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研究:中部地区省际贸易流量分析与区域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2021年09月09日15:44    作者:中银研究  

  意见领袖丨中银研究

  从省际贸易视角出发,对中部地区六省参与国内贸易的总体水平、结构流向特征和区域内各省之间的贸易流量分析结果发现,一是中部地区六省贸易总量占全国贸易总量的水平基本与其GDP在全国占比匹配;二是中部地区六省属于贸易输出省份,扮演着资源供应和循环中枢的重要角色。三是中部地区六省主要贸易伙伴集中在区域内部,区域内贸易联系较强,但在融入全国其他经济区域如发达的沿海地区的能力偏弱,在区域间产业链分工协作的合力不足。建议:一是加大中部地区产业链分工合作,提升区域联动优势;二是因地制宜把握区域特色,实现经济突破性增长;三是发挥区域内各省比较优势,促进核心城市圈建设;四是加快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承接,打破经济循环限制;五是积极创新贸易金融业务模式,催化省际贸易快速增长。

  一、中部地区实现区域融合发展战略分析

  (一)区域融合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措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指出,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的生存和发展下去。新发展格局下经济发展转换成以依赖内需为主,需要通过全面深化省际贸易,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畅通国内大循环来实现。区域贸易、省际贸易在发挥市场规模优势、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期中央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中部地区作为全国大市场的重要组成和空间枢纽。中部地区区域融合发展将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一环。

  (二)区域融合发展是实现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

  中部地区是我国区位地理中心、市场地理中心和经济地理中心三者叠加地区,在区位上具有中心势能、空间势能、重心势能、市场势能等多元势能,在空间上具有作为内循环轴心的运行机能。区域东接沿海,西接内陆,中原腹地,九省通衢,起着“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中心作用。区域内有两大跨区域城市群及相关产业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及产业群”和“中原城市群及产业群”,分别有机衔接长江经济带与黄河经济带,是长江经济带和黄河经济带的重要中枢。我国区域经济统筹协同发展,国内经济循环的畅通,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现代流通体系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有赖于中部地区各省的支撑、协同和整合。深入研究中部地区各省贸易情况,有助于了解中部地区各省经济发展格局、市场一体化程度及其对区域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中部地区省际贸易流量测算

  (一)中部地区省际贸易流量测算结果

  本文主要通过货物运输量估算法、引力模型运输量分布法得到中部地区六省贸易流量数据,估算结果如表1、表2所示。表1与表2是将省际间贸易量按照全国各经济区域进行汇总的结果,表1为中部地区六省产品服务流入情况,表2为流出情况。

  (二)中部地区省际贸易流量分析

  1.贸易流量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匹配

  六省总面积102.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0.7%。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六省总人口3.64亿,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5.83%,较2005年下降0.4个百分点;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22万亿元,占全国总GDP的21.88%,较2005年增加3.08个百分点。自2006年颁布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以来,中部地区对全国的经济贡献度呈持续增长态势。上述省际贸易流量估算数据显示,中部六省贸易流入量占全国贸易流入量的20.98%,基本与中部六省GDP在全国占比匹配,贸易流出量占全国贸易流出量的25.83%,高出GDP占比约4个百分点。同时,将中部地区贸易总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其顺序与各省GDP总量一致,再次印证了各省贸易总额基本与区域经济发展成正比关系的观点。上述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发展与省际间贸易流通呈正相关,实现区域融合发展,打通省际贸易流通,能够加快物力、人力以及技术的转移与扩散,能够对地区的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六省产品与服务流出总体大于流入

  本文将省际贸易参考国际贸易分类为贸易盈余、贸易赤字、贸易平衡三类。贸易盈余省份的产品与服务总流出大于其总流入;贸易赤字省份的产品与服务总流出小于其总流入;贸易平衡省份的产品与服务总流出等于其总流入。表3为中部地区六省省际贸易盈余情况。

  估算数据显示,中部地区六省均为贸易盈余省份,其中山西省贸易盈余最大,流出量为流入量的3.26倍,原因可能是山西作为传统资源省份,流出主要为矿产资源输出,2020年山西为我国第一大产煤省,煤炭产量达到10.63亿吨,对外输出量巨大。安徽省贸易盈余最小,流出量与流入量基本持平。结果表明,中部地区扮演着资源供应和循环中枢的重要角色,实现国内经济循环需要以中部地区为关键点,着重突破。

