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刚解读2021Q2银行业运行情况:总体表现较为平稳

2021年08月23日09:28    作者:曾刚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曾刚 王伟

  摘要

  2021年二季度,商业银行主要盈利和资产质量指标持续改善,总体表现较为平稳。2021年6月末,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到281.3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9.2%,继续保持较高增长。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1万亿元,同比增长11.1%,连续三个季度有所改善。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为2.06%,较一季度小幅下降,行业整体息差企稳,仍需关注农商行净息差下降幅度。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1.76%,同比下降0.19个百分点,连续三个季度出现下降。商业银行整体拨备覆盖率为193%,较上季末上升6.09个百分点,这反映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持续加强,但不同银行分化明显的情况依然存在。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0.5%,11.9%,14.5%,较一季度均有所下降,主要源自于核心一级资本补充乏力。商业银行整体流动性覆盖率为141.2%,较去年高点下降了10个百分点,流动性比例为57.62%,较上季末下降0.85个百分点,不同类型银行流动性分层现象日趋明显,流动性风险依然是部分中小银行面临的重要挑战。

  展望2021年三季度,稳定中小微信贷和房地产政策、推进碳中和与科技创新、改善风险管控等目标对银行信贷投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机构仍需合理安排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全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银行机制改革、公司治理完善以及金融风险处置等重点工作将会继续推进。

  目录

  一、2021年二季度的宏观环境

  二、银行业运行情况

  (一)资产规模依旧保持较快增速

  (二)净利润持续改善,但分化显著

  (三)净息差小幅下降

  (四)风险状况

  三、三季度运行展望

  (一)需高度关注重点领域信用风险

  (二)继续推进中小银行改革和风险处置工作

  (三)现金类理财产品管理新规改变理财市场的竞合格局

  (四)零售不良批量转让试点继续推进,拓宽银行风险处置渠道

  报告正文

  一、2021年二季度的宏观环境

  2021年上半年,得益于疫苗接种加速以及各国普遍实施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上半年欧美国家经济出现了较强劲的反弹,但也体现较为明显的梯度复苏、通胀上升、资产上涨、政策边际转向等特点。国内经济方面,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9%,两年平均增长5.5%,比一季度平均增速加快0.5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实现稳中向好,结构优化明显。6月国内工业生产保持较高增速,产能利用率创近年来新高;代表经济内生动能的制造业投资加速修复,基建与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需求端外需带动出口超预期,贸易顺差额创年内新高。消费复苏加快,增长依赖于限额以上消费的消费结构有所改善。通货膨胀小幅回落,PPI-CPI剪刀差处于高位。经济的恢复对上半年银行业资产质量修复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货币政策方面,上半年货币政策保持平稳,继续聚焦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二季度M2同比增长8.6%,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1%,较一季度下降1.3个百分点。贷款利率依然处于较低水平,6月末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93%,创有统计以来的新低,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58%,较上年同期下降0.06个百分点,小微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6月末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报98,较年初升值3.3%。

  二、银行业运行情况

  资产规模依旧保持较快增速

  2021年二季度末,根据银保监会发布的监管指标数据,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336万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其中商业银行总资产281.3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2%,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的83.7%,占比和一季度持平。其中,大型银行本外币资产136.2万亿元,占比40.5%,资产总额同比增长8.1%;股份制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60.3万亿元,占比18.0%,资产总额同比增长8.4%。整个银行业资产仍保持较快速增长。

  贷款增长的同时贷款结构持续优化,主要体现在精准支持制造业、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首先,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速达到41.6%,增速连续4个月超过40%,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达46.3%。其次,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增长速度加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7.7万亿元,同比增长31%,比同期全部贷款增速高18.7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830万户,同比增长29.2%。上述贷款增速变化体现了在持续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下,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持和改善。

  图1  商业银行资产及资产增速变化趋势(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净利润持续改善,但分化显著

  2021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1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0.39%,较上季末下降0.89个百分点。平均资产利润率为0.83%,较上季末下降0.07个百分点。分机构类型看,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利润增速同比改善最明显,均超过10%,城商行利润增幅相对较小。

  从目前已经披露业绩预告的银行来看,去年同期的低基数,以及今年以来实体经济的持续恢复是银行利润增速较快的主要推动因素。一方面,随着经济运行逐步恢复,银行经营压力得到一定的缓解,净息差趋于稳定,未来业绩改善确定性相对较高。另一方面,今年上半年银行资产质量继续改善,拨备压力减轻也给银行提供了释放利润的空间。

