计影响PPI环比上涨约0.3个百分点。 从同比看,1月份PPI上涨6.9%,涨幅比2016年12月份扩大1.4个百分点。在调查的40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3个行业产品价格同比上涨,比上月增加1个。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和洗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石油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同比分别上涨58.5%、38.4%、37.7%、24.4%、17.3%和9.2%,涨幅比上月分别扩大38.8、4.4、2.7、7.8、0.2和2.6个百分点,合计影响PPI同比上涨约5.7个百分点,占总涨幅的82.6%。 据测算,在1月份6.9%的PPI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6.1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0.8个百分点。[详情]

1月CPI同比增长2.5%高于预期 环比上涨1%
1月CPI同比增长2.5%高于预期 环比上涨1%

  2017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5%。其中,城市上涨2.6%,农村上涨2.2%;食品价格上涨2.7%,非食品价格上涨2.5%;消费品价格上涨2.2%,服务价格上涨3.2%。 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1.0%。其中,城市上涨1.0%,农村上涨0.9%;食品价格上涨2.3%,非食品价格上涨0.7%;消费品价格上涨1.0%,服务价格上涨1.0%。 一、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同比变动情况 1月份,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2.5%,影响CPI同比上涨约0.75个百分点。其中,水产品价格上涨6.4%,影响CPI上涨约0.11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上涨5.7%,影响CPI上涨约0.27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上涨7.1%,影响CPI上涨约0.19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4.8%,影响CPI上涨约0.08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1.6%,影响CPI上涨约0.05个百分点;粮食价格上涨1.2%,影响CPI上涨约0.03个百分点;蛋价格下降9.1%,影响CPI下降约0.06个百分点。 1月份,其他七大类价格同比均有所上涨。其中,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教育文化和娱乐、居住、交通和通信、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上涨5.0%、4.8%、3.3%、2.3%、2.3%、1.1%和0.6%。 据测算,在1月份2.5%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约为1.5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1.0个百分点。 二、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环比变动情况 1月份,食品烟酒价格环比上涨1.7%,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50个百分点。其中,鲜菜价格上涨6.2%,影响CPI上涨约0.16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5.7%,影响CPI上涨约0.09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4.4%,影响CPI上涨约0.08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上涨2.4%,影响CPI上涨约0.11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上涨3.4%,影响CPI上涨约0.09个百分点);蛋价格下降1.7%,影响CPI下降约0.01个百分点。 1月份,其他七大类价格环比六涨一降。其中,教育文化和娱乐、其他用品和服务、交通和通信、医疗保健、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上涨1.6%、1.5%、1.4%、0.6%、0.3%和0.3%;衣着价格下降0.4%。 2017年1月居民消费价格主要数据 - - - 1月 - - 环比涨跌幅(%) 同比涨跌幅(%) 居民消费价格 1 2.5 其中:城市 1 2.6 农村 0.9 2.2 其中:食品 2.3 2.7 非食品 0.7 2.5 其中:消费品 1 2.2 服务 1 3.2 其中:不包括食品和能源 0.6 2.2 其中:不包括鲜菜和鲜果 0.8 2.5 分类别 - - 一、食品烟酒 1.7 2.5 粮食 0.2 1.2 食 用 油 0.1 1.9 鲜菜 6.2 1.6 畜 肉 类 2.4 5.7 其中:猪肉 3.4 7.1 牛肉 1.1 0.9 羊肉 1.9 1.1 水 产 品 4.4 6.4 蛋类 -1.7 -9.1 奶类 -0.3 -0.5 鲜果 5.7 4.8 烟草 0 -0.2 酒类 -0.1 0.8 二、衣着 -0.4 1.1 服装 -0.6 1 衣着加工服务费 1.4 5 鞋类 -0.2 1.1 三、居住 0.3 2.3 租赁房房租 0 3 水电燃料 0.8 1.3 四、生活用品及服务 0.3 0.6 家用器具 0.1 -1.2 家庭服务 3.5 6.4 五、交通和通信 1.4 2.3 交通工具 0 -1.3 交通工具用燃料 4.6 16.5 交通工具使用和维修 1.8 3.1 通信工具 -0.1 -3.7 通信服务 -0.1 -0.2 邮递服务 0.6 0.6 六、教育文化和娱乐 1.6 3.3 教育服务 0.1 3.3 旅游 9.5 9.9 七、医疗保健 0.6 5 中药 0.6 5.5 西药 0.2 6.1 医疗服务 0.9 4.4 八、其他用品和服务 1.5 4.8 附注 1、指标解释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是度量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随着时间变动的相对数,综合反映居民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2、统计范围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涵盖全国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等8大类、262个基本分类的商品与服务价格。 3、调查方法 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抽选确定调查网点,按照“定人、定点、定时”的原则,直接派人到调查网点采集原始价格。数据来源于全国31个省(区、市)500个市县、8.8万余家价格调查点,包括商场(店)、超市、农贸市场、服务网点和互联网电商等。[详情]

