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莫开伟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
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其中在完善政策机制方面提出,要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有序推进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
早在2016年,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就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之后,相关部门又发布了多项绿色金融政策,到目前国内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基本建成,绿色金融标准不断完善,风险保障机制初具形态。
特别是人民银行发布并于7月1日正式实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将绿色贷款、绿色证券、绿色股权投资、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理财等正式纳入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业务考核评价之中,评价结果将纳入银行业金融机构评级等政策和审慎管理工具。
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发布实施,使绿色金融服务收到良好成效。
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1年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4.78万亿元,同比增长27.9%,比上季度末高1.4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6.5个百分点。
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6.98万亿元和2.91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9%。
不过,在金融支持绿色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也面临更多的挑战。
如银行业金融机构环境责任意识仍需进一步提高及机制建设有待明确,金融机构与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尚未有效建立,金融机构绿色金融科技创新机制及绿色金融制度体系建设尚需完善和强化,绿色金融发展宣传推广有待加强等。
尤其在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创新方面,金融机构根据不同的行业、企业开发有针对性的产品仍旧存在欠缺,还不能满足企业在低碳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多元化资金需求。
在贷款期限的掌握上,还不能够完全适应绿色项目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期限错配风险较为突出;等等。
据多家机构估算,实现碳中和需要累计新增投资达百万亿元。
低碳转型将创造巨大的投融资需求,金融机构不仅将迎来新的业务增长点,而且也将面临高碳企业和项目逐步退出,金融资产质量承受裂变的压力。
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服务绿色经济是金融机构的职责和使命。加大力度推进金融产品创新有助于服务“双碳”目标,金融机构要努力开展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支持高碳企业实现转型发展,在支持绿色发展中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就在近期,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就绿色发展释放诸多信号。
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10月20日-22日举办的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指出,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是未来一段时期金融领域的重点工作,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可发挥巨大作用。
人民银行正在研究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清洁能源发展,强化能源总体的供应能力。
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强调,对传统高碳行业,金融业应开发针对性的产品,满足低碳转型过程中更新技术、设备、人才等要素的资金需求,助力实现有序转型。
各金融机构要以此为契机,针对不同地区、行业、企业制定更加完善的绿色信贷机制,加快行业授信结构调整,加大对减排技术升级改造、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煤电灵活性改造等绿色转型项目的授信支持。
同时,开发有针对性的产品,满足企业在低碳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多元化资金需求,切实解决中小型节能环保企业抵押担保物价值相对不足,以及部分项目建设期限长、投资额度大、风险不确定等突出问题。
金融机构在投放绿色信贷、发行绿色债券方面,应做到“了解您的客户”,加强对信贷客户及项目的审核筛选,认真开展针对客户的环境及社会风险专项评估,严格进行贷款“三查”,实施信贷全流程风险管控。
与此同时,要围绕生态产品的重点领域制定专门的行业授信政策,推动绿色信贷指标体系与信贷行业政策的有机融合。
在产品创新方面,可创新开办碳汇质押贷款和生态贷等信贷新产品,也可通过发行绿色债券,开展绿色并购、绿色银团、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保险等业务,为绿色产品的价值实现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通过产品创新,有效解决贷款期限与绿色项目期限错配以及绿色项目融资难问题。(作者童其君系中国知名时事评论员)
(本文作者介绍:知名财经评论人、独立经济学者)
责任编辑:张玫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