  3.六省贸易循环主要集中在区域内部

  依据中部地区六省贸易流量估算数据,按份额计算得到各省贸易流向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中部地区除山西省外,主要贸易伙伴均集中在中部地区,区域内贸易联系较强,向区域外的贸易占比较少。其中,山西省的贸易80%集中在北部沿海,安徽省主要流出区域为北部沿海,流入区主要为中部地区,江西省流出流入区域主要为中部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河南省流出流入区域主要为中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湖北省、湖南省流出流入区域主要为中部地区,可见区域外贸易虽然占比较少但指向相对集中,主要为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各省与东北地区的贸易联系微乎其微,主要是受空间距离和交易成本限制。分析显示,中部地区内循环引力较大,物资交换主要集中在六省内部,实现区域融合发展下的显著增长,突破中部与其他区域间的循环限制至关重要。

  为进一步探讨区域内的贸易流量情况,本文建立了中部地区各省区域内产品服务贸易矩阵,如下表4所示。

  从单项流入/流出量来看,交易量最大的是湖北流入河南,总量为12423.93亿元,其次为安徽流入河南,总量为6096.93亿元,交易量较小的是山西流入江西,总量仅为2.63亿元,山西流入安徽,总量仅12.12亿元。

  从区域内各省间贸易总量(见表5)来看,河南与湖北之间的贸易是中部省份内部循环的中坚力量,总量达到16870.65亿元,其次为安徽与河南之间的贸易,总量为8167.51亿元,第三为安徽与湖北之间的贸易,总量为4331.32亿元,贸易量最小的是山西与江西、安徽、湖南之间,均在100亿元以下。

  三、中部地区经济循环的优劣势分析

  (一)阻碍经济循环的壁垒还未完全打破

  影响省际贸易的因素主要是区域间贸易成本,主要是指与地理区位对应的运输费用以及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的显性和隐性壁垒。运输成本主要受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和运输距离限制,当前国内贸易显性壁垒已基本消除,但省际市场依然存在诸多隐性壁垒,如建筑、医药等各类招投标中看不见的封锁和梗阻,民营企业投资兴业过程中的障碍。有些地方在公开披露的招投标文件之外,还有所谓的“抽屉文件”,限制外地企业参与招投标。个别地方招投标则是通过“供应商名录”,以隐性的方式将外地企业排除在外。这些都是中部地区难以突破区内限制的重要原因。国内市场一体化不完善问题仍然存在,区域间的障碍还需要进一步消除。 

  (二)区域经济分工协作内在合力不足

  建设高效运作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是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打通地区内循环的关键。现阶段,中部地区各省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但产业集群发展规模小、产业链缺乏合理分工,中部地区经济循环内在合力远远不足。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产业集群规模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缺乏地区核心示范和辐射带动效应。此外,中部地区产业链低端,以资源型、竞争型集群为主问题的仍然突出,打通内部循环,实现中部地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亟需采取延链、补链、强链措施,营造产业链分工合作发展环境。

  (三)促进经济循环的力量尚未完全发挥

  数据显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与贸易流量基本匹配,打通区域融合发展对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基本匹配的发展态势,表明贸易循环流动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较小,中部地区“内循环”的促进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实现区域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低效率和资源浪费的现象,需要政府、金融机构进一步引导资金的高效使用。

  (四)区域产业基础化优势未充分运用

  中部地区是国家实施粮食安全战略的主要区域,也是我国资源富集区域,粮食生产基地、能源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的“三基地一枢纽”的格局基本巩固,产业基础化趋势和优势显现。数据显示,中部省份的产品与服务流出基本大于流入,是区域融合发展的物资与人力的供给输出端,但主要贸易伙伴均集中在中部地区,区域内贸易联系较强,向区域外的贸易占比较少,可见中部区域产业基础化的优势还未充分向区域外拓展。

  四、中部地区促进区域经济循环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中部地区产业链分工合作,提升区域联动优势

  实现区域产业合理分工,中部地区应着力跨界整合、平台互动,拓展产业边界,强化产业链的共生效能,推动区域经济深度融合,发挥区域联动合作优势。

  一是搭建服务区域产业链合作发展的协同平台。积极落实《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统筹规划引导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基地)发展的指导意见,搭建中部地区产业链高质量合作的协同平台,如河南省应积极培育汽车制造上游龙头企业,积极与湖北、江西、安徽中下游整车制造企业加强合作,实现汽车制造业合理分工,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安徽省与湖北省应依托雄厚的科研与资金实力,集中开展上游研发工作,重点推动产学研融合,并与其他四省中下游企业开展区域合作。

