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郭振华
过去几年,寿险业个险渠道正在经历两大趋势性变化,一是“人力供给充沛变为人力供给紧缺”,二是“存量需求变为流量需求”。
所谓“人力供给充沛变为人力供给紧缺”,是指人力资源市场对个险代理人的供给,在过去几年从原来的供给充沛进入供给紧缺时代,也就是行业经常讲的“人口红利消失了”。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收入更高更稳定的新灵活就业岗位不断涌现,给潜在保险代理人提供了更好的选择;二是“存量人力供给”变成“流量人力供给”,即自1992年开始的个险增员,几乎把全国人口中能增的都增了一遍甚至几遍,导致人口存量中的潜在保险代理人已经基本都被增过了。目前,新增代理人只能在人口流量即新成长起来的人群中寻找,增员难度显著增大。
所谓“存量需求变为流量需求”,是指在2020年前,我国广大消费者的保险需求(指愿意按市场价格支付保费的真实需求)是遍地开花的,无论哪个年龄段人群,都有未被满足的保险需求,尤其是重疾险需求,这是一个大规模的存量市场。但是,到2020年时,我国广大消费者尤其是有保费支付能力的消费者,基本已被保险销售人员扫了一遍甚至几遍,大多数人的保险需求(指各年龄段人群的真实保险需求)已得到满足,人们的存量保费预算转变为行业保费。于是,大致从2020年起,保险市场进入“流量需求”阶段,保险公司只能去开发那些新成长起来的具备保险消费能力的新中产,或者去开发有了新增保费预算的老客户。
人身险市场是一个需求疲弱、极度依赖销售驱动的市场。在上述两大趋势合力下,加上疫情对展业活动的阻碍,个险代理人队伍在过去几年快速收缩,个险渠道新单保费和新业务价值快速下滑。
个险渠道保费收入的快速下滑,导致各寿险公司纷纷重启或加强银保渠道的销售。鉴于银保渠道有较现成的优质客户资源,加上消费者对增额终身寿险的认可度逐年提高,银保渠道的新单期缴保费快速上升。数据显示,2022年,银保新单期缴保费超过了个险渠道(折算成标准保费还未超越)。那么,未来,个险渠道能优胜于银保渠道吗?或者说,个险渠道还能保住主渠道地位吗?
银保渠道当然还有显著的增长空间,但也有短板。一是保单交易以储蓄型产品为主,尽管保单期限越来越长,但由于客户短期收益率越来越高,保单的新业务价值率明显较低。二是储蓄型产品的销量尤其是固定利率储蓄型产品的销量,容易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尤其是利率环境变化的影响。例如,利率下降期间,长期储蓄型产品有一定竞争优势,一旦市场利率进入上升期,长期储蓄型产品就会失去竞争优势。
近年来,个险渠道被市场“打晕了”,目前尚未苏醒、尚未缓过劲。不过,头部寿险公司对个险渠道的重视程度是毋庸置疑的,对个险渠道的掌控力较强,个险渠道更加具备与公司总体战略协同发展的能力,有利于实现“保险+健康管理”“保险+高端养老”“保险+居家养老”等目标。目前,各头部公司都意识到以往个险渠道“重增员、轻培养”弊病,纷纷加大对代理人培训与成长的扶持,致力于提升代理人在金融保险、养老健康、财富管理、税收法律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这将有利于高素质保险代理人的加入和留存。
未来,个险渠道人力一定会大幅缩减,但人均产能和人均收入会显著提高。简单预计,即便未来个险渠道只有50万高素质代理人,假定平均年收入达到20万元,对应产生人均100万元的期缴标准保费,也有每年5000亿元的期缴标准保费。而且,个险渠道可销售更加复杂化的保险产品、保险方案甚至财富健康管理方案,其新业务价值率必然超过银保渠道。
随着各公司个险渠道转型的不断深入,随着疫情逐渐平息,个险渠道将迎来企稳回升,即便其期缴保费或期缴标准保费都低于银保渠道,其新业务价值仍会显著超过银保渠道,个险渠道仍将是寿险业的主渠道。
本文发表于中国银行保险报,2022年8月2号刊发
(本文作者介绍:同济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博士,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保险系主任,兼任中国保险学会理事、上海保险学会常务理事。对保险业和保险公司经营有独到见解。运营《保险神谭》公众号。)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