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实:强链补链之策

2022年04月24日09:07    作者:程实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程实、徐婕

  今年,新冠疫情尚未消除、俄乌局势持续演化,以及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引发了不同程度的供应链短缺。WTO下调了今年全球商品贸易额增长预测值1.7个百分点至3%,逆全球化势头进一步抬升,拖累全球经济增长。IMF一再下调今年经济增长预期,从2021年10月的4.9%至今年4月的3.6%,下调幅度达1.3个百分点,凸显今年经济下行压力之大。在国际关系愈发复杂的宏观背景下,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我们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化解供应链安全风险:一是居安思危,丰富原材料多元化供应渠道,降低供应链脆弱性;二是扬长补短,突破关键技术受制约局面,增强供应链韧性;三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消除区域壁垒,畅通国内要素流通,稳定供应链微观基础。

  居安思危:多元化供应渠道。在国际关系愈发复杂的宏观背景下,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202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国家安全战略》,指出“确保粮食安全、能源矿产安全、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加强海外利益安全保护”。通过对中国进出口货物种类进行分析,发现能源(例如,石油、天然气)与金属原材料(例如,铜、锰矿石等原材料)均较为依赖进口输入,其中石油进口依赖度为73%,天然气为103%[1],铜为93%,锰矿石为96%。从能源消费来看,石油被誉为“工业的血液”,随着工业制造业蓬勃发展,石油及其制成品对于现代化工业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如此石油制成品也涉及农林牧渔、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生活消费等方方面面,中国石油消费量也由2007年的32亿吨,上升至2021年的71亿吨,增幅超过100%。天然气作为清洁燃料,随着绿色低碳概念不断推进,天然气未来消费占比仍有上升空间。从能源供给来看,一方面,中国石油、天然气已探明的存储量全球排名均不高,难以自给自足,故而依赖进口的情况仍将持续。然而,中国海洋油气与非常规天然气储量较为丰富,或将是未来勘探、开采的重要方向,通过推动配套技术、合理利用自有能源资源,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对于能源进口的依赖性,进而提升能源安全性。另一方面,中国能源进口主要依赖中东、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地区,总占比超过一半以上。尽管能源进口来源地数量较多,根据UN Comtrade数据,中国与52个国家地区均有石油进口联系,但结构比例仍可以继续向多元化方向演进,尤其是当前中东、俄罗斯等石油产地地缘风险上升,或将对能源安全进口造成负面冲击。从金属原材料来看,以铝为例,今年一季度进口同比增长超过20%,进口依赖度上升至约60%,主要进口依赖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三国,占比超过96%,进口渠道尤为集中,供应链脆弱性也随之显现。

  扬长补短:突破受制约局面。除了上游原材料受供应链安全影响明显,如果供应链上关键技术发展受到制约,也将威胁到中国供应链安全发展,甚至会对中国经济的正常运转造成严重冲击。从中国过去多年的进出口外贸数据不难发现,集成电路、高新技术产品是中国进口排名前列的商品,分别占进口总额约16%、31%,且复合年均增长均高于进口总额复合年均增长(2013-2021年)。对于高端制造业领域的关键技术,中国仍需要依赖从日本、德国等国进口。因此,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确保安全稳定需要“扬长”与“补短”双管齐下。首先,需要“扬长”强化现有比较优势,巩固优势产业之于国际供应链中的不可替低地位,增强其他国家地区对于中国优势产业的依存度,尤其是净出口规模接近6百亿美元或以上的现有优势产业,例如,纺织、服装配饰、电子电器、金属制造品、办公设备、一般工业设备、杂项制成品等。这些优势产业多为劳动密集性产业,而其发展目前面临三重压力: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空间不断被压降;二是由于东南亚等地劳动力成本更低,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向外迁移;三是西方国际对于中国传统优势产业关税压力有增无减。因此,“长板”产业发展需要通过算法和软件的应用创新,提升其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并增强与西方供应链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强化其在供应链上的不可替代性。与此同时,不断增强的“长板”产业将有助于稳外贸,创造外汇收入,为“补短”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撑。因大国博弈导致的对于关键领域与技术的封锁,使得过去一直采用的“引进技术——模仿改善——化为己用”的模式将难以复刻。这也意味着需要自下而上“补短”,即由基础科学理论向应用学科发展的基础研发比重将会逐渐上升,研发费用也将随之提高。当前,中国研发占GDP比重为2.14%,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与美国、德国、日本之间仍存在不小差距。今年国家工作报告中指出,“延续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将针对性支持进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补短”,持续的技术创新,将是提高供应链韧性的根本所在。

  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要素流通。当前,中国疫情反弹,上海等地实施封控管理,对航运物流交通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生产要素流动遭受了疫情倒春寒,供应链畅通遭遇堵点。八大枢纽港口内贸集装箱吞吐量自3月以来当旬同比持续下降,整车货运流量指数由3月均值109.72下降约23%至83.98(4月19日数据)。今年4月1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短期来看是应对疫情反复与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需要,长期来看是为经济继续保持高质量增长夯实基础。“统一大市场”其实不是一个新词,早在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决议中就有相应表述,“打破地区、部门的分割和封锁,反对不正当竞争,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可见构建大市场、促进要素流通是政府多年来一以贯之的重要方向。近期,全国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电视电话会议,就“保供稳价,物流畅通”着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提出通过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和用于交通物流领域的1000亿元再贷款撬动1万亿元资金,建立汽车、集成电路、消费电子、装备制造、农用物资、食品、医药等重点产业和外贸企业白名单。通过科技赋能与资金支持更新物流体系,积极防范粮食、能源等重要产品供应短缺风险,将为应对疫情等紧急情况下的供应链安全提供有效保障。长期来看,依托数字赋能推动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统一流通体系有助于要素跨区域流动,将有效降低国内要素流通成本。同时,统一大市场有利于提升各类市场主体在竞争中的公平性,降低区域、行业壁垒,将有更多中小企业可以进入到更多的产业领域,进而稳定供应链微观基础。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中小企业虽然规模较小,但却存在于各个节点,新一轮疫情袭来之后,中小企业PMI一直处在荣枯线之下(3月PMI分别为48.5和46.6)。招工需求难以满足将被动抬高用人成本,加之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进一步侵蚀了利润空间,制约了中小企业扩张动能。作为国内供应链安全的关键一环,中小企业如果发展受限,必然影响到整体供应链的运转。

  [1] 进口依赖度 = 进口数量 / 表观消费量 = 进口数量 / (产量 + 进口数量 - 出口数量),当出口数量大于产量时则会出现进口依赖度大于100%的情况。

  (本文作者介绍:工银国际研究部主管,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领域为全球宏观、中国宏观和金融市场。)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