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清友:全面进行政策纠偏很有必要

2022年03月21日15:23    作者:管清友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管清友、伍艳艳

  01 金融委稳市场、明思路,意义重大,效果明显

  首先,我想结合国务院金融委的会议,谈谈对资本市场特别是股市一些问题的看法。

  3月16日上午,国务院金融委会议召开,股市从上午11点开始反应显著。大盘原本可能要奔着3000点去了,在跌到3023点时,又回升上来了。对一场如此高层次的会议,这样的股市反应也在情理之中。

  这次会议谈到的问题都很“实”。比如专题会议中提到,“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资本市场问题”,以往也说“研究经济形势”,但这次加了一个“资本市场问题”,其实主要是股票市场问题,这很关键。时间结点选得也很恰当,因而第二天美联储正式启动加息了。

  可见高层领导也十分关注自2022年开年以来,整个A股、港股市场持续下跌的行情。甚至我们现在怀疑有一些国际资本存在有组织地做空A股、港股资产的行为,这对中国的经济、金融来讲影响都非常大。看空做空,很正常,对我们的影响要想办法消除,要反击,但也应该反思政策偏差、漏洞和失误。

  从会议通稿看,这是一次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的专题会议,意味着这次会议是针对重大议题临时召开的,也是一场有针对性的会议。

  会议中强调的几点其实也回应了此前很多人的疑虑和市场关切。一是强调了在当前复杂形势下,最关键的还是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第二则是重申了发展,重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里也专门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类似的话说出来似乎并不让人觉得有什么,但如果有一段时间不说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现象了。现在又重提,重申、强调,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认为,此次会议其实主要是针对经济下行,特别是针对近期股票市场剧烈下跌所召开的专题会议。

  会议专门提到了宏观经济运行的情况,也讲得非常具体,“切实提振一季度经济,货币政策要主动应对”,这是具体要求。

  “新增贷款要保持适度增长”,我们可以看到,房地产已经有很多风险释放,甚至可以说,房地产领域其实出现了合成谬误,去年以来,有很多房地产企业连续暴雷,这是我们始料未及也不愿意看到的。这次会议也专门讲到,“关于房地产,要及时研究和提出有力有效的防范化解风险应对方案,提出向新发展模式转型的配套措施”。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房地产,挤泡沫归挤泡沫,三条红线归三条红线。而且,我认为三条红线在现在看来,本身可能就是需要反思的。

  会议还专门讲到大家非常关心的中概股。因为中概股在美国市场遭到“血洗”,近段时间以来,几乎每天都是两位数的下跌。会议提到了“关于中概股,中美双方监管机构保持了良好沟通,已取得积极进展,正在致力于形成具体合作方案”,并重申中国政府继续支持各类企业到境外上市。

  关于平台经济治理,实际上就是关于反垄断问题。专题会强调了市场化、法制化,专门强调了规范、透明、可预期的监管,稳妥推进并尽快完成大型平台公司整改工作。实际上这也是前期实施的所谓平台经济规范治理过程中出现了合成谬误和一些问题。

  专题会议也谈到,红灯、绿灯都要设置好,这和之前中央层面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的重要论断是一脉相承的。红灯要设置好,绿灯也要设置好,不能一棍子打死,才能促进平台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我估计,今年平台经济治理和反垄断会更加规范,各部门协调可能也会比去年好很多。

  有人说,过去几年,中国很多行业很多领域出现了“非意图后果”。政策思路明明是好的、全面的,最后的结果不好、片面而且负面冲击很大。为什么会出现“非意图后果”?因为破坏容易建设难、打压容易扶持难、拔苗容易助长难、禁止容易放宽难、既要又要容易不要只要难。这个话很拗口,但这种现象必须高度重视,必须纠正。我认为全面纠偏已经开始了。

