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 | 盛松成
2022年的一季度已经过去,国家统计局上个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7017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
3月份以来,疫情反复,各行各业再次遭遇冲击,给原本恢复中的经济带来新的挑战。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盛松成看来,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将主要在二季度,消费恢复可能更为缓慢。而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需要在毫不放松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落实有关政策措施。
今年前两个月我国经济运行好于预期,但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给原本处于恢复进程中的经济带来新的挑战。尤其是本轮疫情多点散发并且严重影响了我国核心城市,对经济冲击的外溢效应较为明显。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将主要体现在二季度。本轮疫情不仅直接影响服务业,也冲击了制造业。供应链阻塞给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带来挑战,稳就业压力增加,消费恢复也可能更为缓慢。
笔者认为,避免疫情冲击的影响长期化十分重要,也就是要高度关注市场主体的生存问题,改善预期、提振内需,避免疫情对我国制造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住疫情,并严防疫情再次反弹,尽早实现复工复产、落实“六稳”“六保”。在此前提下,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落实、货币政策须有效配合财政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以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为底线,全力支持经济恢复和发展,那么下半年我国经济将明显好于上半年。
01
四月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
本轮疫情波及范围较广。4月受疫情冲击较严重地区(即累计新增感染数超过1000例)的GDP合计占全国比重高达55.1%(2016—2021年均值)。部分地区疫情还会延续到5月,需予以重视。
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继续回落,降至47.4%,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持续跌至41.9%,分别低于上月2.1和6.5个百分点,均继续低于荣枯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面放缓,大型企业PMI为48.1%,比上月下降3.2个百分点;中、小企业PMI分别为47.5%和45.6%,均比上月下降1.0个百分点。其中,小型企业最为困难,大型企业的PMI不仅跌破荣枯线,而且回落幅度最大。从细分指数看,生产和新订单均为2020年3月以来最低,分别比上月下降5.1和6.2个百分点,企业生产明显下降,市场需求继续走低;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创2020年3月以来的低点,较上月回落9.3个百分点至37.2%,表明供应链亟须疏通;产成品库存指数为50.3%,处于高位,反映企业产成品销售不畅、库存积压严重。
02
应高度关注本轮疫情
对制造业的趋势性影响
受本轮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上海、深圳为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核心城市,是我国内外循环的重要枢纽。以上海为例,疫情管控措施对上海口岸集疏运能力形成制约,而上海周边的江苏昆山、苏州都是制造重地,经济影响甚广,这意味着疫情带来的外溢也会比较明显,尤其是对供应链的影响。疫情不仅具有区域外溢效应,而且有时间递延效应。若供应链停摆时间过长,将至少产生两个危害:一是众多小微制造业企业的生存将受到严重威胁;二是全球供应链可能加速调整。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我国的竞争优势。
例如,上海、广东、吉林为我国汽车工业核心地区,2020年上述三个地区汽车产量占我国汽车总产量的33%,乘用车销量占我国汽车总销量的15%。由于疫情,一些位于吉林、上海、江苏等地的汽车供应链厂商陆续停产,复工复产仍面临不少困难。主要企业停工反过来会加剧供应链断裂风险,影响其生产网络中的诸多小微供应商。截至2020年底,在上海50万企业法人中,私营企业占比近80%,其中大多数是中小企业。作为中国制造网络的毛细血管,中小企业的生命线与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是息息相关的。
根据《上海证券报》对667家上市公司疫情影响调查结果,约92%的企业表示疫情对公司产生影响,其中37.18%的企业表示已产生很大影响。72.42%的企业反映疫情致使公司“物流受阻,供应链断裂”;62.82%的企业存在“人员流动受限,生产研发销售滞后”;另外有32.23%的企业“因防疫需求,停工停产”;还有9.3%的企业已经出现“资金链紧张,周转困难”等情况。
我国出口在经历了前两年的高速增长后已出现趋势性回落,在全球供应链复苏的情况下,我国外需订单分流效应已有所显现。今年3月份中国大陆发往美国的集装箱出现22个月来首次下降,同比减少2%。同样占据较大出发地市场份额的韩国和越南,对美集装箱运输同比分别增长4%和11%。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转嫁原材料价格上涨的空间正受到挤压。目前CPI(Consumer Price Index, 消费者物价指数)与原材料价格走势并不同步。3月,PPI(Producer Price Index,生产价格指数)和CPI剪刀差虽有所缩减,但仍高达6.8个百分点。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汇率贬值都将增加我国制造业企业成本,而本轮疫情的发生又对我国内需恢复造成影响。价格传导不畅、企业成本高企,我国制造业可能面临更为艰难的处境。
更加值得警惕的是制造业的外迁。自2021年以来,苹果公司持续增加其在印度的生产,产量份额已从2020年的1.3%增加至2021年的3.1%。上海制造业枢纽停摆时间越长,越有可能对中国制造带来不利影响。上海高端关键制造厂商工厂的数目远高于广东和深圳,是中国高端制造业最重要的枢纽,芯片产业规模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工业机器人也占国内的十分之一左右。
03
消费恢复可能更为缓慢
受疫情影响,3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5%,其中商品零售同比下降2.1%,餐饮收入同比下降16.4%。今年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现自2020年8月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剔除受本轮疫情冲击较大的汽车业后,社零增速同比仍下降3.0%。预计,4月份消费的下行程度会更大。
