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东方金诚 王青 冯琳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1月CPI同比-0.3%,前值0.2%,上年同期5.4%;1月PPI同比0.3%,前值-0.4%,上年同期0.1%。
基本观点:
1月CPI环比涨幅扩大到1.0%,主要由食品价格带动,符合节前的季节性规律,不具有可持续性;1月CPI同比涨幅再度回落到小幅通缩状态,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首先是春节错月效应对1月食品价格同比涨幅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次是近期局部地区出现聚集性疫情,部分商品特别是服务价格走势均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叠加上年高基数,1月非食品价格同比负增长0.8%。
PPI方面,1月冷冬叠加春节临近,项目工程需求走弱,国内工业品价格上涨动能略缓,但因能源和铁矿石价格涨势强劲、春节假期前生活资料价格季节性走高,当月PPI环比延续较快上涨,同比涨幅则实现疫情爆发以来的首度转正。
展望2月,春节效应会继续带动 CPI环比保持一定幅度的上涨,而受上年基数偏高影响,CPI同比出现正增长的可能性较小。我们判断,3月之后CPI将恢复较为稳定的同比正增长,全年物价走势整体将处于温和状态。预计2月PPI环比涨幅将进一步放缓,但在基数走低带动下,同比涨幅有望小幅加快;预计全年PPI同比会达到2.0%左右,全年走势为“先升后缓”。
具体分析如下:
一、1月CPI走势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环比涨幅扩大到1.0%,这主要由食品价格带动,符合节前的季节性规律,不具有可持续性。二是CPI同比涨幅再度回落到小幅通缩状态,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首先是春节错月,对1月食品价格同比涨幅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次是近期局部地区出现聚集性疫情,部分商品特别是服务价格走势均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叠加上年高基数,1月非食品价格同比负增长0.8%。
食品价格方面,1月食品价格环比大幅上涨,主要是受节前季节性因素推动,但1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6%,继续处于去年四季度以来的低位波动状态。其中,1月鲜菜价格环比和同比涨幅明显,是带动食品价格同比走高的主要原因;不过,上年高基数对猪肉价格同比涨幅形成较大的下行压力,也在较大程度上抑制了当月食品价格涨幅。
受部分地区出现降温及雨雪天气影响,1月鲜菜生产储运成本增加,价格环比大幅上涨19.0%,这带动鲜菜价格同比涨幅显著扩大至10.9%,成为拉动当月食品CPI的主要因素。其次,由于产蛋鸡存栏有所下降,加之疫情影响部分地区鸡蛋外销,1月鸡蛋价格环比上涨11.1%,同比涨幅则由负转正。不过,尽管受节前消费需求增加、饲料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猪肉价格环比上涨5.6%,但在上年同期基数走高作用下,1月猪肉价格同比降幅扩大,成为抑制食品CPI涨幅的主要原因。另外,节日临近也带动1月鲜果价格有所上行,但同样是受上年同期高基数影响,当月鲜果价格同比涨幅明显回落。
整体上看,1月食品价格环比上涨4.1%,主要是受节前季节性因素推动,不具有可持续性;1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6%,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继续处于去年四季度以来的低位波动状态。
非食品价格方面,近期部分地区出现聚集性疫情,对服务消费价格走势带来一定影响,加之上年基数偏高,1月非食品价格同比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深层次原因是当前消费动力仍然较弱。
1月份河北、东北地区出现聚集性疫情,全国防疫措施收紧,居民出行及一些接触式消费及服务均受到影响,对相关商品和服务价格走势形成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此外,去年1月份恰逢春节,且疫情影响还未显现,一些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较多,高基数也对今年1月食品之外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同比形成较大下行压力。由此,1月服务价格同比降至-0.7%,非食品价格同比降至-0.8%。在1月食品价格同比小幅走高的背景下,包括服务价格在内的非食品价格走弱成为当月CPI重返通缩的主要原因。
从根本上看,伴随疫情影响周期拉长,居民消费心理仍然谨慎,衣着、居住等诸多消费需求不足问题较为突出,价格持续处于低迷状态。这表明尽管近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服务消费数据趋于改善,但消费市场供需平衡状况尚未发生明显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1月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为-0.3%,再创2013年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主要是春节错月背景下,当月服务价格同比下滑较大。我们判断,伴随短期影响退去,以及疫情稳定控制后服务消费升温,核心CPI同比有望较快回到正向区间,但能否摆脱低迷状态将主要取决于2021年经济增长动能。
