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茂华:国常会再提金融业开放有何深意?

2021年07月26日09:58    作者:周茂华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周茂华

  7月21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听取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情况汇报,研究深化金融业开放工作。国常会为何此时再提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将带来哪些影响,以及如何防范潜在风险?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持续加快,并取得积极成效。2018年以来,金融业监管部门推出一系列重磅对外开放政策举措,银保监会先后宣布共计34条对外开放措施,包括批准了一大批重大外资机构行政许可事项,主要涉及取消或放宽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放宽准入机构和业务准入条件,扩大外资机构业务范围等;2019年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有关措施》,推出11条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涵盖债券市场、银行保险理财公司、信用评级和货币经纪中介等领域,并且涉及市场和机构层面实质性变化;2020年人民银行推动出台两批共计26条金融改革开放新措施等。我国取消了对外资机构准入门槛方面的相关限制条件,金融业准入负面清单基本清零。近年来,外资机构加快布局国内市场的步伐,陆续有近百家各类金融机构来华展业,外资机构参与国内金融业务范围不断扩大。根据银保监会和人民银行数据,截至2020年末,外资银行在华设立41家外资法人银行,外资银行总资产4.62万亿元,较2016年增长45.6%;外资保险机构66家,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1.71万亿元,外资银行、保险在华总资产超过6万亿元。

  在资本市场开放方面,证监会持续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推进市场双向开放,开通和优化沪深港通、沪伦通机制,推动中日ETF互通产品落地,取消期货、证券、基金公司外资股比限制,棕榈油、PTA和铁矿石等7个期货、期权产品相继引入境外投资者。同时,外管局取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RQFII)投资额度限制,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额度发放的常态化、规则化管理等,进一步提升境内外投融资便利化,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国内资本市场吸引力显著提升,截至2021年3月末,境外主体持有人民币债券和股票存量分别达到3.68万亿元和3.36万亿元,分别是2018年1月末的2.74倍和2.62倍。

  一直以来,我国金融业开放不仅没有止步,而且在不失时机地推进金融业双向开放,国常会此时再提金融业对外开放,有何深意?

  一、为何国常会再提金融业开放

  一方面,稳定全球投资者发展信心。近年来,全球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有所升温,加之疫情与地缘政治博弈,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贸易和投资造成不利影响,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在这种背景下,近日国常会再度向全球释放我国坚定深化金融业改革开放决心,为国际投资者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国际投资者营造更为公平、友好的发展环境。

  另一方面,国内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条件基本成熟。国内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效率不断提升;国内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影子银行治理取得实质性进展,宏观风险趋于收敛;同时,国内监管制度法律法规加快健全完善,监管与统筹协调能力不断提升,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不断健全,这些改革努力为国内进一步推动制度型高水平对外开放奠定坚实基础。

  二、金融业开放有何影响

  通过深化金融业对外开放,让国内金融机构与外资机构开展竞争、合作,倒逼国内金融机构加快提升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整个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并有助于加快我国构建以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一是促进我国金融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我国通过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机构产生“鲶鱼”效应,倒逼国内金融机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国内金融行业加快提升整体服务质量,满足国内经济对高品质、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从制造业开放经验看,通过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务整体水平。

  另一方面,成熟市场的金融机构在经营理念、管理经营、风险控制、产品创新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先发优势,通过向国际一流的外资金融机构学习和借鉴,有助于提升我国金融业整体经营质效和国际竞争力。

  二是助力构建发展新格局。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通过深化金融业改革开放,推动金融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畅通国内大循环;同时,金融业对外开放便利国内外企业、市场主体更好利用两个市场和资源,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三是拓展全球投资者发展空间。资本是逐利的,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超大规模经济体量和巨大市场潜力,并保持稳健增长态势,这是全球投资者无法忽视的市场。我国金融业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将为全球投资者参与国内经济发展及分享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成果提供难得机遇。

  • 金融业开放方向

  金融业开放目的是提升国内金融业整体服务质效,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常会此次再提金融业开放,释放我国坚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决心。接下来,在风险可控并符合我国金融改革方向前提下,针对金融机构在华经营难点、痛点,进一步优化外资准入门槛,逐步与国际通行制度规则相衔接,消除制度性障碍,促进要素资源自由流动;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可以预见,未来国内将吸引国际有竞争力的企业到国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等,凭借国内巨大市场并联通全球,为企业提供广阔发展前景。

  在空间上,优化对外开放区域格局,加大中西部开放力度,引进境外成熟外资机构,提升中西部地区金融服务整体水平,加快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和均衡发展;同时,鼓励国内有条件和实力的金融机构通过合作等方式积极“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自身经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等。

  四、防范潜在金融风险

  金融业开放面临的潜在风险无法回避,并对国内宏观调控与金融监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在潜在风险方面,一是国内金融业竞争加剧。金融业加快对外开放,国际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金融机构纷纷进入国内市场,国内整个金融业竞争加剧,部分金融机构面临的竞争压力将明显上升。二是国内监管和宏观调控难度增大。跨境资本流动限制大幅降低,国际资本流动更加频繁、规模更大,国内宏观调控与跨境资本流动监管难度增大;同时,国内宏观调控所需要考虑因素明显增加。三是国内受海外市场影响程度上升。由于金融业对外开放,国内金融市场深度融入全球市场,国内市场对海外市场波动、突发事件更为敏感。四是微观主体潜在过度负债问题。金融业开放拓宽各市场主体融资渠道,少数金融机构和市场主体可能出现过度加杠杆风险等。

  在风险防范方面,一是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法规。金融业对外开放需要与我国监管能力相匹配,借鉴国际管理经验,逐步完善银行、保险和证券业相关业务风险监测、评估框架和预警体系机制。定期开展压力现场或非现场风险评估、压力测试,引导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开展业务、稳健经营。

  二是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建立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机制,完善跨境资本流动性监测、评估、预警和处置机制,提升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管理能力。

  三是加强宏观调控政策协调。加快建设现代中央银行管理制度,完善与我国经济发展、国家治理相适应的货币政策框架体系,提升宏观调控政策效果与风险防范能力。

  四是加强国际监管交流合作。在金融业不断融入全球市场的背景下,我国需要与各国监管加强沟通协调,深度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全球治理和国际组织改革,共同营造公平、透明、有序的国际发展环境。

  (文章首发于《中国银行保险报》,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本文作者介绍:任职于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擅长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研究,也有多年利率衍生品及外币债券交易经验 目前是多家专业媒体撰稿人和评论员。)

责任编辑:陈嘉辉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