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丨张瑜 付春生
事项
4月,PPI同比8%,前值8.3%;PPI环比0.6%,前值1.1%。CPI同比2.1%,前值1.5%;CPI环比0.4%,前值0%。
主要观点
PPI同比回落速度趋缓的三点启示
今年以来,PPI同比回落速度较缓,且慢于市场预期。这种情况在过去PPI同比维持高位的时期也一直存在,在上行期,市场倾向于低估PPI同比上行的斜率,在下行期,倾向于高估其下行的速度。从今年以来的情况看,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在于,国内定价商品的高频价格尚不全面,也与对应的PPI行业价格难以匹配,使市场低估了国内涨价因素对PPI的支撑。
今年以来,PPI环比转涨、同比回落趋缓有国内外两方面的原因。输入性因素层面,地缘冲突推动原油和有色价格上涨,进而带动国内相关行业价格上涨,2-4月PPI环比分别上涨0.5%、1.1%、0.6%,原油和有色相关行业的拉动合计约0.4、0.75、0.3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81%、68%、51%。国内因素层面,煤炭、铁矿石和钢铁价格上涨也带动了相关行业价格上涨。2-4月煤炭和黑色相关行业对PPI环比的拉动约0.06、0.29、0.26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2%、26%、44%。相比3月,4月煤炭和黑色相关行业对PPI环比的拉动并未明显趋弱。
目前市场对输入性因素的关注度相对更高,且因油价高频和PPI原油相关行业价格走势大致能够对应,故市场对国外输入性因素对PPI的影响的评估是相对充分的。但就国内因素而言,由于国内定价商品的高频价格尚不全面(尤其是煤炭价格),也与对应的PPI行业价格走势难以匹配,或使市场低估了国内因素对PPI走势的支撑。
近期PPI走势带来的三点启示是:第一,国外输入性通胀因素正在加大我国稳物价的压力。第二,预计后续国内稳物价的意愿将会上升。因国内政策措施无法调控国外定价商品的价格,所以在今年稳增长、稳物价的压力下,后续政策可能会加强对国内定价上游商品的价格调控,以对冲国外输入性涨价压力。今年以来,发改委等部门已连续出手对煤炭(确定中长期交易和现货价格区间,定性定量确定哄抬价格行为等)和黑色系价格(加强铁矿石价格监管、继续压减粗钢产量压低铁矿石需求等)进行调控,预计后续或依然维持政策强度。第三,当下煤炭和黑色系等国内重要商品高频价格(尤其是煤炭)的公布尚不全面、在价格大幅上涨时期时有停更等现象,客观上加大了市场对国内涨价因素的跟踪难度。
PPI:国内外涨价因素共同推动价格
制造业上下游视角:上游行业价格环比1.2%,前值2.3%;中游行业价格环比0%,前值0%;下游行业价格环比0.4%,前值0.4%。制造业上、中、下游和采矿及其他行业对PPI环比的拉动分别为0.4、0、0.1、0.1个百分点。
细分行业视角:1)国际原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国内相关行业价格涨幅虽有所收窄但仍维持上涨态势。2)国内因素方面,受铁矿石、煤炭、焦炭等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相关行业价格涨幅较高。
CPI:环比超季节性上涨,同比年内首次破2%
4月CPI同比大幅上行,一是翘尾因素贡献,CPI翘尾因素从上月的0.4%回升至0.7%左右,贡献0.3个百分点的额外增量。二是受疫情影响,物流不畅和囤货需求上升,鲜果、蛋类等食品价格逆季节性上涨,食品价格对3月CPI同比的拖累约0.28个百分点,4月则正向拉动0.35个百分点,贡献0.63个百分点的额外增量。能源价格对CPI同比的拉动并未较4月有所提升。
风险提示:上游大宗商品价格、猪肉价格、核心CPI走势超预期。
报告目录
报告正文
一、PPI同比回落速度趋缓的三点启示
今年以来,PPI同比回落速度较缓,且慢于市场预期,实际值贴近市场预测上沿运行。这种情况在过去PPI同比维持高位的时期也一直存在,在上行期,市场倾向于低估PPI同比上行的斜率,在下行期,倾向于高估其下行的速度。
从今年以来的情况看,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在于,国内定价商品的高频价格公布尚不全面,也与对应的PPI行业价格难以匹配,使市场低估了国内涨价因素对PPI的支撑。