  监管数据和上市银行数据共同印证,行业内部分化态势仍在持续。对于利润和营收的分析,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全国性银行和地方性银行进一步分化,地方性银行之间也呈现出强者愈强的市场格局,且这一现象可能并非短期趋势。通过分析部分上市银行的季度报告也可以发现,区域、结构分化加剧也进一步拉大银行间经营差异,处于东南沿海及成渝经济圈的股份行、城商行随经济回暖业绩迅速回暖;而经济金融发展较慢区域的中小银行仍面临较大的挑战。其次,营收同比显著大于净利润同比,体现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力度依然较大。在做实真实不良率政策导向下,拨备计提的大幅增加使得营收与净利润指标出现一定程度的背离,带有一定的政策导向特征。第三,尽管商业银行整体加大了拨备计提力度,但利润同比增速依然趋势向上,说明银行资产质量还在持续改善,利润增速改善的持续性有较为坚实的支撑。

  图2  商业银行净利润及增速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净息差小幅下降

  2021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为2.06%,较一季度下降1BP。大型银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净息差同比变动-1BP、11BP、-11BP和-24BP,农商行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其他银行。净息差的下降,一方面来自于当前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以及中小企业的利息、本金延期的大背景下,银行资产收益率下行压力较大;另一方面,受制于负债结构和管理效率等因素,中小银行的负债成本下降难度较大。

  图3  商业银行净息差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风险状况

  1. 不良贷款率小幅下降

  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为2.79万亿元,与一季度基本持平,同比增速已经下降到2%,已经是今年最低增速。从最近几年不良贷款余额走势来看,不良资产余额上升的压力已有所缓解,上升幅度已大幅低于资产增速。

  图4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余额变化趋势(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二季度末,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1.76%,同比下降0.19个百分点,较上季度末下降0.05个百分点,连续第三个季度出现下降。其中,大型银行不良率1.45%,同比基本持平,总体保持较低水平;股份制银行不良率下降了21BP;城商行和农商行不良率同比也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分别下降48BP和64BP,但农商行由于前期增长加快,整体仍然处于3.6%的高位,压降形式依然较为严峻。根据已公布半年报的上市银行,部分经营业绩较好的银行资产质量也呈现向好的趋势,招商银行不良率0.76%,宁波银行不良率0.79%,均处于较低水平。

  图5  主要类型银行不良率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不良率的下降,一方面得益于银行经营业绩改善与信贷投放逆周期扩张,但更大程度上还是来自商业银行加大了不良贷款的核销力度。银保监会年初提出,2021年银行业要保持不良贷款处置力度不减,推动全年不良贷款处置总体多于2020年。各家银行在监管政策引导下,也普遍增加了不良贷款核销的力度。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21年上半年银行贷款核销金额达4334亿元,累计核销5.72万亿元,同比增速达到26.8%。

  除了实际不良贷款出现下降,潜在不良资产质量也有所好转。6月末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3.75万亿元,同比下降3.4%,连续2个季度下降。关注类贷款规模与占比的下降表明,现阶段及未来一定时间,新增不良将处于可控范围内。同时,随着疫情影响控制在局部范围内,经济回归到复苏轨道之内,银行资产质量总体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

  但也要看到,今年以来,商业银行零售类不良资产增速要快于不良资产增长的总体水平。这一方面在于居民部门负债规模急速扩张。近年来,部分居民的资金杠杆率大幅提升,随着时间推移逐步进入风险暴露期,而新冠肺炎疫情又加剧了风险暴露,尤其是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现金流带来影响,造成了零售类尤其是弱担保的资产逾期乃至不良集中爆发。另一方面,零售类不良资产核销需满足诸多条件,但是眼下具有该项资质的银行和机构不多,造成长期以来零售类不良资产的处置相对棘手。银行零售类不良资产的处置将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2. 风险抵补能力分化较为明显

  拨备覆盖率体现了银行抵御预期损失的能力。2021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5.4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746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93.23%,较上季末上升6.09个百分点,连续三个季度上升;贷款拨备率为3.39%,较上季末上升0.0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的连续上升,反映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持续加强。当前总体拨备情况依然高于监管要求,且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稳健水平,风险抵补能力仍处于合理区间。

