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学副校长、生物医学讲席教授许田[详情]
复星国际联席总裁、复星医药董事长陈启宇[详情]
长海医院泌尿科副主任任善成[详情]
复星全球合伙人,复宏汉霖联合创始人、总裁兼CEO刘世高[详情]
直观医疗首席执行官Gary S. Guthart[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沈柏用[详情]
先声药业董事长兼CEO任晋生[详情]
百济神州中国区总经理兼公司总裁吴晓滨[详情]
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总经理邓建民[详情]
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党委副书记刘勇[详情]
复星医药总裁兼CEO吴以芳[详情]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的“世界健康科技创新论坛”于2018年11月7日在上海举行,该论坛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配套现场活动,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出席并参与高峰对话。 郭广昌表示, 接下来复星在研发上要在两个方面进行发力: 第一,自己的创新研发要舍得投入,未来十年至少1000亿,今年上半年为止,复星就在科创方面投了40亿。 第二,要与全球最好的企业合作。郭广昌希望政府、学校、企业各司其职,相互合作,共同来推动全球化合作。 “我觉得不能关起门来,中国到了这个份上,一定要在全球化方面去整合资源,这样才不会浪费。如果人类文明大家都这么来做,我相信健康的活到121岁,应该很快能到来。”郭广昌说。 以下为对话实录: 许田:我们郭同学二十多年前和复旦几位同学一起,白手起家,在上海创立了复星。今天复星国际已经成为“福布斯上市公司全球500强”之一。这是很了不起的。一公同学他是一个结构生物学家,解决了许多生命活动中的重要蛋白结构,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基因表达剪辑过程中的核心机器给予解析。十多年前,他从普林斯顿专职教授辞职回到清华,十年来在清华大学建立了一流的生物医药学院。今天在这个学院成长起来的教授已经成为全球一流学校的争抢对象。另外最近又创建了西湖大学,成为一个教育家。 先问郭同学,郭同学是学哲学的,我一直没有明白,二十多年前,你怎么就想到要跟搞遗传学的同学一起开生物试剂公司?是不是当时有这个远见,生物科技要变成世界科技革命的新浪潮?另外,作为复星国际董事长,你旗下有了很多制药公司、仪器公司、生物科技投资公司,在这个高度上,你对未来大健康的发展又有什么样的期望和想法? 郭广昌:首先,很紧张,跟大科学家对话。那时候启宇跟我说,施教授很厉害,我说还会比许田教授更厉害吗?因为许教授已经非常厉害了。为什么对生物学特别(关注)?因为我考入复旦,第一志愿进哲学系,很多记者问,你怎么会读哲学系,我说读哲学系错了吗?后来才知道,真正成绩好的都到生物系了。生物系让我感觉很崇拜。 许田:但掌控生物科技公司的还是读哲学的和学英语的。 郭广昌:读哲学有个好处,反正什么也不懂,所以就听大家的。所以当时我们创业,就是跟几位生物系的同学,正好也是浙江来的,大家平时就玩在一起。 的确有个感觉,那时候也是这么认为的,未来的世界是生物的世界。复星二十六年创业,我们的愿景,就是能为全球的更多家庭的打造一个“健康、快乐、富足”的生态系统。我们启宇刚才说了,汪同学简单总结一下,就是让更多人健康快乐地活到121岁,就是作为我们复星简单的使命。这个要靠生命科学。我们对生命科学非常重视,也会加入更多研发。我就简单先回应一下许田教授。 许田:在新的高度上,你觉得对未来大健康的发展,有什么期望?大概会有什么样的事情,会有怎样的意想不到的发展?从你学哲学的角度,二十多年前你已经看到了生物科技是未来的发展,那对未来二十年您有什么看法? 郭广昌:首先我是企业工作者,所以不能像科学家一样看得太远。我希望我们的投入在恰好快要发生的点的时候,是我们可以做的。别的不说,癌症应该很快能被攻克。像我们今天展示的直观的达芬奇机器人,CAR-T技术,刘世高总也是我们的全球合伙人,刘总展示的高端生物医药药品。癌症应该很快能被彻底征服掉。更重要的,我希望通过基因让人类不要生病,那就更好,这个可能要更远一点。这些更远的东西,就要教授来说了。对我们来说,希望消灭癌症,生病了能很愉快地得到服务,不要动不动就开刀。中医都知道,这样元气会被伤掉,这对人伤害很大。直观机器人未来能很好地为大家开刀、治病。健康、快乐,用生物医药的技术让我们多活几年,不是越老越好,而是健康地活到老。 许田:刚才一公同学讲到一点,基础研究非常重要,这是所有药物研发的源泉。这个事情上我们要再次感谢郭同学,因为郭同学成为西湖大学的创始捐赠人,再次感谢!一公同学也回答了郭同学的问题,器官移植可能不可能,一公同学画了一个非常好的前景,各种器官都可能从猪身上移过来。 接下来我们希望听听郭同学的意见。什么器官都能移植,肝移植没有问题,心脏也没有问题,是不是所有器官都能移植?有没有界限?因为我们做生物的人只解决技术问题,技术问题之外,希望郭同学从哲学的高度看看,线划在哪里,有没有线? 郭广昌:脑袋能不能移植?我觉得这是一个技术问题。您觉得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哲学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太难了。 但我感觉从另外一个角度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思想是可以被传递的。除了商业之外,我最想支持的,就是研究机构。我最自豪的是,我是复旦大学的校董,参与了马云的湖畔大学,也是湖畔大学的创始校董,现在我非常骄傲,也非常自豪,能支持西湖大学。这些学校起了很大的一个作用,或者另外一种角度,是不是也在“移植”我们的脑袋?人从动物的角度来说,最脆弱,但为什么最强大?因为我们的思想不断复制、不断遗传、不断放大。虽然我们的脑袋不可能直接移到另外一个人身上,但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成绩和努力,在整个文明里,是被放大的,被遗传的。 所以复星要做的事情,无论商业上还是基础科学的支持上,我们要在这方面多做努力。在研发上,我们有两个方面,一个,就是自己的创新研发,要舍得投入。未来十年至少1000亿。今年上半年我们在科创方面投了40亿。第二,与全球最好的企业合作。 许田:非常感谢!我再问一个问题,刚才提到延长寿命,人类社会的寿命已经延长很多了,我们国家发掘出来的古文化,跟世界上其他的文化,比如玛雅文化,一样,那时候的平均寿命大概30岁以下,20多岁。美国建国的时候平均年龄36岁,我们国家刚建国的时候,1956年人口统计平均年龄35岁。现在上海平均年龄已经78岁了。今天启宇同学也讲了,我们年龄接下去要超过120岁,如果肿瘤、糖尿病都克服的话。如果活得这么长,您觉得会产生什么新的问题?会有什么新的挑战? 郭广昌:大家都在讨论老年社会的到来。的确,会有很多的负担。原因就是现在很多科技,是让你活着,但是很痛苦地活着,需要社会救助地活着。这些带来的问题很大。所以我们需要的是,健康地活着。 我们有一个星堡养老院,有次我到养老院去,我同事跟我说,有三位80后美女要跟你聊一聊。我就去了。有三位80岁以上的老人在那里,很健康,很快乐。我们需要更好的社会保障,也需要有更好的旅游、更好的运动,让大家活得更健康,包括更好的健康管理,包括我们整个系统,工作、退休的整个系统,随着年龄的增大,老龄社会的到来,都要做一些改变。 我最担心的就是,很多东西让大家活得很痛苦,这是我不想看到的。的确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但活得长总比或得短好。有一句话我知道,“好死不如赖活”。 活到121岁的问题,健康活到121岁的问题,光药物光技术是不够的,需要人文科学,这时候哲学就发挥作用了。 比如说我觉得老年痴呆症,我觉得打乒乓可以解决。因为这个乒乓反应很快,脑子老是在动,开玩笑的。 许田:这不是开玩笑的,老年痴呆,美国最有效的方法,骑自行车,比其他方法都有效。 郭广昌:我小学打乒乓,我现在恢复打乒乓,就是我觉得未来有老年痴呆的倾向。 第二个,我们是有时间的,跟瑞金医院教授合作的,帕金森症,很难回转治疗,但是综合治疗加太极拳,有效,这不是我说的,这是瑞金医院的教授实验证明的。 所以要活到121岁,运动,太极拳,第二个很有效就是冥想,有时候要放下来,脑袋这个东西不是说你能够想说得清楚的,可能要让它休息一下。第三个要保暖,保护好自己,所以我一直说,广昌有三宝,太极拳、冥想,加个围巾,就可以活好多岁。 今天做个广告,再卖第四个宝,复星健康险。因为复星健康险买了之后,可以参与复星的健康管理,它会提醒你要运动。所以健康管理非常重要。 再回答你的问题,我觉得学校和企业,应该分工不一样。学校的话应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就是基础教育这一块,这一块就应该是大家资助的,国家养着的,另一块就是商业化的研究,还是企业为主体,跟学校可以合作。我们比较好的一个项目,除了跟许田教授现在做的之外,就是青蒿琥酯。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哟哟从青蒿草里面提取了青蒿素,我们在青蒿素的基础上研发了创新药青蒿琥酯。目前,注射用青蒿琥酯已经挽救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在这个过程中,商业化这一块企业就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尤其是我们注射剂的发明,对孕妇和儿童生命的挽救就非常及时。 这里面应该是相互合作的关系,能够共同的,政府、学校、企业各司其职,相互合作,共同来推动,包括全球化合作。我觉得不能关起门来,我们中国到了这个份上,一定要在全球化方面去整合资源,这样才不会浪费,才能把各种力量很好的用起来。如果人类文明大家都这么来做,我相信健康的活到121岁,应该很快能到来。[详情]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的“世界健康科技创新论坛”于2018年11月7日在上海举行,该论坛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配套现场活动,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出席并参与高峰对话。 施一公认为,21世纪应该有一些新型的校企关系出现,目前, 西湖大学正在积极探讨这种新型关系。 “西湖大学非常希望和企业建立一种新型关系,希望大学教授可以很大程度上参与企业创新,但是同时,保证没有利益的冲突。我们也同时希望企业的高精尖的科学家,能够在大学里有兼职,同样也不损害他在企业里的利益和企业的商业机密。” 施一公表示,做到这两点,需要双方坐下来比较务实的达成一种共识。但现在在国内外的大学里,还没有一个很好的模式可以跟随,西湖大学正在践行这样一个新的模式。施一公透露,未来一个月之内,西湖大学就会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大家会在一个月之内听到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 以下为对话实录: 许田:郭同学提的要求非常高,将来二十年,在比较近的时候癌症能攻克,在二十年中能比较健康地长寿。远期目标很宏伟,最好不要生病。 下面请一公同学从科学家的角度看看郭同学这些期望,能不能实现?用怎样的时间表或是途径来实现? 施一公:好,谢谢许田。今天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能跟大家在这样的场合谈谈我对生物医药的看法。郭同学刚才讲的,其实我很同意,但我想大家可能要区分两个概念:一个,让现在生活变得更顺畅或是幸福。而不是延年益寿。我想在座的不管学不学生物,应该知道一点,我们人体衰老,是一个自然过程,器官会衰竭,不管有没有病,器官都会衰竭。实际上现在的生物医药和技术发明等,都是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范围之内更好地享受生活,并没有延年益寿。跑步,可以让生活质量提高,看微信、打手机游戏甚至看电影、听音乐、吃药,都让你的生活质量提高。 郭广昌:教授,衰竭了能不能换一个?不断地换。 施一公:你提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器官能不能换?我的核心观点,大家讨论医药健康的时候,其实忽略了一点,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为有在座的业界翘楚、在座各位的努力。实际我们说科学发展的时候,不太说人,其实是人创造了科技。我想说的还是最后的基础研究。郭同学既然说到了,器官能不能换,我觉得,一定是能换的,而且我非常乐观。在座可能知道,在波士顿地区有家公司eGenesis,在杭州设立了启函生物,是中国的一个年轻的川妹子杨璐菡牵头在做这个项目,2015年成立这个公司。因为猪和人的体重体态比较接近,猪的器官移植到人是最自然的,像心脏、肝脏、肾脏等,但移植到人身上有两个不可思议的问题很难解决,一是猪的遗传物质的染色体有64个反转入病毒,每个病毒都可能是致命的,第二如果是器官移植,已知的有15个免疫排斥位点需要改变。加在一起,就是79个基因上的位点需要改变,这是不可思议的一项任务。 但2015年,短短三年半之前,就有我们这样的科学家决定用现代的生物技术CRISPR去改变。两年以后已经把64个都消除了,一年多点之前猪二代出生,已经没有15个免疫抗原的反应。现在来自猪二代的心脏已经在灵长类身上正常运行了90天以上。如果一切顺利,乐观一点,也许两年,也许三年,猪的心脏就可以源源不断给人提供了。心脏的衰老就可以解决了。这是不可思议的一项进展。大家千万不要忘了,这项技术的出现,是因为原始我们人类有这个梦想,因为CRISPR基础研究的人发现了,是人才、是基础研究。实际这是一个竭力,从大学、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到强大的前沿,有新的探索以后有第二波人从生物医药企业转化为产品,服务人类。这样的技术,是可以让人延年益寿的。 所以我们经常听到的这些技术手段大家要做个区分,有些让我们的生命更健康,活得更自在,生活质量提高,不能延年益寿,郭同学讲的器官的移植、更换,可以,但这个过程中要伤一点元气。 说到这个问题,千万不要忘了,我是做结构的,我们从分子肌理上可以解释已知的生命过程,但我这样说的意思就是,我们无法预测未知生命过程,也无法解释未知的生命过程。现在为止,我们人体怎样工作,都不完全清楚。我们神经科学,你为什么醒着,为什么睡眠,我们不清楚。像人体这样的复杂体系,怎么工作都不清楚,怎么很快实现121岁、150岁这样的梦想?再往前走一步,许教授做遗传学的,我们有遗传的小的生物物种秀丽线虫,很小,959个细胞,它的生命怎么放在一起产生的?我们不清楚。最后还是靠科学家做基础研究,搞清楚。任何一个重大技术的突破都是人做的,最后变成造福于人和社会的产品,推动社会往前发展。这就为生物医药公司,国药集团到先声药业,到百济神州等等,到碧迪,这样的医药企业会收获人类知识前沿探索的结果。 许田:这句话讲得很好。接下来问问一公同学,当一个社会遇到巨大的挑战的时候,比如中国社会现在很快进入老龄社会,接下来年龄可能会越来越长。从科学家、大学领导的角度,我们西湖大学怎么在这个挑战中起作用? 施一公:我先给泼一瓢冷水。大家都希望平均年龄在120岁以上,包括我一些大学同学都说,估计我活到120岁已经没有问题了,因为干细胞技术、器官移植,将来都会成为可能。但我不这样认为。因为有些科学的事实,我们没有向老百姓、大众广泛传播。比如到现在为止,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都是这样,85岁及以上的老人得痴呆症的概率发病率是50%。一旦发病以后,平均存活时间很难超过十年。这样算,人口一半就已经拖后腿了。平均活到120岁,另外的人活到150岁以上才有可能。实际现在的科技和已有的医药保健无法让人类活到121岁。而现在也没有人能规划出来,哪些科技产生哪些技术突破可以让人顺利地活到平均年龄121岁。原因很简单,我们不知道。 西湖大学这样的学校,因为从事的是基础研究以及从基础研究向造福社会的转化,为什么老年痴呆症到现在为止科学家还在争论是由什么引起的?它是由淀粉样蛋白在大脑中过多沉淀引起的。这个有争议,很可能是错误的,在我看来十有八九是错误的。到现在为止我们都不知道老年痴呆症是什么引起的,更不用说药物了。我们没有一个药物可以逆转老年痴呆症,变得不再痴呆,只能减缓症状。不知道病根的情况下怎样保证人的长寿?我自己实验室已经花了十几年时间,研究老年痴呆症的分子肌理。我们利用西湖大学多学科交叉非常有创新性的环境,通时合创新制药企业结合,希望在前沿基础研究取得突破,先搞清楚老年痴呆症这样的疾病的起因,进行药物筛选,这样才有可能让人类活得更好更长…… 这样才有可能让人类活得更好更长。 许田:在人类发展,实际上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化整个过程中,实际上先是由钱变纸,再由纸变钱,先是钱投进去变研究,然后发出来研究结果变成纸,再怎么把这个变成服务和产品,这个周期才完整。今天你们两个很不容易,一个是科学家和教育家,一个是企业家,你们同台,我来问你们两位,你们觉得怎么样能够更好的使大学和企业互动起来,把这个由钱变纸再由纸变钱的这个周期中,走出一条新路来?这在美国也是非常困扰的事情。谢谢。 施一公:我很受感染,郭同学是学哲学的,你知道所有学科学的,都应该对哲学家甘拜下风。因为在绝大部分地方,拿博士的时候,比如说我拿的博士是PhD,哲学博士。从世界发展,最根本的就是哲学方法。刚才郭同学讲的这一番话,很有激情,而且非常有感染力的这番话,我也很有触动。从感情上来讲,我也坚信人是能够活到120岁的。你看,我已经现场被说服。 郭广昌:谢谢。 施一公:从科学家的理智到现在更感性的看声明过程。许田问的问题就是大学和企业如何更好的合作,我们可以这样看,两百年之前的大学和现在的大学非常不一样,两百年前的企业和现在的企业也极其不一样。这个过程中,大学和企业的合作关系一直在演绎,这个演绎其实到现在为止,世界各个大学都不一样。我想说的一条大家应该都会赞同,大家应该是非营利性的,以培养人才为主。企业应该是营利性的,不然难以为继,而且是通过造福社会造福人类来营利。也就是大学和企业的根本目的是一样的,造福社会,而过程中有一点不一样。 要处理好这个关系,我认为以前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的一些大学,处理这个关系都是机遇过去的模式,我们到了21世纪,有这么发达的技术,有这么多聪明的头脑,我觉得应该有一些新型的校企关系出现。 实际上在西湖大学,我们也在积极探讨这种新型关系。大家也知道,许田因为他从美国开始,在耶鲁大学,就有和企业合作的这样的经验,我们在西湖大学非常希望和企业建立一种新型关系,其实我今天因为时间关系,不做更多的解读,我们希望我们的大学教授可以很大程度上参与企业创新,但是同时,保证没有利益的冲突。我们也同时希望企业的高精尖的科学家,能够在大学里有兼职,同样也不损害他在企业里的利益和企业的商业机密。能做到这一点,我觉得是需要双方坐下来比较务实的达成一种共识。我认为现在在国内外的大学里,还没有一个很好的模式可以follow,我们正在践行这样一个新的模式。大家会在一个月之内听到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的“世界健康科技创新论坛”于2018年11月7日在上海举行,该论坛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配套现场活动,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党委副书记刘勇出席并演讲。 刘勇称,目前中国的药品连锁还是小、散、乱,国药控股希望在提升自己专业化水平的基础上,能够和沃博联携手,共同快速拓展中国的医药连锁的这么一个市场,提升整个行业的专业化水平,为医改的医药分开、处方外流,提升行业的专业化水平。 以下为实录: 刘勇:大家好,感谢主办方给我这个机会向大家报告一下,刚才主持人谈到了,实际上到今年年度半,也就是6月末,国药控股和WBA,沃博联的战略合作尘埃落定。应该说很不容易,我们的合作整整谈了五年。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我们一定要以国大药房为平台,要引进沃博联进行战略性的合作,实际上从国控角度来讲,这五年的过程中,也是一直在探讨研究这个问题。 沃博联,大家可能都知道,是世界上最大的医药连锁企业。它在英国是七千多家,在美国有一万多家。同时他们有先进的零售技术,包括品类管理,包括产品研发,开店的技术,全渠道营销的系统,以及全球采购的能力,应该说非常的先进。从国药控股的角度来讲,我们在这个行业里这么多年,尤其是零售,我们从2000年开始,2003、2004年正式国大药房启动以来,我们感觉到国内中国医药连锁,实际上有很大的提升的空间。一个是需求很大,另外一块我们还是在单纯的卖药,销售产品。在跟国际上的先进零售行业比,我们在服务产品的开发方面,在疾病的管理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落差。而这种服务型的产品,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靠自己一下子得到提升。所以我们想到这种合作。要能够借鉴和吸收沃博联在刚才谈到的这些比较成熟和先进的这方面的零售的技术,能够迅速的形成区别于国内零售连锁竞争的,形成差异化的商业模式。这是第一个想法。 第二块,我们还是希望,因为中国的连锁还是小、散、乱,这么一个特征。我们希望能够在提升自己专业化水平的基础上,能够和沃博联携手,共同快速拓展中国的医药连锁的这么一个市场,提升整个行业的专业化水平,为医改的医药分开、处方外流,提升行业的专业化水平,能够创造产业上的这么一种环境。 当然,我们第三点也希望和它的合作,能够带来国控下一步走向国际化的这么一种契机,落实国家的“一带一路”的战略。 对于和沃博联的合作的想法和战略意义,主要是这么几点: 关于新零售,最近也一直在研究。我觉得首先要明确新零售的核心内涵,因为药品的新零售和其他产品的新零售还不是完全的一样。药品的新零售,我觉得它的落脚点还是应该在零售上。其他的消费品的新零售和药品的新零售,它的区别我觉得在消费的人群、消费的目标、场景,对于安全性关注的程度,以及它的服务的内容,可能都不完全一样。同时相对于零售来讲,新零售可能对于服务的产品的品类,可能要大幅度扩张,服务的会员的数量可能会大幅度的增加。同时不仅仅是产品的售卖,还有更多的服务产品的增加,导致整个线上线下一体化以后,整个服务的内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所以从国控的角度来讲,批零一体化一直是我们的核心战略。作为国内的主要的,当然也是最大的分销商和零售商,实际上我觉得在新零售这么一个市场环境下,我们承担着两方面的角色,一个就是对我们自有的,现在将近五千多家零售药店,五百多家(DDB)药店来讲,我们希望通过新零售的理念,线上线下的结合,把新零售的这套系统能够推动我们自己药店的新零售技术的提升。希望把纯售卖产品的功能,转型升级到健康服务的这么一个功能。 第二,我们还要发挥我们作为分销商,因为我们主要是分销商的这么一个功能,我们还要把这个功能发挥好。社会药店能够把我们新零售的技术和理念,能够为我们的社会单体药店赋能,提升整个行业的这么一个新零售的水平。谢谢。 作为一个健康行业的从业者,我想,尤其是看到我们出现了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以后,实际上我觉得感触很深。这里我实际上是呼吁,要推动全世界来关注我们的用药安全和用药的合理性问题。尤其是对于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的药师服务能力的提升,我觉得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很多好的药师政策和办法,能够迅速的提升我们对于患者对于健康消费者的专业的服务能力。谢谢。[详情]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的“世界健康科技创新论坛”于2018年11月7日在上海举行,该论坛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配套现场活动,先声药业董事长兼CEO任晋生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实录: 任晋生:我是一个草根创业者,两万块钱人民币,从乡下到南京,在上海人眼里,南京也是乡下,从乡下到乡下去创业的。 我想过去十年,中国医药行业我们都在其中,似乎不知不觉,感觉不到很震撼。其实从数字来看,时间跨度长一点,其实还是特别令人震撼的。2008年,中国医药市场还是全球的第9位,2018年,10年以后就变成第二位。我最近也面试很多海外回来的科学家,这里面我问一个问题,你这十年错过了什么?最后其实是把这些人在十年、二十年以前出口到美国欧洲,现在又进口回来。在这个过程当中,似乎错过了中国医药行业从第9位变成第2位的过程。 但是未来十年,从2018到2028年,也许是从第二位变成第一位,不能再错过了,现在回来已经有点晚了。 在医药行业,从上市公司来看,中国好一点的制药公司,市值从2008年到2018年,一般来说都是5倍到10倍。但是,不管是辉瑞、强生还是诺华,所有这些跨国公司在过去十年,一般的增长也就是1.5倍到2倍,很少3倍。所以这里面有一个中国动力、中国元素、中国优势,这里面未来的增长,我认为未来的十年确实是大机会。 大机会如何来把握住?我认为国际化是一个重要的选择。所以我想,我们作为一个草根创业的公司,原来就是本土的市场,现在实际上是,我们也和百时美施贵宝进行创新药研发的合作,一起投入研发。另外我们也参与了一些基金,投入了像英国的两个还不错的公司,这两家公司还很高兴,我们智商不高、不够智慧,这两家连续两年成为全球最聪明的五十个公司之一。因为我们不够聪明。 通过这些探索,我们感觉到一个特别重要的体会,从机会的角度,一方面是企业发展的机会,还有一个补充管线,这是一个重要的选择。 另外我感觉,因为从草根创业,起点比较低,一下子接触外面的高大上,我认为我们无形方面的收获很大,是我们组织成长的机会。虽然说进口博览会,我们看到有形的高端的产品,包括达芬奇机器人,我看了以后热血沸腾,特别振奋,这是真正的高科技的标杆。