  在谈到香港金融市场的稳定问题时,会议里专门提到了内地与香港两地监管机构要加强沟通合作。港股也在会议召开当日出现了大涨。

  通过我的经验观察,一些资本实际上是在有组织地“狙击”中概股、中国大陆市场等中国资产。当然,“狙击”中国大陆的资产相对难一些,而港股市场是最便利的一个场所。这确实有点像1998年“狙击”港币,索罗斯狙击“泰铢”一样。所以,强调内地与香港两地监管机构要加强沟通协作是非常重要的。

  会议还有一段内容专门讲市场的问题,主要是股市。强调了有关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自身职责,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这些话很熟悉,因为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里讲到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时,就讲到要多出台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缩型政策。这次也是延续之前的思路,这点可以说非常重要。

  会议还专门强调了对市场关注的热点问题要及时回应。“凡是对资本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应事先与金融管理部门协调,保持政策预期的稳定和一致性”。这句话很有背景,此前很多部门出台政策对资本市场产生了较大影响,而金融管理部门也无权去干涉其他管理部门的政策,这就出现了无法协调、政策紊乱、缺乏缓冲等问题,市场也感受很差。

  所以这句话其实是批评了有些部门没有意识到很多事都是涉及到资本市场的。可能以为自己出台政策只关乎自己部门,但却导致上市公司跌停。我们这些年,其实出现了非常多此类情况,这和我们有些政府部门对资本市场不了解、不熟悉有关。

  现在这个问题由金融委层面提出,由主管的副总理谈及,应该提醒与批评了许多部门。我们也看到,之所以在会上谈到,也是过去出现了太多类似案例。对金融市场熟悉一些的人,应该是非常清楚这个过程的。

  会议还提到了一个问题,我觉得也是说得比较重,即国务院金融委将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加大协调沟通力度,必要时进行问责。如果按此要求,过去几年,有好多部门都应该被问责。一些部门对市场的影响可以说有点不管不顾,甚至有些刚愎自用、妄自尊大,就像一头牛冲进了瓷器店,瓷器没搬动几个,大部分都砸碎了,这肯定是不行的。资本市场现在在中国国民经济全局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说实话,它可以帮你赚不了太多钱,但是要崩起来对国民经济影响太大了。我们需要清晰地意识到,这已经不是我们二十几年前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了。

  现在这个市场,如果按照此次会议之前元旦之后的那种持续下跌趋势,是要出系统性大问题的,不仅是金融安全问题,甚至会涉及到政治安全问题。一定要从中国经济乃至中国发展全局的角度去认识整个资本市场的作用、功能和它一旦出现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冲击。

  此次会议还提到,金融机构必须从大局出发,坚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欢迎长期机构投资者增加持股比例。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引导机构买股票,没法规定,而是引导。

  最后,会议讲到了“两个确立”和“两个维护”。“保持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长期态势,共同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这个话说得已经非常明确了。

  在新华社通稿基础上,我有几点评论:

  一是“形势比人强”,这个会开得很及时,部署措施比较“实”。此外,“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了组建金融稳定基金的问题。金融稳定基金并不是为了让股票上涨或者不让股票下跌,而是在这个市场发生无法左右的重大系统性风险时,它要出来进行金融维稳,这是很必要的。

  所以政府工作报告里也专门讲到设立金融稳定基金的问题,我觉得非常有必要。

  我们面临如此动荡的国际国内局势时,金融市场不仅仅是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可转债市场这点事,它已经涉及到整个国民经济系统的安全。特别在乌克兰危机以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给俄罗斯经济带来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所以,金融稳定、经济稳定对我们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再者,中国被国际资本抓住了一些政策失误和漏洞来做空,因为它是有联动机制的。我做经济分析时能明显感觉到做空的节奏:先在美股做空中概股,大量中概股同时又是在港股上市的,而港股也相对容易做空,做空也能赚钱。港股和A股之间又有一个A+H的机制,很多公司同时在港股和A股上市,这就客观上影响到了整个A股市场。

  所以大家看到最近一段时间里,北上资金连续流出,比如在3月16日,北上资金先抛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回来了,因为很多股票那时已经跌得非常猛了,再加上先知先觉者可能也知道上午开这个会议。

