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 | 李迅雷
尽管5、6月份中国的出口为负增长,但上半年出口仍增长3.7%。在全球经济增速下行、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美国等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构筑贸易和技术壁垒等大背景下,中国的出口会否陷入长期不振的状况呢?本文从历史、人文和资源禀赋等维度展开讨论,主要结论是我国的出口具有较强韧性,坚持开放一定要成为必然选择。
过往的出口总是好于预期
记得在2006年的时候,我国外贸依存度接近70%,即中国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接近70%,尤其是加工贸易带来的出口额要占到我国出口额的一半以上。当时很多学者都担心一旦全球经济衰退或外资撤离,我国的出口额将大幅下降,随之而来的将是出口加工企业的大量失业和经济的下行。
当年我也同样十分担忧高度依赖外资和外贸的经济增长模式,并撰文质疑——《百年前的盈利模式还能持续百年吗》?提出要以史(鸦片战争)为鉴,避免由于过高的出口依赖度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和贸易贸易纷争。
1993年至今,中国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加工贸易出口的占比从1998年的56.8%降至如今的22.5%。但我国出口占全球的份额却不断提高。尽管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外贸的冲击很大,但中国出口的全球份额依然没有受到丝毫影响。
我国出口中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占比的变化
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2010年,中国出口的全球份额提高到了10%,从历史上看,出口占全球份额超过10%的只有三个国家:美国、德国和日本。美国最高曾经超过20%,主要是在二战结束之后的一段时间,跨入2000年以后就回落的10%以下;而日本和德国在达到10-12%之后便回落了。中国出口的全球份额的上升是否也将止步于10%左右呢?
四大经济体出口占全球的份额变化
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2018年美国首先挑起贸易摩擦,对中国出口持续加征关税,被称为“中美贸易争端”。市场普遍认为这将给中国出口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如贸易摩擦不断升级,最后美国宣布对中国200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加征关税至25%。而且,中国出口占全球的份额也从2015年的13.7%回落至2018年的12.7%。但到了2019年却又回升了。
从2020年至2022年的三年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都很大,从逻辑上讲,中国在全球的产业链是最长的,受疫情冲击应该也最大,故在疫情之初,市场普遍对中国的出口表示担忧。而事实上中国出口企业的应变能力很强,利用我国疫情防控能力强、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完好等优势,向全球大量出口防疫商品及其他优势商品。2021年,中国出口的全球份额上升至15%的历史新高。
中国出口顺差最大的前五个经济(亿美元)
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2022年,全球疫情好转背景下,中国疫情有所反复,导致下半年出口增速明显回落,出口的全球份额也回落至14.4%,但总体看还是遥遥领先于其他经济体。中国出口顺差的第一大国一直是美国,在美国不断挑起贸易纷争、企业制裁、芯片、人工智能等技术封锁等打压手段不断延续的背景下,2022年对美出口顺差仍高达4000亿美元。
中国外贸出口为何能够屡屡超预期地走强?说明我国的产业配套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备及出口企业确实非常有韧劲。
中国保持出口韧性的背后原因
中国出口的兴起并不是从改革开放的上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的,自古就开创了丝绸之路。从古代至近代,我国丝绸的出口规模一直非常大,以至于从明清时代,江南一带就大量砍伐森林来种桑树,以提高丝绸产量。
如果剔除中国近代史中外贸管制的年代,中国的外贸出口一向具有明显优势。在1820年之前,中国的人均GDP水平远超全球平均水平,即中国并不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时,出口规模在当时的条件下也算是很大了。
1689年,英国与中国在广州正式通商,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国。中国向英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出口丝绸、瓷器等,维持了100年以上的贸易顺差地位,其结果是全球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而欧洲出现了贵金属货币的短缺。
1765-1833年中国与欧美国家的进出口贸易状况(单位:白银/两)
来源:《百年前的盈利模式还能持续百年吗》(2006,李迅雷)
1833年之前,中国对英国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74%,其中顺差占中国对欧美出口顺差总额的61%。这或许是触发鸦片战争的主要诱因。