但是在这里面,我们有形的,进口药品、进口设备,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认为还是一个方面。 更重要的,我们进口了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或者不同文化的融合,是看不见的。所以我感觉在这个角度来看机会,我认为我们还是有特别的感悟。[详情]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的“世界健康科技创新论坛”于2018年11月7日在上海举行,该论坛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配套现场活动,百济神州中国区总经理兼公司总裁吴晓滨出席并演讲。 近年来,中国生物制药企业发展迅速,我国很多技术开始走在世界前列的,吴晓滨发言称,他本人支持医疗技术的引进,在别人基础上改造,这是个非常好的事情。 以下为实录: 吴晓滨:我1996年回国,一直在大公司做,当过拜耳的中国总裁,惠氏的中国总裁,然后到辉瑞做中国的总裁。中国从1996年到现在的整个医药界的变化,我是亲身经历的。而且我本人也是一个草根出身,也是销售代表出身的,从基层做起,一步一步做起来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就谈几点体会。 其实我是今年4月29号宣布从辉瑞最后一天,离开辉瑞,4月30号是百济上班第一天,中间无缝连接,这个事情肯定是策划了很长一段时间了。这个弯转得比较大,没有人相信说你在辉瑞,辉瑞是中国做得最大的外企,一万多员工,四五十亿美金的销售额,毫无争议的第一名。而且业务发展得非常非常的好,各个领域,心脑血管、肿瘤、抗生素、神经系统,整个一系列的,还有疼痛。 为什么这个时候突然转向了?因为我觉得,情况真的变了。我经历了很多外国企业的很多事,学了很多,也将自己锻炼了很多。后来突然发现,我们中国的民营企业,我们中国的本土企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在最近几年感受特别深。如果我再不在这其中游一会儿,我觉得这一辈子肯定会遗憾。到时候万一真退休了以后,任总肯定不要我。所以我在被任总拒绝之前到国内的企业去看一下。 刚才吴总讲到说,我们国家现在最多的还是引进来,我觉得引进来这个事非常的好。因为引进来,有两个例子,一个是我们国家原来的电器,家电什么的引进来。通过引进来,我们学了很多东西。所以现在在家电领域,全世界范围内,我觉得没有人能打得过中国的家电,这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我们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都是学习的过程,我们学着自然科学,阿基米德定律,这些都是西方的东西,我们从来没有人说过西方的那些东西我们在大学不要学,我们自己再创造一个阿基米德定律的二,没有这种事。为什么现在世界上有了先进技术我们真的要虚心的学,而且要引进来学,不能阿基米德定律老跑去欧洲学,一定要把它引进来,把书印进来。这一点对我们非常重要。 刚才也讲了,就是别人把靶点做出来以后,我看到他的靶点以后,我做得更好,在这个靶点的基础上做得比他更好。这个引进、输出就是很好的。 最近我们国家是生物制药企业,尤其是新的生物制药企业,发展得非常快,其实大部分目前还是在原有靶点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变成了best in class,这个事情就很好了,我们国家的高铁也是经过改造的,我们国家很多走在世界前列的,都是在别人的基础上改造的,这也是非常好的事情,也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所以这一点上,我非常非常的赞同大幅的引进。[详情]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的“世界健康科技创新论坛”于2018年11月7日在上海举行,该论坛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配套现场活动,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总经理邓建民出席并演讲。 邓建民认为,“高大上”在中国不能长远,要让高科技创新能够在中国落地,一定要本土化,本土化要解决六件事情。 以下为实录: 邓建民:谢谢吴总。首先非常感谢主办方邀请,有这个机会分享。今天我们是谈科技创新,所以我想,谈我自己几点看法,关于健康产业。 我从学校出来,在医院,在制药行业,在器械行业,前后一共工作了二十多年,最近也有比较多的机会,因为公司战略的要求,看了非常多的公司,初创的公司,一些上市的公司。我觉得创新,科技创新,我提几点个人的观点。总体来讲创新的机会,其实一定要紧紧抓住两点,一个是怎么样能够为病人提供价值,尤其在医疗器械这个行业。我现在觉得中国的创新可能是跟新比创新更多,跟随的跟。举一个例子,PD-1,我看大家很难数得清楚中国有多少个PD-1,我在医疗器械行业,吻合器也好,输液泵也好,也很难数清楚,恨不得一个省、一个是都有一家企业。跟随的成份大于创新的成份。 这里面就带来一个问题,怎么样这些企业将来的产品能够真正为我们的临床为我们的病人创造价值,有一些假设说,今天的产品需要几十万,等我上市的时候只需要几万,其实他不知道,这几十万的产品成本本身也就是几万,等你上市的时候,人家也是几万。所以这里面对于创新,有一个大面积的误导,我觉得存在很大的问题,对于我们投资方等等都是存在很大的问题。如果三五年以后看今天,过去三五年我们投的项目,可能是一身冷汗,这些价值都远远没有体现。 第二,这个创新如果没有价值取向,没有真正正视临床的价值,我觉得达芬奇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达芬奇机器人怎么样更加的精准,怎么样更加外观好。如果不行,我们就要紧紧抓住总体解决方案。尤其是医疗器械这个行业里面,所有的手术都很难是一个产品完成的,所以更多的以产品为导向的创新,可能会给我们的整个资源带来很大的浪费。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合作,产品,无论是药品、诊断,最后到手术器械的合作,给医生、护士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还有就是能够把我们的远期价值能够体现出来。我觉得这才是我们医疗创新增长的机会。 我们有一些经验,当然也不都是像吴博士说的高大上。我觉得高大上在中国是长远不了的,一定要落地。真正要能够让国际的技术在中国落地开花,我们要做好六方面的工作。就是你要让高科技创新能够在中国落地,一定要本土化。本土化要解决六件事情: 第一, 要把我们对于本土化的疾病和病人,他们的情况,要了解得非常清楚因为中国有中国的特色,中国的病人有中国病人愿意支付的领域。 第二,我们要对中国整个的法规体系非常清楚,因为创新如果离开了速度,这个创新就没有价值了。 第三,我们要把整个的医学领域搞清楚。 第四,我们要能够把我们的研发中心放到中国来,因为所有的创新离不开最后的研发,所以一定要在中国、为中国的研发队伍。 第五,要有在中国、为中国的生产体系和供应链体系。 第六,要能够积极的,非常开放的,和业内的同行们合作,这样才能提供更好的创新,速度更快,创新能够深耕于一二三级市场各个领域的病患。谢谢。[详情]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的“世界健康科技创新论坛”于2018年11月7日在上海举行,该论坛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配套现场活动,复星医药总裁兼CEO吴以芳出席并主持分论坛。[详情]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的“世界健康科技创新论坛”于2018年11月7日在上海举行,该论坛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配套现场活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沈柏用出席并演讲。 外科近几十年来追求的是把手术做的微创,让患者花非常少的代价就能够把疾病治疗好。同时要把这个手术做得更精准,这是外科医生的追求。沈柏用称, “在追求过程当中,机器人外科几乎是目前唯一有效的解决办法。” 用微创手段做肿瘤手术,能不能达到和开腹手术同样的肿瘤的根治性? 沈柏用比较用机器人来做胰腺癌和用开腹做胰腺癌,肿瘤的根治性、肿块切除的完整性、淋巴结的清扫性、无瘤生存率和生存率是没有显著性差异,发现是完全可以相比拟的,运用机器人,可以在实现患者微创最小代价、最快恢复的基础上,让患者获得好的肿瘤的根治性。 以下为演讲实录: 沈柏用:大家下午好,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同道,跟大家汇报一下,在人类健康领域其实大家更关注的是预防,可能和我们的治疗是同等重要,尽管我是一个外科医生,我做胰腺肿瘤。在疾病的治疗领域现在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就是我们要以综合的方式来进行精准治疗。什么综合方式?就是以疾病为引领,而不是说外科医生开刀,肿瘤科医生做化疗、放疗,而是把它综合在一起。那么对于外科医生的追求是什么?现代的外科学我相信未来的50年外科医生依然还会有事情可以做的,当然再往后可能药物就可以把肿瘤治疗了,不需要我们外科医生,但是我想在我退休以前大概还有事情可以做。 我们外科近几十年来追求的是把手术做的微创,就是说一个病人,一个患者他花非常少的代价就能够把这个疾病治疗好。同时我们要把这个手术做得更精准,这是我们外科医生的追求。在这个追求的过程当中,机器人外科大概是我们目前唯一有效的解决办法。人类在外科领域当中探求机器人外科这个历程应该讲非常长,从90年代开始,我们就试图通过那个机械能够来更精准的使得我们的手术做得好。机器人在很多领域给了我们很多灵感,比如我这个例子是一个加拿大臂,它是在宇宙太空当中来修哈勃望远镜的,我们通过遥控器来操作精准把这个事情做完了,这个也在不断的一代一代往前进步。在这种理念的发展下这是一个外科机器人非常简略的发展过程,它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发展型号,如宙斯系统、伊索系统,逐渐做得越来越完善。这是一个宙斯系统是在我们的太平洋、大西洋两岸实现了远程手术。手术医生跟患者分别是纽约跟巴黎,这是2001年的时候由一个法国的外科医生叫Marescaux,得益于这个技术把这个工作完成了。 在这个领域当中全世界包括我们中国很多的研究人员都在进行这方面的努力。刚才Gary也介绍了,我们目前最成熟的技术,包括我自己用的就是达芬奇的手术系统。刚才Gary做了一个非常好的介绍,达芬奇一代一代到现在为止,后面我会跟大家讲,用这个设备,用个达芬奇的机器人手术系统我们现在能做什么,能做到什么样的程度。除了达芬奇手术系统之外,这个当中例举的全世界还有很多的厂家,很多的医疗机构,医学院校在进行不断的研究。这个是其他的一些例子,包括美国的和以色列的也都在研发手术机器人。这些所有的林林总总的机器人,我想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可以把手术做得非常精准,因为可以解决一些我们外科医生生理上的,可以说是优点同时也是缺陷,比如说我们手在颤抖,我们不能保证一百次的手术刀划下去都保持一样的笔直,但是机器人却可以做到这一条。 除了美国之外,全球还有很多其他的地方,这是一个韩国的例子,他们也在进行机器人方面的研发。Intuitive是目前做得最好的,加拿大有一家公司也做得非常好。这些都是比较综合用途的,刚才Gary介绍了我们所谓的专科机器人,其实在一些比较小的领域,骨科的领域、口腔科的领域等等,我们未来在上海会看到一个用于肺部肿瘤穿刺的领域,也有一些专科的机器人,只解决一个问题,这些机器人也是非常有用途的未来有发展前途的,这是林林总总的专科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其实在我们整个医疗上帮我们外科医生实现了大致是这样一个梦想,就是我们可以把手术做得微创化,做得更精准。 过去十年机器人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好不好?一定是非常好。为什么?因为大家晓得在我们整个微创外科的治疗领域,在机器人前面的时代是腹腔镜的时代,这个时代我们中国的外科医生做了非常非常好的出色的成绩,为什么?因为中国的外科医生非常聪明,手也非常巧,而且我们又是使用筷子的,最近有一个图片说为什么微信、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那么好?因为我们吃饭只用筷子,右手拿筷子,左手腾出来看手机可以发短信。外国人有刀和叉两只手都没空。中国的外科医生在腹腔镜以及机器人时代都做得非常好。 这是达芬奇机器人在全球的装机情况,中国的机器人相对来说比国外晚一些,从2006年开始到2008年,但是整个中国大陆地区已经有73台的机器安装。而且每年的装机量与之相匹配或者说不相匹配的就是增长速度非常快的就是手术量,我们在全球的手术量的增长速度和我们中国大陆的机器人的手术量,给大家一个信息,在中国大陆我们机器人的手术增长的速度非常之快。在今年香港的世界机器人外科大会上有很多中国的声音,我们也做了很多手术,而且我也有幸被选为世界机器人外科学会的主席,这就是我们的一个手术。 中国机器人手术在过去十年的发展,第一,手术量发展得非常快,第二手术的种类跟领域涵盖非常广。从我们的泌尿外科,从妇产科到普通外科,尤其在普通外科当中有一些非常复杂的领域,我们中国的医生都有在全世界可以发出非常好的我们的声音。这是我们的手术总汇。 下面我就回过头来讲一讲瑞金医院,这是上海目前来讲排名第一的医院。瑞金医院有三大学科特色,第一个是血液疾病,第二个是内分泌肿瘤,第三是普通外科。普通外科在瑞金医院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微创手术。Gary前天到了我的医院来看,他非常震惊的,因为我们瑞金医院的普外科这个科室550个床,我们有3个中心、4个专业。那就是变成一个小的医院也只有这点床位。微创外科在我们的腹腔镜年代,瑞金医院的普通外科做得非常领先,尤其是在腹腔镜的结直肠手术领域,瑞金医院的机器人在整个瑞金医院当中的应用大概占大多数的,大家如果还记得前面那张图,全球的机器人利用领域最广的是泌尿外科,但是在瑞金医院泌尿外科是一个非常多的手术,但是占最多的却是普通外科。我们的普通外科应用的领域当中有一些可能大家不一定能想像到,我们也可以用机器人手术来做,是可以获得很好的获益。 首先我介绍的第一个就是甲状腺手术,甲状腺手术现在很多,你们周围一定有朋友或者同事甲状腺去开刀了,甲状腺手术几乎毫无例外的会在你的脖子里面留一个手术的切口,因为甲状腺就长在你的脖子上。但是我们从最近的两年当中,我们完成了489例的甲状腺手术。甲状腺手术我们提出的口号就是颈部无疤痕的,我们在整个颈部是没有手术疤痕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切口是从腋窝里面做进去,就是用机器人手术来完成。这个手术对相当一部分患者是有吸引力的,因为他有美观的要求。 第二个我们的结直肠外科当中,利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到今年的8月份已经完成了331例的结直肠癌的手术,这个手术如果今天在座的有外科同事有医生的,你们会说我用腹腔镜也可以做得非常好,对的,一定也是,因为腹腔镜在这个领域当中也有非常好的应用。 接下来是胰腺肿瘤,胰腺肿瘤目前的发病在整个上海、中国、日本、韩国、欧洲、美国发病率在持续升高,为什么?因为这个病和两个因素是有关系的,一个和年龄有关,人活得长了,60岁以上的发病率是整个人口发病率的5倍。第二个我们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了,大家吃得好,高蛋白、高脂肪的饮食吃得多了,胰腺肿瘤它就会发生率增高。瑞金医院的胰腺肿瘤中心大家可能会非常吃惊,这是目前来讲至少在上海是最大规模的胰腺肿瘤中心,我们有126个床,一年的手术量超过1000例。在这个胰腺肿瘤一千多例当中,每年有30%到40%是用达芬奇机器人来完成的微创手术。 为什么我们可以在这个领域当中做那么好的微创手术?大家晓得这个胰腺手术是在我们整个腹部外科手术当中最复杂的一个手术。在这个手术领域当中,我们可以用微创来做,我想大概是两个理由。第一因为是一个所谓的高通量的胰腺中心,一年超过一千例的胰腺手术,可以选择一部分适合做机器人微创的手术。第二那就是机器人这一套整个的手术系统以及我相信未来的发展它就有一个我们非常喜欢看到的特点,可以实现复杂手术的微创化。因为结直肠我们可以用腹腔镜也做得非常好,的确是。但是对胰腺这样非常复杂的手术,我们用机器人来做微创,那它的优势一定是好于腹腔镜。所以在微创领域当中胰腺是非常滞后,有了机器人我们就可以做。 到目前为止我们做了多少个胰腺的微创机器人手术?一共1391例,这个数量是非常大的。这当中我们做了非常专有的名字,我们做了哪些手术,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这个手术要做什么事情?要把1/3的胃跟十二指肠胆囊总胆管跟胰头完全切除,已经切了那么多东西,你还要做胃肠、胆肠三个吻合口,这是一个复杂的手术。我们用机器人来做胰十二指肠切除做了473例,这个手术目前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是作为在我这个领域当中机器人的微创是非常标志性的,因为这个手术是在普通外科、消化道外科、胰腺外科当中我们认为是一个最复杂、最难的手术。这个手术可以用机器人来实现微创,所以这是一个发展的里程碑式的,为什么?因为我们可以实现了真正的复杂手术的微创化。 回到我刚才开始前的一句话,我们对疾病的治疗恐怕是未来整个治疗的中心,我手术做得好、漂亮,这个是我有一点自娱自乐,我会跟我的同事讲,我今天这个手术做得非常好,很高兴。但是这个患者活得长才是真道理。所以对于肿瘤来讲,我们用微创的手段来做,能不能达到和开腹手术同样的肿瘤的根治性,这是一个负责的外科医生必须考虑的。我们在全世界第一个发表了一篇前瞻性的研究在2016年,比较了用机器人来做胰腺癌和用开腹做胰腺癌,肿瘤的根治性、肿块切除的完整性、淋巴结的清扫性、无瘤生存率和生存率是没有显著性差异,完全可以相比拟的,用这个技术来做胰腺的肿瘤,这个结论非常重要。你可以在实现患者微创最小代价、最快恢复的基础上,让患者获得好的肿瘤的根治性。 用机器人来做复杂手术可以走得多远?胰腺肿瘤很容易侵犯血管,我们要把血管切除再换一个人造血管,这个技术能否在机器人下完成?答案也是可以的,我们机器人帮助辅助的血管重建,在胰腺肿瘤当中非常常见,我们也可以进行完成。同时我刚才讲了,我们中国的外科医生,我发现今天有不少外科医生我的同行在,很聪明,我们用这个机器还做了全世界第一个报道了所谓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手术,也是非常复杂的,我们用这机器在全球第一个报道。这是世界机器人外科协会主席对我的评价,他说我们团队做的这个研究是具有原创性的。同时瑞金医院的胰腺中心还成为机器人胰腺外科的国际培训中心,每年还有很多的同行来我们这边交流学习。 在我发言的最后也分别来做两个非常小的广告,一个是在今年两个星期之后,11月16号到18号,第四届亚洲太平洋机器人外科年会在上海瑞金医院召开,我们主办,在上海召开。同时也非常欢迎在座的同行把这个信息带给全世界的机器人外科同行,2020年的世界机器人外科大会将在上海举办,也是由我们瑞金医院申办成功。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的“世界健康科技创新论坛”于2018年11月7日在上海举行,该论坛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配套现场活动,直观医疗首席执行官Gary S. Guthart出席并演讲。 其表示机器人手术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机器人体系能搜集大量的数据,能更好地告诉外科手术过程的方方面面。使这些技术能很好地服务外科医生。直观医疗希望与诸位共同努力,共同推进中国医疗行业的发展。 但Gary S. Guthart也表示,开发的智能技术是要帮助外科医生实现目标,不是替换这些医生,而是实现人机协作。 以下为演讲实录: Gary S. Guthart:尊敬的各位嘉宾,非常感谢主办方邀请我来现场进行发言,我感到非常开心。 正如之前各位演讲嘉宾所言,在中国,包括在美国,乃至于在全球,我们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就是我们如何进一步改进医疗的生态。毫无疑问的是,我们在过往已经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在未来,我们还有很多需求,还有很多机会。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朝着这样一个目标进军的过程中重要的一些思考。 之前的演讲嘉宾也讲到了非常高的医疗负担,在中国,肿瘤疾病每年至少400万新增癌症患者。进一步看一下机器人外科在哪些领域能被应用。在中国,主要用于癌症治疗,全球一半用于癌症治疗,另外一半进行良性疾病的处理。肺癌是其中一个例子。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致死癌症,5年的生存期确诊以后只有15%左右,一旦确诊为肺癌,能很好地判断预后到底如何。这是我们潜在的机会。我们不仅需要精准医疗,也需要精准预防。所以精准的诊断,也非常重要。 接下来我们的问题是,我们在思考这个话题的时候,如今外科发展得怎样了?外科手术非常复杂、非常困难,特别是肿瘤外科,并发症发生率平均是20%-30%。举个例子,结直肠癌并发症的发生率是大概35%,也就是说,每3个患者有超过1个患者进行外科干预后,还需要后续的并发症处理。如果汇总这些数据,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大。因为不同的外科大夫之间结果也是不一样的。重要的到底是外科大夫,还是器械?毫无疑问,外科大夫是最最重要的,但我们可以再问一下,我们如何选择医生?怎么判断?怎么知道哪个外科大夫能力最强?作为患者,能做出很好的选择吗?我觉得是比较难的。我们作为医疗圈子,是否能更好地帮助外科大夫不断地进步,然后再对患者做手术?作为整个大生态,我们有必要做出贡献。 Intuitive公司创立于1995年,我和同事在公司初创之初就开始问这样的问题,我们的目标和使命是什么?首先是更好的结果,如何帮助外科医生实现更好的外科手术的结果?第二,高效的低成本的平均的患者治疗。机器人手术不仅是物料的成本,还包括患者治疗过程的总成本,如果最后的治疗结果不理想,还要后续处理,总成本反而会更高。另外就是患者体验,我们是否人道地治疗患者?治疗结果是否可预期?是否满足了他们的期望?第四个目标,是否能为医疗提供商,包括麻醉师、外科手术、护理团队打造很好的体验?是否实现了人体工学,让操作人员能更舒服地展开工作?这是我们Intuitive 公司希望做到的。 首先我们要开发一些智能的技术,帮助外科医生实现目标,不是替换这些医生,而是实现人机协作。 另外有些重要的并发症,我们如何非常精准地定位病灶,包括重要的解剖结构?我们希望识别出肿瘤的结构的边界,使得不同的医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影像,更好地了解不同层次的组织后面的细节。之后对先进的影像我会有一些例子,可以通过组织看到后面的情况。 另外就是技术的学习。我们如何通过航空汲取一些经验?之前我在科技界,在NASA做飞行员的训练,是否可以把航空业的理念、技术应用到外科领域,更好地培训外科医生,让他们更好地上手? 还有一点,机器学习和大数据的时代已经到来,而机器人体系能搜集大量的数据,所以能更好地告诉我们外科手术过程的方方面面。使这些技术、手段,能很好地被我们所用,更好地服务外科医生。 我们希望使用人的创意,人类的智慧,进一步帮助医生,使得医生、介入科的医生更好地发挥潜能,治愈病人,打破目前的一些约束。 达芬奇系统被用来做不同的相关部位的治疗,从盆腔到胸腔,不同的器官我们都能很好地使用。有人可能会说,机器人外科技术似乎是革命性的技术,但发展的历程其实比较长。1999年第一套机器人被心外科手术使用;Da Vinci S在2006年开始使用,这是第二代;第三代是Da Vinci SI,在2009年的时候推出;然后是Da Vinci XI,还有一个低成本的版本Da Vinci X,能降低对健康组织的损伤。最新一代是Da Vinci SP。现在已经覆盖了全球60多个国家,有500万名患者使用了我们的外科手术机器人进行治疗。中国的医疗体系我们有十年历史,在中国大陆有73台机器,我们会很快庆祝我们的第10万例手术,在2017年我们就做了27000台手术。在高科技使用率方面,中国已经实现了比较高的水平。中国有几个医院,几个中心在高效地使用机器方面做得非常好,包括数据的采集以及对外科医生的培训,中国几个大的医院引领着全世界达芬奇机器人的使用。目前总共是60多家医院使用。在美国、亚洲、欧洲等,我们足迹遍布全球。我们非常辛勤地努力,我们相信持续学习、持续创新很重要。正如我前面讲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高,30%-35%。机器人辅助已经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数字仍然比较高,所以未来我们任重而道远。目前我们已有的是SI版本,希望和中国政府机构合作,进一步批准其他的一些新技术。 其中有个技术,是我们单孔手术系统,我们观察到的是三个机械臂,通过单一的孔进行处理。我们有个金属管,可以通过口腔或是移植的管道或是腹腔开孔进入体内。使用的是高清的成像技术。我给大家看一个短视频。 我们一直承诺,我们和合作伙伴将长期植根于中国。在医疗行业工作,最大的挑战就是很耗时,而且很难看到短期的效应。刚才复星的高管谈到了我们和复星医药的关系,非常紧密,很高兴跟复星成立了合资企业,能把技术和合作伙伴的优势,和中国的人才整合在一起,开创新技术。我们愿意把这样的合作跟大家进行分享。 我们在中国最重要的项目之一,就是在中国世界领先的医院设立培训中心,培训外科从业人员,为中国和该区域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希望和中药促会和其他协会共同努力,推动这样一个工作。在上海我们主要是开发针对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柔性机器人多传感器的技术平台的开发,它只有1m长,3.5mm直径的一根管子,通过口腔进入肺,然后定位病灶的位置。