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绿色低碳发展任重道远

2021年03月15日09:14    作者:庞溟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庞溟

  叠加后疫情经济复苏与发展态势,对拥有环保优势和规模优势、领先能耗水平、成本控制能力、低碳创新能力和行业整合潜力甚至可通过出售碳排放权交易获利的相关龙头企业更为有利。

  中国努力推动实现绿色发展承诺

  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改善环境质量,2021年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的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十四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和18%,与“十三五”时期目标的15%和18%基本持平,森林覆盖率达到24.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首次提出“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标志着中国逐步进入到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的新发展阶段,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

  与2015年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相比,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12月气候雄心峰会上的最新表态和“十四五”规划将碳达峰时间从“2030年左右”明确规定为“2030年前”,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幅度从“60%-65%”明确规定为“65%以上”,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从“20%左右”提升为“25%左右”,将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目标从“45亿立方米左右”提升为“60亿立方米”,意味着我国绿色低碳和能源结构转型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可以说,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实现了年度近期目标、五年中期规划和长期愿景的衔接和统一,实现了国内目标和国际承诺的衔接和统一,实现了碳达峰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衔接和统一。

  我们认为,“十四五”将是我国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落实碳中和相关工作的关键期和攻坚期,将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绿色低碳的转型和发展道路,标志着中国将告别依靠高资源投入、高环境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转而建立和实现通过技术进步、创新驱动和制度改革促进经济增长、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全面现代化的新增长范式。预计地方政府发展新能源、争取率先达峰的积极性将明显提升。与此同时,这将为中国带来能源、产业、基础设施、国土空间以及生产、生活、消费和贸易方式的结构性变革,并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优势、可持续安全和地缘政治、经济格局。

  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资源禀赋约束下,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以及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较高。目前中国的能源结构仍以化石能源为主,煤炭消费占比超过50%,石油消费占比约为20%,天然气消费占比不足10%,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占比接近85%。

  相应地,目前中国的电源结构仍以煤电为主,燃煤发电装机容量占发电装机总容量超过50%,燃煤发电量占发电总量超过60%,电力和热力生产部门贡献了超过50%的化石能源碳排放。目前中国由化石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接近100亿吨,从分品种化石能源碳排放来看,煤炭消耗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75亿吨,占化石能源碳排放总量超过75%,石油和天然气消耗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占比则大致分别为14%和7%。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2020年版的《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预计,中国能源相关碳排放将于2025年前后达峰,之后保持5年左右的平台期,而后进入下降通道,2050年降至24亿吨左右,2060年接近零排放;产业升级、能效提升、节约循环理念深入等使中国的一次能源需求增速放缓,于2040年前步入峰值平台期,约为40.6亿吨标油或58亿吨标煤;较为现实的脱碳路径将以电力和工业部门作为减排的重点和优先领域;在碳中和目标下,中国的石油需求将在2025年前后进入峰值平台期,约7.3亿吨至7.5亿吨,2050年降至3.1亿吨;2025年前清洁能源(天然气+非化石能源)将满足全部新增一次能源需求,之后对高碳能源形成规模替代。

  中国正处于经济与社会结构性转型的关键时期,重工业比例的下降伴随着商业和服务业比例的提升,商业和小型工业设施等分布式负荷的比重有望随之增加,能源需求将更为灵活分散,分散、灵活、清洁且高效的分布式能源将成为中国能源供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未来十年间,非化石能源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预计年均提升约1个百分点,到203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有望出现煤炭、石油天然气和以风能、光能、核能和生物质能源为代表的非化石能源三分天下的局面。

  2021年将是国内光伏和陆上风电平价的元年,近期部分大型新能源项目已实现上网电价低于当地燃煤基准电价。而在快速的技术迭代和成本压降助力下,我们预计光伏和风电制造产业链未来经济性优势将更为明显,光伏和风电的平准化发电成本(Levelised Cost of Energy,LCOE)均值现已低于国内燃气成本,并有望在2035年前实现对煤电成本的竞争优势。有学者估计,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力度与效率,有助中国在2030年前将电力生产来自非化石能源的比重提升至60%以上,同时将电力成本继续压降10%以上。

  为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愿景,未来在光伏和风电装机发电、跨区输电通道、先进储能、交通领域加氢站和充电站、终端消费电气化、绿色建筑与节能减排、再生资源利用等领域,需要新增投资规模大致在100万亿至140万亿元人民币,每年资金需求约为3万亿元以上,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5%以上;考虑到目前每年气候变化领域公共资金投入规模仅为5000亿元左右以及未来投资规模的增长,估计未来每年资金缺口仍在2万亿元以上。因此,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专项金融政策、设立支持碳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金融工具、加快建设用能权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大力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等各项措施,势在必行。

  近年来,中国一次能源的对外依存度从2013年的16%略为增加到2018年的21%。2017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2018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液化天然气进口国。虽然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在70%左右和45%左右,但在美国商会全球能源研究所最新发布的国际能源安全风险指数中,中国能源安全排名已从1980年的第23位上升至2018年的第8位,这主要归功于中国国内能源供应的日益增长和可再生能源的大力发展。与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分别排名第1、3、4位)等国家相比,中国在能源进口等方面仍有改善空间。