1月PPI同比上涨6.9% 新涨价因素约0.8个百分点
1月PPI同比上涨6.9% 新涨价因素约0.8个百分点

  2017年1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9% 2017年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9%,环比上涨0.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8.4%,环比上涨1.2%。 一、工业生产者价格同比变动情况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9.1%,影响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6.7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上涨31.0%,原材料工业价格上涨12.9%,加工工业价格上涨5.9%。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上涨0.8%,影响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3%,衣着价格上涨1.1%,一般日用品价格上涨1.5%,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0.6%。 据测算,在1月份6.9%的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因素约为6.1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0.8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同比上涨18.9%,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上涨15.8%,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14.7%,化工原料类价格上涨8.1%。 二、工业生产者价格环比变动情况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价格环比上涨1.1%,影响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8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上涨3.5%,原材料工业价格上涨1.7%,加工工业价格上涨0.6%。生活资料价格环比上涨0.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3%,衣着价格持平(涨跌幅度为0),一般日用品价格上涨0.4%,耐用消费品价格上涨0.1%。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环比上涨2.2%,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2.1%,化工原料类价格上涨2.0%,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上涨0.4%。 2017年1月份工业生产者价格主要数据   环比涨跌幅(%) 同比涨跌幅(%) 一、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 0.8 6.9 生产资料 1.1 9.1 采掘 3.5 31 原材料 1.7 12.9 加工 0.6 5.9 生活资料 0.2 0.8 食品 0.3 1.3 衣着 0 1.1 一般日用品 0.4 1.5 耐用消费品 0.1 -0.6 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 1.2 8.4 燃料、动力类 2.1 14.7 黑色金属材料类 2.2 18.9 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 0.4 15.8 化工原料类 2 8.1 木材及纸浆类 1 3.3 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 0.7 5.2 其它工业原材料及半成品类 0.5 2.4 农副产品类 0.5 3 纺织原料类 0.6 3.3 三、工业生产者主要行业出厂价格 - -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1.7 38.4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10.4 58.5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2 23.7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1.3 17.7 非金属矿采选业 0.6 1.6 农副食品加工业 0.4 2.6 食品制造业 0.2 0.8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0.1 -0.5 烟草制品业 0 0 纺织业 0.5 2.6 纺织服装、服饰业 -0.1 0.6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0 0.2 造纸和纸制品业 1.9 5.7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0.2 0.6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3.9 24.4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1.8 9.2 医药制造业 0.3 0.7 化学纤维制造业 3 9.3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0.4 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4 4.6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1 37.7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0.1 17.3 金属制品业 0.7 4.3 通用设备制造业 0.2 0.3 汽车制造业 0 -0.6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0.3 0.9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0.1 -0.1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0.1 -2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2.2 0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0.3 1.9 附注 1.指标解释 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包括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 for Industrial Products, 简称PPI)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反映工业企业产品第一次出售时的出厂价格的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反映工业企业作为中间投入产品的购进价格的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 2.统计范围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统计调查涵盖1638个基本分类的20000多种工业产品的价格;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统计调查涵盖900多个基本分类的10000多种工业产品的价格。 3.调查方法 工业生产者价格调查采取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采用重点调查方法;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下的企业采用典型调查方法。工业生产者价格调查涉及全国400多个城市的5万余家工业企业。 4.工业行业划分标准的依据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详情]

