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泰:全球经济大分化与企业创新转型方向

2022年08月11日10:19    作者:滕泰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滕泰

  为什么要讲全球经济大分化呢?理论上来讲,欧美的经济和中国的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的背景下,它的走势应该是一致的。但是从2021年以来,东西方经济却出现了严重的走势分化:以欧洲美国为代表的大通胀和中国的经济下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全球经济的分化趋势

  那么为什么会有欧美大通胀呢?美国的最新的CPI已经超过9%,欧洲也达到了8.9%。除了多年来他们过度发行货币、能源供给冲击、贸易保守主义等复杂因素之外,这次全球大通胀的源起实际上是2020年以来的疫情防控。欧洲、美国应对疫情防控的主要的方法不是去促进生产、扩张投资,而是去大规模的无底线的量化宽松,把利率很短的时间内降低到零利率、负利率,并且大规模发钱,以美国为例,2020年疫情以来的一年半的时间里面,他们累计发了2.93万亿美元的消费补贴,人均将近1万美元。这种重消费、轻生产和投资的应对疫情模式,虽然使经济取得了比较好的增长,失业率创了新低,但是作为一个副产品,欧洲美国的通胀也创了40多年以来的新高。

  跟欧洲和美国的通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经济下行。一季度中国的GDP增速只有4.8%,二季度受疫情防控的影响,增速只有0.4%。下半年在统筹疫情防控、稳物价、保就业等多重经济增长目标下,我们预测经济能够恢复到5%以上,全年的增速预计在4%以上。中国经济下行的原因除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说的三重经济下行压力之外,其实跟疫情以来我们的防控措施也有非常大的关系。我们没有向老百姓大规模的发钱稳消费,也没有搞大规模的量化宽松,也没有大幅度的降息,我们采取的模式是什么呢?是通过扩张赤字、提高专项债的规模,大规模搞投资,强调复产复工,搞生产。重投资、重生产、轻消费的结果就是造成产能产量进一步过剩,消费严重不足,因而造成经济下行。

  未来的欧美也许应该学习学习中国怎么去搞投资,但是中国不妨也应该学习学习欧美如何去稳消费。

  未来的经济增长的大分化,除了东西方经济大分化以外,还有几个分化值得关注。

  首当其冲的是产业的分化,过去40年中国的经济是非常普惠式的增长,各个行业、各个地区、各个阶层的人口都是我们40年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没有一个阶层,没有一个地区、没有一个行业被落下。但是过去30年美国经济增长模式普惠性跟中国截然不同,过去30年美国经济是电子信息产业、文化娱乐产业、制药产业、智能制造、金融等少数新经济引领的增长,大部分美国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成为增长的旁观者。因此它的经济可以说是少数行业、少数地区、少数人口的增长。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均衡的增长模式,美国的中等收入群体从高峰时候的70%降低到了现在的50%。未来中国经济如果也面临着这样的大分化,是少数新经济产业引领的增长,它会对我们的区域增长和人口收入的分化带来哪些影响呢?

  两个深度转型

  我要跟大家分享的第二个问题是深度转型与经济创新的方向,在宏观上未来中国经济要面临两个深度转型。

  第一大转型是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为什么这个转型不可避免呢?目前中国的投资占GDP的比重超过40%,而投资在其他国家,比如欧洲、美国、日本、澳洲他们占GDP的比重只有我们的一半,只有20%到25%,连印度投资占GDP比重也只有27%,我们走过了快速城镇化、快速工业化阶段以后,中国经济实际上已经进入了后基建时代,后基建时代继续靠房地产投资、基本建设投资、制造业投资拉动经济显然已经过时了。未来我们投资占GDP的比重如果从40%以上,逐步降低到30%甚至25%以下,相关的产业的增长机会就会变得越来越少,包括房地产、基建以及很多周期类的产业。

  投资占GDP的比重总量上未来十年、二十年会逐步回落,投资在宏观上的乘数效应也越来越小,从2014年以来我们观察到北方的很多省份投资乘数小于1,这种宏观的投资效应情况下,继续扩张投资是对资源的浪费。疫情以来,我们虽然通过扩张投资,短暂的2020年稳住了增长,但是到2021年发现投资驱动已经不可持续。

  投资在微观上的效益也越来越少,2000多个特色小镇,有80%都是在亏损和空置。我们的高速公路去年收支差额高达7400亿,高铁、很多机场也是亏损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待未来的基本建设投资?消费驱动是未来经济转型的方向。一季度比较正常的情况,或者2019年比较正常的情况而言,中国消费对GDP的贡献是65%。如果GDP贡献65%的消费不能够恢复,中国经济恢复的速度肯定达不到我们预期的目标。消费的乘数效应在当前这个阶段已经远远的超过了投资。有学者研究表明,1块钱稳消费资金产生的乘数效应在城市是3倍以上,在农村是5倍以上,一块钱的项目去搞投资,现在很多省份连1块钱的GDP都产生不了。所以未来中国重大转型是从消费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