  尽管大中型银行的抵补能力较为稳健,不同类型银行风险抵补能力也呈现收敛态势,但分化情况依然存在。具体来看,大型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225%,较年初增加了10个百分点。大型银行本身拨备覆盖率较高,远超最低标准,整体较为稳健。股份制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208%,较年初增加了12个百分点,提升到了200%以上,保持了比较稳健的资产核销力度。城商行6月末拨备覆盖率为191%,与年初基本持平。农商行拨备覆盖率为129%,虽较年初上升7个百分点,但仍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图6  主要类型银行拨备覆盖率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3. 流动性指标保持稳定

  流动性比例。2021年6月末,流动性比例为57.62%,较上季末下降0.85个百分点,分银行类型来看,大型银行流动性比例上升0.8个百分点,略有上升,股份行下降4个百分点,城商行和农商行分别上升1个百分点和下降0.3个百分点,整体变化不大。

  图7  主要银行类型流动性比例变化(单位:百分比)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6月末,商业银行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1.52%,较上季末下降0.28个百分点,整体处于今年来较低水平;存贷款比例(人民币境内口径)为78.08%,较上季末上升0.92个百分点。贷存比攀升反映了贷款与存款增速的差异。自2020年1季度疫情发生以来,商业银行普遍加大了支持实体经济和抗疫的力度,贷款规模保持较快增长。而存款端,受更加严格的负债管理政策的影响,以及金融市场分流等因素,存款增速有所放缓,信贷与存款增速的差异导致存贷比攀升。少数上市股份制银行二季度存贷比已超过100%,最高接近120%。

  图8  商业银行整体超额备付金率与贷存比变化(单位:百分比)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流动性覆盖率是衡量商业银行短期流动性的重要指标,2021年6月末流动性覆盖率为141.2%,较去年高点(20年3月末为151%)较已经下降了10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中要求的100%的监管指标。流动性覆盖率一般由银行持有的流动性较好的利率债来满足,这些资产的收益率相对较低,流动性覆盖率回调一定程度也体现了商业银行对于流动性成本的考量。

  图9  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4.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降幅度较大

  2021年二季度我国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0.5%,11.9%,14.5%。资本充足率较年初下降22BP,连续2个季度下降。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较1季度下降13BP,较年初下降了22BP,是资本充足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核心一级资本补充乏力的主要原因在于,银行业利润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内源资本补充能力有限,而与此同时,外源资本补充也受到了经济环境以及银行股低估值等因素的影响。从数据看,少数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已接近监管红线。其他一级资本对资本充足率的贡献为1.41%,贡献比例有所上升,体现了近年来监管引导银行多渠道、多层次补充资本的政策在持续发挥作用,资本结构合理性也在提升;二级资本充足率贡献率为2.57%,较年初下降了13BP,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总体资本充足率的提升。二级资本债是商业银行补充二级资本的主要渠道,但受包商银行等信用事件影响,中小银行的二级资本债发行环境总体上并不乐观,二级资本债补充资本渠道仍不通畅。

  图10  资本充足率结构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分银行类别来看,资本充足率较为稳健的大型银行和股份行出现一定程度下降,城商行有所提升。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6.2%,显著高于其他银行,且基本在16%以上保持稳定。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5%,12.7%,12.1%。

  图11  不同类别银行资本充足率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三、三季度运行展望

  需高度关注重点领域信用风险

  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整体向好,但也存在结构失衡的隐忧,可能会对银行业的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来看,一是消费复苏较为滞后。2021年上半年,服务业和服务消费虽然表现出一些加速复苏的迹象,但受疫情反复以及收入预期等因素的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的数据显示消费整体仍较为疲弱。二是投资结构不尽合理。2020年下半年来,投资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其中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占据了较高的比重。制造业投资恢复较为疲软,在坚持“房主不炒”以及防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政策导向下,2021年下半年,现有的投资动力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制造业投资能否恢复,将成为经济稳增长的关键。三是出口较难维持高速增长。随着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逐步消退,各国产能的恢复,出口较难维持长期的高速增长。从PMI新出口订单来看,出口企业新增订单子指数已经持续下降两个月,结合一些微观的反馈,预计在三季度中后期出口数据剔除基数可能出现一定的下滑。

  结构性失衡之下,下半年整体经济增长速度可能略有放缓,进而影响银行营收和利润的增长空间。加上政策层面对房地产、教育等行业的调控密集出台,特定企业的风险暴露也可能造成银行业信用风险压力的上升。此外,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延期还本付息的政策被延长到了2021年末,考虑到年中疫情反复对小微企业可能会造成的持续性影响,随着政策的到期,预计部分贷款有出现风险的可能。总体上看,银行业整体风险仍在可控范围,而风险抵补能力也处于较高水平,但对重点领域的风险仍需高度关注,并积极加以应对和化解。

