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王丹
三农问题仍是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核心。本次的侧重点是在城乡融合的背景下追求乡村振兴,考虑为农业和农村找到新的出路。文件中有三个思路值得关注。第一,将劳动力、土地、资本和村组织有效组合来提高农业回报率。第二,扩大农业市场,利用线上途径将农业产品连接消费者。第三,重建乡村功能。如今农村原子化空心化严重,仅仅依靠产业发展无法吸引人才回流。农村仍然承担文化传承作用,需要重建乡村组织。
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一般不是大城市和乡村直接连接,通常是通过县城向农村延伸。下一步投资将会从大城市向县城倾斜,着力提高县一级的物流、公共服务、数字基建和产业发展。农业人口将持续减少,同时制造业的自动化对于低技术劳动力的需求萎缩,所以城市和沿海地区对于农村人口就业的吸纳将远远小于过去40年,县城是承接下一步的城镇化的核心区域。
数字战略和智慧农业。数据是最新的生产要素,通过重组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数字技术已经突破了传统农业市场半径,改变原先以村县为基础的买卖模式,实现跨省跨国营销。对于大数据和相关基建的投资将加码,推动仓库、市场、物流全产业链的数据融合。数字技术将会渗透至农业的核心环节,将强调培养跨越农业、数字和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中国农业装备技术已经向中高端升级,但是没有数字技术支撑也无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强化脱贫成果。尽管2020年中国已经消除绝对贫困,但农村贫富差距仍然在扩大,脱贫后低收入人群的就业和发展问题并没有解决,收入依赖中央转移支付。政策将会强化精准扶贫的思路,利用当地资源提供有效就业。长期战略将会重视对农村教育、医疗和养老的投入,防止因病返贫或世代贫困的局面。
保护耕地。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强调高标准农田建设。2021年要建成1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现在农田的建设标准普遍不高,主要来自资金的约束。地方政府在增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地方债上会有更大空间,今后土地出让金的使用将向农业尤其是耕地建设倾斜。在农业生产上,会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和以农耕者为中心的土地流转(现在流转率已经达到36%)。
种子技术。发展思路将是中国粮食使用中国种子,和发展芯片的思路类似。中国种子自给率很高,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种子基本都是国产。尽管蔬菜种子依赖外国技术,但是横向比较来看,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如此,中国并非特例。种业总体安全,但是创新能力不高。政府将会逐步将科研创新的主体交还市场和企业主导。中国过去十年收购了一些国际领先的种业公司,包括先正达,但是仍需要大力发展自己的专利并保护知识产权。转基因技术产业化是发展重点之一。文件中仍然没有直接提及发展转基因技术,由于公众的反对意见仍然普遍。但是,转基因种子的抗病抗虫特性是保证粮食安全和公共健康的重要手段。中国已经在应用转基因技术在棉花和木瓜,下一步转基因种子的审批和推广都将加快,从玉米开始,缓慢推广到其他饲料粮,最终到口粮。转基因最大的优势是精准,未来可以计算机模拟一步到位实现,和做疫苗类似。文件中提到要加快建设“南繁硅谷”,即地处海南三亚的育种基地和研发中心,其中的生物技术包括杂交种子和转基因都会是重点投资的实验室。
利用国际资源。中国的“内循环”政策主要针对的是制造业,而农业由于受到资源禀赋的强约束,必须利用国际资源。文件中明确提出“支持企业融入全球农产品产业链”。过去十年中国在海外农业投资的水平已经很高,尤其是在入股海外农场和农业公司的并购上。下一步将会重视全产业链的全球投资,从上游货源到物流、港口码头和国际农产品贸易。未来的农产品进口会加速,但不会过猛以至于冲击到农民就业。
粮食安全。尽管文件强调了粮食安全,但并没有具体的自给率目标,事实上对于自给自足的要求已经比前些年有所放松。中国的口粮(水稻、小麦和玉米)绝对安全,产量稳定增长,事实上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是饲料安全。因为大豆85%以上依赖国际市场,对玉米的进口也在大量上升。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生物能源产业发展会减速。政策强调高质量的粮食储备,包括政府和企业级别的储备。由于机械化水平低,中国粮食收储价格全面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粮食生产负收益,因此政策继续支持农业装备现代化,尤其是针对农田地块面积较大的北方。政策鼓励发展龙头企业,利用企业的优势推动规模化种植和养殖,应用数字技术,同时帮助发展农业相关的金融市场,包括期货和衍生产品。
(本文作者介绍:美国华盛顿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农业博士后。现任恒生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负责中国宏观经济、中国区域发展、地缘风险及金融市场相关的研究和预测。)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