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东亚前海证券郑嘉伟
2021年央行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常态化,长期利率下行和短期流动性紧平衡并存,降息降准的空间和可能性进一步下降,社融增速已经迎来拐点,央行将会注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直达,随着经济复苏进度加快,短期利率中枢水平将会继续抬升,建议投资者关注业绩超预期的低估值和顺周期板块,积极布局相关行业龙头。
核心观点
国内经济内生增长动态增强,货币政策回归常态。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全球经济已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衰退,在各国纷纷采取超宽松货币政策和大规模财政政策刺激下,全球经济呈现缓慢复苏格局,疫情冲击引发财政可持续风险和金融风险隐患上升,带来长期“伤痕”效应。具体到国内:需求端:消费持续改善,成为最大亮点;供给端:得益于减税降费,企业营业成本下降,盈利能力增强,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物价方面,通胀隐忧渐起,CPI和PPI呈现分化格局。
结构性货币政策注重灵活适度、精准直达。央行在四季度货币政策实际操作中,重提“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并根据影响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缴税期等因素,加大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从资金价格来看,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创历史新低;从供给数量来看,广义货币供给量M2、社融增速拐点已现,数量调控将让步于价格调控;从货币供给结构上来看,公开市场操作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注重精准直达,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央行再度关注金融风险,通过深化金融机构改革稳妥有序推进金融风险处置。疫情仍是影响 2021 年全球经济走势的最大不确定因素,若疫情长期延续还可能导致产业链、供应链以及国际贸易投资格局发生调整,进而对全球劳动生产率、通货膨胀等产生深远影响,国内经济还面临不少金融风险和挑战:刺激政策可持续性面临挑战,金融市场风险持续积累、隐患上升,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风险抬头,国内宏观杠杆率快速攀升,高度警惕居民杠杆率过快上升的透支效应和潜在风险。
2021年货币政策趋势与展望:流动性成为关注焦点,总量无忧、结构分层。未来在双循环的发展格局下,货币政策将注重稳健性、灵活适度和精准直达,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牵引带动作用,深化改革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加强金融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优化金融供给,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节后流动性呈现三大特征:首先,市场主体对央行节前货币政策操作的宽松预期“落空”;受疫情影响,2021年春节前原地过年的人比较多,居民提现需求较往年明显减少,流动性缺口小于往年,央行投放太多资金必要性下降;其次,央行通过加强市场沟通稳定预期,引导市场关注利率而不是央行操作数量,减少了预防性资金需求,春节前后货币市场利率运行平稳;第三,央行操作更加精准,按需提供流动性,同时缩短操作期限,有利于节后及时收回资金。总之,当前已不应过度关注央行操作数量,重点关注的应当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MLF利率等政策利率指标,以及同业存单等市场利率变化情况,具体的操作数量和期限品种则会根据现金、财政收支、市场需求等情况灵活调整。
投资策略:积极布局低估值和顺周期板块。2021年央行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常态化,长期利率下行和短期流动性紧平衡并存,降息降准的空间和可能性进一步下降,社融增速已经迎来拐点,央行将会注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直达,随着经济复苏进度加快,短期利率中枢水平将会继续抬升,建议投资者关注业绩超预期的低估值和顺周期板块,积极布局相关行业龙头。
风险提示:
海外疫情二次扩散;政策落实不及预期。
01
国内经济内生增长动态增强,货币政策回归常态
央行在2020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提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全球经济已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衰退,在各国纷纷采取超宽松货币政策和大规模财政政策刺激下,全球经济呈现缓慢复苏格局,疫情冲击引发财政可持续风险和金融风险隐患上升,带来长期“伤痕”效应。具体到国内,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走在世界前列,宏观对冲政策力度合宜,推动国内经济复苏进度好于市场预期,2020年全年经济增速2.3%,是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
1.1、需求端:消费持续改善,成为最大亮点