由系统决定到底是癌变还是正常的。如果能更早地诊断癌症,我们就能有更高的机率治疗。所以要关注早期诊断柔性机器人技术平台,整合AI大数据以及人为的操作。在中国,我们不仅能进行设计,而且能进行制造,以造福于中国和全球的病患。我们看一下视频。 现在这个体系在早期的临床试验中已经开始做了,和现在的一些技术相比,诊断准确度更高。我们现在在美国药监局做申请,也希望在中国能加快产品的注册流程。这对中国市场是非常好的一个机遇性的产品。 对各位来说,机器人手术是不是在未来?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机器人手术的未来,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我们希望与诸位共同努力,共同推进中国医疗行业的发展。 谢谢各位![详情]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的“世界健康科技创新论坛”于2018年11月7日在上海举行,该论坛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配套现场活动,复星全球合伙人,复宏汉霖联合创始人、总裁兼CEO刘世高出席并演讲。 复宏汉霖一开始是做生物药,愿景是希望能够提供质高价优的生物药,成为全球景仰的生物医药公司。经过逐步演进,最近焦点是肿瘤免疫治疗为基础,按照国际标准,全球定位,产品未来的销售定位就是全球销售。 复宏汉霖把联合治疗作为肿瘤治疗创新的一个重点,“主要就是在PD-1和PD-L1的基础上,加上另外一到两个抗体,来增加它的疗效,降低复发率。”刘世高介绍道,复宏汉霖把两个抗体的价钱降低到低于10万人民币,可以让这样好的疗法得到普及,让更多的病人负担得起。 刘世高说:“未来愿景一个是抗体直接攻击癌细胞,另外一个阻断血管的增生,再加上一个激活免疫系统,这样双管甚至三管齐下,跟癌细胞作战,提高有效率降低复发率,关键还是要能够做出可负担的抗体。” 以下为演讲实录: 刘世高: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下午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复星旗下两个主要针对肿瘤的研发企业,一个是复宏汉霖,一个是复星凯特。今天针对我们的战略、我们的产品技术等等,跟各位做一个分享报告。 首先各位报告一下复宏汉霖的情况。我们的使命是持续创新,着眼于优质生物药造福全球病患。我们在2009年2月在美国加州成立,当初成立公司的一个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我们在美国这几十年来所学的东西,希望能够回国服务,能够为国内的病患做出一些质高价优的生物药。我在回国之前一直从事质量管理的工作,深深了解质量的重要性。也刚好碰巧到2008年有这个所谓的一次性生产技术的上市,所以结合质量的观念,加上新的技术,我们认为在利用新的技术的前提下,质量跟成本并不一定会互相冲突。如果说我们能够引入新的生产技术,往往可以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 我们的愿景是希望能够提供质高价优的生物药,成为全球景仰的生物医药公司。我们在我们的使命和愿景里共同提到的一个词就是可负担性,这对我们非常重要。大家看到很流行的一部电影,《我不是药神》,讲的就是这个问题。中国癌症病人五年存活率可能只有欧洲、美国发达国家的一半,最主要的问题是新药的普及性,另外一个是新药的可负担性。进口药物常常非常昂贵,一个疗程要十几万甚至二三十万人民币,并不是所有的病患都能负担起。我们的使命和愿景就是希望通过我们的技术,把好的药国产化,把所谓贵族用的单抗生物药能够国产化、平民化,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够用得到、用得起。 我们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我们一开始是做生物药,逐步演进,最近我们的焦点是肿瘤免疫治疗为基础,一开始就按照国际的标准来做,一开始就是全球的定位,我们的质量标准就是全球的质量标准,产品未来的销售定位就是全球销售。 关于公司的国际化架构,复星一开始就是我们的投资人跟合作伙伴,所以我们很荣幸能够加入复星的大家庭。尤其是在2009年,全球金融最不景气的时候,复星愿意做这样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我们非常高兴能够找到复星这样的国际化合作伙伴,他们非常专业也尊重国际法规。 复宏汉霖目前拥有徐汇区一厂,和位于松江区的二厂,以及位于台北跟美国加州的两个研发公司。 首先谈一谈我们在质量方面的努力。我们从一开始做生物类似药,质量对标就是欧洲的EMA的法规,因为那时候,不但中国没有法规,连美国也没有。美国生物类似药的法规是2014年出台,我们国家是2015年出台。所以我们在2009年、2010年刚开始的时候,唯一能够跟随的国际化的标准,就是欧盟的质量标准。按照欧盟的质量标准,从临床前的药学研究、到临床研究,所有都和原研药做头对头的对比,确保在安全性上、疗效等都跟原研药是高度一致的。另外我们也参与国家生物类似药研发跟技术评价的技术指导原则的制定,我们2012年就开始参与了CFDA一连串的座谈会和研讨会。所以经过两三年的这样一个讨论、参与,我们很高兴在2015年看到国家颁布了这样一个生物类似药的法规。这个法规我们觉得是非常不错的法规制度,它跟欧盟的国际的标准是非常接近的,质量标准也是非常非常高的。 另外我们也积极参与十二五和十三五重大专项的研发项目,目前还担任十三五的组长牵头单位做抗肿瘤生物类似药的研发跟产业化。 今年6月我们一口气签了三个国际授权,我们的产品虽然还没有正式批准上市,但是已经找到几个国际合作伙伴。我们的HLX01跟阿根廷的公司合作,将进入南美洲国家。另外HLX02跟全球前十大的仿制药公司合作,进入四个国家。同时也跟欧洲第三大的仿制药公司,位于英国的公司合作,将进入欧洲、中东跟北美等总共73个国家。 通过和这些公司的合作,产品可以有效的进入国际市场。这些公司在跟我们签约之前,都派了他们专业的团队、质量的团队到公司,确保我们的产品质量符合国际标准,这样才跟我们签约。这个签约不仅是我们未来获得国际的销售渠道,也是对我们产品质量的认可。 速度方面我们也感到非常的自豪,我们成立短短九年的时间,目前生物类似药的临床批件数应该是全国数一数二,我们目前有8个生物类似药在研,其中有5个已经进入临床。我们还会持续申报生物类似药进入临床。 创新方面也不断努力,首先我们制定了一个非常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因为我们深感创新虽然不错,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老百姓负担得起。我们的座右铭就是,不管这个药再好,再有效再安全,如果这个病人负担不起,对于这个病人来说这个药还是没有用的。基于这样一个理念,我们不断创新,而且这个创新要让老百姓负担得起。怎么能让老百姓负担得起?研发成本方面,我们自己打造了一连串的技术平台,所以我们基本上外包的东西非常少,我们的固定成本的摊销就变得很薄,产能使用变得很高。 而且我们一开始就采用新一代的生产技术,确保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比如高表达细胞株技术,自主培养基的技术,我们自主开发培养基,让培养基成本降低75%。另外我们也有丰富的产品线,确保产能使用率非常高,产能使用率是决定成本的一大因素。另外采用新一代的生产技术,比如连续培养的技术,来进一步降低成本。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我们基本上目前还是针对已经验证过的靶点来做新的单抗药物。为什么我们目前还比较少做创新药?因为首创的创新药必定贵,因为它的成功率低失败率高,按照美国的统计,去年的数据,从临床I期开始,创新生物药的成功率只有11.5%,9个里面才有一个成功。原研药厂为了赚钱,必须把那8个失败药物的费用全部转嫁到少数成功的药品上才能赚钱。这8个失败的药物,可能很多进入临床II期、III期,已经投入了5亿、10亿美金。也就是为什么现在一个药品的研发要一二十亿美金,因为一个成功的药物必须要摊销所有九个药物的成本,也就是1+8的成本。 原创药必定贵,中国病人必定负担不起。一个疗程要几十万人民币,中国病人必然负担不起。所以我们现在的一个方式就是对已经验证过的靶点来做新的抗体。这也可以申请全球的专利,也同样可以让这个药能够成功上市。这也有很多先例。 基于这样的战略,我们可以大幅降低失败的几率跟失败的成本,让病患更能负担起这样一个药物。 另外刚才提到我们大量引进新的生产技术来降低成本。这边是提到了一次性的生产技术,包括一次性的生物反应器以及相关的技术。主要的特色是可以让固定资产投资减少50%以上,废水废弃物减少75%以上,更环保。同样的,让总生产成本能够降低20%到35%。同时生产时间大幅度缩短,每一年能够生产的批次大幅度提高。最重要的是不但成本降低了,而且质量提高了,因为交叉污染所造成的质量的风险跟延误的损失大幅降低。这是一个说是弯道超车也好,非常革命性的技术。 我们从一开始的商业计划就是按照这样的技术来做,2012年开始我们跟药监单位不断的沟通交流,得到认可,我们拿一连串的对比数据,国际应用的数据,跟药监单位不断的沟通,最终得到药监单位的认可,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现在在我们后面利用这个技术来做生物药生产的公司非常多,也是我们对国内产业的一个贡献。 另外我们也积极的在筹建我们松江的二厂,去年底跟松江政府签约,要在松江的产业园区的200亩地,建设我们的二厂。它完全是按照国际标准来设计,同时会充分的利用自动化、信息化跟智能化的新的技术,确保低碳、节能、环保,这样一个智能化的先进生物医药生产基地。建成之后,全部产能可以服务超过三百万的病人。 另外在肿瘤治疗方面,创新方面,我们把联合治疗作为我们创新的一个重点。主要就是在PD-1和PD-L1的基础上,加上另外一到两个抗体,来增加它的疗效,降低复发率。这个联合治疗的主要的问题也是可负担行,复宏汉霖把两个抗体的价钱降低到低于10万人民币,就可以让这样好的疗法得到普及,这样一个好的组合,能够让更多的病人负担得起,这就是我们主要的战略。 未来我们的愿景,可能一个抗体直接攻击癌细胞,另外一个阻断血管的增生,再加上一个激活免疫系统,这样双管甚至三管齐下,跟癌细胞作战,提高有效率降低复发率,关键还是要能够做出可负担的抗体。 为了这样的一个联合治疗,我们也大量的布局。我们在创新生物药,目前在研的品种超过15个,其中包括4个已经进入临床阶段。另外还有十几个在不同阶段的临床前的研发当中。我们也报了全中国第一个联合治疗的IND。 我们最近两年也得到非常多的奖项跟荣誉,包括新加坡的一个独立单位去年颁给我们的奖项,还有欧洲的一个单位最近给我们的奖项,都是一些国际的奖项。 接下来我想利用一点时间,五到十分钟,介绍一下复星凯特。复星凯特刚才陈总也提到了,是复星医药跟美国的Kite合资在中国建立的一个合资企业,主要就是开发以细胞治疗、CAR-T治疗为主的这样一个创新的生物医药公司。这个主要就是,细胞疗法可以算是一个最新一代的抗肿瘤的疗法,从一开始的细胞毒素,到小分子药物,到抗体,到最近的CAR-T,疗法的演变不断的更新。CAR-T进入中国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不是可以很快的让这个新的技术进入中国,在欧美现在已经有两三个CAR-T的疗法得到批准,目前在中国还是没有。 CAR-T,目前也拿到美国FDA和欧盟的批件。它的有效是可以持续,超过15个月,是一个非常powerful的。目前在全美超过600个病人接受过CAR-T治疗。这是全球的市场,欧美有七千多个病人,中国可能有数万人。市场潜力还是非常不错的。目前在2017年美国批准,今年8月欧盟也批准了。 复星凯特把美国Kite公司的所有生产技术完全的转移到中国,在张江设厂,把这个技术完全的transfer到国内来,而且完全按照国际规范来生产。目前的产业化策略就是能够尽快的做完临床,申请国家的生产批件。目前已经拿到了IDN的批件,5月递交申请,8月份就拿到临床批件,目前真在积极的展开临床实验。 引进先进的技术,组建有经验的团队,不断的扩大产品线,把后续的产品线不断的引进,或者是自己开发新一代的产品。这样能够让公司不断的价值最大化,同时也能够服务更多的病人,希望能够治愈更多的肿瘤病人。 我今天的报告就到这边,谢谢各位。[详情]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的“世界健康科技创新论坛”于2018年11月7日在上海举行,该论坛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配套现场活动,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出席并参与高峰对话。 郭广昌表示, 接下来复星在研发上要在两个方面进行发力: 第一,自己的创新研发要舍得投入,未来十年至少1000亿,今年上半年为止,复星就在科创方面投了40亿。 第二,要与全球最好的企业合作。郭广昌希望政府、学校、企业各司其职,相互合作,共同来推动全球化合作。 “我觉得不能关起门来,中国到了这个份上,一定要在全球化方面去整合资源,这样才不会浪费。如果人类文明大家都这么来做,我相信健康的活到121岁,应该很快能到来。”郭广昌说。 以下为对话实录: 许田:我们郭同学二十多年前和复旦几位同学一起,白手起家,在上海创立了复星。今天复星国际已经成为“福布斯上市公司全球500强”之一。这是很了不起的。一公同学他是一个结构生物学家,解决了许多生命活动中的重要蛋白结构,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基因表达剪辑过程中的核心机器给予解析。十多年前,他从普林斯顿专职教授辞职回到清华,十年来在清华大学建立了一流的生物医药学院。今天在这个学院成长起来的教授已经成为全球一流学校的争抢对象。另外最近又创建了西湖大学,成为一个教育家。 先问郭同学,郭同学是学哲学的,我一直没有明白,二十多年前,你怎么就想到要跟搞遗传学的同学一起开生物试剂公司?是不是当时有这个远见,生物科技要变成世界科技革命的新浪潮?另外,作为复星国际董事长,你旗下有了很多制药公司、仪器公司、生物科技投资公司,在这个高度上,你对未来大健康的发展又有什么样的期望和想法? 郭广昌:首先,很紧张,跟大科学家对话。那时候启宇跟我说,施教授很厉害,我说还会比许田教授更厉害吗?因为许教授已经非常厉害了。为什么对生物学特别(关注)?因为我考入复旦,第一志愿进哲学系,很多记者问,你怎么会读哲学系,我说读哲学系错了吗?后来才知道,真正成绩好的都到生物系了。生物系让我感觉很崇拜。 许田:但掌控生物科技公司的还是读哲学的和学英语的。 郭广昌:读哲学有个好处,反正什么也不懂,所以就听大家的。所以当时我们创业,就是跟几位生物系的同学,正好也是浙江来的,大家平时就玩在一起。 的确有个感觉,那时候也是这么认为的,未来的世界是生物的世界。复星二十六年创业,我们的愿景,就是能为全球的更多家庭的打造一个“健康、快乐、富足”的生态系统。我们启宇刚才说了,汪同学简单总结一下,就是让更多人健康快乐地活到121岁,就是作为我们复星简单的使命。这个要靠生命科学。我们对生命科学非常重视,也会加入更多研发。我就简单先回应一下许田教授。 许田:在新的高度上,你觉得对未来大健康的发展,有什么期望?大概会有什么样的事情,会有怎样的意想不到的发展?从你学哲学的角度,二十多年前你已经看到了生物科技是未来的发展,那对未来二十年您有什么看法? 郭广昌:首先我是企业工作者,所以不能像科学家一样看得太远。我希望我们的投入在恰好快要发生的点的时候,是我们可以做的。别的不说,癌症应该很快能被攻克。像我们今天展示的直观的达芬奇机器人,CAR-T技术,刘世高总也是我们的全球合伙人,刘总展示的高端生物医药药品。癌症应该很快能被彻底征服掉。更重要的,我希望通过基因让人类不要生病,那就更好,这个可能要更远一点。这些更远的东西,就要教授来说了。对我们来说,希望消灭癌症,生病了能很愉快地得到服务,不要动不动就开刀。中医都知道,这样元气会被伤掉,这对人伤害很大。直观机器人未来能很好地为大家开刀、治病。健康、快乐,用生物医药的技术让我们多活几年,不是越老越好,而是健康地活到老。 许田:刚才一公同学讲到一点,基础研究非常重要,这是所有药物研发的源泉。这个事情上我们要再次感谢郭同学,因为郭同学成为西湖大学的创始捐赠人,再次感谢!一公同学也回答了郭同学的问题,器官移植可能不可能,一公同学画了一个非常好的前景,各种器官都可能从猪身上移过来。 接下来我们希望听听郭同学的意见。什么器官都能移植,肝移植没有问题,心脏也没有问题,是不是所有器官都能移植?有没有界限?因为我们做生物的人只解决技术问题,技术问题之外,希望郭同学从哲学的高度看看,线划在哪里,有没有线? 郭广昌:脑袋能不能移植?我觉得这是一个技术问题。您觉得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哲学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太难了。 但我感觉从另外一个角度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思想是可以被传递的。除了商业之外,我最想支持的,就是研究机构。我最自豪的是,我是复旦大学的校董,参与了马云的湖畔大学,也是湖畔大学的创始校董,现在我非常骄傲,也非常自豪,能支持西湖大学。这些学校起了很大的一个作用,或者另外一种角度,是不是也在“移植”我们的脑袋?人从动物的角度来说,最脆弱,但为什么最强大?因为我们的思想不断复制、不断遗传、不断放大。虽然我们的脑袋不可能直接移到另外一个人身上,但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成绩和努力,在整个文明里,是被放大的,被遗传的。 所以复星要做的事情,无论商业上还是基础科学的支持上,我们要在这方面多做努力。在研发上,我们有两个方面,一个,就是自己的创新研发,要舍得投入。未来十年至少1000亿。今年上半年我们在科创方面投了40亿。第二,与全球最好的企业合作。 许田:非常感谢!我再问一个问题,刚才提到延长寿命,人类社会的寿命已经延长很多了,我们国家发掘出来的古文化,跟世界上其他的文化,比如玛雅文化,一样,那时候的平均寿命大概30岁以下,20多岁。美国建国的时候平均年龄36岁,我们国家刚建国的时候,1956年人口统计平均年龄35岁。现在上海平均年龄已经78岁了。今天启宇同学也讲了,我们年龄接下去要超过120岁,如果肿瘤、糖尿病都克服的话。如果活得这么长,您觉得会产生什么新的问题?会有什么新的挑战? 郭广昌:大家都在讨论老年社会的到来。的确,会有很多的负担。原因就是现在很多科技,是让你活着,但是很痛苦地活着,需要社会救助地活着。这些带来的问题很大。所以我们需要的是,健康地活着。 我们有一个星堡养老院,有次我到养老院去,我同事跟我说,有三位80后美女要跟你聊一聊。我就去了。有三位80岁以上的老人在那里,很健康,很快乐。我们需要更好的社会保障,也需要有更好的旅游、更好的运动,让大家活得更健康,包括更好的健康管理,包括我们整个系统,工作、退休的整个系统,随着年龄的增大,老龄社会的到来,都要做一些改变。 我最担心的就是,很多东西让大家活得很痛苦,这是我不想看到的。的确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但活得长总比或得短好。有一句话我知道,“好死不如赖活”。 活到121岁的问题,健康活到121岁的问题,光药物光技术是不够的,需要人文科学,这时候哲学就发挥作用了。 比如说我觉得老年痴呆症,我觉得打乒乓可以解决。因为这个乒乓反应很快,脑子老是在动,开玩笑的。 许田:这不是开玩笑的,老年痴呆,美国最有效的方法,骑自行车,比其他方法都有效。 郭广昌:我小学打乒乓,我现在恢复打乒乓,就是我觉得未来有老年痴呆的倾向。 第二个,我们是有时间的,跟瑞金医院教授合作的,帕金森症,很难回转治疗,但是综合治疗加太极拳,有效,这不是我说的,这是瑞金医院的教授实验证明的。 所以要活到121岁,运动,太极拳,第二个很有效就是冥想,有时候要放下来,脑袋这个东西不是说你能够想说得清楚的,可能要让它休息一下。第三个要保暖,保护好自己,所以我一直说,广昌有三宝,太极拳、冥想,加个围巾,就可以活好多岁。 今天做个广告,再卖第四个宝,复星健康险。因为复星健康险买了之后,可以参与复星的健康管理,它会提醒你要运动。所以健康管理非常重要。 再回答你的问题,我觉得学校和企业,应该分工不一样。学校的话应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就是基础教育这一块,这一块就应该是大家资助的,国家养着的,另一块就是商业化的研究,还是企业为主体,跟学校可以合作。我们比较好的一个项目,除了跟许田教授现在做的之外,就是青蒿琥酯。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哟哟从青蒿草里面提取了青蒿素,我们在青蒿素的基础上研发了创新药青蒿琥酯。目前,注射用青蒿琥酯已经挽救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在这个过程中,商业化这一块企业就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尤其是我们注射剂的发明,对孕妇和儿童生命的挽救就非常及时。 这里面应该是相互合作的关系,能够共同的,政府、学校、企业各司其职,相互合作,共同来推动,包括全球化合作。我觉得不能关起门来,我们中国到了这个份上,一定要在全球化方面去整合资源,这样才不会浪费,才能把各种力量很好的用起来。如果人类文明大家都这么来做,我相信健康的活到121岁,应该很快能到来。[详情]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的“世界健康科技创新论坛”于2018年11月7日在上海举行,该论坛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配套现场活动,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出席并参与高峰对话。 施一公认为,21世纪应该有一些新型的校企关系出现,目前, 西湖大学正在积极探讨这种新型关系。 “西湖大学非常希望和企业建立一种新型关系,希望大学教授可以很大程度上参与企业创新,但是同时,保证没有利益的冲突。我们也同时希望企业的高精尖的科学家,能够在大学里有兼职,同样也不损害他在企业里的利益和企业的商业机密。” 施一公表示,做到这两点,需要双方坐下来比较务实的达成一种共识。但现在在国内外的大学里,还没有一个很好的模式可以跟随,西湖大学正在践行这样一个新的模式。施一公透露,未来一个月之内,西湖大学就会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大家会在一个月之内听到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 以下为对话实录: 许田:郭同学提的要求非常高,将来二十年,在比较近的时候癌症能攻克,在二十年中能比较健康地长寿。远期目标很宏伟,最好不要生病。 下面请一公同学从科学家的角度看看郭同学这些期望,能不能实现?用怎样的时间表或是途径来实现? 施一公:好,谢谢许田。今天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能跟大家在这样的场合谈谈我对生物医药的看法。郭同学刚才讲的,其实我很同意,但我想大家可能要区分两个概念:一个,让现在生活变得更顺畅或是幸福。而不是延年益寿。我想在座的不管学不学生物,应该知道一点,我们人体衰老,是一个自然过程,器官会衰竭,不管有没有病,器官都会衰竭。实际上现在的生物医药和技术发明等,都是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范围之内更好地享受生活,并没有延年益寿。跑步,可以让生活质量提高,看微信、打手机游戏甚至看电影、听音乐、吃药,都让你的生活质量提高。 郭广昌:教授,衰竭了能不能换一个?不断地换。 施一公:你提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器官能不能换?我的核心观点,大家讨论医药健康的时候,其实忽略了一点,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为有在座的业界翘楚、在座各位的努力。实际我们说科学发展的时候,不太说人,其实是人创造了科技。我想说的还是最后的基础研究。郭同学既然说到了,器官能不能换,我觉得,一定是能换的,而且我非常乐观。在座可能知道,在波士顿地区有家公司eGenesis,在杭州设立了启函生物,是中国的一个年轻的川妹子杨璐菡牵头在做这个项目,2015年成立这个公司。因为猪和人的体重体态比较接近,猪的器官移植到人是最自然的,像心脏、肝脏、肾脏等,但移植到人身上有两个不可思议的问题很难解决,一是猪的遗传物质的染色体有64个反转入病毒,每个病毒都可能是致命的,第二如果是器官移植,已知的有15个免疫排斥位点需要改变。加在一起,就是79个基因上的位点需要改变,这是不可思议的一项任务。 但2015年,短短三年半之前,就有我们这样的科学家决定用现代的生物技术CRISPR去改变。两年以后已经把64个都消除了,一年多点之前猪二代出生,已经没有15个免疫抗原的反应。现在来自猪二代的心脏已经在灵长类身上正常运行了90天以上。如果一切顺利,乐观一点,也许两年,也许三年,猪的心脏就可以源源不断给人提供了。心脏的衰老就可以解决了。这是不可思议的一项进展。大家千万不要忘了,这项技术的出现,是因为原始我们人类有这个梦想,因为CRISPR基础研究的人发现了,是人才、是基础研究。实际这是一个竭力,从大学、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到强大的前沿,有新的探索以后有第二波人从生物医药企业转化为产品,服务人类。这样的技术,是可以让人延年益寿的。 所以我们经常听到的这些技术手段大家要做个区分,有些让我们的生命更健康,活得更自在,生活质量提高,不能延年益寿,郭同学讲的器官的移植、更换,可以,但这个过程中要伤一点元气。 说到这个问题,千万不要忘了,我是做结构的,我们从分子肌理上可以解释已知的生命过程,但我这样说的意思就是,我们无法预测未知生命过程,也无法解释未知的生命过程。现在为止,我们人体怎样工作,都不完全清楚。我们神经科学,你为什么醒着,为什么睡眠,我们不清楚。像人体这样的复杂体系,怎么工作都不清楚,怎么很快实现121岁、150岁这样的梦想?再往前走一步,许教授做遗传学的,我们有遗传的小的生物物种秀丽线虫,很小,959个细胞,它的生命怎么放在一起产生的?我们不清楚。最后还是靠科学家做基础研究,搞清楚。任何一个重大技术的突破都是人做的,最后变成造福于人和社会的产品,推动社会往前发展。