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张鹏
未来贸易摩擦仍可能具有常态化、长期化的态势,因此在策略上绝不能以强硬应对强硬、以扭曲应对扭曲,而是需要有更开放的平常心态、更主动的积极作为来应对。
目前中美贸易摩擦在程序上仍未结束,但联系到中国最近扩大开放的举措以及美国总统特朗普及其经济顾问对此的回应,此前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的舆论已经大幅缓和。不过,大事能化小、小事难化无,未来贸易摩擦仍可能具有常态化、长期化的态势,因此也需要一个长期的策略,有更开放的平常心态、更主动的积极作为来应对。
在前不久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政府宣布了大幅放宽市场准入等扩大开放方面的四大举措,并向世界宣示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尽管中国官方不情愿将其与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相关联,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中国这些扩大开放的措施早就有了“腹稿”,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则在客观情势上为其推出创造了某种契机和氛围,达到了给美国发出积极明确信号的效果。另外,其他方面新的积极因素也在增多。例如,美国商务部证实中国没有操纵汇率让人民币贬值,中国3月份录得2017年2月以来首次月度贸易逆差,等等。
但是,这个时候中美贸易战的阴霾尚未完全烟消云散,中国正在等待美国政府下一步采取何种行动,美国也在观察或评估中国的承诺及其落地的效果。此间也穿插一些不祥的信息出来,最新的消息是美国商务部刚刚宣布将禁止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7年,理由是中兴违反了美国限制向伊朗出售美国技术的制裁条款。笔者认为这与当前中美贸易摩擦不直接相关,只是影响不好。
从长期来看,未来贸易摩擦具有常态化、长期化的态势,这里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或者背景。一方面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在成为国际贸易主角的同时,也日益成为全球贸易摩擦的“重镇”。据统计,自1995年以来,截至2016年,中国已连续21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并自2006年以来连续10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尽管没有2017年最新的数据,从常年的趋势来看也是不乐观的。
2018年发生了中美贸易摩擦升级这样一个严重的事态,实际上是老问题的新反映。中美经贸关系严重失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出口导向的加工贸易比例过高,而加工贸易本身扭曲了贸易的不平衡程度,并且加工贸易越大扭曲程度越高。尽管中国提出了扩大开放的重磅措施,但经济转型升级、解决贸易失衡在短期内边际改善的速率都不会很快,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和过程,并且一步到位的风险和代价也非常大。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先生认为,“中美贸易问题是2018年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最坏情况看,如果中美贸易实现基本平衡,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会降低约2.5个百分点,会影响中国非农就业约1400万人。”可见,这个问题解决慢了不好,解决太快也不好。
另一方面就是,从全球范围来看,考虑到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业已签署、美国考虑重回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等因素,如果未来中国游离于这种新的贸易框架和规则之外的话,新旧贸易摩擦风险可能会相对凸显,不排除未来在WTO框架下仍无法解决的情况下量变引起质变。因此,中国不可能不关注和因应外部情势的发展变化,还会有一个扩大开放再对标的过程。
客观来说,贸易摩擦对于当事国而言都不单纯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或者说贸易摩擦表面上是经济问题,本质上是政治问题。对于中国而言,坚持底线、保持开放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面对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中国必须据理力争,同时更要想办法化解。尽管出口对经济的贡献度占比在下降,但毕竟涉及到很多出口型企业的生存和群众的就业,转型升级固然是最终的诉求,民生则是最大的政治。
对于美国而言也是如此。美国政府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限制投资等壁垒,则是由于美国国内部分产业和企业的压力,以及媒体或公众的呼声。尽管中国商品对于美国整体来说福利远超过负作用,但美国局部行业、部分老百姓利益分配的相对变化也着实在发生。当然,美国这部分人的民意代表不了其他人的民意。但是,不同国家的民意、民生的本质都是政治。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贸易摩擦的长期性,同时注意到政治的存在及其影响,在应对策略上要务实灵活注重长远,积极推进对外开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把中国全方位高水平的开放格局推向更高的水平。
(本文作者介绍:供职于阳光私募,清华大学工商管理硕士。)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