机构预计1月份CPI同比增长2.6% 货币政策将保持中性
机构预计1月份CPI同比增长2.6% 货币政策将保持中性

  机构预计1月份CPI同比增长2.6% 货币政策将保持中性 ■本报记者 苏诗钰  2月14日,国家统计局将公布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目前有四家机构对1月份CPI进行预测,最大预测值为同比增长2.8%,最小为2.4%,平均值为2.6%,低于2月初预测的2.8%。 中信建投证券一位分析师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受“暖冬”影响,部分蔬菜价格并未因春节因素显著上涨;受去年同期高基数影响,预计猪肉同比增速与上月基本持平;预计鲜果、蛋类等价格同比增速较上月有所回落,粮食价格同比增速略有扩大。 “1月份22省猪肉价格先升后降,整体略涨,但去年1月份猪肉价格基数抬高,预计同比增速基本与上月持平。蔬菜价格方面,农业部高频监测数据显示,1月份蔬菜同比增速可能较去年12月份并未上升,春节因素影响有限。‘暖冬’或是蔬菜价格同比增速并未因春节因素显著上涨的主要原因。”上述分析师表示。 中银国际证券宏观研究分析师朱启兵表示,1月份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环比上涨4.8%;同时非制造业PMI中服务业收费价格指数虽环比回落至50.6,但连续6个月在50上方,服务价格继续上涨;综合判断,预计CPI环比上涨1.0%,同比涨幅扩大至2.6%。 有关专家告诉记者,春节前一周食品价格小涨,蔬菜价格涨幅扩大但肉价涨幅仍低。春节期间食品价格整体平稳,粮价小涨,猪价小跌,菜价涨幅较大但仍低于往年春节。同时,节前成品油价下调,煤价钢价小幅反弹。PMI原材料购进价格回落,也印证国内价格涨幅趋缓。预计1月份PPI环比降至0.2%,同比升至6.3%。低基数效应令1月份CPI、PPI同比继续回升,但环比涨幅低于去年同期,意味着通胀上升势头或在放缓。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陈卫东表示,尽管近期中国经济出现了企稳趋势,但由于不确定性显著增加,2017年经济增速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宏观政策将更加关注稳增长、抑泡沫和防风险三大重点。财政政策将保持积极取向,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大;货币政策将保持中性,大幅放松或明显收紧的可能性均不大。  [详情]

