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研究:从千家银行榜单看疫情下全球银行业发展新趋势

2021年09月03日15:41    作者:中银研究  

  意见领袖丨中银研究

  2021年7月,英国《The Banker》杂志发布了全球1000家大银行榜单,并披露了榜单银行的资产状况、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等指标。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全球银行业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分析1000家银行的经营数据,可以对全球银行业在后疫情时代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疫情严重冲击全球银行业经营发展

  由于疫情的冲击,全球银行业经营情况普遍不佳,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盈利能力大幅下降

  2020年,全球银行业的税前利润、平均ROA和ROC大幅下降。疫情下的停工停产、封锁限制等措施对宏观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多数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银行大力计提拨备以缓解资产质量压力,继而导致全球银行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1000家银行的平均ROC和ROA分别下降3.02个百分点和0.34个百分点,税前利润同比下降19.2%。

  银行业盈利能力恶化在疫情严重和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尤为明显。疫情控制不理想的地区,例如北美和欧洲地区,虽然成熟的银行业风险防控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疫情的消极影响,但其盈利能力下降幅度仍然较大。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例如拉美、中东、非洲和中东欧,在疫情肆虐和风险抵御较弱的双重冲击下,银行业的盈利能力下滑更加明显。非洲地区银行业2020年税前利润同比下降48.58%,拉美和中东欧地区分别下降53.7%和76.87%(图1)。1000家银行中的美国银行业在2020年税前利润同比下降31.79%(表1)。部分美国大型银行,如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集团和富国集团税前利润大幅下降,同比分别降低20.5%、42%、41.3%、97.6%。欧洲地区的银行业也受到较大冲击,例如2020年英国和德国税前利润分别同比下降53.04%和46.57%。

  在疫情防控得力的亚洲地区,实体经济与银行业受到疫情冲击的影响相对较小,盈利状况相对较好。2020年亚太区域银行业税前利润逆势上涨,同比小幅上升1.63%,平均ROC和ROA分别下降0.96和0.10个百分点(图2),降幅远低于其他区域,税前利润占全球比例进一步上升(图3)。具体国家而言,日本银行业的税前利润水平同比下降2.01%;中国银行业则实现了税前利润同比增长5.68%,在全球税前利润排名前10的银行中有6家来自中国,且税前利润同比均有所上升。

  (二)资产质量状况恶化

  新冠疫情下,各国家和地区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影响,企业经营情况不容乐观、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居民可支配收入明显下滑、生活质量受到较大冲击,借款人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大幅下降,导致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有所恶化。

  2020年全球银行业平均不良贷款率上升0.13个百分点。在部分疫情严重和经济较为不发达的国家,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上升更为明显。比如,南非银行业平均不良贷款率上升6.10个百分点,美国银行业上升0.31个百分点(图4)。

  整体来看,不良贷款率上升幅度相对较小。一方面,由于各国采取逆周期政策,银行业对因疫情影响而出现短期还款压力的企业,采取了调整贷款合同、展期等缓解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不良资产率的上升;另一方面,疫情下为支持实体经济,银行新增信贷投放力度增大,对不良贷款率上升也起到缓释作用。此外,银行业加大了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强化信用风险管理。例如,2020年中国银行业共处置不良资产超过3万亿元,处置规模创新高,平均不良贷款率下降0.07个百分点。

  (三)银行业风险缓释能力稳中有升

  疫情期间,全球银行业普遍增强风险缓释能力以应对危机。各国加强对银行的资本监管力度,通过延缓或暂停股票回购与派息的措施,让银行预留更多资本金来应对坏账增加的压力,从而提高风险缓释能力。2020年,全球银行业平均资本充足率上升0.49个百分点。各地区和国家的平均资本充足率稳中有升,从而更好地应对经济下行风险。从区域来看,2020年,北美、亚太和欧洲地区分别上升0.81、0.50和0.46个百分点(图5);从国别来看,美国、英国、法国分别上升0.94、1.29、1.90个百分点,中国银行业的平均资本充足率基本稳定,小幅下降0.06个百分点。

