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彬:2022年中国经济将如何稳增长?

2022年02月18日07:37    作者:温彬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温彬(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冯柏(中国民生银行研究员)

  今年,全球疫情形势仍存在不确定性,发达国家货币政策预期加快收紧,国际经济环境更趋复杂严峻。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近期,一系列稳增长政策陆续出台实施,但政策效果如何、市场预期是否好转、经济能否企稳等问题仍有待于观察和检验。为此,本文对2022年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宏观政策进行前瞻性分析,并提出预测依据和建议。

  经济增长有望达到5.5%左右

  对于今年中国经济增速,目前国内市场机构预测值主要集中在5%-6%之间。本文认为,5.5%左右是今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底线目标,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从必要性上看,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速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中长期来看,实现2035年“经济总量再迈上新的大台阶”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长作为支撑。从短期来看,合理的经济增长水平也是实现新增就业、居民收入、国际收支平衡、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等目标的保障。

  从可行性上看,我国经济基础较牢,韧性较强,近期各方面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陆续出台实施,部分经济指标出现企稳迹象,虽然需求仍显疲弱,但供给冲击缓解,预期逐渐好转,随着更多稳增长政策落地并发挥效果,经济增长仍有望增长5.5%左右。另一方面,部分省区已经公布了今年政府工作目标,主要集中在5%-9%区间。如果按照这些省区去年实现的经济规模加权平均计算,得到的平均增速为6.1%,即使扣除统计核算中全国与地区之和间的差异因素,全国经济增长仍有望达到5.5%左右。此外,为了保障就业、收入等其他目标的实现,部分地区也在经济增长目标中提出了尽可能争取更好结果,预示着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取得更高的经济增速。

  物价CPI涨幅或在3%左右

  通胀水平影响货币政策调控,进一步对经济走势产生影响。建议今年的CPI涨幅目标定为3%左右,主要有以下考虑:

  温和的通胀水平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从近五年CPI涨幅目标上看,2017年以来CPI涨幅多定为3%左右。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宏观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加上影响CPI较显著的猪肉价格处于上升周期,当年CPI涨幅目标定为了3.5%左右,当年CPI涨幅为2.5%。2021年,由于基数效应较强、猪肉价格回落等影响,CPI涨幅目标重回疫情之前的3%左右。由此可见,3%左右的CPI增长目标,是一个相对适宜的增速水平。

  去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起全球通胀预期升温,我国PPI也创下了有数据记录以来的新高,然而在食品价格回落的影响下,CPI持续回落,价格上涨从上游向下游的传导并不顺畅。就今年而言,一些发达国家的通胀仍在持续,但货币政策收紧已成定局。供需矛盾、地缘政治等因素仍可能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波动,但在去年价格快速上涨之后,今年大宗商品价格整体有望企稳。在高基数下,我国PPI涨幅将回落,但非食品价格有望继续向CPI传导、猪周期可能向上开启、2021年基数效应较低等,都会对CPI形成向上压力。综合考虑各主要因素,通胀水平预计仍将保持温和可控,CPI涨幅3%左右的目标应该可控。

  国际收支维持基本平衡

  近五年来,对国际收支目标的表述均为“基本平衡”,建议今年仍然延续这一目标。但在维护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如下影响:

  一是国际贸易的影响。今年,我国出口增速预计会回落。一方面,2021年,我国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以美元计价的出口金额增长30.1%,贸易差额达到676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对今年形成了较高基数。另一方面,随着主要国家经济的复苏,供应链和生产能力逐渐恢复,对我国出口订单将产生分流效应。此外,随着发达国家刺激政策逐渐退出,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外需回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对我国出口的拉动。总体上看,今年我国出口形势大概率不如2021年。因此,建议今年加大力度稳外贸,努力实现进出口增速保持基本稳定,并不断提升质量。

  二是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国际证券投资持续流入,北向资金较大规模流入,2021年累计净流入4321.7亿元,年末境外机构持有的债券总量超过4万亿元。目前,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预期加快,中美十年期国债利差已经收窄至不足100BP。随着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收紧,国际资本流动或将回流美国,对国际收支平衡、金融稳定等都将形成影响。

