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汪涛
全国两会即将于3月5日召开,届时将明确今年主要的经济目标和政策定调。我们预计今年两会将基本延续十九届五中全会所列出的主要发展目标,以及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所设定的政策基调。考虑到今年经济增长有望大幅反弹,我们预计政府在今年将更加注重防风险和控杠杆,可能下调财政预算赤字率,稳健的货币政策可能更加强调精准适度。今年两会还将批准和公布十四五规划纲要全文,其中将包括改革开放、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要主题。具体来看:
不设定具体的经济增速目标或仅设定目标下限
疫情冲击过后,今年国内经济有望在去年的低基数上大幅反弹(我们预测全年实际增速为8.2%)。基于此,我们认为政府今年可能不会设定具体的经济增速目标,或者仅设定一个目标下限并留出足够的上行空间(比如至少达到6%),以免误导市场。例如,如果政府将今年的经济增速目标定在8%-9%(即大部分经济学家预计今年可实现的增速范围),那么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可能会认为宽松政策会继续保持或有所加码,而如果政府将目标只定在6%,市场可能会认为政策会大幅收紧。此外,在海外疫情和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性犹存的情况下,政府可能也难以确定一个具体的增速目标。不过,我们预计十四五规划可能会为未来5年的平均经济增长设定一个目标区间,比如5%左右,并强调提高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
财政政策正常化,小幅下调官方预算赤字率
2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我们预计今年官方一般公共预算赤字率会从去年的3.7%降到3%或以下,增广财政赤字率可能会下降3个百分点左右(我们估算去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政府今年不会再发行特别国债(去年发行了1万亿元),下调地方政府专项债的新增额度(从去年的3.75万亿降到3万亿左右),同时去年实施的大部分减税降费政策到期后不会再延期。虽然政府可能会对部分减税降费政策延期或出台新的政策,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但我们预计整体减税降费规模会比去年小得多。我们估算的增广财政赤字包含了政府预算赤字、土地出让净收入,以及基建相关的地方政府平台债务及其他准财政支出。今年广义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减弱意味着基建投资增速可能有所放缓(我们预计将从去年的3.4%放缓至2%左右),但可再生能源、5G和其他数字基建等“新基建”,以及公共交通网络建设方面的投资会继续快速增长。
货币政策逐步正常化
对应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中的表述,两会可能重申“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再结合近期央行的表态,我们认为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节奏可能会根据经济形势和市场状况随时微调,以反映疫情相关的不确定性、信用市场和市场利率的波动。虽然我们预计今年全年CPI的平均增速不到2%、低于政府可能设定的目标(3%左右),但我们认为影响货币政策正常化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在防风险和控杠杆方面的考量。
信贷增速放缓,主要来自流动性投放减少和宏观审慎措施收紧,而非加息
我们预计政府会将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目标设定为“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我们预计今年年底调整后社融增速(剔除股票融资)可能会从去年10月13.8%的本轮周期峰值放缓至10.8%(预计官方社融增速为10.7%)。我们认为信贷增速的放缓主要来自减少流动性投放、收紧宏观审慎措施、降低政府债券发行规模,以及持续规范影子信贷。我们预计央行可能会在秋季小幅上调逆回购操作利率和MLF利率5个基点,但如果经济的反弹超预期,且美国利率进一步上行推动美元走强,那么国内加息幅度也可能更大。此外,政府可能重申要严格落实对房地产相关信贷的监管规定、推进对网络借贷活动的监管合规整顿,以及加强互联网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另一方面,为降低政策正常化可能带来的潜在负面影响,我们认为政府可能会延长部分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以避免其出现信用紧缩。
“双循环”下的新发展格局
考虑到中国在科技领域所面临的限制和“脱钩”压力,我们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点之一将是培育创新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这意味着政府应会继续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着力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并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此外,将“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作为核心战略也意味着政府会继续通过结构性改革来释放国内增长潜力和拉动内需。具体措施可能包括: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和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以提高国企效率;支撑民企和服务业发展;深化土地和户籍改革;完善社保体系和促进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化。我们还预计政府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来吸引外资流入、缓解供应链转移压力,并最终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力。此外,两会和新的五年规划可能还会公布未来几年控制碳排放增长和支持非化石能源发展的关键目标和路线图,这也是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宏伟目标的关键一步。
(本文作者介绍: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