这就为生物医药公司,国药集团到先声药业,到百济神州等等,到碧迪,这样的医药企业会收获人类知识前沿探索的结果。 许田:这句话讲得很好。接下来问问一公同学,当一个社会遇到巨大的挑战的时候,比如中国社会现在很快进入老龄社会,接下来年龄可能会越来越长。从科学家、大学领导的角度,我们西湖大学怎么在这个挑战中起作用? 施一公:我先给泼一瓢冷水。大家都希望平均年龄在120岁以上,包括我一些大学同学都说,估计我活到120岁已经没有问题了,因为干细胞技术、器官移植,将来都会成为可能。但我不这样认为。因为有些科学的事实,我们没有向老百姓、大众广泛传播。比如到现在为止,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都是这样,85岁及以上的老人得痴呆症的概率发病率是50%。一旦发病以后,平均存活时间很难超过十年。这样算,人口一半就已经拖后腿了。平均活到120岁,另外的人活到150岁以上才有可能。实际现在的科技和已有的医药保健无法让人类活到121岁。而现在也没有人能规划出来,哪些科技产生哪些技术突破可以让人顺利地活到平均年龄121岁。原因很简单,我们不知道。 西湖大学这样的学校,因为从事的是基础研究以及从基础研究向造福社会的转化,为什么老年痴呆症到现在为止科学家还在争论是由什么引起的?它是由淀粉样蛋白在大脑中过多沉淀引起的。这个有争议,很可能是错误的,在我看来十有八九是错误的。到现在为止我们都不知道老年痴呆症是什么引起的,更不用说药物了。我们没有一个药物可以逆转老年痴呆症,变得不再痴呆,只能减缓症状。不知道病根的情况下怎样保证人的长寿?我自己实验室已经花了十几年时间,研究老年痴呆症的分子肌理。我们利用西湖大学多学科交叉非常有创新性的环境,通时合创新制药企业结合,希望在前沿基础研究取得突破,先搞清楚老年痴呆症这样的疾病的起因,进行药物筛选,这样才有可能让人类活得更好更长…… 这样才有可能让人类活得更好更长。 许田:在人类发展,实际上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化整个过程中,实际上先是由钱变纸,再由纸变钱,先是钱投进去变研究,然后发出来研究结果变成纸,再怎么把这个变成服务和产品,这个周期才完整。今天你们两个很不容易,一个是科学家和教育家,一个是企业家,你们同台,我来问你们两位,你们觉得怎么样能够更好的使大学和企业互动起来,把这个由钱变纸再由纸变钱的这个周期中,走出一条新路来?这在美国也是非常困扰的事情。谢谢。 施一公:我很受感染,郭同学是学哲学的,你知道所有学科学的,都应该对哲学家甘拜下风。因为在绝大部分地方,拿博士的时候,比如说我拿的博士是PhD,哲学博士。从世界发展,最根本的就是哲学方法。刚才郭同学讲的这一番话,很有激情,而且非常有感染力的这番话,我也很有触动。从感情上来讲,我也坚信人是能够活到120岁的。你看,我已经现场被说服。 郭广昌:谢谢。 施一公:从科学家的理智到现在更感性的看声明过程。许田问的问题就是大学和企业如何更好的合作,我们可以这样看,两百年之前的大学和现在的大学非常不一样,两百年前的企业和现在的企业也极其不一样。这个过程中,大学和企业的合作关系一直在演绎,这个演绎其实到现在为止,世界各个大学都不一样。我想说的一条大家应该都会赞同,大家应该是非营利性的,以培养人才为主。企业应该是营利性的,不然难以为继,而且是通过造福社会造福人类来营利。也就是大学和企业的根本目的是一样的,造福社会,而过程中有一点不一样。 要处理好这个关系,我认为以前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的一些大学,处理这个关系都是机遇过去的模式,我们到了21世纪,有这么发达的技术,有这么多聪明的头脑,我觉得应该有一些新型的校企关系出现。 实际上在西湖大学,我们也在积极探讨这种新型关系。大家也知道,许田因为他从美国开始,在耶鲁大学,就有和企业合作的这样的经验,我们在西湖大学非常希望和企业建立一种新型关系,其实我今天因为时间关系,不做更多的解读,我们希望我们的大学教授可以很大程度上参与企业创新,但是同时,保证没有利益的冲突。我们也同时希望企业的高精尖的科学家,能够在大学里有兼职,同样也不损害他在企业里的利益和企业的商业机密。能做到这一点,我觉得是需要双方坐下来比较务实的达成一种共识。我认为现在在国内外的大学里,还没有一个很好的模式可以follow,我们正在践行这样一个新的模式。大家会在一个月之内听到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的“世界健康科技创新论坛”于2018年11月7日在上海举行,该论坛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配套现场活动,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党委副书记刘勇出席并演讲。 刘勇称,目前中国的药品连锁还是小、散、乱,国药控股希望在提升自己专业化水平的基础上,能够和沃博联携手,共同快速拓展中国的医药连锁的这么一个市场,提升整个行业的专业化水平,为医改的医药分开、处方外流,提升行业的专业化水平。 以下为实录: 刘勇:大家好,感谢主办方给我这个机会向大家报告一下,刚才主持人谈到了,实际上到今年年度半,也就是6月末,国药控股和WBA,沃博联的战略合作尘埃落定。应该说很不容易,我们的合作整整谈了五年。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我们一定要以国大药房为平台,要引进沃博联进行战略性的合作,实际上从国控角度来讲,这五年的过程中,也是一直在探讨研究这个问题。 沃博联,大家可能都知道,是世界上最大的医药连锁企业。它在英国是七千多家,在美国有一万多家。同时他们有先进的零售技术,包括品类管理,包括产品研发,开店的技术,全渠道营销的系统,以及全球采购的能力,应该说非常的先进。从国药控股的角度来讲,我们在这个行业里这么多年,尤其是零售,我们从2000年开始,2003、2004年正式国大药房启动以来,我们感觉到国内中国医药连锁,实际上有很大的提升的空间。一个是需求很大,另外一块我们还是在单纯的卖药,销售产品。在跟国际上的先进零售行业比,我们在服务产品的开发方面,在疾病的管理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落差。而这种服务型的产品,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靠自己一下子得到提升。所以我们想到这种合作。要能够借鉴和吸收沃博联在刚才谈到的这些比较成熟和先进的这方面的零售的技术,能够迅速的形成区别于国内零售连锁竞争的,形成差异化的商业模式。这是第一个想法。 第二块,我们还是希望,因为中国的连锁还是小、散、乱,这么一个特征。我们希望能够在提升自己专业化水平的基础上,能够和沃博联携手,共同快速拓展中国的医药连锁的这么一个市场,提升整个行业的专业化水平,为医改的医药分开、处方外流,提升行业的专业化水平,能够创造产业上的这么一种环境。 当然,我们第三点也希望和它的合作,能够带来国控下一步走向国际化的这么一种契机,落实国家的“一带一路”的战略。 对于和沃博联的合作的想法和战略意义,主要是这么几点: 关于新零售,最近也一直在研究。我觉得首先要明确新零售的核心内涵,因为药品的新零售和其他产品的新零售还不是完全的一样。药品的新零售,我觉得它的落脚点还是应该在零售上。其他的消费品的新零售和药品的新零售,它的区别我觉得在消费的人群、消费的目标、场景,对于安全性关注的程度,以及它的服务的内容,可能都不完全一样。同时相对于零售来讲,新零售可能对于服务的产品的品类,可能要大幅度扩张,服务的会员的数量可能会大幅度的增加。同时不仅仅是产品的售卖,还有更多的服务产品的增加,导致整个线上线下一体化以后,整个服务的内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所以从国控的角度来讲,批零一体化一直是我们的核心战略。作为国内的主要的,当然也是最大的分销商和零售商,实际上我觉得在新零售这么一个市场环境下,我们承担着两方面的角色,一个就是对我们自有的,现在将近五千多家零售药店,五百多家(DDB)药店来讲,我们希望通过新零售的理念,线上线下的结合,把新零售的这套系统能够推动我们自己药店的新零售技术的提升。希望把纯售卖产品的功能,转型升级到健康服务的这么一个功能。 第二,我们还要发挥我们作为分销商,因为我们主要是分销商的这么一个功能,我们还要把这个功能发挥好。社会药店能够把我们新零售的技术和理念,能够为我们的社会单体药店赋能,提升整个行业的这么一个新零售的水平。谢谢。 作为一个健康行业的从业者,我想,尤其是看到我们出现了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以后,实际上我觉得感触很深。这里我实际上是呼吁,要推动全世界来关注我们的用药安全和用药的合理性问题。尤其是对于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的药师服务能力的提升,我觉得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很多好的药师政策和办法,能够迅速的提升我们对于患者对于健康消费者的专业的服务能力。谢谢。[详情]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的“世界健康科技创新论坛”于2018年11月7日在上海举行,该论坛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配套现场活动,先声药业董事长兼CEO任晋生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实录: 任晋生:我是一个草根创业者,两万块钱人民币,从乡下到南京,在上海人眼里,南京也是乡下,从乡下到乡下去创业的。 我想过去十年,中国医药行业我们都在其中,似乎不知不觉,感觉不到很震撼。其实从数字来看,时间跨度长一点,其实还是特别令人震撼的。2008年,中国医药市场还是全球的第9位,2018年,10年以后就变成第二位。我最近也面试很多海外回来的科学家,这里面我问一个问题,你这十年错过了什么?最后其实是把这些人在十年、二十年以前出口到美国欧洲,现在又进口回来。在这个过程当中,似乎错过了中国医药行业从第9位变成第2位的过程。 但是未来十年,从2018到2028年,也许是从第二位变成第一位,不能再错过了,现在回来已经有点晚了。 在医药行业,从上市公司来看,中国好一点的制药公司,市值从2008年到2018年,一般来说都是5倍到10倍。但是,不管是辉瑞、强生还是诺华,所有这些跨国公司在过去十年,一般的增长也就是1.5倍到2倍,很少3倍。所以这里面有一个中国动力、中国元素、中国优势,这里面未来的增长,我认为未来的十年确实是大机会。 大机会如何来把握住?我认为国际化是一个重要的选择。所以我想,我们作为一个草根创业的公司,原来就是本土的市场,现在实际上是,我们也和百时美施贵宝进行创新药研发的合作,一起投入研发。另外我们也参与了一些基金,投入了像英国的两个还不错的公司,这两家公司还很高兴,我们智商不高、不够智慧,这两家连续两年成为全球最聪明的五十个公司之一。因为我们不够聪明。 通过这些探索,我们感觉到一个特别重要的体会,从机会的角度,一方面是企业发展的机会,还有一个补充管线,这是一个重要的选择。 另外我感觉,因为从草根创业,起点比较低,一下子接触外面的高大上,我认为我们无形方面的收获很大,是我们组织成长的机会。虽然说进口博览会,我们看到有形的高端的产品,包括达芬奇机器人,我看了以后热血沸腾,特别振奋,这是真正的高科技的标杆。但是在这里面,我们有形的,进口药品、进口设备,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认为还是一个方面。 更重要的,我们进口了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或者不同文化的融合,是看不见的。所以我感觉在这个角度来看机会,我认为我们还是有特别的感悟。[详情]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的“世界健康科技创新论坛”于2018年11月7日在上海举行,该论坛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配套现场活动,百济神州中国区总经理兼公司总裁吴晓滨出席并演讲。 近年来,中国生物制药企业发展迅速,我国很多技术开始走在世界前列的,吴晓滨发言称,他本人支持医疗技术的引进,在别人基础上改造,这是个非常好的事情。 以下为实录: 吴晓滨:我1996年回国,一直在大公司做,当过拜耳的中国总裁,惠氏的中国总裁,然后到辉瑞做中国的总裁。中国从1996年到现在的整个医药界的变化,我是亲身经历的。而且我本人也是一个草根出身,也是销售代表出身的,从基层做起,一步一步做起来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就谈几点体会。 其实我是今年4月29号宣布从辉瑞最后一天,离开辉瑞,4月30号是百济上班第一天,中间无缝连接,这个事情肯定是策划了很长一段时间了。这个弯转得比较大,没有人相信说你在辉瑞,辉瑞是中国做得最大的外企,一万多员工,四五十亿美金的销售额,毫无争议的第一名。而且业务发展得非常非常的好,各个领域,心脑血管、肿瘤、抗生素、神经系统,整个一系列的,还有疼痛。 为什么这个时候突然转向了?因为我觉得,情况真的变了。我经历了很多外国企业的很多事,学了很多,也将自己锻炼了很多。后来突然发现,我们中国的民营企业,我们中国的本土企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在最近几年感受特别深。如果我再不在这其中游一会儿,我觉得这一辈子肯定会遗憾。到时候万一真退休了以后,任总肯定不要我。所以我在被任总拒绝之前到国内的企业去看一下。 刚才吴总讲到说,我们国家现在最多的还是引进来,我觉得引进来这个事非常的好。因为引进来,有两个例子,一个是我们国家原来的电器,家电什么的引进来。通过引进来,我们学了很多东西。所以现在在家电领域,全世界范围内,我觉得没有人能打得过中国的家电,这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我们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都是学习的过程,我们学着自然科学,阿基米德定律,这些都是西方的东西,我们从来没有人说过西方的那些东西我们在大学不要学,我们自己再创造一个阿基米德定律的二,没有这种事。为什么现在世界上有了先进技术我们真的要虚心的学,而且要引进来学,不能阿基米德定律老跑去欧洲学,一定要把它引进来,把书印进来。这一点对我们非常重要。 刚才也讲了,就是别人把靶点做出来以后,我看到他的靶点以后,我做得更好,在这个靶点的基础上做得比他更好。这个引进、输出就是很好的。 最近我们国家是生物制药企业,尤其是新的生物制药企业,发展得非常快,其实大部分目前还是在原有靶点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变成了best in class,这个事情就很好了,我们国家的高铁也是经过改造的,我们国家很多走在世界前列的,都是在别人的基础上改造的,这也是非常好的事情,也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所以这一点上,我非常非常的赞同大幅的引进。[详情]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的“世界健康科技创新论坛”于2018年11月7日在上海举行,该论坛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配套现场活动,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总经理邓建民出席并演讲。 邓建民认为,“高大上”在中国不能长远,要让高科技创新能够在中国落地,一定要本土化,本土化要解决六件事情。 以下为实录: 邓建民:谢谢吴总。首先非常感谢主办方邀请,有这个机会分享。今天我们是谈科技创新,所以我想,谈我自己几点看法,关于健康产业。 我从学校出来,在医院,在制药行业,在器械行业,前后一共工作了二十多年,最近也有比较多的机会,因为公司战略的要求,看了非常多的公司,初创的公司,一些上市的公司。我觉得创新,科技创新,我提几点个人的观点。总体来讲创新的机会,其实一定要紧紧抓住两点,一个是怎么样能够为病人提供价值,尤其在医疗器械这个行业。我现在觉得中国的创新可能是跟新比创新更多,跟随的跟。举一个例子,PD-1,我看大家很难数得清楚中国有多少个PD-1,我在医疗器械行业,吻合器也好,输液泵也好,也很难数清楚,恨不得一个省、一个是都有一家企业。跟随的成份大于创新的成份。 这里面就带来一个问题,怎么样这些企业将来的产品能够真正为我们的临床为我们的病人创造价值,有一些假设说,今天的产品需要几十万,等我上市的时候只需要几万,其实他不知道,这几十万的产品成本本身也就是几万,等你上市的时候,人家也是几万。所以这里面对于创新,有一个大面积的误导,我觉得存在很大的问题,对于我们投资方等等都是存在很大的问题。如果三五年以后看今天,过去三五年我们投的项目,可能是一身冷汗,这些价值都远远没有体现。 第二,这个创新如果没有价值取向,没有真正正视临床的价值,我觉得达芬奇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达芬奇机器人怎么样更加的精准,怎么样更加外观好。如果不行,我们就要紧紧抓住总体解决方案。尤其是医疗器械这个行业里面,所有的手术都很难是一个产品完成的,所以更多的以产品为导向的创新,可能会给我们的整个资源带来很大的浪费。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合作,产品,无论是药品、诊断,最后到手术器械的合作,给医生、护士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还有就是能够把我们的远期价值能够体现出来。我觉得这才是我们医疗创新增长的机会。 我们有一些经验,当然也不都是像吴博士说的高大上。我觉得高大上在中国是长远不了的,一定要落地。真正要能够让国际的技术在中国落地开花,我们要做好六方面的工作。就是你要让高科技创新能够在中国落地,一定要本土化。本土化要解决六件事情: 第一, 要把我们对于本土化的疾病和病人,他们的情况,要了解得非常清楚因为中国有中国的特色,中国的病人有中国病人愿意支付的领域。 第二,我们要对中国整个的法规体系非常清楚,因为创新如果离开了速度,这个创新就没有价值了。 第三,我们要把整个的医学领域搞清楚。 第四,我们要能够把我们的研发中心放到中国来,因为所有的创新离不开最后的研发,所以一定要在中国、为中国的研发队伍。 第五,要有在中国、为中国的生产体系和供应链体系。 第六,要能够积极的,非常开放的,和业内的同行们合作,这样才能提供更好的创新,速度更快,创新能够深耕于一二三级市场各个领域的病患。谢谢。[详情]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的“世界健康科技创新论坛”于2018年11月7日在上海举行,该论坛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配套现场活动,复星医药总裁兼CEO吴以芳出席并主持分论坛。[详情]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的“世界健康科技创新论坛”于2018年11月7日在上海举行,该论坛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配套现场活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沈柏用出席并演讲。 外科近几十年来追求的是把手术做的微创,让患者花非常少的代价就能够把疾病治疗好。同时要把这个手术做得更精准,这是外科医生的追求。沈柏用称, “在追求过程当中,机器人外科几乎是目前唯一有效的解决办法。” 用微创手段做肿瘤手术,能不能达到和开腹手术同样的肿瘤的根治性? 沈柏用比较用机器人来做胰腺癌和用开腹做胰腺癌,肿瘤的根治性、肿块切除的完整性、淋巴结的清扫性、无瘤生存率和生存率是没有显著性差异,发现是完全可以相比拟的,运用机器人,可以在实现患者微创最小代价、最快恢复的基础上,让患者获得好的肿瘤的根治性。 以下为演讲实录: 沈柏用:大家下午好,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同道,跟大家汇报一下,在人类健康领域其实大家更关注的是预防,可能和我们的治疗是同等重要,尽管我是一个外科医生,我做胰腺肿瘤。在疾病的治疗领域现在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就是我们要以综合的方式来进行精准治疗。什么综合方式?就是以疾病为引领,而不是说外科医生开刀,肿瘤科医生做化疗、放疗,而是把它综合在一起。那么对于外科医生的追求是什么?现代的外科学我相信未来的50年外科医生依然还会有事情可以做的,当然再往后可能药物就可以把肿瘤治疗了,不需要我们外科医生,但是我想在我退休以前大概还有事情可以做。 我们外科近几十年来追求的是把手术做的微创,就是说一个病人,一个患者他花非常少的代价就能够把这个疾病治疗好。同时我们要把这个手术做得更精准,这是我们外科医生的追求。在这个追求的过程当中,机器人外科大概是我们目前唯一有效的解决办法。人类在外科领域当中探求机器人外科这个历程应该讲非常长,从90年代开始,我们就试图通过那个机械能够来更精准的使得我们的手术做得好。机器人在很多领域给了我们很多灵感,比如我这个例子是一个加拿大臂,它是在宇宙太空当中来修哈勃望远镜的,我们通过遥控器来操作精准把这个事情做完了,这个也在不断的一代一代往前进步。在这种理念的发展下这是一个外科机器人非常简略的发展过程,它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发展型号,如宙斯系统、伊索系统,逐渐做得越来越完善。这是一个宙斯系统是在我们的太平洋、大西洋两岸实现了远程手术。手术医生跟患者分别是纽约跟巴黎,这是2001年的时候由一个法国的外科医生叫Marescaux,得益于这个技术把这个工作完成了。 在这个领域当中全世界包括我们中国很多的研究人员都在进行这方面的努力。刚才Gary也介绍了,我们目前最成熟的技术,包括我自己用的就是达芬奇的手术系统。刚才Gary做了一个非常好的介绍,达芬奇一代一代到现在为止,后面我会跟大家讲,用这个设备,用个达芬奇的机器人手术系统我们现在能做什么,能做到什么样的程度。除了达芬奇手术系统之外,这个当中例举的全世界还有很多的厂家,很多的医疗机构,医学院校在进行不断的研究。这个是其他的一些例子,包括美国的和以色列的也都在研发手术机器人。这些所有的林林总总的机器人,我想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可以把手术做得非常精准,因为可以解决一些我们外科医生生理上的,可以说是优点同时也是缺陷,比如说我们手在颤抖,我们不能保证一百次的手术刀划下去都保持一样的笔直,但是机器人却可以做到这一条。 除了美国之外,全球还有很多其他的地方,这是一个韩国的例子,他们也在进行机器人方面的研发。Intuitive是目前做得最好的,加拿大有一家公司也做得非常好。这些都是比较综合用途的,刚才Gary介绍了我们所谓的专科机器人,其实在一些比较小的领域,骨科的领域、口腔科的领域等等,我们未来在上海会看到一个用于肺部肿瘤穿刺的领域,也有一些专科的机器人,只解决一个问题,这些机器人也是非常有用途的未来有发展前途的,这是林林总总的专科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其实在我们整个医疗上帮我们外科医生实现了大致是这样一个梦想,就是我们可以把手术做得微创化,做得更精准。 过去十年机器人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好不好?一定是非常好。为什么?因为大家晓得在我们整个微创外科的治疗领域,在机器人前面的时代是腹腔镜的时代,这个时代我们中国的外科医生做了非常非常好的出色的成绩,为什么?因为中国的外科医生非常聪明,手也非常巧,而且我们又是使用筷子的,最近有一个图片说为什么微信、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那么好?因为我们吃饭只用筷子,右手拿筷子,左手腾出来看手机可以发短信。外国人有刀和叉两只手都没空。中国的外科医生在腹腔镜以及机器人时代都做得非常好。 这是达芬奇机器人在全球的装机情况,中国的机器人相对来说比国外晚一些,从2006年开始到2008年,但是整个中国大陆地区已经有73台的机器安装。而且每年的装机量与之相匹配或者说不相匹配的就是增长速度非常快的就是手术量,我们在全球的手术量的增长速度和我们中国大陆的机器人的手术量,给大家一个信息,在中国大陆我们机器人的手术增长的速度非常之快。在今年香港的世界机器人外科大会上有很多中国的声音,我们也做了很多手术,而且我也有幸被选为世界机器人外科学会的主席,这就是我们的一个手术。 中国机器人手术在过去十年的发展,第一,手术量发展得非常快,第二手术的种类跟领域涵盖非常广。从我们的泌尿外科,从妇产科到普通外科,尤其在普通外科当中有一些非常复杂的领域,我们中国的医生都有在全世界可以发出非常好的我们的声音。这是我们的手术总汇。 下面我就回过头来讲一讲瑞金医院,这是上海目前来讲排名第一的医院。瑞金医院有三大学科特色,第一个是血液疾病,第二个是内分泌肿瘤,第三是普通外科。普通外科在瑞金医院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微创手术。Gary前天到了我的医院来看,他非常震惊的,因为我们瑞金医院的普外科这个科室550个床,我们有3个中心、4个专业。那就是变成一个小的医院也只有这点床位。微创外科在我们的腹腔镜年代,瑞金医院的普通外科做得非常领先,尤其是在腹腔镜的结直肠手术领域,瑞金医院的机器人在整个瑞金医院当中的应用大概占大多数的,大家如果还记得前面那张图,全球的机器人利用领域最广的是泌尿外科,但是在瑞金医院泌尿外科是一个非常多的手术,但是占最多的却是普通外科。我们的普通外科应用的领域当中有一些可能大家不一定能想像到,我们也可以用机器人手术来做,是可以获得很好的获益。 首先我介绍的第一个就是甲状腺手术,甲状腺手术现在很多,你们周围一定有朋友或者同事甲状腺去开刀了,甲状腺手术几乎毫无例外的会在你的脖子里面留一个手术的切口,因为甲状腺就长在你的脖子上。但是我们从最近的两年当中,我们完成了489例的甲状腺手术。甲状腺手术我们提出的口号就是颈部无疤痕的,我们在整个颈部是没有手术疤痕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切口是从腋窝里面做进去,就是用机器人手术来完成。这个手术对相当一部分患者是有吸引力的,因为他有美观的要求。 