  第二个中国经济宏观上的转型是以服务业的创新大发展来促进制造业的创新转型。很多人把制造业和服务业对立起来,认为应该把制造业的占比提升作为高质量发展指标,这个是错误的。为什么呢?以农业为例,农业的发展不是因为农业自身在GDP的占比提高,农业占中国GDP50%以上的时候,中国人根本吃不饱饭,现在农业占GDP的比重只有7%,但是我们早已解决了温饱的问题。是什么力量推动了农业大发展,不是农业自身,而是工业推动了农业大发展,因为工业带来了农药,带来了农业机器,带来了化肥,带来的种子基因技术,所以才有了农业的大发展。所以工业在推动农业大发展的同时,农业的占比从GDP的80%、50%降到了现在的7%,再过10年20可能降到3%、4%,这都是生产力的进步。

  制造业也一样,是什么带动了制造业的发展呢?教育培训为制造业提供了人才,研发创意为制造业带来了新产品,商业、贸易、交通、物流促进了制造业分工,广告产业提高了制造业的消费体验,带动了制造业市场的扩张。所以过去二十年,中国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33%提高到54%的20年,恰恰是中国制造业崛起为全球第一的二十年。所以什么是高质量发展指标?服务业占比的提高才是高质量发展的指标。如何以服务业来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引领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呢?

  服务业不但不会降低制造业的产量,还会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同时还是未来解决就业的主要方向。目前我们工业的就业人口只有2.3亿,我们农业的就业人口只有1.7亿,一个机器人的投入可以替代25到50个工人,所以未来的中国制造业的就业很快就会从现在的2.3亿降到2亿以下,用不了几年时间,农业吸纳的就业从1.7亿降到1个亿以下。所以农业不能吸纳就业,工业也不能,不但不能,他们还会不断的产生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工业剩余劳动力”。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工业产量不断增加的前提下,所需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减少的劳动者其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这些就是剩余劳动力。未来的就业方向在哪里?只有大力发展服务业,才能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

  哪些产业将引领和改变生活方式

  如果投资驱动不可持续,向消费和服务业的转型短期又受益于疫情防控等种种条件的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希望,转型的希望在哪儿呢?一句话,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引领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才能带来新的经济增长。

  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7月份我们预计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同比增长102%,全年的增长同比预计达到60%以上。跟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一些技术我们也在引领全球。比如说不论是碳酸锂电池、三元锂电池,还是类似于钠电池、钒电池等其他的新的技术路线,我们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都已经是全球的老大,同时汽车空悬技术、高端的碳陶刹车片等等,我们已经走在全球的前列。光伏、风能、储能也是一样,在光伏不论是传统的硅片生产,还是最新的钙钛矿、异质结技术,我们都是全球领先。我国的风能无论是叶片、轴承,还是建筑安装都是引领全球。我们的储能,尤其是家庭用户储能,在全球都很有竞争力,欧洲人买中国的家庭用户储能产品,订单要排到半年以后,增速远远超过百分之百。

  所以当你看到很多传统产业在“红海”中非常困难的时候,一定要看到很多新供给创造新的需求,引领新的经济增长。

  9月30号,特斯拉要发布人形机器人。中国今年也有人形机器人大会,很多中国企业也会发布我们的机器人计划,一旦2C端人形机器人问世以后,这将是一个十万亿级别的新兴产业,如果价格比汽车略微便宜的话,将来每个家庭都配一个,不管是做饭、还是运输,还是干什么,很多简单的非创造性的东西他都能学会。

  此外就是元宇宙相关的产业,不论是AR、VR等等入口还是新的场景,都有无限潜力。所以当我们看到老的供给处于过剩和恶性竞争阶段的时候,一定要把发展的眼光放在哪些新供给能够创造新需求,不断改变和引领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创造软价值,满足美好生活需要

  第三点谈一下元宇宙时代如何做软价值的创造者。在现在的宏观经济处于相当困难的阶段,我指的是全球欧美应对通胀、大幅加息有可能带来经济衰退,中国经济下行,明年物价也面临抬头的风险,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不要很悲观?想一下前两个最困难的时候,1997年、1998年全球最困难的时候,互联网时代开启;2007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衰退风险,开启了移动互联时代;2022年到2023年全球面临通胀与衰退交织的风险,会不会元宇宙时代又开启我们第三代互联网的一个创新的浪潮呢?

