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丨分子实验室
保险泡沫破裂,源于脱离实际。
此次危机,前所未有。
“侥幸”似乎成为了这个最该了解风险,对风险最负责的行业的一种常态。
保险本来是解决“不确定性”,而现在却陷入了“不确定”的焦虑之中。
疫情让空气集聚压缩,原本阳光下美丽的“泡沫”也随着破裂。
在我看来,“泡沫”大体分为三类:
1.超出支付能力的消费
并非是这些保险公司的产品、经营或投资能力存在问题,甚至一些保险公司的产品长期收益和信用等级超过了一般国债,问题的核心是一些产品卖给了不匹配的人群。
如同很多人透支消费,收不抵支时出现大量信用卡或还款逾期,类似问题也在保险行业出现和发酵着。“退保黑产”的多点爆发,背后是保险业长期超支付能力消费的必然结果。大规模增员、自保件和缘故保单,销售员和其亲友实际购买了超出实际消费能力的产品,而在“特殊”的基本法制度下,问题进一步加剧。
这很像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缘起,银行和放贷机构向根本没有支付能力的人群发放房贷。疫情导致业务活动和用户新增收入双双陷入停滞,而一场支付能力“危机”必然随之爆发。
支付能力危机正从销售人员影响到普通用户,问题在于多年来隐患已广泛根植于业内,风险在业绩压力、保单贷款、加保的循环下不断累积;业务的断崖式下滑和焦虑强化了一些公司在增员和产品上的投放,从业者的生存压力和即将失效的保单逼迫其中一些人追求极短期收入,“偷梁换柱”,“另起炉灶”无疑是最有效率的方式,而“销售误导”的“铁证”则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不知道这场集中爆发的“现金流危机”有多大规模,会持续多久,但我知道风暴终将过去,面对下一次危机,谁做了改变,谁还在走老路呢?
2、脱实向虚,无视风险
当保险开始向“无中生有”提供保障时,反噬只是时间问题。
2020年1-4月,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的亏损达到创纪录的75亿。
同样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AIG为垃圾债券提供担保经营亏损达992.89亿美元,反观近年来中国保险业保证保险的持续暴雷,大多是为不实的资产交易或为不具备偿债能力的群体提供担保所致,当然充当中间人的是P2P、助贷等平台。
如今保证保险的风险还在持续发酵,除了显现或者隐藏的现金流风险,群体信访风险也已经由一些暴雷平台转向提供保险的承保公司,对承保公司商誉造成巨大负面影响。
另一个深刻的教训或者是本不应该犯的错误是:永远不要为自己没有风控能力的领域提供保障,侥幸会演变为灾难。
保险建立在客观风险的评估、概率和有效的风险管理之上,它不是赌博,在很多暴雷的案件中,保险公司不仅成为了赌桌上的赌徒,而且还不是庄家,那不就是待宰的羔羊么。
原则对于保证险如此,未来的健康险也如此,不可不慎。
3. 价值偏离
故事弄不好要变成“事故”。
疫情之下,保险创业公司的日子也不好过。比起业务下滑,更严重的问题是如何填补高估值的巨大缺口。这里有三个问题:第一、业务是否真实;第二、业务是否可持续;第三、业务的长期实际价值是否和估值匹配。
现实给所有创业公司上了一课,虽然保险业红利长期存在,但市场不会永远增长,长期价格偏离价值的情况不可持续。
在资本的助推下,很多创业公司的估值(价格)已经偏离了实际价值,突发的疫情和其长期深远影响,让估值突然被动修复,甚至是“过度”修复。面对危机,不同的公司采取着大相径庭的策略。那些不能认清形势,不主动修复估值,降低成本同时谋求现金流转型的公司会最先倒下;一些企业面对危机放弃底线,不惜采取“竞劣”的方式破坏市场,把自身的成功建立在牺牲行业和用户利益之上,以图生存,怕是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只有那些在“至暗时刻”,痛定思痛,降本增效,诚信务实的企业,才能在危机中脚踏实地的发现机遇,只有那些在危机中雪中送炭的朋友才能在雪融时获得丰厚的回报。天道苍苍、因果循环,不可不察。
未来十年是中国保险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危机中的机遇必将造就伟大企业,
风暴过后,谁将破茧成蝶、屹立潮头?
保险以诚信立业。
信任建立需要数十年,倒塌只需要一瞬间。
无论顺境逆境,成功失败,诚实永远是最重要的品质,是最难坚持也是最值得坚守的品质。
(本文作者介绍:分子实验室是保险创业、创新专业咨询服务机构,致力于研究互联网保险、保险科技和保险行业前沿问题。)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