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蓝皮书:2018年保险行业法律健康指数112.44 逐年向好
蓝皮书:2018年保险行业法律健康指数112.44 逐年向好

新浪财经|2019年08月31日  16:31

议程安排

  • 8月31日

  • 09:00-09:30

    开题说明

    09:30-10:20

    自由讨论
    议题一:保险机构与私募股权基金的合作模式探究
    议题二:保险资金LP投资私募基金各类资产的交易结构及资产甄选探讨
    议题三:保险资金参与私募股权基金时对GP的选择、考核与监督
    议题四:保险资金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实务中的现实困境与解决策略
    议题五:保险系私募基金的设立及投资实务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10:20-10:30

    会议总结一

    10:45-11:00

    GLGA2018中国保险行业法律健康蓝皮书(指数&专题)发布仪式

    11:00-11:20

    GLGA2018中国保险行业法律健康蓝皮书解读

    11:20-12:45

    自由讨论
    话题一:大资管融合监管新政下保险资金股权投资的现实困境
    话题二:新形势下保险资金股权投资路径探索及监管思路创新
    话题三:金融开放格局下保险资金参与境外股权投资的机遇和挑战
    话题四:未来保险资金股权投资风险管控探讨

    12:45-13:00

    会议总结二

最新新闻

2018年中国保险行业法律健康蓝皮书发布 引嘉宾热议
新浪财经 | 2019年09月05日 10:38
刘光超谈资管新规:保险资金比银行资金抗压能力更强
新浪财经 | 2019年09月05日 10:33
新华资管杨帆:期待金融监管进一步融合和整合
新浪财经 | 2019年09月03日 10:26
郑木子:不良资产与保险资金投资的匹配度较好
新浪财经 | 2019年09月03日 10:24
许于欣:政策层面应对保险资金投资基建给予更多支持
新浪财经 | 2019年09月03日 10:20
道可特司马雅芸:股权投资计划注册数量萎缩
道可特司马雅芸:股权投资计划注册数量萎缩

   新浪财经讯 由绿法(国际)联盟主办的“金融开放新格局下保险及保险资管行业创新与法律健康发展高峰论坛暨2018年中国保险行业法律健康蓝皮书(指数&专题)发布会”于2019年8月31日在北京举行。北京市道可特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司马雅芸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司马雅云:我是来自北京市道可特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司马雅芸。私募基金投资也是我的主要业务方向,讲的内容有点像保险基金和私募基金,结合这块也是这边业务的特色。 今天想谈的是股权投资计划这样一个产品,因为之前介入时间比较早了,从2014年开始介入这个产品,做一些工作。我们也观察到了从2015年到现在,股权投资计划在协会的一些注册情况,2018年新政之前还是较为活跃的,2016、2017年股权投资计划注册单数18,但是从去年开始因为新政的原因,实际上股权投资计划注册数量直接下到了3单,今年1-7月份只注册3单,可见新政对这个产品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之前比较主流那种明股实债,在之后就急剧萎缩,基本上没有了。 我们看了一下,去年到今年一共注册了6单,以股权投资计划投资基金形式有4单,还有两单股权投资计划直接投资公司股权,有1单是我们做的,去年8月份注册下来的,这也是新政之后第1单直投股权投资计划,产品结构上相对有一些创新性。 还有1单是今年4月份批的,也是投上海城投环保,但是这个项目会比较有点特殊,里面主要是以承接开发银行贷款转贷为主,有一定特殊性。目前这两年批的股权投资计划来看,还是以直投基金为主。 我们在法律事件工作中觉得就是目前这个股权投资计划,因为跟债权不一样,是一个非常不标准的产品,实际上每一单跟每一单相比,都非常有个性,一个模式基本上不太能够套用到其他产品上,甚至要重新做一个产品,相当于重新开发一遍。 目前这种政策环境,对于投资计划来说其实面临各方面压力,一个是保险资管行业审核标准,还有涉及到基建协会审核标准。现在针对一些特殊产品,之前也有各位嘉宾提到过,也涉及到一些审计会计上对投资性质是股权还是债权认定,这个在我们实践中也是遇到过有的项目因为这个问题过不了,有时候积极改变结构,说服审计师、会计师,也是一个工作难点。 另外一个,在重重的合规和审批要求下,我们再去弥合资金方和资产端这样两边需求非常麻烦,综合四方需求来看,产品研发还是较为缓慢的过程,产品投资模式可能还会经历一个需要不断去探讨,不断去定型,慢慢形成一些为行业比较能接受的一个投资模式。因为今天时间有限,跟大家分享这些,希望在接下来的时间中能够跟各位做具体项目,具体感想进行深入交流。  [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09月02日 14:53
中交投资基金许于欣:险资与基建投资非常有契合度
中交投资基金许于欣:险资与基建投资非常有契合度

   新浪财经讯 由绿法(国际)联盟主办的“金融开放新格局下保险及保险资管行业创新与法律健康发展高峰论坛暨2018年中国保险行业法律健康蓝皮书(指数&专题)发布会”于2019年8月31日在北京举行。中交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于欣出席并演讲。 许于欣表示,保险资金与基建投资是非常有契合度。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需求额度非常大;二是投资期限长,一般都要一二十年以上;三是当前PPP类基建项目大部分采用政府缺口补足或者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运作,项目投资运营风险较低。 “保险资金投资风险承受度低、期限可以比较长、收益较稳健,因此二者是有非常高的契合度的”,他说。 以下为演讲实录: 许于欣:我是中交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目前我们主要业务是为中交集团内部单位及其投资项目进行私募股权投融资,目前中交集团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基础设施、装备制造、疏浚、房地产、金融等九大产业板块。 原来央企考虑成本因素,债权融资比较多。中国交建在建筑央企里做投资是比较早的,主要以PPP模式和BOT模式进行投资,收益率也较为稳健,这些年随着国家基础设施运作方式变化,由企业主导的投资项目日益增多,这样造成了自有资本占用期限比较长,影响资产周转率和资产负债结构。 中交基金于2014年成立,我们的投资项目会优先考虑与其他社会投资者合作,引入股权基金,共享收益,共担风险。成立以来,基金累计募集投放规模已超过600亿。具体基金模式分为两类,一类做投资平台式的,由中交与雄厚资金实力的险资投资人共同出资成立,如与全国社保基金合作的基础设施基金,以及与中国人寿合作成立的PPP投资基金;另一类是项目投资基金,以单个项目为标的进行募资。总体而言,中交基金管理的基金产品目前运行均比较顺利,收益和风险均在预测范围内可控,已经投了很多项目,也没有出现重大风险,上述情况是给大家做一个公司的基本情况介绍。 我个人感觉,保险资金与基建投资还是非常有契合度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基础设施投资这块资金需求额度非常大,每个项目盘子都很大;二是投资期限长,一般都要一二十年以上;三是当前PPP类基建项目大部分采用政府缺口补足或者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运作,项目投资运营风险较低。保险资金投资风险承受度低、期限可以比较长、收益较稳健,因此二者是有非常高的契合度的。 我们设立的基金,也会充分考虑投资人的两个主要诉求,即当期收益和未来投资本金退出安排,这两点都非常重要,事实上我们选择的大部分项目也是可以实现的。至于基金的具体结构我们可以设计,为了考虑不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度,我们也进行结构化安排。对于保险机构,如要进入基础设施投资领域,选择一个管理运作能力强的基金管理人是非常重要的,如全国社保基金,据我了解中交基金应该是他们根据综合评估后选择的基建领域平台式基金的唯一管理人,主要采用的是委托管理,原则上是充分相信中国交建选择项目的能力,只要是中交内部决策审批过会的项目,基本上都是符合投资条件的,当然也设置了一个共同评估项目的入库环节,因为我们也是欢迎投资人与我们共同评估项目,防范风险,包括与国寿合作的基金平台,直接采用了共同决策管理模式。这些年上述平台运作的项目,都没有大的问题。 关于险资选管理人这块,我认为可选择这个行业里能力比较强的产业基金管理进行委托管理,然后可以搭一个交易结构,进一步降低风险。资管新规出来之前,银行系的资管机构运作理财资金,流动发行,以短配长,也参与了不少股权投资,现在已受政策限制,当前而言,险资受影响程序最小,在这方面有充分的竞争力,应抓住时机。但我认为,这种优势预计也是暂时的,考虑基础设施公募REITs即将推出,市场退出机制一旦成熟,则就解决了资金期限匹配的问题,银行表外理财资金理论上说完全可以参与,而且成本上更具竞争力。 至于险资关心的当期收益问题,其实PPP项目完全符合当期回报实现要求,一般投资人中标时,政府是按照年化收益给的合理回报,如果运营情况达不到的话有缺口补足,这个收益当期都是可以测算出来的,关键是安排好现金流。我们跟险资合作成立基金,可以是共同管理的,双方先设好标准之后,大家共同选择项目,您认可哪个地区的财政实力强,是可以做的,那我们就确定选择标准,如以永续权益投资工具等方式可以解决大部分的投资本金退出问题,注册资本部分并不大,实际上退出方式也是很顺利清晰的。我们一般也不做高风险的项目,当然现在我们也做一些新兴产业投资基金,但是我与不同险资机构也谈了很久,个人感觉至少从短期来说,毕竟收益与本金退出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募资还是比较困难的,我觉得险资跟基础设施这块还是更有契合度,而且相关政策也非常支持。 对于险资参与基金设施的投资方式,我认为可以分三个层面或方向,一是从项目层面来说,可以合作搭平台,建立一种共同决策机制和投资标准,选择优质的PPP项目,大家共同投资管理;第二种在基础设施企业层面,可以选择优势标的,目前银行系金融资产投资公司都在做债转股业务,还可以以优先股、永续债等模式投资,这些其实险资都可以做,相对于银行系统,成本上可能没有优势,但是期限是有优势的,不过险资对投资标的主体要求太高,一般都只有超大型的企业才能满足,选择面小,这个可能需要商榷。第三类从存量资产证券化层面,存量资产毕竟是可见的,投资风险相对较低,而且现在基础设施公募REITs正在推进,我们已经在跟踪,计划选择优质项目试行,乐观而言,今年年底应该会有政策出台,如果这一步能走通的话,未来期限问题完全打破了,公开市场交易,退出问题解决了,成本也下降了。未来合作模式需要基金管理人与险资投资人共同思考创新。 我们是基建产业的基金管理人,就是从基础设施领域做个交流介绍,希望跟各位专家多交流,也希望有机会加强合作。谢谢![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09月01日 17:01
中科院创投公司殷凯:金融资本应多参与科技类母基金
中科院创投公司殷凯:金融资本应多参与科技类母基金

   新浪财经讯 由绿法(国际)联盟主办的“金融开放新格局下保险及保险资管行业创新与法律健康发展高峰论坛暨2018年中国保险行业法律健康蓝皮书(指数&专题)发布会”于2019年8月31日在北京举行。中科院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殷凯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殷凯:我们这边是属于科技类的投资基金,也属于母基金,杨帆总也提到保险资金偏好投资FOF形式,具有风险分散的效应,我们希望国家一直倡导的科技和金融的深度融合,能通过金融机构参我们这样的母基金,形成推动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先试探索。 我们基金的使命就是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科技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谭总刚刚提到对于PE、VC这类基金,保险机构通过成立自身私募管理人,更加倾向于自己来做,现在险资做纯LP的情况很少,大多都要求主动性管理。 但我个人认为科技投资特别是在硬科技领域,对于技术本身的理解和判断还是具有很高的门槛,再加上外围的国际形势,目前我们做这个事已经迫在眉睫,因此我们自己有这个信心也有义务把科技成果转化的事情做好。目前我们集团国科控股正在搭建基金的体系,包括有我们偏VC的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还有偏PE的联动创新产业母基金;也在打造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为基金的投后管理和增值服务形成协同;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也能提高成果转化和项目退出的成功率。近期我们与监管部门也汇报了基金的情况,他们对于科技类的基金也是非常支持的。 因此基于符合国家战略的需求、基金的核心特色、基金机制的设置以及团队管理经验和成果转化体系化的布局等优势,在这儿我也是希望和呼吁:金融资本包括保险资金和银行资金能够更多地参与到像我们这样科技类的母基金中。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09月01日 14:41
东方嘉富卢小兵:保险资产规模大幅提升是大概率事件
东方嘉富卢小兵:保险资产规模大幅提升是大概率事件