需求端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贡献最高,全年固定资产投资 51.9 万亿元,同比增长 2.9%,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94.1%,拉动GDP增长2.16个百分点。其中,基建投资增速四季度由负转正,比2020年增长0.9%,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西部和东北地区基建投资增速回升速度较快;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2.2%,降幅收窄1.3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7%,增速比1—11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比上年回落2.9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和社会领域投资增速亮眼,2020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6%,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增长11.9%,增速分别比全部投资快7.7个百分点和9个百分点。出口方面,由于疫情错位,国内产业链快速恢复有效补充了疫情冲击下全球防疫物资和其他工业品供给缺口,向全球提供了大量必需物资和恢复生产急需的中间产品,全年贸易顺差3.7万亿元,进出口总额增长1.9%,对经济的贡献达到28%,创2018年以来新高,拉动GDP增长0.64个百分点。其中,贸易结构持续优化,机电产品出口比重有所提高,医疗器械和防疫物资出口较快增长;贸易伙伴更加多元,东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我国也首次超越美国,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消费复苏态势持续,对经济的贡献不断提升。其中,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增速比三季度加快3.7个百分点,餐饮收入季度增速转正;升级类商品消费增速较快,汽车类消费连续六个月保持快速增长;四季度限额以上金银珠宝、化妆品和通讯器材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7.3%、21.2%和26.0%,增速分别比三季度加快5.0、7.1和16.0个百分点。新型消费模式快速增长,全国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0.9%,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1.2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9%。
1.2、供给端:得益于减税降费,企业营业成本下降,盈利能力增强,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
首先,第一产业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3.0%,增速比上年低 0.1 个百分点。生猪产能持续较快恢复,出栏降幅明显收窄。2020 年末,全国生猪存栏同比增长 31.0%,生猪存栏连续 5个季度环比增长,其中,生猪存栏第四季度同比增速加快至22.9%。
其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呈现“由负转正、逐季加快”的节奏。其中,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6个行业利润同比增加,比前三季度增加5个,利润正增长行业比重达到63.4%。分门类看,制造业拉动作用明显,利润比上年增长7.6%,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6.5个百分点,拉动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6.4个百分点;上游原材料制造业利润表现亮眼,化工行业累计利润增长20.9%,前三季度为下降17.7%;有色行业利润增长20.3%,增速进一步加快;2020年新增减税降费预计超2.5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3.89元,比上年下降0.11元,比前三季度下降0.35元,企业盈利能力明显提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0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第三,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2.1%,占 GDP 比重为 54.5%,较上年提高 0.2 个百分点。其中,信息技术,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 16.9%、7.0%,拉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长 2.7 个百分点,整体来看,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随着需求回暖,库存去化加快,将拉动2021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延续高增长。
1.3、物价方面,通胀隐忧渐起,CPI和PPI呈现分化格局
202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将呈现涨幅回落格局,生产价格指数探底回升。其中,在猪肉存栏量增加,食品价格企稳,叠加基数效应作用下,CPI涨幅将继续显著回落态势,全年增长中枢在2%左右,食品价格涨幅贡献下降,服务和能源等非食品消费品价格贡献提升。
PPI增速由负转正。在工业生产持续复苏向好,内外需逐步回暖,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背景下,PPI增速将由负转正。展望2021年,我国物价整体将保持温和,首先猪肉扰动因素已经褪去,短期受到春节错位的扰动,长期最大扰动点在于海外量化宽松推动大宗商品价格可能大幅波动,影响通胀预期和PPI走势。
02
结构性货币政策注重灵活适度、精准直达
央行在四季度货币政策实际操作中,重提“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并根据影响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缴税期等因素,加大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通过运用降准、定向降准、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和MLF等工具投放中长期流动性,结合公开市场OMO操作等提供短期资金供给,既满足了银行体系中长期资金需求,又有效对冲税期、政府债券发行、MPA季末考核、财政缴款等短期因素的扰动。总体来看,央行将增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提高货币政策的市场化、直达性、精准性,提高了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稳定了市场预期。