第二个我们的结直肠外科当中,利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到今年的8月份已经完成了331例的结直肠癌的手术,这个手术如果今天在座的有外科同事有医生的,你们会说我用腹腔镜也可以做得非常好,对的,一定也是,因为腹腔镜在这个领域当中也有非常好的应用。 接下来是胰腺肿瘤,胰腺肿瘤目前的发病在整个上海、中国、日本、韩国、欧洲、美国发病率在持续升高,为什么?因为这个病和两个因素是有关系的,一个和年龄有关,人活得长了,60岁以上的发病率是整个人口发病率的5倍。第二个我们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了,大家吃得好,高蛋白、高脂肪的饮食吃得多了,胰腺肿瘤它就会发生率增高。瑞金医院的胰腺肿瘤中心大家可能会非常吃惊,这是目前来讲至少在上海是最大规模的胰腺肿瘤中心,我们有126个床,一年的手术量超过1000例。在这个胰腺肿瘤一千多例当中,每年有30%到40%是用达芬奇机器人来完成的微创手术。 为什么我们可以在这个领域当中做那么好的微创手术?大家晓得这个胰腺手术是在我们整个腹部外科手术当中最复杂的一个手术。在这个手术领域当中,我们可以用微创来做,我想大概是两个理由。第一因为是一个所谓的高通量的胰腺中心,一年超过一千例的胰腺手术,可以选择一部分适合做机器人微创的手术。第二那就是机器人这一套整个的手术系统以及我相信未来的发展它就有一个我们非常喜欢看到的特点,可以实现复杂手术的微创化。因为结直肠我们可以用腹腔镜也做得非常好,的确是。但是对胰腺这样非常复杂的手术,我们用机器人来做微创,那它的优势一定是好于腹腔镜。所以在微创领域当中胰腺是非常滞后,有了机器人我们就可以做。 到目前为止我们做了多少个胰腺的微创机器人手术?一共1391例,这个数量是非常大的。这当中我们做了非常专有的名字,我们做了哪些手术,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这个手术要做什么事情?要把1/3的胃跟十二指肠胆囊总胆管跟胰头完全切除,已经切了那么多东西,你还要做胃肠、胆肠三个吻合口,这是一个复杂的手术。我们用机器人来做胰十二指肠切除做了473例,这个手术目前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是作为在我这个领域当中机器人的微创是非常标志性的,因为这个手术是在普通外科、消化道外科、胰腺外科当中我们认为是一个最复杂、最难的手术。这个手术可以用机器人来实现微创,所以这是一个发展的里程碑式的,为什么?因为我们可以实现了真正的复杂手术的微创化。 回到我刚才开始前的一句话,我们对疾病的治疗恐怕是未来整个治疗的中心,我手术做得好、漂亮,这个是我有一点自娱自乐,我会跟我的同事讲,我今天这个手术做得非常好,很高兴。但是这个患者活得长才是真道理。所以对于肿瘤来讲,我们用微创的手段来做,能不能达到和开腹手术同样的肿瘤的根治性,这是一个负责的外科医生必须考虑的。我们在全世界第一个发表了一篇前瞻性的研究在2016年,比较了用机器人来做胰腺癌和用开腹做胰腺癌,肿瘤的根治性、肿块切除的完整性、淋巴结的清扫性、无瘤生存率和生存率是没有显著性差异,完全可以相比拟的,用这个技术来做胰腺的肿瘤,这个结论非常重要。你可以在实现患者微创最小代价、最快恢复的基础上,让患者获得好的肿瘤的根治性。 用机器人来做复杂手术可以走得多远?胰腺肿瘤很容易侵犯血管,我们要把血管切除再换一个人造血管,这个技术能否在机器人下完成?答案也是可以的,我们机器人帮助辅助的血管重建,在胰腺肿瘤当中非常常见,我们也可以进行完成。同时我刚才讲了,我们中国的外科医生,我发现今天有不少外科医生我的同行在,很聪明,我们用这个机器还做了全世界第一个报道了所谓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手术,也是非常复杂的,我们用这机器在全球第一个报道。这是世界机器人外科协会主席对我的评价,他说我们团队做的这个研究是具有原创性的。同时瑞金医院的胰腺中心还成为机器人胰腺外科的国际培训中心,每年还有很多的同行来我们这边交流学习。 在我发言的最后也分别来做两个非常小的广告,一个是在今年两个星期之后,11月16号到18号,第四届亚洲太平洋机器人外科年会在上海瑞金医院召开,我们主办,在上海召开。同时也非常欢迎在座的同行把这个信息带给全世界的机器人外科同行,2020年的世界机器人外科大会将在上海举办,也是由我们瑞金医院申办成功。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的“世界健康科技创新论坛”于2018年11月7日在上海举行,该论坛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配套现场活动,直观医疗首席执行官Gary S. Guthart出席并演讲。 其表示机器人手术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机器人体系能搜集大量的数据,能更好地告诉外科手术过程的方方面面。使这些技术能很好地服务外科医生。直观医疗希望与诸位共同努力,共同推进中国医疗行业的发展。 但Gary S. Guthart也表示,开发的智能技术是要帮助外科医生实现目标,不是替换这些医生,而是实现人机协作。 以下为演讲实录: Gary S. Guthart:尊敬的各位嘉宾,非常感谢主办方邀请我来现场进行发言,我感到非常开心。 正如之前各位演讲嘉宾所言,在中国,包括在美国,乃至于在全球,我们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就是我们如何进一步改进医疗的生态。毫无疑问的是,我们在过往已经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在未来,我们还有很多需求,还有很多机会。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朝着这样一个目标进军的过程中重要的一些思考。 之前的演讲嘉宾也讲到了非常高的医疗负担,在中国,肿瘤疾病每年至少400万新增癌症患者。进一步看一下机器人外科在哪些领域能被应用。在中国,主要用于癌症治疗,全球一半用于癌症治疗,另外一半进行良性疾病的处理。肺癌是其中一个例子。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致死癌症,5年的生存期确诊以后只有15%左右,一旦确诊为肺癌,能很好地判断预后到底如何。这是我们潜在的机会。我们不仅需要精准医疗,也需要精准预防。所以精准的诊断,也非常重要。 接下来我们的问题是,我们在思考这个话题的时候,如今外科发展得怎样了?外科手术非常复杂、非常困难,特别是肿瘤外科,并发症发生率平均是20%-30%。举个例子,结直肠癌并发症的发生率是大概35%,也就是说,每3个患者有超过1个患者进行外科干预后,还需要后续的并发症处理。如果汇总这些数据,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大。因为不同的外科大夫之间结果也是不一样的。重要的到底是外科大夫,还是器械?毫无疑问,外科大夫是最最重要的,但我们可以再问一下,我们如何选择医生?怎么判断?怎么知道哪个外科大夫能力最强?作为患者,能做出很好的选择吗?我觉得是比较难的。我们作为医疗圈子,是否能更好地帮助外科大夫不断地进步,然后再对患者做手术?作为整个大生态,我们有必要做出贡献。 Intuitive公司创立于1995年,我和同事在公司初创之初就开始问这样的问题,我们的目标和使命是什么?首先是更好的结果,如何帮助外科医生实现更好的外科手术的结果?第二,高效的低成本的平均的患者治疗。机器人手术不仅是物料的成本,还包括患者治疗过程的总成本,如果最后的治疗结果不理想,还要后续处理,总成本反而会更高。另外就是患者体验,我们是否人道地治疗患者?治疗结果是否可预期?是否满足了他们的期望?第四个目标,是否能为医疗提供商,包括麻醉师、外科手术、护理团队打造很好的体验?是否实现了人体工学,让操作人员能更舒服地展开工作?这是我们Intuitive 公司希望做到的。 首先我们要开发一些智能的技术,帮助外科医生实现目标,不是替换这些医生,而是实现人机协作。 另外有些重要的并发症,我们如何非常精准地定位病灶,包括重要的解剖结构?我们希望识别出肿瘤的结构的边界,使得不同的医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影像,更好地了解不同层次的组织后面的细节。之后对先进的影像我会有一些例子,可以通过组织看到后面的情况。 另外就是技术的学习。我们如何通过航空汲取一些经验?之前我在科技界,在NASA做飞行员的训练,是否可以把航空业的理念、技术应用到外科领域,更好地培训外科医生,让他们更好地上手? 还有一点,机器学习和大数据的时代已经到来,而机器人体系能搜集大量的数据,所以能更好地告诉我们外科手术过程的方方面面。使这些技术、手段,能很好地被我们所用,更好地服务外科医生。 我们希望使用人的创意,人类的智慧,进一步帮助医生,使得医生、介入科的医生更好地发挥潜能,治愈病人,打破目前的一些约束。 达芬奇系统被用来做不同的相关部位的治疗,从盆腔到胸腔,不同的器官我们都能很好地使用。有人可能会说,机器人外科技术似乎是革命性的技术,但发展的历程其实比较长。1999年第一套机器人被心外科手术使用;Da Vinci S在2006年开始使用,这是第二代;第三代是Da Vinci SI,在2009年的时候推出;然后是Da Vinci XI,还有一个低成本的版本Da Vinci X,能降低对健康组织的损伤。最新一代是Da Vinci SP。现在已经覆盖了全球60多个国家,有500万名患者使用了我们的外科手术机器人进行治疗。中国的医疗体系我们有十年历史,在中国大陆有73台机器,我们会很快庆祝我们的第10万例手术,在2017年我们就做了27000台手术。在高科技使用率方面,中国已经实现了比较高的水平。中国有几个医院,几个中心在高效地使用机器方面做得非常好,包括数据的采集以及对外科医生的培训,中国几个大的医院引领着全世界达芬奇机器人的使用。目前总共是60多家医院使用。在美国、亚洲、欧洲等,我们足迹遍布全球。我们非常辛勤地努力,我们相信持续学习、持续创新很重要。正如我前面讲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高,30%-35%。机器人辅助已经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数字仍然比较高,所以未来我们任重而道远。目前我们已有的是SI版本,希望和中国政府机构合作,进一步批准其他的一些新技术。 其中有个技术,是我们单孔手术系统,我们观察到的是三个机械臂,通过单一的孔进行处理。我们有个金属管,可以通过口腔或是移植的管道或是腹腔开孔进入体内。使用的是高清的成像技术。我给大家看一个短视频。 我们一直承诺,我们和合作伙伴将长期植根于中国。在医疗行业工作,最大的挑战就是很耗时,而且很难看到短期的效应。刚才复星的高管谈到了我们和复星医药的关系,非常紧密,很高兴跟复星成立了合资企业,能把技术和合作伙伴的优势,和中国的人才整合在一起,开创新技术。我们愿意把这样的合作跟大家进行分享。 我们在中国最重要的项目之一,就是在中国世界领先的医院设立培训中心,培训外科从业人员,为中国和该区域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希望和中药促会和其他协会共同努力,推动这样一个工作。在上海我们主要是开发针对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柔性机器人多传感器的技术平台的开发,它只有1m长,3.5mm直径的一根管子,通过口腔进入肺,然后定位病灶的位置。由系统决定到底是癌变还是正常的。如果能更早地诊断癌症,我们就能有更高的机率治疗。所以要关注早期诊断柔性机器人技术平台,整合AI大数据以及人为的操作。在中国,我们不仅能进行设计,而且能进行制造,以造福于中国和全球的病患。我们看一下视频。 现在这个体系在早期的临床试验中已经开始做了,和现在的一些技术相比,诊断准确度更高。我们现在在美国药监局做申请,也希望在中国能加快产品的注册流程。这对中国市场是非常好的一个机遇性的产品。 对各位来说,机器人手术是不是在未来?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机器人手术的未来,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我们希望与诸位共同努力,共同推进中国医疗行业的发展。 谢谢各位![详情]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的“世界健康科技创新论坛”于2018年11月7日在上海举行,该论坛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配套现场活动,复星全球合伙人,复宏汉霖联合创始人、总裁兼CEO刘世高出席并演讲。 复宏汉霖一开始是做生物药,愿景是希望能够提供质高价优的生物药,成为全球景仰的生物医药公司。经过逐步演进,最近焦点是肿瘤免疫治疗为基础,按照国际标准,全球定位,产品未来的销售定位就是全球销售。 复宏汉霖把联合治疗作为肿瘤治疗创新的一个重点,“主要就是在PD-1和PD-L1的基础上,加上另外一到两个抗体,来增加它的疗效,降低复发率。”刘世高介绍道,复宏汉霖把两个抗体的价钱降低到低于10万人民币,可以让这样好的疗法得到普及,让更多的病人负担得起。 刘世高说:“未来愿景一个是抗体直接攻击癌细胞,另外一个阻断血管的增生,再加上一个激活免疫系统,这样双管甚至三管齐下,跟癌细胞作战,提高有效率降低复发率,关键还是要能够做出可负担的抗体。” 以下为演讲实录: 刘世高: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下午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复星旗下两个主要针对肿瘤的研发企业,一个是复宏汉霖,一个是复星凯特。今天针对我们的战略、我们的产品技术等等,跟各位做一个分享报告。 首先各位报告一下复宏汉霖的情况。我们的使命是持续创新,着眼于优质生物药造福全球病患。我们在2009年2月在美国加州成立,当初成立公司的一个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我们在美国这几十年来所学的东西,希望能够回国服务,能够为国内的病患做出一些质高价优的生物药。我在回国之前一直从事质量管理的工作,深深了解质量的重要性。也刚好碰巧到2008年有这个所谓的一次性生产技术的上市,所以结合质量的观念,加上新的技术,我们认为在利用新的技术的前提下,质量跟成本并不一定会互相冲突。如果说我们能够引入新的生产技术,往往可以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 我们的愿景是希望能够提供质高价优的生物药,成为全球景仰的生物医药公司。我们在我们的使命和愿景里共同提到的一个词就是可负担性,这对我们非常重要。大家看到很流行的一部电影,《我不是药神》,讲的就是这个问题。中国癌症病人五年存活率可能只有欧洲、美国发达国家的一半,最主要的问题是新药的普及性,另外一个是新药的可负担性。进口药物常常非常昂贵,一个疗程要十几万甚至二三十万人民币,并不是所有的病患都能负担起。我们的使命和愿景就是希望通过我们的技术,把好的药国产化,把所谓贵族用的单抗生物药能够国产化、平民化,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够用得到、用得起。 我们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我们一开始是做生物药,逐步演进,最近我们的焦点是肿瘤免疫治疗为基础,一开始就按照国际的标准来做,一开始就是全球的定位,我们的质量标准就是全球的质量标准,产品未来的销售定位就是全球销售。 关于公司的国际化架构,复星一开始就是我们的投资人跟合作伙伴,所以我们很荣幸能够加入复星的大家庭。尤其是在2009年,全球金融最不景气的时候,复星愿意做这样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我们非常高兴能够找到复星这样的国际化合作伙伴,他们非常专业也尊重国际法规。 复宏汉霖目前拥有徐汇区一厂,和位于松江区的二厂,以及位于台北跟美国加州的两个研发公司。 首先谈一谈我们在质量方面的努力。我们从一开始做生物类似药,质量对标就是欧洲的EMA的法规,因为那时候,不但中国没有法规,连美国也没有。美国生物类似药的法规是2014年出台,我们国家是2015年出台。所以我们在2009年、2010年刚开始的时候,唯一能够跟随的国际化的标准,就是欧盟的质量标准。按照欧盟的质量标准,从临床前的药学研究、到临床研究,所有都和原研药做头对头的对比,确保在安全性上、疗效等都跟原研药是高度一致的。另外我们也参与国家生物类似药研发跟技术评价的技术指导原则的制定,我们2012年就开始参与了CFDA一连串的座谈会和研讨会。所以经过两三年的这样一个讨论、参与,我们很高兴在2015年看到国家颁布了这样一个生物类似药的法规。这个法规我们觉得是非常不错的法规制度,它跟欧盟的国际的标准是非常接近的,质量标准也是非常非常高的。 另外我们也积极参与十二五和十三五重大专项的研发项目,目前还担任十三五的组长牵头单位做抗肿瘤生物类似药的研发跟产业化。 今年6月我们一口气签了三个国际授权,我们的产品虽然还没有正式批准上市,但是已经找到几个国际合作伙伴。我们的HLX01跟阿根廷的公司合作,将进入南美洲国家。另外HLX02跟全球前十大的仿制药公司合作,进入四个国家。同时也跟欧洲第三大的仿制药公司,位于英国的公司合作,将进入欧洲、中东跟北美等总共73个国家。 通过和这些公司的合作,产品可以有效的进入国际市场。这些公司在跟我们签约之前,都派了他们专业的团队、质量的团队到公司,确保我们的产品质量符合国际标准,这样才跟我们签约。这个签约不仅是我们未来获得国际的销售渠道,也是对我们产品质量的认可。 速度方面我们也感到非常的自豪,我们成立短短九年的时间,目前生物类似药的临床批件数应该是全国数一数二,我们目前有8个生物类似药在研,其中有5个已经进入临床。我们还会持续申报生物类似药进入临床。 创新方面也不断努力,首先我们制定了一个非常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因为我们深感创新虽然不错,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老百姓负担得起。我们的座右铭就是,不管这个药再好,再有效再安全,如果这个病人负担不起,对于这个病人来说这个药还是没有用的。基于这样一个理念,我们不断创新,而且这个创新要让老百姓负担得起。怎么能让老百姓负担得起?研发成本方面,我们自己打造了一连串的技术平台,所以我们基本上外包的东西非常少,我们的固定成本的摊销就变得很薄,产能使用变得很高。 而且我们一开始就采用新一代的生产技术,确保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比如高表达细胞株技术,自主培养基的技术,我们自主开发培养基,让培养基成本降低75%。另外我们也有丰富的产品线,确保产能使用率非常高,产能使用率是决定成本的一大因素。另外采用新一代的生产技术,比如连续培养的技术,来进一步降低成本。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我们基本上目前还是针对已经验证过的靶点来做新的单抗药物。为什么我们目前还比较少做创新药?因为首创的创新药必定贵,因为它的成功率低失败率高,按照美国的统计,去年的数据,从临床I期开始,创新生物药的成功率只有11.5%,9个里面才有一个成功。原研药厂为了赚钱,必须把那8个失败药物的费用全部转嫁到少数成功的药品上才能赚钱。这8个失败的药物,可能很多进入临床II期、III期,已经投入了5亿、10亿美金。也就是为什么现在一个药品的研发要一二十亿美金,因为一个成功的药物必须要摊销所有九个药物的成本,也就是1+8的成本。 原创药必定贵,中国病人必定负担不起。一个疗程要几十万人民币,中国病人必然负担不起。所以我们现在的一个方式就是对已经验证过的靶点来做新的抗体。这也可以申请全球的专利,也同样可以让这个药能够成功上市。这也有很多先例。 基于这样的战略,我们可以大幅降低失败的几率跟失败的成本,让病患更能负担起这样一个药物。 另外刚才提到我们大量引进新的生产技术来降低成本。这边是提到了一次性的生产技术,包括一次性的生物反应器以及相关的技术。主要的特色是可以让固定资产投资减少50%以上,废水废弃物减少75%以上,更环保。同样的,让总生产成本能够降低20%到35%。同时生产时间大幅度缩短,每一年能够生产的批次大幅度提高。最重要的是不但成本降低了,而且质量提高了,因为交叉污染所造成的质量的风险跟延误的损失大幅降低。这是一个说是弯道超车也好,非常革命性的技术。 我们从一开始的商业计划就是按照这样的技术来做,2012年开始我们跟药监单位不断的沟通交流,得到认可,我们拿一连串的对比数据,国际应用的数据,跟药监单位不断的沟通,最终得到药监单位的认可,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现在在我们后面利用这个技术来做生物药生产的公司非常多,也是我们对国内产业的一个贡献。 另外我们也积极的在筹建我们松江的二厂,去年底跟松江政府签约,要在松江的产业园区的200亩地,建设我们的二厂。它完全是按照国际标准来设计,同时会充分的利用自动化、信息化跟智能化的新的技术,确保低碳、节能、环保,这样一个智能化的先进生物医药生产基地。建成之后,全部产能可以服务超过三百万的病人。 另外在肿瘤治疗方面,创新方面,我们把联合治疗作为我们创新的一个重点。主要就是在PD-1和PD-L1的基础上,加上另外一到两个抗体,来增加它的疗效,降低复发率。这个联合治疗的主要的问题也是可负担行,复宏汉霖把两个抗体的价钱降低到低于10万人民币,就可以让这样好的疗法得到普及,这样一个好的组合,能够让更多的病人负担得起,这就是我们主要的战略。 未来我们的愿景,可能一个抗体直接攻击癌细胞,另外一个阻断血管的增生,再加上一个激活免疫系统,这样双管甚至三管齐下,跟癌细胞作战,提高有效率降低复发率,关键还是要能够做出可负担的抗体。 为了这样的一个联合治疗,我们也大量的布局。我们在创新生物药,目前在研的品种超过15个,其中包括4个已经进入临床阶段。另外还有十几个在不同阶段的临床前的研发当中。我们也报了全中国第一个联合治疗的IND。 我们最近两年也得到非常多的奖项跟荣誉,包括新加坡的一个独立单位去年颁给我们的奖项,还有欧洲的一个单位最近给我们的奖项,都是一些国际的奖项。 接下来我想利用一点时间,五到十分钟,介绍一下复星凯特。复星凯特刚才陈总也提到了,是复星医药跟美国的Kite合资在中国建立的一个合资企业,主要就是开发以细胞治疗、CAR-T治疗为主的这样一个创新的生物医药公司。这个主要就是,细胞疗法可以算是一个最新一代的抗肿瘤的疗法,从一开始的细胞毒素,到小分子药物,到抗体,到最近的CAR-T,疗法的演变不断的更新。CAR-T进入中国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不是可以很快的让这个新的技术进入中国,在欧美现在已经有两三个CAR-T的疗法得到批准,目前在中国还是没有。 CAR-T,目前也拿到美国FDA和欧盟的批件。它的有效是可以持续,超过15个月,是一个非常powerful的。目前在全美超过600个病人接受过CAR-T治疗。这是全球的市场,欧美有七千多个病人,中国可能有数万人。市场潜力还是非常不错的。目前在2017年美国批准,今年8月欧盟也批准了。 复星凯特把美国Kite公司的所有生产技术完全的转移到中国,在张江设厂,把这个技术完全的transfer到国内来,而且完全按照国际规范来生产。目前的产业化策略就是能够尽快的做完临床,申请国家的生产批件。目前已经拿到了IDN的批件,5月递交申请,8月份就拿到临床批件,目前真在积极的展开临床实验。 引进先进的技术,组建有经验的团队,不断的扩大产品线,把后续的产品线不断的引进,或者是自己开发新一代的产品。这样能够让公司不断的价值最大化,同时也能够服务更多的病人,希望能够治愈更多的肿瘤病人。 我今天的报告就到这边,谢谢各位。[详情]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的“世界健康科技创新论坛”于2018年11月7日在上海举行,该论坛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配套现场活动,长海医院泌尿科副主任任善成出席并演讲。 任善成从一个外科医生的角度谈到了精准医学外科,他认为,外科医生也是精准外科的概念。 一般人对于外科医生而言,印象当中只是拿一把手术刀,去切除各个部位的肿瘤就完了。但实际上,精准医学当中,外科医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广义的精准医学来看,应该是利用当今已知成熟的知识和经验,一切新兴的正在研发的未来的新技术最大限度的提高诊疗的精确性,并且最终能达到并发症最少,效果最好,患者最受益。 任善成设想,有了大数据之后,外科医生就可以像自动驾驶一样,让机器人自主开刀,这一天很有可能会出现。但并不是说医生就要放下手术刀了。 他指出,在外科的手术或者外科治疗过程当中,大家一直有一个思维定势,外科其实是一把刀只是一个物理特性,但在人类整个自然界过程当中,其实有非常多的各种能量的形式能够用来治疗肿瘤,或者治疗疾病。比如说可以用放射的治疗,现在最常见的很多的放疗,包括质子刀,可以用温度、机械力,可以用光能、电能,甚至声能去做这样的治疗。 以下为演讲实录: 任善成: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下午好,首先我要向各位汇报一个情况,孙教授昨天下午6点钟接到电话通知有一个重要的健康保健任务,所以今天一早6点钟的飞机就去北京了,他特地嘱托我非常重视这一次的论坛,也特地嘱托我代表他向大家表示深深的歉意。 各位嘉宾我是长海医院泌尿外科的任善成,我是一名泌尿外科医生,今天我也特别激动有这个机会,本来我是一名听众,现在变成一位代替的讲者,非常激动。因为我个人也是现代科技的一个受益者,就像我们现在整个外科里面最先进的达芬奇机器人,我在2012年的时候就成为达芬奇机器人的手术主刀医生,现在当然在外科领域,包括整个医药领域,大家谈论最多的是精准医疗。我今天就以一个年轻的外科医生的角度向各位汇报一下我对精准医学外科方面的理解。 医学领域个人觉得相对其他的领域是发展比较缓慢的领域,因为这个领域最重要的我们服务的对象是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就像前面两位老师所提到的,我们的医药开发包括各种手术和整个临床实践的过程需要非常长的时间,一个药物可能会花十年、十亿美金,但是我们处于一个最好的时代。2015年奥巴马总统提出来精准医疗的概念,其实他是想说用最好的、更加精准的诊断和更加精准的治疗,他所提的年代因为是一个非常好的时间。 