   新浪财经讯 由绿法(国际)联盟主办的“金融开放新格局下保险及保险资管行业创新与法律健康发展高峰论坛暨2018年中国保险行业法律健康蓝皮书(指数&专题)发布会”于2019年8月31日在北京举行。杭州东方嘉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投资官卢小兵出席并演讲。 卢小兵表示,保险资产规模的大幅提升是大概率事件。其分析称,目前全国居民总资产规模为460万亿,但70%配置在实物资产上,在房地产上的规模高达320万亿,而欧美国家刚好相反,实物资产比例只有30%,大多集中在金融资产。 “其实,国家对房地产政策在去年已经开调整,会进一步坚定国家的产业和战略政策更多聚焦科技与实业,房住不炒将成为常态,居民资产的转移在未来成为必然,未来即使只有10%左右的居民资产从实物资产转移到金融资产上来,大概也有30-50亿的体量,按照预测,这里面有相当的体量会配置在保险资产上,所以保险资产规模的大幅提升是大概率事件,保险资产未来和优秀PE机构的合作也是必然的选择”,她说。 以下为演讲实录: 卢小兵:今天参加了各位来自保险机构和私募股权机构同仁的交流,还是很受启发,结合平时个人从事投资和募资工作的实践,对于保险资金参与私募股权投资也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截止到去年年底,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18.3万亿元,资金运用余额为16.4万亿元,保险资金天然的规模大、期限长、来源稳定的特点,适合长期限的投资,与股权投资的投资理念匹配度较高,按理讲应该是股权投资基金的重要来源,但从实际的情况看,保险资金对于长期股权类的投资占比约为10%,其中以基金形式参与的大约在6千多亿,相比较当前8.5万亿的私募股权基金管理规模,优势并不绝对,按照母基金联盟和清科的统计,到今年上半年母基金和政府引导基金的存量规模分别为2.3万亿和3.9万亿,在私募股权基金中优势更为明显,个人觉得主要有如下的原因: 一是保险资金的特点、保险的产业属性和股权的市场容量密切相关。首先,保险资金的投资,安全性是前提,流动性是基础,因此在保险的资产配置中,其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固定收益类资产,占比在70%左右,也使得能够配置在股权投资上的比例较低,目前只占到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10%左右;其次,保险产业追求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使得其更关注医疗、养老、健康、金融、消费等行业,在这些领域进行了相当比例的直投,在延伸保险业产业链的同时,实现直接由负债端到资产端的一体化,由此也使得通过基金间接投资的比例进一步降低;再次,目前股权投资市场的容量有限,也使得保险资金选择谨慎,按照基金业协会的统计,去年底私募股权基金的规模接近8.5万亿,而去年股权基金通过境内外上市退出的金额只有2300多亿,通过整体收购退出的金额不到400亿,整体退出率在2%左右,考虑到基金的存续,整体退出率也只有百分之十几,当然头部的私募机构会好一些。 二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摩擦成本的存在,保险资金在选择私募股权基金进行合作时也比较谨慎,也设置了不少门槛,但客观来讲,像管理规模、历史项目退出情况、公司治理、稳定团队等这些标准,作为参与险资投资的要求其实门槛并不高,但合作推进的效率并不理想,个人感觉主要就是这种摩擦成本的存在导致合作的协同性较差,本来可以通过更专业的分工实现更高效的资产匹配,但实践中做的并不到位,所以保险机构也倾向于设立自己的PE基金,目前已有16家保险系的股权投资公司,成为具有支配权的GP已成为越来越多保险机构选择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这也使纯粹市场化的合作预期降低。 从我们自身运营的实践中也能体现,目前我们平台已实现和母基金以及政府引导基金的合作,唯独没有实现和保险机构的合作。一方面和保险资金的准入门槛有关,另一方面也和上面提到的两个原因有关。为了能够拥抱保险资金,最近两年我们平台在投资布局上也做了一些调整,主要围绕着投资领域和投资期限做了一些布局,在投资领域上,除了在我们熟知的TMT、信息电子和智能制造外,进一步加大了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布局;在投资期限上,也越来越兼顾期限的长短搭配,注重投资收益的同时兼顾资产的流动性。 从未来的发展看,个人对双方的合作还是比较有信心的。目前全国居民总资产规模为460万亿,但70%配置在实物资产上,房地产的规模高达320万亿,欧美国家刚好相反,实物资产比例只有30%,大多集中在金融资产。其实,国家对房地产政策在去年已经开调整,会进一步坚定国家的产业和战略政策更多聚焦科技与实业,房住不炒将成为常态,居民资产的转移在未来成为必然,未来即使只有10%左右的居民资产从实物资产转移到金融资产上来,大概也有30-50亿的体量,按照预测,这里面有相当的体量会配置在保险资产上,所以保险资产规模的大幅提升是大概率事件,保险资产未来和优秀PE机构的合作也是必然的选择。所以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来说,我们会加大自己内功的修炼,不断提高我们自己资产管理和投资水平,在机会来临时能够成为保险资金真正有实力的靠谱的合作伙伴。[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09月01日 13:59
合源资本贾彦龙:六大因素决定保险的钱“不好拿”
合源资本贾彦龙:六大因素决定保险的钱“不好拿”

   新浪财经讯 由绿法(国际)联盟主办的“金融开放新格局下保险及保险资管行业创新与法律健康发展高峰论坛暨2018年中国保险行业法律健康蓝皮书(指数&专题)发布会”于2019年8月31日在北京举行。合源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总经理贾彦龙出席并演讲。 贾彦龙表示,资管新规出台之后,很多基金从银行拿不到资金,都来找保险,但发现保险的钱也并不那么好拿。 他给出了几点理由:第一,保险负债特性决定了大比例还是投资于现金流好的项目。第二,投资人员短期化私募,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绝大部分人不太愿意做。第三,内部决策流程还是比较复杂的。第四,这两年大的环境不好,保险行业情况也不好。第五,私募行业自身的问题。近几年尤其是2015年左右成立的这些私募资金,退出和收益情况都非常不理想,整个市场处于一个有点泡沫的状态,估值比较高,融资方很强势,条件都很苛刻,甚至有些企业不接受尽调、不接受修改协议。第六,行业头部企业效应是很明显的,头部资金管理人拿到钱,一些小的可能就很困难了。 以下为演讲实录: 贾彦龙:很高兴参加这个活动,我也谈谈自己的看法。实践证明资管新规出台之后,从银行拿不到资金,都来找保险,但发现保险的钱也并不那么好拿,可能得出的结论就是其实保险并不是大家常说的“人傻钱多”。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保险公司见到过的项目,比绝大部分基金管理人还多。为什么保险的钱不好拿,我也简单思考一下有这么几点。 第一,保险负债特性决定了大比例还是投资于现金流好的项目,比如信托、保险债权计划、明股实债、房地产,或者出现过的结构化产品优先级,还有不良资产,这是保险非常喜欢的。普通的股权投资可能在中国保险业里面不是一个大的配置的方向。 第二,投资人员短期化私募,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绝大部分人不太愿意做。尤其在中小保险公司,投资人员流动性还是比较大的,大的保险还是相对比较稳定,但是中小保险投资人员的流动性还是比较大的。 第三,内部决策流程还是比较复杂的。做股权投资一般公司没有特别充分的授权,都是上到董事会去决策,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成功的案例大部分都是自上而下推动的,自下而上推动的很少。 第四,这两年大的环境不好,保险行业情况也不好。很多保险公司,尤其是一些中小保险公司,自身的偿付能力不足,压力比较大。而股权和私募股权基金都是风险因子比较高的,非常消耗资本的一类资产。 第五,我感觉是私募行业自身的问题。近几年尤其是2015年左右成立的这些私募资金,退出和收益情况都非常不理想,整个市场处于一个有点泡沫的状态,估值比较高,融资方很强势,条件都很苛刻,甚至有些企业不接受尽调、不接受修改协议。那个时候的项目到现在来看,可能就有很多远远低于当时投资的预期,对于受过伤害的一些机构来说,现在再去做投资私募基金这样的决策很困难。 第六,对这个行业头部企业的效应是很明显的,头部资金管理人拿到钱,一些小的可能就很困难了。这些头部机构在其他渠道无法获得资金的时候,他们也开始面向保险机构募集资金,包括中小保险机构,保险行业尽调过过这些大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尤其是保险机构对于风控,对于合规,对于信息披露要求很高的,那些小的机构可能就很难,再想去拿保险的钱很困难。 第二个话题就是我们保险GP说实话大家都比较关注,市场上有16家,但是可能并不是特别的活跃。这些机构我觉得分成两类,一类可能是深耕于某一个行业的,和保险主业有一定互动,在行业上去深耕,可能比如说像大健康,去深入的做。还有一类偏资管类,资管类的这种我觉得他的模式就是给保险公司找资产,保险喜欢的都会去尝试。 我是分两类,一类就是战略类的,跟保险主业有互动的。对于寿险健康险可能就是医疗、健康、养老;财险可能就是一些汽车;还有两类就是一些保险科技大数据,对理赔这些有一定的帮助。还有一类其实是保险资金的应用,保险资产配置最关心的,可能就是地产类,未来有独特的商业运营能力的这类资产有比较好的现金流。第二类就是高分红、低成长但是退出预期相对明确的。还有就是并购类和不良资产,并购类退出预期比较明显。再有,不良资产现金流比较好。其实也有很多保险公司买了一些市场上不良资产资金管理人发的产品。 当然,不良资产类基金,在监管上还是有些模糊的。对于不良资产属于股权类基金管理人的业务范畴,而且不良资产合规各方面可能还是有很多探讨的空间,但是我觉得这确实是保险配置很重要的方向。 另外刚才我看刘律师在题目里面也提到了股权计划和私募基金的区别。其实在监管规则上,没有本质的特别大的差别,只有些许监管规则上的不同,但是实际中这两类工具,我觉得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的。 第一个可能股权计划更多是一个融资类的工具,私募基金是一个投资类的工具,因为股权计划一般是针对一个单一的项目,先有项目,后面再去找基金,PE资金是先有资金再去找项目。在这个属性上延伸出来一些其他方面的不同。 第二,可能做股权计划和做私募基金业务模式,股权计划可能更多是一种资管投行模式,而私募基金是一种投资主导的,更重视投研的模式。 第三,股权计划更多是一些专项产品,而私募基金是投向一个组合类的资产池子,是一些分散的股权。 第四,在具体经营上,大家的业务模式上也会有差别,做股权计划更多希望做规模,以获取管理费为主要收入来源;做私募基金更多希望比较好的成长性,更加期待获取超额收益。第五,再深入一点可能就是说做私募基金更多的是靠人,人的因素很重要,所以监管规则里面提到员工持股,要有跟投机制;股权计划某种意义上来说靠平台,大的机构能拿到的这些大的项目,可能小的PE不适合去做。这是我对这两类产品的不成熟看法,和大家探讨。[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09月01日 13:58
2018年中国保险行业法律健康蓝皮书发布 引嘉宾热议
2018年中国保险行业法律健康蓝皮书发布 引嘉宾热议

   由绿法(国际)联盟主办的“金融开放新格局下保险及保险资管行业创新与法律健康发展高峰论坛暨2018年中国保险行业法律健康蓝皮书(指数&专题)发布会”于2019年8月31日在北京举行。[详情]

刘光超谈资管新规:保险资金比银行资金抗压能力更强
刘光超谈资管新规:保险资金比银行资金抗压能力更强

   由绿法(国际)联盟、新浪财经、北京市道可特律师事务所共同举办的“金融开放新格局下保险及保险资管行业创新与法律健康发展高峰论坛”于8月31日举行。在谈及2018年中国保险行业法律蓝皮书(指数&专题)时,绿法(国际)联盟理事长、北京市道可特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刘光超表示:今年针对2018年的数据、指标体系进行了系统的优化和调整,指数用数据说话,法律是定性的,用定量来做一个比较。这对行业本身,对市场本身,对很多机构参与行业来说,切入点和重点的把握都有好处。以法律为核心元素,不断向行业渗透和延伸,形成一个绿色立体的法律生态圈。 对于整个行业的未来他也有很多的期待,他期望:第一,从立法上更加的系统和持续;第二,行业要结合国际中的定性趋势,更加解放监管的理念和市场的思维;第三,保险和非保险的融合空间还很大,希望可以做好。 以下为对话实录: 新浪财经:今天是2018中国保险业法律健康蓝皮书的发布,这当中有很多关于保险的健康指数,这个蓝皮书您觉得能够解决行业一些什么问题? 刘光超:实际上这是第二次发布,去年发布2017年,今年针对2018年的数据进行发布,指标体系做了一些优化和调整,一个是市场主体、经营行为、监管以及规范。实际从指标体系可以看出来,我们关注行业整体的法律环境和法律治理的健康度,指数出来会用数据说话,本来法律是定性的东西,用定量来有一个比较,现在整体的评价比原来高。当然四个维度不一定完全一致,可以看到里面的变化,这个变化的同时也会注意到参数有一些不太规律的变化,从这里面发现行业的问题,特别是法律健康的问题,所以从主体来讲,这四个角度的风险有可能潜在的包括法律的实质性的系统性的问题。 这个指数出来对行业的健康发展,市场的健康是一方面,法律的健康也是一方面,所以对行业本身,对市场本身,对市场主体的本身,对于很多机构参与行业来说,它的切入点和重点的把握都有好处。持续的发布会对行业形成持续的冲击,每年都会发布,这是我们对指数希望达到的效果。 新浪财经:这次发布的蓝皮书去去年12月16日以后,算是一个数据的更新迭代,我们看数据的变化也好,2018年保险法律健康呈现什么样的变化? 刘光超:从经营来说还是逐步的规范,保险行业从第一家到现在将近两百家,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有一些混乱。今年能够感觉到监管的加强,规范的提升,特别是在保险资管方面,我觉得这些年的重视,这部分的指数是最高的,比2018年的平均指数还要高,充分反应提升程度还是比较大,因为也可能跟保监会把一些保险资管的权限到保险资管协会,年初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的私募资金,原来由保监会审批,现在由保险资管协会审批,会带来管理上和监管上进一步规范。 法律和市场看起来联系不紧,但是最后还是反应到指数上。如果从市场的规范,从监管的加强,主体运营的有序,能够感觉这两年保险行业的变化还是实实在在。客观来讲,没有大的跨越,没有出现哪个指数一下子从100点到150点,没有这样的变化。针对行业的调整、优化,还是相对比较平缓,也符合行业特点。 新浪财经: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这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刘光超:如果把保险资金和银行资金来比的话,实际上影响更大是银行资金,银行理财,银行通道等等,对他们来说资管新规对他们的实质性的影响比较大,很多私募资金里面,原来银行资金认购的份额,已经没有办法继续出资,这是大家共识的现象,但是保险资金没有受到影响,因为保险资金它的投资更直接一些。也就是说资管新规的抗压能力比保险资金更强一些,保险资金可用的大概是16.4万亿,现在用于股权投资才四千多亿,这里面10%都不到,这里面的空间巨大。 有一些方面的资金相对压缩空间,这个空间自然是保险投资的机会,只要保险投资有自己理念上的共识,在政策上给予保障,我觉得保险资金投资私募股权领域一定有大发展,当然会面临很多现实问题,团队、经验,包括私募资金天然的风险这些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因为空间巨大才值得探讨。 这里面还有一个更大的契合点,期限匹配性强,很少有资金可以有这样的期限匹配,保险资金从期限匹配跟私募股权资金非常匹配,但是从偏好有一些错位,怎么解决错位问题,需要市场检验进行加强。 新浪财经:绿盟发布保险行业法律健康的蓝皮书,做了很多事情,无论是不良资产行业也好,还是保险行业也好,绿盟担任的角色是什么? 刘光超:绿盟一开始定位很准,行业跟法律的跨界研究。我们首先是一个研究院,研究院把两边连接起来,一边是法律人,一边是行业人,我们选择一些有公开数据,有一些共同特点,规律比较成熟的行业,来作为研究的对象,把法律作为一个元素,这样会形成系列的行业法律健康的蓝皮书,指数,报告,这样就会推动各个行业的法律健康。这是研究院,或者联盟平台的初衷,最后是想打造以法律为核心元素,不断向行业渗透和延伸,这样一个立体、绿色的法律生态圈。 靠法律元素联系起来,但是对话不仅仅是法律人,参加会议的嘉宾都是非法律人,要么是学者,要么是专家,要么是行业一线的人士,当然也有律师。这样的对话是基于一个理念,法律一般总是滞后,因为是经济基础决定,但是我们尽可能缩短滞后的时间,尽可能跟随经济的规律,这样反过来会让法律人更加敏锐,不管是产品也好,服务也好,还是最后跟行业的对接也好都会更到位。 中国的法律行业服务一般滞后于行业对法律的需求,原因就是对行业规律性把握不够,对法律的创新不够。那我们怎么办?希望在平台吸取营养,但是这个平台不挣钱,甚至我们有大量的投入和支持,但是产生的效果会反哺法律行业,研究各个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有促进,我们做一件有学术性、公益性的事情,客观来讲也是社会责任,同时也是对行业的深入思考,只有这样越来越有新的东西出来,抢先一步就赢得市场。 新浪财经:咱们也是基于法律为核心,涉及到经济界各个行业,都会进行对话,或者进行一定的深耕研究,发布蓝皮书等等。这次以连接的桥梁为出发点,您对于保险行业或者是保险资管行业的未来有什么期待? 刘光超:从立法上更加系统和持续,现在能够感觉到大家缺少一些系统性的安排,不管保险还是保险股权债权等等,有一些东西有系统,但是系统里面存在的东西,包括自己的系统本身和其他资管系统的衔接,这块还是有缺乏。 另外一点,我希望这个行业还是要结合国际的一些定性的趋势,更加解放监管的理念和市场的思维,16.4万亿可投资金,我们只用几万亿,还是有非常大的空间,这个空间没有发挥作用是因为理念不够解放。比如说保险资金投到股权里面,是不是可以对当期收益没有硬性的限制,很多保险公司自己搞PE,但是搞得好的很少,我们能不能更多吸纳社会资本的力量,这种思想的解放还不够。 还有一点,保险和非保险的融合,这个空间还特别大,比如自己做健康险,还有自己的基础在,不要只为本业服务,保险是金融,金融要服务实体,要对各个行业实体进行研究,金融工具找到连接点,金融工具不仅仅是保险产品,因为保险有大量的资金可以运用,把这块做好,保险就有一个大发展。[详情]

