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产业数字化市场规模更大,是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2021年11月22日20:43    作者:沈建光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沈建光

  近年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字经济成为引领全球经济社会变革、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021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会议强调,要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做好数字经济发展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建设。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纲要设立专章部署“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强调“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这些为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数字经济发展是推动数据要素价值化的过程,数据和技术是数字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是两大内容,数字基础设施是底层支撑,数字政府治理是空间保障。数字经济发展将重组要素配置和经济结构,有助于改善供需匹配度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首先,从发展历史看,经济数字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历史来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伴随着产业革命,产业革命的实质是技术革命。产业革命最早开始于狩猎时代,从狩猎到农业,就是从打猎技术向耕种技术的跳跃式革命。200多年前,蒸汽机的发明代替了牛、马的动力,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启工业化之路。在此之后,电力的出现带动了电气化革命。再之后是计算机革命,它不断地大幅提高人类的生产能力。而现在,我们迎来了最新的技术革命——数字科技的进化。人类社会与物理世界之外,多了一个维度——信息空间。

  数字科技的本质,是以产业既有知识储备和数据为基础,以不断发展的前沿科技为动力,着力于“产业×科技”的无界融合,推动产业互联网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最终实现降低产业成本、提高用户体验、增加产业收入和升级产业模式。产业互联网化意味着未来产业的发展从单边走向共建,传统产业与数字科技依靠各自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同生共荣。产业数字化意味着产业数据的在线化、标准化、结构化,从而实现生产要素和运营流程的改造。产业智能化意味着产业资源的合理布局、产业流程的精细管理,以及产业发展的精准预测等。

  经济活动推动数据指数级积累。个人终端的普及和入网人群的增长,使个体数据得以伴随生活消费方式的变化在互联网上积累、留存;企业竞争的加剧和精细化管理的需求,使企业在经营管理策略转向的过程中,出现更多与数据有关的新业态;物联网、5G技术的广泛使用,使个人数据、企业数据之外的设备、终端和社会数据广泛爆发;政府数字化、信息开放等发展倾向,推动全社会对数据生产、存储和消费的需求提升。

  第二,从政策趋势看,“新基建”部署加速数字经济发展。

  “新基建”被决策层频频提及,其内容在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便已明确,涉及的“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近几年已逐步落地。2020年4月,发改委在发布会上明确了三类“新基建”的概念与范围。与传统基建相比,三类“新基建”呈现明显的数字化特征。除了公认的数字科技领域,传统交通、建筑、通信、医疗、教育、娱乐等领域的基础设施也在数字科技的赋能之下呈现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的特征。

  基建的数字化有多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第一,物理空间限制较小,可以跨区域、跨时段高效配置,对抗突发事件的弹性和韧性更强;第二,产业纵深更大,能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附加值更高;第三,数据要素发挥作用的效果更彻底,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和传统基建的数字化可以撬动的传统经济体量更大。

  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它包含了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以及创新基础设施,用以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等具有公益属性的活动。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从发改委的定义来看,科技创新驱动、数字化、信息网络这三个要素,是“新基建”的“最大公约数”。

  第三,从增长动力看,数字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追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领先者之一,尤其是在消费等领域。中国在很多领域的数字化程度已经追上发达经济体,甚至在移动支付等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这背后是中国坚实的数字经济基础。

  1、数量众多的网民人口。

  2、充满长尾特色的商业基础。不论是日活过亿的各类电商、社交服务,还是人口集聚的大型城市所需要的本地生活服务、物流、出行,都体现出普惠、便利的长尾特色。

  3、海量的可供挖掘的各类数据。伴随着数字科技发展的,是各行各业海量数据的产生和沉淀。中国拥有规模最大的单一市场和数字科技用户,以及最丰富的行业形态和供应链,由此生产的量级巨大的数据沉淀在数字经济的各类“富矿”中,可供挖掘。

  IDC(互联网数据中心)预测,中国的“数据圈”在2018~2025年将以30%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领先全球,比全球高出3%。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增至48.6ZB(1ZB约相当于1万亿GB),而美国预计将达到30.6ZB。

  在政策不断推进数字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界也在不断积极重金布局数字科技、“新基建”等领域,互联网公司和传统龙头企业都在各自领域探索数字化发展前沿。5G及其相关技术、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通用数字科技不断创新,通过数据要素作用于各行各业,不断提高生产力。数字科技、数据等数字化、高科技红利正在替代人口红利、市场红利,成为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助力。

  数据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数据与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等一样,都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对生产关系的迭代升级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数据资源成为生产要素,并不是生产要素在种类或者数量上的增加,而是体现在数据要素与土地、资本、人力等要素的互动。例如,数据收集、分析、存储的全生命周期,都离不开个人或者机构的劳动。而数据要素的流转、交易、确权,又受到商业、技术等基础设施的影响,同时还受到主体数字化意识、知识和能力的制约。未来社会,无论是在生产上还是生活上,都会更加数字化。

  数据将会大规模地应用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以及制造与服务等各场景。例如,助贷业务就是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在金融领域大范围使用和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的产物及体现。数字科技由两部分组成——核心科技和应用科技。热点核心层数字科技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5G等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