今年以来,PPI环比转涨、同比回落速度趋缓有国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国外输入性因素层面,地缘冲突推动原油和有色金属价格上涨,进而带动国内相关行业价格上涨,2-4月PPI环比分别上涨0.5%、1.1%、0.6%,原油和有色相关行业的拉动合计约0.4、0.75、0.3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81%、68%、51%。国内因素层面,煤炭、铁矿石和钢铁价格上涨,也带动了相关行业价格上涨。2-4月煤炭和黑色相关行业对PPI环比的拉动约0.06、0.29、0.26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2%、26%、44%。相比3月,4月煤炭和黑色相关行业对PPI环比的拉动并未明显趋弱。
目前市场对输入性因素的关注度相对更高,且因油价高频和PPI原油相关行业价格走势大致能够对应,故市场对输入性因素对PPI的影响的评估是相对充分的。但就国内因素而言,由于国内定价商品的高频价格公布尚不完善(尤其是煤炭价格),也与对应的PPI行业价格难以匹配,或使市场低估了国内因素对PPI走势的支撑。
近期PPI走势带来的三点启示是:第一,国外输入性通胀因素正在加大我国稳物价的压力。第二,预计后续国内稳物价的意愿将会上升。因国内政策措施无法调控国外定价商品的价格,所以在今年稳增长、稳物价的压力下,后续政策可能会维持或加强对国内定价上游商品的价格调控,以对冲输入性涨价压力。今年以来,发改委等部门已经连续出手对煤炭(确定中长期交易和现货价格区间,定性定量确定哄抬价格行为等)和黑色系价格(加强铁矿石价格监管、继续压减粗钢产量压低铁矿石需求等)进行调控,预计后续或依然维持政策强度。第三,当下煤炭和黑色系等国内重要商品高频价格(尤其是煤炭)的公布尚不全面、在价格大幅上涨时期时有停更等现象,客观上加大了对国内涨价因素的跟踪难度。
二、PPI:国内外因素共同推动价格上涨
(一)PPI总体情况:环比涨幅收窄,同比继续回落
PPI环比涨幅收窄,同比继续回落。4月PPI同比上涨8%,Wind一致预期7.8%,前值8.3%;PPI环比上涨0.6%,较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10.3%,环比上涨0.8%;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上涨1%,环比上涨0.2%。在8%的PPI同比涨幅中,翘尾因素影响约为5.9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影响约为2.1个百分点。
(二)PPI上下游行业情况:上游价格涨幅回落
同比来看,4月份,制造业上游行业价格同比12.7%,前值13.7%;制造业中游行业价格同比1.4%,前值1.9%;制造业下游行业价格同比2.7%,前值2.1%。制造业上、中、下游和采矿及其他行业对PPI同比的拉动分别为4.6、0.4、0.4、2.6个百分点。
环比来看,制造业上游行业价格环比1.2%,前值2.3%;制造业中游行业价格环比0%,前值0%;制造业下游行业价格环比0.4%,前值0.4%。制造业上、中、下游和采矿及其他行业对PPI环比的拉动分别为0.4、0、0.1、0.1个百分点。
(三)PPI细分行业情况:原油和有色相关行业涨幅回落
同比来看,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价格涨幅回落的有22个,比上月增加1个;价格涨幅扩大的有9个,比上月减少3个。涨幅回落的主要行业有:煤炭采选(53.4%,前值53.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14.9%,前值15.7%)、非金属矿制品(6.6%,前值8.2%)、黑色冶炼和加工(5.6%,前值9.4%)、有色冶炼和加工(16.8%,前值18.3%)。涨幅扩大的主要行业有:油气开采(48.5%,前值47.4%)、农副食品加工(2.6%、前值0.7%)、石油和煤炭加工(38.7%,前值32.8%)、燃气生产和供应(20.7%,前值16.3%)。