新华资管杨帆:期待金融监管进一步融合和整合
新华资管杨帆:期待金融监管进一步融合和整合

   绿法(国际)联盟、新浪财经、北京市道可特律师事务所共同举办的“金融开放新格局下保险及保险资管行业创新与法律健康发展高峰论坛”于8月31日在北京举行。新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杨帆在对话新浪财经时表示:目前的金融的监管还是处于分业监管的现状,这毫无疑问面临不同的渠道和不同的声音,这也为行业带来诸多的困惑,期待金融监管做进一步的融合和整合。 当前资管大监管也面临着两大趋势,第一,非标转标;第二,从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这会对保险资管带来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对此她表示:保险资管原来更多是通过间接的债权投资而不是股权投资,而保险资金有着负债驱动型的资金特性,需要当期收益。另外,由于私募股权投资的投资标地的不透明和缺乏流动性,在信息披露方面做得比较弱,所以保险资金投资时会比较顾虑。 2018年中国保险行业法律蓝皮书(指数&专题)正式发布,对于整个行业她也寄予很大的期望。她说:“作为保险资产管理机构,非常期待能够推动我们的监管进一步完善立法,包括司法的监管体系,以及外资进来中国能够得到一定的保障。在保障透明的情况下,经济才能健康发展。” 以下为对话实录: 新浪财经:金融业进入到对外开放的新时期,保险资管行业也进入到新的阶段,面临一个新形势,对标很多国际上大型的保险资管机构来讲,现阶段国内是什么样的现状?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杨帆:大资管行业实际上是多种业态的金融机构参与资本市场开展业务的行业。中国目前主要两大监管机构,原来是三大监管机构。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成银保监会,另外还有证监会。目前的金融的监管还是处于分业监管。从发达国家来讲,大部分国家或地区资管行业是统一监管。一个统一监管的渠道,可以避免监管套利及不公平竞争。现在分业监管,会面临不同的渠道和不同的声音,会给我们市场参与者带来比较多的困惑,也期待下一步做进一步的融合和整合。关于你问到中国的资管行业跟国外有什么特别大的区别,我就说说保险系的资管公司。国外发达国家也有保险系的资管公司,但一般保险系的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资金比较复杂,很少说是完全管理母公司的保险资管,不少保险资管公司源于保险的资金,但是也管其他第三方机构或者个人的资金。目前中国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大部分是管其母公司钱。当然近些年也涌现了新的保险资管公司,已经开始管理其他的金融机构,或者是个人投资者的资金。从这个角度来讲,国内保险资管会逐渐向国际靠拢。英国法通保险是英国比较大的保险公司。英国法通资管在十年前只是管理英国法通保险的资金,现在已经有超过一半以上的资金来自第三方,来自世界其他地区,主要来自美国北美地区,它的资金管理的范围很广。实际上自己母公司的资金和其他机构的资金在一起进行管理,对保险资管的主业是起着推动和互动的作用。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国内比较优秀的保险资管在向这方面演进。 新浪财经:现在资管面临两个趋势,非标转标;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这两个趋势对保险资管带来什么机遇和挑战? 杨帆:好问题,整个保险资管现在面临这个挑战,原来更多是通过债权投资,而不是参与直接股权投资,保险的资金有自己的特性。保险资金是一个负债驱动型的资金特性,带着负债来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当期的收益,要有一定的收益保证负债的匹配要求。保险资金直接投资以前是通过投资公开的股票市场参与。现在也开始做私募股权投资,保险资管股权的直接投资会逐渐开展。保险资金,属于负债驱动,属于风险厌恶型的资金,要做一些安全性的高投资,这是它的偏好。跟其他的一般的LP投资人不太一样,那些LP投资人,他们会期望做更高收益的投资安排,而我们更多时候,是要比较稳定和长期与跟负债匹配的投资。所以对于保险资金投资非上市股权来讲有一定的约束,保险资管会进入这个行业,但是速度会比较缓慢。另外,这样的策略也跟直接股权投资的投资标地,包括私募股权基金不透明有关。公开市场的股票更多是透明,有比较强的监管,这里中介机构、包括会计师,律师和发行机构都会对发行公开市场股票的公司进行监督,而私募股权投资是非常不透明,在私募的信息披露方面做得比较弱,所以保险公司投的时候比较顾虑。 新浪财经:从去年开始对外开放之后,很多年外资的保险公司在中国市场始终没有太大的起色,但是外资保险系统还是非常看好中国保险市场,这是什么原因呢? 杨帆:中国的金融市场要求外资的保险机构有较强的适应性,因为从外资机构的角度来讲,有很多原有的合规要求,这些合规要求使得他们在做业务上面遇到很大的障碍。部分合规的要求,没有进行本地化。没有结合到中国当地的实际情况,使得这些反而变成做业务的障碍,也跟外资机构不本地化有直接的关系。中国企业的崛起吸引很多优秀的人才。外资金融机构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在过去的10年是下降的。由于人员配制上缺乏本地化,无法理解中国市场,一些风险被外资机构放大了,展业受到较大影响。另外,外资进入中国以后,因为我们毕竟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法律和司法还不是十分的健全,外资企业认为风险比较高。随着人工成本不断的上涨以及本地化人才和机构的缺乏,使得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市场业务开展缓慢。但是随着新一轮的金融开放,期待更多外资进入到中国,把先进的优秀的实践带到中国,带给中国的保险资管,提高目前保险资管的水平。 新浪财经:对于行业来讲,未来您有什么样的期望? 杨帆: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经济体,而且现在经济体量比较大,在立法层面存在欠缺。宏观方面,我们的监管银保监会在积极努力的推动各种市场规则的建立。我们期待在法律方面,能够有更加明确,清晰的法律监管体系,这是金融市场的基本保障。对我们来讲,我们非常期待能够推动这些事情,推动进一步完善监管法律体系。我们作为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期待中国金融的进一步开放。在保障公平和透明的情况下,外资金融机构才能更多的进入中国市场,这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我们对绿法国际联盟还是充满期待。[详情]

郑木子:不良资产与保险资金投资的匹配度较好
郑木子:不良资产与保险资金投资的匹配度较好

   绿法(国际)联盟、新浪财经、北京市道可特律师事务所共同举办的“金融开放新格局下保险及保险资管行业创新与法律健康发展高峰论坛”于8月31日在北京举行。黑龙江国投穗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木子对话新浪财经时表示:保险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资产投资跟资金匹配度不够好,保险资金是比较长期的资金,所以会倾向于投一些大型的有固定回报或者有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标地。 在谈及对整个行业未来的期待时,她说:“保险的资管应该做更专业化的资管公司,应该围着自己的主业做资管,可能更有自己的特点,不要以完全盈利性的目的什么都做,越来越围绕主业做的话,会比别人有优势,我很看好保险资管的发展。” 以下为对话实录: 新浪财经:随着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时期,保险资管行业也进入新的阶段,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当前保险资管行业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郑木子:保险资金的投资有一些矛盾,保险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资产投资跟资金匹配度不够好,保险资金是比较长期的资金,但是在中国很难找到相匹配的产品,现在也是很困惑。所以保险资金会倾向于投一些大型的有固定回报或者有稳定现金流资产标地。比如有些保险资金愿意投一些酒店、写字楼。但很多险资投资目前的匹配度仍不够。我认为不良资产投资从周期和现金流上跟保险行业有很好的匹配。不良资产投资具有相对长周期、但会不断有现金流的特点。基本上不良资产很难快进快出,这种情况不是没有,但是非常少。一般不良资产的投资、处置周期至少是三到五年,甚至是七年的周期,所以国外很多基金都是7年的。但同时,不良资产的处置也会不断有现金流产生,这与保险资金需要当期回报相匹配。但是目前保险的资管新规困惑很难解决,保险资金要有稳定现金回报、要绝对安全,想找到匹配投资还是有难度。 新浪财经:资产管理和业务范围进行极大的拓展,银行非银金融机构,各种业务的合作空间变大了,其中保险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的合作变成一个新形式,那保险公司又可以和资管公司开展哪些合作呢? 郑木子:因为目前有很多困惑。保险资金没有办法直接投不良资产债权,只能以权益投资方式。其实坦白说,基金的形式对我们这类资管公司来讲,资金成本没有优势,因为一般来说资管行业有其他的资金来源,最主要是银行的授信,以债类为主。虽然地方AMC因为没有金融许可证,没有办法做同业拆借,但是还是可以从银行拿到一些授信资金,目前看,至少比市面上的保险资金价格低。所以如果从资金成本角度,其实大家的匹配度不是那么好。但是从资产端来说,跟我们这样的AMC合作,我们会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在不良资产包里替保险寻找到想投的以持有为目的的标地。因为我们专业是做不良资产,在我们拿到一些不良资产后,除了快速变现的部分解决当期回报需求外,还会把前期法律上不明确的东西变成明确的东西,把债权变成物权,变成保险公司愿意收购的资产,可以帮他找到一些长期持有的标的资产。就像一些上市公司的并购资金,把业绩成熟化之后再并入到上市公司。 新浪财经:当前资管行业业面临两大趋势,从非标资产转到标准资产,从间接融资转为直接融资,面对这两大趋势,对于保险资产来讲会有什么机遇和挑战? 郑木子:保险的资管应该有很大的优势,如果自己的资管用自己的资金是水到渠成的事,这个比别人有优势。第二,如果真的是自己做投资的话,实际上他的人才也是很大的问题和挑战。要满足各种类别投资的专业人才储备,成本也非常高。包括一些激励政策没有实施,一些东西放不开,就没有办法匹配市场化人才。特别是因为很多大保险公司都是国企,针对市场化的人才的激励政策是否能跟国资的要求匹配,目前看,很多机构还是有问题的。 新浪财经:咱们可以从资管业从业者的角度来看,现在无论是保险行业,还是保险资管行业,您对未来有什么期待? 郑木子:保险的资管应该做更专业化的资管公司,如果按照我个人的观点来讲,保险资管应该更匹配它的主业,我这个保险公司主要针对什么类型的保险,应该围着自己的主业做资管,可能更有自己的特点,不要以完全盈利性的目的什么都做,越来越围绕主业做的话,会比别人有优势。其实我很看好资管的发展。保险业尤其是财险,很多客户都是大公司,对这些大公司会很了解,与这些公司之间的互动会有很多先发优势,跟银行一样,如果对客户有很深的了解,实际有很大的匹配机会,围绕这些客户做深就好。保险的资管应该有很大的前景。[详情]

