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张馨元
2021年以来的中国资本市场主题快速轮动、风格极速多变、成交量持续高位,但板块与风格从“茅指数”到“宁组合”突变,“医药配白酒唢呐吹一宿”或“左磷右锂”都反应了主题行情不持久,各大指数在“不熊不牛”中震荡分化。A股市场这一特点外加海外市场的反差、大宗商品期货的趋势多变,一方面造成了2021年私募证券基金中主观多头、公募基金中主动权益类基金的多家明星或传统绩优生表现不佳;另一方面私募基金中CTA基金表现差强人意——5月份后部分CTA管理人回撤幅度过大、投资体验变差。整体而言,今年的市场资产配置难度陡升,2020年个股与指数共进、股票与衍生品共振的赚钱效应难以再现。我们认为在这种市场环境下,科学资产配置需要厘清以下认知:
一是短期历史业绩是否需要复盘追。有人说,当你每做出一个选择,宇宙就会分裂一次,从而产生平行宇宙。一定有一个平行宇宙的你3年前买了白酒基金,另一个平行宇宙的你2年前买了新能源基金。但为什么现实宇宙中的你总是猜错买错?这其中原因都是因为我们拒绝慢慢变富,总想着赚快钱。基金投资与配置需要长期着眼,时间既会让基金业绩回归均值,也会减少选择与交易的机会成本。如果无法摆脱这种心态,那就永远处在事后诸葛亮的懊悔当中。
二是媒体与相关机构统计的公募或私募基金年内平均收益不应作为业绩基准。这类统计本身忽略基金规模差异,只顾年内短期收益率攀比,更重要的是私募基金的平均收益统计样本范围不透明,存在着机构营销目的和巨大的“幸存者偏差”。景林、高毅、淡水泉、东方港湾、林园、同犇、大禾等“头部”私募的大幅回撤才代表了多数私募基金的投资体验。
三是全面认识量化投资的兴起。正如第一财经该篇报道指出,2021年指数增强型量化基金崛起是在“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中引发市场瞩目,中证500指数及对应指数增强产品涨势给力。沪深两市成交量持续破万亿与量化私募突破万亿不无关联。但量化投资除了指数增强还包括CTA、量化对冲等策略。这一领域整体上是由85后甚至90后理工技术男构筑的投研主体,以不同因子模型设计和程序化交易获利,金融的逻辑和深度背景是这群人普遍欠缺的。在指数增强产品阶段性亮眼的同时,CTA量化投资今年相对暗淡。这本身似乎也说明金融业是有门槛的,机器和程序最后仍然归于人性,机器算法也存在均值回归双刃剑——无法持续精确踩住趋势与政策。
最后,对多数机构和个人而言,长期投资且分散基金的策略和种类配置仍然是资产配置的正确姿势。
(本文作者介绍:北京财富管理有限公司资产配置部总监,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以上观点仅代表个人)
责任编辑:陈嘉辉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