二、1月冷冬叠加春节临近,项目工程需求走弱,国内工业品价格上涨动能略缓,但因能源和铁矿石价格涨势强劲、春节假期前生活资料价格季节性走高,当月PPI环比延续较快上涨,同比涨幅则实现疫情爆发以来的首度转正。
1月PPI走势延续了去年11月以来环比涨势较强、同比大幅改善的趋势。当月PPI环比上涨1.0%,涨幅略低于前值1.1%,为2017年以来PPI环比涨幅的次高水平;在边际涨价动能带动下,当月PPI同比上涨0.3%,为疫情爆发以来首度转正,这一涨幅较前值改善0.7个百分点——改善幅度弱于上月的1.1个百分点,这主要受翘尾因素下降拖累(1月翘尾因素为-0.4个百分点,低于前值0.0个百分点)。
分大类来看,1月生产资料PPI环比上涨1.2%,涨幅略低于前值1.4%;同比涨幅转正至0.5%,较上月改善1.0个百分点。从各分项表现来看,1月生产资料PPI呈现出明显的上游涨价动能强于中游、中游强于下游的特点。其一,从上游原材料价格来看,尽管欧美主要经济体疫苗接种进程慢于预期、新冠变异毒株的传播力增强,导致疫情预期恶化,但因“蓝营横扫”令拜登政府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落地的希望加大,提振原油需求预期,加之OPEC+整体减产规模扩大,1月油价延续涨势。随着春节前钢厂补库存进入尾声,需求力量减弱,1月铁矿石价格冲高回落,但回落幅度较小,均值仍高于上月。在冷冬以及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带动下,1月居民取暖用电和工业用电需求大幅增加,提振煤炭价格持续上扬。
其二,从国内工业品价格来看,1月冷冬叠加春节临近,项目工程需求走弱,工业品价格上涨动能趋弱,其中,螺纹钢价格环比涨幅放缓,水泥、玻璃等建材价格则持续走低。由此,在生产资料各分项中,1月上游采掘工业PPI环比涨势明显增强,中下游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PPI环比涨幅有所回落;同比涨幅则均高于上月,其中,原材料工业PPI同比改善幅度最大。
生活资料方面,主因春节假期即将来临提振消费需求,1月生活资料PPI季节性上涨,环比涨幅为0.2%,略高于前值0.1%。各分项中,必需品边际涨价动能强于可选消费品——食品和一般日用品类PPI环比涨幅有所加快,耐用消费品PPI环比跌幅小幅收敛,衣着类PPI环比跌幅与上月持平。1月生活资料PPI同比下跌0.2%,各分项中,除耐用消费品PPI同比跌幅与上月持平外,其他分项PPI同比均有所改善,尤以食品类PPI同比改善幅度最大,与近期食品CPI加速上涨相一致。整体上看,1月非食品价格涨价动能依然偏弱,其中可选消费品价格涨势尤为低迷,折射出当前终端消费不振。同时,在中上游价格普涨的情况下,下游价格跟涨乏力,难以将涨价压力向终端消费转移,提示关注对下游行业利润的挤压。
二、短期内物价将继续处于上行态势,2月PPI同比涨幅有望加速,而CPI同比转正可能性较小。其后,伴随高基数效应减弱,经济修复动能增强,CPI和PPI同比涨幅将联袂上扬,但今年出现高通胀的风险不大。
展望2月,春节效应会继续带动 CPI环比保持一定幅度的上涨,但“就地过年”将在短期内影响居民消费需求,进而减弱价格上涨动能,加之上年同期基数仍然偏高,2月CPI同比出现正增长的可能性较小。不过从3月份起,伴随高基数效应消退,国内经济修复进程持续推进,CPI同比有望进入一个较为稳定的上升过程,5月有可能达到2.5%左右,随后将出现一个较为稳定的波动过程,预计全年CPI涨幅有望达到2.0%左右。其中,2021年猪肉价格下行将对CPI涨幅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而核心CPI同比回正后大幅上扬的可能性不大——其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本轮逆周期调节力度较为温和,今年因前期货币投放加快而大幅推高通胀的可能性很小。我们判断,2021年CPI涨幅将继续处于3.0%的控制目标(预计今年两会将恢复这一控制目标)之内。这意味着通胀因素不会成为今年宏观经济的焦点所在,也不会对央行货币政策实施带来明显掣肘。
PPI方面,进入2月后,供需两侧积极因素推动油价进一步走高,铁矿石价格也在1月回落后重拾升势,上游原材料价格延续上涨。但另一方面,今年春节假期完整落于2月,项目建设和工业生产活动暂缓将对国内工业品价格上涨造成拖累。从高频数据来看,2月以来,钢材价格在近期相对低位小幅波动,水泥和玻璃等建材价格持续走低,预计2月工业品价格整体涨势将进一步放缓。此外,春节期间疫情防控升级、“就地过年”政策对消费的负面影响大于生产,这将对生活资料PPI上涨形成拖累。由此,预计2月PPI环比涨幅将进一步放缓,但在基数走低拉动下,同比涨幅有望小幅加快。
展望全年,全球GDP增速有望反弹至5.5%(上年估计为-3.5%),这将带动RJ/CRB商品价格指数所反映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其中国际原油价格低位回升最具代表性。“PPI看油”,即国内PPI同比走势与国际原油价格密切相关,加之2021年国内经济增速上扬后,工业品需求扩张也将带动PPI环比延续2020年5月以来的整体正增局面,预计全年PPI同比会达到2.0%左右,全年走势为“先升后缓”,年末同比有望接近2.5%,整体处于温和水平。2021年PPI同比转正后难现大幅上涨,主要原因是全球及国内经济增长具有低位反弹性质,对大宗商品价格推升潜力有限——我们预计,2021年RJ/CRB商品价格指数仍难以回到疫情前一年的平均水平。
(本文作者介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博士,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
责任编辑:赵思远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