许于欣:政策层面应对保险资金投资基建给予更多支持
许于欣:政策层面应对保险资金投资基建给予更多支持

   新浪财经讯 由绿法(国际)联盟、新浪财经、北京市道可特律师事务所共同举办的“金融开放新格局下保险及保险资管行业创新与法律健康发展高峰论坛”于8月31日在北京召开。中交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于欣对新浪财经表示:保险资金因为资产规模很大,未来跟基础设施的合作比较契合,因为基建项目的投资风险相对比较低,也符合国家相关政策。 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在面对机遇的同时我们也会面临很多挑战。那我们该如何应对挑战把控风险呢?对此,他表示:第一选择对赛道及合作伙伴,第二降低风险,第三投资方式的选择。 以下为对话实录: 新浪财经:今天是2018保险业法律健康蓝皮书的发布,这当中有很多健康指数,这个蓝皮书您觉得能够解决行业一些什么问题? 许于欣:我个人感觉这些年中国保险业的发展非常快,保险业法律健康指数发布非常有必要,有利于规范引导保险行业发展。现在大家购买保险的主动性也很高,当前社会养老、医疗的是老百姓比较关心的问题,这些年老百姓也慢慢接受市场化养老医疗运作,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还主动购买保险,给自己的身体多一个保障。现在保险业发展很快但不太均衡,发布的保险健康指数,对于如何做强做优做大保险行业以及促进保险业规范发展具有很好的引导意义。 新浪财经:虽然现在中国是世界第二大保险大国,但我们的保险深度或者保险密度还不够,如何从保险大国转身到保险强国?各个保险公司或者保险资管应该如何做? 许于欣:我觉得这应该是两个问题,一个是保险公司应该怎么样更好做好保险服务的主业,第二保险公司如何做强做大自身。服务能力方面,现在中国正在逐步放开金融市场,企业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开放金融行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海外保险机构越来越多,有些机构实力很强大,应该多学习借鉴,大家还是希望保险产品更加丰富,对于保障程度希望能够看得更明白,保障更有效,也担心盲目投保的情况,这块更多是产品丰富性,产品保障性及企业口碑提升。第二,保险行业要做强做大,保费资金一定要用好,简单而言,就是保险公司如何运用现在的保费去多赚钱、选择合适的投资。同时,保险资金也可以对国家经济发展或产业发展发挥重大作用,如引导资金投资于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因为保险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很大,收到保费之后一方面可通过投资获取回报,一方面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做一些政策性投资,也就是对中国当前重点产业提供资金支持,这几年应该说对经济发展发挥很大的作用,比如说基础设施方面也投了很多,这几年我们中国交建跟中国人寿也合作成立规模很大的基建产业投资资金,就是用保险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方式。 新浪财经:那您觉得保险机构和私募股权基金在投资风格上投资什么异同点? 许于欣:正常情况下,私募股权基金其实更倾向于VC、PE的投资思路,一般是将资金委托给管理人管理,但是对于保险资金来说走出这一步,需要一个过程,因为保险资金追求收益相对稳定,风险接受度低。而委托管理的私募资金要充分相信投资人的能力,但因为私募不够透明的特点,信息不对称,风险相对较大,保险资金不太敢这样运作,契合度不高。其实保险资金也不少买股票,风险也很大,但因为股票市场更为公开透明,投资人感觉比私募要更可靠些,毕竟保险机构在产业专业能力方面与产业私募基金管理人会有差距,而且还可能存在关联人交易及信息不对称问题,当然这些问题随着私募行业的不断规范会逐步解决。 委托给管理人运作,现在险资和基础设施行业合作为什么能够做成,还是因为有较好的契合度,因为我们投资的基建项目风险比较低,也符合国家政策,合规性没有问题。现在PPP项目一般都有政府信用保障,风险相对较低,收益不高但稳健;另外基金投资资金体量也很大,投资一些小PE机构解决不了险资大盘子的问题,基础设施的项目,一般一个项目几十亿上百亿,从解决险资资产配置的角度有比较大的合作空间。保险资金一方面有一部分资金做稳健配置,另外一部分可以尝试做市场化的PE资金,因为是博高收益,但是要做适当比例控制。同时,我觉得要想使险资更好地做好股权投资,并与私募基金有更高契合度的话,一是需要监管机构适当的放宽政策要求,要容忍部分投资失败的可能性,对基金结构与投资方式的要求适度放宽,否则险资很难真正的做好股权投资的;二是保险资金管理人应该提升专业管理能力,选择好赛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与产业研究,提升专业性;三是可以和产业基金管理人合作一起做,新进入一个产业从经验和运作能力方面都需要培养,大家一起做能够降低风险。 新浪财经: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这会带来什么影响? 许于欣:资管新规出台对于保险资金其实有利好的,当然这是相对于银行资金而言,资管新规更多地影响银行机构,原来都是运用理财资金投资,咱们都知道,买理财都是短期的,现在不允许短期的资金投资长期的资产,而做股权投资一般来说短期退出不太可能。现在资管新规出来之后,保险资金因为期限长这个特点,在股权投资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保险公司应该抓住机会。 新浪财经:机遇和风险并存,发展过程中遇到什么风险,如何规避? 许于欣:一是自身看好的产业选择,这个比较重要,这个产业好不好可能要根据产业发展在什么阶段,国家对该产业的支持程度,及未来的发展预测研究,这个对保险公司要求非常高,如果自己研究的话,需要较长时间,最好跟产业投资人一起合作,大家共同成立一个共同管理的私募投资基金参与。第二是规避风险方式选择,产业赛道选择好之后,选择与行业有经验的产业投资人一起合作;三是在投资方式上优化,如果先期没有经验,建议可以进行一些结构安排或优化投资方式,先期重点做跟随者,如果我是产业投资人,我看好一个项目而您有一点担心,那么也可以合作,比如您可以选择投资夹层或优先股等。总结而方,第一选择赛道,第二降低风险,第三投资方式的选择。 新浪财经:对于保险行业来讲,在未来的发展中您有什么期望,或者一个期待? 许于欣:因为保险在金融机构中是很强的一个板块,尤其对基础设施来说,现在各种国家的政策也在支持保险资金进入股权投资,扶持产业,所以我更多希望从监管政策的层面,要给予足够的支持,不要因为一些细节上的监管而使资金流向渠道受阻。第二,保险公司的股权投资的考核机制适当灵活。第三保险资金投资的理念要适当的转变,要强化自主投资能力。[详情]

道可特司马雅芸:股权投资计划注册数量萎缩
道可特司马雅芸:股权投资计划注册数量萎缩

   新浪财经讯 由绿法(国际)联盟主办的“金融开放新格局下保险及保险资管行业创新与法律健康发展高峰论坛暨2018年中国保险行业法律健康蓝皮书(指数&专题)发布会”于2019年8月31日在北京举行。北京市道可特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司马雅芸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司马雅云:我是来自北京市道可特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司马雅芸。私募基金投资也是我的主要业务方向,讲的内容有点像保险基金和私募基金,结合这块也是这边业务的特色。 今天想谈的是股权投资计划这样一个产品,因为之前介入时间比较早了,从2014年开始介入这个产品,做一些工作。我们也观察到了从2015年到现在,股权投资计划在协会的一些注册情况,2018年新政之前还是较为活跃的,2016、2017年股权投资计划注册单数18,但是从去年开始因为新政的原因,实际上股权投资计划注册数量直接下到了3单,今年1-7月份只注册3单,可见新政对这个产品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之前比较主流那种明股实债,在之后就急剧萎缩,基本上没有了。 我们看了一下,去年到今年一共注册了6单,以股权投资计划投资基金形式有4单,还有两单股权投资计划直接投资公司股权,有1单是我们做的,去年8月份注册下来的,这也是新政之后第1单直投股权投资计划,产品结构上相对有一些创新性。 还有1单是今年4月份批的,也是投上海城投环保,但是这个项目会比较有点特殊,里面主要是以承接开发银行贷款转贷为主,有一定特殊性。目前这两年批的股权投资计划来看,还是以直投基金为主。 我们在法律事件工作中觉得就是目前这个股权投资计划,因为跟债权不一样,是一个非常不标准的产品,实际上每一单跟每一单相比,都非常有个性,一个模式基本上不太能够套用到其他产品上,甚至要重新做一个产品,相当于重新开发一遍。 目前这种政策环境,对于投资计划来说其实面临各方面压力,一个是保险资管行业审核标准,还有涉及到基建协会审核标准。现在针对一些特殊产品,之前也有各位嘉宾提到过,也涉及到一些审计会计上对投资性质是股权还是债权认定,这个在我们实践中也是遇到过有的项目因为这个问题过不了,有时候积极改变结构,说服审计师、会计师,也是一个工作难点。 另外一个,在重重的合规和审批要求下,我们再去弥合资金方和资产端这样两边需求非常麻烦,综合四方需求来看,产品研发还是较为缓慢的过程,产品投资模式可能还会经历一个需要不断去探讨,不断去定型,慢慢形成一些为行业比较能接受的一个投资模式。因为今天时间有限,跟大家分享这些,希望在接下来的时间中能够跟各位做具体项目,具体感想进行深入交流。  [详情]

中交投资基金许于欣:险资与基建投资非常有契合度
中交投资基金许于欣:险资与基建投资非常有契合度

   新浪财经讯 由绿法(国际)联盟主办的“金融开放新格局下保险及保险资管行业创新与法律健康发展高峰论坛暨2018年中国保险行业法律健康蓝皮书(指数&专题)发布会”于2019年8月31日在北京举行。中交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于欣出席并演讲。 许于欣表示,保险资金与基建投资是非常有契合度。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需求额度非常大;二是投资期限长,一般都要一二十年以上;三是当前PPP类基建项目大部分采用政府缺口补足或者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运作,项目投资运营风险较低。 “保险资金投资风险承受度低、期限可以比较长、收益较稳健,因此二者是有非常高的契合度的”,他说。 以下为演讲实录: 许于欣:我是中交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目前我们主要业务是为中交集团内部单位及其投资项目进行私募股权投融资,目前中交集团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基础设施、装备制造、疏浚、房地产、金融等九大产业板块。 原来央企考虑成本因素,债权融资比较多。中国交建在建筑央企里做投资是比较早的,主要以PPP模式和BOT模式进行投资,收益率也较为稳健,这些年随着国家基础设施运作方式变化,由企业主导的投资项目日益增多,这样造成了自有资本占用期限比较长,影响资产周转率和资产负债结构。 中交基金于2014年成立,我们的投资项目会优先考虑与其他社会投资者合作,引入股权基金,共享收益,共担风险。成立以来,基金累计募集投放规模已超过600亿。具体基金模式分为两类,一类做投资平台式的,由中交与雄厚资金实力的险资投资人共同出资成立,如与全国社保基金合作的基础设施基金,以及与中国人寿合作成立的PPP投资基金;另一类是项目投资基金,以单个项目为标的进行募资。总体而言,中交基金管理的基金产品目前运行均比较顺利,收益和风险均在预测范围内可控,已经投了很多项目,也没有出现重大风险,上述情况是给大家做一个公司的基本情况介绍。 我个人感觉,保险资金与基建投资还是非常有契合度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基础设施投资这块资金需求额度非常大,每个项目盘子都很大;二是投资期限长,一般都要一二十年以上;三是当前PPP类基建项目大部分采用政府缺口补足或者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运作,项目投资运营风险较低。保险资金投资风险承受度低、期限可以比较长、收益较稳健,因此二者是有非常高的契合度的。 我们设立的基金,也会充分考虑投资人的两个主要诉求,即当期收益和未来投资本金退出安排,这两点都非常重要,事实上我们选择的大部分项目也是可以实现的。至于基金的具体结构我们可以设计,为了考虑不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度,我们也进行结构化安排。对于保险机构,如要进入基础设施投资领域,选择一个管理运作能力强的基金管理人是非常重要的,如全国社保基金,据我了解中交基金应该是他们根据综合评估后选择的基建领域平台式基金的唯一管理人,主要采用的是委托管理,原则上是充分相信中国交建选择项目的能力,只要是中交内部决策审批过会的项目,基本上都是符合投资条件的,当然也设置了一个共同评估项目的入库环节,因为我们也是欢迎投资人与我们共同评估项目,防范风险,包括与国寿合作的基金平台,直接采用了共同决策管理模式。这些年上述平台运作的项目,都没有大的问题。 关于险资选管理人这块,我认为可选择这个行业里能力比较强的产业基金管理进行委托管理,然后可以搭一个交易结构,进一步降低风险。资管新规出来之前,银行系的资管机构运作理财资金,流动发行,以短配长,也参与了不少股权投资,现在已受政策限制,当前而言,险资受影响程序最小,在这方面有充分的竞争力,应抓住时机。但我认为,这种优势预计也是暂时的,考虑基础设施公募REITs即将推出,市场退出机制一旦成熟,则就解决了资金期限匹配的问题,银行表外理财资金理论上说完全可以参与,而且成本上更具竞争力。 至于险资关心的当期收益问题,其实PPP项目完全符合当期回报实现要求,一般投资人中标时,政府是按照年化收益给的合理回报,如果运营情况达不到的话有缺口补足,这个收益当期都是可以测算出来的,关键是安排好现金流。我们跟险资合作成立基金,可以是共同管理的,双方先设好标准之后,大家共同选择项目,您认可哪个地区的财政实力强,是可以做的,那我们就确定选择标准,如以永续权益投资工具等方式可以解决大部分的投资本金退出问题,注册资本部分并不大,实际上退出方式也是很顺利清晰的。我们一般也不做高风险的项目,当然现在我们也做一些新兴产业投资基金,但是我与不同险资机构也谈了很久,个人感觉至少从短期来说,毕竟收益与本金退出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募资还是比较困难的,我觉得险资跟基础设施这块还是更有契合度,而且相关政策也非常支持。 对于险资参与基金设施的投资方式,我认为可以分三个层面或方向,一是从项目层面来说,可以合作搭平台,建立一种共同决策机制和投资标准,选择优质的PPP项目,大家共同投资管理;第二种在基础设施企业层面,可以选择优势标的,目前银行系金融资产投资公司都在做债转股业务,还可以以优先股、永续债等模式投资,这些其实险资都可以做,相对于银行系统,成本上可能没有优势,但是期限是有优势的,不过险资对投资标的主体要求太高,一般都只有超大型的企业才能满足,选择面小,这个可能需要商榷。第三类从存量资产证券化层面,存量资产毕竟是可见的,投资风险相对较低,而且现在基础设施公募REITs正在推进,我们已经在跟踪,计划选择优质项目试行,乐观而言,今年年底应该会有政策出台,如果这一步能走通的话,未来期限问题完全打破了,公开市场交易,退出问题解决了,成本也下降了。未来合作模式需要基金管理人与险资投资人共同思考创新。 我们是基建产业的基金管理人,就是从基础设施领域做个交流介绍,希望跟各位专家多交流,也希望有机会加强合作。谢谢![详情]

中科院创投公司殷凯:金融资本应多参与科技类母基金
中科院创投公司殷凯:金融资本应多参与科技类母基金

   新浪财经讯 由绿法(国际)联盟主办的“金融开放新格局下保险及保险资管行业创新与法律健康发展高峰论坛暨2018年中国保险行业法律健康蓝皮书(指数&专题)发布会”于2019年8月31日在北京举行。中科院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殷凯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殷凯:我们这边是属于科技类的投资基金,也属于母基金,杨帆总也提到保险资金偏好投资FOF形式,具有风险分散的效应,我们希望国家一直倡导的科技和金融的深度融合,能通过金融机构参我们这样的母基金,形成推动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先试探索。 我们基金的使命就是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科技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谭总刚刚提到对于PE、VC这类基金,保险机构通过成立自身私募管理人,更加倾向于自己来做,现在险资做纯LP的情况很少,大多都要求主动性管理。 但我个人认为科技投资特别是在硬科技领域,对于技术本身的理解和判断还是具有很高的门槛,再加上外围的国际形势,目前我们做这个事已经迫在眉睫,因此我们自己有这个信心也有义务把科技成果转化的事情做好。目前我们集团国科控股正在搭建基金的体系,包括有我们偏VC的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还有偏PE的联动创新产业母基金;也在打造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为基金的投后管理和增值服务形成协同;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也能提高成果转化和项目退出的成功率。近期我们与监管部门也汇报了基金的情况,他们对于科技类的基金也是非常支持的。 因此基于符合国家战略的需求、基金的核心特色、基金机制的设置以及团队管理经验和成果转化体系化的布局等优势,在这儿我也是希望和呼吁:金融资本包括保险资金和银行资金能够更多地参与到像我们这样科技类的母基金中。谢谢大家![详情]