除了欧美贸易外,中国在与东南亚各国,尤其是日本的贸易中也保持顺差地位,并从日本获得了该国出产的大部分白银。据估计 ,1550-1800 年的大约 250 年间 , 中国共获得了大约 12 亿两白银, 占了这段时间内世界白银总产量的一半左右 (Barrett,Ward.1990) , 而其他学者较为保守的估计也认为,中国在那段时期至少占有了全球白银存量的1/4-1/3。
在实行银本位的明清时代,中国的白银存量高居全球第一,这与现在我国的外汇储备全球第一实际上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国出口之所以能够长期在全球独占鳌头,其背后既有支持出口的政府产业政策,又靠民企和外企的体制、机制优势。
2023年上半年,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10.59万亿元,同比增长8.9%,占进出口总值的52.7%,同比提升3.3个百分点。相比之下,我国整体进出口增长只有2.1%。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我国现有外贸相关企业超687.7万家,其中民企占大头,其次是外企,国企占比不到10%,创造就业岗位超过2000万个,估计民企在出口部门的就业人数估计超过1300万。
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浙江、江苏三地,外贸相关企业排名位居前列,分别拥有217.4万家、67.8万家以及59万家。疫情三年,民企的出口份额显著提升,民企占我国外贸比重由2019年的42.7%,提升到今年上半年的52.7%。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出口占全球份额从2019年的13.1%上升至2022年的14.4%。
由于民企在体制和机制上更加灵活,面对海外市场变化和各国贸易政策调整的反应更加快捷。例如,义乌小商品市场被誉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链接着经营超210万种商品的中外商户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它作为全球小商品贸易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义乌的外贸进出口数据备受各方关注。
据义乌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义乌出口2374.1亿元,同比增长17.0%,远好于全国上半年3.7%的出口增速。
而且,上半年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增长61.6%,体现了我国出口产品追随新经济的发展趋势,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这就可以解释为何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占比不断下降,而出口在全球份额却不断提升的原因。
尽管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后向参与度始终高于前向参与度,以中间品加工贸易为主导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但2004年以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后向参与度进入长期下行通道,前向参与度则稳步提升,商品出口从国内获得的增加值比重正在不断提高。
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参与度
数据来源:UIBE GVC,中泰证券研究所
备注:全球价值链参与度计算全球进出口中至少跨境两次的商品,即国家A利用原料生产中间品,将中间品出口至国家B,而国家B则再次加工后出口至国家C。
前向参与度=出口中的间接增加值占其总出口的比重
后向参与度=出口最终产品中包含的国外增加值比重
中国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出口已经占了大头,而不再是服装鞋帽和玩具,这是由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不断上升所决定的。以中日韩三国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为例,中国到2021年已经上升至26%,而日本则从1994年的20.7%降至2021年的6.5%。
中日韩三国工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
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尽管由于我国制造业工人薪酬水平的不断提高带来出口成本的压力,但由于我国的基础设施完好、产业配套齐全,规模经济效应非常明显,因此,与印度、印尼、越南等薪酬低廉的国家相比,仍具有相对优势。例如,我国的基建投资占GDP的比重大约维持在8-10%,而印度为6%,全球平均水平只有3.5%,因此,尽管印度的基础设施远差于我国,但投入量仍比中国要低得多,因为中国的GDP大约是印度的5.5倍。
此外,从文化习俗和世界观、价值观的角度看,也非常支持中国发展制造业和出口,如对财富的追求愿望、吃苦耐劳的精神、加班文化、较高的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等,都是东南亚及南亚诸国望其项背的。
总之,中国出口的韧性是由政府在制度设计和政策上大力支持、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强有力的产业政策等作为支撑,由体制机制灵活的民企及海外渠道稳固的外企作为出口绝对主体来推动出口的长期增长,由全球规模最大、劳动力整体素质较高的勤劳的中国工人来实现。
如何保持出口不败?