  一方面,以融合发展为特征的集成化创新渐成主流。在众多单项技术持续取得突破的 同时,信息技术创新的集成化特征更趋突出,跨领域创新密集涌现。

  另一方面,以学科交叉为特征的跨领域创新日益凸显。数字科技与制造、材料、能源、生物等技术的交叉渗透日益深化,形成智能制造、4D打印、能源互联网、生物识别等复合型科技。而应用科技集成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核心技术,根据不同应用场景需求,形成行业应用“工具箱”,孕育新产品、新业态,探索新模式、新路径。

  应用科技正加速向模块化发展,解决行业共性问题,并基于行业洞察形成解决方案。这种数字科技与行业的融合深化,拓展了应用科技的赋能场景,技术在各行业间的可复制性大大增强,通用化程度不断上升。数字科技的发展、集成与通用的趋势,使数字技术成为数字经济强大的生产工具。

  科技平台通过改变企业的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方式,推动数据、劳动、技术、资本、市场等全要素的全面互联和资源配置优化,促进供应链、创新链、服务链、物流链、金融链等全产业链上下游的高度协同,生产、流通和消费一体化更加广泛,新的经济模式不断涌现。

  产业数字化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严重冲击了中国经济,但数字经济却逆势而上,不仅保持了蓬勃发展的态势,而且对维护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疫情凸显出数字经济的韧性和优势,同时也反映出产业数字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未来,产业数字化将打造数字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举国“抗疫”吹响传统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冲锋号。新冠疫情爆发打破了经济社会运行的既有方式,以扩大社交距离和降低社交频率为目标的疫情防控举措,促使线下活动向线上转移。数字化生产、生活、工作、学习、就医、消费等活动,极大满足了“抗疫”需要,保障了社会的基本运转,成为重要的减震器。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措施,积极鼓励数字科技投入“抗疫”大局,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政策鼓励数字科技深度应用于疫情追踪和监测,在政务、金融、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广泛推行非接触式服务,推行智能生产、远程办公、在线消费等数字化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吹响传统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冲锋号。

  疫情期间,传统线下实体经济加速向线上转移,新业态、新模式借力实现快速腾跃,数字经济逆势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981亿元,比上年下降3.9%。同时全国网上零售额117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7590亿元,增长14.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4.9%。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激励更多线下经济主体大力提升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服务能力,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并深刻改变了存量经济业态。

  传统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体现在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各个方面,主要呈现4个突出特点。

  第一,“无接触经济”陡然提速,在线零售、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办公等众多产业加速成长。同时,以往线下场景优势明显的医疗、教育、娱乐、影院、体育、会议、展览等行业,加大向线上迁移的力度,酒店、商超、旅游、博物馆等线下消费场景也加快数字化改造,线下服务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进程加速推进。

  第二,直播电商等新型营销方式热度飙升,大量“网红”主播、传统行业老总、地方扶贫干部等加入电商直播大军,带动传统产业链优化升级。

  第三,传统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大幅度提速,线上获客、数字营销、智能风控、智能客服等线上化、智能化服务需求井喷。

  第四,智能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快速显现,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政务三位一体式的智能城市应急指挥调度系统,极大提升了城市的公共服务和组织能力,为大规模疫情防控打造数字利器。

  产业数字化将打响数字经济头炮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是实现数字经济的主要模式。与数字产业化相比,产业数字化涉及产业领域更多、市场规模更大,是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在新一代数字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下,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价值释放为核心,以数据赋能为主线,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全要素进行数字化升级、转型和再造的过程。这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

  全面推动社会生活、生产方式向数字化转型,不仅关乎中国经济内生性动力的培育,更关系到长期视角下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持续增强。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将有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三大趋势开辟产业数字化的新征程

  后疫情时代,产业数字化将从自发变为自觉,从启动变为加速,迎来加速推进的黄金时代。未来,三大趋势将开辟中国产业数字化的新征程。

  第一,数据要素将重塑全新商业模式。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已经被写入党的第十九届四中全会文件。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已成为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数据资源持续催生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形成数字与实体深度交融、物质与信息耦合驱动的新型发展模式,不断激发商业模式创新,已成为互联网等新兴领域促进业务创新增值、提升企业核心价值的重要驱动力

  第二,科技平台将与传统企业融合共生。在商业服务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腾讯、京东等大型平台有效打通了供应链、创新链、服务链、物流链、金融链,为众多传统企业和开发者提供数字基础设施和科技支撑,带动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未来,在制造、医疗、交通等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拥有数字科技优势的互联网平台同样将高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高度协同,促进生产、流通和消费的一体化,驱动生产和管理效率提升、产品供给创新和商业模式变革,实现科技平台与传统企业的融合共生。

  第三,政企协同将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政府建设,中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40多个国务院部门已全部开通网上政务服务平台。部分城市与科技企业合作建设智能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政务三位一体同步推进,政务数据与商业数据融合开发,政企共同打造城市数字化基础设施。未来,“政府引导+平台支撑”将成为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模式。

  本文原发于新财富

  (本文作者介绍: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陈嘉辉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