  这种联动式做空,从专业角度来讲,我们得佩服做空机构的专业能力,这是按照国际市场规则进行的,如果是公司基本面出了问题,做空导致股价下降了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像当年索罗斯狙击泰铢,后来狙击港币,狙击马来西亚的外汇市场那样,对国家的经济金融冲击是十分巨大的,马来西亚经济一下倒退了三十年。

  这种情况就不是简单的股票市场涨跌问题,而是涉及到金融系统安全的问题,我们事实上已经遭遇到一个所谓的金融战的问题,我们得有金融保卫战的意识、举措和反制的措施。

  此次专题会,我不敢说就是针对所谓金融保卫战,至少是针对市场剧烈的下跌及其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的一个回应,后续应该还会有切实的招。

  我估计,金融稳定基金的组建速度会更快,和香港之间的协调也会更快。可以这么说,这次金融委的会议即是研究方案、稳定信心。也相当于对境外的一些机构带资喊话。所以,这次会议对稳定市场非常重要。

  市场到底会不会在这一次完全出来?客观上讲,根据以往的经验,不一定。市场喊“底”也喊了很长时间了,上一次最低跌到3147点时,出现了一个长影线后,大家认为到“底”了,结果3月16号最低又跌到了3023。

  政策到“底”是确定的,但市场“底”不确定。不过,按照目前是我们对经济和市场的这态度,即便这次不是真正的市场“底”,离底部也不会太遥远了。很多人担心说市场底可能会再到2400点左右,我目前觉得不大可能,除非有更难以预料的因素出现。

  0重新审视最近几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二部分,我想结合1-2月份的经济,谈一谈这几年的监管政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以及今年中国稳增长的一系列措施能不能达到目标的问题。

  3月16日,金融委会议谈到切实振作一季度经济。一季度经济确实不太振作,特别是2月份以来,全国的疫情对整个经济的杀伤力还是比较大的。

  由于疫情的不确定、乌克兰危机以及来自美国的压力,今年大家对整个经济前景确实出现了较以往比较大的分歧。早在去年年底,国际机构对2022年中国经济的预测,很多只到4%左右的水平,而2022年美国经济可能要增长4%。还有机构认为在中国一季度的经济增长可能是0。

  现在来看,一季度稳增长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能不能在4%左右,确实面临很大挑战。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把经济增长的目标确定为5.5%左右。总理解释了去年是6%,今年是5.5%,他讲到稳中求进,稳就是进。按照以往中国政府确定目标的经验,5.5%肯定能完成。因为可以从投资、房产、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投资、消费出口等拆解指标。

  今年经济增长的节奏,总体应该是“前低后高”,一季度下行压力比较大,二季度可能会慢慢见效。因为一季度大家还要考虑到疫情的冲击,整体实现动态清零完成还没结束,再加之1-2月份春节效应,我估计二季度疫情如果能稳定,稳增长陆续会见到效果。

  我主张大幅度放松地产和汽车方面的政策。现在经济这么差,消费这么弱,恢复这么慢,各地还抱着原来的思路不停地限制,这是不对的。要鼓励各地根据本地情况尽可能地放松管制,维护宏观经济大盘的稳定。这几年,我们很多的地方养成了一限了之、一禁了之的毛病,结果越限越复杂,越禁越麻烦。且不说影响经济增长、就业,谁给你的权力可以不经过听证、讨论,就随意出台各种影响消费、民生、就业的土政策?

  当前启动消费,扩大内需,房子和车子是必须要动的。在坚持房住不炒和房地产去金融化的大背景之下,各地应该根据本地的情况尽快、全面地放开房地产,彻底扭转房地产市场目前这种预期弱化的格局,说实话,预期一旦转弱,想扭转过来是非常难的。

  汽车市场,我也建议8个城市,尤其是北京放开。我们团队做了一个测算,去年全年的汽车销售量2500万辆,如果我们能够把汽车全面放开的话,可以增加780万辆的销售量,这是非常大的需求扩张和拉动。