解读1月份进出口数据:延续回稳势 实现开门红
解读1月份进出口数据:延续回稳势 实现开门红

  新华社北京2月10日电 题:延续“回稳势”实现“开门红”——解读1月份进出口数据 新华社记者 林晖 19.6%——1月份我国进出口以超出市场预期的增速迎来2017“开门红”。尽管不乏去年基数较低以及春节因素影响,但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外贸回稳向好势头仍在延续。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7年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18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19.6%。其中,出口1.27万亿元,增长15.9%;进口9111.7亿元,增长25.2%;贸易顺差3545.3亿元,收窄2.7%。 “1月份的外贸成绩令人振奋。从去年最后一个季度开始,我国进出口都出现双双正增长的可喜局面,这个趋势在1月份得到了延续。”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投资研究部主任刘英奎说。 在主要国家经济基本面和大宗商品价格好转等因素影响下,全球贸易周期性修复对中国出口的带动逐渐体现。欧盟、美国、东盟、日本等我国传统贸易对象对华贸易都实现了正增长,且增速多在两位数。特别是中美贸易增长迅速,1月份中美贸易总值为3200.7亿元,增长21.9%,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4.7%。其中,我国对美国出口2339.8亿元,增长17.2%;自美国进口860.9亿元,增长36.7%。 从结构来看,我国对外贸易结构持续优化。1月份,一般贸易进出口1.25万亿元,增长19.9%,占我国外贸总值的57.3%,较去年同期上升0.1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比重提升,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进出口均实现增长。 对于进出口形势,回稳向好态势下仍需多一份警惕。招商证券宏观团队研究认为,历年春节对进出口增速的扰动均较大,不排除今年1月的贸易规模中有相较去年更多的春节提前报关因素,1、2月数据的综合评估有助于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1月份我国铁矿砂、原油、煤等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价齐升。如原油进口3403万吨,增加27.5%,进口均价为每吨2644.4元,上涨46.7%;煤进口2491万吨,增加64.4%,进口均价为每吨650元,上涨1.1倍。 “有的原材料产品价格提升非常快,甚至将近翻倍。这样的态势可能会对国内产品成本形成一定压力,对今后的出口带来影响。”刘英奎说。 总体来看,当前国内企业对进出口需求较为乐观。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月份制造业PMI出口订单指数上升0.2个百分点至50.3,进口指数上升0.4个百分点至50.7。海关总署有关负责人认为,1月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9,较去年12月回升1.6,初步判断2017年二季度初我国出口压力有望缓解。 对于中国外贸来说,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巩固回稳向好态势仍是当务之急。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钟山此前在2017年全国进出口工作会议上表示,当前我国外贸发展进入新阶段,外贸工作要保持战略定力,把工作着力点从短期的增长快慢转移到长期的结构调整上来,要坚持创新驱动,深化外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外贸持续发展新动能。[详情]

