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社会主义观点的经济解释

2018年10月31日09:54    作者:陈培雄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陈培雄

  社会主义伴随新中国走过了近70年的路程。过去我们讲社会主义对应的是计划经济、公有制,改革开放后我们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抛开意识形态,计划经济主要特征是集中资源配置方式,而市场经济是分散资源配置方式。简称集中方式与分散方式。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呢?这是一个人们至今未能解答清楚的问题。随着马云社会主义论点引发的一场争议,我们需要从经济理论上厘清这些关系。

  一、事件回顾

  2016年底,马云发表了自己的社会主义的观点,引起了社会的热议,也引发了经济学家们的一致反对。正如马云自己说的:“我这个观点在国内得到了很多经济学家的一致批判,大家觉得我是在胡说八道。”

  马云的社会主义观点是在世界浙商上海论坛的演讲中说的:“过去一百多年来,我们一直觉得市场经济非常之好,我个人看法未来三十年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计划经济将会越来越大。原因就在于数据的获取,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有可能被我们发现。”马云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在技术(如大数据)的支持下,过去我们认为好的市场经济(无形之手)有可能被计划经济逐步取代(越来越大)。因为市场无形之手一旦被发现,相当于就是被计划经济替代。

  马云发表此讲话之后,遭到了几乎所有经济学家们的反驳。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张维迎、钱颖一、晏智杰等都公开发对马云的观点。他们反驳的主要理由都是计划经济不可行,篇幅关系,在此不一一列出。

  随后在2017年5月26日的贵阳数博会上,马云做了一些解释。主要内容是:(1)我所指的不是传统概念下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而是需要重新定义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从而认为经济学家反驳的与他说的不是一个意思;(2)人们都称市场是无形之手,在技术支持下,我们可能可以触摸到这只无形之手。也就是可以用计划(有形)方式替代市场(无形)方式。

  这场争论给我们提了个醒。我们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我们弄懂了吗?研究经济的经济学家与经济社会最前沿的企业家在关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还争论不休,那么普通百姓呢?如果我们连自己走的路都还理解不透,谈何前行方向、理论自信、经济发展?所以,一场看似不经意的争论,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含义。借此争论,有必要厘清我们前进道路上的这些问题。

  二、对马云观点的解读

  按照马云在贵阳数博会上的解释,马云与经济学家们理解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等问题不同。所以没有必要去纠缠双方之间的分歧,而把注意力放在探讨马云想表达什么含义,用正确经济理论解释马云观点。

  但凡谈到计划经济,对应的就是集中方式,同理,市场经济对应的是分散方式。大家都知道,在国家层面上的计划经济无一成功,没人否认这一点。但是我们又知道,所有的企业或家庭采用的都是计划方式。注意这里用了计划方式而不是计划经济。一般说计划经济指整个国家体制,而计划方式范围小些,本质上计划经济就是计划方式。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在小范围内计划方式比市场方式好,否则无法解释为什么企业都采用计划方式。计划方式不是不好而是过大范围时实现不了。如同企业规模如果过大也会失败道理一样。

  马云认为他说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来分析马云到底想说的是什么社会主义,对应的是什么计划经济,以至于让所有经济学家们误解。实际上在谈论经济时,不论什么主义,什么方式(集中还是分散),抛开意识形态,都归结一个问题:经济如何增长!显然企业是创造财富的主体,企业发展得好,规模往往扩大,企业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就大。按照这一逻辑,我们来理解马云的观点。

  作为一位优秀的企业家,马云深知企业规模效应,深知在一定技术支撑下,企业规模可以扩大。正是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阿里巴巴才有了今天规模。他更知道,企业规模是有天花板的,如果没有新技术的支撑,企业就不可能继续扩大。互联网只是一个交易工具,对交易类企业效果显著,对一般制造业作用要逊色很多。而马云看到了未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这些新技术对任何企业都能产生巨大作用,可以扩大企业规模。

  马云的这些观点,实际上是1937年科斯教授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所提出的“企业与市场边界理论”。科斯在这篇文章中首次提出交易成本概念(主流经济学至今假设交易成本为零)。科斯提出了企业为什么存在的问题,既然市场是最佳配置方式,为什么还要企业?他指出,企业与市场是两种不同的配置方式,对应的是计划(下级服从上级)与市场(平等交易)。企业与市场的边界是由成本决定的。当企业计划方式的成本较低时,企业就扩张(市场缩小);当市场的市场方式成本低时,市场就扩张(企业缩小)。为此科斯获得了199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现代经济社会我们看到很多过去不曾有的富可敌国的巨无霸企业。人们漠视这种现象,实际上这是科斯理论的体现。回顾经济发展史,人类三大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高速增长。在技术的支撑下,企业内部的成本不断降低,从而使得企业规模可以不断扩大,所以才有了那么多巨无霸企业。企业的扩大,相对来说就是市场的缩小。理论上,当企业无限扩大而市场无限缩小时,就是我们理解的计划经济。现实中企业不可能无限扩大,当扩大到一定程度时,成本急剧上升。所以企业与市场会保持一定的边界。

