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研究:“十四五”时期我国银行业信贷投放趋势与启示

2021年02月08日13:36    作者:中银研究  

  意见领袖丨中银研究

  “十四五”时期,世界政治格局和经济金融形势仍将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的发展环境下,中国银行业机制体制更加健全、监管规则更为完善、防范风险能力不断提高、双向开放进程加快、金融创新向纵深发展。把握银行业信贷投放的发展趋势,加速信贷投放布局,实现信贷投放精准、信贷结构优化、信贷质量稳定,有助于金融服务提质增效。

  一、“十四五”时期银行业信贷投放“五稳”趋势

  (一)信贷投放增速“稳”中有降

  “十四五”时期,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将呈现规模增加、增速减缓、结构优化的趋势。一是经济增速影响信贷投放。“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增长依然会维持中高速,信贷增长由经济增长目标决定,信贷供应与经济增长需求基本保持一致。二是货币政策决定信贷投放。银行信贷增速理论上应该和M2增速保持一致,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是“十四五”金融改革方面的目标,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主要作用是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提供稳健、“不急转弯”的货币政策空间,使流动性保持在合理水平。三是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迫切要求。“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健全股票市场发行、交易、退市等制度,加强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完善债券违约处置机制,增强资本市场枢纽功能,直接融资的吸引力有所增强,直接融资比重偏低的局面将逐步改善。四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重要任务。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是“十四五”对金融业发展的指导方针,2020年是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收官之年,银行业仍面临不良资产反弹、金融同业风险暴露、金融科技“伪创新”、“假创新”等新型风险加速渗透等问题,需要审慎稳健开展信贷业务。 

  “十三五”时期,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规模延续增加态势(图1),从贷款规模来看,2020年末贷款余额比2016年末增加62%,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与总贷款趋势一致,分别增加33%和81%。从贷款增速来看,信贷投放增速总体呈稳中有降趋势,同比增速较2016年末下降0.64个百分点,中长期贷款增速快于短期贷款增速和总贷款增速,呈先增后降趋势,中长期贷款占比从2016年末的59%上升到2020年末的65%,贷款结构进一步优化。在低利率、低增长的长期趋势下,预计“十四五”时期商业银行贷款余额同比增速约为9%-10%,中长期贷款占比将超过70%。

  (二)房地产行业贷款“稳”步回落

  “十四五”时期,房地产贷款规模和增速将继续下行。一方面,“十四五”规划建议首提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金融产品和服务需要精准滴灌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以农业、工业、交通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文化产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是金融支持的重点。另一方面,房地产贷款管理制度更为严格。2020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明确划定房贷“两条红线”,2021年银保监会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严格遵守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进一步约束了商业银行向房地产的信贷投放量。

  商业银行信贷投向的行业偏好通常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以上市银行为例,图2分析了36家A股上市银行的信贷投放行业分布,以2007-2019年平均不良率为横轴,以2007-2019年信贷规模年均增长率为纵轴,气泡大小代表2007-2019年对该行业的贷款投放总规模。商业银行贷款投放规模较大的行业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贷款规模增速较快、不良率偏低的行业,如水利、环境或公共设施管理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第二类是贷款规模增速一般,但不良率很低的行业,如电力、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类行业以及房地产业、建筑业;第三类是贷款规模增速较低、不良率较高行业,如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

  房地产业是商业银行的贷款偏好行业之一。“十三五”时期,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规模维持上升态势,但贷款增速从2016年末开始呈“倒V字”型下降(图3)。2020年末,房地产贷款余额同比增加11.7%,较2016年末下降15.3个百分点,2020年房地产贷款增速8年来首次低于各项贷款增速,金融“脱虚向实”成效显著。“十四五”时期,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行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大大降低,预计房地产贷款增速维持在8%-10%左右。

  (三)传统“三高”行业“稳”步退出

  “十四五”时期,商业银行对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三高”企业的贷款规模和增速将大幅下降,“三高”企业稳步退出商业银行的“信贷圈”。一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中国始终以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监管层也明确要求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以绿色信贷机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政策推动建立绿色信贷机制,引导和督促银行业的节能减排和绿色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向石油加工及炼焦、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显著下降。二是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十四五”规划建议指出,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支持环保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银行业需要增强宏观大局意识,从贷款源头上遏制高碳排放企业,帮助上下游企业转型升级,尽快实现自身运营和贷款客户的碳中和目标。