  同时,全球银行业普遍降低风险加权资产比例,降低风险暴露。疫情下,银行业对经济持较悲观态度,倾向于将资金更多地投向低风险权重资产,以提高银行业防控风险水平。全球银行业平均风险加权资产(RWA)占总资产比例下降4.20个百分点,其中拉美和北美地区下降超过7个百分点,中东欧地区下降5.95个百分点,亚太地区下降约2.64个百分点(图6)。各地区不同的疫情防控程度也影响了银行业对RWA比例的控制。在疫情控制较好的中国,平均RWA占总资产比例下降较少,下降1.02个百分点;在疫情控制较差的国家,比如美国、法国,银行平均RWA占总资产比例有较大幅度下降,分别为7.10和4.47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国银行业对疫情下本国经济形势的悲观态度。

  二、疫情对全球银行业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一)银行业资产规模继续上升

  全球银行业资产规模保持较快增长。在疫情冲击下,国际金融市场大幅波动,以美联储为代表的主要央行均实行了超宽松货币政策。在各国逆周期调控政策不断加码的背景下,银行业大幅扩大授信规模,资产规模扩张速度相对较快,2020年全球银行业总资产同比增长16.41%。欧洲、北美和亚太地区总资产分别同比增长17.87%、15.7%和16.03%(表2),其中中国、美国和英国的银行业总资产同比增速较快,分别增加18.67%、15.52%和10.53%。

  (二)中美银行业继续领跑全球

  从全球银行业格局来看,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洲银行业一直表现低迷,而中国银行业发展迅速,已与美国银行业一起处于世界领先位置。1980年,全球前十大银行中70%为欧洲银行;2008年金融危机时前十位银行中欧洲大型银行降至4家,中国大型银行开始进入榜单;金融危机后直至2020年,前十名银行中大多为中国和美国的银行,欧洲大型银行只剩汇丰控股一家(表3)。在2021年全部榜单中,中国银行业共有144家银行上榜,较上年增加1家,资产总额与一级资本总额占全球1000家银行份额分别达到25.3%和29.8%。美国共有178家银行上榜,比上年减少6位,资产总额与一级资本总额占全球1000家银行份额分别达到13.5%和16.0%。中美银行业份额接近占据全球银行业的四成,且在疫情的背景下这种趋势仍然延续。

  在盈利性方面,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稍逊美国,但在新冠疫情影响下,两者差距不断缩小。两国银行业平均ROA和ROC的差距从2019年的0.6、3.4个百分点缩小到2020年的0.3、0.9个百分点。排名前5名的中国大型银行在总资产、一级资本、税前利润都远高于美国的大型银行,平均ROA和ROC在2020年也实现了超越(表4)。良好的疫情控制水平给中国金融行业提供了乐观的经济预期和稳健的市场环境,使得其在疫情冲击下仍能实现较好的发展。后疫情时代,中美银行业领先的趋势仍会延续,且中国银行业持续向好态势不会改变。

  (三)跨国银行区域发展存在差异

  跨国大型银行的亚太市场业绩表现良好,欧美市场表现不佳。疫情给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由于各个国家的疫情防控状况不同,其经济复苏水平也存在差异。2020年,汇丰控股在亚洲地区的税前利润达到128.32亿美元,远超在北美(1.68亿美元)、中东及北非(0.19亿美元)的利润;渣打银行在中国及北亚地区所产生的利润占整体税前利润的81%;花旗银行在亚洲的收入为158亿美元,贡献了全球收入的五分之一以上,成为北美以外收入最高的地区市场;摩根大通在亚太地区的总净收入同比增长41.46%,是所有海外市场中增长最快的,亚太地区的总净收入已占到所有海外收入的32.25%,比上年提高近4个百分点;新加坡星展银行亚太区业务占其海外业务的87.85%;三菱日联海外税前利润同比下降58.9%,但在亚太地区(除日本外)税前利润却同比上升60.8%。在后疫情时代,跨国银行在亚洲地区的业务会有更多的机遇,发展趋势较好。