  不论马云是否意识到,实际上马云是在讲科斯理论。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广泛应用时,企业内部的成本就会降低,企业规模就可以扩大,而企业内部采用的都是计划方式,所以马云说“计划经济将会越来越大”。如果马云把计划经济改为计划方式,也许就不会遭至所有经济学家的反对。因为在经济学家的脑海里,计划经济一般指全国的经济体制,都不会成功。以至于马云后来解释,他说的计划经济与经济学家理解的计划经济不一样。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经济学家不理解马云,实际上不理解科斯理论,不理解经济学本身。科斯教授尽管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他的交易成本理论一直未能进入主流经济学范畴。也就是说,企业与市场边界思想一直没有落入主流经济学家脑海里。而企业家不必懂得西方经济学就知道企业与市场存在边界,马云实际上就是用不太规范的语言表述了重要的科斯理论。在新技术的支撑下,企业规模会越来越大,不就是“计划经济将会越来越大”吗。理论上,当企业无限扩大时,最终就演变成了计划经济。

  三、用正确经济理论分析

  迄今为止,人们普遍采用西方经济学理论解释现实经济社会。事实上,西方经济学自己都承认理论背离现实,无法正确解释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所以,解释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需要正确经济理论。当一个人头脑里装的是一张错误地图时,他永远找不到真实世界的路。在《新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笔者提出了新的经济理论,试图用新经济理论正确解释经济社会。篇幅所限,本文只能引用若干结论加以说明。

  1.明确经济社会的构成和发展目标

  首先,明确经济社会是由人和物(稀缺资源)构成的,人是创造财富的主体,同时发展经济必须依靠地球上的稀缺资源。所谓经济增长我们定义为“人和物的最大化”。研究经济增长,必须承认这个前提,如同必须承认天会下雨、人都会死亡这种自然规律一样。

  其次,再谈论什么是人和物的最大化。在此把人的最大化定义为“人的两化”,指的是一个经济社会如果做到“人人为他人”和“人人尽力为社会创造财富”时,就说这个经济社会实现了“人的两化”。把物的最大化定义为“物的两化”,即当一个经济社会实现了“所有稀缺资源生产最有价值产品”和“所有产品分配给价值最大化的人”时,就说这个经济社会实现了物的两化。这里用到了(效用)价值概念,但不展开讨论。

  有了经济社会追求的目标是实现“人的两化”和“物的两化”之后,接下来需要探讨的是实现的方法。

  2.如何实现人和物的两化

  若要实现“人的两化”,可以用两种方法,思想教育与制度约束。若要实现“物的两化”,也存在两种方法,集中资源配置与分散资源配置。计划经济时期我们采用的就是“思想教育+集中方式”。而市场经济采用的是“制度约束+分散方式”。不论哪种方法只要能实现人和物的两化,经济社会就能高速增长。

  不难看出,不论用哪种方法实现人和物的两化都非常困难,以实现“人的两化”为例,我国计划经济时期耗费30年时间证明用思想教育方法不可行。但是在市场经济下,通过制度约束与激励方法我们却实现了“人的两化”(具体如何实现在《新经济学原理》书中有详述)。如果没有“人的两化”,我国经济社会不会如此高速增长。即便如此,西方经济学仍然不理解,始终把人视为理性人、利己人。关于“人的两化”,这里仅仅是承认实现了的结论,下面重点讨论实现“物的两化”。

  要实现“物的两化”,直观上看,只有把所有资源都集中后才行,这也许就是我国搞计划经济采用集中方式的初衷。遗憾的是,30年的实践却给出了相反的结论,集中方式不可行。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要实现“物的两化”,看似可行的集中方式却失败了;看似不可行的分散方式却成功了。显然不是集中的计划方式不行,所有的企业、家庭都采用的都是计划方式。那么只有一个解释,过大范围的集中方式无法实现。这个道理和企业规模不能无限扩大一样。我国计划经济失败的原因就是规模过大。可想而知,全国资源集中管理配置,需要有多大的智慧和多强技术才能做好。特别是在没有市场价格信号作为参考下,如何选择根本就无从入手。所以说,不是计划方式不好而是人类目前的智慧和技术还达不到实现如此之大规模的集中配置。

