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险改革的“弹性”

2020年07月16日09:24    作者:刘扬  

  意见领袖丨分子实验室

  从车险发展前二十年看,改革从未停止,而中国车险的经营主体、从业人员、市场规模、经营水平、监管能力都有了长足进步,其中监管部门在关键时刻发挥了核心作用,而最重要的经验是通过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统一市场游戏规则,减少信息不对称,加大透明化,保护消费者权益。

  一切不过是旅途中的风景,路还长,朝前看。

  2020年7月9日,中国银保监会就《关于实施车险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引起各方关注和行业热议,一周以来各大媒体、券商投行纷纷给予点评和解读。作为中国车险发展的亲历者,我想就过去经历的体会谈几点对未来的“不必担心的几点担心”,希望对尚在征求意见中的各保险公司有效规避风险、出台稳妥的解决方案提供些许不周的参考。

  产品弹性

  包括商业险和交强险在内的过去几次改革或新政实施,有效解决了问题,但也产生了一些“副产品”,比如交强险不同地区经营结果的严重差异,NCD实施带来的出险率超预期下降,主要是“刚性有余,弹性不足”。一方面,产品结构刚性较强,比如NCD按一年赔付次数挂钩,而未参考金额和出险原因;一方面政策实施后调整周期较长。中国这么大,情况那么复杂,一个政策实施难以通盘解决问题,当一些政策实施后在部分地区出现明显不足要有机制及时优化调整,而再好的政策生命周期都是有限的,开始的效果很明显,但过了几年负面效应就开始逐渐显现。过去数年一些地区车险高费用的问题,主要是改革的实际结果超出了测算预期,此次《征求意见稿》中已对NCD、交强险均进行了优化,可以说是一大进步。

  市场弹性

  如前所述,当改革解决了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也要深度思考和评估其可能给未来带来的影响,会出现哪些预期,当预期与现实出现明显偏差时,有什么预备方案,调整机制如何。

  比如NCD从一年挂钩平滑为三年滚动挂钩,车险的出险率是否会大幅上升,什么类型的用户或车险出险率会出现反弹。正常来说,新政实施,小额案件出险率一定会出现反弹,特别是在某些渠道的引导下反弹有可能超出预期。另外,车险维修的工时(人工)、材料成本不断攀升,又有多少车主因为担心保费上浮,车上旧伤未修。我们预计赔付率会上升,但上升多少实在难以预期,但超预期的风险可能会非常大。

  讨论市场时,我们除了运用保险精算定价技术,根据历史数据预测未来,更要贴近市场逻辑,考虑市场主体和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市场本身是非理性的,简单按理性预测很可能会产生偏离,有的会立即显现,有的则会有长期影响。

  从公司历史发展的客观条件差异看,对新公司、新设机构和部分负担较重、能力偏弱的小公司可以考虑适当给予过度期或差异化创新政策。在头部中大型公司的争锋中,小公司被搅入漩涡,竞争的收益难以企及,但市场恶化的结果却要所有公司承担,我想以大公司的格局,尚不会对小公司们手足相残、赶尽杀绝。一个市场的创新活力恰恰来自小公司、新公司、跨界入局者和创业型企业,但效率低下、不思进取的小公司和创业公司也要被市场淘汰,我们也殷切希望中国车险的大画卷上能留出一些空白让新生力量们描绘,让更多公司能做出差异、做出亮点,驱动行业的改革。

  真实性隐忧

  车险价格与价值的偏离和非理性竞争导致实际费用率远超“控制线”,有谁知道到底有多少佣金外费用尚待支付,这些费用的账期又有多长?疫情突发,一季度业务大幅下滑的压力和赔付率明显下降的预期造成疫情缓解后市场竞争白热化,而监管治乱也回归常态,力度进一步加强,这使得费用“堰塞湖”越积越大。

  第一,不实的费用率水平会对改革基础费率、产品结构方案带来重大影响。比如预订费用率由35%下降为25%,通过产品结构合并、部分险种保额调整和基础费率下调,预期车均保费稳中有降,但假设当前市场的实际费用率已超40%,甚至50%,改革后的名义费用率和实际费用率双降,赔付率上升,而用户看到的实际净保费可能比改革前还要高。再加上附加险合并到主险,NCD计算扩展为三年,折扣系数合并为一个(0.65),这些因素在综合作用下会不会产生实际保费上升的情况,这是要特别认真考虑的。