2.1、从资金价格来看,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创历史新低
2020年四季度末,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 5.03%,同比下降 41BP,环比较三季度下降9BP,创有统计以来历史新低。其中,票据融资加权平均利率在经历三季度快速上升之后,环比下降13BP,同比下降16BP;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环比下降2BP,同比下降28BP;企业贷款利率环比下行2BP,同比下降51BP,降幅明显大于同期LPR降幅,反映LPR改革引导企业融资成本长期下行的趋势。
2.2、从供给数量来看,广义货币供给量M2、社融增速拐点已现,数量调控将让步于价格调控
2020年末,社融增速为13.3%,环比四季度高点回落0.4个百分点,2021年1月社融增幅更是进一步回落至13%;环比2020年四季度末下降0.3个百分点;社融增速放缓短期主要是政府债券融资规模下降,叠加专项债发行缺位,1月政府债券融资融资同比少增5176亿元;此外,永煤事件后信用债取消发行数量增加,1月企业债融资少增216亿元;1月M2增速为9.4%,环比四季度末下降0.7个百分点;展望2021年社融增速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一是三道红线和两大限制后地产融资的萎缩幅度;二是资管新规落地对非标的影响;三是减少1万亿特别国债和专项债后,政府债券融资放缓;四是违约增加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因此,预计2021年M2增速将进一步回落至8-10%;社融增速回落至10-12%。
2.3、从货币供给结构上来看,公开市场操作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注重精准直达,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一是降息和降准等大水漫灌政策将退出。2020年全年,央行通过三次降准和定向降准,同时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 0.72%下调至 0.35%,总计释放1.75万亿元长期资金,加大了对中小微企业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严重行业信贷支持力度;二是创新型设立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即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共对 7.3 万亿元贷款本息实施延期,减轻了小微企业阶段性还本付息压力;三是分层次、有梯度地推出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其中,3000亿元防疫重点医用物品等低成本专项再贷款资金和5000亿元支农、支小再贷款已经全部落实,1万亿元中小微企业再贷款四季度末现全部发放完毕,对支持疫情防控、生产生活快速恢复和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四是开展OMO、常备借贷便利和中期借贷便利操作,注入中短期流动性。2020年,央行累计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5.15万亿元,净投放中长期流动性14600亿元,中标利率均为2.95%,较年初下降20BP;累计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共1862亿元,为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营造了良好的流动性环境。五是推动LPR改革,实现金融部门向实体经济让利。截至2021年2月20日,最新LPR报价:1 年期 LPR 较2020年同期下降30BP;5年期以上LPR下降15BP,结合2020年央行推动金融部门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2021年LPR短期将维持稳定,长期取决于资金成本和通胀预期走向。
03
央行再度关注金融风险,通过深化金融机构改革稳妥有序推进金融风险处置
疫情仍是影响 2021 年全球经济走势的最大不确定因素,若疫情长期延续还可能导致产业链、供应链以及国际贸易投资格局发生调整,进而对全球劳动生产率、通货膨胀等产生深远影响,国内经济还面临不少金融风险和挑战:
3.1、海外债务风险和财政刺激政策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受疫情冲击,各国维持量化宽松政策力度不减,同时财政赤字率不断提升。根据IMF估算,2020年末,全球为应对疫情采取的财政措施导致公共债务总规模与 GDP 之比预计接近 100%,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财政赤字率分别达到 13.3%和 10.3%,美国全年财政预算赤字达到创纪录的3.1万亿美元,是2009年危机期间的两倍多,占GDP比重高达17.3%,全球主要经济体财政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不排除个别新兴市场国家出现债务危机。此外,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长期宽松,边际效用递减,未来将可能退出,届时资本流动方向出现变化,将加重资产价格泡沫破裂风险以及增加收入差距扩大和债务负担加重等影响。
3.2、金融市场风险持续积累、隐患上升
在全球极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刺激下,全球金融市场表现与经济基本面脱节,资本市场估值缺乏经济基本面支撑,在实体经济复苏脆弱、公司盈利预期下调的背景下,股市的强劲反弹面临回调风险。非银机构加杠杆抬头、流动性错配明显,未来金融市场面临波动率增加,部分不良金融资产抛售,实体经济压力与金融体系脆弱性叠加,银行不良贷款率上行,近期国内严监管、信用违约风险增加地产等相关行业信用债融资难度。
3.3、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风险抬头
受疫情影响,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抬头,部分国家间经贸摩擦日益深化,全球产业链受非经济因素冲击严重,虽然美国大选已经落地,但是中美贸易摩擦面临必然性、长期性和复杂性依然存在,2021年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依然较强,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增加。