今年,我国外贸出口形势还是比较严峻。不仅出现了多个月份的出口负增长,而且2023年上半年我国对美出口下降了17.9%,已经不再是美国进口的第一大国了。这与美国从多个方面降低对中国商品的依赖度、压制中国的科技产业发展、削弱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不无关系。
经过过去4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成功崛起,并成为世界工厂。作为14亿人口的大国,获得为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商品的机会,也就是说,中国要富起来,就不能放弃为全球人口提供服务这条途径。
目前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份额已经达到30%,国内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只有17.5%,且今后人口占比还会下降,即如果不为全球人口服务,则中国制造业将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并将导致与出口相关工作的劳动力面临失业压力。据国家商务部估算,外贸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带动就业1.8亿人。2021年,货物与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20.9%。
主要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在全球占比
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因此,我国必须坚持开放,即形成内循环与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能期望单纯内循环可以消化巨大的产能和满足就业需求。为此,加强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从过去10年中国出口的区域或国别的占比看,中国对欧盟+英国的出口明显上升,2022年的占比达到18%,出口占比上升的第二大区域是东盟国家,出口占比从2012年的10%,上升到2022年的15.9%。中国对美出口占比,从2017年的最高点19%,降至2022年的16.3%,尽管美国不再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国,但2022年我国对美国的出口额依然是对俄罗斯出口额的近8倍,而且美国仍然是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国。
过去10年中国对主要经济体的出口份额变化
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从上图中不难发现,中国出口规模大的,一定是经济体量大的区域或国家,或者是产业链紧密度高的区域或国家。近年来我国出口东盟的规模扩大,与中国部分产业向东盟国家转移有关。换言之,中国要保持在全球出口份额的稳定,就需要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维持良好的经贸合作关系。
那么,中国部分产业向印度、墨西哥和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转移,是否会让未来中国的外贸出口衰退呢?应该不用那么悲观。首先,中国完备的基础设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健全和强大是这些新兴经济体在短中期内都难以赶得上。
其次,中国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产业相对低端,中国仍可以向其出口生产设备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向海外延伸。今年上半年,越南的出口增长为负10%,说明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更容易受到全球经济下行的影响。
第三,将有利于中国产业链向中高端升级,促进中国经济转型。中国集中发展高附加值、以机电、汽车为核心的产品,进一步降低加工贸易的比重。
第四,通过文化、宗教等价值观因素作比较,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参与率普遍较低,或每周工作时间偏短,远不如中国“卷”。如人口规模和劳动年龄人口均超过中国的印度,2021年的劳动参与率51%,而中国达到76%;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也存在“加班文化”相对缺失现象。
中、日、韩、越、印出口占全球份额的变化
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从上图中发现,中国出口的增长对日本在全球的出口起到了明显的替代作用,例如汽车和家电原来都是日本出口全球最多的商品,如今中国的出口成为全球第一。但印度和越南出口份额的缓慢提升似乎没有对中国出口的增长带来不利影响。就目前来看,对中国带来外贸逆差的,除了中国台湾规模较大(主要为芯片进口)外,其他大部分都是资源出口国。
2022年中国外贸逆差的前五大经济体
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今后,中国出口要保持活力,只有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上下功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过去10年看,机电设备等出口始终占大头,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40%以上。同时,纺织品出口份额有所下降,符合转型升级的逻辑。未来有望进一步提升全球份额的,应该是车辆等交运设备和化学制品。
据中汽协统计, 2023年1-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53.4万辆,同比增长1.6倍。而汽车整车出口234.1万辆,同比增长76.9%,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出口第一的国家。过去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都有共识:中国的汽车业不可能大发展,因为全球原油产能有限,远远不足以让全球人口数量最多的中国人都开上汽车。如今,新能源车的迅猛发展,完全否定了过去人们的普遍认知。
中日汽车产量占世界比重
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2022年我国化学制品的出口份额比2012年提高了50%,今后有望进一步提升化工行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过去10年我国各类产品在全球的出口份额变化
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综上所述,中国要在未来严峻的外部环境下保持出口的优势,必须得坚持“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保持与全球体量较大的主要经济体的紧密经贸合作,同时拓展对新兴经济体的出口渠道,即维护存量,拓展增量。在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应该继续发挥民营经济在体制和机制上的优势,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出口附加值。
(本文作者介绍: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李琳琳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