我是2011年从美国回来,那时候做一个全基因组测序大概要30万人民币,但是现在可能只要不到1000美金。所以到2015年它恰巧处于高精尖的生物科技,它的价格和水平和处理能力正好可以达到临床应用的级别。所以在精准医学的第一个给我们的基础就是它有以基因组测序为代表的新的生物学技术。 除此以外其实生物信息的分析技术也非常关键,就是大家现在经常谈到的大数据、云计算这样的能力。到2015年正巧这两样技术进行了一个融合汇合点之后,我们在精准医学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当然对于外科医生而言,大家印象当中只是拿一把手术刀,去切除各个部位的肿瘤就完了,可能就像这首诗所写的,这六样东西,“山石竹木,水波烟云”,外科医生跟精准医学是没有关系的,但是“虽无常形,而有常理”,精准医学当中外科医生是不可或缺的角度。从美国的这样一个精准医学的理念来说,就是古代人所说的异病同治,或者同病异治,它的概念还是比较狭隘的,只是把个人的基因组,包括后面所说的表观遗传、蛋白、代谢这些各类的组学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得出这个病人最终用什么样更好的办法、更好的治疗手段。 如果说要讲更广义的精准医学,应该是利用当今已知成熟的知识和经验,一切新兴的正在研发的未来的新技术最大限度的提高诊疗的精确性,并且最终能达到并发症最少,效果最好,患者最受益。所以Precision Medicine我们认为用这样的英文单词去解释反而可能会对临床更加适合。 为什么说我们觉得外科医生也是一个精准外科的概念,也是在精准医学的过程当中呢?从外科的发展史来说,外科最早发展在19世纪中叶,那时候外科医生最主要的是由于很多的创伤或者战争最常见的手术是做一个截肢性的手术,那时候由于麻醉技术包括外科技术的粗糙,所以患者痛苦比较高,死亡率高达65%以上。随着整个时代的科学技术进步,从开放手术、从切除手术刀到最后的重建手术,我们做完各种手术之后,不管把手术达到最好的效果,而且更加注重微创,到了现在的情况,注重微创、精准这样对于外科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概念。 当然在外科里面要想开好做好一个手术,外科医生最好的是两个,第一个你有非常好的解剖机构,解剖层次非常清楚。第二个从中国古代最早出土的砭镰,到汉代,到现在常见的刀,到现在最先进的机器人手术刀,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医生有一本杂志叫《柳叶刀》,柳叶刀基本上就是我们外科医生的代表。但是事实上外科而言这两者是有相互矛盾的,外科的刀是为了破坏结构的,而解剖结构是人能够保持正常的很重要的根本。在这个前提下,能不能有比较好的综合呢,我们看到最新的达芬奇机器人这样一个手术出现了之后,在《柳叶刀》杂志上发了一篇文章,他们就去比较最早用开放手术和用微创机器人手术两种不同的方法来比较到底哪一种方法效果好。 但是非常令人出乎意料,外科机器人达芬奇机器人这个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并没有给病人带来非常多的获益,我们可以看到它在所有的这些手术的并发症、手术的切源包括手术最后的效果两者之间没有很大的差异。当然这一篇文章并不是否认了外科手术或者外科机器人给病人带来的获益,反而是这篇文章,我们现在讨论得非常多,其实这篇文章最后作者在结论部分写了一句话非常好,就有点像中国的武侠小说里面一样的,他说最后的结论是你一个病人得前列腺癌的时候,选择哪一个方式的时候,不要去选择开放手术还是微创手术,你一定要选择一个非常有经验的医生,这个医生最擅长用什么方式。也就是说大家都是武功高手,你可以使用刀枪剑戟各种各样的方式,这篇文章给我们非常好的结论,就是说机器当然很好,但是使用机器的人也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我们在做手术当中确实包括在我们各个学科的外科当中,最大的精准外科就是我要把所有的肿瘤,所有的坏组织把它切除干净,但是又要把所有的正常组织都给它保留。所以这实际上在两块当中是一个矛盾,但是正是这个矛盾奠定了我们在做精准外科当中会不断的追求极致。我们说目前最先进的是机器人,是不是说在精准医学时代未来的方向不是机器人了,我们觉得是肯定的,还是机器人,但是机器人而言对现在,因为国内马上要发布10万人的机器人手术里程碑的纪念。我们在做手术的过程当中,外科医生有非常多的理念,非常多的感受和非常多的想法,可以把机器人从现代的第一代机器人变成MAX,甚至第二代、第三、第四代,比如在英国习主席在英国哈姆林中心看的一个i-Snake,因为我们现在所有的机器手臂都是直的,i-Snake可以是一个像蛇形的结构,这样一个结构可以See more;Reach more;Treat more!可以达到非常仿真的结果,更加容易达到各种结果,特别是在做一些弯曲的例如肠道类手术。 第二类机器人,在做机器手臂的时候,机器人早期的时候是为了做远程医疗,我们外科一直最好的梦想,就像当时伊拉克战争美国人为什么想做这么多器械的创新,就是想让医生在后方把机器推到前方去,做远程的手术。但是远程手术有个最大的问题除了数据传输之外它是没有触觉敏感的,这个机器手臂是冰冷,不是像外科医生真正的手一样,触摸到什么样的东西是没有感受的,但是现在MAX2可以精准感受这个组织是软的硬的是什么样性质的组织。 第三它可能会结合很多影像的设备,我们现在在做手术的时候,我看到的东西只能肉眼看到,但是如果我打一些造影剂进去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是肌肉、这是神经、这是血管,从而真正达到精准外科,精准切除,把该切除的组织可以精准切除,不需要伤到的组织能够进行完整的保留。 MAX3可以做眼球追踪的模式,也就是说它有类似于VR的效果,前后左右可以让机器人看得更好、更准,更重要的定位。 第四类机器人再发展,我们现在在判断这个组织的时候,只是医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肉眼去看,如果用多光子显微镜,它瞬时间在几秒钟之内就可以告诉你这个是癌细胞还是不是癌细胞,这个加上跟机器人一起用,机器人就真正变成一个机器人MAX。 前面所说的配上这四点之后,有了机器人MAX是不是就足够了,甚至以后有了大数据之后,外科医生就可以像自动驾驶一样,让机器人自主开刀,这一天很有可能会出现,但是是不是就这样足够了呢?可能我们在肯定之肯定机器人的同时,也要肯定之否定,我们说人们有办法放下机器人,我们不用手术刀,我们不用手术刀去做这些手段。在外科的手术或者外科治疗过程当中,大家一直有一个思维定势,外科其实是一把刀只是一个物理特性,在人类整个自然界过程当中,其实有非常多的各种能量的形式能够用来治疗肿瘤,或者治疗疾病。比如说可以用放射的治疗,现在最常见的很多的放疗,包括质子刀,我们可以用温度、机械力,可以用光能、电能,甚至声能去做这样的治疗。 我们以前列腺癌治疗为例,因为前列腺癌在国内包括国际上在全世界排名第二的恶性肿瘤,相对来说整个全世界对它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我们有一个局部治疗,简单讲什么叫做局部治疗,这么大的一个前列腺我把你里面的癌细胞全部杀死了,但是我前列腺是保留着,因为现在做外科手术不是把整个前列腺全部拿掉,因为前列腺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包括控制小便、生育功能和男性功能。所以这样一个局部治疗就可以达到我前列腺还保留着,但是我把你癌细胞拿掉,就类似于真正的精准治疗。第一种办法是用冷冻的办法,在国际上现在研究的相对来说比较多,它适合于比较低微的病人。第二种办法是用高强度的聚焦超声,也是用超声能量的办法来做治疗。第三种跟分子生物学比较相关,可以打一些粒子进去,能够特意吸附到肿瘤上去,只把肿瘤细胞杀死,而对正常的细胞没有影响。第四种用激光的疗法。 这里重点介绍有一种新的办法,叫不可逆电穿孔。在前面要么用冷的,要么用热的,要么用激光,但是这种不可逆电穿孔最大的好处就是不产生冷,也不产生热,而且它有组织选择性,也就是说比如说你在里面有很多不同类型的组织,只杀死癌细胞,对周围的正常细胞,包括神经细胞没有损伤,而且几乎没有组织疤痕。这个是我们在长海医院孙颖浩院士成立的前列腺癌物理能量治疗中心,有几个小组,包括一些病理科医生、放疗科医生、肿瘤科内科的医生一起做这样一件事情。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不需要做手术,用高能量聚焦超声的办法,我们之前规划好到底前列腺在哪一个部分,只要你有5毫米左右的肿瘤细胞在的话,就可以精确定位它,只把这部分肿瘤杀死,整个前列腺保留。现在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正在做,初步做了几十例病人,发现确实效果非常好,绝大多数病人没有一些常见手术带来的并发症。 第二个这是真正国产,是孙颖浩院士和国内的企业进行联合研发的叫高频双脉冲不可逆电穿孔,目前在5家中心已经完成了超过200例的临床实验。前期的效果非常好,对于一些前列腺癌病人,可以用不可逆电穿孔这种办法让病人做完手术之后,因为现在前列腺癌如果用外科手术做,这是泌尿外科最大的手术,如果用这种方法做,你做完了,当天下午或者明天就可以出院回家,而且对病人的各种功能有很好的保护。这是一个简单的画面大病理切片,在整个的切片里面可以看到用黄颜色标记的是这部分是癌细胞,只把癌杀死了,包括消融周围正常的神经、血管都可以保留着,所以对前列腺功能得到了非常好的保留。 这是我们做的同样病人,不管肿瘤灶多大,是小灶、半叶,还是整个腺体,都可以用这种办法来进行非常好的局灶的治疗。 2016年获得诺贝尔奖主要是说我们可能以后通过他们的这样一个研究,推动纳米机器人的进展。无独有偶,大概在2013年的时候,孙校长因为他也担任我们学校的校长,我们一个本科生做动画比较好,校长就跟他提出来,我有一些想法,你看能不能做成一个动画。他当时的想法是打进去一些颗粒,这个颗粒上装了很多小的排头兵,每一个排头兵都是一个独立的战斗单元,打到血管里之后通过一些定向位置找到达肿瘤相应的部位,然后发射信号。到达这个信号之后就去单细胞分析哪一个是癌细胞,哪一个是健康细胞,有了癌细胞之后就发动命令,向尖排班的班长说发现了癌细胞,他就立刻法这种能量,不管是激光的还是不可逆的电穿孔能量,把这种肿瘤细胞杀死。这样一个办法就像前面许田老师所讲的精准预防。 前面有一篇文章讲的我们正常的人体其实你在20岁的时候把每个人的单细胞拿出来分析,有很多正常人体的单胞里面就有一些癌变的,有一些癌症的突变,只不过没有变成癌症细胞,如果有这样的纳米机器人我们做精准预防,把这样的纳米颗粒打进去之后,能够把癌前病变及甚至癌前病变都不是的,已经有一些有害突变的细胞进行识别,进行处理。 对外科医生而言,如果真正发展到这天,应该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我们不做事情,我们只要每天去打这样的机器人就可以了。谢谢各位![详情]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的“世界健康科技创新论坛”于2018年11月7日在上海举行,该论坛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配套现场活动,复星国际联席总裁、复星医药董事长陈启宇出席并演讲。 布局健康生态,打造赋能创新平台的过程中,复星在中国不断加强创新科技落地的能力。 陈启宇称,复星正在深耕中国市场,“我们跟国药控股拥有十多年的合作关系,我们在中国市场有强大的市场转化能力和营销团队,有非常好的医疗服务的机构的体系,以及正在发展的医疗保险、健康管理体系。”他表示,这样一个完整的全面的生态体系,将支撑和迎接更多的创新科技进入中国市场,服务中国消费者。 以下为演讲实录: 陈启宇:尊敬的施院士,王主任,周会长,吴主任,以及各位我们尊贵的来宾朋友,大家下午好!有了前面许教授的精彩发言,特别是又是校友,觉得特别有面子,上来发言压力小了很多。今天能有机会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复星包括我自己本人对医疗创新、大健康创新的一些个人感受,非常荣幸。 就像许教授讲的,在人类历史上,科技是真正驱动社会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类的健康,其实有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期望平均期望寿命不断延长,靠的什么?除了不打仗这种客观因素,核心的,还是科技进步。随着疫苗、麻醉药品的出现,抗生素的出现以及心脏起搏器这样的先进创新医疗器械的出现,在每个这样的突破性技术后,我们发现人类的期望寿命大大延长了。 今天大家经常讲一个话题,我们人类能不能活得更长,能不能突破100岁,能不能到120岁,甚至有人开始探索能不能永生,以某种形式生存下去?过去有些事情不可想象,但今天,就像刚才许教授讲的,很多现代科技,很多已来的未来科技,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身边,正在发生,正在不断快速地以超越我们想象能力的速度在成型。 所以未来的创新科技,基因治疗的科技,免疫治疗,创新的医疗器械,就像我们Intuitive Surgical发明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包括生物制药,智能科技跟生物技术,跟医疗技术的结合,等等。这些科技正在不断地打破我们的想象力。未来,真正的人类更健康、更长寿的驱动力,来自于科学。 现在中国社会平均期望寿命70多岁,日本达到了83岁。我看到一个报导说,下一步日本十年左右的期望寿命超过90岁。反过来想,怎么做到?怎么突破?摆在我们面前的,影响我们期望寿命的和生存质量的痛点、门槛、问题,是什么?今天大家普遍关注聚焦的是肿瘤,中国一年400多万肿瘤患者,我个人觉得不止,美国接近200万,按人口比、生存环境比,中国可能更高。第二就是脑卒中,中国一年200万人死脑卒中,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还有心梗,心血管类的疾病。这些疾病之外,人还面临着衰老的问题,各种慢性病会出现,有没有一个抗衰老的技术,使得慢性病的发生推迟甚至逆转?这个之后,人活下去的意愿,想不想活,又变成一个问题。所以精神类的疾病,怎么解决抑郁、心情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分析一下,影响我们寿命的有很多因素,无外乎就是这些,除了那些突发因素外。 所以科学界、产业界、医学界,大家其实都在围绕这样一个逻辑做科技、产业的突破。创新上,今天我们有了各种不同路径的创新科技和模式,创新的整合式的诊疗技术,预防很重要,治疗很重要,成熟的通用的药物治疗很重要,个性化的药物很重要。各种科技在不断进展。 昨天比尔·盖茨先生在北京有个演讲,他是拿着一个罐子演讲的,罐子里面是“宝”,外面看着是人类的排泄物,但中间蕴藏着的可能是解决人类疾病问题的很多宝藏,微生物菌群。怎么变废为宝,怎么从中找到每个人健康的解决方案?其实也在这里面。这也是科技。越来越多的创新科技,包括Intuitive Surgical经过20年的不断研发、创新,到今天形成的手术科技,未来还会进一步延展、进一步升级、进一步发展,会解决越来越多的人类的临床疾病问题。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以前跟医疗行业看似不着边的科技,正在渗透、影响我们这个行业。很多临床科技的迭代、药物研发技术的迭代,今天的飞跃很大程度上是依托了来自IT领域技术的发展。我们这些技术整合,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带有现代IT技术支持的健康管理体系、整合式一体化的健康保险的机制,这种创新也在趋使我们向这个方向发展。 中国正在快速地进入一个老龄化社会,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是我们的契机。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进入,其实中国也会进入一个新的大健康的新经济时代。如果说过去的十几年,中国在互联网经济中带来了巨大的引擎,促进和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那未来大健康可能是一个新的领域。互联网科技推动中国经济今天的形态,那大健康经济、医疗科技驱动的大健康经济,将使得中国经济大大受益,也使得中国老百姓超百岁的期望寿命愿景理想可以得到实现。大家希望得到更高质量的生活水平,更有效的治疗。我们也可以找到更有投资价值的投资机会。当然,结合中国的国情,我们所有的创新,要有一个可负担的费用的基础。这些,我们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都在最近有很多有关大健康产业的非常明确指示和讲话。政府正在加速医疗创新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主导、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正向、越来越积极的作用。中国步入大健康经济时代,已经指日可待。 我们也看到,中国的产业界、科学界、医学界已经在大健康产业创新上进行了很大的投入,有长足的进步。我们一批产业公司,年研发费用投入已经占了销售额8%、10%甚至15%、甚至更高。我们的风险投资界给了很多的资金支持给产业。我们有很多在美国学有所成、创业有成的科学家和企业家回到祖国创业。 但光凭这些可能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在中国初步具备的创新能力上看到不足,要积极立足创新同时,能撬动链接全球资源。毕竟就像许教授刚才讲的,美国的GDP18%左右在医疗上。为什么这么高?核心的一条,创新的投入确实大,用支付体系承接了创新投入的投资压力,有出口,有转化。所以美国、欧洲、日本、以色列在医疗科技上,有了很多的积累、基础。这些也是我们中国当前在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解决国民健康问题非常重要的要素和资源。我们要能善用、撬动这些全球资源。 复星20多年的成长发展,越来越往创新的方向发展。复星的起步是1992年,1993年利用PCR技术在中国率先成为第一批分子诊断技术公司,进行创业。到1998年成为上海第一家也是医药行业第一家民营上市企业。我们不断把更多的资源往创新道路上投入、发展。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独特的全产业链的模式。但是,背后我们还是希望通过科技驱动产业的成长、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我们在自我创新投入加大的同时,我们跟Intuitive Surgical、KITE等全球创新型的公司牵手合作。我们在全球布局了全球创新体系。今天可以说,复星大健康产业的创新体系的足迹,已经遍布全球,我们在旧金山、波士顿、伦敦、牛津、剑桥、以色列、上海等全球创新要地,都有了自己的基地和合作伙伴,VC体系的网络正在深入创新科研的技术前线。找到更多的最前沿的科技,跟最优秀的企业、人才一起合作,共同发现这些新技术,发展这些新技术。 在这个过程中,跟全球性的领先科技公司、领先科研技术公司、领先的科技团队、科学家各种模式的合作,灵活地应用,也是复星近几年发展的模式灵活性的一个体现。比如许教授,三年前请许教授做复星医药首席科学顾问,是本着学习的态度,许教授这么一个复旦人引以为傲的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回到中国、复旦以后,我们希望向许教授学习更多。但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许教授刚才介绍的跟罗森勃格的模式,非常好。我们主动邀请许教授发起成立了科技创新孵化平台——复星领智。到今天,已经形成了非常好的成效。 我们在以色列投资参与了Pontifax这么一个以色列知名和全球知名的生物医疗VC基金的合作,有一整套非常好的合作模式,也使得我们了解接触了非常多的先进科技。Butterfly也是一个模式,通过复星领智我们直接投资。我相信许教授刚才介绍的这么先进的手持式的超声科技,又是人类一些史上一次标志性的革命,会彻底颠覆现在很多医疗的程序、医疗服务诊疗行为和科技的进步。 我们跟KITE这样一个全球知名的从事CAR-T技术研发的领先公司,在中国创新地设立了合资公司,把KITE研发成熟的产品、技术带到中国,快速地转化。第一个产品,我们已经进入了中国临床试验阶段,希望不久的将来能用到中国患者身上。 最近我们复宏汉霖也跟韩国的公司进行了深度的技术转移,也把他们开发的全新的单抗药品结合整合到我们的发展体系里,加入我们创新大环境里。 包括Dova公司全球创新的一个药物,刚刚获得许可。中国政府政策的调整,使得这么一个刚刚在美国获批上市的产品,在不久的将来在中国免临床可以直接注册进入中国市场。 这样一种多元化的灵活的合作模式,使得复星在科技创新上依托于这些全球创新企业快速地发展。 Intuitive Surgical跟复星的合资,应该也是全球创新医疗科技公司跟中国企业一个合作的典范案例。十多年前,美中互利公司开始帮助Intuitive Surgical在中国进行产品注册、医生培训、进入医院。经过十多年,双方建立了深度的友谊和合作关系。我们在2016年成立了双方的合资企业。希望把Intuitive Surgical正在研发的下一代最新的前沿的装备产品肺癌诊断技术和肺癌未来的微创化的治疗技术的产品拿到中国市场,拿到中国研发、生产,全球销售。这个模式,其实是中国市场、中国产业嫁接全球一流企业的一个非常好的模式。 布局健康生态,打造赋能创新平台的过程中,复星在中国不断加强创新科技落地的能力。我们在中国市场深耕,我们跟国药控股拥有十多年的合作关系,国药控股在中国有深度的市场领先地位,无论是分销还是零售。我们在中国市场有强大的市场转化能力和营销团队,有非常好的整套的复星自己控股和管理的医疗服务的机构的体系,以及正在发展的医疗保险、健康管理体系。这样一个完整的全面的生态体系,将支撑和迎接更多的创新科技进入中国市场,服务中国消费者。感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的“世界健康科技创新论坛”于2018年11月7日在上海举行,该论坛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配套现场活动,西湖大学副校长、生物医学讲席教授许田出席并演讲。 随着中国及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体进入老龄社会,伴随着各种的疾病高发,许田提出了一个想法,未来不只是要来精准医疗,还要来精准预防。 “要通过各种方法提早来预防,改变生活习惯来预防。要早期发现,疾病早期检测,等到发病你再来治,成本太大,对于个人也太痛苦。”许田称,精准防御对社会的成本低,对个人的也低。“我相信中国可以作为这方面的引领,可以作为世界的引领,因为美国医疗不堪重负,太贵了。” 以下为演讲实录: 许田:非常荣幸到这里来和大家一起探讨全球健康科技的挑战和机遇。近几百年人类社会的发展,主要由一波又一波的科技革命所推动。从1771年在英国用机器纺织标志工业革命的开始,人类社会在一波又一波的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发展。从蒸汽机、铁路运输,到引进汽车石油工业,到现在热门的科技革命、计算机网络、世界上第一台的计算机。那么现在,我们的社会正进入由大健康科技所推动的科技革命中。这一波的科技革命,由分子克隆、基因克隆为标志,现在正进入快速的产出期。 所以今天,我结合自己的经验来和大家进行探讨。在过去二十多年时间里面,除了在耶鲁大学做研究、教书之外,我和我的朋友在我们住的镇上建了一个孵化器,来把前沿生物科技跟产业相结合,在这个孵化器里面,我们做了一些事情。比如,2003年非典大爆发,我们非常着急,我们召集了各种各样的科学家进行头脑风暴,然后计算机学家告诉我们,可以用计算机联网来进行非典药物设计。这一次我们没有申请专利,也没有成立公司,因为这是解决人类紧急问题。我们非常欣慰,我们一直坚持解决问题、影响社会,帮助我们所爱的人,这样的理念。在过去十多年里面,计算机国际大会上常常会提到,这是云计算的最早的实践案例之一。 在其他方面,我们进行了成功的产业化,比如研发了第一台基因测序仪,后来被罗氏公司所收购。第一个个人基因组测序、第一个癌症基因组测序、第一个维生素基因组测序、第一个微生物药靶等等,都是第一代测序仪做的。现在世界上70%的临床测序是第三代测序仪做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用全世界科学家的力量,15年时间30亿美金拼凑了一个基因组,但是没有办法大面积产业化应用,因为太贵。测序仪的研发使测序成本下降了千万倍,一个非常简单的概念是什么?如果以前一辆宝马车,10万美金买一辆宝马车,测序仪的研发使这个成本下降到1美分就可以买一辆宝马车。所以你们今天看到的测序的各方面的应用,就是因为成本降下来了。 第一个个人基因组测序,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当我们用在芯片上做的测序仪来测序的时候,我们给英特尔的创始人的个人基因组测序了。我们也测了激光发明者的基因顺序,并把他的基因顺序用激光编码送上了外太空,希望外星球的生命、智慧生物能够有一天接受到这样的信号。 这是我的合作者到白宫接受美国科技奖,因为发明测序仪。 测序仪的研发使各种各样的测序得到了应用,到产前诊断,到癌症测序,到现在的易感型测序,安吉丽娜·朱莉母亲和姐姐得了乳腺癌卵巢癌,她也发现了同样的突变,所以把卵巢和乳房摘除。现在测序已经可以避免两个有同样遗传基因突变的人产生感情之后下一代遇到问题。还有各种各样的应用。 另外我的实验室研究罕见病,我们发现了它的信号传导途径以及找到药物可以治疗癌症。临床医生就拿来治疗膀胱癌的时候,45人里面有1个有效。当时我们已经有了测序仪,进行测序之后发现他有这个基因的突变,跟我们发现的信号传导途径一样。后来美国国家卫生总署启动神奇反应者计划,找到有效的人跟基因突变的关系,后来发现有这样的关系,所以后来奥巴马总统2015年启动了精准医疗计划。我们非常欣慰,我们的研究和仪器的研发推动了生物医药概念的前进。 测序仪的研发能够测序,带来最大的福音是罕见病。全世界有七千多种罕见病,有单基因突变引起的罕见病。以前非常难治疗,现在因为测序可以知道他哪个基因突变,可以进行基因和细胞治疗。所以我们联手复星医药,对罕见病病人进行治疗。用我在复旦大学研发的一个转座子新技术,结合干细胞进行治疗。 另外人类社会的科技革命浪潮,一波一波,时间越来越短。