  单位GDP能耗有望降低3%左右

  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传统能耗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逐渐提速,国家也要求各地区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加强指标约束。在这种背景下,能耗“双控”指标的重要性也不断提升。但去年,有部分省份为完成能耗双控目标,实施了不合理的拉闸限电等举措,对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和经济平稳运行形成一定冲击。2021年中央经济会议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双碳”目标,但不可毕其功于一役,必须科学考核,有序推进。基于此,我们认为今年的能耗下降目标不宜提高,宜保持为3%的强度,主要有以下考虑:

  一方面,实现“十四五”时期绿色生态约束性目标和碳达峰、碳中和远期目标,需要持续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我国“十四五”期间提出了单位GDP能源消耗累计降低13.5%的约束性目标,平均每年要降低2.7%。从近五年能耗强度目标上看,仅较早的2017年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以上,2020年制定的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排放量继续下降的定性目标,其余年份均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因此3%左右的水平基本符合我国当前的发展实际。

  另一方面,要有序提升能耗压降指标。从去年的实际情况看,部分省份实现能耗双控目标仍然存在压力,今年也可能面临同样情形,能源供给问题、能耗压降压力大等依然可能对经济活动形成扰动。要充分认识到绿色发展目标的实现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有序实施能耗压降。特别是在绿色发展开始提速的初期阶段,市场主体的适应过程也需要一定时间,同时考虑今年的稳增长任务,因此,建议保持3%的能耗压降目标,待到相关政策更加完善、市场主体更加适应新的绿色发展方式后,再有序加速提升能耗压降目标。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与上年会议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更加强调了“精准”。今年财政政策积极的方式需由总量调控向结构优化转变,主要原因在于,在一些地方政府债务约束和负担较重、部分地区财政吃紧的形势下,财政政策积极的方式需转向结构优化,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具有显著社会效益领域的精准支持力度,提升政策质效。

  一是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支持稳增长。当前,经济增长面临挑战,稳投资、保就业、保收入等需要财政政策加大支持力度。预计今年财政赤字率不会过快回落,持平于去年的3.2%或略有降低。考虑到去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节奏靠后,有部分资金结转到今年使用,预计今年新增专项债额度比去年小幅回落至3.5万亿元左右。

  二是加大对保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2016-2020年我国新增减税降费规模超过7.6万亿元,2021年约1.1万亿元,取得了积极成效。今年或将会继续实施已经出台的降费政策,并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早推出、早见效。

  三是加大对扩大内需的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加大力度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加大对就业、生育、养老、教育、医疗、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支持力度,确保社会政策兜住民生底线。在调节收入分配中发挥积极作用,提振消费能力和意愿。

  四是持续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按照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严肃财经纪律。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这是财政政策提升效能和保持财政可持续性的必然要求。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对货币政策的提法回到了2019年末会议时提出的“灵活适度”,当时经济同样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因此,会议对货币政策的部署,实际上隐含了加大对稳增长的支持力度。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央行连续两次全面降准,下调支小再贷款利率,下调7天逆回购和1年期MLF利率,引导LPR两次累计下调15个基点,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和2000亿元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应该说总量和结构政策协调发力,对于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1月,金融数据超出市场预期,新增人民币贷款、新增社融均创单月统计新高,体现了宏观政策靠前发力支持稳增长。但也要看到,居民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新增规模都少于去年同期,反映出消费需求仍然不足。下一阶段,货币政策要把握好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前的时间窗口,继续用好总量和结构手段,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适时采取降准、降息、增强人民币弹性等方式,进一步提振总需求,增强市场主体信心。

  一是适时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4%,仍有一定的下调空间和必要。通过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鼓励金融机构在加大信贷投放的同时,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另外,当前财政政策加快发力,降准释放长期资金也有助于金融机构配置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降低财政融资成本和债务风险。

  二是下调政策利率。降低逆回购、MLF等政策利率,不仅会降低金融机构从央行获取资金的成本,从而引导LPR下降,而且政策利率中枢下调,有助于引导广谱利率水平下降,从而鼓励投资和消费。

  三是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近期在美联储加快收紧货币政策预期影响下,美债收益率快速走高,中美利差不足100个基点,但人民币汇率走势仍然较强。在当前人民币汇率水平下,适度贬值有助于提升出口竞争力,也会更有利于维护国际收支平衡和实体经济发展。

  本文原发于《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温彬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