  房地产更是如此,所谓放开房地产不是让大家再去炒房子,而是让这个市场真正实现“两个维护”——维护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地产和汽车其实作为我们传统的稳定消费、扩张需求的领域,是有必要放开的。现在放得很不够,对经济的承托作用也还不够。

  这也是很多人关心的,为什么从宽货币到宽信用就传递不下去了。一方面是因为原来我们的传递方式是,房地产货币闸门一松,货币通过房地产通道就传递下去了。居民加杠杆买房子,整个循环就转起来了。而现在不可能像过去那样,松动货币闸门带动房地产市场火爆,带动整个需求起来。现在没有一个领域能够替代房地产现在的地位,这也是宽货币到宽信用无法传递下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做经济工作一定要实事求是,很多地方因为出台房价限价政策就能把房价砸下去,就能让人人买得起房,怎么可能?这是典型的线性思维,顾首不顾尾,而且负面效应极大。要客观看到,房地产是个大行业,涉及到几十个行业的发展,千万级别人员的就业。妖魔化房地产,似乎形成了一种“人人得而诛之”的氛围,这不是什么好现象。要重视房地产本身以及过度金融化带来的问题,但要徐徐图之,不能操之过急,只强调一面。

  另一个原因在于,实体经济部门需求是不足的。疫情冲击,加上一些政策的简单粗暴,使得企业家信心受到极大影响。这种情况确实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里讲的,我们现在面临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而当务之急是解决预期转弱的问题,这也并不复杂。领导出来讲讲话,政策少折腾,着力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

  实际上,最大的有为实际上是无为,无为而治反而是一种大智慧,就是少折腾。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我们现在很多地方很多部门执行中央政策,不是烹小鲜,那是糖炒栗子,来回翻,简单粗暴,这样是不行的,是违背中央精神的,是懒政怠政的体现。

  当然了,现在经济下行到这种程度,包括金融委开这个会议,点得都很清楚了。我觉得这是政策纠偏的一年,也是政策比较友好的一年。我们还应该真正去系统回顾和反思一下最近这些年我们在金融监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些得与失。

  供给侧改革很重要,“三去一降一补”也很重要,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应该注意,从供给和需求两个维度去看,我们这几年其实有点重视供给侧,有点忽略需求侧的问题。当增长的速度从高速增长进入到中高速增长,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这个进程,供给侧确实很重要。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要补短板,要降成本,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是我认为需求仍然是主要矛盾,或者说是未来应该发力的一个主要“着力点”。

  产能要去,库存要去,但这主要是企业的事情。有些部门不能动辄约谈企业,涨价不让,降价不让,企业亏了钱你负责吗?去杠杆,重在以时间换空间,不能说胳膊上有伤,就把胳膊砍掉。降成本要从整个金融改革的全面去考虑,减税降费一直在推,利率还有必要继续整体下调。补短板是倡导,也是潜力,我倒认为这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供给侧改革中,很多地方很多部门手伸得太长,过度干预企业、市场,甚至消灭了市场、紊乱了市场,打击了信心。这与中央政策是不符合的,其结果是南辕北辙。

  从需求说,中国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还有6亿人群月收入在1000块钱以下,还存在着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如何把他们的需求释放出来,是我们经济改革或者说下一轮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也是本质问题。

  但如何让这些群体的需求都释放出来,不论是需求问题还是消费问题,都是收入的函数。所以,怎么持续提高他们的收入是最大的问题,也是现在最大的难点。

  需求在,供给当然会随之改变。过去我们讲“萨伊定律”,供给自动创造需求,那是从微观经营到宏观经济的问题。也有很多企业家说就是要创造,创造所谓新的东西,这样自然会有需求。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是宏观经济问题和微观经济问题。

  从供给角度来讲,比如涉及到污染和双碳,是要通过环保、能耗这些指标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提高服务质量,改善营商环境,这都没问题。但需求怎么释放?怎样让需求可持续,扩大内需,实现近几年一直提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个重大难题。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们政策的着力点还是应该放在扩大内需,让需求能够持续上来。我不否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但需求端的管理、需求端的扩张可能是更重要的,而且我们是有条件的。