  截止2019年,中国的车辆平均车龄已达到5年,车辆使用频度、用户消费意愿都在下降,如果车险改革后保费下降不及预期,有可能导致很多老旧车放弃投保车损险,三者险基础保费如大幅下降,会大幅增加商业三者险投保率和保额,但保费并未明显增加,加之交强险提额降费,赔付和准备金变化也会直接影响经营结果。

  第二,如果数据真实性问题不搞清楚,不做客观面对和妥善处置,就会造成一些公司“带病”改革,扭曲改革方案的实际效果,干扰公司经营和行业决策。而疫情重压之下,很多体弱的中小渠道和基层单位收入下滑、不堪重负,“堰塞湖”长期不解决,一些公司也极有可能在局部产生突变。

  定价弹性

  过去车险定价因为历史和市场原因,严重缺乏从人定价因子。自加入WTO,中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20年,也是中国汽车驾驶员高速发展和成熟的20年,一方面形成了大规模成熟的驾驶员人群,另一方面初次购车、驾车人群的年龄段也向两极化发展(低年龄段和高年龄段),不同代际、驾龄、地域间的风险差异日趋明显,服务诉求也存在明显差异,比如越来越多65岁以上老年人驾车和保险的服务问题如何应对和优化。

  汽车走进千家万户,城市中一家多车、一人一车的情况日渐普遍,随着互联网数字化时代来临,一人一车精准匹配的比例越来越高,理论上具备了从人定价的基础,这也是特别希望在未来的改革中加以考虑的内容,这比UBI、里程保重要的多。

  同时,车辆的安全性也在不断提高,综合评估如安装有防碰撞雷达等安全设备和安全设备本身事故损失率和价值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安全设施前装普及,一些风险很可能降低(比如追尾),但由于智能设备和混动车型配件价格昂贵,重大事故的赔偿有可能增加。需要车险行业研究更精细化的定价和管理。

  自然灾害同样是面临的新问题,不是自然灾害越来越多了,而是快速的城市化扩张,让资产暴露在各类自然灾害的概率增加了,比如沿海城市的集群化,乡镇地区的车辆逐步普及等,因此我们也不能再按照几十年前车险条款中自然灾害定义去考量今天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当有些风险难以避免,除了定价,保险公司必须转变为从预防、预警,到灾后处置的新角色。

  系统弹性

  市场化、法制化的关键是平等的游戏规则和透明的游戏过程,在任何一个市场,依赖参与主体洁身自好是不可能的,最优选则是通过把规则信息化、数字化,辅助以严格的监管措施。我提的问题是,现有保险行业的信息系统是否能够满足当前、未来互联网时代用户消费习惯的变化,是否能够承载车险改革和创新监管的新要求,是否能够支撑众多保险公司和科技公司对UBI、车联网等产品创新美好梦想。在产业互联化加速的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保险行业亟待升级的基础工作还有很多,没有高效、安全、稳定的技术支撑,未来的车险精细化管理和所谓产品创新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只会成为价格战的另一件“马甲”。

  从车险发展前二十年看,改革从未停止,而中国车险的经营主体、从业人员、市场规模、经营水平、监管能力都有了长足进步,其中监管部门在关键时刻发挥了核心作用,而最重要的经验是通过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统一市场游戏规则,减少信息不对称,加大透明化,保护消费者权益。PC时代尚且如此,移动互联的全面产业互联网化时代更是如此,所以,车险改革的核心是以行业信息化、数字化水平为基础,以专业化、精细化的运营为手段,而最终目标是维护市场公平,保护消费者权益,逐步降低用户车险支出或提升用户对车险的价值体验。

  方法总比困难多,既来之则安之。

  朝前看,安心做块铺路石。

  (本文作者介绍:分子实验室是保险创业、创新专业咨询服务机构,致力于研究互联网保险、保险科技和保险行业前沿问题。)

责任编辑:潘翘楚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