  无奈之下,人们只能选用分散的市场经济方式进行资源配置。从世界各国和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经验来看,分散的市场经济成功了。必须清楚认识到,成功的分散方式是由于可行而成功,但不是最优;而不成功的集中方式是由于不可行而失败。说明理论上再好的方式不可行也是最差。

  分散的市场经济是如何实现“物的两化”,同样由于篇幅原因无法详述,在此给出结论性的说明。

  (1)无数单个经济主体实现最优配置

  分散方式下,无数个经济主体拥有自己的资源,每个经济主体都会设法使得自己的资源配置最优。由于配置资源量小和有市场价格信号引导两个原因,单个经济主体可以实现自己资源的最优配置。即实现“资源生产最优产品”这个一化。当然,存在的问题是单个最优不代表整体最优。

  (2)近似实现分配最优

  分散方式下,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是“产品分配给价值最大化的人”。直观看,这是一个在分散方式下无法解决的难题。没有人能知道无数个体生产的产品如何分配给成千上万个人当中价值最大化的人。人类的智慧就体现在通过长期的经济活动实践,最终找到了有效解决办法,通过交易实现!我们知道,每两两交易,都实现价值提升,每一次交易都把产品从价值低端流向价值高端。那么,无数人无数次交易就实现了产品分配给了价值最大化的人,近似实现。当交易次数趋于无限时,近似实现就趋向精确实现。

  (3)经济系统的优化

  分散方式下,不论是“资源生产最有价值产品”还是“产品分配给价值最大化的人”,都是一种近似实现,即无法精确实现人和物的两化。这就引发了一个市场经济下必须解决的问题,如何“提高近似度”。也就是必须对分散方式进行优化。就是下面要讨论的“趋集中化”重要概念。

  3.趋集中化

  如同自然世界,科学家不断探寻到新的自然规律,社会才发展。经济社会也一样,只不过经济规律往往是人为发明的。当人们无奈选择称为市场经济的分散方式后,我们知道市场经济只能近似而不是精确实现人类经济社会的目标——理想经济社会(人和物的两化)。于是,经济社会就要解决提高近似度的问题。解决如何让近似的现实经济社会尽可能去靠近理想的经济社会问题。由于近似是无法大集中而被迫改为的分散,那么分散向集中靠拢就是接近理想经济社会的有效办法。也就是说,在最优的理想经济社会与次优的现实经济社会之间有一道鸿沟,可以通过“趋集中化”去填补。这就是本文提出的重要概念“趋集中化”。

  所谓的“趋集中化”就是指,在分散方式下,尽可能再去实现集中,目的是为了提高近似度!理论上,每提高近似度一小点,经济社会就会快速发展一大步。当近似度无限接近集中方式时,就是我们社会主义甚至共产主义追求的目标。

  本文提出的“趋集中化”概念,并非虚无缥缈。人类长期的经济活动实践中,已经创造了很多“趋集中化”的典型案例。股份制制度就是其中之一。股份制制度下,原本分散的个体资源被集中到了股份制公司统一配置。如今世界500强企业基本都是股份制公司,说明这种“趋集中化”模式对经济社会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连马克思当年都称赞说,如果没有股份制人类还没有火车。我国现在的国企也是一种趋集中化的制度安排(与计划经济的国企不同)。扩大市场也是一种“趋集中化”。当一个人需要的某种产品在市场上买不到时,他只能“自己生产”,而市场购买就可以理解是“市场生产”,“市场生产”是无数人合作的产物,可以视为一种集中化。显然,“自己生产”的成本远高于“市场生产”。在经济不发达年代,我国家家户户都有缝纫机,说明那时是用“自己生产”(修补)服装去替代“市场生产”。如今,缝纫机已经退出了家庭。即便在今天,我国一些偏远地区,仍然很多人在“自己生产”。包括小孩的童车、自家房屋、生产工具等等。而在城市里基本就看不见了。    不难看出,凡是“趋集中化”越好的地区,经济就越发达。