首先,从2020年武汉疫情后经济复苏的路径看,工业生产和投资在复工复产之后实现了典型的“V形”反弹,而消费是最慢的。2020年二季度,我国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及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速的拉动分别为4.79和0.43个百分点,大幅超过疫情前的3.32和-0.01个百分点。但是,消费依然是负增长,拖累GDP增速回落2.12个百分点,而疫情前其拉动GDP增速2.49个百分点,直到2021年一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速的拉动才首次超过疫情前。
其次,消费恢复缓慢还与居民消费意愿减弱有关,这可能是本轮疫情发生后消费较难恢复的一个原因。疫情在武汉发生时,人们普遍将其视为短期冲击。随着疫情持续,不少市场主体面临生存考验,导致消费潜力下降。而失去的消费,尤其是服务消费,往往很难弥补。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今年一季度的储户问卷调查结果,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比上季减少 1.0 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比上季增加 2.9 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比上季减少 1.9 个百分点,三者分别占 23.7%、54.7%和21.6%。3月份金融数据也反映了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储蓄意愿提高。今年前3个月,居民存款增量高达78200亿元,大幅高于往年同期的54900亿元(2017—2021年均值),而居民部门贷款仅增加12600亿元,而近5年的平均水平是18360亿元。
此外,房地产领域的下行也将在较大程度上拖累消费。我国房地产业原本就处于调整期。本轮疫情对于房地产市场最大的影响就在于复苏态势可能因此受阻(详见:盛松成,《疫情影响下实现今年GDP增速目标更须努力》,《上海证券报》,2022年4月8日)。而房地产业对其他行业的间接拉动作用较强,其中涉及很多的消费领域。2020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7.3%,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占城镇就业的比重也达到5.79%。我国房地产业与42个行业中的38个有关联,与之关联排名靠前的行业中,有不少是服务行业,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等。
04
预测疫情对二季度经济的总体影响
经济受到疫情的冲击不容小觑。从高频数据看,截至4月24日,电影观影人次已跌至2020年7月20日电影院恢复营业来的最低值,5月1日当周,电影观影人次回升至566.09万,但仍远低于去年同期的3019.83万。此外,国内航班大面积取消。截至5月4日,国内航班(不含港澳台)执行航班数仅为4917架次,远低于去年同期的15967架次;取消航班数多达8848架次,而去年同期取消航班仅1385架次。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6亿人次,同比减少30.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46.8亿元,同比减少42.9%。由于疫情多地散发,各地防控政策收紧,对货车通行增加了更多限制,物流阻碍较为严重。截至4月30日,上海和吉林两地区整车货运流量指数分别跌至17和38的低位(基准值为100),原材料难以运入、产成品难以有效运出;而江苏整车货运流量指数4月份以来也始终不及全国整体水平。
我们对二季度经济增速作了三种情景分析:第一种情景为,若没有疫情情况下的经济增速较高、且疫情对全国经济冲击一般,部分封控省份四、五月份经济增量比正常情况下减少3%,预计二季度经济增速在3.2%左右;第二种情景为,若没有疫情情况下的经济增速平稳、疫情对全国经济冲击较大,部分封控省份四、五月份经济增量比正常情况下减少5%,则二季度经济增速可能回落至2.1%左右;第三种情景为,若没有疫情情况下的经济增速平稳、疫情对全国经济冲击较为严重,部分封控省份四、五月份经济增量比正常情况下减少5%,并且长三角除上海外,整个二季度经济增量比正常情况下减少5%,则二季度经济增速可能跌破2%。我们认为第二种情况可能性较大,即二季度经济增速在2.1%左右,则上半年GDP增速预计在3.5%左右。
值得指出的是,现在预测全年经济增速比较困难,实际意义也有限。因为无论是政策,还是国内外环境,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预计受疫情影响较小的地区,政策会提前发力。下半年我国经济将明显好于上半年。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一是我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住疫情,并严防疫情再次反弹,尽早全面复工复产、落实“六稳”“六保”;二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落实,货币政策有效配合财政政策,在防风险的前提下,全力支持经济恢复和发展;三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全社会范围内提振信心、改善预期。
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需要在毫不放松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落实有关政策措施。
第一,确保交通物流畅通,确保重点产业链和供应链、抗疫保供企业、关键基础设施正常运转。例如,加快疏通产业链和供应链堵点,并通过有效防控疫情和扩大疫苗接种等多种手段,为企业复工复产创造条件。
第二,应坚持将基建投资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兼顾基建投资的直接效益和带动效益、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局部效益和全局效益。
第三,在坚持房住不炒和风险防范的前提下,继续适度放松房地产调控。在资金供给方面适当延长房企去杠杆周期,如对于三道红线不达标的房地产企业,监管部门可以考虑按当前的指标维持6个月不上升的前提下继续提供贷款;继续适度放松需求端的限购、限售,适度下调房贷利率等,支持刚性和改善性需求,灵活把握因城施策和全国统一政策的平衡;优化预售资金监管,在确保资金用途合理的前提下适当降低预售资金冻结比例,在一定行政区域内增加资金跨项目调配的便利性等;还可以考虑适当延迟贷款集中度管理的达标时间。
第四,将促进国内大循环和改善民生作为支持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出发点,促进线上、线下商业协调发展,从而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
第五,在全社会范围内提振信心、改善预期,这需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政策出台前加强与市场沟通,政策颁布后积极宣传解释。先进的预期管理不仅有助于引导市场,也有利于及时掌握情况,洞察市场变化,完善政策实施。
第六,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加快落实,货币政策应综合考虑国内外形势,用好各类货币政策工具,可更加注重数量型工具的使用,以积极配合财政政策、缓冲美联储紧缩的外溢效应和输入性通胀压力。预计本轮疫情过后,受短期供需关系的影响,物价可能面临上涨压力。一是输入性通胀压力可能因乌克兰危机而延续更长时间。二是下半年猪周期重回上行区间,也将推升物价。因此,还应高度重视民生关切。
文章来源于上海证券报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人民银行原参事,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
责任编辑:宋源珺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