东方嘉富卢小兵:保险资产规模大幅提升是大概率事件
东方嘉富卢小兵:保险资产规模大幅提升是大概率事件

   新浪财经讯 由绿法(国际)联盟主办的“金融开放新格局下保险及保险资管行业创新与法律健康发展高峰论坛暨2018年中国保险行业法律健康蓝皮书(指数&专题)发布会”于2019年8月31日在北京举行。杭州东方嘉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投资官卢小兵出席并演讲。 卢小兵表示,保险资产规模的大幅提升是大概率事件。其分析称,目前全国居民总资产规模为460万亿,但70%配置在实物资产上,在房地产上的规模高达320万亿,而欧美国家刚好相反,实物资产比例只有30%,大多集中在金融资产。 “其实,国家对房地产政策在去年已经开调整,会进一步坚定国家的产业和战略政策更多聚焦科技与实业,房住不炒将成为常态,居民资产的转移在未来成为必然,未来即使只有10%左右的居民资产从实物资产转移到金融资产上来,大概也有30-50亿的体量,按照预测,这里面有相当的体量会配置在保险资产上,所以保险资产规模的大幅提升是大概率事件,保险资产未来和优秀PE机构的合作也是必然的选择”,她说。 以下为演讲实录: 卢小兵:今天参加了各位来自保险机构和私募股权机构同仁的交流,还是很受启发,结合平时个人从事投资和募资工作的实践,对于保险资金参与私募股权投资也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截止到去年年底,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18.3万亿元,资金运用余额为16.4万亿元,保险资金天然的规模大、期限长、来源稳定的特点,适合长期限的投资,与股权投资的投资理念匹配度较高,按理讲应该是股权投资基金的重要来源,但从实际的情况看,保险资金对于长期股权类的投资占比约为10%,其中以基金形式参与的大约在6千多亿,相比较当前8.5万亿的私募股权基金管理规模,优势并不绝对,按照母基金联盟和清科的统计,到今年上半年母基金和政府引导基金的存量规模分别为2.3万亿和3.9万亿,在私募股权基金中优势更为明显,个人觉得主要有如下的原因: 一是保险资金的特点、保险的产业属性和股权的市场容量密切相关。首先,保险资金的投资,安全性是前提,流动性是基础,因此在保险的资产配置中,其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固定收益类资产,占比在70%左右,也使得能够配置在股权投资上的比例较低,目前只占到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10%左右;其次,保险产业追求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使得其更关注医疗、养老、健康、金融、消费等行业,在这些领域进行了相当比例的直投,在延伸保险业产业链的同时,实现直接由负债端到资产端的一体化,由此也使得通过基金间接投资的比例进一步降低;再次,目前股权投资市场的容量有限,也使得保险资金选择谨慎,按照基金业协会的统计,去年底私募股权基金的规模接近8.5万亿,而去年股权基金通过境内外上市退出的金额只有2300多亿,通过整体收购退出的金额不到400亿,整体退出率在2%左右,考虑到基金的存续,整体退出率也只有百分之十几,当然头部的私募机构会好一些。 二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摩擦成本的存在,保险资金在选择私募股权基金进行合作时也比较谨慎,也设置了不少门槛,但客观来讲,像管理规模、历史项目退出情况、公司治理、稳定团队等这些标准,作为参与险资投资的要求其实门槛并不高,但合作推进的效率并不理想,个人感觉主要就是这种摩擦成本的存在导致合作的协同性较差,本来可以通过更专业的分工实现更高效的资产匹配,但实践中做的并不到位,所以保险机构也倾向于设立自己的PE基金,目前已有16家保险系的股权投资公司,成为具有支配权的GP已成为越来越多保险机构选择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这也使纯粹市场化的合作预期降低。 从我们自身运营的实践中也能体现,目前我们平台已实现和母基金以及政府引导基金的合作,唯独没有实现和保险机构的合作。一方面和保险资金的准入门槛有关,另一方面也和上面提到的两个原因有关。为了能够拥抱保险资金,最近两年我们平台在投资布局上也做了一些调整,主要围绕着投资领域和投资期限做了一些布局,在投资领域上,除了在我们熟知的TMT、信息电子和智能制造外,进一步加大了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布局;在投资期限上,也越来越兼顾期限的长短搭配,注重投资收益的同时兼顾资产的流动性。 从未来的发展看,个人对双方的合作还是比较有信心的。目前全国居民总资产规模为460万亿,但70%配置在实物资产上,房地产的规模高达320万亿,欧美国家刚好相反,实物资产比例只有30%,大多集中在金融资产。其实,国家对房地产政策在去年已经开调整,会进一步坚定国家的产业和战略政策更多聚焦科技与实业,房住不炒将成为常态,居民资产的转移在未来成为必然,未来即使只有10%左右的居民资产从实物资产转移到金融资产上来,大概也有30-50亿的体量,按照预测,这里面有相当的体量会配置在保险资产上,所以保险资产规模的大幅提升是大概率事件,保险资产未来和优秀PE机构的合作也是必然的选择。所以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来说,我们会加大自己内功的修炼,不断提高我们自己资产管理和投资水平,在机会来临时能够成为保险资金真正有实力的靠谱的合作伙伴。[详情]

合源资本贾彦龙:六大因素决定保险的钱“不好拿”
合源资本贾彦龙:六大因素决定保险的钱“不好拿”

   新浪财经讯 由绿法(国际)联盟主办的“金融开放新格局下保险及保险资管行业创新与法律健康发展高峰论坛暨2018年中国保险行业法律健康蓝皮书(指数&专题)发布会”于2019年8月31日在北京举行。合源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总经理贾彦龙出席并演讲。 贾彦龙表示,资管新规出台之后,很多基金从银行拿不到资金,都来找保险,但发现保险的钱也并不那么好拿。 他给出了几点理由:第一,保险负债特性决定了大比例还是投资于现金流好的项目。第二,投资人员短期化私募,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绝大部分人不太愿意做。第三,内部决策流程还是比较复杂的。第四,这两年大的环境不好,保险行业情况也不好。第五,私募行业自身的问题。近几年尤其是2015年左右成立的这些私募资金,退出和收益情况都非常不理想,整个市场处于一个有点泡沫的状态,估值比较高,融资方很强势,条件都很苛刻,甚至有些企业不接受尽调、不接受修改协议。第六,行业头部企业效应是很明显的,头部资金管理人拿到钱,一些小的可能就很困难了。 以下为演讲实录: 贾彦龙:很高兴参加这个活动,我也谈谈自己的看法。实践证明资管新规出台之后,从银行拿不到资金,都来找保险,但发现保险的钱也并不那么好拿,可能得出的结论就是其实保险并不是大家常说的“人傻钱多”。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保险公司见到过的项目,比绝大部分基金管理人还多。为什么保险的钱不好拿,我也简单思考一下有这么几点。 第一,保险负债特性决定了大比例还是投资于现金流好的项目,比如信托、保险债权计划、明股实债、房地产,或者出现过的结构化产品优先级,还有不良资产,这是保险非常喜欢的。普通的股权投资可能在中国保险业里面不是一个大的配置的方向。 第二,投资人员短期化私募,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绝大部分人不太愿意做。尤其在中小保险公司,投资人员流动性还是比较大的,大的保险还是相对比较稳定,但是中小保险投资人员的流动性还是比较大的。 第三,内部决策流程还是比较复杂的。做股权投资一般公司没有特别充分的授权,都是上到董事会去决策,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成功的案例大部分都是自上而下推动的,自下而上推动的很少。 第四,这两年大的环境不好,保险行业情况也不好。很多保险公司,尤其是一些中小保险公司,自身的偿付能力不足,压力比较大。而股权和私募股权基金都是风险因子比较高的,非常消耗资本的一类资产。 第五,我感觉是私募行业自身的问题。近几年尤其是2015年左右成立的这些私募资金,退出和收益情况都非常不理想,整个市场处于一个有点泡沫的状态,估值比较高,融资方很强势,条件都很苛刻,甚至有些企业不接受尽调、不接受修改协议。那个时候的项目到现在来看,可能就有很多远远低于当时投资的预期,对于受过伤害的一些机构来说,现在再去做投资私募基金这样的决策很困难。 第六,对这个行业头部企业的效应是很明显的,头部资金管理人拿到钱,一些小的可能就很困难了。这些头部机构在其他渠道无法获得资金的时候,他们也开始面向保险机构募集资金,包括中小保险机构,保险行业尽调过过这些大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尤其是保险机构对于风控,对于合规,对于信息披露要求很高的,那些小的机构可能就很难,再想去拿保险的钱很困难。 第二个话题就是我们保险GP说实话大家都比较关注,市场上有16家,但是可能并不是特别的活跃。这些机构我觉得分成两类,一类可能是深耕于某一个行业的,和保险主业有一定互动,在行业上去深耕,可能比如说像大健康,去深入的做。还有一类偏资管类,资管类的这种我觉得他的模式就是给保险公司找资产,保险喜欢的都会去尝试。 我是分两类,一类就是战略类的,跟保险主业有互动的。对于寿险健康险可能就是医疗、健康、养老;财险可能就是一些汽车;还有两类就是一些保险科技大数据,对理赔这些有一定的帮助。还有一类其实是保险资金的应用,保险资产配置最关心的,可能就是地产类,未来有独特的商业运营能力的这类资产有比较好的现金流。第二类就是高分红、低成长但是退出预期相对明确的。还有就是并购类和不良资产,并购类退出预期比较明显。再有,不良资产现金流比较好。其实也有很多保险公司买了一些市场上不良资产资金管理人发的产品。 当然,不良资产类基金,在监管上还是有些模糊的。对于不良资产属于股权类基金管理人的业务范畴,而且不良资产合规各方面可能还是有很多探讨的空间,但是我觉得这确实是保险配置很重要的方向。 另外刚才我看刘律师在题目里面也提到了股权计划和私募基金的区别。其实在监管规则上,没有本质的特别大的差别,只有些许监管规则上的不同,但是实际中这两类工具,我觉得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的。 第一个可能股权计划更多是一个融资类的工具,私募基金是一个投资类的工具,因为股权计划一般是针对一个单一的项目,先有项目,后面再去找基金,PE资金是先有资金再去找项目。在这个属性上延伸出来一些其他方面的不同。 第二,可能做股权计划和做私募基金业务模式,股权计划可能更多是一种资管投行模式,而私募基金是一种投资主导的,更重视投研的模式。 第三,股权计划更多是一些专项产品,而私募基金是投向一个组合类的资产池子,是一些分散的股权。 第四,在具体经营上,大家的业务模式上也会有差别,做股权计划更多希望做规模,以获取管理费为主要收入来源;做私募基金更多希望比较好的成长性,更加期待获取超额收益。第五,再深入一点可能就是说做私募基金更多的是靠人,人的因素很重要,所以监管规则里面提到员工持股,要有跟投机制;股权计划某种意义上来说靠平台,大的机构能拿到的这些大的项目,可能小的PE不适合去做。这是我对这两类产品的不成熟看法,和大家探讨。[详情]

国投穗甬资管郑木子:不良资产投资与险资匹配度更高
国投穗甬资管郑木子:不良资产投资与险资匹配度更高

   新浪财经讯 由绿法(国际)联盟主办的“金融开放新格局下保险及保险资管行业创新与法律健康发展高峰论坛暨2018年中国保险行业法律健康蓝皮书(指数&专题)发布会”于2019年8月31日在北京举行。黑龙江国投穗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木子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郑木子: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来参加这个活动。我在今天的来宾里是比较特殊的,我们是一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国投穗甬”中的“国投”是指国开投,“穗”是广州基金,“甬”是杉杉股份,我们是一个混改型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地方AMC已经备案了53家,2018年3月份开始就没有新备案的地方AMC了。 地方AMC与保险资金的合作以基金形式比较少。从资金来源来说,保险资金相对还是比较贵的,对地方AMC没有更多的吸引力。地方AMC一般都可以取得数量不等的银行信用贷款,如果是国资背景的地方AMC取得银行授信会更容易一点,尤其是信用评级高的,还可以用发债的方式,成本也就4-5%。 我们公司专注做不良资产,我们一直认为不良资产投资周期其实是跟保险资金久期匹配度相对是比较高的。因为不良资产,尤其是不良资产包的投资、处置周期相对长一点,一般3-5年,有的要到7年。所以很多外资基金会是7年。我们之前接触的一些保险公司,会给到6+1,或者6+1+1。 除周期因素外,一般来讲不良资产会随着处置不断产生现金流,比如说买一个资产包也好,或者说单项资产(比如房地产为底层资产)的也好,都会有现金流。这个现金流能够满足险资对于当期回报的一个要求,不像PE可能需要五年以后能退出,这个是跟险资合作比较契合的一部分。 近期,我们跟险资新的一轮接触中获知,很多险资确实投了一些头部机构。那当前怎么能够使不良资产行业跟险资,其实是我认为匹配度很高的两个行业相融合,现在是很大的挑战,也是大家会经常在实操中讨论的问题。 比如,目前险资投资不良资产基金,也只能做权益类,且做配资比较少,平层较多。现在基金业协会,其他类产品不给备案了,基本都是以权益类去备案。那险资以权益类投资形式投不良资产基金,除了真正的股权投资外,要做一些明股实债在一个有限责任公司?还是投一个有限合伙的SPV的LP份额也算股权投资?这是对何为股权投资的理解层面。为什么会有投有限合伙形式的SPV的需求?因为有限合伙LP有优先级,可以实现当期收益,进而来满足险资当期收益的要求。但也有业内人士说,基金再往下投到SPV,银行已经不允许资金划转了,这条路可能堵死了。 再比如,假如一部分资金可以继续投到一个有限合伙的SPV里,优先劣后比例能不能突破权益类基金要求的55配资比例,变为73?这个是不是突破了监管?。不良资产行业的私募基金很想募集到险资,但什么样的合作模式能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和监管要求,这个可能是我们的困惑,希望在今天后面咱们讨论里面,咱们可以进行深入探讨。   [详情]