  三、对中国银行业的启示与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对新兴领域的投入

  疫情对传统产业造成冲击,使银行业传统业务受到了较大影响,但同时也迎来了新兴行业的投资机会。首先,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居家工作与生活成为常态,这使得无人配送、“云办公”“云教育”“云医疗”和智慧城市等产业兴起。其次,我国政府加大对应急物资保障领域、公共卫生服务和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银行业应抓住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契机,加大对新兴行业、新基建的投入以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最后,绿色金融领域迎来新机遇。近年来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导致气候灾害频发,引发了全球对于绿色发展和绿色金融领域的进一步关注。因此,加大对绿色金融领域,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ESG投资和绿色基金等的投入有助于银行优化业务结构,有效减弱经济不景气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二)深化业务模式转型

  新冠疫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模式,对银行业的服务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自疫情爆发以来,手机银行、微信银行和网银等“非接触”式服务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线上办公与服务的模式可以在不影响服务要求的情况下提高效率。在后疫情时代,我国银行业应积极布局线上产品,利用远程办公及线上服务的优势,降低人工成本和业务运营成本。为了更好地支持“非接触”式服务模式,银行业还应利用好金融科技力量助力业务模式转型。例如在疫情影响下,部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经营状况不佳。银行业可充分利用数据资源对小微企业进行精准画像,逐渐提高线上信用贷款的比例并减小对抵押品的依赖。我国银行业应把握好数字化转型的趋势,利用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金融科技升级线上支付系统,转型业务模式,以满足疫情下消费者新的生活与消费方式。

  (三)审慎经营国际化业务

  新冠疫情对银行业的国际业务造成了很大影响,在后疫情时代我国银行业应在海外审慎经营并确立经营目标。第一,做好国际化业务风险管控准备,应对全球风险变化。应继续关注美国等对我国的限制政策,增强对涉美业务的风险预判与管理能力,对美国可能发起的制裁、调查、处罚等提前做好风险预案。第二,调整业务的区域布局,注重发展亚太市场的国际化业务。新冠疫情、英国脱欧和贸易摩擦给欧美业务经营带来不确定性,我国银行业应审慎对待,确保在风险可控范围内发展。同时抓住亚太市场高速发展的契机,利用“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等机遇开拓亚太市场、重点布局国际化业务。第三,把握和发展新的国际化业务机遇。由于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疫情对中小企业造成了更大影响。我国银行业应加大对国内出口型优质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为其国际化业务提供更完善的金融服务。此外,充分挖掘亚太地区的线上银行服务和跨境电商业务潜力,关注海外零售银行业务发展机会。

  (四)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和银行业经营带来了很多挑战,我国银行业应增强风险管控水平。第一,保持较高的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水平,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建立银行间的隔离和挽救机制,以免系统性风险蔓延。提升市场投资水平,做好债务违约的预判和缓释工作。重点保障疫情下受到短期影响的企业,助力经济复苏。第二,关注特定行业的贷款情况。疫情对一些行业的经营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影响,例如旅游业、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等行业的现金流仍有较大风险。因此,银行业在叙做业务时应做好风险排查,制作差异化信贷方案满足特定行业的需求。第三,积极探索不良贷款的处置方式。面对疫情带来的资产质量压力,我国银行业可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对风险资产进行快速排查,对不良贷款风险暴露“心中有数”。可通过批量转让、债务置换、债转股或寻求政府政策支持等方式灵活处置不良贷款。

  作  者:

  瞿亢      伦敦分行

  常凯文      伦敦分行 

  郑忱阳      研究院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银行总行一级部门。研究领域涵盖全球经济、国际金融、宏观经济与政策、金融市场、银行业发展等。)

责任编辑:戴菁菁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经济 新冠肺炎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