  制造业是商业银行的贷款偏好行业之一(图2),但不良率高始终是制造业的痛点,尤其低端制造业高污染、高能耗的形势依然严峻。商业银行应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动能转换,信贷资源流向高端装备制造业、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加快钢铁、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的资金退出。“十四五”时期,预计制造业各子行业贷款规模分化明显,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制造业贷款规模和增速明显压降,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科技创新制造业迎来信贷投放热潮。

  (四)跨境贷款回归“稳”定区间

  “十四五”时期,疫情态势依然严峻,优先推动“内循环”是经济发展的重心,但高水平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银行业的跨境信贷提供新的机遇,既要防控疫情、防范风险,又要抓住机遇、稳步推进“外循环”,商业银行跨境贷款增速回归稳定区间。

  “十四五”时期,商业银行跨境贷款发展的机遇主要有两点,一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国际信贷业务“量质”双升。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中国优质企业走出去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外国企业引进来加大中国银行业信贷投放力度,人民币国际化深入发展为人民币跨境流通使用创造更好的条件,有助于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中国银行业的跨境结算业务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二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利于深化金融业投融资合作。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深化公共卫生、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科技教育合作等是“十四五”规划建议在推进“一带一路”方面的新内容,为银行业在“一带一路”中的金融服务指明方向,银行业下一步重要的发力点在于支持国际产业安全合作,加强对国际公共卫生、数字经济、绿色产业的资金支持。   

  “十三五”时期,金融机构跨境贷款规模平稳增长,增速呈现“波浪式”下降。2016年初,世界经济增速整体放缓,增长预期不断下调,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仍在继续,受此影响,中国金融机构跨境贷款同比增速下降29%(图4),经济下行期银行对海外信贷较为谨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世界经济,金融机构跨境贷款再次下降,同比增速由正转负,随中国经济的逐步修复,2020年末跨境贷款同比增速为5.6%,回归正常增长区间。“十四五”时期,在海外疫情仍未结束、经济前景尚不明朗的情况下,预计跨境贷款增速维持在7%-8%左右。

  (五)消费信贷“稳”中有序发展

  “十四五”时期,商业银行的消费贷款将在稳定中有序发展。一是居民过高的负债率挤压消费。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较快已是不争的事实,居民偿债压力增加,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收入增长或财产升值有限,进一步挤压居民消费。随“去杠杆”政策逐步发力,消费贷扩张步伐迅速放缓。二是消费金融业务也迎来新的机遇。“十四五”规划建议强调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全面促进消费,以消费带动经济增长。商业银行会把握政策机遇,积极促进民生便利化,以优质的公共消费、汽车住房消费、城乡消费、服务消费等金融服务抓住潜在零售客户,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银行也会继续减费让利,降低个人消费贷款利率、延长还款期限、创新个人消费金融产品,聚焦消费场景、风控建设、资金获取、金融科技等核心要素,全力推进消费金融业务转型升级。

  “十三五”时期,商业银行的住户贷款规模稳步增加,增速持续下降,尤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末,住户贷款同比增加14.2%(图5),较2016年末下降9.3个百分点。其中,住户消费贷款余额与住户贷款余额变化趋势相同,年末同比增加12.7%,较2016年末下降19.5个百分点,住户经营性贷款逆势增长,年末同比增加20%,较2016年末提高17个百分点。“十四五”时期,预计商业银行住户贷款增速为14%-16%左右,住户消费贷款增速保持在12%-14%的稳定区间,住户经营性贷款有望进一步提高,增速在20%以上。

  二、“十四五”时期银行业信贷投放“五进”趋势

  (一)绿色贷款积极推“进”

  绿色金融业务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衍生的金融服务需求,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绿色金融服务将成为新的信贷业务增长点。一方面,绿色复苏是各国疫情后期经济复苏的优先选项,绿色金融是支持绿色复苏的“利器”。“十四五”规划建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绿色发展提到更重要的政治位置,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推动建设碳排放交易市场为排碳合理定价。另一方面,在碳中和目标下,银行信贷业务将进一步向低碳产业倾斜。气候投融资会成为银行绿色金融的重要领域,金融业在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方面将取得突破性进展。此外,2021年1月4日财政部发布《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办法》,新增服务国家发展目标和实体经济指标,绿色信贷占比成为其中的重要考核指标,信贷支持会更多地流向绿色产业。

