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粤港澳大湾区可先建设“保险大湾区”

2018年11月27日07:00    作者:王和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王和

  创新必然要面临风险,因此,构建“保险大湾区”的核心内涵是改革与创新,保险要在支持大湾区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倒逼并推动行业的自我创新。

  从全球发展的情况看,湾区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和主要动力。纵观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城市群大多集中在沿海湾区,全球60%的经济总量来自湾区,湾区城市群经济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经济形态,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为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如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已成为全球公认的三大湾区。

  我国“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提出,既有理论依据,更有现实需要;既有“国际经验”的基础,也有“中国特色”的内容;既有经济发展的诉求,更有国家稳定的目的;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更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保险业需要思考的是保险与“大湾区”的关系。对于保险而言,“大湾区”无疑是一个机遇,但更是一种使命与责任,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可能面临的挑战。作为基础和前提,保险业需要对“湾区经济”有一个系统和全面的认识,更需要理解保险与“湾区经济”的内在联系,尤其是中国保险业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内在联系。

  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与使命

  “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提出,既是发展历史的传承与延续,又赋予了新时期发展的重要内涵与使命。从发展历史的角度看,无论是从内地的深圳“经济特区”到“珠三角”的沿革,还是香港、澳门的回归与再腾飞,大湾区的概念均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底蕴与长期积累,因此,传承是实施“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不仅是传承这个地区,长期以来合作的基础,更要传承这个地区的勇于开拓创新的文化和精神。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两区九市”,即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以及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肇庆、江门、惠州九个城市。选择这个地区进行我国的“湾区经济”实践是具有现实基础的,这一地区,全国土地面积占比不到1%,人口占比不足5%,却实现了全国13%的GDP,涵括了我国五大城市中的三个,六大“制造业王国”中的两个。

  毋庸置疑,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还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就是要重构大陆与港澳的协作互动关系,重塑港澳经济繁荣的基础,全面提振港澳人民对未来的信心。同时,粤港澳大湾区的政治诉求是体现并实践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合共生,天下为公。用传统文化的力量,用粤港澳大湾区的实践与繁荣,感召台湾人民。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过程中要特别强调重视规划引领,推动大湾区内各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大湾区发展格局。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粤港澳大湾区的特点,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以及东京湾区不同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并不是在同一个政治经济体制下运行的,因此,需要创新思维,探索一个湾区经济的“中国模式”。

  保险的大湾区机遇与挑战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过程中,“互联互通”是基本原则,“联”是手段,“通”是目的;“通”是手段,“融”是目的。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自由流动过程中,资金流是基础和关键,同时,在更大范围流动过程中,也面临着新的风险管理与金融服务问题。从国际实践看,金融,既是大湾区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一个主要内容。

  纵观“三大湾区”的建设与发展,金融,均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大湾区”首先,也一定是“金融大湾区”。因此,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金融保险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金融在大湾区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一方面要将金融纳入大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通过顶层设计,更好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要引导金融业,重视并融入大湾区建设。而从粤港澳经济一体化最早是从跨区贸易和实业投资开始的经验,其中保险业是最早开始金融合作的领域。金融大湾区,完全可以从保险业开始。

  “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提出,对于保险业而言,更是全新和巨大的机遇。粤港澳大湾区的基本逻辑和宗旨是开放、包容、创新和市场化,其本质内涵是通过构建共同市场,打造经济共同体,这恰恰与保险的逻辑、原理、宗旨和职能是“志同道合”的。因此,在保险服务大湾区的过程中,要突出保险融合的功能,更好地扮演桥梁、纽带和通道的作用,为大湾区建设提供基础功能。

  纵观历史,粤港澳三地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群雄逐鹿,合力不足,多重竞争,争当龙头。同时,还面临两种制度,两个特区,三种关税,两个自贸区,可谓是全球最独特、最复杂的湾区。从大湾区的总体规划看,深圳定位于科研,广东其他市定位于制造,香港定位于金融,已形成初步共识。但就保险业而言,应弱化“定位”的概念,突出更加灵活、务实和深度的合作、协同与融合。突出两大协同,即区域协同,管理与制度协同。按照功能与项目的维度,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互利共赢。