广发宏观:依旧看好贸易系 2017年出口表现或好于2016
广发宏观:依旧看好贸易系 2017年出口表现或好于2016

  【广发宏观郭磊】我们去年底看好“贸易修复”的理由 广发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  郭磊 博士 投资要点 第一,1月出口数据远超预期,非基数因素能够解释,环比超过去10年春节月份。  第二,再次梳理一下我们前期五篇报告看好贸易系的主要逻辑(完整版)。  第三,我们目前依旧看好贸易系,包括全球贸易和区域贸易链,补充四个关键理由。  第四,我们经常说过,后危机时代(2012-2016)的特征是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贸易低迷,后危机时代一结束这几个领域都出现边际变化了。  正文 1月出口数据远超预期,非基数因素能够解释。1月出口1827亿美元,同比增长7.9%;人民币口径同比增长15.9%。数据远超预期。  从环比来看数据超季节性。实际上去年同期1700亿美元左右的基数并不算低。考虑到这个1月的实际工作日要差不多少一周,1827亿美元的量更显得可贵。为排除基数影响我们可以看环比,1月环比12月下降12.7%,就春节所在月份来说,这个表现明显超季节性,过去10年春节月份平均环比下降是21%。  可以作为一个参照的是韩国出口。2017年1月韩国出口同比增长11.2%,而去年全年累计增速是-5.9%。  再次梳理一下前期我们看好贸易链的主要逻辑。前期我们的一系列报告看好贸易链,在这里简单梳理如下:  《贸易趋势继续改善,贸易摩擦实质影响不会太大》:在这篇1月14日的报告中,我们提供了看好贸易的三条线索:  1)排除可能受投机因素影响的对港出口后,2016年出口基本在逐季好转; 2)外贸出口先导指数(ELI)进一步回升; 3)如果特朗普对中国发起贸易摩擦,影响范围主要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中国有贸易优势的产品,粗略估算影响量级在200亿美元以内,影响全年贸易增速不超过1个百分点。 《经济仍在复苏脉冲中,但加速扩张期结束》:在这篇1月2日的报告中,我们提出宏观面五个相对明确的线索:1)原油系;2)基建系;3)贸易系;4)农业供给侧;5)混改。   《这只是我们说的贸易修复的开始》:在这篇12月8日的报告中我们指出:  1)本轮贸易改善有普遍性,韩国、台湾出口在同步好转; 2)外需好转是根源,主要发达经济体四季度的经济指标扩张比较明显; 3)基本面决定贸易拐点,政策只能影响斜率。特朗普如果希望把美国经济增速提升一倍,则对全球来说都是一个贸易量的正向推动; 4)全球供需两旺的时代非常少见,要用边际思维看待贸易周期。 《名至,实归》:在这篇12月4日的报告中,我们首次提出“2017年可能是贸易和航运修复元年”,主要理由如下:  1)全球贸易过去60年中大致呈现周期性特征,2015-2016年处底部区域; 2)贸易周期经验上同步于制造业周期,中美已经出现制造业景气修复趋势; 3)汇率调整是后危机时代贸易修复的前提,包括人民币在内的汇率均已有相当幅度调整; 4)航运业呈现出产业周期底部的特征。 《出口中规中矩,2017年出口或好于今年》:在这篇2016年11月9日的报告中,我们指出有三个因素可能对三季度出口形成负向拉动,导致大家低估了出口的实际趋势。一是人民币单月波动过快;二是钢材等工业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导致出口量大幅减少;三是美国大选带来政治环境不明朗。而如果美国经济确认进入新一轮库存周期,则中国出口2017年表现将好于2016年。  我们目前依旧看好贸易系,包括全球贸易和区域贸易链。我们目前继续看好贸易系,除了前述理由之外,我们再补充最新情况如下:  第一,基本面决定贸易量,欧美数据基本上在创数年新高,全球贸易基本面将继续改善。1月美国ISM制造业指数创2014年11月以来新高。有“小非农”之称的美国1月ADP新增就业人数为24.6万,创2016年6月来最大升幅,远超预期的16.8万人。1月非农就业数据22.7万人,亦远超预期。欧元区制造业创2011年4月以来新高。欧元区失业率下跌0.2个百分点至9.6%,为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  第二,特朗普上台后尽管出现了对汇率和贸易问题的关注,但整体来说并没有出现市场预担忧的极端情形。1月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誓就职之后,尽管一度出现了对汇率和贸易问题的关切,但并未出现市场所担心的大规模双边或多边贸易战。中美在经济领域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未来在贸易、投资和国际合作领域内应该会存在广泛共识。  第三,美国退出TPP进一步凸显中国积极扩大RECP影响和实施自贸区战略的必要性,相关领域存在看点。1月23日,特朗普签署总统令,美国正式退出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逻辑上说,TPP的搁置对中国贸易格局并无不利,但美国新一届政府不止对TPP不感兴趣,对WTO等贸易协定同样频繁表示不满。在这样的背景下,区域贸易协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积极参与的REC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是一个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达沃斯演讲中进一步强调了新一轮对外开放的理念,自贸区战略对新一轮对外开放来说同样意义重大。2017年一定会继续取得突破。  第四,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成功破局,“一带一路”贸易指数近期在创历史新高。2016年1-11月,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额达8489亿美元,已占同期我国外贸总额的25.7%。“一带一路货运贸易指数”自2016年6月起有突破表现,“中国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指数”2016年底开始有突破表现,两个指数近期均创历史新高。 [详情]