现在一波科技革命浪潮没有完成的时候下一波已经到来。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已经过了三十年的孵化期,进入了产出期。所以现在两波科技革命结合在一起,力量无比的大。我们来结合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一起来为患者谋福利。 当时一个药二十年之后才被美国药监总局批准,时间太长,对病人来说时间太长,对投资者的时间太长,对于科研者的时间也太长。所以我们说,never again,这一次我们成立了新的药物研发公司,我们最近这个月改名人工智能药物研发公司,这一次我们三年时间里面,结合人工智能来研发药物,三年已经有四个药在临床II期、I期,这是无与伦比的速度。 这是我们研发的药物在临床的效果,这个病人七次化疗,肿瘤全身爆发,用我们的药之后,六个星期肿瘤消失。我们非常欣慰。 除此之外我们对天然药物非常感兴趣,天然植物不但带来了香水以及健康食物等,大家可能不太清楚,我们现在用的50%以上的西药,最初的来源是天然植物。但是从天然植物到找到它的小分子,最后化学合成小分子上临床,路程太漫长。屠呦呦的团队最初知道青蒿可以治疗疟疾,到找到青蒿素、化学合成青蒿素,走了三十年的历程,时间太长,怎么办?可以用新技术,用人工智能和其他的技术结合起来,我和MIT的一位教授成立科技公司,用人工智能和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结合起来,非常快速地在天然植物里面把有用的药用分子找出来,并用合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在酵母里发酵生产。我们现在最快的速度,能三个月就把药用分子找出来。 另外我们现在去医院里,医生拿出听诊器来给你听,看有没有感染、心跳是不是正常。我看到这个,每次就非常发怵。为什么?我说这简直是太困难了,要多少时间的经验才能听出来,这个技术是两百多年前的老技术。 所以,我们这个团队研发了新的仪器,手提的超声波仪,可以直接在手机上,直接来扫描,看你有没有感染,看你心跳是不是正常,然后在手机上看出图像,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判断。这是FDA,美国药监局批准的第一款人工智能的产品,它对医生的作用非常大。我们去年9月被批准,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开始卖,为什么?需求特别大,美国10万医生,网上我们没有做广告,已经10万医生网上订购要买我们这个东西,我们来不及生产。为什么?内科医生跟我们讲,以前有一个腹痛的病人进来,看了腹痛,可能肾结石,送到放射科,放射科医生一看没有肾结石,打个叉送回来。来来回回,现在不用放射科,内科医生看你是肾结石,直接开。如果没有肾结石,看看是不是胆结石是不是肠梗阻,直接看直接发现,彻底改变了医疗的现状。 除此之外,这个仪器整个卖两千美金,而且将来价格还会下降。什么意思?就像血压计一样,你可以放在家里,每个人都可以用。当你心脏感觉不好的时候,现在是要到医院里挂个号给你测,这时候已经正常了,测不出来了。但是你回去了,可能一个月两个月之后不行了,心脏再复发可能就倒下去了。应该怎么样?当你心脏不好的时候直接来测,人工智能帮你判断有没有问题,有问题的话马上远程医疗图像送到医院,医生可以让你住院或者不住院。所以说改变整个医疗的结构,我非常欣慰。 在2014年的时候,我们讨论下一步的产业结构的时候,当时我就提出一个想法,在前一阵子,改变我们生活现状的是什么?是智能手机,一句话,我的信息我作主。我的亲朋好友的电话,我找什么东西都在手机上,我买东西都在手机上。下一个阶段,我当时提出认为我们应该是我的健康我作主。你想想看,如果是我的信息都要我控制,我个人的健康岂能不是我来作主?所以我们研发的产品都是围绕这个。 手提的超声波仪,以及我们研发的第四代测序仪,你早晨起来不舒服的时候,刷了牙,测序仪给你测测看有没有细菌和病毒感染,有的话去医院,没有的话睡个觉。 但是我回国七个月之后,我的想法有了很大的改变。为什么?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我们有了巨大的挑战,严重的挑战。2022年,中国的社会进入老龄社会,非常严重的老龄社会,全世界都进入老龄社会。各种的疾病高发。 我提出一个想法,我们不是要来精准医疗,我们要来精准预防。要通过各种方法,比如说个人基因组的测序,来知道可能产生什么疾病,提早来预防,改变生活习惯来预防。疾病的早期检测,等到发病你再来治,成本太大,对于个人也太痛苦。要早期发现。各种各样的个体化的,精准预防。前期知道,预防,成本低,对社会的成本低,对个人的也低。我相信我们可以解决,中国可以作为这方面的引领,可以作为世界的引领。因为美国也不堪重负,太贵了。 最后我讲一两句西湖大学的话,今年4月我加入了西湖大学,全职,辞掉了耶鲁大学的教职来加入西湖大学。为什么?就是希望跟施一公教授这样的一批人一起,我们来摸索新的环境、新的条件,来做突破学术的壁垒,能够在重大的基础理论方面有所突破。也是希望能够在产业化方面,能够打破壁垒,能够在核心技术的建立上有所作为。我们刚刚起步,非常艰难,感谢社会的支持,也希望大家进一步支持。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的“世界健康科技创新论坛”于2018年11月7日在上海举行,该论坛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配套现场活动,上海市卫计委副主任吴乾渝出席并致辞。 吴乾渝称,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发展阶段,健康产业将成为转型驱动的重要引擎之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健康产业的驱动,也充分需要发挥科技引领和支撑的作用。他认为,“我们应有改革的勇气,提升科技创新的动力不断推动社会发展、服务全民健康。” 以下为致辞全文: 吴乾渝: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首先我谨代表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热烈祝贺“全球动力:共筑健康梦想”全球健康科技创新论坛顺利召开。 大家知道,健康是全人类共同的美好的愿望,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全民健康更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政府共同追求的目标,中国政府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进一步明确了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新一轮的国家机构改革将卫生健康和医疗保障等部门进行了提高优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全民健康的高度重视。在上海市委市政府一贯重视健康产业的发展,今年上海市政府出台了《上海健康服务业50条新政》,为政策瓶颈破冰,将健康服务夯实,这必将是进一步推动本市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提高本市居民的健康水平。另外今年市政府也将发布我们的加强社区健康服务的意见,承诺我们的居民朋友们,在未来要为每一个居民建一个健康账户,他可以在这个账户里面查询到健康信息,也有相关的个性化健康服务。 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发展阶段,健康产业将成为转型驱动的重要引擎之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健康产业的驱动,也充分需要发挥科技引领和支撑的作用。我们应有改革的勇气,提升科技创新的动力不断推动社会发展、服务全民健康。 我们也注意到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城市化、人口老龄化使健康威胁不断的增加,疾病的负担不断的加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同样对实现全民健康也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传染性疾病的潜在威胁,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等问题,持续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健康和科技研发合作,对促进健康领域交流合作以及医学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各国健康和科技研发的合作也将有助于满足民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今年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也将进一步彰显我们坚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发展的理念以及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在这个背景下,围绕全球动力、共筑健康梦想的主题举办全球健康科技创新论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论坛的交流研讨必将有力推动健康科技创新领域的强强合作,进而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实现持续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目标。 今天我们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机遇,各行各业我们可以充分的碰撞和交流,也要感谢复星对这次会议的支持。今天我们注意到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医药健康创新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们,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日益增长的医药和健康需求前景广阔,中国的医药健康产业已拥有了相当规模的创新研发和制造能力,在当前中国继续坚持敞开改革开放大门的同时,我们已经降低了国际抗肿瘤药物的进口关税,并开展多项促进医药健康领域发展和合作的新举措。中国的医药健康产业也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到全球合作当中去,相信在这一领域中国和世界各国都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最后预祝全球健康科技创新论坛圆满成功,并取得丰硕的成果!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的“世界健康科技创新论坛”于2018年11月7日在上海举行,该论坛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配套现场活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副主任王健出席并致辞。 37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一直在坚持搭建医疗健康领域政、产、学、研、用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同时通过在国内外组织丰富多彩的展览会议对接、调研的活动,也为推动中国创新服务“一带一路”搭建了桥梁。 王健在致辞中表态,今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将继续搭建国际健康科技创新合作发展共赢的平台。为加强健康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建人类福祉播种,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以下为实录: 王健:尊敬的吴乾渝副主任、施一公院士、陈尧水副局长、许田教授,尊敬的周会长、冯秘书长、陈启宇总裁,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和产业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博会期间,通过举办世界健康科技创新论坛与各位新老朋友在此见面,首先谨代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向上海市政府和上海市卫生计生委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也更向出席本次论坛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科技创新是国之力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营、人民生活赖之以好。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在生命科学领域以合成与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不断突破,令人鼓舞。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的影响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人民生活福祉,在进博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作了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主旨演讲,呼吁各国坚持创新引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希望各国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共同打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共享创新成果。 今天上午我和我的同事也参观了博览会,亲身领略了创新的魅力,感受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带来的机遇。在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借助进博会的大平台,我们举办这场世界健康科技创新论坛正当其时,相信更深入的改革和新一轮更高水平的开放将为健康科技注入新的动能,创造更为良好的环境和机遇。 我所在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成立于1982年,应该说也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主要是为了从事医疗健康领域的民间国际交流与合作。这次论坛的主题也与我们中心的使命是高度契合的。在过去37年历史的过程中,我们中心也亲历了先进的理念、技术、设备、资金、人才的引进、应用,见证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可以说中心第一个30年致力于医疗健康产业引进来,近几年来随着我们国有企业的新发展,我们也逐渐开展了一些走出去的工作。 总之,37年来,中心一直在坚持搭建医疗健康领域政、产、学、研、用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通过举办中国国际医用仪器设备展览会、中国国际口腔设备材料展览会这样的国际比较知名的健康产业展会,也通过甲类大型设备、高质耗材全国集中采购,更通过建立健康产业促进平台,举办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学金这样的工作,持续不断地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也为像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这样的国际创新的医疗技术服务中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同时我们通过在国内外组织丰富多彩的展览会议对接、调研的活动,也为推动中国创新服务“一带一路”搭建了桥梁,做了一点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点成效。在此表态,今后我们中心将继续搭建国际健康科技创新合作发展共赢的平台。 今天是中国的24节气之一立冬,在上海也在中国的江南和华南地区,立冬正是秋收冬种的季节,我们希望今天能讨个好兆头,借助进博会这样的大平台,在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怀下,与来自健康领域产学研用各方朋友一道,收获全球创新科技在健康领域的成果,为加强健康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建人类福祉播种,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服务健康丝绸之路,新时代共享未来。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详情]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火了!21家三甲医院单日意向签约超六千万美金 文汇报 作者:唐玮婕 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七大展区之一的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来自美国的直观医疗今天迎来北京、贵州、河北、云南、新疆等多个省市的21家三级甲等医院就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达成了总金额超过6000万美金的采购意向。 达芬奇手术系统是当今外科领域先进的高科技产品,代表了微创外科的发展方向。它不仅具备传统微创外科手术设备的所有优点,更为突出的是,在运用达芬奇手术系统进行外科手术中,透过机器手臂的协助,外科医师只要坐在控制台,看着手术部位的三度空间影像,即可遥控机器人手臂,灵巧不输人手,还可避免人手会颤抖的情形。机器人手臂具有人手无法相比的稳定性与精确性,相对于传统手术,不但可以缩小伤口、减轻疼痛,更可以降低感染及并发症的问题发生。 在今天现场,来自北京医院的许锋副院长表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体现了现代化的高精尖技术。通过人工借助机器,帮助医生在传统手术触达不到的一些精准的、很细小、很狭窄的空间里做更精准的手术,达到了外科手术非常高水平的阶段。这个技术已经使用一段时间了,效果不错。” 截至今年10月,全球有超过4500台达芬奇手术系统在临床使用,超过500万的患者受益于达芬奇手术这一先进的微创技术。在中国大陆已经有70多台达芬奇手术系统在临床使用,香港地区有10台在使用。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的达芬奇手术患者总数已经突破十万例。 中国的达芬奇手术系统的平均单机利用率屡屡创造世界纪录。2017年度平均单机手术量为394台。中国大陆年手术量超过250台的医院有45家,全世界单机手术量最高的前八家医院均在中国,南昌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第一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单机手术量位列世界前三位。 2017年5月,复星医药与直观医疗成立合资企业直观复星,主要研发、生产和销售针对肺癌的早期诊断或治疗的产品,为中国和全世界的肺癌诊疗开发更便捷、高效、舒适的工具,造福全球患者。 复星国际联席总裁、复星医药董事长陈启宇表示,“复星是一家植根中国、全球发展的产业集团。我们希望能够带动、搜寻和嫁接更多的全球资源到中国市场来,为中国市场的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为中国的患者带来更好的健康产品。” 在本次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复星全球布局的11家海外医疗和健康成员企业、合作伙伴整体亮相,包括:CAR-T细胞免疫治疗技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印度注射剂仿制药品研发生产企业Gland Pharma、医疗美容器械研发制造企业SISRAM MED和欧洲呼吸机品牌Breas等全球领先的医疗科技企业及产品均有展出;复星大健康品牌如英国皇家童车Silver Cross、法国百年健康乳制品品牌St Hubert、葡萄牙医疗集团Luz Saúde的产品和服务也集体参展。这也是复星深耕大健康领域多年以来,链接全球科技、造福人类健康的一次集中成果展示。从地域来看,这些企业来自美国、英国、瑞典、印度、法国和以色列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涉及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消费品等领域。[详情]
复星海外成员企业和合作伙伴亮相进博会 来源:中华工商网 黄涛 2018年11月5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复星全球布局的11家海外医疗和健康成员企业和合作伙伴参加展览,CAR-T细胞免疫治疗技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印度注射剂仿制药品研发生产企业Gland Pharma、医疗美容器械研发制造企业SISRAM MED和欧洲呼吸机品牌Breas等全球领先的医疗科技企业及产品精彩亮相;复星大健康品牌如英国皇家童车Silver Cross、法国百年健康乳制品品牌St Hubert、葡萄牙医疗集团Luz Saude的产品和服务也集体参展。据介绍,这也是复星深耕大健康领域多年以来,链接全球科技、造福人类健康的一次集中成果展示。从地域来看,这些企业来自美国、英国、瑞典、印度、法国和以色列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涉及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消费品等领域。 世界领先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亮相 复星此次展示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世界上领先的微创外科手术系统之一。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集成了三维高清视野、可转腕手术器械和直觉式动作控制三大特性,使医生能将微创技术更广泛应用于复杂的外科手术。 近年来,复星医药与美国直观医疗器械公司(Intuitive Surgical)联合成立了直观复星,加速推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中国的发展。截至2018年10月,全球已有4000多台达芬奇手术系统在临床使用,有超过500万的患者受益于达芬奇手术这一先进的微创技术。目前在中国大陆已经有70多台达芬奇手术系统在临床使用,香港地区有10台在使用,共完成手术近10万例。 此次进博会上亮相的CAR-T疗法,将给中国肿瘤患者带来治愈的希望。CAR-T 疗法在欧美的获准上市是细胞治疗领域的一个里程碑,为癌症治疗带来革命性的突破。FKC876 (商品名称 Yescarta)是复星凯特 2017 年初从美国 Kite Pharma 引进的CAR-T 细胞免疫治疗产品。Yescarta 是先后获得美国和欧盟批准上市的首款针对特定类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的 CAR-T 细胞药物,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的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和原发纵隔大 B 细胞淋巴瘤(PMBL)的成人患者。目前,复星凯特已获得美国Kite Pharma关于Yescarta在中国的全面技术转移和商业许可权,Yescarta也获得了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临床试验批准,复星凯特细胞治疗制备基地已正式启动,Yescarta 的引进对中国 CAR-T 细胞治疗的规范化和产业化发展具有标杆意义。 此次参展的GLAND PHARMA是复星医药在印度的制药成员企业。Gland Pharma于1978年在印度海德拉巴成立,2017年10月加入复星,是印度第一家获得美国FDA批准的注射剂药品生产制造企业。Gland Pharma拥有丰富的产品研发经验,为全球不同市场的药品需求提供服务,包括合成复杂的药物分子,如低分子量肝素(LMWHs)和抗癌药物;开发复杂的注射剂,如冻干产品、高效药和长效混悬剂等。 此次参展的医疗美容器械研发制造企业SISRAM MED(股份代号:1696.HK),是第一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的以色列公司,于2013年成立并收购全球领先的能量源医疗美容设备提供商 Alma Lasers Ltd.,是该行业全球五大领先公司之一。Alma Lasers在无创/微创激光美容和外科器械领域,拥有丰富的设计研发能力,产品销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Soprano、Harmony、Accent等主流激光医美产品在国际市场广获终端用户认可。 复星旗下企业参加首届进博会的产品还包括起源于瑞典、有近30年历史的Breas,其突破性创新产品Z1是目前世界上最小、最轻的 CPAP 便携式呼吸机之一。 让全球家庭生活更幸福 除健康科技产品外,复星在大健康领域积累多年的产品和服务也集体亮相。葡萄牙领先的私人医疗服务集团Luz Saúde,拥有多家私家医院、公私合营国家医疗服务医院、私人诊所和长者居所。成立于1904年的法国St Hubert公司,已有113余年历史,是法国家喻户晓的健康食品品牌。另一个百年品牌是1877年创立的英国童车品牌Silver Cross,其产品以精湛设计、高端工艺、优质材料及对细节的追求而闻名。 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表示,复星的使命是让全球家庭生活更幸福。健康是每个家庭的愿望,复星希望站在全球技术研发的制高点上,在大健康领域瞄准前沿科技,研发更多的新技术和新药好药,为全球家庭服务,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让世界因为复星而更加美好。 博览会期间,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和复星国际联合举办“全球动力:共筑健康梦想”全球健康科技创新论坛。作为2018年进博会的官方活动之一,多位中外顶尖医药企业和科研机构代表、业内领军人物和专家将出席活动,共话全球健康科技领域的发展趋势,探讨如何以国际合作推动健康科技创新,提升人类健康福祉。 科技创新是提升人类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复星自1992年创业至今,已成长为一家植根中国、全球化产业运营集团。科技创新是复星发展的核心动力,多年来,复星通过科技创新,在健康、快乐、富足领域形成了深厚的产业积累。 目前,大健康产业已成为复星C2M生态系统的支柱板块,旗下重点企业包括复星医药、复宏汉霖、复星凯特、万邦医药、药友制药、桂林南药、Gland Pharma、禅城医院、和睦家、Sisram Med、Silver Cross等。 近年来,复星在医药制造与研发、创新健康管理等领域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对接全球先进健康科技,推动中国大健康产业升级。仅2018年上半年,复星下属科技项目的技术研发、投资及孵化方面总投入达40亿元。 在链接全球健康科技、造福中国人民的同时,复星也在努力推动中国的医药科技创新“走出去”。复星旗下桂林南药的自主知识产权创新的青蒿琥酯,已在非洲挽救了超过两千万重症疟疾患者。 未来复星将坚持“科创引领”战略,在药品研发、医疗器械、健康智能科技等健康科技和新能源、大数据、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领域广泛布局,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为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出自己的贡献。 [详情]