新华资管杨帆:私募基金应提高透明度 完善信披质量
新华资管杨帆:私募基金应提高透明度 完善信披质量

   新浪财经讯 由绿法(国际)联盟主办的“金融开放新格局下保险及保险资管行业创新与法律健康发展高峰论坛暨2018年中国保险行业法律健康蓝皮书(指数&专题)发布会”于2019年8月31日在北京举行。新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杨帆出席并演讲。 杨帆表示,保险是重要的公开市场股票的机构投资人。保险投资一只股票可能会将该股票买到涨停板,或者出售时,会出现股票价格跌停板。而私募股权投资的特性决定了投资存在不透明性,信息披露不到位的问题。保险资金不愿意投不透明、没有流动性的私募股权。 她指出,保险资金对于参与私募股权投资(私募股权私募基金)的难点是私募基金管理人如何提高投资及管理过程的透明度,信息披露做得完善,依合法合规,重视信义义务和职业操守,使得保险资金觉得私募基金管理人能够管好保险的资金。 据其透露,在评价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信息披露不全的问题,甚至不少去年留下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联系人都联系不到了。 以下为演讲实录: 杨帆:我是新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杨帆,也担任中国保险资产管理协会股权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谈几点想法和看法。抛砖引玉,希望能把这个研讨会的气氛活跃起来。 保险资产管理协会股权专委会在2018年就开始做了对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的试评价,在座有几位专家,贾总和李总都是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和专家。2018年由我牵头,在资管协会的推动下,对已经管理保险资金的前30位基金管理人做了一个评价,这个评价体系是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来进行。 作为保险资金怎么去选择基金管理人,这个问题监管也很关心。监管对于保险资金投给谁,谁在管理着保险资金,非常关注。从去年的评价的情况看,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们评价股权私募基金管理人,但是有的基金管理人实际管理着明股实债的基金,当然这是历史形成的。今年还会继续评价的工作,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我们把钱交给谁进行管理,管的如何?保险公司如何挑选基金管理人都是行业关心的。资管协会设立考评体系,这是我们这个行业的一个很大的进步。 我原来在信托和券商都做过,而保险资金对于股权投资开放比较晚,在座的保险机构各位都很清楚,我们进入私募股权投资,是在2010年以后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超过10年的历史。但不少保险公司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投资风格和特点,在这我想抛砖引玉,讲一讲现在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和下一步怎么往前看,怎么做好这一块。 从监管角度来讲,银保监会合并以后对私募股权投资业务是有一定影响的,有一些私募股权相关制度没能落地,我们期待尽快推出。对于我们来讲,从法律的支持和支撑层面来讲也是有欠缺。今天的会议,有众多的法务专家,我不再累述。 保险机构把钱交给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面临较多的问题,比如:私募基金管理人怎么去监控和监管资金的投资过程?如何做到合规?怎么能够使得私募基金管理人募资后,尽到他们该尽的信义义务?管理人怎么能够做到公平公正对待所有投资人?关联交易,利益冲突是如何解决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我们今年的评价过程中也发现很多信息披露是不全的问题。上报监管机构或者资管协会的资料也不全。我们甚至发现不少去年留下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联系人联系不到了。这些基金管理人的人员流失很严重。即便保险选择的是所谓的头部基金管理人,我们发现基金管理人也有部分是疏于披露,对于监管或者协会各种要求和披露都不是特别认真对待,2018年中,监管还点了几家机构名字。 当然保险机构内部存在不少难点,股权投资在投资决策的时候,投资决策人员可能有很多不是来自于私募股权投资,不知道怎么去做决策。目前保险系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已经开始出现,但是很多保险系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没有设立激励和约束机制,没有激励约束机制,保险系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怎么胜出,如何能够保证利益一致性,也是我们在公司治理中面临的挑战。 在座有很多是法务人员,保险股权投资法务和风控这块人员特别欠缺,保险资金与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合作中会处于劣势,因为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长时间从事股权投资,整个法务人员、风控人员还是比较齐全的和有经验,但是大多数保险系内的人员法务和风控对私募股权投资特性和特点不是十分特别了解。 从投资模式来讲,大家说为什么募资保险资金的时候这么难。在座大家应该知道这是一个长期收益和短期收益的问题。刚才刘律师也讲到为什么明股实债大行其道。因为保险资金的特点,要追求当期收益,保险是负债端驱动的投资者,不是一般意义的LP。牺牲当期收益换取未来高收益对保险资金来说是很有挑战的。保险资金监控上面,有很多约束,包括股权投资的比例限制,财务会计处理(对报表的冲击),资本的硬约束。股权投资,对于偿付能力的消耗比较大。资产管理公司或者说保险公司,考核指标比如投资收益率指标要看当期收益的。FOF实际上如果组合的好,会适合保险资金。FOF组合不同投资阶段的的基金,有些可能在退出阶段,有些基金刚刚开始投资,有些基金进入投资中期,这种FOF模式保险资金是比较喜欢,可以解决当期收益的问题。还有能预见到稳定现金流的基金,比较好的股息分配的投资模式也是保险比较喜欢的。 风险耐受问题,跟信息披露有关系。保险是重要的公开市场股票的机构投资人。保险投资一支股票可能会将该股票买到涨停板,或者出售时,会出现股票价格跌停板。而私募股权投资的特性决定了投资存在不透明性,信息披露不到位,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使得保险资金不愿意投不透明没有流动性的私募股权。有个笑话是说:公开市场股票一赔赔几十个亿,没人问。股票跌了,大家都跌都赔,公开看得见。但是私募股权投资不行,只要赔了,各种层级的问责。保险资金对于参与私募股权投资(私募股权私募基金)难点所在是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如何提高投资及管理过程的透明度,信息披露做得完善,依合法合规,重视信义义务和职业操守,使得保险资金觉得私募基金管理人能够管好保险的资金。当然也是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 管理人的信义义务的落实,也是我们保险资管公司未来提高AUM的重要手段。现在仍有一些头部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对信息披露不重视,募资完成后,各种信息披露披不及时也不充分,亟待行业解决。我今天就简单沟通这些。谢谢[详情]

人保资本谭国彬:大型保险公司应培养股权投资团队
人保资本谭国彬:大型保险公司应培养股权投资团队

   新浪财经讯 由绿法(国际)联盟主办的“金融开放新格局下保险及保险资管行业创新与法律健康发展高峰论坛暨2018年中国保险行业法律健康蓝皮书(指数&专题)发布会”于2019年8月31日在北京举行。人保资本首席投资官谭国彬出席并演讲。 谭国彬认为,无论是保险资金配置股权投资,还是保险资管机构开展股权投资,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注重跟保险主业的协同。“保险资金投了很多如健康、医疗、养老、汽车服务等等,这几个行业跟寿险、健康险、财险的保险主业是协同的,保险不单单是增加了保费,还会帮助企业识别风险、规避风险,起到投资的风险缓释措施作用”。 第二,保险资金负债匹配要求有当期收益,因此,股权投资应尽量获取现金流非常好的优质资产的股权,并长期持有。“比如说高速公路、电站、商贸物流、不动产等等行业,现在我了解有些保险公司投了很多,投下去之后未来还有股权增值、股权溢价,甚至还有IPO上市可能的话,这个股权投资是非常划算的”。 第三,VC与PE股权投资。但谭国彬指出,保险行业正从过去简单认购市场化的PE、VC份额,逐步转向自己做。“尽管还有一些中小型保险公司没有自己的股权平台,还要去认购市场化的LP份额,但大的保险公司基本上获批了自己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牌照后,不太可能大规模认购市场化的LP份额了,都是自己在做,在培养自己的股权投资专业团队”。 第四,保险机构未来做股权投资一旦规模大了之后,一定要培养自己的运营管理团队。“我认为,这个也是保险行业比较欠缺的,我记得原来保险资管行业组织到国外考察,回来做交流的时候,我印象很深,国外资管公司股权投资的运营团队是非常强的,甚至有很多股权投资都是控股,都是自己派人管理,这个也是我们需要去学习的”。 以下为演讲实录: 谭国彬:我来谈谈自己对保险资金股权投资的认识吧,因为近年也参加了一些保险资金对股权投资方面的研讨。我觉得主要从两个方面、两个维度去聊聊这个问题,第一个就是保险资金从配置角度怎么去投股权;第二个就是保险资管机构怎么去开展股权投资。 第一个问题从保险资金配置角度来看,从监管的层面来讲,规定要求保险资金股权投资不能超过上一季末总资产的30%,特别是在前年保监会把股票投资跟股权投资打通了,两者加起来不超过30%,意味着股票投资也可以做到30%,一级市场股权投资也可以做到30%,特别在股灾的时候,监管机构将特殊比例放开到40%。 其实,从2010年保险资金放开股权投资以来,监管机构一直在引导保险资金往股权方面投资,但大家看到保险资金在做股权投资时一直相对谨慎,这里面包括风险因子、偿付能力等有多方面的问题。 第一就是保险资金负债特性决定了保险资金在股权投资时,除了长周期的,未来体现收益的股权投资外,当期回报也是主要诉求。私募基金在中国刚兴起的时候,保险行业投了一些股权投资,也认购了一些基金,但近年来,保险资金认购基金相对不多。 这里面就会遇到一个问题,保险资金从组合配置角度有30%的资金可以配股权,从配置角度是要配的。我们在看市场化的私募基金的时候,除了基金管理公司30亿元的规模,1亿元资本金和三个成功退出案例外,可能对于比如说高管持股,管理团队的过往业绩,甚至跟投机制,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信息披露,风控体系等等,甚至基金的投后管理,就是增值服务这方面都是我们着重考虑的。 第二监管机构在保险行业发了16张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牌照,私募基金怎么去做,但从监管机构角度来讲,一直在引导保险资管机构自己从事股权投资,特别是截止到目前,保险机构获批了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牌照后,保险资管机构这个行业一直在培养自己的专业团队。 但总的来看开展得也比较艰难,因为大家也知道从去年开始,整个私募基金行业募资出现了大幅下滑,内部保险公司不提供充足的配置资金,到外面去募资基本不太可能,因为你的团队还不是市场化团队,还没有过往业绩。 我们当时在参加协会有关私募基金管理公司评审的时候,有一条,要求一定要有高管持股,跟投机制等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往往国有保险资管公司一步做到是很难的,会把这个机制先用制度性规定下来,未来可以慢慢去逐步执行。但是能不能到位,存在不确定性。我们人保资本底下也有私募基金管理牌照,即人保资本股权投资管理公司,注册的时候做第一支基金30个亿,做健康医疗养老产业,这30个亿是人保自己全额来配置资金的。 这两个维度导致保险做股权投资的时候还是有他的特殊考虑,第一个负债特性决定了保险资金的成本特性,当期要有收益,意味着股权投资未来搏超额收益存在不确定性,再加上近年来私募股权行业退出也不是很通畅,不像二级市场股票,存在不确定性,导致保险资金在做股权投资时候相对来讲比较谨慎。 无论是保险资金配置股权投资,还是保险资管机构开展股权投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始着手: 第一个就是注重跟保险主业的协同。保险资金投了很多如健康、医疗、养老、汽车服务等等,这几个行业跟寿险、健康险、财险的保险主业是协同的,保险不单单是增加了保费,还会帮助企业识别风险、规避风险,起到投资的风险缓释措施作用。我觉得保险资金股权投资第一个就是跟主业协同,这个是行业里一直在开展的。 同时,我们在认购市场化私募基金的时候我们也会关注保险协同,比如说这个基金,他在养老健康行业做的非常好,特别是头部基金,保险资金投的可能性就会大,汽车服务对车险影响大,车险本来就是围绕汽车来投的险,做股权投资的时候,如果在汽车服务这一块去布局的话,相对来讲对你的车险保费无疑是会提升的,还有一个就是你一旦出了险之后,你的定损、核保、理赔一整套,是一揽子的。还有象互联网、大数据等等行业。 第二个方面保险资金负债匹配要求有当期收益,所以股权投资尽量去获取现金流非常好的优质资产的股权投资长期持有,这一块不是简单的做VC跟PE,这里面有好多行业,比如说高速公路、电站、商贸物流、不动产等等行业,现在我了解有些保险公司投了很多,投下去之后未来还有股权增值、股权溢价,甚至还有IPO上市可能的话,这个股权投资是非常划算的。象长江电力,有几家保险公司各投了100个亿,好多年了,他们每年都有不错的分红,股票还有不错的升值,这个是非常好的。这是第二类股权投资。 第三类就是VC跟PE股权投资。但是这个方面,行业内从过去简单认购市场化的PE、VC份额,到逐步转向自己在做,尽管,还有一些中小型保险公司没有自己的股权平台,可能还是去认购市场化的LP份额,但是大的保险公司基本上获批了自己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牌照,不太可能大规模认购市场化的LP份额了,都是自己在做,在培养自己的股权投资专业团队。像人保、国寿、太平等都在尝试自己做,还有光大永明成立的行业内第一家私募股权基金公司—合源资本,是保险行业最早获批的,开始,他们主要在做中小微企业股权投资,目前,他们发了几十支基金,还有一些大的项目基金。 第四保险机构未来做股权投资一旦规模大了之后,一定要培养自己的运营管理团队,我认为,这个也是保险行业比较欠缺的,我记得原来保险资管行业组织到国外考察,回来做交流的时候,我印象很深,国外资管公司股权投资的运营团队是非常强的,甚至有很多股权投资都是控股,都是自己派人管理,这个也是我们需要去学习的。 现在保险行业比较重视的在开展去做的,人保现在健康医疗养老产业基金基本上在布局健康医疗养老行业,如果做完了我们也会去布局别的行业,前年我们在苏州搞了一支科技创新基金,围绕科技保险开展股权投资,这种方式我觉得充分利用了保险公司的优势,结合了保险资金的特点,一定要发挥保险的行业特点,资金的特点,包括自身优势去开展股权投资。[详情]

保险监管及规范体系法律健康指数大涨:行业规范向好
保险监管及规范体系法律健康指数大涨:行业规范向好

  新浪财经讯 “GLGA2018中国保险行业法律健康蓝皮书”今日在北京发布。据蓝皮书显示,2018年我国保险行业法律健康指数为112.44,较2016年呈现正向发展状况。 《保险行业法律健康蓝皮书》是由绿法(国际)联盟(GLGA)作为编制单位,北京市道可特律师事务所作为专业支持单位,并在外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共同打造的金融资本市场行业法律健康指数报告及专题系列研究课题之一。该蓝皮书从保险行业经营主体、保险业务经营、保险资金运用、保险行业监管及规范体系四个方面分别对我国保险行业进行了评价。 2016-2018年保险行业监管及规范体系健康指数 蓝皮书显示,2018保险行业监管及规范体系法律健康指数为116.97,比2017年高16.31个百分点。2016-2018年保险行业监管及规范体系健康指数,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2018年的指数比2017年高16.31个百分点,这一向好的变化说明我国保险行业监管及规范体系在近三年逐年向好,整个行业运营有法可依、有规可循,监管部门在加大监管力度同时,也在不断完善监管体系,以推进行业合规健康发展。 保险行业规范体系成熟度及保险行业监管体系健康度指数 从二级分指数情况来看,保险行业规范体系成熟度指数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保险行业监管体系健康指数虽然2017年比2016年有所下降(下降4.76个百分点),但是2018年较2017年大幅提高(提高31.88个百分点)。一方面,保险行业规范体系逐年趋于成熟,在效力结构方面逐年完善,整个规范体系覆盖面越来越广、规制对象更全面,并且整个保险行业法律规范体系随着保险行业本身的发展而同步发展;另一方面,就监管部门对保险行业的监管行为来看,从银保监会到地方银保监局、保监分局,监管的力度和强度都在逐年增强,特别是2018年以来,对行业的申请许可事项越来越趋于谨慎,整个监管体系越来越趋于完善。 此外,据蓝皮书显示,2018年保险经营主体法律健康指数为110.66,保险资金运用法律健康指数为115.57,自2016年以来,均呈现逐年增长态势。保险业务经营法律健康指数为106.57,比去年略有下降。[详情]