任泽平:进出口大超预期 两会前后是股市做多时间窗口
任泽平:进出口大超预期 两会前后是股市做多时间窗口

  新浪财经讯 2月10日消息,1月出口同比(按人民币计)15.9%,预期5.2%,前值0.6%;1月进口同比25.2%,预期15.2%,前值10.8%。1月贸易帐3545亿,预期3072.5亿,前值2754亿。宏观任泽平、熊柴点评认为,进出口双双大超预期,两会前后是股市做多的时间窗口。 详文如下: 1)核心观点:受外需回暖、国内经济暂稳、低基数效应、价格影响和汇率贬值,1月进出口大超预期,符合我们之前的判断。1月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9,连续三个月环比回升,二季度出口压力有望缓解。从全年看,出口有望好于去年,但中美贸易战、英国脱欧、欧洲法德大选等风险使得国际环境依然严峻复杂。考虑到信贷超预期、企业业绩超预期、一带一路混改等改革超预期,我们预计两会前后可能是股市做多的时间窗口,围绕业绩和改革两大主线展开。我们自1月份以来加大了对股票和黄金的推荐力度,对这两个大类资产均在底部进行了明确的推荐。 2)进出口大超预期,二季度出口压力有望缓解。按美元计,1月出口同比7.9%,预期3.2%,创2015年3月以来新高;1月进口同比(按美元计)16.7%,预期10%,前值3.1%,创2013年2月以来新高。1月进出口大超预期的主要有:其一,外需回暖。2016年下半年以来,受补库存、特朗普效应、商品价格上涨等带动,美欧日PMI指数持续回升,其中2017年1月美国、欧元区、日本制造业PMI指数56、55.1、52.7,分别比上月加快1.5、0.2、0.3个百分点。其二,国内经济暂稳。1月中采制造业PMI51.3,高于预期的51.2,低于前值的51.4,但仍处于扩张区间。其三,低基数效应。按美元计,去年1月出口同比-15.2,进口同比-19.9%。其四,价格上涨。虽然近期大宗商品价格环比涨幅趋缓,但同比涨幅依然较高,1月CRB指数均值同比上涨超14%。 1月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9,较去年12月回升1.6,连续三个月环比回升,二季度出口压力有望缓解。衡量全球贸易走势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在去年11月18日达1257的阶段性峰值后开始下滑,2月9日降至707,但仍远超去年2月10日290的历史低值。从全年看,出口好于去年,但由于中美贸易战风险等,国际环境依然严峻复杂。 3)对主要贸易国家(地区)的出口均明显好转。1月对日本和欧盟的出口增速由负转正,同比增速分别为9.2%、2.9%,分别较上月上升14.7、7.6个点。对美国、韩国、印度的同比增速分别为6.2%、11.2%、5.5%,分别较上月上升1.1、3.0、5.2个点。对俄罗斯、巴西的出口大幅回升,同比增速分别为25.8%、42.1%,分别较上月上升16.1、31.8个点。对香港、台湾和东盟的出口跌幅收窄,增速分别为-14.3%、-2.6%、-0.8%,分别较上月回升12.2、1.3、1.5个点。 4)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价齐升。1月进口铁矿石9200万吨,同比增长11.9%,增速较去年12月上升19.5个点;进口铁矿石金额同比增长85.5%。进口原油3403万吨,同比增长27.5%,较去年12月上升17.9个点;进口原油金额同比增长72.3%。进口成品油260万吨,同比增长-2.3%,较去年12月上升6.7个点;进口成品油金额同比增长31.9%。进口钢材109万吨,同比增长17.2%,增速较去年12月上升16.6个点;进口钢材金额同比增长10.6%。进口大豆766万吨,同比增长35.3%,增速较去年12月上升36.6个点;进口大豆金额同比增长51.6%。 5)贸易顺差远超预期,汇率短期趋稳。1月贸易顺差513.5亿,远超预期485亿,创2016年2月以来新高。1月我国外汇储备余额29982.04亿美元,连降7个月,但跌幅为6个月以来最小跌幅,创2011年2月以来新低。当前国内进入加息周期、价量同时进行调控,美国3月加息概率下降,汇率短期稳定。[详情]