【进博会现场】世界领先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亮相进博会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由复星集团带来的高科技创新产品是世界上领先的微创外科手术系统之一。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集成了三维高清视野、可转腕手术器械和直觉式动作控制三大特性。截至2018年10月,全球已有4000多台达芬奇手术系统在临床使用,有超过500万的患者受益于达芬奇手术这一先进的微创技术。[详情]
【进博会现场】复星海外成员企业亮相进博会,展示医疗黑科技 CAR-T细胞免疫治疗技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等涉及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消费品等领域的产品集体亮相。 肖可 进博会上的达芬奇机器人 图片来源 界面记者谢欣 11月5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复星全球布局的11家海外医疗和健康成员企业和合作伙伴集体参展,CAR-T细胞免疫治疗技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印度注射剂仿制药品研发生产企业Gland Pharma、医疗美容器械研发制造企业SISRAM MED和欧洲呼吸机品牌Breas等全球领先的医疗科技企业及产品集体亮相;复星大健康品牌如英国皇家童车Silver Cross、法国百年健康乳制品品牌St Hubert、葡萄牙医疗集团Luz Saude的产品和服务也集体参展。 复星此次展示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世界上领先的微创外科手术系统之一。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集成了三维高清视野、可转腕手术器械和直觉式动作控制三大特性,使医生能将微创技术更广泛应用于复杂的外科手术。 近年来,复星医药与美国直观医疗器械公司(Intuitive Surgical)联合成立了直观复星,加速推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中国的发展。截至2018年10月,全球已有4000多台达芬奇手术系统在临床使用,有超过500万的患者受益于达芬奇手术这一先进的微创技术。目前在中国大陆已经有70多台达芬奇手术系统在临床使用,香港地区有10台在使用,共完成手术近10万例。 FKC876 (商品名称 Yescarta)是复星凯特 2017 年初从美国 Kite Pharma 引进的CAR-T 细胞免疫治疗产品。Yescarta 是先后获得美国和欧盟批准上市的首款针对特定类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的 CAR-T 细胞药物,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的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和原发纵隔大 B 细胞淋巴瘤(PMBL)的成人患者。目前,复星凯特已获得美国Kite Pharma关于Yescarta在中国的全面技术转移和商业许可权,Yescarta也获得了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临床试验批准,复星凯特细胞治疗制备基地已正式启动。 Gland Pharma,是复星医药在印度的制药成员企业。Gland Pharma于1978年在印度海德拉巴成立,2017年10月加入复星,是印度第一家获得美国FDA批准的注射剂药品生产制造企业。Gland Pharma拥有丰富的产品研发经验,为全球不同市场的药品需求提供服务,包括合成复杂的药物分子,如低分子量肝素(LMWHs)和抗癌药物;开发复杂的注射剂,如冻干产品、高效药和长效混悬剂等。 医疗美容器械研发制造企业SISRAM MED(股份代号:1696.HK),是第一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的以色列公司,于2013年成立并收购全球领先的能量源医疗美容设备提供商 Alma Lasers Ltd.,是该行业全球五大领先公司之一。Alma Lasers在无创/微创激光美容和外科器械领域,拥有丰富的设计研发能力,产品销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Soprano、Harmony、Accent等主流激光医美产品在国际市场广获终端用户认可。 复星旗下企业参加首届进博会的产品还包括起源于瑞典、有近30年历史的Breas,其创新产品Z1是目前世界上最小、最轻的 CPAP 便携式呼吸机之一。 除健康科技产品外,复星在大健康领域积累多年的产品和服务也集体亮相。其中,葡萄牙私人医疗服务集团Luz Saúde,拥有多家私家医院、公私合营国家医疗服务医院、私人诊所和长者居所。成立于1904年的法国St Hubert公司,已有113余年历史,是法国家喻户晓的健康食品品牌。另一个百年品牌是1877年创立的英国童车品牌Silver Cross,其产品以精湛设计、高端工艺、优质材料及对细节的追求而闻名。 复星自1992年创业至今,已成长为一家植根中国、全球化产业运营集团。目前,大健康产业已成为复星C2M(Customer-to-Manufactory的缩写,强调制造业和客户的衔接)生态系统的支柱板块,旗下重点企业包括复星医药、复宏汉霖、复星凯特、万邦医药、药友制药、桂林南药、Gland Pharma、禅城医院、和睦家、Sisram Med、Silver Cross等。 近年来,复星在医药制造与研发、创新健康管理等领域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仅2018年上半年,复星下属科技项目的技术研发、投资及孵化方面总投入达40亿元人民币。 在链接全球健康科技的同时,复星也在努力推动中国的医药科技创新“走出去”。复星旗下桂林南药的自主知识产权创新的青蒿琥酯,已在非洲挽救了超过两千万重症疟疾患者。 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表示,复星希望站在全球技术研发的制高点上,在大健康领域瞄准前沿科技,研发更多的新技术和新药好药。[详情]
一展汇世界——写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之际 11月4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场馆外,进博会吉祥物“进宝”准备迎接四方宾客。(新华社记者 陈飞 摄) 历史的演进,总在关键时刻留下耐人寻味的篇章。 1957年春,珠江之滨,广交会首次亮相。以出口为纽带,中国冲破封锁,与世界贸易联通由此打开一扇窗; 2018年秋,黄浦江畔,进博会开幕在即。以进口为主题,中国主动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从一展谋出路到一展汇全球,中国以更加昂扬奋进的姿态求发展进步、谋互利共赢,以前所未有的强大信心拥抱世界、共创未来。 在上海举行的2018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食品展商客商供需对接会上,参观者向展商工作人员咨询商品信息(6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大背景凸显大手笔 4日,上海虹桥火车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前来出席进博会的各国政要、企业家陆续抵达。 车站外,一条步廊跨越铁路、河流、高架,直通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中外客商从虹桥火车站或机场可一路步行至进博会现场。 展馆内,来自五大洲的3600多家企业,一切就绪后期盼进博会大幕开启。 举世瞩目的盛会,从宣示到行动,从设想到实现,不过500多个日夜。 2017年5月14日,北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宣布:“中国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举办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放眼全球,没有先例。 这不是一般性的展会。 “这是中方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将为各方进入中国市场搭建新的平台。”“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中国领导人的回答清晰坚定,彰显高瞻远瞩、深谋远虑。 综观国内外发展之变、趋势之变,进博会的举办水到渠成。这是中国的必然选择,是世界的难得机遇—— 看国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需求。 观全球,和平合作的潮流滚滚向前,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同时,全球增长动能不足、全球经济治理滞后、全球发展失衡这些根本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逆全球化思潮和保护主义升温,加剧了世界经济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唯有深刻洞察大变局,方能布局这一大手笔。 “我们讲,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具体怎么搞?”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说,“办好高质量的进口博览会就是一个很好的手段。” 在全球面临保护主义、霸凌主义“迎面打头风”的当下,中国举办进博会,不仅体现我国领导人的高瞻远瞩,更充分显现中国负责任大国担当。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是一般性的展会,不是一锤子买卖。”谈及进博会,英国驻上海总领事吴侨文一连说了两个“不是”。 在他看来,举办进博会是中国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 这位英国外交官的观点,与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斯蒂芬·格罗夫的看法不谋而合。 “中国举办进口博览会,旨在做大市场而不是争夺市场、在于共享市场而不是谋求私利。”格罗夫说,“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进博会如此受关注和认可的原因。” 格罗夫表示,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人类“前所未见”的伟大成就,一大秘诀就在于开放——勇敢地开放、持续地开放。 来上海参加进博会,陕西银波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冯亚波有两个朴实的愿望。“一是期待找到外国合作伙伴,有买有卖,贸易兴隆;二是希望与参展商交流,有来有往,进步更快。” 在他眼里,家乡的米脂小米与世界各地知名谷物“有得一拼”,赶着这次参会,“好好开开眼界,学习国际化的企业管理经验”。 共赴东方之约,共享发展之机。 首届进博会还没拉开帷幕,第二届进博会的筹备活动已经如火如荼。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孙成海说,截至目前,已经有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报名,对接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部分企业已经签订合同,包括多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涉及装备、消费、食品、健康、服务等多个领域。 一落笔便妙手生花,进博会必将绘就出绚丽多姿的长卷。 这是无人机拍摄的上海洋山港集装箱码头(11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大手笔创造大市场 “终于要开幕了,兴奋!”对于大半年前就报名参展的全球最大铜生产商之一、智利铜德贸易驻上海分支机构采购经理费律贝来说,公司迫不及待想借进博会的东风拓展市场。 这是一场高水平的国际性展会。 全世界最小的心脏起搏器、最薄的血压仪、最快的免疫分析仪、“会飞”的汽车……本次进博会,参展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纷纷亮出“压箱底儿的把式”,超过5000件展品将在中国市场首秀。 全球企业热烈响应的背后,是对中国精心筹备进博会的认可,更是对分享中国巨大市场的期盼。 美国高通全球高级副总裁赵斌说,中国市场占高通产值的三成左右,非常愿意深耕中国市场,并借助进口博览会的机会展示“未来的黑科技世界”。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将近180家美国企业来华参加进博会,数量位居参展国家中的第三位,高通公司、通用电气、强生集团、通用汽车、杜邦公司等多家美国全球500强企业均由高管率队参会。 这将是令人期待的盛会。 国家展方面,共有除中国外81个国家和世贸组织、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贸易中心等国际组织参展,遍及五大洲,其中亚洲20国,非洲8国,欧洲21国,美洲21国,大洋洲11国。5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超过1000多家企业参展本届进博会,占全体参展企业的约三分之一。 随着“一带一路”项目合作日益频繁,比利时第二大港口泽布吕赫港的管理部门渴望参展进博会。 早在今年春季进博会主办方到欧洲推介,比利时特色企业及机构对参展进口博览会态度十分积极。比利时港口物流业则成为新亮点。 为表达对参展的热情,泽布吕赫港务局还与中国上海的临港集团合作,在上海推出了一趟通往进博会的“蓝精灵地铁”,通过比利时知名动漫形象,向中国客商表达友好和善意。 一边是参展商近悦远来,参展布展忙;另一边是采购商摩拳擦掌,只待按下经贸大单“确认键”。 上海市交易团将在本届进博会上率先“为全国采购”。初步统计显示,上海市交易团组织、邀请采购商超1.5万家。百联集团副总裁浦静波说:“我们的采购,可以通过联盟的渠道分销到全国各地。” 10月20日,参加进博会展出的意大利莱奥纳多直升机公司AW189型直升机降落在上海高东直升机场。(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大胸怀彰显大担当 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冈比亚的民族服装服饰、南苏丹的手工艺品、坦桑尼亚的蓝宝石、赞比亚的蜂蜜……本届进博会,有30多个最不发达国家携民族特色产品参展。 为支持这些国家参展,中国向每个参展的最不发达国家提供两个免费摊位,以分享中国市场机遇。 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合作中有商有量,充分照顾彼此舒适度,这正是中国的和合之道。 “新时代,共享未来。”进博会的内涵,远不止于“买全球、卖全球”,其主题彰显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新中国实践。 开放、创新、投资、合作,当今时代的脉搏。 当前,经济全球化受阻,国际投资持续走低,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工业革命引领产业和经济发展变革的背景下,如何通过进一步推进经济全球化、把握发展机遇、重振国际贸易与投资,成为亟待讨论的问题。 中国搭台,全球唱戏。 世界银行在其最新营商环境报告中,一次性把中国在全球的排名提升32个位次,盛赞中国相关领域改革“令人惊叹地快速且有效”。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最新报告则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相较去年同期骤降41%,而中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逆势增长6%,总额超过7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国。 优化营商环境、扩大对外开放,中国做得好不好,世界自有公论。 “无论外界风向如何转变,伊藤忠都视中国市场为最重要的海外市场,坚定不移地推进在华业务。”参加本届进博会前,日本伊藤忠商事东亚区经营企划事业部总经理香月俊哉告诉新华社记者。 面对开放还是封闭、前进还是后退的时代之问,中国抉择自信而坚定: ——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愈发陈旧落伍,妄自尊大或独善其身只能四处碰壁。 ——历史一再证明,封闭最终只能走进死胡同,只有开放合作,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进博会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这是全球瞩目的时刻——5日,首届进口博览会将在“东方明珠”上海正式拉开帷幕,习近平主席将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发出开放发展、共创未来的新时代强音。 一展汇世界,一展惠全球!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进博会已成为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以进博会为契机,中国对外开放,将翻开新的篇章。 (新华社记者 姜微 刘红霞 陆文军 许晓青 周蕊 参与采写 陈爱平) 10月30日,来自德国的进博会最大展品——“金牛座龙门铣”在进行安装调试。(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11月4日,人们在拍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场馆夜景。(新华社记者 陈飞 摄) 这是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场地——国家会展中心(上海)(10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凡军 摄) 点击图片 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语谦】[详情]
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未来无限可能 郭广昌 复星集团董事长 今天,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顺利开幕,全球知名企业齐聚上海,开启了一场为期六天的全球贸易盛事。作为一家在上海成长起来的企业,我感到非常骄傲,也由衷希望不仅仅未来一周是进博会,未来每天都应该是进博会。 复星是从2007年提出了全球化发展的战略。这11年里,复星已经在全球近20个国家有了投资,业务更是覆盖了近50个国家。这其中,支持复星不断全球化的一个核心战略,就是我们最早提出的“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看到了中国市场的不断开放、看到了中国老百姓消费能力和需求的持续提升;但我们本土企业的供给,相比这些提升,还来得慢了一些。这种需求与供给间的错配,给了复星这样的企业巨大的机会。再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我们以中国老百姓在健康、快乐、富足方面的需求为中心,整合了大量全球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比如法国的旅游度假品牌地中海俱乐部、130年历史的时尚服装Lanvin、健康食品St Hubert,比如德国百年历史的私人银行H&A、全球领先的汽车车身轻量化材料企业Koller,比如葡萄牙领先保险公司Fidelidade、最大上市商业银行之一BCP,以及来自死海的以色列肤品AHAVA、加拿大的太阳马戏、英国的皇室童车Sliver Cross等等。 这次进博会上,复星全球布局的11家海外医疗和健康成员企业、合作伙伴将参展,像CAR-T细胞免疫治疗技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印度注射剂仿制药品生产制造企业Gland Pharma、医疗美容器械SISRAM MED和欧洲呼吸机领先品牌Breas等全球领先的健康科技创新产品都将精彩亮相。还有复星大健康品牌如英国皇家童车Silver Cross、法国百年健康乳制品品牌St Hubert、 葡萄牙医疗集团Luz Saude等产品和服务也会集体参展。 现在,复星已经初步编织起一个覆盖全球家庭的幸福生态系统,也已形成了立足健康、快乐和富足三大领域的产业运营基础,同时复星也已位列福布斯世界500强。而这一切,都是基于复星扎根中国、看好中国、坚定做多中国。 的确,现在世界上有一些质疑全球化的声音出现,今年以来我也深感是全球化发展最有挑战的一年。但我内心一直是深深认同:只有全球化发展、只有不同禀赋的国家间更紧密合作,才能让全世界不断进步。这一定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不可逆的过程。 所以此次进博会的召开,是向全球表明了中国要继续坚定全球化、坚定开放、坚定融入世界的决心。 而且全球化发展,一定要大家多走动。就像我们与全球企业合作,一定要邀请对方来上海看看,这样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就会焕然一新;当然,我也会去他们那里,一起吃吃饭、喝喝茅台。大家距离更近了,就能充分了解了,慢慢信任也就有了,最后就变成了一家人。所以,进博会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让大家近距离地了解中国。 所以这几天,我也将一直待在上海,端茶递水,做好服务,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来多交流。 此外,我们还将在7号与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联合举办“全球动力:共筑健康梦想”全球健康科技创新论坛。也热烈欢有兴趣的朋友们多来指导。[详情]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