  上述案例说明,不论人们理解或不理解,人类经济社会不会止步于分散方式下的市场经济,而是一直在探寻趋近于集中方式的最好经济模式,理论上终极目标是全集中方式,对应的是社会主义。按照人类目前的智慧和技术条件,我们只能用“趋集中化”方法。但是必须看到,也许当人类智慧提升到一定程度,或者产生一个今天人们无法知道的技术时,人类也许就可以用集中方式实现人和物的两化,这完全是可能的。如同几十年前谁也无法预测到互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变一样。在那种“未来智慧和技术”出现之前,我们脚踏实地的做法是把握“趋集中化”这个大趋势。

  实现 “趋集中化”的方法有两种,技术与制度。股份制就是典型的制度实现“趋集中化”案例。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得阿里巴巴的网上商城、摩拜的共享单车等从过去的不可能变为可能,都是通过技术实现“趋集中化”的案例。所谓创新,在经济领域内,实际上就是实现“趋集中化”的创新。如同我们无法预测自然世界人类还有多少个没能发现的自然规律一样,同样无法预测经济社会的“趋集中化”还有多少种制度和技术可以提供。需要经济学家们明白的是,    趋集中化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学思维,它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更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不关注这一点的西方经济学所以会被边缘化。

  没人敢说,今后不会出现优于股份制的企业形式;也没人敢说,新的市场形式不会出现。这些都是“趋集中化”下的预测。

  4.马云观点是“趋集中化”思想

  当我们知道人类经济社会实际上一直在探寻“趋集中化”之后,就容易理解马云的观点是一种“趋集中化”的思想。马云作为一名优秀企业家,尽管他的专业不是研究经济,但是他敏锐意识到在技术的支撑下,企业规模会越来越大,即计划方式会越来越大,就是本文说的“趋集中化”思想,与科斯提出的企业与市场边界理论相吻合。我国经济学家运用的是西方经济学思想,而到今天为止,西方经济学理论都不理解“趋集中化”,所以自然无法理解马云的观点。

  四、争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马云与多位经济学家的争论提供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1.经济学家们应进行的反思

  在物理、化学还是医学等学科里,不论企业家、官员还是百姓,没人敢不听这些专家的,否则就会出现灾难。没有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企业家不敢盖房修路架桥,连打个山洞都胆战心惊。每个人生病到医院,再大的官也对医生服服帖帖,不敢越雷池半步。但是在经济社会里,不难发现,企业家说在经济活动中不能听经济学家的,而老百姓大部分没有学过经济学。说明经济学家没有其它学科专家的地位,被经济社会边缘化了。

  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学家被边缘化问题?看看专家们在各自领域中的作用。不论物理、化学或医学,几乎所有的理论、规律都是专家们发现(发明)的,最有影响的可能就是牛顿万有引力。反之看看经济社会,几乎所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制度都不是经济学家发明的。即便经济学界最值得炫耀的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也是古代人发明的。现代社会的股份制、股市、期市、现代银行、网上市场等等,几乎都与经济学家无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值得经济学家们深刻反省。

  显然,当一个学科的理论偏离现实社会时,这个理论对现实社会就没有价值。例如,错误的地心说不可能给人类正确指导。西方经济学严重背离现实经济社会早已被主流经济学家们自己承认。唯有创建新的正确的经济学理论才能解决经济学家们被边缘化现状。

  2.必须尊重企业家的观点

  经济社会一直不停顿向前发展。准确地说,从市场经济建立之日起,一直沿着“趋集中化”方向前行。而在前行道路上冲锋陷阵的就是企业家而不是经济学家。经济学科的这个特点与其它学科不同,企业家不可能超越物理学家发现自然规律,分工不同,除非某个企业家本身就有物理学家潜质,还得花大量时间研究。但是在发明(发现)经济制度、经济规律方面,企业家比经济学家有优势。一方面是人数众多,大量失败的企业家发现不了新规律,但是少数成功企业家却发现而成功了。另外一方面是由经济规律被发明被发现的特点决定的,只有在经济社会前沿的人容易发现,而不是钻在书本里的专家们。过去和现在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相信未来还是如此。举个典型案例,美国纳斯达克市场,自然不是经济学家而是企业家发明的。到今天为止,可以说全世界经济学家还没有弄懂纳斯达克市场原理。因为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模仿成功。但正是这样一个“趋集中化”的制度创新,培育出了许多个富可敌国的高科技公司。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美国能成为科技、金融强国与纳斯达克市场密切相关。

  奥派经济学家包括国内的张维迎教授等,一直强调要重视企业家精神,但是传统经济学一直没能解释清楚为什么要重视企业家。本文提出的经济增长会沿着“趋集中化”方向,并且解释了企业家是“趋集中化”的领跑者,是一个比经济学家更容易发现新机制的群体。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社会必须尊重企业家,重视企业家的观点。