  “十三五”时期,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投放规模平稳增加,2020年末,本外币绿色信贷余额为11.95万亿元(图6),环比增加3.46%,较年初增长17%。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我国在加快绿色发展、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也将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为绿色金融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十四五”时期,预计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将超过15万亿元,环比增速有望提高至10%。

  (二)普惠金融贷款扎实推“进”

  “十四五”时期,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贷款将继续维持高增。一是国内经济稳步恢复,但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仍然较大。疫情境外输入、境内反弹风险持续存在,生产活动和经济社会循环尚未完全恢复,商业银行需要继续承担保市场主体、支持小微企业的社会责任。二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增强金融普惠性。监管部门将继续引导银行下沉客户群体,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增加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商业银行将加大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发展前景的小微客户提供资金支持力度,强化普惠金融服务,信贷投放将切实下沉到基层客户。

  “十三五”时期,我国普惠金融领域贷款高速增长,2020年末,普惠金融领域贷款总额为21.53万亿元,同比增加24.2%(图7)。其中,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15.1万亿元,同比增加30.3%,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为5.99,同比增加11.5%。疫情期间,商业银行积极落实“六稳”“六保”政策,信贷支持小微企业复工复产,扎实推进普惠金融事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预计商业银行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增速将维持在20%以上,普惠小微贷款增速高于30%,农户生产经营贷款规模继续增加,有望突破6.5万亿元。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加速推“进”

  “十四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将快速增长,规模和增速或创历史新高。

  一是符合国家战略导向。“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2020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不断释放政策红利,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银行信贷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供给发展的主要融资渠道,商业银行会与创投机构、政府产投基金等加强合作,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为优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全周期、综合化金融服务。此外,2021年1月4日《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办法》新增服务国家发展目标和实体经济指标,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占比是重要考核指标之一,这也加速了商业银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投放。

  二是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是提高实体经济质量、全面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重要引擎。“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助力产业链重塑,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是加速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通常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多方面优势。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和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也表明中国需要重点突破关键领域、“卡脖子”环节,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四)“三农”信贷推“进”乡村振兴

  “十四五”时期,“三农”贷款规模和增速会进一步提高,以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一方面,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补“三农”短板、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是重要任务。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投放,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精准扶贫金融服务便利化水平。金融机构以“三农”贷款支持农村产业发展,深入推进脱贫增收工程,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另一方面,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加大金融支持。商业银行会积极落实金融引导政策和财政扶持政策,深入农村地区布局、发展业务,紧抓县域经济“蓝海”,创新农村产品和服务,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用更多资金支持“三农”领域。 

  “十三五”时期,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商业银行加大向“三农”领域业务布局,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显著提高、金融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数字普惠金融加速推进。2020年末,商业银行向“三农”领域的信贷投放总额为38.95万亿元,同比增加10.7%(图8),增速较2016年末提高4.2个百分点,农村金融服务持续改善。“十四五”时期,预计商业银行向“三农”领域的贷款总额将突破40万亿元,贷款增速维持在12%-13%左右。    

  (五)信贷投向区域“进”军城市群

  “十四五”时期,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将进军城市群,以城市群带动区域信贷均衡发展。“十四五”规划建议指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市群是缩小地区信贷差距的重要突破口。京津冀继续疏解非首都功能,贷款规模预计仍会维持稳定;长三角将强化城市群“领头羊”作用,绿色金融、民营经济将拉动贷款增速维持高增;粤港澳大湾区的信贷资源会流向科技创新和高端服务业,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成渝经济圈是潜在的经济增长城市群,成都、重庆曾提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消费金融业务有无限潜力,在RCEP签署和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完成的背景下,成渝地区成为内陆开放新高地,可大力发展服务跨境贸易和商业。

  “十三五”时期,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区域不平衡趋势有所缓和,但信贷资源地区分化依然存在。表1显示东部地区信贷占比从2007年的61.3%下降到2019年的55.4%,2016-2019年,东部地区的信贷投放占比维持55%左右的稳定态势,50%以上的信贷资源依旧集中在东部地区。2007-2019年中西部地区信贷投放占比分别提高2.8、4.2个百分点,信贷资源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尤其2016年中部地区的信贷占比同比增加0.5个百分点,“十三五”时期金融支持中部崛起战略成效明显。东北地区的信贷投放延续下降趋势,与当地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和金融机构不良率较高有关。