  二是创新促进产业链合理分工的金融模式。金融机构应积极拓展核心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促进产业链“强链”;创新产融合作方式,促进产业链“延链”;推广银企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产业链“补链”。另外,金融机构还应注重开展产业链金融服务,支持各省重点产业链核心企业深化战略合作,加强金融支持保障,助力区域联动;探索现代化集群供应链金融模式,对接各级政府及产业集群,与地方政府、产业集群核心主体共同制定合作方案。

  (二)因地制宜把握区域特色,实现经济突破性增长

  中部地区在继续强化区域内经济一体化的同时,还需要因地制宜,把握区域特色发展。如山西应聚焦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等形成突破,深入推进转型项目、新基建建设。安徽可以联动畅通长三角循环为切入点,协同开展重大项目投资、区域性消费中心建设,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打造一批联通国内、国际市场的共享平台。江西应深度对接融入国家战略,实施“一带一路”布局行动计划,全力打造南昌、赣州、九江、上饶四大开放门户,推进深赣港产城、海峡两岸(江西)产业合作区和赣粤、赣浙、赣闽等合作园区建设。河南应大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培育形成全国供应链领先企业和现代供应链体系全国领先城市,建设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全国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配送中心。湖北应以强化推进“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为区域发展布局,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主导、现代服务业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数字湖北,着力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湖南则优先发展新型基础设施,优化升级传统基础设施,补齐民生基础设施短板,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三)发挥区域内各省比较优势,促进核心城市圈建设

  发挥各省的比较优势,基于地缘关系和资源禀赋差异,坚持以产业链思维布局产业,加快城市圈建设,继续夯实产业基础。山西按照“一主三副六市域中心”空间布局,打造太原都市区核心引擎。安徽实施“一圈五区”战略,提高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公共服务联通融合水平,形成合理分工、竞相发展格局。江西完善提升“一圈引领、两轴驱动、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格局,构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板块支撑和动力系统。河南重点依托郑州、洛阳都市圈,推动高端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核心区。湖北加速建设以省会武汉为主导的武汉城市圈,同时形成以“襄十随神”、“宜荆荆恩”为代表的两个中型城市圈。湖南应大力构建“一核两副三带四区”区域经济格局。

  (四)加快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承接,打破经济循环限制

  省际贸易流量估计数据显示,中部地区贸易流量集中在区域内部,促进经济循环畅通,各省要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加大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力度。

  一是立足区域现实强化政策创新支持。货币政策应该着重突破资金流动限制,引导产业转移与承接融资成本下降,确保精准落实到产业转移市场主体。同时,财政政策应该立足区位优势及特色,合理运用当地资源,因地制宜承接先进产业。

  二是促进成果转换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各省要联合推进技术创新成果与转型升级和动能转换的匹配,促进科技成果及时向产业转移转化。如建设武汉先进存储器、洛阳农机装备、长沙超级计算、赣州稀土磁性材料、南昌航空制造、合肥量子信息等一批分行业产业创新中心和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三是发挥后发优势积极布局新兴产业。新一轮产业科技革命孕育出大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如大力推进武汉光谷、合肥声谷、南昌VR,在京广沿线建设郑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长株潭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设,在大湛沿线建设太原新材料、洛阳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推进制造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形成具有中部地区特色的产业体系。

  (五)积极创新贸易金融业务模式,催化省际贸易快速增长

  金融服务助力中部地区贸易,促进区域融合发展建设,着力点在于解放思想,摆脱传统金融思维的禁锢,积极创新贸易金融业务模式。

  一是精确把握地区贸易优势,提高资金运营效率。贸易金融服务重点支持地区优势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提升对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助力贸易增长点培育,实现经济循环高效增长。同时,分行业精准制定评估与融资方案,关注中小微企业周转需求,打造小微多链条支持资金融通,激发区域贸易循环活力。

  二是搭建贸易金融服务平台,强化基础产业链条。聚焦农业、新能源、新材料、新基建等重点基础行业贸易金融服务,支持产业基础强化,为中部地区基础产业打造数字化、专业化与智能化金融服务平台,提供基础产业专属定制化服务,针对优质企业,主动减费让利,巩固中部地区在区域融合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三是创新多层次金融服务,促进经济循环畅通。向中部地区提供多层次的贸易金融服务支持,开展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多方联动,支持中部地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重点区域经济发展,创新地方政府部门、工商联组织、信用担保等机构的联动协作,保障供应链高效运转,助力中部地区企业突破区域内部引力限制,加快疏通区域融合发展。

  作  者:王 东 中国银行中部地区研究中心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银行总行一级部门。研究领域涵盖全球经济、国际金融、宏观经济与政策、金融市场、银行业发展等。)

责任编辑:戴菁菁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经济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