2018保险资金运用法律健康指数为115.57 与监管相关
2018保险资金运用法律健康指数为115.57 与监管相关

  新浪财经讯 “GLGA2018中国保险行业法律健康蓝皮书”今日在北京发布。据蓝皮书显示,2018年我国保险行业法律健康指数为112.44,较2016年呈现正向发展状况。 《保险行业法律健康蓝皮书》是由绿法(国际)联盟(GLGA)作为编制单位,北京市道可特律师事务所作为专业支持单位,并在外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共同打造的金融资本市场行业法律健康指数报告及专题系列研究课题之一。该蓝皮书从保险行业经营主体、保险业务经营、保险资金运用、保险行业监管及规范体系四个方面分别对我国保险行业进行了评价。 2016-2018年保险资金运用法律健康指数 在2018年保险资金运用法律健康指数为115.57。从2016年到2018年三年间,该指数呈上升趋势,2017年较2016年同比增长8.33%,2018年较2017年同比增长7.24%,近三年在总体上保持了上升态势。 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及规范体系健康度及资金运用合规度 从二级分指数的运行趋势来看,虽然在2017年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及规范体系健康指数略有下降,但在2018年有了大幅提升,2017年保险资金运用合规度较2016年增幅明显,2018年较2017年略有下降,但2016-2018年总体呈上升趋势。 2016-2018年,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及规范体系健康指数与保险资金运用合规度总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这与保险资金运用法律健康一级分指数的整体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上述变化,与保险行业近两年的监管政策的变化不无相关。一方面是因为近几年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尤其2017年,原保监会连发警示函、接连开展保险资金运用的治理评估工作,促使保险资管机构被动提升合规治理力度;另一方面,保险资管机构也正在经历合规意识与合规体系配套成长的过程,主动将公司的发展与合规联动、与监管政策联动,全行业公司治理意识有所提升,落实监管制度主动性有所增强,故在2018年整个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及规范体系健康度及资金运用合规度都有了整体提升,保险资管机构合法合规性更趋向好。 此外,据蓝皮书显示,2018年保险经营主体法律健康指数为110.66,行业监管及规范体系法律健康指数116.97,自2016年以来,均呈现逐年增长态势。2018年保险业务经营法律健康指数为106.57,比去年略有下滑。[详情]

2018保险业务经营法律健康指数106.57 比去年略下滑
2018保险业务经营法律健康指数106.57 比去年略下滑

  新浪财经讯 “GLGA2018中国保险行业法律健康蓝皮书”今日在北京发布。据蓝皮书显示,2018年我国保险行业法律健康指数为112.44,较2016年呈现正向发展状况。 《保险行业法律健康蓝皮书》是由绿法(国际)联盟(GLGA)作为编制单位,北京市道可特律师事务所作为专业支持单位,并在外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共同打造的金融资本市场行业法律健康指数报告及专题系列研究课题之一。该蓝皮书从保险行业经营主体、保险业务经营、保险资金运用、保险行业监管及规范体系四个方面分别对我国保险行业进行了评价。 2016-2018年保险业务经营法律健康指数 在保险业务经营法律健康指数方面,今年的得分为106.57,比去年略有下滑。数显示,2016-2018年,保险业务法律健康总指数呈上升趋势,虽然2018年相比2017年有略微下降浮动,但是2018年的指数比2016年高出6.57个点,近三年在总体上保持了上升态势。 2016-2018年保险合同经营及保险消费者保护法律健康状况 从二级分指数的运行趋势来看,就保险经营合同健康度而言,三年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2017年、2018年均比2016年高出13个点,法律健康状况好转明显;就保险消费者保护而言, 2018年虽比2017年、2016年略有下降,但也恰好说明2018年我国保险消费者投诉量相比2016、2017年均呈下降趋势,反映出保险行业业务经营合规度提高、消费投诉量降低,行业更趋健康发展。 此外,据蓝皮书显示,2018年保险经营主体法律健康指数为110.66,保险资金运用法律健康指数为115.57,行业监管及规范体系法律健康指数116.97,自2016年以来,均呈现逐年增长态势。[详情]

2018保险经营主体法律健康指数110.66 合规性趋好
2018保险经营主体法律健康指数110.66 合规性趋好

  新浪财经讯 “GLGA2018中国保险行业法律健康蓝皮书”今日在北京发布。据蓝皮书显示,2018年我国保险行业法律健康指数为112.44,较2016年呈现正向发展状况。 《保险行业法律健康蓝皮书》是由绿法(国际)联盟(GLGA)作为编制单位,北京市道可特律师事务所作为专业支持单位,并在外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共同打造的金融资本市场行业法律健康指数报告及专题系列研究课题之一。该蓝皮书从保险行业经营主体、保险业务经营、保险资金运用、保险行业监管及规范体系四个方面分别对我国保险行业进行了评价。 2016-2018年保险经营主体法律健康指数 其中,在保险经营主体法律健康指数方面,2018年该指数为110.66。可以看出,从2016年到2018年,保险经营主体法律健康总指数呈上升趋势,虽然2017年相比2016年有略微下降浮动,但是2018年的指数比2017年高出10.94个点,近三年在总体上保持了上升态势。 在二级分指数运行趋势方面,虽然在2017年公司治理法律健康指数、信息披露健康指数均略有下降,但均在2018年有了大幅提升,这与保险经营主体法律健康一级分指数的整体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报告指出,上述变化,与保险行业近两年的监管政策的变化不无相关。一方面,因为近几年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尤其2017年,原保监会连发警示函、接连开展保险机构的治理评估工作,促使保险经营主体被动提升合规治理力度;另一方面,保险经营主体也正在经历合规意识与合规体系配套成长的过程,主动将公司的发展与合规联动、与监管政策联动,全行业公司治理意识有所提升,落实监管制度主动性有所增强,故在2018年整个保险行业公司治理健康度、信息披露健康度都有了整体提升,保险经营主体合法合规性更趋向好。 此外,据蓝皮书显示,保险业务经营法律健康指数为106.57,比去年略有下滑。保险资金运用法律健康指数为115.57,行业监管及规范体系法律健康指数116.97,自2016年以来,均呈现逐年增长态势。[详情]

蓝皮书:2018年保险行业法律健康指数112.44 逐年向好
蓝皮书:2018年保险行业法律健康指数112.44 逐年向好

  新浪财经讯 “GLGA2018中国保险行业法律健康蓝皮书”今日在北京发布。据蓝皮书显示,2018年我国保险行业法律健康指数为112.44,较2016年呈现正向发展状况。 2016-2018年保险行业法律健康指数走势图 蓝皮书分析称,2016-2018年,我国保险行业法律健康状况逐年向好,保险经营主体健康状况、业务经营健康状况、资金运用健康状况、监管及规范体系健康状况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监管及规范体系法律健康指数提升数值最为明显,这与近三年内监管力度的加大以及频繁的监管政策的出台存在密切关系;保险资金运用法律健康指数提升数值也相对较大,说明保险资金运用更加趋于规范;保险经营主体法律健康指数提升幅度也不小,可以看出近三年来保险行业经营主体的法律健康状况持续稳中向好;在业务经营方面,指数有所波动,这与强监管、严规范有关,与监管部门2018年就治理和规范保险机构业务经营情况紧密相关。 此外,在四个分项中,2018年保险经营主体法律健康指数为110.66,保险业务经营法律健康指数为106.57,保险资金运用法律健康指数为115.57,行业监管及规范体系法律健康指数116.97,自2016年以来,均呈现逐年增长态势。 但蓝皮书也指出,保险业作为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面临多重因素共振、多种风险交织的复杂局面。第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制度不健全。第二,业务经营乱象严峻,非法经营尚存。第三,险资投资激进,投资风险仍需警惕。第四,新型保险业务风险显现,风控难度加大。 蓝皮书特别指出了保险行业的销售乱象——部分从业人员将保险产品混同为银行存款或理财产品进行销售,将保险产品与其他金融产品进行片面比较或承诺、夸大收益;通过各种名义和形式给予或承诺给予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保费回扣或其他利益;通过短信、微信、朋友圈等制造传播虚假信息进行销售误导,通过歪曲监管政策、炒作产品停售等方式进行产品促销等”。 蓝皮书建议,保险行业应回归行业本质,持续服务实体经济;加强风险防控,持续强监管力度;监管层面上,应坚决整顿市场乱象,打击违法违规保险经营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促进保险行业持续深化改革。 蓝皮书强调,保险行业应始终坚持“保险姓保”的根本要求,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保险的核心是风险管理与保障,充分发挥保险的保障功能和作用,坚守“保险姓保”的新发展理念,有利于建立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增强全社会抵御风险的能力,提升社会幸福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保险行业法律健康蓝皮书》是由绿法(国际)联盟(GLGA)作为编制单位,北京市道可特律师事务所作为专业支持单位,并在外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共同打造的金融资本市场行业法律健康指数报告及专题系列研究课题之一。 以下为部分内容: [详情]

北京市道可特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任刘光超发言
北京市道可特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任刘光超发言

   新浪财经讯 由绿法(国际)联盟主办的“金融开放新格局下保险及保险资管行业创新与法律健康发展高峰论坛暨2018年中国保险行业法律健康蓝皮书(指数&专题)发布会”于2019年8月31日在北京举行。绿法(国际)联盟理事长、北京市道可特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任刘光超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刘光超:今天的会议就到此结束,感谢各位。 第一,这个话题,今后我们可以在小范围召开一次,更聚焦一些,更闭门一点。 第二,我们把分主题组织沙龙,范围更加窄,视野相对更集中,到时也欢迎大家能够参加,我们会进一步关注保险资金跟股权投资,或者我们的保险资金方面投资资产证券化,包括保险科技、保险金融方面等等话题。 第三,做好蓝皮书出版。 再次感谢大家的到来,今天的会议到此结束。[详情]

刘光超发布“中国保险行业法律健康蓝皮书”
刘光超发布“中国保险行业法律健康蓝皮书”