  首先,要成立“大湾区保险发展与服务协调委员会”,在这一组织下,形成一种沟通、协调、指导和推动机制,全面整合“两区九市”的保险资源,通过协同与融合,形成合力,共同为大湾区建设发挥作用,贡献力量。其次,从国际大湾区的实践看,大湾区建设不仅表现为发展总量,更在于发展秩序,而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和保证。无论是内地,还是港澳,保险市场均面临理性和规范的问题。在“保险大湾区”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市场规范和有序竞争问题,突出发展红利,避免制度套利,否则,不仅可能事与愿违,还是可能拖了大湾区建设的“后腿”。第三,作为前期工作,可以比照“沪港通”,构建大湾区“保险通”模式,在特定和界定环境下,搭建专属产品的共同市场,开展实质性探索,同时,开展再保险和保险资管合作。

  对于香港而言,保险大湾区的意义更加特殊。香港是中国保险业的摇篮,经过170多年的发展,无论是保险深度,还是保险密度均名列世界前茅,同时,在香港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的建设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香港保险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发展空间有限,大湾区建设,无疑给香港保险业带来巨大的空间和机遇。香港是国际资源进入内地的桥头堡,也是内地利用国际资源的中转站,香港保险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特别是监管相对宽松和灵活的优势,思考基于开放与包容的“外延”问题,即实现内与外的结合与融合。

  保险大湾区的理念、制度与技术创新

  创新,深度创新,制度创新,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关键词。回顾历史,无论是香港的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还是深圳以至广东的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背后的原因均是敢于创新并善于创新,创新的精神深入骨髓,成为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因。创新必然要面临风险,因此,构建“保险大湾区”的核心内涵是改革与创新,保险要在支持大湾区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倒逼并推动行业的自我创新。

  首先,在“保险大湾区”的发展过程中,要树立“魔方思维”,即内地、香港和澳门属于魔方的不同“面”,在各自的“面”中,互有“长短”。“保险大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思路是粤港澳要根据自身的特点,通过“转动魔方”,即在大湾区的框架下,与其他“面”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这不仅能够更好地服务大湾区建设,也能够实现自身的发展,继而推动大湾区保险行业发展和服务水平的全面升级。

  其次,要构建“保险大湾区”,面临最大挑战是粤港澳属于三个不同的“区域”,即不同的法律区、货币区、监管区、关税区。如何在不同的区域内,实现相互交流,互相融通,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无疑是一个挑战。就保险监管而言,差异并不是问题,问题是缺乏对差异的管控能力,因此,需要就“保险大湾区”的监管、协调与合作进行制度性的安排,确保有法可依,有序推进。

  第三,科技给了“保险大湾区”建设以基础性保障,尤其是区块链给了“跨界”监管以技术可能。因此,高度重视大湾区保险科技发展、规划与协作,避免重复投入。同时,应尽快建设基于联盟链的湾区金融监管区块链平台,配合“监管沙箱”技术,为湾区的保险创新先行与先试,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

  第四,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均拥有分支机构的保险公司,如中国人寿、中国太平、友邦、安盛和宏利等,应当利用自身在位优势,在系统内部构建基于大湾区视角的管理架构和经营模式,如香港保监局提议的建立“粤港澳客户服务中心”。同时,积极探索基于“魔方思维”的经营实践,构建并玩转公司内部的“小魔方”,为“保险大湾区”建设,试点先行,探索并积累经验。

  (本文作者介绍:保险学者,中国人保财险执行副总裁。)

责任编辑:张文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保险 险企 王和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路透披露刘强东案更多细节:警告助手“别妨碍我” ofo联手网贷平台"糊弄"用户追踪 押金99元提现变97元 ofo押金新政策:押金投资理财项目后可免押金 DG专柜有顾客要退回预存金:全国都在抵制 不敢穿了 民营企业家冤狱11年平反:法院受理21亿国家赔偿申请 自贡查获5400吨假盐:竟比正牌卖得还好 鄂贵川都卖过 李亚鹏欠债难局1037天:名下在北京已经没有房产 外媒再曝刘强东案新细节 "湿鞋"是因主动"到河边走" 贺建奎最新回应:坚信伦理将站在我们一边 万科坍塌事故后续 夜间施工静悄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