  发展还是我们的第一要务。经济增长还是我们办好一切事情的前提。稳增长的力度还可以更大一些,对于各种财政、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还可以更自信一点,对于一些行业的规范还可以更友好一点。

  鉴于疫情持续冲击,当前的策略和思路应该是:按照中央要求,科学抗疫,柔性管理,以人为本,尽可能减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容忍度要提高,态度要严,手法要活,不能动辄就一刀切。

  要把需求放出来,不是限制起来。中国经济的基本盘是没有问题,是有潜力的,中国人是有创造力的。对于千千万万的市场主体而言,“给点阳光就灿烂”。我们的一些地方、一些管理部门,要放弃那种比谁都聪明的想法,把经营权和选择权还给企业,少干预、多服务,涵养水源、与民休息,市场自然会出现正反馈。

  0新的世界格局正在破立之中

  第三部分,我想讲一下国际局势。以乌克兰危机为标志,世界整体进入到一个新的秩序当中,虽然这个秩序尚未完全形成。后冷战时代真的结束了,新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中。虽然现在不知道具体样貌,但我们过去熟悉的那种状态肯定是消失了。乌克兰危机应该是二战后,除了石油危机、苏联解体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之后,又一个重大事件,是改变这个世界的重大事件,对我们也已经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影响。

  新的世界格局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首先,欧洲会变得更团结,成为“一超多强”里头非常重要的“一强”。德国已经开始增加军费开支,要重新武装保护自己,这是不是会带来新一轮的军备竞赛,目前尚不清楚。

  其次,中美之间的关系现在比较微妙,正处于形成自2018年贸易战以后一种新的状态中。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如何处理中美关系、中欧关系、中俄关系,都尤为重要。总体来说,我们现在头脑是清醒的,我们不希望跟谁捆绑在一起,谁也没有能力把中国绑在自己的战车上,这里确实涉及到很微妙的东西。

  第三,俄罗斯这次受到的经济重创,不是一般的重创,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俄罗斯的经济总量现在只相当于中国的1/10,比广东和江苏还要小。而乌克兰的经济总量大概相当于俄罗斯的1/10。我认为乌克兰危机可能还会持续很长时间,但总体而言,它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最坏的时候过去了。

  我们今天面临的环境是,中美关系从原来比较密切到发生质变。俄罗斯正在遭受整个西方世界的制裁,我们也对乌克兰进行了人道主义援助。总体而言,对中国比较理想的状态是,拉住欧洲,并缓和跟美国的关系,闷头做好自己的事情。无论战争还是摩擦,对老百姓都不是好事。

  我们必须看到,一直讲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不能说完全变了,但内涵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我们整个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总体而言,中国如果能用好现在的国际局势,可以继续延伸我们的战略机遇期。在当前国际局势之下,外部,我们能相对灵活,不选边站、不结盟;内部,我们宽政待民、与民休息,对过去的一些不太合理的政策进行纠错纠偏。

  “大灾大疫”之年就是需要与民休息,少折腾,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活力,激发大家的活力。让大家愿意创造财富,愿意赚钱,敢于赚钱。能够开放很多领域,给大家可选择的机会更多。

  未来几年,对中国而言是关键之年。我们要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解决中美关系的质量问题,要实现产业升级,要解决卡脖子的问题,还要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挑战还是非常大的。但只要我们保持头脑清醒,不犯大错,把自己内部的事情持续地做好,没什么太大问题。

  从国际局势上看,中美之间已经到了不得不面临所谓经济技术的竞争阶段。我们也要清楚,在很多领域中美尚存较大差距。如果我们能够把类似于乌克兰危机这样的国际事件用好,我们的战略窗口期将可以得到很大的延伸。中美两国元首最近的视频谈话,我认为是一个好的开始。中美谈,总比不谈好。我们要摒弃那种零和博弈的思路,要相信,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没有谁能阻碍中国的发展,但我们也要灵活而非机械地去应对国际压力。

  (本文作者介绍: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李琳琳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管清友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