3.4、国内宏观杠杆率快速攀升,高度警惕居民杠杆率过快上升的透支效应和潜在风险
为对冲疫情影响,2020年我国逆周期调节力度有所加大,其中央行推出9万亿货币资金应对,财政部门增加接近10%的广义财政赤字,推动宏观杠杆率快速攀升,2020年全年宏观杠杆率增幅为23.6个百分点,其中,企业部门杠杆率上升了10.4个百分点,从2019年末的151.9%增长至162.3%;政府部门杠杆率上升了7.1个百分点,从2019年末的38.5%增长至45.6%;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了6.1个百分点,从2019年末的56.1%增长至62.2%;金融部门杠杆率保持稳定,显示金融去杠杆成效显著,监管彰显定力。居民部门杠杆率增幅较大,目前已经超过德国,接近日本,仍低于英美,房地产贷款是拉动居民杠杆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居民杠杆快速攀升一方面导致消费低迷,透支效应明显,影响内循环战略实施;另一方面,居民偿付能力难以为继时,出现信用卡和消费贷不良率上升的苗头。
04
2021年货币政策趋势与展望:流动性成为关注焦点,总量无忧、结构分层
央行在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了2021年货币政策整体操作思路:在双循环的发展格局下,货币政策将注重稳健性、灵活适度和精准直达,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牵引带动作用,深化改革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加强金融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优化金融供给,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节后流动性呈现三大特征:首先,市场主体对央行节前货币政策操作的宽松预期“落空”;受疫情影响,2021年春节前原地过年的人比较多,居民提现需求较往年明显减少,流动性缺口小于往年,央行投放太多资金必要性下降;其次,央行通过加强市场沟通稳定预期,引导市场关注利率而不是央行操作数量,减少了预防性资金需求,春节前后货币市场利率运行平稳;第三,央行操作更加精准,按需提供流动性,同时缩短操作期限,有利于节后及时收回资金。总之,当前已不应过度关注央行操作数量,重点关注的应当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MLF利率等政策利率指标,以及同业存单等市场利率变化情况,具体的操作数量和期限品种则会根据现金、财政收支、市场需求等情况灵活调整。
一是建立长效机制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央行将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需要,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2021年货币投放将把握货币政策操作的力度、节奏和重点,控制货币供给总量,实现适度增长,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前提下,控制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既不至于过慢产生信用收缩,也不至于过快导致宏观杠杆率过高,实现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预计2021年宏观杠杆率将呈现下降趋势。
二是注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和直达性。2021年央行将综合运用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好再贷款、再贴现和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将加大对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受疫情影响行业的资金支持,主动维护好我国在主要经济体中少数实行常态货币政策国家的地位,尽可能长时间实施常规货币政策,大水漫灌的货币政策将持续退出,更多是加大对科技创新、中小微企业、绿色企业的金融支持。
三是深化改革,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效率。首先,巩固市场化LPR报价机制,推动商业银行将LPR嵌入贷款FTP机制中,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其次,推动汇率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政策框架和基础设施建设;第三,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打造资金链,形成金融、科技和产业良性循环和三角互动;第四,推动商业银行改进内部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
四是通过完善退市制度等加强金融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优化金融供给。首先,完善退市制度,加快注册制的全面推广;其次,加大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完善债券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完善债券违约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实现公司信用类债券信息披露标准统一,推动债券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落地,积极稳妥推动债券市场对外开放,为境外机构投资者提供更加友好、便利的投资环境。第三,以强化公司治理为核心,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建立中小银行有效治理制衡机制,健全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长效机制。