  3.中国人的机遇

  过去一谈市场经济,似乎就是西方经济学的专利。实际上邓小平率先已经打破了这种传统错误观念,指出社会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以用市场经济。让我们欣慰的是,经过四十年探索,我们发现西方经济学并不理解真正的市场经济,这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机遇:中国人如果找到比西方经济学的市场经济更好的市场经济理论,那么我们的(区别于西方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就更为先进!这种情况完全是可能的。

  事实上,资源配置不外乎就是集中与分散。相比较西方国家,中国人同时经历过集中和分散两种配置方式,也尝试过了用思想教育来实现“人的两化”(一定是有作用的),说明中国人最应该懂得集中与分散两种方式,更理解“趋集中化”思想。也就是更容易找到正确的市场经济理论。实际上中国的经济学家如张维迎教授已经看到这一点,提出经济学到了从“地心说”转变为“日心说”阶段的观点。抓住机遇,不沉迷于西方经济学固有框框中,真正的经济学理论应该在中国人中产生。

  4.重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至今有无数人给出了很多种解释,但是普通百姓并不是很理解。说明没有强有力的正确解释。

  如同应用数学本质是数学、理论物理本质是物理一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市场经济。正确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有两个前提条件:(1)按照邓小平的思想,把市场经济从资本主义中剥离出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都可以用,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把它视为中性制度;(2)理解经济社会是人和物组成,经济增长是实现人和物的两化。明确目标才容易找到前行方向。

  在上述基础上,我们来重新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括的是正确的市场经济

  上面已经谈到,西方经济学理解的市场经济是错的,与现实经济社会严重背离。在《新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笔者做了详细分析。这里仅举一个最重要的关于人的例子。西方经济学始终假设“理想人”,把人视为完全的利己人。然而,在现实经济社会中,利己人不可能与高速增长的经济社会相一致(所以,西方经济学为了自圆其说,又说在无形之手下无意间利己又变为利他了)。正确的经济解释是,在经济制度的约束和激励下,真实人(不论是什么状态下的人)在经济制度下实现了“人的两化”。所以,正确的市场经济理论不是西方经济理论所描述的那样。

  于是,只要我们能正确解读现实经济社会,提出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的正确市场经济理论,那么,这个正确的市场经济理论就可以构成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趋集中化”的动态理论

  在正确理解市场经济基础上,理解人类经济社会一定会不断发展,即不断探寻“趋集中化”。进一步我们理解市场经济是一个动态的经济制度,是一个永远“趋集中化”的制度。西方经济学不理解“趋集中化”,从而不理解市场经济是动态经济制度,更不懂终极目标是大集中。而我们谈论社会主义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大集中。过去我们试图一步到位,不理解人类智慧和技术还达不到完全的大集中。唯有“趋集中化”是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追求的目标。

  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在谈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还不断使用软方法(如思想教育)。必须认识到过去我们的计划经济就是过度使用软方法而失败。软方法一定是有效的,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以制度为代表的硬方法为主,配套软方法,不能本末倒置。而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主要是用硬方法替代了软方法。

  综上所述,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核心内容包括:(1)建立中国自己理解的正确的市场经济,而不是西方经济学理解的错误市场经济。当然西方经济学存在结构错误,不代表全部方法都错。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在正确市场经济理论基础上,把市场经济理论视为一个动态发展理论,一个包括了“趋集中化”思想的经济理论。把“趋集中化”与社会主义的集中对应起来,区别与西方经济理论;(3)相信未来的经济社会一定是“趋集中化”的,随着人类智慧的提高,各种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社会的集中化会不懂提升。

  (本文作者介绍:广东省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陈悠然 SF10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经济学家 科斯 市场经济 马云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原中国光大集团名誉董事长王光英逝世 享年100岁 故意更新系统让手机变慢,苹果三星被重罚 “牙膏门”事件女医生辞职 谭秦东:临床压力大是主因 FF大部分员工将停薪留职 贾跃亭亟待临时融资 王兆星:我们有充分理由对资本市场充满信心 FF三位创始人仅剩贾跃亭 据称财务人事实际均已破产 李亚鹏欠4000万进法院失信名单?经纪人称子虚乌有 美威胁12月对所有剩余中国货品加税 中方:威胁没用 宗庆后:我没有贷款也没有负债 账户里经常有上百亿 连全聚德烤鸭都卖不动了 从烤鸭之王跌落神坛用几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