环比来看,1)国际输入性因素方面,国际原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国内相关行业价格涨幅有所收窄。其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上涨3.5%,涨幅回落4.4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上涨1.4%,涨幅回落0.4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上涨1.2%,涨幅回落12.9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0.8%,涨幅回落1.9个百分点。2)国内方面,受铁矿石、煤炭、焦炭等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价格上涨4%,煤炭采选业价格上涨2.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1.8%。
三、CPI:环比超季节性上涨,同比年内首次破2%
(一)CPI总体情况:同比继续上行,年内首次破2%
CPI同比继续上行,年内首次破2%。4月CPI同比上涨2.1%,Wind一致预期2%,前值1.5%;CPI环比0.4%,前值持平,走势强于季节性。在2.1%的同比涨幅中,翘尾因素影响约为0.7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影响约为1.4个百分点。
如何理解4月份CPI同比的大幅上行?一是翘尾因素贡献,CPI翘尾因素从上月的0.4%回升至0.7%左右,贡献0.3个百分点的额外增量。二是受疫情影响,物流不畅和囤货需求上升,鲜果、蛋类等食品价格逆季节性上涨,食品价格对3月CPI同比的拖累约0.28个百分点,4月则正向拉动0.35个百分点,贡献0.63个百分点的额外增量。
(二)CPI分项情况:食品、工业品和服务价格齐涨
食品价格同环比均由跌转涨,环比上涨0.9%,上月下跌1.2%;同比上涨1.9%,上月下跌1.5%。
同比视角,八个主要食品分项,六涨二跌。鲜菜价格上涨24%,拉动CPI上涨约0.48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14.1%,拉动CPI上涨约0.27个百分点;蛋类价格上涨12.1%,拉动CPI上涨约0.07个百分点;粮食和水产品价格分别上涨2.7%和2.4%,拉动CPI上涨约0.05和0.05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下降33.3%,拖累CPI下降约0.59个百分点。
环比视角,受疫情影响,鲜果和蛋类价格涨幅较大;鲜菜价格小幅回落。1)因疫情期间物流成本上升,加之囤货需求增加,薯类、鸡蛋和鲜果价格分别上涨8.8%、7.1%和5.2%。2)随着生猪产能逐步调整、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有序开展,猪肉价格由上月下降9.3%转为上涨1.5%。3)鲜菜上市量增加,价格由上月上涨0.4%转为下降3.5%。
非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2%,上月上涨0.3%;同比上涨2.2%,上月上涨2.2%。
同比来看,能源价格涨幅继续小幅扩大,服务价格涨幅有所回落。工业消费品中,汽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气价格分别上涨29.0%、31.7%和26.9%,汽柴油价格涨幅均较上月有所扩大。服务价格上涨0.8%,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住房保养维修及管理、教育服务价格分别上涨3.1%和2.6%。
环比来看,能源价格继续上涨,受国际油价变动影响,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上涨2.8%和3.0%;交通工具用燃料价格上涨2.7%。耐用品价格涨跌不一,家用器具上涨0.4%,交通和通信工具分别下跌0.1%和0.3%。非耐用品中涨多跌少,衣着和鞋类价格下跌0.2%,烟草、酒类和药品价格均有所上涨。服务价格由跌转涨,由上月下降0.2%转为上涨0.1%。其中,受小长假因素影响,飞机票、交通工具租赁费和长途汽车价格分别上涨14.9%、6.8%和1.5%,旅游价格上涨1%。核心CPI上涨0.1%,与过去两年4月均值基本一致。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余坤航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