  这儿给大家分享一个软价值的概念。什么叫做软价值呢?2015年我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汇报中用两个比喻阐述了软价值概念:“奔驰卖的不是汽车,卖的是艺术品,只是碰巧它会跑”,这个是奔驰的前总设计师说的。同样,特斯拉卖的也不是跑的快,而是环保、时尚、智能化。领导听了以后点评说,“以前我们创造财富主要靠自然资源,今后主要靠人的资源;以前我们创造财富主要靠劳动,今后主要靠智慧。”今天我也把这句话送给今天在座的各位,“以前我们创造财富要靠自然资源,今后要靠人的资源;以前创造财富靠劳动,今后靠智慧”。

  什么叫软价值呢?人类社会一直是一个二元世界,从来财富都是两种形态,一种是物质态,一种是信息态,几百年前物质态占主要比例,以后信息态财富可能成为财富的主体形态。在我们文化创意产业、信息传媒产业里面,几乎百分之百的财富都是信息态财富,都是软价值,制造业的研发价值也是信息态财富,是软价值。未来的硬价值来满足的基本物质需要,供给越来越过剩,而软价值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供给不需要消耗地球资源,也不需要污染环境,需求是无限的。所以元宇宙时代,软价值将成为经济价值的主体。软价值包括研发创意价值,这个主要在制造业,还有体验价值、场景价值、流量价值、商业模式创新的价值等等。

  如何做软价值的创造者,突破企业研发创新的瓶颈呢?所有的研发投入都是风险投资,跟农业春天种一颗种子、秋天收一颗苗这种线性关系不一样,跟制造业投入多少物料、能产生多少家具也不一样,研发创意产业很可能巨大的投入,而产出是零,也有可能很少的投入有巨大的产出。如何把握软价值在研发的创造规律?包括软资源的积累,软环境的打造,研发创新灵魂人物的引入,创新方向的选择方法,以及分段投入、平行投入、多维产品矩阵的研发管理模式,还有风投式研发、项目式研发、集成式研发的各种不同的研发方法,以及海尔的创客模式,华为的IPD战略这样的研发管理模式,总之研发转型的最终目的是把研发从成本中心变成价值创造中心和利润中心。

  第二个最重要的软价值是提升用户体验价值。人们喝千元的茅台酒,喝的不是两斤粮食的液体,是国酒茅台那两个字所承载的文化和社交功能;人们穿万元服装,穿的也不是挡风遮雨的功能,而是社交、文化、品牌等等其他的价值。梵高《向日葵》创作于1888年,很长一段时间无人问津,现在价值几千万、上亿美元。变化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社会文化和潮流所引领的消费者的体验和内在价值的变化。元宇宙时代我们如何创新、创造和提升用户的体验价值?

  还有流量的价值。线上的流量具有较强的媒体属性,是有价值的;线下的流量具有较强的交易属性;媒体的流量如果有了信任关系,就具备交易功能,流量加信任等于交易;反过来线下的流量如果足够密集,比如说几十万家线下的渠道同时上线某一个产品,跟中央电视台效果差不多。我们如何打通线下渠道和线上渠道,实现陆军和空军的联合作战呢?所以必须掌握新时期的流量软价值的创造方法,包括内容创造流量、IP创造流量、跨接联动创造流量、产品创造流量、体验价值创造流量,等等。

  最后谈一谈场景创造软价值改变和引领人们的生活方式。其实网约车既不是产品创新也不是技术创新,是场景创新,还是那个车,还是那个移动互联卫星定位的技术,给出了一个新的消费场景,就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出行方式。共享单车也是一样,利用原有的自行车,原有的路,原有的扫码支付技术,创新了一个新的场景,改变了我们最后一公里的出行方式。像爱迪生发明电、乔布斯发明智能手机的企业家太少了,大部分企业家是重复、跟进。还有一些企业家用场景创新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恐怕只有20%的技术创新,而80%靠场景创新。元宇宙时代如何创新场景,改变和引领人们的生活方式呢?所以我们要推动元宇宙技术在消费场景的应用,引领和改变生活方式;推动元宇宙技术在生产场景的应用,极大的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改善体验;还要推动元宇宙技术在科研场景的应用,比如说我们的卫星发射,首先在信息虚拟世界里面完成实验,再搬到现实世界里面,这样节省人力和成本;最后,推动元宇宙技术在社会管理场景的应用,比如说交通运输的管理,如果我们能够把城市所有的道路、建筑、车流、人流旁边的树木这些东西搬到元宇宙世界里进行管理场景试验,再搬回来可能城市堵车就大大减少了,可能智能驾驶就能推广了,但是在现实里边试验的话,让一切正常的交通停下来,这个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要加速元宇宙技术在不同的场景的应用,来通过场景创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本文根据作者在第十八届中国广告论坛上的演讲整理)

  (本文作者介绍: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经济学博士,沃顿商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兼职教授,中华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新供给经济学和软价值理论的提出者。)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名创优品签约仪式曾挂日本国旗 阿迪达斯CEO承认:在中国犯了错误 阿迪达斯CEO承认:在中国犯了错误 名创优品曾状告曝光其挂日本旗自媒体 巴西领导人质疑中国疫苗有效性,汪文斌:有目共睹,不容置疑 晒惨巅峰!有股民晒年亏超1000万,亏掉96%还能跑赢1.72%投资者,股吧及社群找安慰、找治愈渐渐成风 台当局喊话德联邦议院议长访台,德外交部回应:涉及主权无接触 阿迪达斯CEO承认在中国犯了错误,但“中国市场会回来的” 布林肯称外交是美应对任何挑战的最重要工具,华春莹发推:真的吗? 东部战区在台岛周边海空域组织的联合军事行动成功完成各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