  “十四五”时期,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区域分化依然存在,但城市群是信贷投放区域的亮点。从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成渝四大经济圈主要城市的贷款情况来看(图9),2015-2020年,京津冀地区的贷款规模整体较为稳定,北京、天津、河北的贷款增速分别为44%、49%和87%,河北省得益于雄安新区的发展,贷款增速较高。粤港澳中广东地区的贷款总额超过了其他地区各大城市,2020年末,贷款总额为19.6万亿元,较2015年末增加1.05倍,贷款规模维持高增。长三角中江苏和浙江的贷款总额增速较高,分别为93%和88%,发达的民营经济为两地带来更多的金融支持。2020年刚起步的成渝经济圈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点,重庆和四川的贷款规模基数不大,但贷款增速分别为83%和84%,超过了北京和天津地区的贷款增速,“十四五”时期将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十四五”时期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布局的建议

  “十三五”时期商业银行在信贷投放方面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切实服务实体经济,但仍然存在贷款行业较集中、新兴行业和绿色行业投资力度不足、对东北、边疆等落后地区信贷支持不够、信贷科技化手段不健全等问题。在“十四五”新发展阶段,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有以下建议:

  (一)优化信贷投放渠道

  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与国家政策高度重合,充分表明政府对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调节力度较大,尤其在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等领域信贷投放市场化运作水平有待提高。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推进,商业银行应拓宽信贷投放渠道,优化信贷投放结构,在政府的宏观监管作用下依法合规稳健经营,加大市场“看不见的手”的调节力度,促进信贷投放直达实体经济,防止金融“脱实向虚”。

  (二)增加信贷投放行业的多元化

  金融机构需要改变新增贷款向大企业、大项目、大行业集中的信贷投向特点,将信贷资源向小微企业、农村农户、欠发达地区倾斜,实现信贷投向多元化。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应该紧跟“十四五”时期的“五进”趋势,抢争国家战略导向型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新型基础设施(5G、高铁)、数字产业、绿色产业、县域产业等将成为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集中行业。此外,制造业中升级转型、有潜力的子行业,如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是“十四五”规划建议下新的政策关注行业,信贷投放可优先流向这类推动企业技术革新的新兴行业,适当增加中长期贷款占比,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

  (三)差异化政策支持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粤港澳、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四大城市群新兴产业的发展转型,对商业银行的区域联合授信、多元化融资支持、高水平跨境金融服务创造了政策红利。重点城市群将强化在交通、信息等基建领域的一体化布局,也会激发大规模、差异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商业银行需要合理分配信贷资源,实行差异化的授信和信贷政策,东部地区加大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产业领域的信贷投放;中部地区加快对新基建、新制造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信贷支持;东北和西部地区把握国家战略和政策支持,紧抓政府平台业务和能源项目类业务,为当地政府做好产业投资、产业孵化和产业经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银行业要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信贷投放力度,适当增加东北部地区的信贷投放,东北地区的县域经济业务布局是信贷投放的重要突破口。

  (四)利用金融科技助力贷款精准投放

  金融科技改变了传统金融服务和产品的提供方式,依托先进的科技系统和大数据分析能力,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和信贷投放精准度,为金融发展注入活力。商业银行可充分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推动智能合规审查系统与授信审批文件库建设,实现授信审批全流程移动办公,减少贷款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同时,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借力应用场景提升小微金融服务的精准度,通过数字技术降低融资成本和信贷风险,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五)支持对外开放,推动国际信贷发展

  随着中欧投资协定、RECP等国际经贸规则的落地,我国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可凭借多年精耕海外业务的先发优势,抓住自贸区网络、“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区域的业务机遇,拓展跨境结算、跨境贸易融资、全球现金管理等国际化业务。同时加强对境外分支机构的管理,防范市场风险和区域风险,把握好金融开放的力度和节奏,在稳健经营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银行总行一级部门。研究领域涵盖全球经济、国际金融、宏观经济与政策、金融市场、银行业发展等。)

责任编辑:谭兆彤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