邓海清:进出口爆发式增长已验证 股市长期健康牛可期
邓海清:进出口爆发式增长已验证 股市长期健康牛可期

  进出口爆发式增长已验证,股市长期“健康牛”可期 作者:邓海清,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金融四十人论坛特邀研究员;陈曦,“海清FICC”大资管频道研究员 中国1月出口同比(按人民币计)15.9%,预期5.2%,前值0.6%。中国1月进口同比(按人民币计)25.2%,预期15.2%,前值10.8%。中国1月贸易帐(按人民币计)3545亿,预期3072.5亿,前值2754亿。 1、低基数是导致进出口爆发式增长的重要因素。海清FICC频道在12月进出口点评《避免误读12月进出口,高基数暂时拉低,未来将爆发式增长》中明确提出,“2016年1-2月属于极低基数(-20%左右),不难预测2017年1-2月进出口将大幅飙升”,得到充分验证。 2、低基数并非进出口爆发的唯一原因,剔除基数因素的实际增速同样很高。如果考虑最简单的剔除基数因素方法,则出口同比增速应为7%左右,进口增速应为15%左右,均高于12月的进出口(12月出口1%,进口11%),表明进出口确实仍然在继续回暖。 3、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进口增速连续6个月高于出口增速,彻底扭转2014年-2016年进口显著弱于出口的局面,表明经济L型拐点已过。2014-2016年呈现“进、出口均下滑,进口下滑程度更大”,而现在则呈现“进、出口均回暖,进口回暖程度更大”,这是目前最佳的数据组合。 4、从趋势上看,2016年9月以来,进出口均呈现趋势性回暖,预计2月进出口增速将继续维持超高水平,3月之后进出口增速将由于基数原因明显回落,但2017年进出口增速将明显高于2016年中枢。主要原因是:一是发达国家经济持续改善,表现为发达国家PMI持续上行;二是内需持续好于市场预期,市场高估了房地产调控对经济的影响。 5、海清FICC频道认为,对于国内资本市场,仍然维持基于企业盈利改善看好股市长期“健康牛”的观点不变,这是2017年最为确定的投资机会; 债券市场则较为复杂,一方面货币政策收紧、监管趋严、去杠杆是大势所趋,基本面因素也利空债市,但另一方面债券市场收益率水平已经隐含了多次货币市场加息,债券市场收益率与央行逆回购利率差值达到历史较高水平,综合来看债券市场宽幅震荡的可能性较大; 对于外汇市场,仍然认为2017年人民币贬值趋势将被逆转,因为中美两国基本面因素对比的拐点已经出现,看好2017年人民币汇率表现。[详情]

海通姜超:外贸远超预期 资本流出压力有望减轻
海通姜超:外贸远超预期 资本流出压力有望减轻

  2017年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18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19.6%。其中,出口1.27万亿元,增长15.9%;进口9111.7亿元,增长25.2%;贸易顺差3545.3亿元,收窄2.7%。海通宏观姜超认为外贸远超预期,汇率短期稳定,资本流出压力有望减轻。 海通宏观姜超、顾潇啸等【外贸观察】外贸远超预期,汇率短期稳定 ① 出口大幅转正。1月我国以美元计价出口同比7.9%,从上月负增大幅转正。美国欧洲经济短期企稳,主要经济体制造业PMI回升拉动海外需求,同时去年基数较低,共同造成同比大增。 ② 外需整体回升。从主要国别和地区来看,对美国(6.2%)、韩国(11.2%)和印度(5.5%)出口增幅继续扩大,对日本(9.2%)、欧盟(2.9%)增速转正,对东盟和香港出口跌幅也分别收窄至0.8%和14.3%。 ③ 进口增速扩大。1月我国对主要大宗商品进口数量回升,大豆(35.3%)和铁矿石(11.9%)增速均大幅转正,原油也同比大增,由于大宗商品价格涨幅较大,铁矿石(85.5%)和原油(72.3%)进口金额同比高增。1月虽然地产、汽车需求走弱,但工业生产保持稳定,进口同比增速扩大到16.7%。 ④顺差大幅增加,汇率短期稳定。1月我国贸易顺差513.5亿美元。1月外储下滑123亿美元,资本流出压力有望减轻。1月美元指数回落而国内货币政策中性偏紧,人民币汇率短期稳定。[详情]

外贸进出口走势图

外汇储备走势图

PMI走势图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