五是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处置、问责体制机制建设。首先,对银行体系开展全覆盖压力测试,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体系,加大不良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力度及核销处置力度,完善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增强金融机构的稳健性经营能力。其次,对于发展监管科技,提高监管的专业性、有效性和严肃性,实现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同步发展,弥补金融监管空白;第三,继续稳妥推进各项风险化解任务,坚决不让局部风险发展成系统性风险、区域性风险演化为全国性风险;第四,加快金融风险处置责任体系,压实股东、各类债权人、地方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责任体系,建立问责机制,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05
投资策略:积极布局低估值和顺周期板块
2020年伊始,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上半年央行加大对冲力度,发挥了逆周期调节手段作用,经济出现加速复苏迹象;下半年,货币政策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模式,实施与实体经济复苏相匹配的政策力度,经济复苏进度整体好于市场预期,因此,2021年央行货币政策将逐步回归常态化,长期利率下行和短期流动性紧平衡并存,降息降准的空间和可能性进一步下降,社融增速已经迎来拐点,央行将会注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直达,随着经济复苏进度加快,短期利率中枢水平将会继续抬升,建议投资者关注业绩超预期的低估值和顺周期板块,积极布局相关行业龙头。
06
大类资产观察(2021.02.15-2021.02.21)
6.1、股票市场
美2月防疫效果好于预期,三大股指涨跌不一。上周,宏观数据方面,美国防疫相对领先,现有确诊人数已经出现拐点。截至2月18日,美国新冠疫苗累计接种比例达到17.3%,当日新增确诊量出现显著回落,现有确诊人数出现拐点,从2月1日的峰值983万降至2月20日的929万。三大股指涨跌不一,其中,道指周涨0.11%,收于31494.32点;标普500指数周跌0.71%,收于3906.71点;纳指周跌1.57%,收于13874.46点。
欧洲和亚太股市涨跌不一。上周,法国CAC40指数周涨1.23%,收于5773.55点;德国DAX指数周跌0.40%,收于13993.23点,英国富时100指数周涨0.52%,收于6624.02点。亚太方面,韩国综指周涨0.68%,收于3107.62点;日经225指数周跌3.72%,收于30017.92点;上证指数周涨1.05%,收于3696.17点。
6.2、债券市场
长端美债收益率全线走高,收益率曲线重新趋陡。上周,3月期美债收益率持平于0.035%,2年期美债收益率涨0.4BP报0.117%,3年期美债收益率涨0.3BP报0.217%,5年期美债收益率涨2.1BP报0.582%,10年期美债收益率涨4.5BP报1.344%。在美债收益率带动下,欧债收益率多数上涨,英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涨7.6基点报0.696%,续创1年新高;法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涨2.6个基点报-0.061%;德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涨4个基点报-0.309%。
国内债券市场:期限利差走阔,国债收益率多数上行。上周,央行公开市场有3800亿元逆回购和2000亿元MLF到期,本周央行累计进行了500亿元逆回购和2000亿元MLF操作,因此本周全口径净回笼3300亿元。LPR报价连续10个月持平,MLF等量续作,释放中性信号,LPR报价基础未变。在2020年12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创新低的情况下,LPR保持不变,符合预期。当前货币政策操作价重于量,货币政策取向维持中性,预计LPR报价在维持十个月不变后大概率仍将维持稳定。在货币政策中性、流动性紧平衡的背景下,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合适区间或在3%-3.3%。尽管近期10年期美债大幅攀升,但中美利差仍在200bp以上,对国内债市的压力依旧可控,后续利率或继续高位盘整。本周金融数据改善,国债期货全线收涨,10年期主力合约涨0.19%,5年期主力合约涨0.24%,2年期主力合约涨0.11%。
6.3、外汇市场
美元指数走弱,非美货币上行。上周,美联储9月降息25个基点,欧元及英镑的大幅走高令美元指数下挫,美元指数周跌0.24%,收于90.3398。非美货币大幅收涨,其中,欧元兑美元涨0.23%报1.2117,英镑兑美元涨0.26%报1.4006,澳元兑美元涨1.3%报0.7867,美元兑日元跌0.25%报105.40,美元兑加元跌0.49%报1.2612,美元兑瑞郎涨0.07%报0.8963。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涨7BP报6.4594,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调贬88BP,收于6.4624。
6.4、大宗商品市场
随着避险情绪削弱,全球风险资产大涨,黄金价格连续回调,原油价格小幅下挫。目前黄金走势疲弱,主要原因,在于此前互相牵制的多空因素,目前开始呈现利空占优。随着全球新冠疫情缓和、美国劳动市场改善,经济复苏超出市场预期,这意味着刺激计划可能暂缓,黄金的支撑因素减弱,同时美国经济复苏的预期增强,这推动美债收益率近期飙升,美股不断刷新历史高位,黄金价格因此承压下跌。COMEX黄金期货收涨0.46%报1783.1美元/盎司,当周累计跌2.2%。
供给方面,国际油价全线走低,美油4月合约跌2.46%报59.04美元/桶,当周累计跌0.72%,此前连续两周大涨;布油5月合约跌1.7%报62.84美元/桶,当周累计涨0.66%,连续三周收涨。国内商品期市收盘涨跌参半,有色金属强势,沪锡涨停创新高,沪镍涨4%,沪铜、沪锌、国际铜全线走高;化工品多数延续涨势,塑料涨4.3%,苯乙烯涨3.3%,聚丙烯、乙二醇涨近3%;黑色系回落,铁矿石、焦煤、焦炭均录得下跌;原油系回落,原油跌2.8%,燃油跌2.3%;农副产品普遍上涨,生猪涨5.6%,苹果涨逾3%。
07
风险提示
海外疫情二次扩散;政策落实不及预期。
(本文作者介绍:东亚前海证券研究所宏观固收首席,经济学博士。)
责任编辑:陶然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