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市公司解禁潮对港股和中概股的影响初探

2021年03月01日13:58    作者:庞溟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庞溟 

  解禁带来的冲击主要体现于短期、个股和心理层面,对市场的、长期的、整体的冲击幅度需要具体分析。从A股市场的经验来看,2010年11月创业板首批公司集中解禁和2020年7月科创版首批公司集中解禁的过程也都验证了这一点。

  2020年,中国内地公司尤其是新经济板块公司踊跃赴香港和美国上市,其中港股市场新股集资金额创10年来新高,赴美上市融资额也同比大涨220%至122亿美元并创5年来新高。但是,华兴证券(香港)的估测显示,港股市场和在美上市中概股在未来的6个月中,将分别迎来2040亿港元和655亿美元规模的解禁潮,有可能给个股股价表现带来压力。

  为了避免内幕信息知情者快速抛售套现持有股票,保护其他投资者的利益,各地证券监管机构与证券交易所均有禁售期、限售期、锁定期等要求,规定原始股东在上市后一定时期内、管理层股权激励和并购后一定时期内不得售出其持有的股票。

  目前,A股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上市前取得的股份以及在上市发行申请前12个月的新增股东取得的股份,在上市后锁定期为36个月,锁定期届满方可流通;其他上市公司股东上市前取得的股份在上市后的锁定期均为12个月。

  类似地,港交所也规定控股股东在上市后6个月内不得减持出售其持有的股份。为了维护股价及向市场表明管理层、早期股东对公司的信心,某些公司的大股东和高级管理人员会在招股书内自愿承诺6个月、12个月甚至更长期限内不减持;IPO时引入的基石投资者,一般也会承诺在新股上市6个月内不减持股票。

  根据美国《证券法》规定,上市前的股东及公司的董事、高管、员工所持有的股票均属于“限制性股票”,需要先进行登记报备或者满足豁免条款后才能在二级市场流通和自由交易。根据SEC的144号条例,最常见的豁免条款是:限制性股票持有时间超过6个月的,在上市90天以后可豁免登记报备而自由交易;但同时需要任意3个月内的交易量不超过总股本的1%和前4周的平均周成交量两者中的较高者。在美中概股上市公司通常会自行约定更长的锁定期,常见的承诺为限制性股票在上市后180天内不做任何交易,并向托管银行提供一份不可撤销的合约,在上市后180天内不接受任何的限制性股票的交易登记。此类限制性股票在上市180天后既获得了豁免登记,也满足上市时的承诺,之后便可自由流通交易。

  华兴证券(香港)根据从彭博和万得下载整理的数据,按当前价格估算,发现在未来的6个月中,港股市场和在美上市中概股将分别迎来2040亿港元和655亿美元规模的解禁潮。

  其中,港股市场在今年8月的单月解禁规模最大,控股股东可解禁限售股总股数为3.06亿股,总金额为695亿港元,分别占这些公司自由流通股份市值和总市值约15%和4%;在未来6个月的全市场解禁总市值中软件服务板块占比最高(36%),而零售板块上市公司的解禁市值占本板块总市值的比例最高(38.8%)。

  在美上市中概股已在今年2月迎来单月规模最大的解禁潮,下一轮解禁潮将出现在今年4月,控股股东可解禁限售股总金额为430亿美元,分别占这些公司流通股份市值和总市值约92%和86%;在未来6个月的全市场解禁总市值中多元金融板块占比最高(56%),而且多元金融板块上市公司的解禁市值占本板块总市值的比例也最高(93%)。

  华兴证券(香港)整理了过去5年新上市公司在禁售期结束后分板块和分市值规模的股价表现,发现限售股解禁增加了市场股票流通量,会对股价表现带来一定压力。在港股市场,大部分板块在禁售期结束后一个月和三个月内都跑输了恒生指数表现,仅有能源和可选消费板块在禁售期结束后一个月内跑赢了恒生指数,公用事业、材料和医疗健康板块在禁售期结束后三个月内跑赢了恒生指数。59%和58%的新上市公司分别在禁售期结束后一个月和三个月内跑输了恒生指数表现;市值高于100亿港元的大市值股票在禁售期结束后三个月内跑输了恒生指数表现,同一时期中市值股票和市值低于10亿港元的小市值股票则分别有59%和57%跑输大市。

  对在美上市中概股来说,在180天禁售期结束后三个月内有63%的新上市公司股价表现跑输了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其中所有的公用事业板块公司、80%的能源板块公司和67%的金融板块公司跑输了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

  华兴证券(香港)在报告中列出70支在未来六个月内解禁规模较大的港股与在美上市中概股,供投资者参考。

  不过,解禁潮并不必然导致公司股价承压,还和公司的基本面、成长性、估值水平以及投资者对后市的预期有关。如果投资者对优质标的、标杆企业、稀缺行业公司保持强烈兴趣和活跃交投,或者市场的整体环境处于牛市行情中,限售股解禁带来的影响可能有限。相反,如果上市公司估值已处高位、成长性未获市场认同或者大市走势低迷,限售股解禁就可能成为投资者抛售套现和股价下跌的导火索。

  可以说,解禁带来的冲击主要体现于短期、个股和心理层面,对市场的、长期的、整体的冲击幅度需要具体分析。从A股市场的经验来看,2010年11月创业板首批公司集中解禁和2020年7月科创版首批公司集中解禁的过程也都验证了这一点。

  (本文作者介绍:香港大学经济学博士,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硕士,证券公司宏观/策略研究主管,从事全球及中国宏观研究、资产配置策略、定量研究、主题研究。)

责任编辑:陈悠然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