  继续推进中小银行改革和风险处置工作

  2021年7月,银保监会召开全系统2021年年中工作座谈会,对下半年的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指出要“毫不松懈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按照‘一行一策’‘一地一策’原则,加快高风险机构处置”,以及“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省一策’探索农信社改革模式,提高省级管理机构的履职能力和水平”。从上述表述看,中小金融机构的改革和高风险机构的处置工作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监管工作的重点。

  高风险机构处置方面。风险防范和化解是一项持久的工作,预计未来监管部门将密切关注风险的动态变化,根据不同机构的具体情况,“一行一策”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风险处置方式(具体包括注资、兼并、重组、合并等),压实股东和地方政府责任,有效防范风险外溢,提高风险处置效率,降低处置成本。

  省联社改革方面。2020年5月末,国务院金融稳定委员会办公室发布11条重大改革的规划,其中提到要“制定《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实施意见》”,同月,银保监会按照国务院金稳委要求,制定出台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实施意见》,提出在保持县域法人地位总体稳定的基础上,统筹做好省联社改革、农村信用社县域法人改革和部分机构风险化解工作,开展好相关改革试点,正式启动了新一轮的省联社改革。目前,相关改革试点在有序推进过程中,也是监管部门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之一。总体上,考虑到各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农信体系的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对于省联社的改革,还需各省根据实际情况“一省一策”,因地制宜地探索省联社的具体改革路径。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地方采取何种路径,省联社改革都坚持市场化、法制化、企业化的改革方向,坚持农信机构服务“三农”、服务中小、服务地方的基本原则,同时要鼓励省联社加大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和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农信机构的金融科技应用水平和竞争能力,实现数字经济大潮下农信机构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

  现金类理财产品管理新规改变理财市场的竞合格局

  二季度,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制定并发布了《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这是监管部门在资管新规确立的行业顶层管理框架下,落实资管新规及其补充通知、理财新规和《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的重要举措,是对资管行业监管制度的重要补充和细化。与公募基金等其他资管行业相比,受制于客户风险偏好特征以及自身的投资能力,目前银行理财产品中,现金类产品仍占据较大的比重,而现金类产品也是过去一段时间银行理财规模企稳回升的主要来源。而《通知》不仅明确了现金管理类产品的定义,还强化了现金管理类产品风险管理要求,包括对采用摊余成本法进行核算的现金管理类产品实施规模管控,确保机构业务发展与自身风险管理水平相匹配,防范不公平竞争和监管套利。

  在现金产品管理新规出台之后,现金类产品的增长空间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银行理财亟需寻找新的、符合客户风险偏好的替代产品,来支撑整体业务规模的进一步提升。从未来看,银行理财应以净值化转型为重要突破,进一步丰富理财产品线,除配置固定收益类资产外,渐进式开展权益等资产配置,满足投资者个性化和多元化配置需求。而在客户端,则需要加强投资者教育,提升金融投资深度,普及长期理念和价值投资理念,为产品的多元化培育更好的市场环境。

  零售不良批量转让试点继续推进,拖宽银行风险处置渠道

  2021年初,随着《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银保监办便函〔2021〕26号)的正式印发,标志着自2012年《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财金〔2012〕6号)发布以来被禁止的零售类不良资产批量转让业务,以部分银行试点的方式被监管正式重启。到2021年6月初,已有4家银行7个零售类不良资产包在银登中心完成了竞价,涵盖信用卡、个人消费、个人经营等多种形式。商业银行零售类不良资产转让业务的重启,对于规范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化解金融系统风险、提高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具有重要意义。

  截至2021年6月末,有共计446家机构开户参与个贷不良批量转让业务,其中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合计305家,占比近七成。工商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交通银行等8家银行先后在银登中心累计挂牌转让零售类不良资产包18个,其中,共有9个资产包的转让结果被公示,涉及未偿还本息总额合计为1.15亿元。尽管试点规模仍然很小,但个贷不良转让的潜在市场空间相当庞大,预计后续业务规模将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在银行零售业务规模持续增长,信用风险有所上升的背景下,个贷不良批量转让试点的推进,可以有效提升零售类不良资产处置和出表的效率,对化解金融风险、提高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作者介绍: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

责任编辑:潘翘楚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双循环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