  在努力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过程中,需统筹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的关系。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中国的能源安全状况,有助于能源保障的重点由“资源为王”转向“技术为王”,转向打造多元的、有韧性的低碳能源供给体系。非化石能源比重的大幅提升将降低中国能源总体对外依存度,根据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的预测,中国能源总体对外依存度到2050年将降至7%左右。

  此外,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提供的就业岗位总量为全球最高,2019年创造了约超过400万个直接和间接就业岗位,其中太阳能光伏行业创造了近220万直接和间接就业岗位,占中国可再生能源就业岗位的54%。根据埃森哲分析的预计,中国在2020年至2025年期间有望在可再生能源领域额外创造超过400万个就业岗位。

  如何在“碳达峰”与“碳中和”征程中寻找潜在机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指出,加强生态环保,有利于打造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202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已经达到9.34亿千瓦,未来要进一步扩大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要以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契机,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进清洁能源增长消纳和储能协调有序发展,培育壮大规模达数万亿元的节能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

  考虑到中国能源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要求,我们建议关注:

  ——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市场化定价和平价上网推动风电和光伏行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以及水电、核电项目对火电电量的边际替代。

  考虑到2030年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未来10年风电与太阳能发电合计年均新增规模预计将不少于7500万千瓦。考虑到2060年中国在实现碳中和的背景下电力需求预计超过20万亿千瓦时,按照年发电2000小时数计算的新能源装机量可达100亿千瓦规模。

  在未来40年间,平均每年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量将达2亿千瓦以上,光伏和风电继续快速扩张,预计2020-2025年和2026-2035年光伏装机量年化增长率可分别达到25%和15%左右,2025年和2035年风电和光伏发电占比较2019年有望分别翻一倍和三倍。

  事实上,2021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明确的八大重点中,就包括要加快风电光伏发展,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总量较“十三五”有大幅增长,国家能源局也提出了2021年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合计新增1.2亿千瓦”的目标,标志着中国新能源行业年度新增装机规划将首次突破1亿千瓦。

  ——以清洁能源为主导的能源供给新格局的形成,也将为电化学储能、特高压运输等中间环节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

  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随机性、波动性大,规模化并网影响电网稳定运行,应当综合考虑采取新能源加储能模式。以光、风、氢等为代表的新能源耦合系统解决方案和储能产业有望爆发式增长,能源互联网、储能、分布式发电交易、能源装备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链各环节的新兴技术和商业模式有望取得差异化竞争优势。

  未来面对更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电源接入,新型电力系统将强调柔性直流输电,局域智能电网和微电网、特高压等跨区域的电力通道建设,并推动电化学储能等新型技术和基础设施与能源发展规划、电力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规划、电力系统运行相协调,增强新能源消纳、平抑波动与调峰能力,以清洁、绿色、环保方式保障电力的充足稳定供应。

  ——新能源汽车及其产业链。

  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中国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在过去10年的年均增速保持在5%以上,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增长最快的领域。目前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占全国终端碳排放10%至15%左右,其中汽车占比较高。未来为了减少碳排放和能源结构升级,考虑到成本持续下降、基础设施扩张、电池能量密度和储电量不断增强、充电速度加快,汽车脱碳的直接方式是减少石油消耗、以大力发展纯电动车或燃料电池车来实现全面电气化。

  在乘用车领域,可以综合考虑电池与整车的产业链关系、主流车企与龙头电池企业的强强联合与联动,关注传统零部件的热管理趋势、轻量化升级以及电动化带来的增量零部件放量周期,尤其是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和储能系统龙头企业、动力锂电设备龙头企业的拉动效应。

  ——钢铁、建材、材料、矿产金属等传统产业短期内也有机会。

  我们预计,电力、钢铁、水泥、有色、石化、煤化工等重点行业将优先制定碳达峰与碳中和行动方案和路线图,明确行业达峰时间和达峰排放量,制定和执行更为严格的环保、节能、减排目标,从而发挥推进二次供给侧改革、继续化解过剩产能、促进高耗能行业集中度的作用,叠加后疫情经济复苏与发展态势,对拥有环保优势和规模优势、领先能耗水平、成本控制能力、低碳创新能力和行业整合潜力甚至可通过出售碳排放权交易获利的相关龙头企业更为有利。

  此外,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的发展方向,也有可能提升钴、锂、镍等新能源金属品种、铜等主要工业金属品种和稀土磁材的价格,并带动相关产业链中新能源、新材料的产品需求(如:光伏产业链中的光伏胶膜等辅料;风电行业中风机叶片所需的玻璃纤维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等电池材料;建筑节能领域的聚氨酯等化工材料)。

  (本文作者介绍:香港大学经济学博士,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硕士,证券公司宏观/策略研究主管,从事全球及中国宏观研究、资产配置策略、定量研究、主题研究。)

责任编辑:陈悠然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