   新浪财经讯 由绿法(国际)联盟主办的“金融开放新格局下保险及保险资管行业创新与法律健康发展高峰论坛暨2018年中国保险行业法律健康蓝皮书(指数&专题)发布会”于2019年8月31日在北京举行。绿法(国际)联盟理事长、北京市道可特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任刘光超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刘光超:去年12月16日,我们第一次发布保险行业健康指数。当时的保险行业健康指数是针对2017年整个数据进行了一个分析,今天发布的是2018年的保险行业健康指数,同时我们在健康指数基础上又增加了不少专题,法律跟行业对接的一个专题,包括股权投资、保险的国际化、保险的金融,甚至有的已经超出了法律范畴。今天我们这个发布会分成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由我来给大家主持发布会和做一个简单解读和介绍。 为什么今年的指数是112.44呢?大家都知道指数是评价一个事物的标杆或者是一种方法,我们对这个指数是这么理解的,设计一个基数,把2017年设为100分,通过几个维度,比如说我们在法律上的立法维度,司法维度,执法监管维度,以及市场维度,设计一些参数一些指标,收集他们的数据,建立一些指数模型,后面我们经过比对,经过分析,经过最后的测算,把2018年数据和2017年数据进行比较以后,假设2017年100分的话,2018年指数112.44,是这个意思。 我们的工作小组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绿法联盟指数团队,到现在有5个人,他们都来自于非法律行业,做指数研究,指数设计,指数模型;第二个团队是专业资质团队,律师事务所的保险资管行业以及保险行业金融资本合伙人,今天到会的司马律师,以及后面一些团队成员,这个团队大概十几个人。第三个是外部顾问团队,跟上证指数研究院有合作,给我们提供模型建立,包括研究方法,指数表证,验证和研讨出台以前论证他们提出指导地三部分组成构成指数。 指数报告基本上每年相同时间会发布一次,这是第二次发布保险行业健康指数,明年还要发布第三次,大概的数据出来之后会有半年左右工作期,我们很多数据第一季度末才看见的,现在大概是9月初,大概6个月左右的工作期,这个团队在模型设计上会有优化,但是重点是数据的一些整理。 简单解读一下指数报告。大家看到的简版比解读数据还要详细,对照蓝皮书简版。蓝皮书的完整版大概十几万字,会在出版社出版。每一本蓝皮书做成一本书,这本书既包括整个蓝皮书的完整版和专题报告的完整版,还包括一些专家学者对这方面研究的论文,以及今天会议有些达成共识,或者可以刊登的文章,共同组成这本书的内容,长期合作伙伴是中信出版社,中信出版社也是绿法联盟的支持单位,也是我们的学术指导单位。 一个行业到了一定时候,作为一个国家机构也好,还是一个现象也好,有很多规律性,法律的规律性我觉得是其中之一,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从改革开放最早的时候,只有一家保险机构,应该是人保,保费收入4.6亿,2018年底200多家保险机构,保险收入3.8万亿。 法律跟保险行业之间的关系,一定是源远流长。依法治国等比较原则性的放在里面去了,我相信这也是一个大的背景和大的趋势。监管的加强就是法制的加强,作为法律服务机构不仅仅在关注这个行业发展,我们同时也在重视这个行业背后的法律健康情况。 因为一个行业法律健康不仅仅是指这个行业本身,或者这个行业的企业主体是否健康,还要关系到国家对这个行业法律治理是否健康,监管是否健康,市场运用法律是否健康,司法对于法律纠纷处理是否健康,这样的话从这四个角度综合评判一个行业法律健康,这是一个初衷,我们希望用法律的视角来看整个行业的法律到底是不是一种良性的,健康的,这个也符合了绿法联盟的宗旨。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叫绿法,是代表健康、自然、良性和创新的意思,这种健康就是我们希望法律一定是要做正向的引领引导各个行业,把法律各个方面的健康指数作为长期坚持、不断深化的产品。我们已经做完了六个指数,今年还会有两个指数,五年下来做20个指数,对行业的贡献远远超出了一个律师和一个律所的贡献,聚集的是行业资源。 整个蓝皮书架构和意义。架构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指数报告,延续了去年的指数报告,继续在做,同时我们注意到因为指数有的时候相对抽象,跟各个层面对接,大家总觉得结合点还是有点浅或者有点虚,所以我们又增加了法律专题报告。 比如说在我们这个报告里面大家可以看到,包括保险资金参与股权私募基金,今天上午的闭门会主题,保险机构参与资产证券化业务,保险金融创新等等,从投资模式、合规要点,一些实务的疑难问题进行分析解读,互联网金融等等,后面对于法律以及保险资金运用方面的实务问题等等。 蓝皮书出版之后都会赠送给在座的各位,大家如果需要多要的话,都可以跟你们联系的高小姐联系,有认识我的可以直接跟我说,说需要多少本,大家可以看到详细数据,和我们对这些问题详细研究。这个报告我是看到了完整版的,大概十六万字,后面还会加十万字其他内容,估计出版时间在年底,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所谓的“唯一、第一”这些就不说了,这些数据是真实的,我们以2186部保险法律文件,包括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性文件,3622份保险监管文件,199家保险机构参与主体,以及经营主体业务资金运用以及监管等4个维度,从经营主体、市场主体、保险业务经营、保险行业监管这四个方面来进行,这样的话从数据上,为什么时间要那么长,因为每一年数据是不一样的,看起来都叫全国法律行业健康指数。保险行业的实际上做的工作完全都是需要重新再做的,不是说我修修补补就行了,不仅需要做比对,可能还会有一些模型,需要进行修正。 我们的机构是从三个角度来考虑的,一个是绿法联盟作为整体编制单位,我们所(道可特)作为专业支持单位,还有一些其他的参与单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集中的或者说一对一的正式的不正式的跟很多机构进行探讨。 这个也是我们一路走过来,如果研究方面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做这项工作既枯燥又费时又耗力,有时候为了一个指数模型设计可能探讨好几次,怎么判断市场经营主体法律健康,这很难的。去年我们做了一个排名,今年我们把排名取消了。 大家可以看我们这个健康指数体系分成四部分,经营主体就是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保险资管公司等等。业务经营本身就是行为方面,他的合作经营,消费者保护,还有资金应用,比如说监管规范,还有资金应用合规性,另外就是行业监管,这就是指数,四大指标,19个子评价指标,这是我们的指数报告框架设计。 分成总指数,刚才112.44,还有四个一级分指数,分成四个层面,8个二级分指数,每个分成两个,这八个里面最后定了19个评价指标。因为我们是这样,如果说这个指标没有数据支撑可能会把它去掉,所以每一年的指标都不太一样,这是这个指数的最后得分情况,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在2016、2017、2018是这样一个概念,2016年作为100分,你们可以看到经营主体方面,比如说2016年100分,去年110分,保险业务经营法律方面106分,资金应用115分,监管116分,大概是这么一个,基本上还是算比较平稳,但是略有上升。从2016年指数来看,到去年104.3再到前年,现在发布的2018年112.44,整个法律健康我觉得还是在进一步的上升。特别是保险资管行业方面,这些年工作我个人感觉还是越来越好,因为我参与了保险资产管理协会两个专家库,一个是债券投资计划,另一个是股权投资资产,也是这两方面的专家。 我是唯一重叠的两边都有的,也能够感受到对这个行业的一些监管方面的加强,特别是资管协会这些年工作的这种扎实。在这里面看到了法律风险这个行业面临的风险,新业务风险、外部环境风险、群体性事件风险、资金运用、流动性等等,因为这些风险都可能是监管方面的重点,也有可能是在市场上,大家集中度比较高的事件或者风险。 保险行业你看经营主体也好,业务、经营、保险、资金这四个维度里面,对公司治理符合规范,经营乱象丛生,违规应用资金仍然存在,监管规范体系不完善,这个还是目前状态。 客观的说,我们有政策,但是还没有完全达到融会贯通,真正适合行业的规定。我们的保险资金股权投资办法到现在没有出台,也是严重制约了这方面的发展。这就是这四个方面风险进一步扩展,大家可以简单看一看,指数报告里面,不仅是指数出来了,而且我们会对一些问题提出我们自己的意见,包括会把一些问题列出来,这个报告也会送到,我们是中国经济50人论坛企业家理事单位,我们也是中国金融40人论坛唯一一个律所在里面的单位,把这个报告给这两个机构呈送。 依据这样的指数,依据发现这样的风险提出来一些建议,推动金融行政立法,司法协调,因为现在客观的说不管是诉讼还是仲裁,对保险行业真正能懂的法官仲裁员不多,鼓励在座专家你们可以申请这方面仲裁员。不仅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责任,经济效益还可以,而且跟本职工作不冲突,是可以去申请的,我相信在座至少一半以上够资格。希望有一天同时坐在仲裁员的席位上,跟原告和被告探讨法律问题,希望你们为行业贡献一些智慧 刚才已经介绍几个发布单位,绿盟今天已经多次介绍了,绿法联盟是跨界组织,研究型平台,最后还是希望能够打造一个生态圈。今后朋友们愿意参与我们活动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这个地方如果大家喜欢的话,个人也好还是组织也好,如果有用处的话可以跟我们说,无条件支持。在绿法联盟里面很重要,智库就是研究院,还有研究部,其他分会等等,研究院持续出报告,持续搞活动,跟行业之间形成深度对接。新浪财经是我们联盟发起单位之一,应该是全国最好的财经媒体,新浪财经就在我们旁边进行现场采访,大家如果愿意接受采访的话可以讲两句。 我们律所目前已经跨越到中等规模了,在全国现在同时有8个办公室在建,已经开业四个,接下来很快再开业两个,前两天刚拿到了香港的许可,伦敦分所也在筹备,我们所在业务上应该说是以非诉或者说对公业务为主,主要的板块金融资本、房地产和涉外是三大板块,两大基础板块就是公司合规和争议解决。 金融资本里面应该是我们所相对比较强的业务板块,几乎涵盖所有金融板块,包括保险、银行、信托、私募、证券,甚至在有些领域都有很多很丰富的业绩,有些业绩在全国都是第一的,比较重视研究,相对学院派专业化的律所,而且我们是一个公司化律所。 这就是我们指数的一个解读,没有展开,因为里面很多要展开的话一个小时都讲不完。有半个小时讨论,大家两个方向,围绕指数有不明白的可以问,有意见的可以讲,有建议可以提,围绕上半场的话题没讲完的可以讲。[详情]

刘光超:保险资金是股权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
刘光超:保险资金是股权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

   新浪财经讯 由绿法(国际)联盟主办的“金融开放新格局下保险及保险资管行业创新与法律健康发展高峰论坛暨2018年中国保险行业法律健康蓝皮书(指数&专题)发布会”于2019年8月31日在北京举行。绿法(国际)联盟理事长、北京市道可特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任刘光超出席并演讲。 刘光超认为,保险资金进行股权投资不在于政策障碍,也不在于现实中的模式障碍,而在于“大家心里的魔咒”,“觉得保险资金不能这么干,我在想保险资金真的这么干了会怎么样呢,希望有一天大家能像我说的这样,真的干了,干的还不够,再示范50000亿,让我们的股权投资市场大放异彩”。 在刘光超看来,我国保险资金规模很大,期限很长,具有稳定性,也有了越来越多的配置方式,保险资金是股权投资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我们通过数据发现,对保险资金来说,私募股权肯定是投资方向之一,这样一种情况下到底两者如何结合,也就是保险资金跟私募股权到底怎么结合,是今天要探讨的重点”。 以下为演讲实录: 刘光超:我介绍一下绿盟的闭门研讨会,绿盟每两周或者每一个月至少有一次闭门研讨会,闭门研讨会主要围绕各行业法律对接跨界的一些问题,尤其是一些前沿性的问题进行探讨。 这次,我们把焦点和主题集中在了保险资金和私募股权结合的部分,保险资金怎么样参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路径,今天在座的可以分为两部分人,一部分是来自于保险界,特别是保险资管界。第二部分来自于投资基金,大部分都是投资基金跟募资有关,或者跟法务有关的人员,大家都可能会关注,我不去介绍这里面的一些政策,我简单把一些资质给大家稍微分享一下。 2018年4月27日对于资管行业来说是一个大地震,大家都知道“资管新政”这一天出台,5月27号发布了私募健康指数第一版,尤其近两年“资管新政”在行业里面发酵和影响一直在持续,我认为现在还没有过去,怎么样来应对,怎么样来创新,实际上这是整个资管界共同面临的压力,共同面临的课题。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大家都知道我们保险资金的量很大,期限也很长。它具有稳定性,也有越来越多的配置方式,对于股权投资来说,肯定是一个重要资金来源,我们通过数据发现,对保险资金来说,私募股权肯定是投资方向之一,这样一种情况下到底两者如何结合,也就是保险资金跟私募股权到底怎么结合,我想保险资金有在线投资计划,有股权投资计划,有自己直接的投资,也有设私募基金等方式,除了债券投资之外,其他或多或少都有股权投资。用股权投资计划投到基金里面去,和自己做保险私募基金到底这两者有什么区别,或者在现实实践中大家都碰到了哪些问题,我觉得可能是今天要探讨的重点。 到底我们保险资金和资产管理和私募基金怎么结合?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就是在190家保险公司中,32%的保险公司已经投资了私募股权基金,不含保险系的私募股权基金,从数据上来看还是可观的,32%,也就是将近60家保险公司,这里面反过来跟多少基金管理人合作,跟206家开展合作,我们合作的比例还是很少的。 190家保险公司里面有23%的保险公司已经回归保险系的私募股权基金,这个数据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比例看起来多,实际上我们再往下,如果再进一步分析保险系的私募股权基金,真正做的比较好的、比较活跃的更少。今天有这方面代表,可以听听代表专家意见。 我还有一个数据在上面没有写,不太准确,我在保险资管协会开会的时候有一些数据,现在整个保险投资的资金规模大概十几万亿,但是我们用的规模大概几万亿,用的投资规模里,真正用于股权投资的,只有不到5000亿,假设是100%的话,十万亿的话,我们连10%都不到。 一个庞大的资金市场,希望有更多的市场股权投资参与和释放,释放的程度和比例都是很少的。我们一看到困难,二看到空间。如果能够为私募行业带来真正的稳定可靠的环境,获得非常充足的这样一个投资资源,可能还要在政策层面,实践层面,模式创新层面真正的打通通道。 今天的会议我也希望大家谈谈怎么样打通这个关节,大家为什么不愿意投资,或者说很少去选择股权投资,或者很少有真正的保险股权投资,这些难点这些障碍我们怎么解决。 总资产18.3万亿,资金运用余额达16.4万亿,2018年保险公司私募股权基金仅占总投资资产的1.5%,投资保险系私募股权基金占总投资0.4%,这个比例还是非常低的。随着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注册程序简化,从去年开始,保监会把这两块审批放到了中国保险资管业协会来进行注册,注册这里面有合规审核,也有外部专家的审核,今天实际上我们到现场就有好几位专家,包括杨帆总,贾总,我自己也混迹在其中,向各位专家学习,但是我跟各位相比差远了。 原来保险不管是债权还是股权,在一开始的时候都是在保监会进行审批的,很快把我们的债权投资计划下放到保险资管协会,从去年开始到现在又把保险私募下放到协会,说明我们对于保险资产的投资领域,不管是债权投资,今后都会下放到协会管理。 我们最近也都看到有一个征求意见稿,保险资金投资股权管理办法,这个管理办法已经征求意见比较长的时间,但是现在还没有正式出台,这个办法对我们保险资金股权投资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我想可能会引起在座的各位关注。 我介绍了背景,介绍了数据,有哪些思考,或者有哪些问题抛出来,可能会有这几个方面,因为保险资金大家都知道,不仅从事的本业是保险,实际上对资金的要求也希望保险。这个保险就是希望能够有一个保障,有一个固定的,或者说稳定的收益,保险资金实际上是要保我的分配,保我的收益,保我的回购。 这样一个情况下,讲究投资的安全性,讲究投资的固定回报或者稳定回报的情况下,股权投资肯定是有风险的,肯定不可预测,有风险和不可预测是本性,同时也是高收益的象征。这种情况下怎么样来弥合这样的矛盾,有没有可能有一个足迹,让我们能完美的结合。 我自己有一个观点,股权投资不在于政策障碍,也不在于现实中的模式障碍,而在于大家心里的魔咒,觉得保险资金不能这么干,我在想保险资金真的这么干了会怎么样呢,希望有一天大家能像我说的这样,真的干了,干的还不够,再示范50000亿,让我们的股权投资市场大放异彩。 私募基金投资管理人在募集保险资金的时候,他可能面临一个问题是什么,他一定要熟悉这些保险系资金的监管要求,这样带来的保险资金投资特性,要通过合理的交易架构设计和顶层资产选择实现保险资金的共赢。 一方面要满足上面的监管要求,比如说我的管理人有重大规模,管理多少资产等等,都是有明确文件规定的。这种规定下,他怎么样能够真正实现这样的一个管理和收益,需要靠他的团队,靠他的模式,靠他的潜在项目,怎么样能保证,这一块我觉得可能是要投资,私募基金的管理人来考虑的问题。我是募到钱了,这个钱怎么能够满足他的收益,这个结构怎么样来去设计能更好的满足,这是矛盾的两方。 保险资金作为有限合伙人参与私募投资基金时,如何对私募基金及基金管理人进行考核和监督,第一个问题解决的是做与不做的问题;第二个问题解决的是怎么做的问题;第三个问题解决做完之后怎么保证效果的问题;怎么规避风险的问题;怎么样监管和考核的问题。 我个人专业方向主要在金融资本方面,我参加过很多金融资本各种会议和学术探讨,也参加了很多基金方面的方案设计和结构设计。实际上,我总结就是在这个环节上还是薄弱的,大家重交易,但是到后面效果保障上面还是比较缺乏的。 最近处理了很多法律上的事物都涉及到这个问题,实际上LP和GP之间是一个矛盾,甚至是有利益冲突的,这种矛盾和利益冲突怎么样通过规则来软化也好,或者说解决也好,我觉得是一大课题。这个问题我相信今天可能有的是LP代表,有的会是管理代表,大家可以针对这个话题提出解决方案,你们到底关注什么。 投资实务中需要关注哪些法律风险,前面应该有一个帽子,有保险系资金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投资中需要规避哪些法律风险。今天有很多来自于保险系和私募系的法律总监,大家可以就这个问题进一步做探讨,你们来自于第一线,希望提供一些实例,实证,把一些问题提出来,最后会形成一些共识也好,或者问题也好,提供给有关机构、部门参考。 保险系私募基金设立与投资又有哪些法律问题,解决前面几个根本性问题之后,回到法律层面,这个问题不是一个难点,只要大家在交易中,或者在决策里面,我决定这个事可以干了,或者怎么干,大方向定了,完成基金问题不是一个难事。 这些问题进一步研讨对保险资金和私募股权投资的进一步合作会有重大意义,刚才讲了很多就不多说了。可能我给大家讲的都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认识和一些简单的数据分析,这就作为我的一个开题说明,我希望我们联盟的成立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问题的常态化场所,你看我们今天没有什么仪式,也没有致辞,也没有剪彩,就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大家都是平等对接的这样一个研究平台,我接下来不点名,但是我也提前跟我们有些朋友都提出过希望和呼吁,希望大家能来讲一讲,也相信大家有很多话要说。[详情]

组织结构

主办单位:
绿法(国际)联盟

专业支持单位:
北京市道可特律师事务所

媒体支持单位:
新浪财经

往届回顾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